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是明代中期开一代学术新风的思想家,他站在实学的立场,对正宗的程朱理学和后起的王阳明心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大力主张恢复两汉经学的考证方法,提倡一种多闻、多见、尚实、重传注疏释的学风。为纠正理学流弊,促进学风的转向做出了努力,这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 {) |0 a! j" E* d. B+ j* q0 T V! b F
, L" y8 ^' e+ B" \# k; a 来知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舍象不可以言易”,假象以寓理,“理寓于象数之中”①的易学思想;并错综取象以注《易》,对象、错、综、变、中爻等加以说明,把错综中爻的理论与卦、爻辞紧密结合,用象数释义理,对《周易》予以新解,发展了传统易学。这在中国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f- d" S9 ^$ h) @2 N
$ t/ F7 d: C: c1 |" J, G2 k8 | 费密提出“舍经无所谓圣人之道”①的思想,主张不受宋儒说经的束缚,从汉唐诸儒对儒家经典的注疏中求得圣门本旨。由此尊崇汉儒而批评宋学,重视训诂注疏,开清朝汉学之风气。为此,胡适指出:“费氏父子一面提倡实事实功,开颜李学派的先声;一面尊崇汉儒,提倡古注疏的研究,开清朝二百余年‘汉学’的风气。”②费氏学说给后来的汉学复兴以重要影响。其他如宋代魏了翁经学思想以宋学为主,而又兼采汉、宋,把义理与训诂结合起来,开明末清初“舍经学无理学”思想之先河。清代刘沅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其目的是为了求经书中的道,而不拘泥于文字训诂,名物度数。对宋儒和清儒旧说都有所批评。近代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文经学,又尊今抑古,而不囿于传统旧说。现代蒙文通主张超越两汉,向先秦讲经;倡鲁、齐、晋之学,以地域分今、古;破弃今、古文经家法,而宗周秦儒学之旨。其后又提出汉代经学乃融会百家,而综其旨要于儒家而创立的新儒学的见解,推崇西汉今文经学。以上这些巴蜀哲学史上著名人物在经学研究上深有造诣,他们的经学研究富于哲学思辨,而他们的哲学研究又常常以经学的形式出现,由此为促进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v- ~" {. L+ \9 n
. y5 ^6 }% V! @
巴蜀哲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不可分割地与中国经学联系在一起。巴蜀哲学在中国哲学史和经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并促进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持续发展,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 ~5 D. }' h' f- _
4 i W6 u. ^; j& G$ t/ H9 l' } 作者简介:蔡方鹿(1951-),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教授;刘俊哲(1951-),男,四川宣汉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金生杨(1974-),男,重庆万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d* F/ B7 a& U, K' `& u, r- P; z
% [( J: M" p1 f+ d# j t4 E! S2 n 基金项目: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小组重点项目:“巴蜀文化通史·哲学思想卷”(2007编12号)的总结性研究成果。
1 h8 o0 \5 ^ E2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