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禹继虞舜为帝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8 13:13
标题: 禹继虞舜为帝
大禹的治水篇(节选)
杨东晨
10、禹任百官之长
大禹在帝尧和摄行天子之政的舜支持下,以及众部落长领族民参与下,终于取得治水大业的成功,威望大为提高,也在十三年的同甘共苦中形成了又一大势力。《吕氏春秋·爱类》篇云:“禹颜黧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理,至劳也。得(皋)陶、伯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四渎(长江、淮河、黄河及济水),与(伯)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理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曰《山海经》。使太章步东西,竖亥度南北,墒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于是周行宇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今青海大积山),南逾赤岸(今广东海岸),北过寒谷(今内蒙古黄河两岸),徊昆仑(今甘青交界的祁连山),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写流沙于西隅(今甘肃敦煌),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潜渊,开五水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协助禹治水的部落首领,知姓名者多达20多人,以皋陶、伯益、契、后稷最为得力,华夏和四夷都颂扬禹的功德。所以在舜为帝后选贤者为百官之长时,众口一词地举荐任司空的禹。
帝舜同意议事会议长老的举荐,任命其为百官之首时,禹欲让给辅助他治水有功的弃、契和皋陶等。帝舜便在任命禹的同时,又将其在治水时共患难、同奋斗的弃任命为后稷、契为司徒、皋陶为大理卿、伯益为虞官、夔为乐官等。帝舜任命的22位大臣中,大部分都是禹的得力助手和朋友。禹谦逊自律,敬重帝舜,奉公守纪,尽职尽责地处理部落联盟机构的事务,备受舜的器重。帝舜对东夷部落长皋陶也十分器重,把他和禹视为左右臂。
《史记·夏本纪》载:“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益、皋陶相与语帝前。”《尚书·皋陶谟》记述这次会议时,开始主要是皋陶向帝舜讲述治理天下的策略,禹和伯益在听,有时问一两句话。之后,帝舜说:“来吧!禹,你也讲一讲你的高见吧。”禹拜谢说:“唉!王啊,我说些什么呢?我只不过整天考虑怎样孜孜不倦地工作罢了。”禹说:“大水遮蔽了天空,那浩大的水啊,包围了大山,冲上了陵冈,地上的人民都被洪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随着勘察的山路,插上木槎作为标记,并且和益一起把猎获的鸟兽分发给人民。我领导民众疏通了九州的大河,使水流都到大海里去!又疏通了田间的小沟,使田地中的水都顺流到大河中去;又和稷一起,教民种植百谷,给人民提供了粮食和肉食;又发展贸易,以互通有无,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千万个诸侯国才得以治理。”接着,禹又向帝舜说:“王啊,你也要谨慎地对待你的职位”,“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要常常从坏处着想,就能够得到平安了。要使得大臣公平正直,不管作什么事情都能处理得当。这样,才能以清醒的明智的头脑,等待接受上帝的命令。上帝就会一再嘉奖你,非常放心地再把大命交给你。”帝舜点头称是,讲了用人的标准和道理。禹说要用贤人,远小人。舜又讲了惩罚丹朱、兜的原因。禹说:“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为妻,婚后仅仅三天便出发治水,待到儿子启生下时,一落地便呱呱地哭着,我虽从门前经过,却不曾进去看看他,因为我用全力忙于治理水土的事情。”接着禹讲了治水的情况,劝帝舜注意三苗反叛的事情,足见禹在帝舜时的地位之高。皋陶“于是发布命令:全体臣民都要听从禹的领导,违命者以刑罚处理,舜德大明”。
11、禹继虞舜为帝
禹是黄帝的裔孙,也是华夏部落联盟中的一个大部落长,治洪水十三年功德无量,守先帝之业,忠心辅佐帝舜,得到臣民爱戴和拥护,所以帝舜年迈后,同尧一样,也授予禹“摄行天子之政”的职权。
(1)代帝舜摄政
《尚书·大禹谟》对这个重大事件记载说:帝舜对禹的功绩称赞后,说自己已年迈,许多事力不从心,让禹摄行天子位。禹诚惶诚恐,谦让地说:“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应举荐皋陶摄政。帝舜说:“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禹再次推让说自己德不配天,坚持说要“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舜说:“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入,卜不习吉。”禹还要推辞,帝舜说不要再说什么了,“惟汝谐”。于是禹便“受命于神宗”(《尚书正义》卷四)。《孟子·万章》云:“舜荐禹于天下。”《吕氏春秋·孟春记》云:“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载:“虞帝舜三十二年,帝任命禹摄政,统领军队。虞帝舜三十三年,春天正月初一,禹在尧庙接受摄政的任命,统率百官,像帝舜当年接受摄政一样。”又云:“帝禹姒姓,名叫文命,是崇伯鲧的儿子,黄帝轩辕氏的玄孙。母亲是有莘氏的女儿,名叫修己,生下了禹。禹身高九尺二寸。帝舜推荐禹,让他继承父业治水。禹在治水八年,走陆路乘车子,走水路乘船,走泥泞地乘撬,爬山用齿的木履。从此开辟了九州的土地,打通了九州的通路,修筑了九州湖泽的堤坝,观测了九州的大山。至此在接受了帝舜的禅位,在安邑(应是平阳)登上了天子之位。安邑就是后来韩国的属地,禹凭借金德称王天下,沿袭虞舜的历法,以斗建所在的寅位正月为岁首。崇尚黑色,供祭祀的牛、羊、猪用黑色的,以黑色作旗帜的标志。”田继周《先秦民族史》云:“禹和舜的关系和鲧与尧舜的关系,大概具有同样的情况。他既是本部落的首领,又对起有‘政治中心’作用和威信较高的部落集团首领的舜,有某种程度的‘隶属’关系,或者对舜表示一定的尊重。这就是文献中所记述的禹为舜臣或舜命禹‘平水土’、使‘伯禹作司空’、‘宅百揆’和所谓的‘受封为夏伯’”,以及摄行天子位。“由于禹治水有功,威信较高,便形成了以禹为中心的政治局面”(156页)。
(2)禹继舜为帝
禹摄政后,同舜摄政一样,谨慎处理机构内部事务,团结大小管理人员,遵守舜的法度,奉其旨意行事;还要出巡四方,体察民情,安抚各部落之民。“摄政”可以说是帝舜对禹管理华夏部落联盟才干的检验和考察。
《纲鉴易知录》云(译文):禹摄政后,“帝舜令禹作《洪范九畴》。又把十二州恢复为九州。”注云:“洪范九畴:九种治国的大法。传说禹得《洛书》,演为九畴,其纲目是: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农用八政;四、协有五纪;五、建用皇极;六、又用三德;七、民用稽疑;八、念用庶征;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后来,儒家据此说杜撰出一段神话:“伏羲时,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另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这便是《洛书》的由来。”《尚书·洪范》篇,是周武王和箕子的谈话记录,成书于商末周初,有的学者又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是宣扬奴隶制社会“神权”的,不可能是禹所作。只是箕子回答武王所问时说(译文):“我听说过去鲧采取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结果扰乱了上帝所创造的五行的规律。上帝大怒,就没有把九种大法传给他,因而使臣民和睦相处的那种治国安民的常理遭到了破坏,后来鲧在流放中死去了,禹便继承他父亲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上帝把九种大法传给了禹,因而禹便掌握了这种臣民和睦相处的治国常理。”不过,儒家或史官撰文时,吸收了“五帝”尤其是禹的治理洪水经验、管理部落联盟方法,则是可信的。它很可能是出自当时周公旦的记录。
《纲鉴易知录》云(译文):“虞帝舜三十五年,帝命令禹征伐有苗。”“当时有苗不遵循教令,帝舜命令禹前往征伐。经过三十六天的征战,苗民仍然不服从命令,禹就率领军队回来。帝舜就广泛传布文教德化,让舞者在主阶、宾阶拿着盾牌、羽扇舞蹈,七十天以后有苗前来归服。”史实说明帝舜安抚、团结三苗的政策是正确的,时三苗活动在今湖北汉江至长江中游的地区。禹征三苗,反映出帝舜时华夏势力已扩展到长江中游。
《纲鉴易知录》云(译文):“虞帝舜四十八年,帝舜到南方巡察,在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九嶷山)逝世。”“虞帝舜五十年,禹避让舜的儿子,住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天下百姓不归服舜的儿子而归服禹,禹于是登上天子之位。”此载也是取于《孟子》之话,《史记》之言亦如此。《孟子·万章》云:“禹避舜之子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子而从舜也。”《史记·夏本纪》云:“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即禹登上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民主首长位后,更名为“夏后”(后是大之义)。部落联盟机构性质与“五帝”时期不同,已具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田继周教授《先秦民族史》说:“尧让‘天子位’于舜,其子丹朱仍为一方‘诸侯’;禹即‘天子位’以前,他继承鲧的事业成为一方之主。这都说明,‘世袭制’早已产生了,从而也说明部落贵族和特权人物随着贫富和阶级的分化早已形成了(136页)。”“从舜转到禹,从舜所在的部落或部落集团转到禹所在的部落或部落集团的反映,是禹从一个部落或部落集团的首领成为‘天下共主’或‘为天下君’的反映(161页)。”在夏朝就要建立的前夕,舜禅位于禹之说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3)禹逼帝舜让位之说
禹继位的过程同舜继位一样,被儒家们描写得和和平平,“禅让”的外衣十分美丽。而另一种说法却与尧让位于舜一样,在“禅让”过程中伴随着斗争。舜帝虽是华夏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民主首长,但其族源是东夷,又姓虞或姚,有九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机构中又有如皋陶、伯益、善卷、夔等东夷之人,正统观念和习惯势力,都不愿意使虞姓天下再归于姬姓黄帝的子孙手里。东夷民族与来自西北而和中原部落结为一体的炎黄民族,在“帝”位的继承问题上又起风波。《吕氏春秋》的《尊师》、《当染》篇后高诱注云:禹任司空治水后,帝尧病逝,舜继帝位。禹被举荐为副首领后,帝舜年迈时,又仿效帝尧作“让贤”姿态。他相继拜许由、伯阳为师,让帝位于他们,皆辞受。《高士传》载舜又拜善卷为师,欲让位,不受。《尸子》记载舜先后又拜务成昭、蒲衣子为师并让位,二人辞谢。《庄子》记载,舜还先后欲让于好友北人无择、石户人农、子州人支伯,皆不受。这些德高望众的人,不是没才能为帝或谦让,而是心中明白舜是作表面文章,内心是想传位于儿子商均,故辞受以避祸。
帝舜之嫡长子商均同尧之子丹朱一样,并非“不肖之子”而是有主见的部落长和有才干之人。《山海经·海内经》、《尚书·顾命》、《荀子》、《墨子》等书均载垂(商均的别名)以善于制造弓箭兵器和舟而任“百工”,在联盟机构中也有相当大的势力。禹治水成功后,威望大增,被任为副首长。而在“摄政”交权时,帝舜欲传给子,禹心中不悦,众首领也不服,皆支持禹。《韩非子·说疑》云:“禹逼舜。”《汲冢周书》云:“禹黜舜。”禹摄政后,迁商均于上雒(今陕西商洛商州市)。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舜被禹黜位后,心情不悦,出走于南方,病逝后,商均、禹为其守孝三年。“由于商均势力强大,禹才避于阳城,即夏人的根据地。后来才把商均赶向南方,禹当上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实际上是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必然产物,即由民主选举、禅让贤良转变为争夺领导权的权力斗争,在国家形式即将诞生之前的一次阵痛过程。这次斗争中,黄帝部族的嫡系夏人获得重大胜利,而东夷族有虞氏则惨败,纷纷向四方退避(188页)。”此论是正确而符合历史实际的,禅让外衣下有着激烈斗争。尧、舜、禹的禅让,既是原始民主制的反映,又是儒家以传说创立德治理想社会反映。“逼迫”或“夺位”,则是国家出现前夕的必然现象。
(4)禹由军事民主首长成为夏王
所谓“五帝”皆为从其所在的部落而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民主首长,又都是组成联盟较早的华夏或东夷部落首领,且在众多的部落中形成了以其族为主体的“政治中心”。“五帝”的更替,就是这种“政治中心”的更替或转移。这种“禅让”方式是从帝尧开始的。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说尧之子“皆不肖”。实质上是由于财产私有、阶级的逐渐产生,联盟内东夷势力的增强,尧不采取选任东夷人为“帝”联盟就有分裂的危险。所以便实行一正一副的“双头”体制,维护联盟。虽然在政权交替中民主举荐又伴随着父死子继的斗争,但未发生流血转移事件,因而被儒家称颂为“禅让制”。禹经受的考验虽然没有舜那么复杂而时间长,但其在治水13年中付出的辛苦要比舜多得多,功劳也比舜高得多。其威望是舜之子商均所无法比拟的,其为“最高军事民主首长”和改部落联盟为“夏后国”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禹陵》诗对禹一生功绩颂曰:
天地平成始,皇王禅让终。
一人生石纽,万古辟蚕丛。
玉斗胸垂象,金鞀耳启聪。
寻书齐委宛,受牒作司空。
地险龙门凿,人功鸟道通。
为鱼援赤子,千盅慰黄熊。
学裸姑徇俗,乘樏又转蓬。
庚辰擒水鬼,竖亥步崆峒。
贰负甘双梏,将军号百虫。
尝闻下车泣,忍过羽山东。
破石佳儿出,开山遁甲穷。
勤能师睪子,威不赦防风。
息壤波全息,扶桑日更红。
过门心淡泊,造粉事朦胧。
铸鼎神奸列,遐方玉帛同。
禹继“帝”位后,从蒲坂迁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仍然照“民主举荐”传统,任其亲密、得力助手皋陶为“副首长”,总领百官,以团结东夷诸部落。禹在为“帝”的当年(前2070年),大会诸侯。《左传·公七年》云:“禹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埠市有禹的纪念性建筑),执玉帛者万国。”《国语·鲁语下》云:“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今浙江绍兴),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郭沫若先生释曰:“参加会议的要执玉帛,迟到的遭杀戮,禹已经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东南(今告成镇);后迁阳翟,在河南禹县(今禹州市)。”即前2070年禹在会稽大会诸侯后,返回安邑(今山西夏县)就宣告夏朝建立。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云:“禹即位,立国号曰夏,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禹王十年南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而不幸病逝,遂安葬于会稽山。
(《华夏始祖尧舜禹时代》,三秦出版社,2007年)
* [# j9 C2 T- m
+ U9 @% S. R; \4 U. e# w" J [8 p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