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n9 a% J# v: r) L 5.京杭运河史述略。1991年1月初稿,后发表于《平淮月刊》第四期。编辑稍有删节(计21292字)。 ! G% o$ h( s+ e + H F3 h- I7 ~& `' m( w 6.胶莱运河修浚简史。成稿于1991年5月,1993年发表于《中国水运史研究》总十九期(1993年第1期)(计3000字)。 4 p1 W: Y9 E5 y X R: ]$ t" U* @5 c" H; s" [$ ]
7.明代山东河南的借黄行运——济宁西河及沙颍运道。1991年初稿。1993年3月发表于《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计13224字)。/ ?% h! j- X9 \, Y
) M) k0 C* H% W: x 8.明代的引黄济运。1991年4月初稿,12月发表于《中国水运史研究(十六)》1991年第4期(计23100字)。 ! X. B! q/ H% Z- ~- Y, ^ {* X" E, h 2 ` Y$ y4 R9 n5 D$ v% p 9.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南旺枢纽。1983年 3月初稿,名为古代京杭运河上的南旺分水,1985年定稿名为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南旺枢纽。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2集》(计19600字)。+ R' j+ u- z9 |8 [/ ? c
% w0 N3 X" n% k' t0 T- a' G$ p 10. 1996年京杭运河南段见闻。1991年初稿,1993年3月发表于《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计4060字)。 J4 A+ L( ]5 M. R" O) s . t" H+ i+ W& _! l/ p/ L, E 11.浙东运河史考略。1990年10月初稿,11月发表于《鉴湖与绍兴水利》(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附入《京杭运河史》末(计4410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1
姚汉源著述目录--农田水利及泥沙利用研究类 . @4 X3 x- u( f' N. J/ m( y+ H3 y7 X( }; t$ Z4 o7 u
2005年6月16日 / b2 K; p/ P4 H$ H3 Y: T) o' D9 r
1.历史上中国多沙河流的泥沙问题与治沙措施。本篇系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至1990年3月始由科学出版社刊印(计8800字)。& w4 p# X6 N/ g5 w6 ]# Y7 a' ]. \
7 q/ E6 ^$ J: u/ k4 E7 W% R( Q
2.从历史上看多沙河流的水利特征——放淤与排沙。 1980年成稿,发表于《中国水利》1981年第1期试刊(计8000字)。 : [8 H8 n+ L9 T) \ c3 |; } 2 v/ h8 }/ O% R7 Y4 ~ 3.中国古代的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一。1964年夏成稿,发表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季刊)1964年第2期(计18760字)。 % f% ^3 J3 ?0 X" [# i# _/ Z; d( l& t , y. ]2 j8 F; K' d 4.中国古代的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二。初稿成于1970年以前,发表于1980年11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1期(计25160字)。 W g/ k. n# u& ]8 |# K5 W5 |
5 C; v- Y$ ]( g) Z% [/ p 5.中国古代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三。1966年3月初稿,1981年定稿,发表于1981年6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1期(总第2期,内部刊物)。1989年6月《山东水利史汇刊》第13辑转载(计16280字)。& }. e+ ]) I$ g' p
2 d3 m3 k3 g" v* ~
6.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1984年4月初稿,1984年发表于《水利学报》第12期(计23900字)。* m& S4 ^, ?' g' g
7 {. s! u0 X+ N# P 7.先秦时期有关山西水利的神话传说和记载。1989年春成稿,1990年12月发表于《山西水利史论集》(计12500字)。6 T' R, W' [' ^) {' p% a
: h7 e' o. W8 w, e
8.西门豹引漳灌溉。 1976至1980年成稿,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2500字)。 . g! v9 w# T1 Y' i |# E6 s & p4 x9 j$ H( p2 X 9.郑国修渠辨疑——中国水利人物之一。1983年初稿,1987年10月发表于《黄河水利史论丛》(计6760字)。5 Q5 v* t7 Y3 X X. S" D" M4 g
! a# D/ k; R) b$ {7 F+ B3 W 10.北宋江南圩田及浙西围田。初稿为《宋代江南圩田、浙西围田史料浅析》,时在1984年10月。后屡修订至1986年压缩为本稿。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5集(计13700字)。' B8 X6 A- k5 K: c2 I" v: n
* }+ M* `5 L B8 \: I
11.泄水入芍陂试释。1986年5月初稿,1988年1月发表于《芍陂水利史论文集》(内部)(计6800字)。 h, N( Q1 n* A( Y
, M; J3 R9 \+ o
12.《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1997年1月初稿,11月发表于《它山堰暨浙东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计7220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2
姚汉源著述目录--历史地理及古文字方面 " E2 o& x3 {! W. R3 v- Y. i" s' T/ U/ X+ N8 Q- H
2005年6月16日 3 g) y: n+ Q8 `3 M
; X' k$ I' [+ i
, A4 G; z7 N: A# G 1.侯马载书试释。1982年元月初稿。1999年5月完稿,未发表。另释文四篇。(计12000字) * {. E. J6 p4 p1 B. _/ ~: |$ z' g7 J. x! {/ M e4 |
2.金文fang(此字音fang,同“方”音,写法由上往下为艹人方廾组成)京试释。1983年2月初稿,1999年5月定稿,未发表(计8800字),内含图2幅。& t Q( p. u; R7 [$ Q
. h% m$ S* a, w7 C9 t { 3.《周礼·职方氏》地名释。1982年12月初稿。未发表(计11400字)。/ y4 H/ { O6 v+ i" e: A$ u# J/ `
$ q! c5 b3 M r! t# n
4.鄂君启节释文。原稿成于1978年12月,未发表,间有节录面世,全文有油印本(计31000字)。2 L4 @+ `0 N% O' J
- e4 }6 @- h6 U( t: F1 h 5.说zan(同“赞”音,写法是赞字头,下部贝字改为日字)、ti(同“替”音,写法为簪字去掉竹字头)。1980年—1981年5月初稿,后曾于“古文字研究会”宣读。未发表。 0 N U5 G3 ^4 U/ K( W9 n 8 r+ c/ U0 {9 ~% o3 b 6.《左传》地名释。未出版(约70万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3
姚汉源著述目录--城市水利类 - j" l$ b V+ {; G6 J- p1 \- s& m( E" `* Q3 E
2005年6月16日 ) k5 r7 \9 p' R
- N; E8 C& [' c/ @$ P0 a) z
1.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1982年10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发表。(计27300字) , p n/ O/ l% t( n; H $ W9 ^+ `- h. j1 ^( ?. k 2.北京旧皇城区最早出现的宫殿园林——城市与水利。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6500字)。 3 b0 V# \& N' y7 ]: ~, b # r) p7 B! U/ S+ t 3.元大都的金水河。1984年12月初稿,发表于《北京水利志通讯》1985年第1期(计7100字)。/ [5 P+ z, Y" n. `+ |9 q0 t! m4 ^
- m& F2 F6 {/ H" v1 f: }" ^2 G
4.古代凉水河。1992年与陈茂山合写,发表于《北京水利史志通讯》1992年第1期(计8400字)。; y$ n* |! ~6 B7 Y# R! n- J% v
1 M: ~, M$ t4 C9 _0 p) T* }/ _2 u1 K
5.祝贺北京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在北京水利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发言。登载于《北京水利志通讯》1984年第2期(计1470字)。 0 C. D" S; H1 S2 i; t ' O$ G' l7 V& H. ?4 n 6.北京古城垣周长及其所用尺度(附考补)。1982年1月初稿。发表于《首都博物馆丛刊》1995年第10期(计2110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4
姚汉源著述目录--水利史志序跋类(共20776字)3 Z. l k; {9 q
9 v# O2 m5 q$ M P- u& I/ j9 D% Q
2005年6月16日 7 C& M: l- w V
# U0 K& r1 C5 m$ }/ W 1.治水筌蹄整编序。1983年月12月得读朱更翎同志整编明万恭《治水筌蹄》。又同访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版原书,请二本合印。于1985年5月刊印。前附序(计1200字),后附朱同志所辑万氏治水文辑。以明本冠其首,并附清华大学图书馆影印说明及所搜求之万氏自序。是书朱同志用功既久,堪称完备,特刊为《中国水利古籍丛刊》第一种。以王琼《漕河图志(检点本)》次之。: v b) p1 a1 S6 `
1 A: p# m9 _- n/ v7 F 2.漕河图志序。1988年谋编《中国水利古籍丛刊》第二种以待再续,得明代王琼《漕河图志》残卷,遂东求日本前田氏尊经阁所藏我国**中蒋氏三迳藏书复印本,文以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翻拍胶卷本参校,由谭徐明同志点校完书。于1990年2月刊印。姚汉源附以前言(计1368字)及附录评介(计2356字)。3 k! q# a) p7 ^2 t/ k9 [
1 M5 h& Q; _9 ~8 X5 ? 3.安丰塘志序。初稿成于1989年11月,于1990年1月在《水利史志专刊》发表(专刊称中国水利附刊)(计2600字)。- {& A% Y1 N( `4 {4 c/ P5 j
* W6 G8 H3 X: {) D+ m W
4.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评介。于1987年9月《水利史志专刊》第5期发表(计5760字)。& }" Q9 T9 j% ~0 U+ I* C, p3 D
% \: [3 q$ O' J8 l0 f
5.鄞县水利志序。1989成编,1990年2月于《鄞县史志》发表。1992年6月又转载于《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3期,但文有缺略(计1362字)。 # J; h' ]: P+ {) T: u( o' j, } % K' X. _7 w( E 6.东平湖志序。1991年6月稿(计2500字)。 7 ~9 K( p9 w# i4 C6 E3 y! O% `' k0 G' w3 h
7.巨野县水利志序。1993年稿(计363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5
姚汉源著述目录--其他(共61000字) - N5 Z8 p+ w: |/ Q A, j* A5 e* u" c: i- T5 E& a$ H2005年6月16日 ( z7 x) O8 [, \- r5 G# T! [8 T1 R& Y: q
1.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补注(计30600字)。 , ] J3 u+ P! E- b$ W9 A* K! P' ~/ x# ~4 y! G# f8 [
2.墨学泛沦。1991年7月初稿。1999年再校,未发表(计26400字)。2 c2 G5 c6 x' R( D6 ?5 {3 k
- O5 @5 z$ n4 c. [) B5 S6 {
3.元初邢台学派时代背景小议——元初金末的儒士学风(计13120字)。 9 T/ @. u6 m$ g0 i/ h$ |. I+ L+ g& n
4.元代邢州学派的时代背景及有关人物——金末元初的儒士学风及邢州学者的师友后学。发表于1993年《郭守敬研究》总6期(计27000字)。 2 K. E: d! \- r6 |3 p3 K6 A6 A # P& @1 W; V/ w8 G' | 5.一九三八年贵州桐梓县蟠龙洞工程纪略。原文草就,即于1987年发表在《贵州水利志通讯》第四期(计27436字)。 0 X" t, Y) v! g- F2 C( D 9 S2 U& L" u' j$ X4 k, B* z 6.译著《喷灌》(美国C.H.佩尔主编)。1975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为主要成员(约50多万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6
对于它山堰的研究 + I& R! l3 r* l4 z% C- [; g8 a9 I) W
2005年6月16日 6 T5 s9 a6 @, F8 t$ w+ b7 Q0 U * i Z% B1 c, [+ t2 z" _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著于宋代,内容主要是对浙东水利史情况的介绍,由于该书的介绍,浙东水利历史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同时,该书是中国最早详细介绍一方水利情况的书籍,所以,水利史界同仁非常重视该书,许多人对其进行了研究。80~90年代姚汉源也对《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注释,并更正了其中许多错误。共撰写了对该书的评介和注释约7万字的内容。其中,评介于1987年发表于《水利史志专刊》第5期,注释部分在1997年绍兴召开的水利史研究会年会上发表。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8
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访姚汉源教授" k. w4 m$ f- M
$ u7 M( C) r0 a, s: P1 g
2005年6月16日 % s# K3 l3 D! w- j. k. Z7 G; L$ n2 Z$ e j& ?) P
3 B! S/ B' k7 V) k 中国历史上开凿运河是一件大事。黄河本身和黄河与运河的联系仍是大宗运输的必经之途,为此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保证运输动脉的通畅,建水利工程乃是关键的手段,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水利工程技术在此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达到了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水平。《黄河与水运史》部分所选前五篇是这一问题的全面写照,后三篇集中介绍了工程上的突出问题和成就。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前人很少涉及的,其中不乏今日仍可作为借鉴的历史借鉴。/ p: p" l' e( p* n F& v
, E9 @6 m/ O: x# b9 R 第三部分是河流泥沙及其利用。这一部分所提供的四篇论文是把河流泥沙作为资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利用来分析和叙述的,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从农田淤灌、河滩淤灌和固堤放淤等几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讲清了道理,引人深省。有人评述,这几篇文章是“河流泥沙的辩证法”。1 T9 |' j) C1 X v( w0 r
: m6 d l( |' n9 `' v 第四部分是附录,共有四篇文章。是姚老对几个人们熟知并关心的问题的分析、考证、研究和见闻,会给读者以新的收获和感受,也体现了他丰富的知识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8 t) r' \( N" P v. q2 k
0 T" p2 A# l, J- @* G% o 姚老的研究成果之所以特别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的研究取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姚老几十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教授多个水利基础及专业学科,以此为基础去研究历史上的水利问题,自然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特别是他的研究工作一直立足于中国水利的重大问题。 4 Y+ P2 r2 F1 q2 I' `9 U g/ S1 Y1 v0 G 姚老著作和论文中所提供的每一事实和论点都经过缜密的考证,从不人云亦云,也不轻信传统和权威,而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姚老文字简练,从不特意渲染和故弄玄虚,初读似觉平淡,但细读起来寓意愈深,准确而科学。1 ]. K; W0 G Z4 Y' D- `
# T1 ]: f% e8 N% z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2
一部别开生面的巨著——《黄河水利史研究》, n% ^$ j6 N# H! [7 E b1 b& y+ B
& u& a* ^" [1 z5 v5 u; o
2005年6月16日 ) ]/ ~9 L0 E. W( U, \2 d
! \0 p3 ~. _, Q# e 由姚汉源先生潜心研究并费尽几十年心血的《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于去年在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 F! l6 B& r; [0 s2 b- t
v0 A/ b W. j& W3 Q4 o6 s
姚先生从事水利科学技术教学与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迄今已有70多年,出版了多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如《中国水利史纲要》(50余万字)1987年版,《京杭运河史》(120万字)1997年版,《漕河图志》(合作点校)1990年版,《喷灌》(合作翻译、50余万字)1990年版。 3 c$ z3 H! |) a" N4 I # L9 c" D* E" E4 n 《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的出版,堪称是水利史研究划时代的新作。此著作结构新颖。以往的水利史书多采用断代分章,按水利门类设节,节以下设目。而此著作却有创新:在总体上以时代或地区分论,既有面也有点,面广而点深。使人读起来既能了解系统、清晰的总体概论,更能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事件。 ) i( l6 b; ?8 i8 W4 R" Y* a5 D7 J6 P7 l) {3 F1 F+ P
此著作结构的又一特色表现在《附录》上。所谓附录即是在图书正文之后放入有关文章、文件等,便于读者查考,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亦有“资于旁证”之利。以往所见的附录仅把全文或摘录放入,而此著作却别出心裁地采用既有原文或摘录,又有点题解释,易于阅读。 % i/ E5 |$ n: K- B* f 4 M5 r9 @$ x" X6 \) ^ 此著作是作者在几十年长期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筛选,由表及里,由粗到精,去伪存真,精心锤炼的结果。2 S& K% Z" F' Q" X0 u9 J
7 G; l( ?, R2 [
在此著作中,作者总揽全局,引证分析论述了水利史领域中诸多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使读者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是古为今用之借鉴。 ! h) E; m: F7 X! j6 @( M* X s2 f$ ?+ |
此著作中对于历史上的水利问题,均能置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考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既恰当地论述其功,也恰当地分析不足,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价)和阐述,使人读起来顺理成章,合乎情理。 % _ ^1 m8 L! V, s1 ^, @9 l, u1 _4 P4 s/ p `' t* X" I) B
必须附带说明的是,如果把姚先生的《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与他的《中国水利史纲要》一书中大量有关黄河的论述参照阅读,更有相得益彰之妙。后者偏重于河史,是个概论,而前者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专论,更有深度。 5 T4 }* \$ W" O6 K' @/ i9 T
4 @* y8 b' X9 D d3 C3 F# ]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3
水利史研究的力作——读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 W0 `( y0 B, ?) h1 J, o
4 M0 T- ^7 q6 x2 I6 z& v( m
2005年6月16日 4 ]. K5 S2 M1 v( H9 W4 z1 }% a% f9 k7 y
姚汉源先生现年92岁,是当代水利史研究学科开创者之一,在水利史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治学成绩着重表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成果累累。 ! U7 V# t8 t. x) g% ^4 {/ P2 b8 ? 4 h. W8 ^/ w: C) p 在基础研究方面,姚先生素有历史家学,谙熟历史学的文献和考据,学风严谨,考证深入,其基础研究代表作至今仍为水利史学界的榜样,在《黄河水利史研究》中,它的历史基础学功力有充分的展现。他认为,水利史研究要逐步深入,应当有四个阶段:一是基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基本方法的探讨;二是弄清历史事实,即所谓历史上的水利工程的真相,也就是对某些重要水利措施或工程经验教训能阐发解释,使旧有知识科学化、现代化,可供现实参考;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探求历代重要水利事业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对现代发展、未来前景可以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具体资料;四是探求水利发展规律以及它和科技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确定它在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中的地位。 - O; B T) M) G) v7 _+ | M- z2 L
1933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的虽是土木系,但却志在水利。毕业的前一年,清华校刊上发表了他第一篇水利史研究论文,就是关于黄河史的研究——《黄河旧账翻检》。他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黄河的变迁与治理,才能办好黄河的事情。应该从几千年水利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取得启示,使今后少走弯路。- Z7 p0 t! [# E: u. S' |; l8 M; {
: b$ Z5 k6 p: b5 C, Y/ k 在水利史研究古为今用方面,姚先生也有开创性的力作,集中表现在关于泥沙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这在《黄河水利史研究》中也有充分展现。 2 j/ h: I; j) q4 a1 t+ e' |+ q" r4 ?+ q: U( D. r
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姚汉源教授在这次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题为“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一”的论文。他运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指出三门峡水库工程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重视黄河史的研究,没有把泥沙问题置于首要地位。他还进一步从历史角度,指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治水不能单从水着眼,有时应从泥沙着眼,甚至应以治沙为主,变沙害为沙利。一般人习惯于把泥沙看成是害,千方百计地排沙、除沙,这是个对泥沙利弊的认识问题。其实,北宋的王沿早已说过:“夫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与不用者尔!” B3 `) o+ ?6 {' | * X% p h# r0 z* {1 l 姚老的论证,给人以新的启迪,引起了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长办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特意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过这篇论文。 ! t9 \8 f% w; n( X/ e( f $ q/ P+ O. U$ l a9 H 姚先生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九十高龄之时又将以往有关黄河的研究成果系统整理,由黄河水利科学基金资助出版。相信这一科学专著对于推动黄河水利史研究,丰富对黄河的认识和探讨黄河治理的思路有所助益。% ~; K3 @% p2 |* V2 ^6 r c% Z
# T/ z6 v' i: S& S: b3 E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 |$ Z% i1 |* p
5 L, S) q' V' y! L( t
% z9 m5 |. ^! ]/ e m9 G
作者:周魁一 谭徐明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7
姚汉源教授简介7 k4 C8 Z5 [# A! e3 Q' D: {6 f
9 K2 @( u5 k/ u3 v, \8 e8 s
2005年6月16日 ' h* o# y! f, F7 J#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