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驩兜与三苗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3-2 16:02
标题: 驩兜与三苗
驩兜与三苗
周星
兜三苗,不能混为一谈。首先,古典文献中谈到兜、三苗,全是对称并举。《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尚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孟子·万章上》、《庄子·在宥篇》之文,大同小异。
其次,兜部落与三苗部落的图腾崇拜,内容不同,对象各异。《山海经·海外南经》:“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朱国。”《大荒南经》:“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头之国。”朱芳圃先生经过研究,对兜部落的图腾崇拜详加考证:“按头人面,鸟喙,有翼,食鱼,明为神化之水鸟,以声类求之,当即鸲鹆”,鸲鹆或曰即今之八哥。《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鹆来巢。”《说文》:“古者鸲鹆不逾泲。”泲,济水也。《周礼·考工记》:“鹆不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同鸲,音劬。”
第三,从称谓上看,两者的命名原则和所含意义完全不同。兜是以氏族部落的图腾作为本氏族部落的名称和酋长的名称;而“苗”则是蛮族的自称,以与他族相别。远古蛮族以自称man为主要特征,man的本义是“人”或“人群”,由于地区和语言的差异,故“蛮”有多种语音变体,徐旭生指出,苗、蛮是阴阳对转。《广雅·释诂》于苗、蛮同训为“也”。苗、蛮、曼、貊、髦等均应为苗蛮集团的分支。三苗、苗民、有苗则是中原民族以其自称称谓之,因其部属分支众多,故称三苗。以氏族部落崇拜的图腾命名也好,因其自称作为他称也好,这在史前时代都是常事,不难理解。
第四,征诸古史传说的史料,可证兜与三苗的事迹很不相同。尧之时,兜、三苗均在北方部落集团的攻击之列,《战国策·秦策一》:“尧伐兜”(《荀子·议兵》有同文)。战后,兜部落折服,参与了北方的部落联盟议事会。兜不愿安分守己,与部落联盟其他首领貌合神离,所以备受排挤。《论衡·恢国篇》:“兜之行,靖言庸回,共工私立,称荐于尧。”《史记·五帝本纪》:尧末舜初,“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左传·昭公九年》:“于是乎虞有三苗。”《帝王世纪》:“帝尧陶唐氏……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兜在部落联盟内部起着与三苗为乱遥相呼应的作用,所以舜将已在控制之中的兜放于崇山(见《尚书·尧典》等)。崇山即嵩山,系华夏文化中心地。
第五,从地望上看,兜与三苗虽同处于南方,不过他们在杂居之中又保持了小族居的形式。《战国策·魏策一》:“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衡山,一说即霍山,当为大别山脉一支系。《史记·五帝本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尚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史记·夏本纪》同)《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兜之国多无君。”《淮南子·地形篇》:“自西南至东南方,有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可见兜与三苗在分布上确有重合的地方。《战国策·赵策二》:“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祼国的存在当是事实。兜和三苗之间介有裸国,说明两者都保持了小族居的状态,故不应混淆。
不过,兜与三苗两者之间也存在有很密切的联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头,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这是唯一一条明确讲到头与苗民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它保留了被迁到西北的苗民们对自己部落历史的一点朦胧的记忆,确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袁珂认为:“此云‘头生苗民’者,盖丹朱与苗民神话之异传,明此两族关系密切也”(至于头是否即是丹朱,又当别论)。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指出:古人所用的地名、氏族名和个人名,常常互相借用,彼此不分;《山海经》所记三代以前的某生某,大约全是氏族分离的关系,与个人血统无涉。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苗部落是从兜部落中衍生分化而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母亲部落与女儿部落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谓兜与三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无不可;但实际上却不能互相包涵和互相代替。新生的女儿部落在宗教信仰上不同于母亲部落,其中必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在史前社会里全是可能的。
(《江汉论坛》1983年12期)

: b5 F  m8 w' c  B0 `- Z6 s, S# D# N2 f# d3 D(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