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其人其事 儒公行武出身,幼敏嗜学;博古通今,尚教崇文;满腹经纶,智勇足备;从戎藩属,诏封将军。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甲申、1644,即清世祖顺治元年,大顺朝永昌元年,大西朝大顺元年,黄历【 黄帝纪年】4342年,闰年,【猴年】,儒公21岁。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正值大明、大清、 大顺、大西四个政权交替的鼎革之际,中外不宁。 是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王朝覆灭。随后,大顺政权在北京仅存四十天,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人痛心疾首。 是年,史学泰斗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问世。 监利姚家集姚氏耄耋老人口传,甲申年,姚家集一百二十名子弟应征从军。 是时,客居监利姚家集的儒公随其父姚氏贵海公投于吴三桂麾下。有儒公有盔甲长及七尺、大刀重五十的史实得以印证。 史载,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一字月所, 明朝辽东人,祖籍 江南高邮, 锦州总兵吴襄之子, 祖大寿外甥。集明清改朝换代诸多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 山海关大战中大败 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 云南,引兵入 缅甸,迫缅甸王交出 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 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 福建靖南王 耿精忠、 广东平南王 尚可喜并称 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清史稿》载:三桂初起兵,其下或方宜疾行渡江,全师北上,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动道,或言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三桂皆不能用,屯松滋,与勒尔锦夹江而军,相恃,皆不敢渡江决战。既,还援长沙。晚乃欲通闽、粤道,纠精忠、之信复叛,攻永兴未下而死。吴国贵复议舍湖南,北上争天下,陆军出荆,襄趋河南,水军下武昌,掠舟顺流撼江左。诸将俱重弃滇、黔,马宝首梗议,乃罢。 清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1673——1678年】,吴三桂屯兵湖北松滋【楚国故都郢都的长江对岸】六年,吴三桂亲临松滋,驻守二载。现松滋的洈水水库北侧有陷马池、点将台、斩将冲等地,为吴三桂屯兵遗址,当地有关吴三桂屯兵的传说甚多。 《清史稿吴三桂传》载: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号所居舍子曰殿,瓦不及易黄,以漆髹之。构庐舍万间为朝房。筑坛衡山,先郊天即位礼,将吏入贺。是日大风雨,草草成礼而罢。《平吴录》载:故四川巡抚罗森家巨富,号百万,自四川破后闲住,每虑王屏藩图已,乃上疏劝进,桂意动。及再疏请,遂于戊午三月三日僭伪号,称昭武元年,以衡州府署为行宫。 吴三桂,少年统兵。在明清和大顺的夹缝中求生存,引清兵入关,改写了中华历史。降顺反顺,降清反清,欲求复明,最后奠基称帝。一生反复无常,空落骂名。是时,众多官兵萎靡不振,黯然神伤,叹惜遇主无功,士气锐减,纷纷潜逃,各奔东西。 据清代札付、功牌、监照、兵部执照、将军火票证实,儒公于康熙十年至十八年期间,为吴三桂麾下谋臣策士,军功显赫,授大将军,司夜郎属地守备职。 儒公虽说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然遭其册封不公,恐惧祸起萧墙,毅然决然远离兵营,退隐山林,无疑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明智选择。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时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儒公弃戈避乱,携眷迁徙时称湖广都指挥使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施南宣抚司东乡五路安抚司河水坪屯【塘】【河水坪塘,军屯、兵戍制。募兵戍守,驻防垦荒之地。】,卜地洗清坝,隐居不仕。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姚氏应儒公再度返回客居地恭迎其父姚氏贵海公与眷属团聚,行至崔家坝斑竹园驿站时,因姚氏贵海公年事已高,不堪舟车劳顿仙逝。儒公就地择风水宝地安葬。据考,斑竹园又名腰牌,川鄂盐道穿境而过。斑竹园古客栈有一棵百年古樟,枝繁叶茂,曾有过路官员树下时将腰牌挂于树上,依树酣睡,醒来,慌忙赶路,遗失腰牌于此,故名腰牌。斑竹园,因斑竹【又名湘妃竹。唐高骈曾《湘浦曲》云: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清施闺章《江行杂咏》《见斑竹》云:碧玉森森绿水湾,风鸣环佩满湘山。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伟人毛泽东诗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茂盛而名。斑竹园建学校时,于同一地理位置掘出四层棺木,当地人称四层坟。此地东西向属极佳风水宝地,前有五峰并列,小河蜿蜒;后靠层峦叠嶂,来龙逶迤,倍受形家推崇。晚清至民国,儒公开疆拓土领地裔胄每逢传统祭祖之际,虔诚祭祀。 儒公晚年,卧薪尝胆,秉持与世无争、愤世嫉俗的态度。 相传,儒公因辅桂王、谋夜郎领兵隐居于斯。 毋容置疑,姚氏应儒公辅桂王的事实客观存在,是否谋夜郎,尚无稽可考,但根据儒公迁徙、隐居的时代背景及其后裔分散居住客观事实,儒公可能参与策划并实施大周朝廷制定的夜郎计划。 古施南,有夜郎属地之说。由湖南省新化县田坪镇迁居恩施城区的康氏,咸丰陸年丙辰岁季夏月纂《康氏五修族谱辨序》中有施南古夜郎国一说。其载:咸丰五年岁乙卯五月,正我族五修之候,余父为总理。又于五日嘱余作序,余因有感于谱系五修之难焉。夫我族康氏之谱,自振峰公出古未远,慨然有志于修,为尤不能悉采南来诸祖,并江右系派源委、生庚葬迹,一一登于庆图,又自一二三四修依然如故。迄今五修欲校雠焉而实无可稽,欲遢邋焉而前伪遗诮,是五修参互考订之难而不可或已于修者也。余因承父老以难为序而因断断焉,强为之辨曰:旧序云避宋太祖讳而易氏为康者,是不知稽古之悮也。考通鉴纲目,大宋并无庄宗帝号,又无开光同光年号。惟后唐有庄宗帝号并同光年号,则是我祖南八公迁徙之年,正唐康延孝请击取大梁之明年甲申岁是也。我南八公自唐以来已为孟侯康叔,天潢之胄彰彰矣!而又何至宋始有避讳之更?是可知旧序之讹并可知开光为同光之悮无疑矣。又云唐庄宗正值五代之初,历晋、汉、周、大宋、大元,去明洪武约四百余年,自和仲至福祖年数多少世代不敌?致增排行贵字之疑?且云发诏葬太和九龙山大尖峰下,知南八、发诏为未迁未移之祖。抑知迁徙无常,容遽知南八公当日携子若孙同迁于楚之上湘,稍立业留孙耕管即反故都以终残年乎?抑或离乡未久,虽终于楚,复扶櫬归祖茔乎?未可知也。试观我现房世刘公携子与孙迁于施南古夜郎国,而若父若妻犹葬我邑石碑山焉。瑛房国荣公携妻子入西蜀,夫妇葬于永川古海棠香国,而长子犹未迁焉。是何得谓南八未迁?据和仲等祖以为年代不敌而疑旧谱之荒略如斯也。至排行赘一贵字者,吾见旧录有冠贵字于福,想贵字与季同音,或是季字之伪?评以事理自无足疑者。第青丰龙坳等处祖宗骸血所在,抛弃勿识。今值五修兴言及此,令余有恻然莫置者,而五内迷然焉,得反吾祖之五气于泉壤,而默为余谕之,使之五修无遗恨焉,可而幸也。一祖之灵已有默为启者,至若远近之族其可修者修之,不可修者置之。而排行依然如故,是亦不修之修也。余今岁适馆于田坪五家之侧,吟诗五字之余,因为五修而序之。二十一世孙邑庠生龄敬撰,大清咸丰陸年丙辰岁季夏月谷旦。 利川陵阳牟氏宗谱中亦有夜郎国的述叙,其载:盖阴阳为天地之灵气,运谱牒乃人生之本源。先有天地,次有人伦,始宗派谱,方传后代。近传我鼻祖原非牟姓,在昔前唐之世厂有我族之宗庙,或云中山李靖王之后代,或云世民之苗裔,均未可考,然於明朝李铁旗将军考之,於历代令吏中知本源;牟凌阳与华内阁公,公牟太尉真乃唐太宗之后代也。古之兴废无纪,原昔李祖字文鸿,居荆南下百里之外,地名赤鞍返马,乃吾祖之所居也。李公家资富豪万贯,良田万顷,历代行善,广积阴功;年方七旬,妻三妾,遂生三子曰:九章、万章、,惟生六子, 曰:强、盛.、魁、铁{镁、茂,命术推算,六人之命非寻常可比,乃阴功所积,一主二爵三英雄。长强年方十五岁,绍倚马,与朱门联姻。但世上之人,有寿高二百余岁者,且李公文鸿九十寿终,以为中年不幸;殡殓在堂,将近三载,三子六孙性善至孝,设置水陆香会,斋僧布施,感动天地,太白金星临凡,化一老道,登门乞化。子孙夜间予获奇梦,次晨幸遇星君,迎请高堂,礼貌侍奉;老道言谈周转,动问主家,高堂因何如此?答曰:奉禀道长,乃先父灵柩,只为山地不遂,未能安葬。道长曰: 老拙愿为地师,意下如何?三子六孙伏於地:若得指点,永世不忘此德。老道曰:余历览天地山川多年,境内有阴地一穴,愿送知己,但若尔等有福,若葬之后,必威风至上,富贵无双前面绿水沙洲一穴,名为五龙朝玉堂.有人葬得此穴,代代入帝邦:应选十月十一日卯时下金旷,若错一刻.永不相当。老道言毕,化清风而去。侯至此日,着人打听江水消息,果然水退一时三刻,沙洲出现。走回急报,时.因款客情浓,稍廷数刻,迎柩未至,而水复淹:仍扶柩回,置放中堂;由是孝心未改,朝夕香烟缭绕,灯烛辉煌,迎悼款客,仍然厚筵。金星在空遥观,知其无缘,复至其家,动问尊翁之枢葬否?答曰:奉告老仙,末辈无缘,因人力不敷,枢去已迟, 水满河泊,故此扶柩还家未葬。老道云:此是怠顽之故,而吉地尚有,卜水不遂,卜陆定成。只是禁忌甚大,犹恐泄漏,反成大害;前边有葛藤山麒麟冢上红藤穴有阴地一穴,来脉清高,虎踞龙盘,系五龙朝天,葬之丈余深;有严勋豪”出世,显尔孝德,丕振其门;只须等待三年零六个月之内,不许开中门,凡亲朋往来,需从侧门出入,不得敞开中门,泄漏其光辉,谨记在心。老道言毕,化清风而去。谨依仙翁之言,依法暗葬,禁忌未满,长强结婚,朱总兵乘百辆车送亲至宅,要从中门而进,多方告让不从,只得敞开中门而进,禁忌尚欠六个月未满,天机泄漏,红光满室,紫气冲天。京师观见荆南地方,必出真命天子,差官前来访查,挖墓抄洗;钦天监访查半载,并无踪迹,一日,遥观麒麟冢上,红藤累累,起伏精奇,山青水秀,虎踞龙盘,将灯笼挂于红藤之上,远远遥观,戌时,冉冉上升,丑时,徐徐下降,真穴必然在此,便动工开挖,日间挖,夜间坐,已至三月,不见棺椁,众官领队回朝,去之不远,忽有一夫遗失双鞋,不忍丢失,回头寻找,找时,听得土中龙神曰:幸哉,倘若再挖三尺,定然遭入他手。此人回转急报,返马一挖,将及三尺,果然红藤绕棺,紫气冲天,开棺视之,尸成龙像,於是,架火焚烧其尸,抄灭其家,严行捕缉。三子六孙弃家逃难,逃至释迦牟尼文佛庙中,九人共议,同言:若他日有重逢之期,以此“牟”字为姓,天下无有其二:改姓之由,从此始也。事急跨上马,各自奔前程。牟强逃于湖北长江荆州上十余里龙舟渡口,见一虎伏地,强骑虎背,浮渡对岸,群人见之,疑以为妖,万不可留,即将人与虎戳丧江中,长强遂淹於此,从此,改为虎口渡,今日太平口,从古至今永不改移。於是,八人各逃一方。一支与牟魁入川至古达州,后改为绥定府东乡县(宣汉)红厘岭。一支牟盛往江南烟水坝。一支万章逃往湖南常德府。一支九章与牟钅英逃往山东栖霞县。一支牟铁逃往宜昌公安碎石岭。一支牟茂入古柳州夜郎国,今改为施南府利川县大木杠落业。永不复姓,俱作牟氏香火,有此六支分派别宗谱,我牟姓之族,永传不朽。历查楚北牟姓之由,本源始于山西平阳郡,―后迁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五枫村。后又迁于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河落业。后又在元朝至正二年,我鼻祖茂公由孝感至荆州石码头,过虎渡口到柳州城(今恩施),出大南门行虎口洞,上石板顶,过筒水箐,至高歇口(今李子幻)大木杠四孔洞,插标落业。先祖平夷有功,爵封援边宜尉使司之职,七覃八田,不敢浸涣,诰封荣禄大夫,妣为夫人。建南长官之司牟绍党,住守石官洞,后调贵州思南府宣尉使司。牟鸾,于明朝洪武年间,编设里甲,鸾之为人才能任重,力量过人,六户之人,分居各村,收六户联为三甲,以供县之征役,至今相传数十代无异。 陵阳六支源流 我族派出祝融,郡号平阳,始于山西,显于晋国,曰刚,曰劲,父子之真性,世为晋臣。、双全同登进士,尚留简编。汉有子国,克负参政,君高讲业,学著(尚书),名列工部武毅。牟融为太尉,丕振兴常之纲,献甫学富陵阳,惟长为最,识贯古今,子才居先,又如天益之修,实录如谈之居,晋宋汉唐梁五代,载在史册,皆有确记可考。凡在蜀楚之内牟姓,分散而居,实滩悉录,但各支各派本一脉所发也。尚念有谱,若不知,是无智也:知而不传,是不仁也,不智不仁,是即不贤不孝也。后裔孙等,遵先祖之遗训参考宗卷,以录前代之籍贯,面抄后裔之名目,了如指掌,朗若明星,凡我后世子孙,都知木本水源,务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耳。 史载,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因永王李璘案牵连获罪,于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冬,从江西浔阳出发,经湖北秭归,过巴东、建始,一路向西,前往夜郎。 古夜郎国,史学家众说纷纭,有贵州说,有湖北恩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西南说。唐代,宣恩高罗称谓夜郎郡又为歌罗驿。李白流放至夜郎,即宣恩高罗。宋时文学家黄庭坚,循李白足迹到高罗后,写下了著名的《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词序云: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传世之不仔细,集中无有,请三诵乃得之。李白到过恩施,其著名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咏月古风,便写于恩施古城北门外碧波峰上。后人称此地为太白问月台,以后又建问月亭等纪念性建筑。清朝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慕其名,曾在问月台题一联:亭如人好,月比山高。清嘉庆版《恩施县志》、道光《施南府志》对此亦有记载。这证明李白到过恩施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古人西行,施宜古道是首选之路。李白《蜀道难》诗亦可佐证。自西向东,则可选择水路,顺水行舟。李白接到赦书后即是顺长江而下,故有《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明诗人自蜀而归故乡走的是长江水道。简言之,李白当年既然走施宜古道,必经建始。首先,李白在中国诗坛的地位早已确立,无疑是黄庭坚所尊崇的人;二是从时间上来看,李白早于黄庭坚400多年;三是从黄庭坚西行线路看,极有可能是追寻李白之夜郎,途经建始并游览石通洞的足迹;四是李、黄都有共同的遭遇即流放、贬谪。只是李白去夜郎不久即被赦免,走出樊笼,而黄庭坚却正困于樊笼之中。黄庭坚《石通洞》诗中那个被推崇效仿的翁,就是那个曾于此处走出樊笼的昔人;昔人者,极有可能就是那个一生桀骜不驯、放浪形骸、寄情于名山大川、被流放夜郎而不久重获自由的李白。同治《施南府志》记载:唐朝贞观十六年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后为夜郎郡,此唐之夜郎也。大诗人李白晚年被流放夜郎,即在此郡,即来凤县。 夜郎得以家喻户晓原因有二:一是因夜郎自大成语,二是因大诗人李白曾流放于此。夜郎之名最早出现于《史记》《汉书》《后汉书》诸史,即楚顷襄王时,前二史误为楚威王,遣将庄 ,溯沅水伐夜郎。有关夜郎部族的历史源流,新晃夜郎古邑考诸文有考证。史载,唐时曾三置夜郎县。第一次是武德四年,今湖南新晃的贵州石矸,但不过几年在贞观元年便被废除了;第二次是贞观八年,析龙标地再置夜郎县,治所在今湖南新晃,至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县止,长达有百余年;第三次是贞观十六年于今贵州桐梓或称治今贵州正定西北置珍州夜郎县,和前置的今新晃夜郎县两县并存。在此之前还置有夜郎郡,治所在今湖南辰溪,隋开皇九年废,见隋书·地理志有载。由于唐代在今分属湖南、贵州两省都曾置有夜郎县,以致李白当年流放夜郎究竟是在何处也就成了问题。又由于在后人心目中,贵州之地似乎更处蛮荒,导致不少古诗文注释凡涉及夜郎多注称今贵州桐梓,将李白的流放地先确定于斯,然后从诗中去寻找只言片语,附会为他是在西去夜郎行至白帝城才遇赦。主要的依据一是《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中的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两句,以为他是到了白帝城。实则,从读《李白全集》便知,这只是他自浔阳出发前对将入长江典型景物的摹绘之辞,当年他自四川出来就曾经过。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东,黄牛峡在其下的今湖北宜昌市西北,行程的倒置并非纪实可知;更主要的是在此期间,全集中再找不到可作为他自江夏(今武汉市)上行的记录。依据之二是遇赦后所作的《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觞。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绿水动三湘。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明人朱谏在《李白辨疑》中早已斥此诗学为旷荡,而体格轻浅,如:今岁敕放巫山阳……等句,皆牵强不稳,非白作,但不知谁效之耳。诗的起句已属不伦不类,因李白并无官职,何谓左迁?啸起……两句,完全是模仿李白的名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但东施效颦,妍媸立见;相如却欲论文章模仿杜甫《春日忆李白》的重与细论文,亦化金为铁,造辞鄙俗,确实是太不像李白的诗。即使不斥其伪,巫山阳乃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山之徂,阳则山南以远皆可称之,并不能指证已经到了巫山。 李白流放的夜郎究竟是什么地方,自然应考察他在流途中的路线,最可靠的材料就是《李白全集》中的所有诗文以及相关历史文献,只要不囿于先将流放地定在贵州桐梓,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如作于乾元二年(759)他遇赦后的《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三湘,自然是指湖南境内无疑了。又如约作于同时不远的《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中有句云:鲸鲵未剪灭,豺狼屡翻覆。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楚囚故可泛称,但此处的楚地囚,则只能实指。楚地,通称今湖南湖北;如谓指系狱浔阳,则与标题的流夜郎半道相悖。又如《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诗云: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据《元和郡县志》卷二七江南道武昌县条: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即在今湖北的鄂城县,可知其趁帆已达鄂州,将先裴而与作《怀沙》的楚逐臣屈原作伴。更有力的证据是乾元元年所作的《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和《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放夜郎行至江夏》诸诗,从诗题就已说明他在流放途中已经到达了今天的武汉,而不是次年至白帝途中遇赦才往下行。从前一首诗中的天乐流香阁,莲香飏晚风,知其正在夏天;而在另一首《泛沔州郎官湖并序》中开头即说:乾元岁八月,白迁于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觞于江城之南湖,乐天下之再平也。可知其在今武汉流连甚久,至少是在秋天后才又上流途南往洞庭,全集中有《赠别郑判官》诗云: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便是流放途中至洞庭之作。宋祝穆《方舆胜览》章华台,晋杜预云:在今南郡华容城中。华容,即今监利。 最引起后人误以为李白流放夜郎是到了贵州的是前引《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一诗。本来,名曰乌江的江不止一条,最有名的如项羽自刎乌江便是其一。但贵州恰有一条大江名曰乌江,就被论者误以为李白于流放途中是到了乌江。一般读者望地名生解自然无可厚非,研究者如望题而走入误区就麻烦了。考李白一生凡四娶,最后一位宗氏夫人是唐武后时三次入相的宗楚客的孙女,宗璟便是她的弟弟。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其家世的煊赫,虽后来失势,仍然鼎盛非凡。接着写自己的迭遭不幸,与其姊是恩爱夫妻,有如莫邪、干将雌雄两剑,当然患难相随;而连累及你也不远千里随姊前来,更加令我万分感愧。以下便全是对流放途中将入长江的想象之词,无一字涉及是到了贵州境内乌江的实景。从集中的《在浔阳非所寄内》可知,当李白系狱时,宗氏夫人一直在外奔走求救,其弟宗璟或当时即已随姊到了浔阳,一直到送李白离开。又李白有《南流夜郎寄内》诗云: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可知宗氏在白上流途后仍然留在江西,宗璟又何能不陪姊而随李白?南流,更可知其不是溯江西去而是向南。时正是在乾元二年春天,按《大唐诏令集》卷八四《以春令减降囚徒制》: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全免之下有注曰乾元二年二月可知,李白正是依此诏免流,时正在洞庭舟中,还没有得闻诏令。 李白留别宗璟只能是在浔阳而不是贵州,清王琦在《李太白诗集注》中注曰:《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 流是唐代五刑之一。不过我们今天从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他的惩处实际只是象征性的。一方面肃宗对这位大诗人追随永王并写了许多歌颂的诗十分不满,另一方面又不忍让这位当年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的大诗人过于受苦难堪,以伤天下士子之心。所以,李白在流放途中完全不像是罪人,也没有限定他何时到达,从九江出发走走停停,至乾元元年秋天还在武汉同张尚书喝酒。从启程那天所作的《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的朝别凌烟楼,豪贤满行舟。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可知,早上启程时当地官员与知名人士都齐往饯行并送上船告别,晚上留宿永华寺又有当地人士设宴欢迎,诗人还喝得酩酊大醉。最有代表性的还属前已提及的《泛沔州郎官湖并序》,时礼部侍郎张谓正出使夏口,当地官绅设宴欢迎他和李白,席间大家酒兴正浓,张谓对李白提出要求说:此湖古来贤豪游者非一,而枉践佳景,寂寥无闻。夫子可为我标之嘉名以传不朽。李白便举酒酹水,号之曰:郎官湖,亦由郑圃之有仆射陂也。而席上文士辅翼、岑静以为知言,乃命赋诗纪事,刻石湖侧,将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这湖后来也自然成了一方名胜。 流放通常皆为边远的地方,但必须是朝廷实际行使辖权之地。今称在贵州桐梓的唐珍州夜郎县,新、旧唐书皆道是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时珍州领夜郎、丽皋、乐源三县,总共才户二百六十三,口一千三十四。至京师四千一百里,至东都三千七百里,平均一个县男女老幼只有三百多人,州、县衙还都设在山洞中,而且是随所畬种田处转移,不常厥所。(见《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可知其设置不过是表示其地已归入王化版图,管辖则有名无实,依例无非是派封了几名当地的部族头人,不能也无法作为流放地。 唐代诗人李白是否到过夜郎今贵州桐梓等县境,一直是史学界十分关注而又争论不休的历史问题。有人说,李白在流放夜郎期间,曾经到过贵州境内的桐梓、石阡等县,并留下不少诗文及名胜古迹。也有人说,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并没有进入夜郎境内,就向东而返了。那么,李白究竟是否到过夜郎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成都府志》嘉靖《贵州通志》《遵义府志》《李白全集》《历代名人与贵州》等史志资料,作了一些粗浅的考证,谨供专家学者参考。 《四川旧志》载:太白故宅,在夜郎里,有题碑记。《陈志》载:太白故宅,桐梓治北六十里。 《通志》:太白故宅,桐梓治北六十里,久费。也就是说,李太白的故宅,位于桐梓县城北六十里的夜郎里,并有《李太白故宅题碑记》。既然太白故宅,在夜郎里,有题碑记。那么,就足以说明,李白曾经在夜郎里居住过。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即古代的播州)均隶属四川所辖,雍正五年(1727年)后才改隶贵州。唐代的播州,属古夜郎境,桐梓县隶属播州,桐梓县城北六十里的夜郎里自然属古夜郎故地。 《遵义府志》载:怀白亭,有二。《川志》云,在桃源洞内,毁坏明甲申间。内阁大学士王应熊重建,郡人程古愚诗云::山间明月留佳句,江上清风忆昔年。一自昌龄(即唐代诗人王昌龄)于役后,愁心终古在湘川。:亦称太白碑亭。《陈志》云:桐梓驿旧有怀白亭,内竖蜀道难五首诗碣,隔溪有太白书院。考碑亭何时始建,无从知。县令张皇黼重建,后圮。四川学道王奕清嘱令金某修葺,乾隆间知县萧若钦重修。 《王奕清重修太白碑亭记》云:唐供奉翰林太白李先生,曾以至徳中谪居夜郎,故其地多公遗迹。夜郎为黔南诸郡县,余往岁出典黔闱(主持科举考试),所至搜访公遗迹,流连凭吊之不能忘。复奉命来视蜀学之播州(今遵义),州古夜郎地。其属桐梓县者,有夜郎驿,东北三十里为新站,有公遗碑,镌公流夜郎时诸诗。相传碑系公手迹,后为土人无识者毁去。兹乃以旧拓重摩立石者,碑复以亭前,令张君皇黼所建,岁久倾圮。今岁三月,余按试播州(今遵义),过其地(即新站),乃捐奉令金君为加修整。因念唐时称诗莫盛于李杜(李白、杜甫)。李公(即李白)既蜀人,而杜公(即杜甫)亦留滞于蜀久,故二公(李白、杜甫)遗迹流传于蜀为多。然杜公草堂在浣花者,即当省会之地,而东屯瀼西,亦皆近人峡孔道蜀中游宦之人,类能识之。而李公之彰明旧宅匡山牛心读书台,虽其遗址并在,后人亦皆有碑镌诗文以识其处,而恨地稍僻,非比杜公浣花之居近在省会,为往来冠盖之所必经。故好事虽企慕之,或不尽至其地,而余亦为巡历之所未及也。新站之在蜀,尤为偏远。今适以播州行,过此(即新站),得以拂拭公之后尘,而想企公之风流,觉去今千百年,犹爽然如见公于残碑断句间,亦籍以补彰明匡山未至之缺略也。余归成都,将举杜公浣花草堂之旧而增修之。惜新站地隘,无能稍为恢拓,姑仍其规模,而茸其颓废,俾遗碑无为风雨所剥蚀,庶使后之过斯土者,咸得籍是以景仰公之芳躅于不没云。公谪以永王璘事,论世者皆能为公别其冤,兹不复及也。 《萧若钦重修碑亭记》按:太白诗才冠绝千古,贺监所谓谪仙人也,或翱翔薇省,或流离荒裔。仙人游戏人间,无所不可。后人视之,乃俱艳称仙迹。甲辰,余承乏斯土,民苗杂,林莽间恒多雀角。凡县境崎岖之处,阅历几遍。尝过新站,向茅店投宿,诸生王万言来谒,其言此地有太白亭。引余指其处,则荒地才一二弓,亭倾而碑仆。洗阅之,漫漶不可识。旁有王学使勒石卧于地,剔藓视,乃悉其颠禾焉。王生好古能文,储材甓为修葺计,又以不可独任,期同袍者集腋成裘。噫!太白谪仙人也,匡山读书之堂,牛渚捉月之所,至今犹可讯。今夜郎地僻而广,欲指画其疆域,大概在黔蜀间诸郡县。今之新站,太白诚栖息于此,题诗于此,俱未可知。而好古之士,如王生者,犹欲因其废址,景其芳躅,其亦可感也。余因捐奉为众倡,取千古第一诗人,以文此邦之僻陋,是其为仙迹也,大矣。《遵义府志》载:望月台,在桐梓夜郎坝,相传太白曾玩月于此。 《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之十七)载:李白,字太白,唐宗室。其父谪居条支神龙,初逃寓彰明(今四川江油县)。母娠时,梦长庚星入怀,因名白。性倜傥,善诗文,才志逸迈,然好纵横任侠。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文,呼为谪仙。人荐之,召见金銮,论时事,诏供奉翰林。后,帝坐沉香亭,召白为乐章,乃援笔成清平调以进。帝嘉赏赐宴,欲官之,为高力士所阻,遂浮游四方。至江东,为永王璘(即李璘)所胁。璘诛(即李璘被诛杀后),郭汾阳请以官赎白死,长流夜郎,后终于采石。白在徂徕山与孔巢父等号:竹溪六逸:,在长安与张旭等号:饮中八仙:,有诗行世。又载:李白故宅,彰明县南二里,碑刻犹存。 《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之四十三)载《李太白故宅记》(杨遂撰):先生讳白,字太白,事迹已具范传正《姑孰碑》及《李阳冰文集序》矣。夫蛟龙能神于云雨而不能为人用,凤鸟能瑞于王者不能为人畜。而先生以天成之才能神于为文,异人之表能瑞于当世。始投袂而来,竟解组而去,所谓不能人用与人畜也。乐哉!庚星储精参络属,开元天子御宇日久,天下无事,聿修文教,卷四溟而袂寰宇,顷八纮而罗英杰。先生拖屐剑阁,西入长安,天子闻其名,忻若有得。召见之日,前席礼之,延于金銮,待如僚友。自是诹咨若采潜,俾草奏造膝说辞,人莫知者,恩隆宠洽。王公向风不浃,日而声煊于华夏,亦先生之遇代之盛也。夫有高明之德则讪谤者伺其隙,有超人之行则嫉姤者窥其罅。故士无贤与不肖,女无美与丑,睹先生以兴叹也。值非常之时,遭非常之主,宜必立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以开元之盛,非谓无时矣;以玄宗之明,非谓无主矣。然而青蝇之营营,棘藩斯止,贝锦之萋,斐豺虎可投。贾谊既疎,崔驷亦弃,岂非得时不难得君难,得君不难得立事难,立事不难建功难。故功难成而易败,事难成而易毁者欤。先生所以卷舒无悔,吝趋舍,有进退,遂及北游燕赵,东访梁宋,南憩楚郢,周流数十载,思与乔松游而饵金丹为事耳。繇是纵情肆志,刘伯伦之傲世也。赋诗寓怀,阮嗣宗之穷途也。学仙养生,稽叔夜之迈俗也。观其才思骏发,浩荡无涯,组绣史籍,粉绘经典,若鼓号钟而鬼神杂沓;辟武库而剑戟森罗。而又飘渺悠扬,迥出风尘之外,不作人间之语,故当时号为谪仙人焉。如《蜀道难》可以戒为政之人矣,《梁父吟》可以励有志之士矣,《猛虎行》可以助立节之子矣,《上云曲》可以化愚夫之懵矣,《怀古》可以革浇风之俗矣。其余所作虽以感物因事而发,终以辅世匡君为意。自西窜夜郎,南流江左,坎坷顿踬,漂泊羁屑,悲夫!仆尝论,蜀中自古多出名人才士,其尤者汉则司马长卿、王子渊、扬子云,唐则陈子昂及先生耳。长卿遇武皇之重,终卧病而闲;子渊获宣帝之好,亦无用于世;子云会王莽之乱,复贫困而卒;子昂愤文章之坏,一变古道,又以贬而退。先生振风雅之纲,并革今弊,竟以放而去。噫!天厚其才而薄其命乎?不然,以褒贬圣贤,毁誉今古,主阴者罚之乎?又不然,以才学富多,器识隽茂,司命者黜之乎?是乌可知也。抑此数子,千百年后,莫不耸慕宗为楷,则亦可谓拔乎其萃者矣!先生旧宅在清廉(又写作青莲)乡,仆少览先生之文,每为太息。辛卯谪莅斯邑,因暇披莽侣来寻。嗟夫!城郭皆是,丘陵如故,其人已往,其迹空在。辽海玄鹤,尚千载而却归苍梧,白云竟一去而不返,为铭勒石,宜之金田,其辞曰: 岷山之精,上为金星,毋乃梦协,先生以生厥名暨字则而象之出风尘,表标天人,资词学派,若泄尾闾。自古王佐欲致唐虞,谓子弗起苍生,其如遂来京师,荃芬兰霭,天子召我金銮,赐封礼为前席,千载一会,王公卿士无不倾。盖英声雷飞,鞫子区外,有始有卒。其惟圣人,孰谓谁来我思?奉身稽颡丹阶,愿乞骸骨,天子从之。出苍龙阙,鹤返青汉,云归碧天。缅追安期,逸寻偓佺。夕饵琼蕊,晨嗷玉泉。放情肆志,养吾浩然。诗吟千首,酒饮百船。西浮南泛,夫何系焉?龙饮山前,涪江之涘。先生一去,宅留故里。数变乔木,几千(通迁)人世。草蔓荒蹊,棘萝废址。乡人故老,犹话厥美。吁哉,先生不为不遇,命也何如。拂衣自去,蓬莱金阙。昆仑珠树,定往游否?孰知其故,悠悠我思,伤心日暮。 《李白全集》前言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江南宣城、庐山一带隐居,后来永王李璘率师东下,他接受征聘进入李璘幕府,参加讨伐安史叛军的活动。不料李璘企图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节制,被肃宗疑忌,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受到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处分。幸而中途遇到大赦,才得东归。 嘉靖《贵州通志》(卷十流寓)载:石阡府,唐李白流夜郎时过此。盖石阡即唐夷州,夜郎在其境内。《方舆胜览》载《蔡宽夫诗话》云,太白之从永王璘,世颇疑之。《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独其书自序云: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舷上楼船。从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边。以此观之,则太白岂从人乱者哉?又云:黎平府,唐王昌龄,以从江宁县丞左迁龙标尉。龙标,今龙里司龙标寨,乃唐叙州潭阳郡龙标县故地也。李白以诗遗(赠)之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盖龙标居五溪上游,去夜郎不远,故云。 《李白全集》中,其标题及内容涉及到李白流放夜郎的诗有:《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龙怪潜溟波,候时救炎旱。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失势青门旁,种瓜复几时?犹会众宾客,三千光路岐。皇恩雪愤懑,松柏含荣滋。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南流夜郎寄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这应该是李白流放到夜郎后写给妻子的诗。《流夜郎题葵叶》: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流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吾家青萍剑。操割有余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鞍马月南桥,光辉岐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贵阳府志》载:栖霞山,去城三里,横锁南明河中,故谚称为水口山。明王守仁、郭子章咸有诗,见《通志》。 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的确接到过朝廷的赦免文书,为此他还写下了一首五言诗示息秀才。《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腹。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鲸鲵未剪灭,豺狼屦翻覆。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遥欣克复美,光武何可同?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大驾还长安,两日复再中。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获得朝廷的赦免,并不能说明他就没有进入夜郎境内。他完全有可能是在进入夜郎境内后才接到朝廷的赦免文书的。不然,他怎么会写下这么多与夜郎有关的诗篇? 《历代名人与贵州》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朝末年流徙西域。李白出生于唐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幼年随父来到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爱好剑术,轻财任侠,喜作诗赋。二十岁起,满怀壮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只身出蜀。曾以东鲁为中心漫游,曾经、两度入京。唐玄宗天宝初年,得贺知章和道士吴筠推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甚得玄宗喜爱。不久,因蔑视权贵,遭谗离京。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为好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李白至江州参加永王璘幕府。因璘败受牵累入狱。唐肃宗至徳二载(757年),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夜郎坝),第二年(758年)赦还。尽管人们说李白是途中遇赦,并未到过夜郎。但李白确实写了不少关于夜郎的诗歌,至少在十首以上,而且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古城遗址的场坝及附近,留有纪念李白的建筑群有太白泉,太白故宅、太白听莺处、太白望月台、太白书院、谪仙百碑台、百碑亭(又叫怀白亭)谪仙楼等;在桐梓县新站,又有太白桥(谪仙桥)、太白路、太白车站;在临近的绥阳县,还有太白区、太白乡。这一切,充分表达了贵州人民对谪仙李白的深厚情谊。 从《王奕清重修太白碑亭记》中:唐供奉翰林太白李先生,曾以至徳中谪居夜郎,故其地多公遗迹。夜郎为黔南诸郡县,余往岁出典黔闱(主持科举考试),所至搜访公遗迹,流连凭吊之不能忘。复奉命来视蜀学之播州(今遵义),州古夜郎地。其属桐梓县者,有夜郎驿,东北三十里为新站,有公遗碑,镌公流夜郎时诸诗。相传碑系公手迹,后为土人无识者毁去。嘉靖《贵州通志》(卷十流寓)载:石阡府,唐李白流夜郎时过此。盖石阡即唐夷州,夜郎在其境内。《方舆胜览》载《蔡宽夫诗话》云,太白之从永王璘(李璘),世颇疑之。《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独其书自序云: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舷上楼船。从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边。又云:黎平府,唐王昌龄,以从江宁县丞左迁龙标尉。龙标,今龙里司龙标寨,乃唐叙州潭阳郡龙标县故地也。李白以诗遗(赠)之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盖龙标居五溪上游,去夜郎不远,故云。及《李白全集》中的《南流夜郎寄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这应该是李白流放到夜郎后写给妻子的诗。《流夜郎题葵叶》: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流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根据李白有关夜郎诗的内容分析,李白在流放夜郎期间,应该是到过夜郎,并在夜郎境内居住过一段时间的。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之十七)载:璘诛(即李璘被诛杀后),郭汾阳请以官赎白死,长流夜郎,后终于采石。李白从唐肃宗至徳二年(757年),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夜郎坝),第二年(758年)赦还。其间流放的时间长达一年有余,是完全有可能在夜郎境内逗留一段时间的。 关于夜郎文化,高罗在远古时代被称为山獠夜郎。夜郎国最早是战国至西汉年间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部落方国,它是一个广大的部落联盟,包括若干个夜郎族群,山獠夜郎只是其中的一个。在西汉年间夜郎国便神秘的消失了,而山獠夜郎在唐朝却依然存在。据同治版《宣恩县志》记载:唐贞观七年(太宗,633),开山峒置舞州龙溪郡,领夜郎、丽皋、乐源三县。长安四年(唐中宗年号,704年),省丽皋、乐源。领夜郎、渭溪二县。开元十三年(玄宗,725),更名鹤州。大历五年(代宗,770),以州有珍山,改名珍州,置夜郎郡。元和二年(807)废。五代复名鹤州。 相传李白流放夜郎,途径恩施,在碧波峰留下《把酒问月》的著名诗篇,在高罗亦曾留下三首《竹枝词》。据《施南府志》载:宋黄山谷宿歌罗驿,梦李太白,相见于山间。谓曰::余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否?:为诵三过,山谷醒而书焉。歌罗驿即今高罗,原为土家语锅落,歌罗为记音,后讹称高罗。黄庭坚贬涪州途径此地,闻李白传说故有此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李白高罗遗梦故事的诗人。李白流寓高罗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清嘉庆年间宣恩知县苏于洛曾专门到今板寮李溪坪考察,写有《李白流放夜郎说》一文,认为李白流放之夜郎为唐置夜郎郡,而非汉之夜郎国,因此李白流寓高罗是可信的。后高罗土司后裔田生以祖祠之地修建太白祠,苏于洛率县内诸生往贺并撰写《高罗太白祠记》。此后,李溪坪成为宣恩县的人文胜地,其玉柱峰、李溪层石、太白祠、李棋坪等成为历代文人反复吟唱的人文景点。至今,李溪坪人无论老幼对于李白的传说都是耳熟能详。 《辞海》:夜郎,古国名。战国和议时存在,在今贵州省北部和西部,并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和广西北部部分地区。汉武帝时置附汉,置片羊片可郡,又置夜郎县,在今贵州境内。 清康熙十七年【周昭武元年戊午、1678】八月,吴三桂卒,大周朝廷拟定未雨绸缪的弃湖南,守险隘,犹可以作夜郎王的战略。近些年来,史学家发现吴三桂尚有余脉存世,当年犹可以作“夜郎王”的真正含义是隐蔽吴三桂家族余脉,伺机东山再起,以求一逞,其用意无外乎自欺欺人罢了。 派序由来 湖北建始、恩施、咸丰姚氏应儒公繁衍谱系衍自虞舜,望出吴兴。清·康熙二十年,儒公避其锋芒,弃戈避乱,迁徙卜于斯,聚族居于斯,堂构垦于斯,瓜瓞绵于斯,由蛰居至振翅,纂立派谱二十字,俾族裔沿用,籍以明世系,序昭穆,诗云: 应国世周文,光明道永昌; 志宏传宗远,启绪德泽芳。 派谱诗含意隽永,颇有文采,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者所能为。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尔后立国为应国,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 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应国文明隐藏着我国古代方国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灿烂。古应国是中华文明从传说到记载的历史见证,是 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华失落文明的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所在。汉初,应国名人应曜,隐居淮阳山间,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婉言谢绝。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根据儒公不亢不卑,不骄不诌的秉性,派谱诗的构思灵感及主题思想源自于此。 春秋左丘明《左传》曰: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清康熙二十年,儒公唯恐吴三桂兵败后遭受灭顶之灾,无奈举家隐藏。儒公不远跋涉,路上,山路重重,险象环生,愁肠百结,思绪万端,充满了离愁别恨。儒公携带眷属徙居地时称湖广都指挥使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施南宣抚司东乡五路安抚司河水坪屯【塘】【河水坪塘,军屯、兵戍制。募兵戍守,驻防垦荒之地。】,见斯地钟灵毓秀,遂遁世隐居,安身立命,以表达对旧主吴三桂助清夺天下,反清又自立,反复无常,不断改写历史的昏聩不满。 河水坪屯北侧有由中科杨氏三龛二重带顶墓碑,墓联曰:芙蓉荫就斯为主,窀穸祥开厥有初。碑志曰:乾造乾隆五年庚申岁正月十五日戌时万坪方郭里三亩田赋灵降生,痛于嘉庆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卯时正寝,享年八十寿,安厝于祖业老坳,扦作戌山辰向兼乙辛三分,丙戊辰分金。从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从出之源,诚不可使子孙日失其序,而忘厥由来也。余家世江西瑞州府上高县学子园人也,其食毛于河水屯也。奈何我朝定鼎初年,此地苗民猖獗,兵燹未靖,吾祖美备员戎行,职居摽骑,承清疆之命,出镇于兹。维时世族蕃盛,相传有由半街之说。意其时,家派非无谱也。迨其后,差徭不息,疠疫相侵,天灾人害,井里为墟,余世族至此一衰,故先世之谱亦因而无传,至使后之人见姓字而莫知其宗,访丘墓而莫知其处也。鸣呼,人之有祖,如衣之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源,苟因前之失而不鉴于后,则愈传愈失,其不至裂冠毁冕,拔术塞源不止也。余向与堂兄洋虑及此事,议派为子孙序。兄日:斯举也,是先祖在天之灵所默望也,是后世子孙所深幸也。其派断自先祖,世清始,乃议方倡,事未果,而泮兄卒,余益惧后之无传,而家派莫定也。兹因严慈寿碑成,乃拟三十二字为后嗣派,勒石墓左,后之人其谨遵此派,勿任意命名也可。其略曰:世养斯中,水全木兮。火土尚德,金玉作基。文可定策,武必先施。永念一本,克明在兹。派内水木火土金玉六字作偏旁用之。大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季冬上浣琼林维瑾题撰。据此说明,清初,河水坪屯有居民于此繁衍生息。 落籍兵荒马乱的荒野之地,如同无根的浮萍,又象遇风便四散飘落的蒲公英,更似游走蛛丝的流浪汉。顽强生存的本能使然,不能在梦幻中犹豫彷徨,只能摈弃人类固有的依赖思想,正视现实,以老牛爬坡时只进不退的不懈韧性,以老树向高空顽强生长的气魄和植根泥土的耐力,在异地他乡筚路蓝缕,拓荒创业。远离故土,举目无亲,人地两生,无房无产,无帮无依,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卜居之域,地瘠民悍,满目荒凉,举步维艰。 一个地方名气的大小,毕竟是由它本身的人文能量来决定的,譬如洗清坝,迄今,尚无法确认洗清坝的地理位置,无法解读其内在含义。古村落是否存在,无稽可考。地域环境的成长可以忽略不计,就因为儒公蛰居在这文化根基甚古的僻壤一隅,因而古村落随之声名鹊起。拂去历史石台上的尘埃,人们清晰地看见一代逸士于烛光摇曳中的身影。 佛曰, 放下自在。 或许仕途多舛, 厌恶了世态炎凉及其烦躁 的拥挤; 或许疲于追名逐利,悟出了 活在当下便是禅的哲理。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 人心本不累,累的是执念太多。儒公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几度沉浮,终不能得意。于是,濯 洗心灵 ,祛除烦忧,褪去浮华, 回归本真,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或许,这就是卜地洗清坝的本来用意。侨寓斯地,正是鸟择良木而栖,贤择名主而仕的悲观与乐观兼而有之的折衷选择。 著者曾撰楹联,略叙梗概,其云: 武陵山回首望断故里天涯路, 东洛河漾波泣诉亲人离别情。 居安思危 史书典籍载,时称一代枭雄的吴三桂,系高邮人,从小习武,曾中武举,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清初封平西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据岭南六省。康熙十三年【1674年】,称帝于衡州【今湖南衡阳】,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元年。后因屡败,忧忿而死。子孙继位,至洪化三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清所灭。此后,清对其逆属人口、部下旧人继而进行十余年的大清查,吴氏族人几乎斩尽杀绝。但是,吴氏族人是否有人躲过这一劫,史料未载,偶有民间传说,致其扑朔迷离。当代清史专家经考证发现,吴三桂妾陈圆圆曾有一段携吴后人逃逸隐藏的洪化小朝廷之后的历史秘密。据吴氏秘传人口口相传,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突然病逝后,其次子吴应麒命亲信马宝将军和镇远守将江义秘密护送,养母陈圆圆扶吴三桂灵柩,并携次孙吴世珺、三孙吴世珵及儿媳涂氏等人,从湖南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由水路经常德、沅州,到达云南昆明,后又秘密转至贵州思州【今贵州省岑巩县】,在知府李敷治的帮助下,隐藏于猴子岭的搭茅洞。因居深山洞穴,涂氏葬身于虎口,不得不先后移居屋场田、老屋场。清康熙二十年【1681】,吴应麒兵败平远后,回到陈圆圆身边,与两子会合。为瞒人耳目,躲避清廷追杀,便取马宝之马姓将其居地叫做马家寨。从此,吴氏后人定居于此,休养生息,繁衍子孙,历经300多年。在马家寨北侧一个宽数百米的朝阳山坡,为吴氏家族墓地,居中的是吴三桂、陈圆圆、吴应麒的墓葬,墓地中唯一外姓墓葬是马宝将军墓,立有清代墓碑,其碑文隐晦含蓄。 相传,儒公胆识过人,智勇两全,武功高超,德艺双馨。晚清,巧施妙计,一招降服恃强的劲敌【疑是清廷委派追剿桂属余部的官兵或者仇敌】,乡邻拍手称快,声名鹊起,一时皆慕名与之交友。 儒公裔胄魁梧俊伟,倜傥不羁,至孝笃信,举止不凡。忠厚仁义,乐善好施;笃亲至孝,敦亲睦邻。斐声乡党,人咸仰止。 繁衍谱系中,族人身材魁伟高大,为基因遗传。自命清高,循规蹈矩,视其祖上渊源非同凡响,是骑马坐轿一族,族人不给他姓人牵马抬轿,不容忍诋毁玷辱其祖宗的人和事。 兰桂腾芳 远年间,见诸于碑铭、史志及文字的儒公裔胄人才辈出,盛极一时,有贡元辅训导姚光国【载于清·道光丁酉版《施南府志》二十三卷选举科贡,清·同治年辛未版《施南府志》二十二卷选举科贡,清同治七年版《恩施县志》选举志科贡,民国二十六年重印清同治三年版《恩施县志》选举科贡】、生员姚光华、生员姚光东、庠生姚明凤、博士郎姚道洪、生员姚荣魁、生员姚绍先、武举姚道芝【姚道芝开办武学堂,传道授业,】、武生姚道顺等。晚清,姚氏修建的姚家桥,列为建始县文物保护。武师姚道芝举荐学生向星辉一举夺魁,清光绪十六年十月下浣吉日,业师姚道芝题星辉雅契游泮之庆,名著称能巨幅檀木匾额尚存于世,其字体秀丽,稳重古朴,遒劲有力,气势恢宏,藏者视若珍宝。 近代,人文尉起。 隔世隙罅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混迹江湖,隐姓民间,留下千古奇闻轶事。小心翼翼地打开尘封的历史,姚氏家族显赫一时。清朝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大施文字狱,打击异己,对章表诗文中影射暗示、可以牵强附会的字句,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灭族之灾,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陷冤狱。据考,顺治施文字狱7次,康熙施文字狱20次,雍正施文字狱20次,乾隆施文字狱130次。嘉庆1次,光绪1次。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捕风捉影,广事株连。文字狱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文化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道光五年(1825),龚自珍《咏史》诗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正是应景写照。建始三里上下姚家坝、恩施香树林、鸭溪渡、咸丰龙塘保世系避讳派序中的周字,与吴三桂建大周称帝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避讳是古时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安身立命须懂的学问。避讳分三种:皇帝的名字叫国讳,父母尊长的名字叫家讳,周公孔孟等人的名字叫圣讳。犯家讳是无礼,犯国讳圣讳则是违法。其中,避讳皇帝及其先祖名讳最为严格,臣民乃至皇帝悉心遵循,概莫能外。 总有那么些看似寻常的历史,当不甚了解时,它悄无声息,仿佛虚无缥缈;当明白的时候,却匪夷所思,充满不可思议的哲理。从宗亲娓娓道来的家史中,揭秘了宗族间尘封已久的隙罅和往事,近三百年的隐情初见端倪。据咸丰大保宗亲口述史料,谨慎求证得知,姚国柱、姚国良、姚国元系儒公于原籍配向氏生育,其支脉失联的传说,与向氏祖婆携带先祖外公家传风神【音】寻访儒公的传说相吻合。同治元年【1862】壬戌九月咸丰大保《经单簿》所载世系与儒公繁衍谱系派序一致。支脉失联的历史背景,不忍卒读。清廷对逆属吴三桂余部人口进行十余年大清查。风云际会时期,儒公命运多舛,屡受挫折,唯恐遭受诛连,为保全支脉,忍痛割爱,分散子嗣,蛰居求生,以防不侧。这是高瞻远瞩、卓有见识的策略安排,并非相识未相认,留风神未留人的人云亦云。 向氏祖婆所送风神,并非神话,乃兵勇红白马相护的将军像。据传,一度时期,儒公繁衍谱系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谶语辨讹 谶,泛指预言、预兆。所谓一语成谶,是指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或者不幸言中【不吉利、不好的事情应验了】。宋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三衢境内地名张步,溪中有石,里人号曰团石,有谶语:团石圜,出状元,团石仰,出宰相。《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话说人生万事,前数已定,尽有一时间偶然戏耍之事,取笑之话,后边照应将来,却象是个谶语响卜,一毫不差。 讹传,儒公怨天尤人,愤懑盟誓,一语成谶,毒誓诅咒。 据考,实乃以讹传讹。儒公铅华洗尽,宠辱不惊;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智超群儒,游刃有余。联想宦海浮沉,人生坎坷,感慨之余,或许用说些许牢骚话来抒发内心烦忧,表达郁愁、沉重的心情,断然不会信口雌黄。 家族裔胄无须避忌,亦无不必杞人忧天;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砥砺奋进,否极泰来。 鼎鼎煊赫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秋后算帐规律。若干年来,无论是同宗抑或是外姓,每及儒公殊荣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崇拜嘲讽,毁贬褒誉,中肯失当兼而有之。然则,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西汉·戴圣 礼记·檀弓上)。伟人不朽,哲人其萎,哲人的是非并无损其盛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历史上,为师为将为相的完美者甚多;人世间,立功立言立德不朽者则少。 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儒公一介寒儒,位卑言轻,有志不能获逞,官运未曾腾达。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盖棺未定论,进取谁能料。束发修诗书,往来有鸿儒。以儒立身,以文传世,以武建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苟从抉择,垂大名于历史,播芳声于桑梓,道贯古今,孝行天下,文武双馨,垂惠后世。儒公既有枭雄的意志和人格,又有文才与武功兼备的儒雅风范。遵从儒家学说,信奉理学思想。风云变幻之际,笃定成不了闲云野鹤,便弃戈避祸,解甲归田;隐居求志,敦睦乡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跌宕起伏的一生,回眸只是风轻云淡。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二月二十日,儒公溘然长逝,享寿七十九岁。 德艺双馨誉己身,薪火相传情亦真; 壮志未酬游仙去,留取芳名勖后昆。 儒公人生的最后旅途安歇驿站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三里乡河水坪下姚家坝龙洞包后侧连三湾。 孝德感天,一脉相传千卷馥; 功勋盖世,万峰势让三湾宽。 连三湾,群山环抱,峰峦耸峙,云气往来,气势磅礴,茂林修竹,泉洁以长,田畴沃壤,山川相趣,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先祖长眠于此,实乃风水宝地。墓穴取向吸收了源于 伏羲六十四卦繁衍出来的风水布局精髓,秉持天地人和、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奇妙融合,蕴含了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玄奥理论,占尽形势,造化之内,道法自然,风生水起。赋予了人文内涵,其气韵生动,藏风得水,蓄气聚财,泽及世代后裔人财两旺。斯地形家喝形取象曰犀牛望月,可谓山环水抱大格局,藏风聚气好地方。 喝形图格宋·张子微撰喝形图格曰:望月犀牛仰起头,一轮明月喜相朝;但求额上寻真穴,富贵荣华旺百秋。犀牛望月,出自《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 月形入角,特因识生, 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谓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吕东莱畜犀带一围,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犀牛望月源于中国的易学和内丹学说。牛是易学的坤卦的另一种表述,指 大地,对应人的身体。月是易学坎卦的通俗说法,对应人体的肾精。犀牛望月指身心寂静,目光返照,气沉丹田时,肾精化为阳气沿督脉到达头顶的泥丸宫。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阳炁发源于肾精,沿尻部至足,然后冲顶,贯穿尾闾,打通任督,入头顶泥丸宫。牛角指的是头顶。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真月在肾,即 牛尾,不在牛角。国学里阳从地升,阴从 天降。所以三月阳气熏蒸而 花草萌发,而 六月凉风起 于天末。阴阳交泰【泰卦上坤下乾,指阴阳之交】,天地之间始终和谐。借助 神话阐述,犀牛成为神话传说中的灵兽。 民间传说,夜间点燃犀牛角可以看见冥界的 鬼魂。这些神话传说,其实都源于国学 天人一体,相应相通的观念。国学认为,人体正是 天地宇宙的缩影。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 北窗作 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庄子·逍遥游》今夫犀牛,其大若 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借犀牛通 神灵的传说,暗指道学通天彻地的智慧,是世俗学说不能企及的。陵园地形地貌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的绝妙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时: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陵园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长眠地下的先祖而不受纷扰。 赞曰: 山环水抱好风光,藏风聚气有明堂; 真龙结穴富贵地,丁财两旺拜金銮。 又曰: 腾龙遒劲势蜿蜒,犀牛翘首望云天; 群山献瑞朝宝地,形势回顾福无边。 清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仲春二月谷旦,儒公繁衍谱系第六世贡元辅训导姚氏光国公捐俸并倡导阖族裔胄鸠工庀材,为儒公重建陵园,墓碑为三龛二重带顶,亭塔式,通高三米许。墓碑行草阴刻,书法精妙。贡元辅训导姚氏光国公题墓联曰:木深叶茂发祥远,积厚流光遗泽长。壬山丙向,钟灵毓秀,万古佳城。碑载子孙派谱二十字:应国世周文,光明道永昌;志宏传宗远,启绪德泽芳。碑录男性裔胄一百六十五人。据传,墓中尚存早年间裔孙祀奉的石碑一方,囿于风水、伦理、习俗禁忌,未考古出土,故其碑铭内容不详。陵园布局,墓碑艺术极具文学、书画、建筑代表性和历史研究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七年【2016年、乙未】一月,德孝裔孙姚艳【姚志先字觉之之孙】斥资再度修葺儒公陵园。 是时,砌石垒土,浇筑祭台,新立瑞狮两尊。德举孝行,殊为可嘉,诚可告慰先祖。 后世景仰 钟灵毓秀于斯,掌故有凭碑上字; 涵蕴人文在此,逸闻无既世间传。 每逢清明、中元、清祀,芸芸裔胄,蜂拥云集,拈香携烛,挂白扫墓,焚烧冥币,香烟燎绕,顶礼膜拜,虔诚至极,礼仪之盛,无与伦比。 连三湾是儒公的安寝之地,晚清以来,历代祭祀传承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八年【2017年、丙申】一月二十一日,著者会同姚志念首倡丙申年阖族祭祀始迁祖大典。 是日,雨后初霁,晴空万里,连三湾群山含黛,庄严肃穆,儒公陵礼炮声声,旗幡猎猎。弘扬重华孝德精神,传承姚氏根亲文化、笃亲统绪家声远,至孝咸敦世泽长的巨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恩施、建始、咸丰十五个自然村庄逾五百名宗亲代表汇聚于此,凭吊先祖,认祖归宗,相逢联谊,畅叙家话。 敬献祭品取吉祥数字五,寓意先祖出身行武、传子五人;亦喻吾族五常应遵、五义必守、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五福临门。 吉时分,全体肃立儒公墓穴前、盥手、上香、酹酒、三鞠躬、捧土培坟,虔诚致敬、景仰始祖恩泽。在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恭读祭文: 岁在丙申时届清祀,舜裔姚氏阖族祭祖; 始祖应儒与日同光,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大德丕显至公流芳,治家重教睦族尚礼; 躬行孝道正序伦常,祖德宗功泽衍嫡系; 秉承祖志续写华章,缅怀祖德万世弗忘; 报本反始慎终追远,肃虔其祀惟冀鉴歆。 读毕,将帛书置于香炉焚烧,帛书化为袅袅青烟,飘向九天重霄,告慰始祖先灵。 裔孙围陵虔诚拜谒,深情缅怀始祖恩泽。千万发礼炮齐鸣,响彻云霄,祭祀礼成。 中华姚氏宗亲网发表了十篇图文专题报道,爱奇艺、腾讯、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发表了宣传视频,远在他乡的姚氏宗亲通过互联网、通讯视频方式参与祭祖大典。 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在一声声乡音里,归来的感觉愈发浓郁,以数千年礼序文化的尊崇感回到氤氲的故乡炊烟里,三百余年来儒公繁衍谱系千子万孙相念未相见,这次盛会实现了阖族宗亲欢聚一堂的夙愿,体会到久违归家的感受,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白云苍驹,沧海桑田,无数文明悄然湮没于浩瀚历史长河中,而家族文脉,历经波澜壮阔的时代洗礼,绵延至今,正是这尚存于世的蕴涵深厚的人文遗产,薪火相传,让一代传奇的逸士姚氏应儒公因此得以面世。 : P9 }+ Q" C8 X- h, X4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