姚氏宗亲网

标题: 向全国姚氏宗亲问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姚玉启    时间: 2008-7-25 11:08
标题: 向全国姚氏宗亲问好
河北省任丘市 姚氏 向山东巨野姚氏及全国姚氏宗亲问好,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7-27 02:25
山东巨野姚第二十一代姚旭元,欢迎河北省任丘市姚姓宗亲,每年冬至来老家祭祖.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7-27 02:29
巨野姚氏家族,出自唐朝宰相姚崇之后,金元时始祖讳清自陕州移民垦荒,迁居此地。生二子,长从义,次从善。从善迁居河北任丘,故今巨野姚氏皆从义之后也。此后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清代时最为鼎盛,被称为“巨野第一名门望族”。
) I- t; S+ }6 |/ K; N  姚姓相传是舜的后裔,舜居于虞,史称虞舜。因舜生在姚墟,后人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地以为姓。”姚姓自诞生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已经发展到广西、山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苌建立后秦政权,使姚姓队伍更加壮大。晋灭后秦以后,据《晋书》载,刘裕将姚氏“余宗迁于江南”,使姚姓繁衍的地域更加广泛,至唐朝以前,就已经成为浙江、吴兴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时姚姓进入福建,宋时进入广东,后来更是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而专设姚州。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为当时《姚氏族谱》写序。姚氏在历史上即为海内望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专以古代人名为题的对联中即可窥见一斑。其中一幅对联云:“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指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二史,未竟去世,其子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史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治军严明,兄弟二人都立了大功,人称“二姚”。另外一幅对联“爵封梁国,文重桐城”,指的则是姚崇和姚鼐。姚崇在唐朝武则天、玄宗时任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被封为梁国(开元初年)。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年进士,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撰,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达四十年。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人物。
( g* |- [( Y; v/ H- |: b  刊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姚氏家乘》(四卷本),仿《汉书》体制,述论完备,为进士姚学甲所编。除姚氏本族名人所著文章外,并载有当世名家礼部尚书葛守礼、监察御史吕鹏云、兵科给事中葛应斗、巨野县令章宏等人为姚氏宗族所撰的碑文、诗辞歌赋等,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现仅存孤本,弥足珍贵。清代史学家、朝议大夫光禄寺卿王鸣盛,著名学者、大学士钱大昕曾为姚氏宗族撰文。钱大昕《姚氏宗祠记》云:“巨野姚氏本出唐宰相崇之后,元世始有陕来迁,已而宗族益繁,籍缨之甲于齐鲁,遂为巨野望族……”王鸣盛《姚氏族谱序》:“……姚氏科名爵位相继不绝,丁口以数千计,族姓之繁为郡邑冠焉……”据清道光本《巨野县志》记载,明崇祯末年(1644前后)“荒役相继,死绝逃亡,仅存残丁4400人”。清朝建立以后,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加快,二百年后,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已经达到22万人。据此推算,乾隆十九年(1755)时全县人口至多为十万人左右,而姚氏一姓已达数千人,姚门之望为“郡邑之冠”,并非过誉。 : ?9 D7 e, P# i2 q
  姚氏家族重耕读,倡忠孝,自四世祖恭以贡生任获嘉知县起,明清以降登科举者不可胜数;文列翰林、武至将军者亦不乏其人,官至七品以上者更是达百数十人之多。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明朝大夫、口北监军道姚会极、沁州刺史姚梅园、民族英雄将军姚之英、万历朝太医院判姚默;清朝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徐州守备将军姚鸿烈、河南巡抚、贵西监军道姚学瑛、嘉定知县姚学甲、江西知府姚体备、翰林院大学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姚舒密、御林军十营总领姚良才等;另有民间“神医”姚宏、著名文士姚安、姚黄等皆名重一时。到现代,则有刘少奇秘书、曾任人民日报社副主编的姚立文、全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姚汉源等,可谓贤人辈出,人才济济。 8 o, `# N( b; j9 ]
: j9 m6 i# ^7 \5 q
                                                         ----摘自《姚氏家乘·第五卷》
+ P# `  V: x! x                                                            2008.1. 1.姚旭元
作者: 姚占林    时间: 2008-7-28 10:08
标题: 姚氏家族
巨野姚氏家族,出自唐朝宰相姚崇之后,金元时始祖讳清自陕州移民垦荒,迁居此地。生二子,长从义,次从善。从善迁居河北任丘,故今巨野姚氏皆从义之后也。此后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清代时最为鼎盛,被称为“巨野第一名门望族”。
3 A% |; N" N2 p, d  姚姓相传是舜的后裔,舜居于虞,史称虞舜。因舜生在姚墟,后人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地以为姓。”姚姓自诞生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已经发展到广西、山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苌建立后秦政权,使姚姓队伍更加壮大。晋灭后秦以后,据《晋书》载,刘裕将姚氏“余宗迁于江南”,使姚姓繁衍的地域更加广泛,至唐朝以前,就已经成为浙江、吴兴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时姚姓进入福建,宋时进入广东,后来更是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而专设姚州。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为当时《姚氏族谱》写序。姚氏在历史上即为海内望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专以古代人名为题的对联中即可窥见一斑。其中一幅对联云:“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指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二史,未竟去世,其子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史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治军严明,兄弟二人都立了大功,人称“二姚”。另外一幅对联“爵封梁国,文重桐城”,指的则是姚崇和姚鼐。姚崇在唐朝武则天、玄宗时任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被封为梁国(开元初年)。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年进士,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撰,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达四十年。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人物。 7 u+ D9 ]& I3 N
  刊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姚氏家乘》(四卷本),仿《汉书》体制,述论完备,为进士姚学甲所编。除姚氏本族名人所著文章外,并载有当世名家礼部尚书葛守礼、监察御史吕鹏云、兵科给事中葛应斗、巨野县令章宏等人为姚氏宗族所撰的碑文、诗辞歌赋等,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现仅存孤本,弥足珍贵。清代史学家、朝议大夫光禄寺卿王鸣盛,著名学者、大学士钱大昕曾为姚氏宗族撰文。钱大昕《姚氏宗祠记》云:“巨野姚氏本出唐宰相崇之后,元世始有陕来迁,已而宗族益繁,籍缨之甲于齐鲁,遂为巨野望族……”王鸣盛《姚氏族谱序》:“……姚氏科名爵位相继不绝,丁口以数千计,族姓之繁为郡邑冠焉……”据清道光本《巨野县志》记载,明崇祯末年(1644前后)“荒役相继,死绝逃亡,仅存残丁4400人”。清朝建立以后,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加快,二百年后,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已经达到22万人。据此推算,乾隆十九年(1755)时全县人口至多为十万人左右,而姚氏一姓已达数千人,姚门之望为“郡邑之冠”,并非过誉。
" v) M  B1 y; M  姚氏家族重耕读,倡忠孝,自四世祖恭以贡生任获嘉知县起,明清以降登科举者不可胜数;文列翰林、武至将军者亦不乏其人,官至七品以上者更是达百数十人之多。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明朝大夫、口北监军道姚会极、沁州刺史姚梅园、民族英雄将军姚之英、万历朝太医院判姚默;清朝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徐州守备将军姚鸿烈、河南巡抚、贵西监军道姚学瑛、嘉定知县姚学甲、江西知府姚体备、翰林院大学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姚舒密、御林军十营总领姚良才等;另有民间“神医”姚宏、著名文士姚安、姚黄等皆名重一时。到现代,则有刘少奇秘书、曾任人民日报社副主编的姚立文、全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姚汉源等,可谓贤人辈出,人才济济。 $ g4 c8 X  w9 d! f( w/ x6 S+ h
  M# W- U  ?# q' T
                                                        ----摘自《姚氏家乘·第五卷》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08-8-20 15:59
南昌姚氏向山东巨野姚氏及全国姚氏宗亲问好,南昌姚氏有许多前辈客寓山东东昌府髙塘洲等地.能邦忙联络
+ v) O& g! u/ D7 p  M+ m2 y* a: X: q     南昌族谱理事会:  姚卿芳   E-mil  yaoqf@163.com
作者: 姚行建    时间: 2009-4-25 00:01
标题: 回 4楼(姚卿芳) 的帖子
谢谢您!支持你们!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4-25 21:43
山东巨野姚氏是网络群体的先进榜样,江西南昌卿芳宗亲是网络个人的模范榜样。我们广大姚氏宗亲决不能落后!看今日网络英雄好汉,还要看华夏姚氏宗亲人!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