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舜耕稼渔陶”考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3-4 02:40
标题: “舜耕稼渔陶”考
“舜耕稼渔陶”考
封宗霖 刘兴家
虞舜是我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他的思想道德和政治作为,使“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对于这样的历史名人,人们总喜欢把他说成自己故乡的人物,所以全国各地有好多舜耕历山的古迹和传说。尽管这种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所云皆是。拿济南来说,近期就有沿着千佛山为“舜耕历山”之说,在千佛山修建系列舜文化景观的计划。对此,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我国版本目录学和古文献研究权威学者王绍曾先生指出:“真正‘舜耕历山’的历山,在现今菏泽市东北五十里处。”[1]
王绍曾教授说:“自郑玄注《尚书大传》、高诱注《淮南子》,均以鄄城县历山为舜耕处。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而集其大成,所举《水经注》、皇甫谧《元和郡县志》、罗泌《历山考》,均无异词,并明确指出‘历山在濮州[2]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黄河流域传说的原始社会分布图》恰恰在郓城之西南济宁之西,标注了历山的位置。清代经学家孙星衍,曾亲临历山考察,尚见山上有虞帝庙,庙左侧有元至治三年(1323)张撰碑,象饰完整。虞帝庙于明朝天启年间毁于火,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菏鄄父老重新修复,复加祠垣,崇茸堂寝。孙星衍尝撰《历山虞帝庙碑铭》,勒为碑石。”[3]
王绍曾先生曾于1997年7月28日致信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也陈述了上述观点。
王绍曾先生的考证是公正的。我们对历史文献、图籍和现今的地理考察作了缜密对照,认为舜乃菏泽市鄄城县人氏。
《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孟子说舜是东夷人,司马迁说舜是冀州人,怎样理解呢?
东夷和冀州,地理区域都很广,孟子言东夷,司马迁言冀州,犹后人称祖籍,标郡望之意。
远古时代,我国居住着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居住在东方的统被称为夷族,居住在南方的统被称为蛮族,黄帝部落散布在我国西北部,与西方的炎帝族部落联合,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占有了中原地区(主要是黄河中游西岸),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
东夷覆盖现今的山东全部并延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的大部及山西的东部边沿区域,幅员相当辽阔。
《孟子正义》[4]对上文所引孟子的话作了注疏。其注曰:“诸冯、负夏、鸣条,皆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人也”[5];其疏曰:“凡言人地,以所生为断,迁卒皆在后,孟子亦据舜生而言东也。由此以推,则知历山、雷泽、河滨,与夫负夏、寿丘、顿丘之皆东土,班班可考”[6];其疏又曰:“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舜所生之诸冯,在东河之东,而未至东海。”[7]照此算来,诸冯距东海也有近千里之远。所以如果说诸冯属于东夷之地,其所在位置就应该在东夷的西部边沿。再按诸冯在济宁之西,郓城之西南距历山很近的地理位置上看,诸冯应该在现今的鲁西南,即现在的菏泽市境内。
《禹贡》所谓的九州说,是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的行政区划,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说法不一,州名也未有定说(《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职方氏》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实际上,九州都只是当时学者各就其所知的大陆所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各家所说的州境亦多出入。
九州之一的冀州,约指今山西和陕西之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之间黄河以北,山东的西北和河北的东南地区。范围很广大,疆界也不清晰。
综上所述,可见孟子说舜是东夷人,司马迁说舜是冀州人,都无不可,说法不同是时代不同、疆界划分的依据不同所致。
但尽管说法不同,舜的生地诸冯在现今之鲁西南,却是共同涵容的。
下面就舜之初的行迹,考究如下:
历山、雷夏泽、成阳就在巨野之西北,鄄城之东南,菏泽之东北,三者成犄角之势排列。
一、关于雷泽
拙作《“尧葬成阳”考》的第五节“成阳的考证”,已对雷泽考证得相当详尽、确凿,雷泽就是舜渔之地,此文不再复述。
二、关于历山
《水经注·瓠子河注》记载:“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8]也。”[9]
元朝张的《舜祠记》曰:“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兆,瓠河所经是为姚虞,亟往拜焉。”[10]
明朝李先芳《舜庙诗》曰:“历山高枕瓠河隅,遗庙千秋壮版图。”[11]
《曹州府志》载:“历山在(曹州)府东北五十里,濮州东南七十里。即虞帝舜耕处。旧有舜祠。”[12]
从以上所引看出,历山在现今鄄城县南境。
传说历山之侧为舜耕处。从汉朝以至金、元,黄河多次泛滥,淤沙日高,高岸为谷,成阳古城垣和高大的尧冢、灵台都被淤平,所以到清朝时,历山也只有丈许的高度了。1935年农历七月初十日,黄河在鄄城董口至临濮集决口六处,大水直灌菏泽北鄄城南,淹没村庄320个,菏泽北部淤沙丈余,赵王河下游淤为平地,至此,历山成为隐然一阜。
自汉代以后,历代官吏在原山之上为舜建庙,立舜碑,为舜及娥皇、女英塑像,按时祭祀。以后历经水火之患,到建国初期,塑像皆损,而尚存的殿宇也因年久失修而梁檩朽断。庙前记载历山庙多次重修情况的残存古碑,又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得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以后,鄄城县成立了“历山舜庙古迹恢复重建委员会”,1994年,鄄城县政府发动菏、鄄父老及旅居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甄氏家族[13]协力更建,在原舜帝庙西重新建起了舜帝庙,内塑舜王及娥皇、女英像,并塑乐女分列两厢,庙前竖起了重修舜庙碑和功德碑,历代古碑经复员后也树在庙院中,并在历山庙南侧修一大型水库,使之享有雷泽新湖之誉,是为现今鲁西南一大文化景观。
笔者多次到历山庙调查,又见一修复之古井,井前的“龙泉舜井碑”载:“井乃舜耕历山时所淘,距今四千多年,井址在历山之阳,水质清澈、甘甜。”这虽为传说之言,但与《曹州府志》上所记“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14]是相符的。
1980年9月的文物普查,在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西北角,东距闫什口一公里,南距临濮沙河15公里处,发现了历山庙古遗址,遗址范围南北长77米,东西宽45米,总面积为3465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上为历山庙小学。经铲探得知:文化层堆积厚37米。地表向下1米为扰乱层;1米至2米为灰褐土,为汉至周商文化层;2米至47米为灰黑土,为龙山文化层。从铲探获得的312件文化遗物上,可以推断遗址内涵为龙山—商、周—汉文化堆积[15]。
这一遗址的发现,就是历山在现今鄄城县东南四十三里的历山庙村的铁证。
笔者认为所谓“历山庙古遗址”,实应为古历山遗址,所发掘之文化堆积亦应是历山文化堆积。理由是:第一,鄄城之地,黄河淤积层特厚,一般应在地表5米以下探寻古文化堆积。而历山庙古遗址却距地表较浅,足证此遗址为高于原地面之历山。第二,历山庙为汉朝以后所建,而遗址中却发现了龙山文化层,可见此遗址不是历山庙遗址,因为据碳14法测定,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2300年间,这说明在“舜耕历山”(距今约4000多年)前,历山就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三、其他地址
河滨在哪里?《帝王世纪》曰:“舜陶于河滨,曹国西南陶丘亭是也。”《辞海》载:“陶丘,古地名,一名釜丘。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16]《定陶县志》载:“定陶,尧、舜时期为古陶国。国都遗址尚存,旧有陶丘亭、河滨寺,在今县城西南马集乡费庄村北200米处。”[17]
寿丘在哪里?皇甫谧曰:“在鲁城东门之北”,即孔子故里曲阜。负夏,古名又叫瑕丘,郑玄说是卫地,即颛顼之濮阳,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
四、关于诸冯、姚墟
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表明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据此推算,舜的有生之年距今约4100多年。
4000多年前,我国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社会结构是若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那时,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黄帝族为主,以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尧、舜、禹实际上分别是这个部落大联盟解体前最后的三个大酋长。
《史记·五帝本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18]从以上所列舜的世系中,我们能够看出舜是帝颛顼的第六世孙。颛顼作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居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号高阳氏。濮阳、鸣条、历山、尧城、郓城、诸冯等地都是这个部落联盟的地盘。所以孟子说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即濮阳),卒于鸣条”和司马迁说的“舜耕历山……就时于负夏(即濮阳)”都在舜世代祖居的范围之内。《曹州府志》载:“父瞽叟,母握登,生舜于诸冯之姚墟”[19],这证明姚墟隶属于诸冯,因此诸冯起码应是一个部落聚居的中心,它应领属成阳、雷泽、历山、姚墟等氏族聚居的地方。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诸冯的第一释义是“诸冯在今山东菏泽县南50里”。陈泳超写的《尧舜传说研究》也说:“诸冯,在菏泽县南五十里。”[20]修于光绪六年的《菏泽县志》载有《菏境古迹之图》也在菏泽城南标有诸冯。
但是清朝的焦循认为“诸冯于汉以后就湮没了”[21],怎样考究诸冯的现今地理位置呢?
现今鲁西南散存着好多大型土堌堆。这些土堌堆多呈黑色,土层分明,遗物丰富。例如在菏泽市佃户屯乡曹楼村东南100米处,有个安丘堌堆,经钻探,遗址南北宽714米,总面积为5526平方米。地面以上现存堌堆,南北长444米,东西宽612米,高26~35米。考古人员从堌堆中找到了商代、岳石、龙山文化堆积层;发现灰坑、灰沟、陶窑、墓葬(尤其是在门下通道发现了类似后世的人祭现象)和长方形、圆形、长方形圆角的房子等文化遗址;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斧,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及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和造型规范的盆、碗等大批文物。以上所述表明:安丘堌堆是一处布局严格,房址密集的原始村落遗址[22]。
4000多年前,地处黄河下游的菏泽地区是一片辽阔的丘岗平原地。河流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因此开发较好。为安全和避潮湿,当时人们就择高而聚居,遂之而形成的村落就是目前散见的一个个堌堆。在菏泽南境,有佃户屯乡的安丘堌堆、长堽堌堆,金堤乡的刘城堌堆,二郎庙乡的青丘堌堆、曹堌堆、通堌、岭子堌堆、八亩台;在菏泽城西市农校有凤咀堌堆;在菏泽北境,有赵楼乡的芦堌堆,胡集乡的孙堌堆,白虎集乡的袁堌堆;再加上鄄城县著名的七十二堌堆(指葵堌堆、陶堌堆、尖堌堆、茅草堌堆、箕山堌堆、张司堌堆、历山庙堌堆、张堌堆、春柳堌堆等),都是原始村落的遗址。
根据里程推算,断定与安丘堌堆相邻的定陶县官堌堆(又名受命坛)为诸冯遗址。建国后,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在此采集了鹿角化石、野生动物骨骼、牙齿、石刀、石斧、石镰、骨针、贝壳、陶片等大量遗物,考证此遗址形成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02年,刘邦接受诸侯及将相的请求,即皇帝位氾水[23]之阳,登基大典选在这个遗址上举行,也不会没有缘由。
《史记·五帝本纪》只说舜的籍贯而没说舜的出生情况。到“谶纬”之学兴盛时,便有了“握登见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24]的记载。这种感天而生说,虽然强调了天与人的神秘关系,却道出了舜的出生地址。这种说法不会凭空而来,应是有所承继、有所本,汲取了一些原始神话乃至民间传说的素材,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到了晋初,皇甫谧写成《帝王世纪》,就尧舜传说而言,成为继《史记·五帝本纪》之后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它以《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为纲,又将谶纬的神异品格织入其间,顺理成章地说:“瞽瞍妻曰握登,陶庚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皇甫谧的记述对后世影响很大,常作为古史记载而为后人所用。比如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朝司马贞的《索隐》[25]、张守节的《正义》,这三家著名的《史记》注本,在注释舜迹时,都引用了《帝王世纪》,说“生舜于姚墟”。更为巧合的是,晋朝咸宁五年(280或281)在汲郡出土的战国墓葬中,发现了《竹书纪年》史书,其上亦云“生舜于姚墟”。可见舜生姚墟是众口一词,不容置疑的。
东汉应邵著《汉书集解音义》,在《汉书·地理志》的相关部分,应邵注释说:“姚墟与雷泽近,后世称为姚城。”唐代的地理著作《括地志》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清朝刘藻所撰《曹州府志》载:“姚墟在濮州东南九十里”[26]。修于光绪六年的《菏泽县志》说:“姚墟在(菏泽)县城东北六十里。”根据这些里程,再加上前文引用的《水经注·瓠子河》所载的陶墟方位,可以认定:姚墟(也叫陶墟、姚城)的具体位置约在现今鄄城县红船镇南境的张堌堆。张堌堆因地形命名,古自然形成的堌堆至今仍在。《太平御览·井》,王子年拾遗记曰:“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以物投一井,即二井水皆动,耕于历山,渔于雷泽即此也。”现在张堌堆村东侧尚有东西相通之二古井[27],正好与王子年所说相符。也与“舜穿井为匿空旁出”相合。
古时的张堌堆应是属于诸冯辖境的一个村落,可能是一个氏族的聚居点,即姚墟遗址。这个推断与民间流传舜的外祖母、姨母家在郓城县南境的姜楼、林集之说能够统一起来,因为从距离上看,符合当时社会部落内部不同氏族之间方可通婚的规定。
历史上,菏泽地区除了遭受兵火战乱之祸外,最严重的是水患之灾。
从西汉至清朝约2000年间,黄河在这里决口就有124次,约合16年一次。《菏泽市志》记载的水患一例如下:“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夏五月,河决瓠子,大溜直灌曹濮,注入大野,再入泗转淮而入海。洪水漫流达23年之久,灾及六郡,方一二千里,人或相食。”[28]当时汉朝发卒十万抢救,汉武帝亲临决口,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仍不能遏止洪水,因作《瓠子之歌》以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这样沧桑巨变4000年,菏泽地区春秋时的村庄现存的仅有5个,占全菏泽地区自然村庄总数的003%。在这种背景下,焦循说:“诸冯于汉以后就湮没了”、诸冯和姚墟至今还没挖掘得着,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不过位置既定,相信总会有出土的一天。
五、结论
舜生在姚墟(现在鄄城县红船镇张堌堆)。向西南到雷泽(现在鄄城县沈口往西一带)去捕鱼,只有3里。向西南到历山(现在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去种田,只有20余里。向南到河滨(现在定陶县马集乡费庄村)去作陶器,仅100里左右。向西北到负夏(现在河南省濮阳市)去做小生意,不过200里。向东到寿丘(现在曲阜市)去做多种手艺活,亦不超过250里。这个行迹表明,舜是“卑贱”平民出身,因为他早年冬陶夏耕,余暇捕鱼、贩运,干的都是劳作活计。再据“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的孝行,判定这个行迹的中心——雷泽附近的姚墟,就是舜的桑梓。
至于“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29],这是《史记·五帝本纪》对舜耕稼渔陶的第二次表述。表述的是在尧接受四岳对舜的推荐、准备起用他而对他进行考察的时候。这次表述意在言舜虽出身微贱却人格辉煌,是作为尧择用舜的依据的。就其地而言,也没有离开乡土之境,所以“说舜转徙于相距家乡很远的异地进行教化”的提法是错误的。
舜乃菏泽鄄城人氏。为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了弘扬菏泽的主题文化、提高菏泽的知名度、发展菏泽经济,我们必须对菏泽的舜古迹认真发掘、考证,下大力气在菏泽进行舜文化建设。
注释:
[1]见199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大地周刊》。
[2]濮州州治在现今范县濮城集。
[3]摘自王绍曾先生2000年8月致季羡林先生的信。
[4]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5]见《孟子正义》第537页。
[6]见《孟子正义》第538页。
[7]见《孟子正义》第540页。
[8]1975年中国地图学会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43~44页。
[9]瓠河,古水名,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的鄄城、郓城两县,转向东北方向流去,注入济水。宋朝时故道犹间有残存,后堙。
[10]《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7页。郦道元关于历山的这一说法,几经审衡,最后清代学者孙星衍作了肯定。
[11]《曹州府志》,齐鲁书社,1988年,第54页。
[12]《曹州府志》,齐鲁书社,1988年,第55页。
[13]《曹州府志》,齐鲁书社,1988年,第52页。
[14]甄氏族乃虞舜之裔,系名门巨族。渊源是舜生三子,第三子甄藩封于甄(现在的旧城镇),为甄氏族得姓之始,所以旧城被称为甄氏族的圣祖基地。历山庙有甄氏先祖碑。甄氏族人遍布海内外,仅台湾地区现住舜裔达310万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于1983年10月成立,此会是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团之一。
[15]《曹州府志》,齐鲁书社,1988年,第53页。
[16]《鄄城县志·文物胜迹》,齐鲁书社,第526页。
[17]《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438页。
[18]《史记》(文白对照),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页。
[19]《曹州府志》,齐鲁书社,第79页。
[20]《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3页。
[21]《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38页。
[22]《菏泽日报》2001年7月27日第一版《天下第一窑谁来保护你》。
[23]氾水,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曹县北,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注入古菏泽。久湮。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海》1979年版,第888页)。
[24]《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9页。“纬书”是相对“经书”而言的,是汉代混合神学附会儒学经义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和《孝经》七经的纬书,总称“七纬”。又有《论语谶》及《河图》、《洛书》等,合称“谶纬”。其中记录了一部分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也保存了很多古代的神话传说。
[25]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舜母名握登,于姚墟生舜,因姓姚氏。姚墟又作陶墟。”
[26]《曹州府志》,齐鲁书社,1988年,第109页。
[27]其中一井,井中有井,井中井之井口,距地面8米,可见井中井为舜时之井。
[28]《菏泽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7页。
[29]《史记》(文白对照),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页。
(《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 X- {0 P' I y# B I7 \9 @4 d! p, E0 n" }3 A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