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河南省襄城姚姓概述
(姚瀛艇)
姚姓在全国分布的情况是“分散,⼩集中”,襄城就是姚姓聚集的⼀个县。我⽣于1923年3⽉,是襄城姚姓第20代。从我记事时开始,就知道襄城城内南⼤街、穆巷街、西⼤街、姚花园坑街、北⼤街、城隍庙后街、⼩关帝庙门街,都有姚姓聚集。城外乡间,凡以“姚庄”命名的村庄如城关镇所属的姚庄,⼗⾥铺乡所属的河西姚、前姚、后姚,⼭头店乡所属的⼭前姚庄,湛北乡所属的南姚、北姚等都是姚姓聚居的村庄。此外不以“姚庄”命名的村庄如茨沟乡的乔⽪村、孙祠堂乡的朱庄、杨湾等,也有姚姓散居。由此可见姚姓是襄城的⼤姓望族。
据《襄城姚⽒宗谱·始祖⼦宽公传》可知,⼦宽公原为⼭西洪洞农家⼦。元朝末年,因战乱及灾荒,流落襄城,为⼀杨姓⽼夫妇收留,招为⼥婿,遂在襄城定居。为纪念这对⽼夫妇,襄城姚姓祖茔有杨⽼娘坟,每年清明及⼗⽉初⼀,都有族长亲临或族长代表前往祭扫,以⽰不忘所本。⼦宽公有三个⼉⼦,⽗⼦四⼈努⼒耕作,⽇渐温饱,第三代即有读书⼈,第四代就有⼈做地⽅官,步⼊仕途。⼦宽公第三⼦名让,让⽣礼,礼⽣伟,伟⽣泽,泽⽣汝皋,是为襄城第六代。汝皋之⼦名继可,继可之孙名成性,⽗⼦、祖孙四代三⼈或在地⽅,或在中央均做⾼官,从正德到崇祯历经七帝⼀百余年,是为襄城姚姓最为辉煌的时期。
汝皋字舜卿,正德⼗⼀年(岁次丙⼦,公元1516年)举⼈,明年(岁次丁丑,公元1517年)成进⼠,为三甲第118名(据《明清进⼠题名录》),授⼤理寺评事。明武宗是个荒唐的皇帝,经常外出游幸,百官上疏谏⽌,汝皋⾔更切⾄,武宗怒,杖四⼗谪刑部照磨,世宗⼊继⼤统,⾸录⾔事诸⾂,复原职。世宗⽣⽗为兴献王 杭,即位后,按当时礼制,应尊崇孝宗,但他却尊崇其⽣⽗为兴献帝,⽣母为兴国太后,引起群⾂反对,当时汝皋官兵部郎中,遂同陶滋、贺缙等合疏,以慎典礼彰圣孝为⾔。跪左顺门外⼤呼⾼皇帝、孝宗皇帝。世宗命司礼监谕退,不去,遂系狱再受廷杖,谪都察院照磨。(详见《明史》卷⼀百九⼗⼀《何孟春传》)。汝皋在武宗、世宗两朝,两受廷杖,以直声名天下,但《明史》⽆传。清初襄城刘青芝撰《古氾 城志》卷五有他的⼩传。
姚继可字光⽗,号⼜轩。明世宗嘉靖⼗三年(岁次甲午,公元1534年)农历⼋⽉初三⽇⽣。嘉靖三⼗四年(岁次⼄丑,公元1565年)登进⼠第,为三甲第六⼗⼆名,初受南陵县令,为政清廉,有神君之号。穆宗隆庆⼆年(岁次戊⾠,公元1568年),以治最徵,选授四川道试御史,明年实授;奉命巡按直⾪宣⼤提督学政,以兴学育才振纲肃纪为⾸务。因陈⾔边务,指斥和戎之陋,拂当事意,外迁四川 事,分巡重庆等处。神宗万历四年(岁次丙⼦,公1576年),擢陕西参政,分守庆阳等处,屹然为西北保障,遂迁本省兵备副使,兵备定边等处,⼜擢⼭西按察使,刑名纪纲,⽇就振饬;⼜擢湖⼴右布政使,寻擢陕西左布政使,会计井然,毫⽆点染。时关中灾疹仍,⾢⾥萧条;贡酋潜掠,南蕃蹂躏,重以套虏多故,粮局徵发⽆虚⽇。继可拮掘应办,军民两利。⼊觐,即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宁镇与虏接壤,岁岁侵扰。继可恩威并⽤,制驭有⽅,边境得以稍息。万历⼗⼋年(岁次庚寅,公元1590年)以内艰归。服除后,以原官起,巡抚陕西。时西夏⽅平,虏众初伏,继可早夕调停,长⼦死焉,所不暇恤。万历⼆⼗⼀年(岁次癸巳,公元1593年),擢⼯部右侍郎,上疏请告,不许。时⼤⼯烦兴,任即奉旨提督⼯程。两宫⿍建,殚精以营,次⼦死焉,⼜不暇恤。次年再恳恩乞⾝,始予告归葬⼆⼦。万历⼆⼗六年(岁次戊戌,公元1598年)起复前官,仍奉旨提督⼯程,逾岁⼤⼯告成。万历三⼗年(岁次壬寅,公元1602年)闰⼆⽉任⼯部尚书。万历三⼗三年(岁次⼄巳,公元1605年)七⽉致仕。逾⼆年(万历三⼗六年,岁次戊申,公元1608年)六⽉⼆⼗⼀⽇病逝。讣闻,赠太⼦少保,遣官治丧,守⾂称制临祭者四。墓园在襄县城东三⾥沟西⾯⾼⾩之上,松柏参天,南与⾸⼭隔汝河遥遥相望,⽓象肃穆,令⼈肃然起敬。继可《明史》⽆传,但名列《明史》卷⼀⼀⼆《七卿年表⼆》(明代吏、户、礼、兵、刑、⼯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合称“七卿”)。明万历末年焦竑编《国朝献徵录》卷五,有其墓志;明李维祯著《⼤泌⼭房集》卷⼀O九有其神道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夏峰著《中州⼈物考》卷五及清初刘青芝著《古氾城志》卷五均有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