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尧舜时期的“四凶”族考辨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3-2 16:01
标题: 尧舜时期的“四凶”族考辨
尧舜时期的“四凶”族考辨
杨东晨
迁居于冀州北部(今河北省北部)的有虞氏部落之民姚重华,以贫贱能吃苦,对虐待、残害他的继父母尽孝道,被帝尧选为继位人。他在经受尧的各种考验和试其才能后,职位逐步升高,行施副军事民主首长的权力。在他辅助帝尧治理“联盟”事务中,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流放“四凶”。他们是些什么人?到底是否为凶残之人?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四凶”其人的事迹
《尚书·尧典》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这件大事就发生在《尧典》的“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仁政”之后。《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言语,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舜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二者相比和分析,显然是《史记》所说较确。
1.浑沌与兜的纠葛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贾逵曰:“帝鸿,黄帝也。不才子,其苗裔兜也。”《正义》“慝,恶也。一本云‘天下之民,谓之浑沌’。浑沌即兜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故谓之浑沌也。杜预云‘浑沌,不开通之貌’。《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又《庄子》云:‘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忽乃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所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案兜性似,故号之也。”是说浑沌(兜)是一个不仁不义、作恶多端之人。《春秋元命苞》将浑沌列在祝融氏之后,曰“浑沌氏即盘古氏七世”,其祖先曾任伏羲氏的大臣“降龙氏”。《风俗通》云:“浑沌氏,太昊良佐。”这个浑沌(兜)系黄帝后裔,显然不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浑沌)氏,也不是《庄子》说的“肉团”之浑沌氏。《左传·文公十八年》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沌”。《尚书·舜典》云:“放兜于崇山。”《左传·文公十八年》云:“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比周天子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曰:“即头也,帝鸿黄帝也。”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路史·后纪五》云:“黄帝次妃方累氏曰节,生休及清,休继黄帝者也,是为帝鸿氏。”《后纪六》又云:“帝鸿氏,厘姓。帝律生帝鸿,是为帝休。”罗苹注:“《山海经》云:律,黄帝之字也。杜预以帝鸿为黄帝,陋矣。”他赞同干宝《革命论》之“鸿、黄世及”的说法,并引《史记》的“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人物表》序帝鸿于炎帝之前,则又失之。”何光岳释:“这个论点是较确当的。它说明帝鸿氏便是大鸿氏,为黄帝之子,继承联盟首领之后,便称帝鸿。他的坟墓据说葬于(河南)洛阳之鸿冢。《路史·后纪六》罗苹注:‘鸿冢即大鸿冢,即帝鸿也。’”[1]《山海经·北山经》云,带山有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郭璞注:“音欢。”何光岳释:“带山下的彭水,在今河南原阳县附近。西部的获嘉、修武的小丹河,都与丹朱有关。那么,兜的所在地亦应在此一带。比如,兜之父颛顼就在附近的濮阳立都,称为颛顼之墟,亲族夏禹则居于阳城(登封县告城镇),另一亲族祝融氏黎则在北面的山西黎城县,又祝融氏吴国在(山西)平陆县吴山,他的后裔分为祝融八姓,分布于晋南、豫北、豫中、鲁中、豫东及鲁西一带,八姓之一的彭姓,即居于彭水,正与他为邻。兜原是黄帝系的一个支裔。”[2]《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头,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这是兜部落中北迁的一支,过着农耕兼狩猎的生活。
居住、活动于彭水一带(今河南原阳)的兜部落,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重要一员,曾参与管理联盟的事物。晋代张华《博物志》云:“兜”,“帝尧司徒”。唐代杜佑《通典》载:“唐尧之代”,“其入伯,唯兜、共工、放齐、鲧四人而已,余四人无文可知。”《礼记》云,司徒,周时为地官,“掌以礼教导民”。可见兜的威望是相当高的,也是颇受帝尧信任的。
2.穷奇与共工的纠葛
兜得罪帝尧,涉及共工氏,共工又与穷奇纠葛不清,需要逐一辨明。《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服虔曰:“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正义》“谓共工。言毁败信行,恶其忠直,有恶言语,高粉饰之,故谓之穷奇。案:常行终必穷极。好谄谀奇异于人也。《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案:言共工性似,故号之也。”我们认为:尧舜时的共工部落是炎帝的后裔,而非少皞不才子穷奇。《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四凶”,与《尚书·尧典》之所载有异。
(1)穷奇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穷奇状如虎,有翼。”《淮南子·地形训》云:“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云:“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桀两龙,其形如虎。”可见穷奇是以虎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居于北方。其支族又有迁于西方者,随环境的改变而稍有变化,即《神异经》所载,成了会飞的虎状,当是掺杂了游牧民族的骑马快如飞的成分。《左传·文公十八年》又载:“少皞氏有不才子,毁言废忠,崇饰恶言”,“天下之民,谓之穷奇”。李剑平云,穷奇是天神,“是本于《海内北经》又加进少皞帝不才之子之传说成分,其神、兽、人已三位一体,不可分论也”[3]。穷奇是以虎为图腾的北方部落,恰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黄帝部落集团中的“虎”图腾之部族相吻合。文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因而我们认为:穷奇部落应是黄帝裔族,而非少皞的“不才子”。
(2)共工氏
从不同的文献资料中看,传说的共工氏主要有不同时代的两种说法。古老的共工氏,约生活在“前仰韶文化”时期,与伏羲氏和女娲氏同期或稍后。《史记·补三皇本纪》载,伏羲氏去世后,女娲氏继“皇”位,“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淫()水,以济冀州,于是天平地成,不改旧物。”古老的共工部落延续时间很长,活动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中心地在今辉县市。
社会发展到炎帝时期(6000年前),传到第6代时又有共工氏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云:“共工人面蛇朱发。”即他的形象是人的面貌、蛇的身子,头发是红色的。这只能解释为共工部落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曰:“在传说的炎帝后裔中,比较有点头绪的是共工部落。”[4]据说,“共工氏也曾治水,但失败了,他儿子治水成功,被奉为社神。这些传说都和农业有关系。‘九有’、‘九土’,从字面上看是九个地方,所以‘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反映九个氏族或九块地方,共工氏在其中于居首要地位”。“他们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今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这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族。”[5]之后,共工部落向北发展,迁都于共(今河南辉县市),九个氏族分布在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与羊头山(今山西高平市)、淇山之阳(今河南林州市)等地的姜姓部落互为支持,形成较大势力。《管子·揆度篇》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即当时天下是陆地占十分之三,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共工部落位于黄河中下游,便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势力,是炎帝直时部落集团中的一个强盛部落。他虽未列人以“炎帝”为号的“七世”,但以其强盛而被时人誉称为“王”,且世代部落首领皆以“共工”为号。
共工部落传至黄帝时期依然强盛,帝颛顼继位时,共工曾发动“争位”之战,失败后受到惩罚。《列子·汤问》篇云:“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山。”《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即也是人脸蛇身,浑身青色,长有九个头,一次要吃九座山上的食物,又叫相繇。《路史·后纪二》云:共工“爰以浮游为卿”。注引《汲冢琐语》:“晋平公梦朱熊窥其屏,恶之而疾,问于子产,对曰:‘昔共工之卿曰浮游,败于颛顼,自沉于淮。”相柳、浮游的神话,是说他们都是武艺、智慧不凡的人,佐共工发展势力,威震天下,成为独霸中原的共主。他们支持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后,均被逐或处死。重新推举的部落长共工氏,则带领族民仍居于共地,尊奉颛顼、帝喾和帝尧,关系和谐。“共工氏活动的主要地区”,“在今河南辉县一带,从这一地区看,共工也应属于华夏民族集团”[6]。徐旭生考证:“古书中多传共工氏的事迹,上及远古,下到虞夏,可以指明共工在古代为一显著的氏族。共系地名,工未知何意。对于共工氏的传说颇不一致:有恭维它的,也有诋毁它的。可是不管是恭维与诋毁,它的传说几乎全同水有关。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已经足以证明它同水有很深的因缘。”[7
3.梼杌与鲧的纠葛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贾逵曰:“梼杌,顽凶无畴匹之貌,谓鲧也。”《正义》:“谓鲧也,凶顽不可教训,不从诏令,故谓之梼杌。案:言无畴匹,言自纵恣也。《神异经》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一名难驯。’案:言鲧性似,故号之也。”鲧的族属有西羌、颛顼后裔等说,以后者为确。《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又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今江苏赣榆县)。”鲧死三年,尸体不腐,以吴刀剖腹,飞出一条神龙升空,就是其子禹。鲧的尸体则为黄龙,潜入羽渊。屈原《离骚》亦云:“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天乎羽之野。”按此说,鲧为黄帝之孙,以白马为图腾。《史记·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皇帝。”禹则为黄帝的第四代孙。对比分析此二说,显然是《史记》之说比较确切。鲧死在羽山的神话,则是神话人物的历史化,其被杀的真象以后再叙。
4.饕餮与三苗的纠葛
《左传·文公十八年》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谓三苗也。言贪于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神异经》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弱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号之。”我们认为饕餮与三苗非同类,也非同族人,饕餮乃姜姓炎帝后裔缙云氏之子。《世本》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缙云,赤云之义,即缙云部落是以“赤色云”为图腾的。《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黄帝以云名官。服虔注:“夏官为缙云氏。”何光岳考证:“缙云氏的始居地,应在黄帝族分布的区域内去找。按缙古当为晋,缙云氏初居地当在今山西晋水。晋水源出太原西南悬瓮山,东流入汾河。汾水上中游正是古代申、吕等姜姓所分布之地。这条太原的晋水,当为缙云氏的始居地。而晋南曲沃、翼城一带的滏水,古也叫晋水,附近有绛山,山下有绛水,春秋时晋国的都城曾迁到绛水滨的绛邑。绛,《说文解字》也称‘大赤’。绛山、绛水也皆作赤色,故名”,“这条晋水,正是缙云氏之后,南迁而带来的地名”[8]。
《战国策·魏策一》记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田继周释:“彭蠡(江西)鄱阳湖,洞庭(今湖南)洞庭湖,文山无考,衡山即荆山,在湖北保康、南漳等县境。司马迁所说‘三苗在江淮荆州’,与吴起说吻合。这样看来,三苗分布区相当广阔,大概东至鄱阳湖,西至洞庭湖,北至湖北北部,南若以荆州南界则达五岭矣。尧与南蛮所战的丹水,有人考定为丹江。丹江源出陕西,流经河南西南部,至湖北襄阳入汉水。这样一个地望,正好在三苗分布的北部,与上述区域是吻合的”,“三苗属于南蛮集团。”[9]可见三苗决不能与饕餮相混淆。
二、“四凶”因罪被逐的真象
我国的氏族制度经过近30万年的发展,经历了母系(从萌芽至形成)、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重要阶段,至黄帝时(5000年前),文明从萌芽(1万年前)、产生至发展已历时约5000年,财产的享用不平等,特权阶层的出现,文明的因素日益增多和明显。《中国史稿》云:“传说为黄帝后裔的氏族部落在进入黄河流域后,逐渐同夷人部落和羌人部落结成新的联盟。在这样的部落联盟中,除了奉传说中的黄帝为始祖的部落外,还包括了分别奉颛顼、帝喾、伯益、皋陶为始祖的夷人部落,和以四岳为宗神的羌人部落。以共工为祖的部落和兜部落,也一度参加过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超出了原来血缘关系的界限,按地域互相结合,是氏族到国家的过渡形态。”[10]颛顼、帝喾,目前学者基本上认为他们是华夏族,四岳亦然。
1.四个氏族部落为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强盛部落
黄帝后裔的兜(浑沌)、穷奇,颛顼后裔的鲧(梼杌),炎帝后裔的饕餮,都是人口较多、地域较广的强盛部落,在争夺领地中往往处于优势,共同的特征是占有较多的财富,分别都又在联盟机构中任职,对决定重大问题有参预权和发言权,职务较高,帝尧与舜对他们皆程度不同地不太放心。
2.关系亲密的四个部落长得罪帝尧而被视为“四凶”
四个较强盛的部落关系亲密,在联盟议事会中又往往互相支持,对帝尧的一些意见或作法又敢于公开质疑,遂引起帝尧和舜的不满。
(1)兜的被定罪而流放
帝尧时,天下洪水泛滥,危害百姓生命、土地、财产安全,于是专门召开联盟议事会议商讨应对办法,挑选治理洪水的官员。《尚书译注·尧典》载,帝尧说:“唉!谁能够根据我的意见来办理政务呢?”兜说:“哦!还是共工吧!他现在在安集人民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功效了。”尧说:“唉!这个人很会说漂亮话,但却阳逢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国君十分轻慢。”[11]尧认为兜推荐共工,必然是一伙,十分恼怒,不久就废去了兜的职务,安置在交通不便的崇山(今河南登封市嵩山),限制其活动范围。童书业云:“疑兜传说之崇山本系河南之崇山”,“鲧,夏祖,炎融即《国语》之融(即祝融),兜为炎融所出,故以放于崇山。”此说是正确的。明代《岳州府志》编纂人孔斯仙就说,兜之“罪以共工得”。其间的过程是:兴起于灌水(今陕西华县)的兜氏族,东徙于兜牟山(今河南灵宝)而发展为部落。加入帝尧的部落联盟后,兜族又徙入晋南(曲沃与闻喜一带),再迁入今河南原阳,并向东发展(今山东巨野、寿光县一带),与共工部落结盟。后因受到东夷的反对,兜族又西返于原阳。共工、鲧等,亦是在遭到东夷反对中而结盟。兜因举荐共工氏被放置于崇山后,伺机向外扩展,欲打破被尧舜排挤、限制的困境。
舜被帝尧确定为继位人后,遭到“四凶”及尧子丹朱的激烈反对,“所以兜族有一部分与三苗西迁于三危,大部分又由崇山(今登封嵩山)西迁到丹水(今陕西商洛),与丹朱部落及三苗部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舜的压迫,这就是以上史籍所多次提到的尧舜伐丹水的大战役”[12]。兜再次犯了大罪,战败后南逃,丹朱族亦然。若说是尧舜再次将兜“流放”于更远的崇山,倒不如说是兜、丹朱族被迫逃到了江南的崇山。《淮南子·修务训》云:“崇山南极之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岳州府”载:“崇山,(湖南慈利)县西三十里,相传即舜放兜处。”明朝万历《慈利县志》载:“兜墓在崇山,舜放兜于崇山,后死,遂葬于山下。”田继周云:“在传说记载中,有舜‘放兜于崇山’,或‘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兜,有说是黄帝之后,有说是尧臣,有说他生三苗氏。这些虽然不能确信,但有一点却是可能的,即他是南方民旅传说的一个人物,与三苗的关系相当密切。他究竟原来属于南蛮,还是属于华夏而后‘流放’于南蛮的,两者都有可能,当然以前者(的可能性)为大。兜‘流放’的崇山,有人考证在今湖南慈利县,该县并有头冢。慈利一带,不仅是三苗居住区,也是后来苗族的分布区。这都说明,兜是‘南蛮’或‘三苗’中的一个领袖人物。他由于在与华夏族的斗争中失败,所以也就遭到贬辞,甚至成了四凶之一的‘浑沌’。”[13]我们认为:兜系黄帝裔族,后贬徙江南,在民族融合中被苗蛮尊奉为祖先。
崇山(今慈利)的兜后裔,以及迁经地留居之族民的后裔,除在本地区近距离迁徙外,有的还向南方迁徙,分布很广。其中的一支迁到了“州”的牂牁江之“崇山”(今广西北盘江一带),王夫之《四书稗疏》《孟子》下载:“崇山在唐州境内牂牁江,亦曰‘水’,自曲靖注田州入南中府。州曰州,水曰水,皆以兜得名,则兜所放之崇山,在广交之间,泗城之南审矣。《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头之国,头即兜。”这是兜的裔族,非其本人。州的治所(今越南荣市)亦有“崇山”,邝露《赤雅》卷中载:“崇山有兜故宫,四十里即至越裳,杉谷起古崇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一“州”载:“放兜于崇山,即此。”何光岳释:“兜族又有一支南下沿海迁到今越南中圻”,“今越南义安省,正东临南海,南四十里有越裳县,为今河静省的甘禄县。还有汉置朱吾县,在今广平省洞海南的美丽县”。“至于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南经》)‘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祠之’,或系兜后裔迁到越南后,被越南中部的土著民族所攻灭。”[14]兜后裔广布于南方,后被苗族尊奉为祖先。
(2)穷奇的被定罪和流放
穷奇之罪,也是聚敛财产,不仁不义。流放于何地无明确记载,以其遭遇分析,当是被驱逐到今北京或内蒙古去了,在共工氏流放地的附近。
(3)鲧的被定罪和流放
按照《大戴礼记》、《世本》、《史记》之《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等的记载,鲧出自颛顼,为禹之父是可以相信的。《尚书译注·尧典》说: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奔腾呼啸的洪水普遍为害,吞没一切的洪水包围了大山,冲上了高冈。水势大极了,简直要遮蔽天空。在下的臣民都愁苦叹息,有谁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呢?”大家都说:“哦,还是让鲧来担负这项责任吧!”尧说:“唉!这个人常违背法纪,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四方诸侯之长说道:“我们听到的情况和你说的不一样,还是让他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这项职务。”尧说:“去吧!鲧,可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15]由此可知,鲧在众部落长中的威信还是较高的,大家对他的看法也是较好的。
鲧尽职尽责,欲把洪水治理好。但他听信关系亲密之共工的话,采用了共工的治水办法。《洪范》云:“鲧堙洪水。”孔颖达疏:“是堙为塞也”,“水是五行之一,水性下流,鲧反塞之,失水之性。水失其性,则五行皆失矣”,“他们找到的方法还是很原始,就是修筑土围子式的堤防”,“把高处的土运到低地方,把低处堙塞起来以杜绝水患”[16]。这种不因地势高低、疏导河床,使洪水入海的“堵水”办法,自然是“劳而无功”。《尚书·尧典》云,鲧治水九年,无成效。《史记·五帝本纪》云:“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史记·夏本纪》载:“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鲧治洪水,尽力而无功,但也不至于判为死罪。杨昭儁《吕氏春秋补注》云:“管见,使鲧仅因治水无功,不过罢之而已,何必加以凶族之名而必除之以为舜功耶?读此乃知季文子所谓‘傲很明德,以乱天常者’,即指鲧与舜争位欲以乱而言。杜元凯所谓‘顽凶无俦匹’者,即指鲧率猛兽以患帝舜而言。”这才是鲧被处死的真正原因。《吕氏春秋·行论篇》记载:“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下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剖之误)之以吴刀。”鲧是被舜、尧视为“政敌”而死于非命的。
羽山有今江苏连云港市北、赣榆县,山东郯城东北、蓬莱县,北京市、河南嵩县北陆浑镇等说,莫衷一是。我们认为,鲧被处死在今江苏赣榆县之说较接近史实。
(4)饕餮
炎帝后裔缙云氏的故地在今山西南部,后有一支徙于江南。《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今括州缙云县(今属浙江),盖其所封也。字书云缙,赤(红色)缯也。”翦伯赞《先秦史》则说:“黄帝之族,恐怕是由几个胞族组成的一个部落。所以其中有属于一个胞族的五个氏族是以云为图腾,他们以青云、缙云、白云、黑云、黄云为相互之间的区别。”[17]缙云县人民也一直视其为黄帝后裔族。何光岳释:“把缙云氏纳入黄帝系的五个氏族,也没有什么矛盾。因黄帝时,正处于由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的交接时期,女的已多嫁到男方氏族去,但还残存着男的也有嫁到姬姓黄帝轩辕氏的氏族里,而纳入黄帝系的五个主要氏族之一,便不难理解了。”[18]姜、姬世代通婚,黄帝时缙云氏又为“臣”,通婚是正常的事情。饕餮是缙云氏之子,部落大而强盛,地位较高。他为何得罪尧舜,史无明载。何光岳认为:“到缙云氏的一个支族饕餮(活动在今山西北部)氏时,华夏部落联盟发生矛盾,舜帝便把饕餮氏和浑敦、穷奇、梼杌当作四凶族而流放到四夷去御螭魅,这也算是饕餮氏被打败遭驱逐的结果。”[19]言下之义,是他也参与了反对舜继位的同盟。饕餮的流放地在今湖南衡阳一带,后成为苗族的一部分。
3.对“四凶”族的认识和评价
所谓的“四凶”,其实都是当时有才干的部落长,人口多、领地大,经济比较富裕,反映或代表着向阶级社会发展的进步势力,均无什么“罪过”。《中国史稿》云:“尧在位的时候,多听信四岳的意见,甚至让共工和兜部落参加会议,而舜所信用的,除伯益是个管祭祀的空头职务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夷人氏族的部落首领”,“在所谓‘四凶’中,除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外,浑沌即兜,梼杌为鲧,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他们全被舜加以罪名而赶跑了”,结果是“尧向舜屈服了”[20],实质上是反映了源于东夷的部落与炎黄华夏族争夺“最高军事民主首长”的斗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的部落联盟已经开始融合成华夏族,而把和他们敌对的氏族部落斥为‘凶族’了。”[21
总而言之,尧舜时代的兜、穷奇、梼杌、饕餮部落正处在部落联盟大瓦解,逐步向“国家”(或城邦)体制过渡,私有财产积累增加,氏族制度受到极大冲击,强盛的部落不断发动战争掠夺弱小部落或氏族的财产的进程中。这“四个部落长”正是“强者”的典型代表,恰与夏朝建立以前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交替时代相符合。他们虽然被流放到四方偏远地方或被处死了,但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依然汹涌,舜帝去世后不久,禹就在公元前2070年宣布夏朝正式建立了。
注释:
[1][2][8][12][14][18][19]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68、68~69、88~89、78~79、83~84、88、88页。
[3]李剑平主编:《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7页。
[4][5][10][20][2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第1版,第109~110、109~110、130、132~133、131页。
[6][9][13]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41、145、146页。
[7][16]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59、160页。
[11][15]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9页。
[17]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123页。
(《古史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 h/ o4 w& x2 C& B! P, e  j9 |$ `: h8 N6 m0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