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i5 h8 }' S ) d7 I+ [) q7 W6 V& B% [
4 P. F+ O1 f }. f
$ W# c% v+ n' ]- _0 h
北京市水利史研究会送来贺联:“德满学林恭贺苍松歌大寿 名成禹业还随玄鹤享期颐”。, p8 K6 t" |5 l3 k! a
4 R& M- X( X5 X- D: R5 y! H 本站2月12日北京讯 中国水利史研究专家姚汉源先生90寿辰庆祝会2月11日在京举行,姚先生的挚友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庆祝会。 ( u* J# A- a0 V' N( S2 v- t0 k) a% E5 U- ]/ |' Z, H
姚汉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专家,终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学科。1982年,他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下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并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被誉为当今中国水利史研究带头人。 姚老先生长期孜孜不倦地在中国水利史研究的领域中开拓、耕耘,为我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有《中国水利史纲要》《京杭运河史》等多部专著计数百万字。姚汉源先生还培养了周魁一、郑连第、郭涛等研究生十多人,研究范围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各大流域及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古代水利事业。! K! B. V; U5 w; z2 F
: O" k, g5 r. ?9 O. P# Y: {* F0 L 水利史学者姚汉源著述目录 : o( \7 N' }2 \" M7 I% {6 ~- A X7 L' L' N6 B7 k7 U, N7 _
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访姚汉源教授& J( w9 H6 s" N1 L
, @# k! B' S$ w2 A- r# y: o( u8 w
在水利史领域奋斗不息的九旬学者姚汉源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1
解读《黄河水利史研究》 # v9 U. v/ L, y7 x" a2 Z! g6 r7 ^& y* B7 X6 B& E" l
2005年6月16日 6 x" R, m* C* X2 }/ a! H
9 V" X( |3 w% N1 g# J5 p! Q/ r 姚汉源教授的《黄河水利史研究》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水利史研究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姚老是水利史研究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十分丰厚,但发表和出版却异常谨慎,因此,他的出版物受到格外重视。黄河水利史是先生几十年倾力最多的部分,也是中国水利史最重要的部分。 2 l7 K( h, W* a( o" ]3 A# x7 S1 `+ {# W6 r6 r
《黄河水利史研究》选择了姚老各时期的论文共24篇,分为四个部分:黄河下游的变迁与治理、黄河与水运史、黄河农田水利及泥沙利用和附录。这些,都是中国水利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历史上人们关注最多的问题,姚老对此用功最多,成果也最有价值。: }: ~( U, _$ F3 w1 C6 G
3 F1 u P! ]! ~9 w
研究黄河的历史首先应当弄清历史上的黄河状况。2000多年来,人们根据各种不同价值的记载,力图弄清其状况和变化,其结果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中《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及与之相印证的《金代的黄河下游》《金末元初的黄河下游》和《14世纪的黄河入淮》是多年来姚老研究这一问题的成果结晶,十分珍贵。3 i8 _; {( M5 H3 U/ Y9 a
2 e4 N( A$ C) w) \1 c% N, G2 E 中国历史上开凿运河是一件大事。黄河本身和黄河与运河的联系仍是大宗运输的必经之途,为此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保证运输动脉的通畅,建水利工程乃是关键的手段,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水利工程技术在此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达到了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水平。《黄河与水运史》部分所选前五篇是这一问题的全面写照,后三篇集中介绍了工程上的突出问题和成就。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前人很少涉及的,其中不乏今日仍可作为借鉴的历史借鉴。; Q$ v3 ? U- G
$ W2 _9 @3 T6 G+ j 第三部分是河流泥沙及其利用。这一部分所提供的四篇论文是把河流泥沙作为资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利用来分析和叙述的,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从农田淤灌、河滩淤灌和固堤放淤等几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讲清了道理,引人深省。有人评述,这几篇文章是“河流泥沙的辩证法”。& p, u, c2 b+ I8 D
, y! N: h6 I* V8 Y9 R 第四部分是附录,共有四篇文章。是姚老对几个人们熟知并关心的问题的分析、考证、研究和见闻,会给读者以新的收获和感受,也体现了他丰富的知识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t2 ?, R* I. z E7 m
7 ?7 s4 \" T# O
姚老的研究成果之所以特别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的研究取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姚老几十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教授多个水利基础及专业学科,以此为基础去研究历史上的水利问题,自然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特别是他的研究工作一直立足于中国水利的重大问题。7 ~% V3 @: e; M1 M
3 a2 c9 S* A! L9 A 姚老著作和论文中所提供的每一事实和论点都经过缜密的考证,从不人云亦云,也不轻信传统和权威,而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姚老文字简练,从不特意渲染和故弄玄虚,初读似觉平淡,但细读起来寓意愈深,准确而科学。3 N r* F2 C# a
( Y9 H: v% E* N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2
一部别开生面的巨著——《黄河水利史研究》 # `! m+ Y+ ~! N9 V+ }7 s 5 ?$ g& ?' ]) d3 X9 B/ j2005年6月16日 , U4 t# d- K1 a+ _6 S
8 @) j" Y: F3 Z% A" ^5 P7 `; v
由姚汉源先生潜心研究并费尽几十年心血的《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于去年在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 " ~8 z7 T+ h2 W9 r6 R6 s 9 a; ]5 ]! P+ M" t7 a# w( u 姚先生从事水利科学技术教学与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迄今已有70多年,出版了多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如《中国水利史纲要》(50余万字)1987年版,《京杭运河史》(120万字)1997年版,《漕河图志》(合作点校)1990年版,《喷灌》(合作翻译、50余万字)1990年版。; T8 Y! W* e' P! @' E* o V M, J
4 R% n5 R- f8 o3 X: H: F 《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的出版,堪称是水利史研究划时代的新作。此著作结构新颖。以往的水利史书多采用断代分章,按水利门类设节,节以下设目。而此著作却有创新:在总体上以时代或地区分论,既有面也有点,面广而点深。使人读起来既能了解系统、清晰的总体概论,更能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事件。 7 J$ d; j5 C9 w2 F e; r 5 g5 e) P5 I2 v7 a9 N$ H 此著作结构的又一特色表现在《附录》上。所谓附录即是在图书正文之后放入有关文章、文件等,便于读者查考,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亦有“资于旁证”之利。以往所见的附录仅把全文或摘录放入,而此著作却别出心裁地采用既有原文或摘录,又有点题解释,易于阅读。+ Y! w# z8 m5 [$ U
5 D% g7 G) Q3 q- ?. T# @ 此著作是作者在几十年长期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筛选,由表及里,由粗到精,去伪存真,精心锤炼的结果。 1 G* y D5 O! |. G! g2 C: Y, |4 ~6 |) h3 A% i) [" Z
在此著作中,作者总揽全局,引证分析论述了水利史领域中诸多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使读者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是古为今用之借鉴。& W% @2 L9 v2 m
' u D4 o, W2 e五代十国时,佛教一统天下。当时流行的佛教主要有禅宗、天台宗和律宗三支。吴越国智觉禅师延寿编撰的《宗镜录》,对开创宋代“三教合一”有一定的价值。吴越国国王大兴佛寺,仅灵隐寺就扩建房屋千余间。杭州当时有“佛国”之称。 : q5 i# M4 N/ s) U3 S* C, F; V5 T O5 Q' @& b* h
五代时南方诸国书院众多,为培养各方面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涌现出大批的学者、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人才,被誉为“文物最盛”。 9 i! ]; {2 d! j3 K
9 z- V( E7 n9 N7 m$ H% X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五代时期长江流域文化之所以特别发达,与国家和地方藏书之多有密切关系。 / X6 L* M0 P, F& M4 X$ G1 _
4 X' K0 ]* ]* H4 c
在史学方面,南唐史学家如尉迟亻屋撰有《中朝故事》;郭昭庆著《唐春秋》30卷等。 : }; D/ G. W0 h% w- ?, u8 f+ e' D7 S R- a
4.文学艺术 / p: P9 {- ?; I$ s& Z
! t9 K- Z7 }: P五代文学的代表莫过于词,这时期词人所写的诗词多感伤之作,其内容大多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离乱的痛苦和政治的腐败。南唐文学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南唐二主李王景、李煜最有名。中主李王景的词脱去花间派的习气,语言明快,意境较高,其代表作《摊破浣溪沙》为历代传诵。后主李煜,多才多艺,善书画,知音律,能诗文,尤工于词。其作品在南唐灭亡前后有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亡国后他的诗充满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感人至深。 " [- |$ o, a) L
, V! d# A! @5 ?9 n五代时期长江中游的楚文化虽不及巴蜀,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却引人注目。当时的天策府有十八学士,如刘昭禹、廖光图等都是工于诗文的著名楚国文人。五代十国时期,西蜀地区是绘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后蜀孟昶明德时期(公元934~937年)设立了宫廷绘画的专门机构翰林图画院,各地著名的画家云集。画院中黄筌(约公元903~965年)在西蜀画家中有突出的地位。当时,四川地区的雕塑艺术成就也令人瞩目。从已挖掘出土的前蜀高祖王建的永陵来看,雕塑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U2 ]# H, P( M1 n- O9 T
3 W9 I6 Q9 j( \: Q, E5 Z吴越国由于重视文化建设,许多文臣、僧人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如文臣罗隐、诗僧贯休在当时文学艺术界都享有盛名。贯休还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罗汉是世界古代佛教绘画史上的名作,有的刻本流传日本。 $ ]. U0 E( X9 c& h& i, A. d* R2 c) f% ]6 T
南唐中主李王景时期设立画院,一时名家辈出,成就较大。山水画以董源为代表,他的画具有真实的自然美,被推为江南画的开山始祖。书法以书法史上著称的“大小二徐”徐铉、徐锴最有名气。徐铉的《千字文》是玉箸篆书法的典型作品之一。他主持编刻了一套四卷的书法丛帖,定名为《升元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丛帖。五代南唐的雕塑艺术,代表了当时的成就和水平。 7 \& C' Q8 w1 H' v: a: \# g8 y
* L3 m6 v0 _# c% ]二、宋 代 ! B2 E: } m) ?; r1 U0 B7 A. c- [9 l& h
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过北方,江浙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军国之费多出于东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南宋政治中心转移到杭州以后,长江流域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有学者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邓广铭《关于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宋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在地域上有了发展。中国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影响和推动了世界文明。长江文化不仅将自己的优秀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邻近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及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而且还以强大的幅射力,传播到欧亚非大陆。 1 n% h; u$ x0 L$ d, S) p
" N. F! e9 ]1 c
1.水利与经济 b' v. t9 S% G- b1 `, H+ X
; P' s0 A4 x( z. K
宋代的农业大发展与宋朝重视水利密切相关。“灌溉之利,农事大本”(《宋会要辑稿·食货》)。朝廷不时发布农田水利的诏令,而且把农田水利的兴建作为检验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重点是解决漕运和农田排灌问题。运河船闸的完善保证了漕运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发展,灌溉排水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水利建设成就更为突出。 2 C2 b7 j2 v! F: k
5 r6 J' J# F5 P: {' [ Q: b
宋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江南的犁有了丽刂刀的装置,这是对犁的重大改进。大约在宋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5年),鄂州创造了用于插秧的秧马。在灌溉排水上,普及推广了水车。在收获脱粒工具上,江南地区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除此之外,宋朝鼓励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人民种植小麦,改变了这一地区“专种粳稻”的耕作制度。这样换种轮作,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也比唐代有所扩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茶、蚕桑、麻棉和果木业。 " \7 u! N9 E! l: }
6 B. Y9 k ]& ^5 D1 w
由于以上措施,使两浙成为两宋时期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 ; X( X9 @& V2 Y$ h3 s1 |, G* t+ z( m- `. B, }0 x
两宋时期,长江流域许多大、中、小城市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城市以杭州为典型,代表了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孝宗乾道时,杭州有26万多户,到南宋末年增为38万多户、120多万人,还不包括庞大的官府机构和军队人数。当时的杭州不仅是南宋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 l! R/ h6 c3 a2 {9 K* Z0 [+ X+ N9 t" E
手工业主要表现为各个行业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大部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所提高。首先是矿冶业的发达与金属制造业的兴盛。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有较大的发展。湖南潭州永兴铜场、江西信州铅山铜场和饶州德兴铜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三大铜矿生产基地。黄金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四川等省,其中以江西最多。宋代已能铸造大型铁器。现存湖北当阳玉泉寺的铁塔等,都代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铸造水平。 ! B9 ?0 P7 ^4 ?! G7 p9 u- W : u- E$ z2 `" |7 y- D6 c/ r7 D这个时期的丝织业不仅产区多、规模大,其最大特点是花色品种繁多,从普通的绸、缎、绢、锦到绮、绫、纱、罗、绉以至绣绵等。棉织业开始兴起,已成为农村重要的副业生产。食品生产主要在制糖、制盐和酿酒上。其中蔗糖生产的一个重大发明是糖霜,当时四川遂宁糖霜为全国之最。长江流域以井盐为主,以四川井盐最为著称。宋时制瓷业得到了重大发展,可称为长江流域制瓷业的发展时期。 t( P3 Z' s5 G5 N: M" t
( N; \: U- ~2 ?3 t0 C2 e1 ?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造船数量大,船舶体积和载量大,品种繁多。南宋时池州造船厂造成车、桨结合的铁壁铧咀平面海鹘船,为造船史上的一大创举。沈括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与运河的漕运有关。南宋偏安杭州后,南运河更显重要。陆游说宋高宗之“所以能驻跸临安,以有此渠耳。”(《渭南文集·入蜀记》)。江南运河上的船闸也是当时航运的一大发展。 $ ]* W( C3 @/ G$ e* X& z! m % D( D4 o- r3 K4 F: x: A宋代商业发生了一次大变革。随着城坊制度的取消,政府不再干预和管制商人的正当营业活动。由于长江流域的商业十分发达,货币因流通需要而有所改革。当时除了铜钱和白银两种货币少量使用外,纸币已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交换手段,这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两宋时期,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海外贸易极其重视。长江下游拥有众多的贸易港口,如杭州、镇江、江阴、华亭等。 ' d8 j7 r: q2 i3 V$ L8 k
$ i' e; n3 K1 A8 ~: T
2.科学技术 . d" d% m) Y4 F) B1 [+ m5 x7 y/ `# h% G
: w6 d( Z8 l) j4 t- M! Z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宋代在长江流域完成的。造纸业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纸的质量、产量都超过历代。雕版印刷始于唐五代时期的杭州与成都地区,在印刷术上具有革命性的活字印刷,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杭州人毕日升发明。火药的发明也在长江流域。宋理宗时,荆、淮的铁火炮有十数万尊,荆州(江陵)一个月就制造火炮一二千尊(见《宋史·李曾伯传》)。荆州在当时已俨然成为一个制造火器的中心。宋高宗绍兴二年,陈规守德安时(今湖北省安陆),发明一种管形火器,叫“火枪”。宋理宗时,寿春府(安徽寿县)又创制了一种火器,叫“突火枪”。指南针出现应当是在公元10世纪。据《梦溪笔谈》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南宋时,航海“全凭南针”(吴自牧《梦粱录》),指南针已普遍运用于航海。 , a$ E" M- w: X' d9 S' k0 E% a2 \) r3 f! e& p3 t
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英国当代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涉及数学、物理、水利、天文、地质等十几个领域。在数学上,他首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而会圆术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在物理学上,沈括发现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的现象,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人。在化学上,沈括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首先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命名,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在地质方面,沈括最早对中国华北大平原的成因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泥沙淤积而成。在天文学方面,沈括所作的《浑仪议》、《浮漏议》等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他首创的《十二气历》与今日世界上各国通用的阳历法不谋而合。在水利方面,沈括在1072年所作的“分层筑堰法”,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另外,沈括还在生物医药学和工程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科学记录和科学解释。 6 W. T4 W: U) S0 t8 [5 W/ r6 e
8 ^$ O7 t5 O1 R宋代数学,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辉煌阶段,在世界中世纪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数学家,是中国宋元时期数学的先锋,而秦九韶、杨辉就是长江流域的杰出代表。 7 m+ i! G$ H N1 t7 E5 x
' N- d3 f9 k" ^- N$ W在天文学方面,以沈括、苏颂为代表也做出过突出贡献。尤其是苏颂,他在天文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领导研制出大型天文观测器——被称为近代天文钟鼻祖的水运仪像台又是世界上第一座天文授时钟。四川黄裳制作的《天文图》,刻在苏州文庙的石碑上,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石刻星图。 3 C- \5 W7 V* r3 Q 2 O7 A& M/ e' ?7 z- d; r另外,宋代在圩田建设和治河技术等方面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河渠志》里提出计算流量的方法;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4种测雨雪将积雪深度换算成平地降水深的计算方法。 1 T% W, k3 R. S+ y4 T4 O" b' S. W+ q: s( H5 p- P8 ~
宋代长江流域的地理学、农学、动植物学、物候学、酿造学、医学、造船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纸技术、瓷器制造与纺织技术等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 ?8 E8 T) v3 v7 n- Y
4 F# G: Z! i5 J( I
3.思想与文化 . q y: m1 q$ ]9 I7 _
: F8 y$ X5 S: I7 P' q. `* P- V
北宋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已南移。长江流域学者人数、科举进士人数、各类科技人才、艺术人才的人数均超过北方。宋室南迁,北方约有150万至200万人随之南下,为长江流域带来了浓郁的北方文化与大量的人才。长江文化在吸收黄河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长足地向前发展。 9 i( {& L0 \( V- I8 k$ `4 R# c# f U; x% i
理学创始人朱熹为江西人,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及自然科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哲学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的正宗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等。 " P2 }/ ^6 N+ L, ^
a {3 |+ v, }) s4 b
宋代儒、释、道三家学说经过长时期的互相交流、互相斗争、互相排斥、互相渗透和补充,共同发展,许多重要人物也在长江流域。如对北宋产生极大影响、被称为宋代学者之首的胡瑗是泰州人。在他之后的临川人王安石,更是为宋学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湖南道州的周敦颐,是继胡瑗、王安石之后又一个重要人物,被视为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濂溪之学”在当时很有影响。以后,苏州的范仲淹,四川的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是代表人物。欧阳修的主要贡献是对在封建时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六经提出了尖锐激烈而又全面的质疑。 9 c* E1 E9 w- |/ T" ~+ V) S/ j: k- g% T4 b
宋代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继续深入的时期,也是长江流域道教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在道教的创宗立派中颇有建树,在道教书籍的收集编修方面也有积极贡献。 : ~, f3 z- t+ x% x 6 ~4 g3 O2 |; q) X: g5 W% `& L萌芽于唐代的书院教育,到了北宋开始形成为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独特教育组织,已由单纯的藏书发展为教学。据统计,当时全国书院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省,共138所。著名人士如朱熹等都是书院的主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 v( v) ]- j5 r) B" J6 o 1 B. [/ ]' s `1 N' g( \当时涌现出不少闻名全国的书院。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有两处在荆楚大地,一为长沙岳麓书院,一为衡州石鼓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是北宋创建的一所著名的以儒学为中心的书院。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湘阴人周〖HT4”,6SS〗木〖KG-*3〗式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他任职期间是岳麓书院最兴盛的阶段,很快就发展到数百人,可见当时的办学规模已大大扩展。岳麓书院在南宋四大书院中最早成为理学传播地。以后尽管全国书院林立,但岳麓书院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或影响着整个中国书院的发展趋势。 4 C5 V+ K, J$ b
2 P9 K8 v* \0 u) C
南宋时最著名的史学家是四川眉山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李焘。他花了40年时间完成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继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又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是史学文库中不可多得的、最详尽的北宋编年史。由于他著作颇丰,又精通经学、史学、天文、文学等,当时被人誉为“杂学士”。 " n& Q3 {: p9 X3 b- U% K; M v- V: ^. }( q# P南宋江南成为文化教育的中心,南宋的太学设在杭州。通过科举考取进士的,在江南数不胜数。仅这一时期,浙江就有六千多名考取进士(据雍正《浙江通志》)。 / E2 L- v' L# J; B) e. ~
. L% G/ x. T/ j2 M4.文学艺术 0 m" _% Q; p! p- A0 o3 h , Y$ u2 I0 x- o h) Y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有三大特色:一是词的极盛;二是诗的繁荣;三是古文的革新。 ( R/ \* C+ x. X' E" U4 X/ ^/ u5 J
7 o' {/ h! P6 h& F
词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期。在《全宋词》收录的1331位词人中长江流域占多数,晏殊、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为北宋时期重要词人的代表;李清照、张元干、姜夔等所作的词,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了韵文文学的顶峰。 * l! u) g; | I9 z - u% I+ H5 L. T5 S诗歌到宋代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北京大学编纂的《全宋诗》,收录的作者约为《全唐诗》的4倍,卷数和字数为《全唐诗》的5倍。在宋代诗人中还产生了像陆游、杨万里这样的大诗人,他们写的诗篇都在万首左右。宋诗与唐诗统领风骚数百年。 ) |1 |/ g- I- C0 r , B0 `( ^; _$ }9 {; ?/ Z' Q宋代的古文运动,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唐宋八大文学家除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均出自长江流域: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为四川眉山县人,欧阳修为江西庐陵县人,王安石为江西临川县人,曾巩为江西南丰县人。他们通过与骈文的不断斗争,促使了宋代古文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成熟,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提倡的“道”对“文”起决定作用,他在主持礼部考试期间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为扭转当时的士林之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醉翁亭记》成为经典之作。苏轼的散文与他的词一样,气势超凡,《赤壁赋》、《赤壁怀古》等都为传世之作。 % b8 u% b- d/ o. w & L* V. l Y. G' I% |$ v6 z宋代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鼎盛期。宋代画家853人,为唐五代总和的2倍多,元代的4倍多。北宋时北方绘画人材比南方多,南宋时南方的人材远远超过北方。宋代绘画的繁荣还主要表现在普及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甚至僧道歌妓,都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山水画也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陪衬的附庸地位,以一种独立的画派出现在中国画坛。 ; P5 i4 _* ?( j. V5 o0 C 6 _6 \* I% K9 W% u2 s宋代的书法成就虽不及文学、绘画,但也有一些名家及传世之作,而这些书法家绝大多数为南人。以名家而言,宋代的“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均诞生在长江流域。尤其是湖北襄樊人米芾,是开创“米点山水”画派的画家和书法家,著有《书史》、《画史》、《砚史》等。 / E( O3 V; K- I. Z$ I
. V2 U% C7 i* d% h, C6 E& b$ K) q
宋代,中国音乐艺术南盛于北的局面已经形成,而且南方音乐繁荣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1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