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一:万安山安息大唐“救时宰相” [打印本页]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15 21:00
标题: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一:万安山安息大唐“救时宰相”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B  ^; V, ~, k$ _1 ]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一:9 t& |4 c6 h) o# o  W9 D

% f0 F8 K+ w5 E' k5 U9 o0 M万安山安息大唐“救时宰相”
; a6 |3 r( c7 t! s2 L  O ) ?1 B- u' G1 x0 B/ B, y/ C
" y! x4 N* |  ~- Z
--------------------------------------------------------------------------------
8 K# I- @! h) H  A4 k; p! g9 E
' S: m$ ~7 w% ]$ @5 H- k+ t( M2 ]7 L$ E- n9 o% W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20 厚重河南 2007年05月25日: I* B0 E/ }3 c! E

- Q* X1 L' z0 c- N: E+ i. C8 K
4 x3 q6 H0 M& @. G) C) @/ L□首席记者姚伟任双玲文图* K9 Y, I( ^3 }/ T; V

# f: H9 W. T9 S: t5 e! y: ~ 唐玄宗先天二年,姚崇被任命为宰相。任职前,他针对当时弊端提出的“十事建言”,成为开元之治的政治纲领,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救时之相”。然而,这位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大唐贤相,如今寂寞地躺在伊川县彭婆镇万安山南麓的麦田里。图为被麦田包围的姚崇家族墓地。
. X) Y4 x, x6 v  J: }2 I5 q7 `! B7 y* r# Q  z# |3 Y  R. y
( I$ k% V' {6 H. y! A! w$ Z
2 V# e% [7 V) H$ O; Q
  一个意外的电话,让我们走近了姚崇——一千多年前的盛唐的“国务总理”。$ U2 U; P3 o) Q/ U* ^  y1 y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下班回家沐浴过后,我发现手机上有三四个未接电话。正待查询,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陌生的号码、陌生的声音,但是很热情,说跟我同姓,都姓姚,知道我是写《厚重河南》的,想让我写一下姚姓的历史名人姚崇。$ n0 F# q$ q# l+ ?) k, [
  对于姚崇,我多少有些了解。在洛阳伊川彭婆镇拜谒范仲淹墓的时候,曾有人指着旁边几通墓碑说,那里有唐朝贤相姚崇的墓。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姚崇其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写《厚重河南》四年多了,也没起过要写此人的念头。不过,同姓相托,了解了解无妨。
* z; B, V: L8 T4 p) N: @  第二天,三门峡的姚学谋先生、原籍安徽现居住郑州的姚能宏先生、平顶山的姚水林先生等如约来到家中。姚姓又不算大姓,平时遇到一个同姓都感到很亲切,这下子一小群姓姚的聚到一起,虽然陌生,心中却很自然地有了亲近感。
* t0 I; |9 T; e7 N" x2 X3 R  d' C+ L  三位姚先生天各一方,原来也不相识,但从各自的家谱中,他们知道自己是姚崇的后裔。他们说,近几年每到清明节,全国各地很多姚姓的人赶到伊川姚崇墓,进行自发的祭祀活动,他们就是在伊川认识的。由于都热衷于姓氏文化,他们正筹办“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给记者打电话的姚学谋先生,对姚崇更是颇有研究,他曾经用三年时间,呕心沥血,搜集大量材料,写作出版了30多万字的《大唐贤相姚崇》。9 J  U" W2 X) g8 W
  我也曾对自己的姓氏和家族渊源产生过好奇心,但并没有深入探究的兴趣,自问没有这几位同姓的那份热忱,不过仍被他们感染。- P! _3 Z! ?4 |1 w3 a# u  @
  从他们的叙述和那本《大唐贤相姚崇》中,我逐渐感到姚崇的确是值得一写的人物,他的智慧和成就,都足称伟大。在那个时代,姚崇的名气和声望,绝对胜过如今的姚明。
/ P+ L" G: H0 c+ y1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开元盛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盛唐的开创者之一。唐代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弘,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和怀念,但唐朝的发展并不是一片坦途。武则天之后,政坛风暴迭起,买官卖官,行贿受贿,腐败得一塌糊涂。直到唐玄宗即位,力排众议,任用姚崇做“国务院总理”,唐朝才走出泥潭,逐渐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形成了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姚崇也因此被称为“救时之相”。2 T9 q; F% a) i1 J
  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也即开元元年),姚崇被任命为宰相,这一年,王维13岁,李白7岁,杜甫刚满周岁。姚崇等人所做的一切,影响了一个时代,毫无疑问,也深刻影响了这些风华绝代的巨星;而从这些文化巨人才华横溢、眼界阔大的诗作中,我们在千古之后,仍能感觉到姚崇等所开创的辉煌灿烂的盛唐气象。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强国之梦,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华夏的汉唐曾经达到过那样的高度。
1 ~0 t+ V* F$ ~  从这个意义上讲,姚崇是十分值得人们追忆和怀念的。今年五一前夕,记者在洛阳、三门峡等地追寻姚崇的踪迹。我们发现,一千多年过去了,姚崇虽然没有被完全遗忘,但他的光芒已经十分暗淡,可能只有他的后裔,才真的在意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5 r5 i5 }8 t3 i: G
$ R4 X* s! _9 Q2 k8 k8 E% e3 C9 j. K- B5 H1 r) w- r: i8 x
  范仲淹“反客为主”( u' E8 U( D0 n. P: h
; m7 a+ A* s, l/ C' B6 p4 }

4 b& w; D( g- m6 p, S) E  姚崇的墓地,被小麦密密实实地包围着。我们绕着麦地转了一圈,才找到一处一脚宽的缝隙,小心地走过去。这是姚崇的家族墓地,有四通碑,不过都不是原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姚氏后裔重立的。每通碑上都贴着红色的对联,据说是清明节姚氏后裔祭祀时张贴的。/ n: [* ?$ b! ]1 L6 T* y% ?0 u$ e/ a# V
  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乌鸦落在墓碑上,直到人走近,才懒懒地飞起。这里是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的田野,位于万安山南麓,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是个清幽的好地方。
4 j& t0 G9 _5 @8 z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除姚崇外,开元盛世前期的另两位名相宋 、张说以及中唐名相裴度、裴遵庆的墓都在这方圆几百里内。万安山海拔近千米,在洛阳之南约20公里处,此山在层峦叠嶂中巍然耸起,东接嵩岳,西达伊阙,共同构成洛阳南面的屏障。在唐代,这座山应该相当有名,所以诸多名相才会选择这里作为墓地。1 O' E" G7 `6 M
  姚崇墓西北数百米,是范仲淹墓。比较起来,范仲淹墓保存比较完好,数十亩的墓园内柏林蔚然,石碑、石兽基本都是宋代的。2 T5 k2 E! @0 \9 ?
  如今万安山的名气,主要是由于范仲淹墓在这里。我们来时问路,故意先问姚崇墓,遇到的老乡都一脸茫然,而再问范仲淹墓,人们基本上很清楚。
) r4 R# w* s7 }  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范仲淹名气太大,他的墓地“反客为主”、“后来居上”了。据记载,范仲淹当年选择这里作墓地,是出于对姚崇的景仰。范仲淹为母亲守丧期间,应邀到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处讲学,其间从洛阳到嵩阳书院时,路经万安山,此时姚崇已经在这里安息了300多年。由于对姚崇一向很敬佩,范仲淹顺路拜谒了姚崇墓,并萌生了将家族墓地安排在这里的想法。从现在两座墓的情况看,范仲淹是将自己的墓地安排在姚崇墓西边靠后的位置,表现出对先贤的尊重。
, M0 O; c! z6 a& v  范仲淹当初绝对没想到,他所景仰的姚崇、张说等人的墓,如今竟变得寂寂无名,甚至踪迹全无。: T$ \6 o  B* ~' @& [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范仲淹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他的墓地受到尊重理所应当。但姚崇、宋璟等人的墓地似乎也不应该被忘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 Y* I9 o4 X! p$ I; @  K  w  房、杜,指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帮助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姚、宋指的就是姚崇、宋璟,他们“佐唐使中兴”,为开元盛世的绝代繁华奠定了基础。而张说则不仅是名相,对盛唐诗坛更是有深刻的影响。
% D/ u" Z0 q$ \! d  当年范仲淹对姚崇表示尊敬,或许隐含着期盼大宋雄起的梦想。今天,我们似乎不应只向范仲淹表达敬意,姚崇、宋 等人也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不论文治还是武功,处在北宋中期的范仲淹都是无法与姚、宋等人相比的。就军事才能而言,姚崇曾任武则天的夏官(即兵部)侍郎、尚书,对边疆军备了如指掌,在对契丹人的战争中,他对复杂的战争态势和军队调动,“剖析如流,皆有条贯”,最终帮助唐军打败契丹军。此后他三次出任宰相,都兼任兵部尚书。唐朝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唐肃宗在凤翔即位,每有大的人事变动,也还向玄宗汇报。当得知房主管军事时,玄宗道:“此人不足以破贼。”然后评价当时诸将,认为都“非灭贼才”,最后慨然道:“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
% x) |# r2 u; C) F  这时,姚崇已死去30多年,唐玄宗也成了旁观者,但国难当头,他对姚崇的怀念竟然如此深切,可见姚崇在他心目中无法取代的地位。在开元初年,姚崇就以“十事要说”(又称“十事建言”)赢得了他高度的信任。
4 O7 [6 @' b1 G: u% a9 d6 q: J
5 Z' e' t% [# V+ C. i2 \
4 P0 k9 {5 |0 L; N, g% I1 b
0 E* Z$ m7 K. W$ `0 U“十事建言”打开盛唐大门* I! x0 f9 K% e5 r  ^& O
* s: _+ X/ v5 F0 f" d  q

4 {9 X: V, `) Z8 \7 Q+ G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酷爱读史,从他评点《二十四史》的手迹看,他用功最勤的,是新旧《唐书》,在两《唐书》上留下的手迹,是全部读史手迹的三分之二。他曾评点唐朝18位宰相,看上眼儿的少,看不上眼儿的多,却唯独对姚崇评价最高、关爱最深。姚崇在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时,提出了“十事建言”,作为接受职务的先决条件,后来这“十事建言”成为开元之治的政治纲领。毛泽东对此评价说:“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e% ^: F) A$ Z: L$ k3 Y
  这话要从公元713年说起。那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身着戎装,骑一匹骏马,率数万人围猎于渭水之滨。这时候的李隆基,并不是人们印象里那个沉醉于霓裳羽衣曲、忙活着讨杨贵妃一笑的唐明皇。此人当了40多年的皇帝,如果皇帝有任期,并且只能干两三个任期的话,他会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只可惜皇帝是“铁饭碗”、“终身制”,在这个岗位上干久了,唐玄宗生出了惰性,懒于政事,重用奸佞,沉湎声色,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5 ^0 ^! g8 n! W' |1 f  公元713年,唐玄宗年轻有为,锐意图治。他刚刚制服了姑姑——梦想做第二个女皇的太平公主,坐稳了皇帝宝座,一心要“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仿效唐太宗,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
- U/ m8 I  c$ m* K  但武则天后的唐王朝动荡不安,问题成堆,积弊难除。如何稳定局面,让国家走出泥潭,踏上坦途,是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围猎渭水,他实际上还有一个重大的安排:秘密召见、借机考察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姚崇。
8 Z. k5 ]5 n8 s" I$ L. x; y7 g  姚崇这年63岁,曾在武则天、唐睿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为人精明干练,长于吏道,熟知军事,又长期担任地方官员,深知朝政的弊端。另外他还是皇权的忠实维护者,两年前,为了稳定太子李隆基的地位,他提出“安储三策”,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让权势极大、威胁太子地位的太平公主远离政治中心长安。当时姚崇就是因此丢了宰相职务。
# z7 n- s# e3 g4 M& h  与姚崇在渭水边见了面,唐玄宗没有直奔主题,很悠闲地问:“爱卿擅长打猎吗?”姚崇也并不着急说正事:“我年轻时不爱读书,专爱打猎,曾长期居住在广成
6 O$ A) p0 }' f$ Y4 Y  泽打猎,现在虽然老了,骑马射箭这样的事还没什么问题。”于是两个人一起骑马追逐野兽,姚崇控马技术一流,快慢适宜,与玄宗配合默契,令玄宗玩得畅快无比。
# _; E, q" w8 B2 ~1 a  打完猎,玄宗话入正题,问起了困扰他的各种难题。姚崇剖析如流,滔滔不知疲倦,听得玄宗如久旱逢甘霖,按捺不住地当即表示:“我应该马上任命你为宰相。”% x7 Z+ K0 m$ m5 }- x7 n& x( x  J1 \& L
  不料姚崇并不谢恩,像没听见一样。他知道玄宗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为了坚定他的意志,需要拿准火候。当玄宗惊奇地望着他,姚崇这才跪倒在地:“我有十条建议想讲给陛下听,如果陛下认为不能实行,我只能斗胆谢绝您的任命。”% S. K, H  {3 ?3 e0 P3 T% n  {  U
  玄宗大感兴趣,开口道:“你说说看吧。”
3 U% e+ t. N" T/ x  b2 M9 Z4 |  于是就有了一段历史上著名的“十事建言”:“自从垂拱(武则天年号,公元685年)以来,朝廷都以严峻的刑法治理天下。臣请求陛下实行宽平的仁政,可以吗?朝廷在青海败师,既不感到痛心,又不后悔。臣请求以后不贪边功,可以吗?自武太后临朝听政以来,常常用宦官传达诏命,宦官成了朝廷的喉舌。臣请求宦官不干预政事,可以吗?以武氏诸亲窃据权要,继之以韦庶人(指中宗韦皇后,因她被杀后废为庶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专权用事,选官杂乱无章。臣请求以后皇亲国戚不任台、省官,凡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一概罢免,可以吗?过去近亲宠臣触犯了刑法,都因皇帝的恩宠而免予处分。臣请求今后依法处治,可以吗?近因皇戚贵族向皇帝贡送财物以取媚,朝官和地方官也都效法。臣请求除租、庸、赋之外,一概杜绝,可以吗?武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指睿宗)又造金仙、玉真二观,费资百万,劳民伤财。臣请求今后不再建僧寺道观,可以吗?先朝皇帝轻视大臣,有时横加凌侮。臣请求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从燕钦融、韦月将因直言被害,谏官畏罪不敢谏诤。臣请求今后臣下都可以触龙鳞、犯忌讳,畅所欲言,可以吗?汉朝时吕禄、吕产几乎灭掉西汉,窦宪、梁冀又乱了东汉,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请求陛下将此事书之史书,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可以吗?”
6 [: V) L* s1 t/ n6 X  姚崇一句句地问,玄宗一条条地应承,听到最后不禁潸然泪下,表示自己都能做得到。姚崇顿首谢恩,君臣相顾,已是非常默契。! S! Q& d  u+ A
  第二天,玄宗就任命姚崇为“副总理”,不久,又将不服姚崇的人陆续调整出“国务院”,任命他当了“总理”,将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他,史书上说,“军国庶务,多访于崇”,“故上专任之”。' T; a5 K# b& D9 F# P  y0 r  N" i
  后人评价说,姚崇的“十事建言”,条条切中唐朝时弊,事关稳定社会、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在担任宰相的三四年里,姚崇运用杰出的行政能力,将这些政治纲领大多落到实处。辞去相位后,他推荐宋 接替自己,后来司马光评价说,“崇善应变成务,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税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盛世的大门,由此打开。
9 ~1 e- n! Z4 T3 c) W& } + |5 L2 H& W- Y# \
图为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2007年四月在三门峡采访时的留影
! C( V( m3 C% q( Y ) f* w8 i% `' y* b4 w/ L% `7 n8 S, m3 M
图为在万安山姚崇墓地的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所立姚崇长子姚彝的神道碑
1 ?; E( L- W, A1 @8 z) M
! ?- l6 x+ N5 }4 D 年年岁岁祭先贤。图为河南姚崇后裔代表2006年在姚崇墓地祭拜先祖。: p  v, E+ q% {5 u; u0 ]3 p

' _+ d  B0 P1 s- j7 I  
1 j% M, j( ?; ?- ]# X$ T. p注:后三张照片为博客编者所增加,原文没有。  
. }  F) B( C' X( [2 ^9 d7 V% f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f3cfa01000bdn.html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