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舜耕历山”考异(节选)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3-9 01:25
标题: “舜耕历山”考异(节选)
舜耕历山”考异(节选)
竹川
禹鼎是周历王时为纪念周朝队镇压南淮夷、东夷造反的鄂侯、御方而铸造的记事鼎。当时鄂侯、御方曾统率南淮夷和东夷攻占了周朝的“南国”和“东国”地区。至于“历内”,陈梦家先生考证,卫、洛师、商奄、薄姑、淮夷都是所谓“东国”(见《考古学报》第九册《西周铜器断代》二)。这说明齐、鲁皆是“东国”的一部分。《诗经·小雅·大东》有“大东”、“小东”,史学家认定:泰山及迤东为“大东”;现山东、河北交界之濮县、濮阳及大名一带为“小东”。在这样极大范围内,显然《山东通志》所言山东五处历山都应包括在“东国”范围其内。另据周厉王时的敔簋铭记,这次入侵曾打到西周腹地“阴阳洛”,那么永济似乎也在“历”的范围。
舜的里籍是考证历山的重要线索。《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诸城),迁于负夏(邹县北),卒于鸣条(封丘),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司马迁比孟子晚生120余年,一般认为孟子之说更可信。但司马迁为汉太史令,不仅占有国家藏书,“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而且周游天下,遍访古迹轶闻,对孟子《离娄》绝不会不见。而对孟子诸冯说弃而取冀州之说,可能有更可信的根据。
言济南历山之名出现于春秋的依据是《史记·晋世家》:“平公元年(前557)伐齐,齐灵公与战靡下。”《集解》徐广曰:“靡,一作歷(历)”,这样一来济南春秋就有了历下之称,其实这里面附会程度很大,《史记》本书就难圆徐广之说。《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菑”,应该指出:这是济南“历下”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处,时间是汉高祖三年(前204)。同一部书中写同一座山,不作说明,怎么可以一会云是“靡下”,一会又是“历下”呢?据史载,济南周有“谭”之称(见《诗·大东》),春秋时有“泺”之称[《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前694)“会齐侯于泺”]而无“历”之名。那么“靡下”指何处?据《史记·齐太公世家》顷公十年(前589)记载的一次齐晋之战有“六月壬申,与齐侯合靡笄下,癸酉,陈于鞌”,显然这里的“靡笄下”即下文平公元年的“齐灵公战靡下”,而靡是靡笄读快了的变音或者简称。靡笄山也是史学界聚讼未决的,于钦《齐乘》载:“华不注,亦名靡笄。”顾炎武云:“非也。《左传》云‘齐师于莘’,云‘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云‘癸酉师陈于鞌’,曰‘逐之三周华不注’,曰‘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其文自有次第。鞌在华不注之西,而靡笄又在其西,可知。《金史》长清县有劘笄山。又按《史记·晋世家》‘伐齐,战靡下’,徐广曰:‘靡一作历’,故或以历山为即靡笄山也。要知非华不注之异名也。”(《山东考古录》)这里顾氏疑靡笄山有两处,或长清、济南交界的劘笄山(又名峨眉山),或者是济南历山。黄石崖(千佛山南,同属历山)现有“大魏孝昌三年……历山之阴敬造石窟”题记,所以现在部分学者断言千佛山即靡笄山,也即舜耕历山。但是千佛山、鞌山(北马鞍山)、华不注三山基本成正三角形,方位不对,所以靡笄山决非千佛山(历山)。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靡笄山标在现峨眉山,正合顾氏前考。靡、鞌、华三山成线形,次第分明,应是正确的。
既然“靡下”不是“历下”,济南出现“历下”之名疑当是秦代,不会早于战国。“舜耕历山”究竟在何地犹待以后考古新发现,也许是永远解不开的千古之谜。不过以东夷范围而论,皇甫谧言菏泽济阴历山(即濮州之南)似乎比济南历山为舜耕之山的可能性要大一点。
(《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 L) k- w% m5 u, I
0 I/ e2 k! ?. F1 D9 m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