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37
标题: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
论说编
文艺类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一)
陈泳超
以《五帝本纪》为文本代表的早期形态
关于舜的家庭伦理故事,因其以反映舜的孝行为主旨,又可称为孝行故事。其早期的形态,以《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说法最为完整,也最有代表性: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玥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
我们来为这一段故事大致划分几个情节单元:
A.舜家庭成员(二见)。
B.杀之不得,求之在侧(二见)。
C.耕、陶、渔、作器、就时。
D.尧试以二女九男,皆成。
E.耕、陶、渔之成功与“三年三成”之说。
F.焚廪。
G.掩井。
H.见父封弟。
稍一浏览,我们会看到,AB两项皆二见,其实一也;CE虽分列于舜闻于尧之前与之后,其实也只是一事之二见。之所以这么夹缠不清,问题就在于《五帝本纪》是以《尚书·尧典》为其主干,当中又插入其他书籍的若干记载,而舜的这一段家庭故事恰在插入段,不像主干段那样有一个《尧典》作权威文本。因此,太史公就必须面对诸子百家的众口哓哓,然后去做那“整齐杂说”的艰苦工作,“整齐”的结果有些重复杂乱,也是可以理解的。
细加推详,上述八个情节单元,CE是同一事件已为上言,它们跟D一样,与早期关于舜的孝行传说,其实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它们只是单纯表明舜的履历与品格。但这里将它们列出,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牵就引文,因为在后起的传说中,这两项情节单元与舜的孝行传说直接相关,具有结构意义,此详后文,这里暂且搁置不表。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ABFGH五项情节单元。
AB是相关联的。关于舜的家庭成员,通常的说法总是父、母、弟三人,且都以“父顽、母嚚、弟傲”为之定性,几无异词。但是在先秦文献中,并没有看到母为继母、弟乃继母所生的记载,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继母之说是司马迁的创设。崔述《唐虞考信录》中就说:“《史记》云:‘舜母死,瞽瞍更娶妻而生象;爱后妻子,常欲杀舜。’余按《史记》此文采之《书》及《孟子》,而《书》、《孟子》皆未言为后母,则《史记》但因其失爱故亿之耳。郑武姜恶庄公而欲立共叔段,隋文帝以独孤后之言立广而废勇,岂必异母哉!汉刘表前妻生子琦、琮,后妻蔡氏之侄,琮妻也,遂爱琮而谮琦;而世俗相传,谓琦与琮异母;亦以其爱故亿之也。吾恶知舜之于象不亦如琦之于琮乎?经既无文,阙之不失为慎。”[1]崔述的这种解说自可成立,但这完全是以经为准之前提下的历史学家的“合理”推究。假如我们以传说的眼光来审视,那么,一种传说的最早记录就未必是该传说出现的最早时间。关于舜遭受嫡亲父母兄弟恶毒迫害的种种说法,总让人觉得太不近情理,人间纵有恶意,似不该阴狠至此,所以继母、继母生弟的传说很可能早在《史记》之前就逐渐产生了,只因众所熟知,记录者又求简便,所以未见记载;况且,先秦对此事的所有记录都不以此传说本身为目的,而是借此事例来阐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故未暇提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史记》是要为舜作传的,当然有必要将其中的人伦关系及事件原委交代清楚,因而首先著录了后母一说。因此,笔者宁愿相信司马迁是首先著录了而非创设了继母之说。不管怎么说,继母之说的确立,使这一故事的展开,有了相对更合理的前提,此后该故事的变异,大多不违背这一前提。尤其是汉代谶纬之说兴盛后,人们普遍接受“握登见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2]的感生传说,更将舜的生母定名为“握登”,后母及继弟的说法,因此益坚。另外,舜还有一位妹妹名“敤首”,早期也未进入故事形态,故留待后言。
舜的父亲、后母与同父异母弟,他们在故事中的使命只有一项:迫害舜。而舜则委曲周旋,不违孝道,因而有所谓“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的概说。这一说法在《韩诗外传》中有详细记载:
曾子有过,曾皙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为无罪,使人谢夫子。夫子曰:“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箠则待,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汝非王者之民邪?杀王者之民,其罪何如?”诗曰:“优哉柔哉,亦是戾矣。”又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3
类似记载,又见《说苑·建本》及《孔子家语·六本》等。按照这里孔子的说法,做个孝子真不容易,既要毫无怨言地承受迫害,又要预计出迫害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接受或逃避的对策,而且还要在不知有无迫害的情况下随时准备听候使唤。这样的孝子不但要天性淳厚,而且要有过人的智慧,甚至简直是要有些神通才好。曾参也算是著名的孝子了,《孟子·离娄上》就说:“事亲若曾子者,可也。”但这里的曾参虽有舜一样的孝心,却到底不如舜的智慧灵变,不知逃避,被“孔子”指责为有陷父于罪的嫌疑。不过扩开来想一想,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孝道,还非常尊重生命与人格,而宋明以后就更宣扬不近人情的愚孝了,以宋明以后的标准看,恐怕曾参才算真正的孝,而舜倒有些滑头了。
这还是对迫害的一般性陈述,而FG两项,则是舜受迫害的具体事例。《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本诸《孟子·万章上》(只有弹琴者为舜或为象,略有差别),万章向孟子请教关于舜传说中的一些疑问,他讲述舜受迫害的故事说:
父亲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慈臣庶,汝其于予治。”
这里讲述的故事还很笼统,焚廪、掩井后,舜是如何逃遁的呢?《五帝本纪》给予了相对仔细的解释:焚廪时,舜张开两笠,像鸟的翅膀一样减低下坠速度,得以不死;掩井时,舜预先在井旁另挖了一条通道以资逃生。这样的解释固然合理,但也许过于现实化了。万章所讲述的尽管笼统,或许当时另有比较神异的传说,也未可知。这一点,为后起传说留下了宽绰的想象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孟子》引文尤其是其中的对话,语言十分奥涩,迥异于《孟子》及战国诸子语言风格,显然有文献依据。刘起《尚书学史》认为这段文字即刘歆请立于学官的《古文尚书》中“逸十六篇”之一《舜典》的遗文[4],未知确否。至少这种说法是一定流行了一段时间,所以孟子听后,没对此传说内容有任何怀疑,只是回答万章的疑惑。万章问:“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大约万章认为弟象这种往死里迫害的行为,实在无亲情可言,舜如果明知底细,怎么还会处之怡然弹琴作乐呢?孟子回答说:
(孟子)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孟子的意思是,舜明知象阴谋陷害自己,但当象假装表示敬爱兄长时,舜仍然觉得十分高兴。其实他所举的子产“得其所哉”的例证,与舜的故事是不能类比的,子产是真受骗了,只是那“校人”摸透了子产的脾气,骗得对路罢了。而舜岂不知象是来接收包括二妃在内的“亡兄”遗财的,只是因为蓦然发现舜没死,才说些敬爱思慕的话以搪塞尴尬局面?既知之而仍现喜色,正如万章所言乃近“伪”。若说舜竟以为象的言辞发自肺腑,那也太过矫情。孟子的许多主张,尤其是对尧舜故事的阐发,常常十分牵强,有些不近人情。其实,舜真能做到孟子所说的怀揣孝悌之心,以德报恶,毫无怨言吗?且看《孟子·万章上》的另一篇: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对于舜“号泣于旻天”的举动,孟子解释为是既怨又慕。万章追问舜亦有“怨”否时,孟子绕了半天,尽说孝子是如何思“慕”父母,却不正面回答到底是“怨”还是不怨。其实既承认“怨慕”,那么舜还是心中有“怨”的,孟子回环了半天,无非是想将舜的怨情不直接指向其父母兄弟。更重要的是,“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的事迹,也似有文献依据[5],至少有相当的传播,所以长息与公明高也讨论其中含义。所以,孟子再怎么曲为之说,若说舜的心中毫无怨气,恐怕也非平实近情之论。
关于情节单元H。其实,就舜得道为帝之后,如何对待他那居心不良的父母兄弟,在先秦汉初曾有多种异说,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是这些异说与争论,主要是伦理思想与政治主张之间的交锋,对于传说本身,并不具有多大价值,更重要的是,后来新起的有关舜的家庭传说,大多对这一问题不感兴趣,因此它不是舜家庭传说中有扩张力的结构因素,本书在第三章第二节“见父封弟”条下已作了详细交代,此处就不再展开。这里只强调一点,《五帝本纪》所录,完全是从《孟子》那儿搬来的,封弟说自不用论,见父的情节,也是转引自《孟子·万章上》中所引的《书》中之语:“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这条《书》经逸文,曾被伪古文《大禹谟》所采用。总之,《五帝本纪》在众多说法中(有些结局十分凶残),选择了一种美满的结局,这一点很重要。后起关于舜家庭的诸种传说,一般也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五帝本纪》中关于舜的家庭故事,基本采用《孟子》之说,而《孟子》是竭力宣扬孝道的。《告子下》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因而《孟子》一书也竭力将舜塑造成一个“孝弟”的典范。可是通览种种舜的家庭故事,我们总觉得有些矫情:舜的一家人何以如此仇视舜,非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就算按照后母继弟之说,也过于不近人情了。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舜的孝行卓异于常。为了让舜成为孝子的极端典范,则必须让他经历极端事件,而舜的父母弟也只好往极端的恶上发展了,正如《慎子·逸文》所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以这样的思路营造传说,又加以极端化,终使舜的故事有虚伪不真实之嫌。可惜的是,后起的传说却基本沿袭着这一思路。不过,从前文分析中已知,《孟子》中引述的关于舜的家庭故事,大多有所本,不全是他生造的,所以这个责任不该全由《孟子》来负。但上文分析时已一再指出,《孟子》对“孝弟”的理解,相当程度上不近人情,这不单是以现代眼光来看,便在当时各种关于孝的观点中,《孟子》的见解也有些迂腐。《孝经》大约略晚于《孟子》,其《谏诤章》曰: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引文,《荀子·子道》中也有类似记载,且有更明确总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以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孟子》宣扬舜面对家庭迫害的委曲求全,就没有陷父于不义之嫌吗?他难道就不能略略“争”一下或“怨”一下?或对弟象的虚情假意揭露一下?迂腐的孝道观加上极端的孝行录,从一开始便成为舜的家庭故事的主导,《史记》的采择,更使之权威化、固定化,使得这一传说,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颇有变化,但始终跳不出这一框框。这一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
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代表的中期形态
《史记》之后,舜的家庭故事仍在传播、演变,而且主要集中于迫害与反迫害的几桩具体事件上。假如对照前文关于舜家庭故事所划分的情节单元,ABD因是背景,情节性甚弱,CE尚未正式介入家庭故事,而G则如前文所言,不为后起故事所重,剩下就只有FG两项,即焚廪与掩井故事。最有影响的记载当数刘向《列女传》[6]之“有虞二妃”条: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慢,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0颂曰: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佑。
赞曰:内治动君,妻女观内。妇道克全,赞以顺怼。孝弟至矣,伊女二遂。江湘不泯,德美作对。
这一段记载,前后的内容且置不论,单看当中关于迫害与反迫害的传说。它最明显的特征是,除了焚廪、掩井二事外,又多出了一桩饮酒故事,而且其中“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数字,语焉不详。闻一多《楚辞校补·天问》[7]中以陆龟蒙《杂说》所引该文校勘之,将“汪”改为“注”,“遂”改为“豕”,并以训诂方式考释“豕”为“矢”,即粪便。又引《韩非子·内储说下篇》所载浴狗矢可以治疗惑疾的巫术事例,认为此处舜之所以独饮酒不醉,是采纳二妃之议,预先浴于狗矢之故。他说:“此其事虽不雅驯,然以秽恶禳灾,今民间巫术犹多行之,以今推古,宜亦同然,固不必为舜讳也。”不仅如此,他还以此推断《天问》中所谓的“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也是说的同一事件(“体”别本作“豕”,“肆”通于“”,其义同“注”)云云。到目前为止,似尚未有比闻氏更为合理的解释。若依闻说,则此情节早在先秦已有流传了,但奇怪的是,这样生动的情节,后来却并不流行,几乎没有人再提及它,若非闻说有误,难道真是故事传播者嫌其“不雅驯”而“为舜讳”了吗?
再来看传颂既久的焚廪、掩井事。前文交代,《孟子》中所载,未说明舜是如何逃生的,《史记·五帝本纪》用“以两笠自扞而下”和“穿井为匿空旁出”释之,比较富有现实性[8]。刘向《列女传》中虽增添了舜向二女请教的情节,而逃遁的方式仍付阙如。但洪兴祖《楚辞补注》在释《天问》中“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句时,也引用了《列女传》,其词又有增益:
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告二女。二女曰:“时唯其戕汝,时唯其焚汝,鹊如汝裳衣,鸟工往。”舜既治廪,戕旋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复使浚井,舜告二女。二女曰:“时亦唯其戕妆,时其掩汝。汝去裳衣,龙工往。”舜往浚井,格其入出,从掩,舜潜出。[9
这里说,二妃教舜分别换上叫作“鸟工”与“龙工”的神奇衣裳,便能化险为夷。所谓“鸟工”、“龙工”究为何物,已不可晓,大约是穿上“鸟工”、“龙工”,便有了“鸟”与“龙”的特殊本领,所以舜能“飞出”、“潜出”。洪兴祖的引文,很可能是确有依据的,看丛书集成本刘向《列女传》引文中有“飞出”、“潜出”字样,不是暗扣“鸟”与“龙”吗?且前引《列女传》中饮酒一节,既有逃遁巫术方式的交代,为什么焚廪、掩井的逃遁方式反付阙如呢?
事实上,关于二妃教舜以“鸟工”、“龙工”逃脱危险的记载,汉唐之间,广有记载,兹举数例如下:
①《全晋文》卷一二○引郭璞《井赋》云:
重华窘而龙化兮,子求鉴而忘丑。
②《山海经·中次十二经》郭璞注:
二女灵达,鉴通无方,尚能以鸟工、龙裳救井、廪之难。
③《宋书·符瑞志》:
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
④《通史》,梁武帝命吴均等编,今佚,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其文曰:
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
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入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也。
⑤萧绎《金楼子》[10]卷二:
瞽叟使涂廪,舜归告二女:“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衣鸟工往。”舜既治廪,瞽叟焚廪,舜飞去。舜入朝,瞽叟使舜浚井。舜告二女,二女曰:“往哉,衣龙工往。”舜往浚井,石殒于上,舜潜出其旁。
“鸟工”、“龙工”也好,浴狗矢也好,比诸早期的《孟子》与《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这一系列的反迫害故事,明显多了一层神异性。但必须说明的是,这种神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此时才发生的,它很可能有所承继。刘向是博览群书之人,所作大多有史籍依据,其作《列女传》,据《汉书·刘向传》云:“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孳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所以刘向《列女传》所记的神异情节可能有本。更何况,依闻一多的解释,二妃帮助舜逃避醉酒的情节,早在《天问》中即已出现了。另外,尽管这类神异情节汉唐之间诸种记载广泛言之,但像《史记》中那种接近现实的说法,也同样流传,比如萧绎《金楼子》卷二(见前引第⑤)说“鸟工”、“龙工”神奇故事,而其卷一则又云:“象傲,瞽叟顽,后母嚚,咸欲杀舜,使舜入井。舜凿井,傍行二十里。”可见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 {9 ^' L. [1 G/ ]% V8 h4 G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37
在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代表的这一系列舜孝故事中,有一个特点十分醒豁,即二妃在故事中的作用明显加强。早期的传说,二妃单纯只是尧用来对舜的品格和能力进行试验的政治工具,没有独立品格,也毫无生气。汉唐之间,二妃非但在舜死之后留下了越来越多的凄美传说(参第八章),而且在舜的家庭故事中也逐渐占据重要角色,她们是舜反迫害又不违孝道的幕后主持人。这虽然始见于刘向《列女传》,似乎有既为女子作传就不免提高二妃分量的写作动机,但也有传说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既然舜遭受的迫害那么严峻,靠通常现实的方法是难以应付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的逃遁办法,严格推究下去,也是十分勉强的,只有靠神奇的力量才能说得圆通。而二妃既是尧帝之女,她们拥有宝物、身具灵通、兼通巫术等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强了。这样,传说的展演就更具合理性,以致如刘向《列女传》所说:“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金楼子》卷二也说舜:“每事常谋于二女。”二妃在舜家庭故事中的作用越加重要。传说的这种发展倾向其实不单是为了帮助舜成为孝子的典范,而且同时也将二妃树立为传统女德的典范。这一点,可从以刘向《列女传》为首的诸多《列女传》都将“有虞二妃”列为女范首席的事实中得到简单证明。
但二妃作用的加强也是利弊相参的双锋剑:一方面,她们的恣意发挥对以舜为主角的故事传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二妃过于广大的神通使得任何困难都显得轻描淡写,这就很可能冲淡舜孝故事迫害与反迫害的传统主题。因此,这一系统故事的流传,主要集中于类似《列女传》系列的以女性为中心话题的场合,也就不足为奇了。顺便说一句,刘向《列女传》中又提到了其妹“击”,即“敤手”,她同情哥哥舜的遭遇,与二嫂感情融洽,多少也增添了故事的家庭气息。
以《舜子变》为文本代表的中期另一形态
回顾本章的宗旨,乃是要探讨舜的孝行传说,研究对象应是舜的家庭故事,可事实上前两节的引文,无论《史记·五帝本纪》还是《列女传》等,都是以舜或二女的履历传记为主线,无一集中于舜家庭故事的阐述。而且,这些记载也多是叙述,几乎没有任何描写,其它零碎的记录更不必提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舜家庭故事,其实至此尚未一见。所谓“真正意义”,本文以为至少有三个基本前提:其一,以家庭故事为目的;其二,首尾完整;其三,具有描写性。符合这些前提的,便要数敦煌通俗文学中的有关舜的孝行作品了。
目前所知有关舜孝故事的敦煌通俗文学作品,根据王重民等所编《敦煌变文集》的校勘记录,具有情节性的大约有五个卷子,即斯4654、伯272l、伯262l、斯389及伯3536。《敦煌变文集》因斯4654与伯272l均为残卷,前者残后而后者残前,二者相拼,大致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舜孝故事,便合之而成《舜子变》。伯2621与斯389,都有比较简略的舜孝故事记录,故两录之而归于《孝子传》之总名下。伯3536中关于舜孝故事的记载,与斯389略同,该书未录,仅以之与斯389比勘。由于合斯4654与伯2721所成的《舜子变》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舜孝故事的作品,故本章主要以它为分析的基础。黄征、张涌泉合著之《敦煌变文校注》中认为《孝子传》并非变文,不录。本文有鉴于此,故慎用“变文”一词,而多以敦煌通俗文学作品称之。《敦煌变文校注》总体上说,是后出转精的著作,所以本章《舜子变》引文取此(全文见本章末附录1),而《孝子传》因其不收,仍取于王重民等所编《敦煌变文集》。现为《舜子变》编情节单元如下:
一、舜母乐登,临终托孤,舜服丧三年。
二、舜父苦嗽(瞽叟)与舜商量后继娶。
三、舜父远赴辽阳经纪,三年后将归。
四、后母设计,命舜摘桃,拔金钗刺足自伤,诬告舜心存不良而行暗算,舜父鞭舜,赖帝释护佑,舜不受伤(此正是两个卷子衔接处)。
五、后母设计演焚廪事,舜持两笠飞下,得地神护佑而不伤。
六、后母设计演掩井事,舜淘井得银,银尽而父母填以巨石,帝释化黄龙引舜至东家井中出。
七、舜拜生母墓,阿娘现身,指引舜去耕种历山。
八、舜耕历山,有种种奇迹。
九、舜打听家庭情况,知自掩井后,舜父目盲,继母顽遇(愚),弟象痴癫。
十、十年后,舜回本州粜米,遇母来籴,舜置钱谷中,暗中资助。
十一、舜父疑之,入市,辨声认舜。
十二、舜舐父目明,母亦聪慧,弟复能言。
十三、舜父悔恨,欲杀后母,舜劝止。
十四、尧闻舜贤,妻以二女,后又让位于舜。
该变文末尾,即伯2721卷中舜孝故事的末尾,有“天福十五年,岁当己酉朱明蕤宾之月,蓂生拾肆叶,写毕记”。天福十五年己酉当指公元949年[11]。其余卷子未见时间记录,这里将它们一并视为同时期作品。
再看《敦煌变文集》中在《孝子传》总题下的两个卷子的情节安排。伯2621如下:
(一)舜父、后母、后母弟象介绍。
(二)后母欲害舜,设计演焚廪事,舜持两笠下,得不死。
(三)使舜淘井,感天而井泥中有银钞,银尽而掩井,舜穿旁穴而从东家井中出。
(四)舜耕历山,无神异情节。
(五)因掩井事,舜父失明,母顽愚,弟失言。
(六)十年后,舜粜米,继母来籴,舜屡次不收其钱。
(七)舜父市中辨声认人。
(八)舜拭父泪,父目复明,母亦聪惠,弟复能言。
(九)尧闻舜贤,妻以二女,后让帝位。
可见,伯2621与《舜子变》故事大致相同,只是少一些情节,在描写方面又太简略,远不及后者生动。
再看斯389的内容:
(一)舜父、继母介绍。
(二)后娘欲杀舜,使涛(淘)井,压以石。舜孝感于天,从东家井中出。
(三)舜耕历山。
(四)舜粜米,将钱暗置继母米袋中。
(五)舜父市中辨声认子。
(六)舜舐父目明。
观之,亦无新鲜发明,但该卷末尾录有两首诗。其一云:
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从来历山耕。
将来冀都逢父母,以舌舐眼再还明。
其二云:
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井得银钱。
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
这两首诗,《舜子变》后半截即伯2721卷子中亦录,字句几无差异。若说应专属斯389,可该故事过于简单,未及“瞽叟填井自目盲”与“舜子涛井得银钱”二事;若说应专属伯2721,各句虽都能落实,可伯2721所述情节很丰富,似不应单单吟咏淘井、耕历山与舐目明三事,而这两首诗共八句,淘井一事却占了四句,不能囊括全文。大约这类诗并不止这两首,当时通俗文学中的舜孝故事经常以之为唱赞,原不专属某一作品。
下面谈谈这一系列在《舜子变》之前的源流。
这一系列的故事,在《舜子变》之前已经有了悠久的流传。回顾本章第一节关于《史记·五帝本纪》情节单元的划分,在DE之间,其实颇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舜既娶了尧之二女,便又去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以至“三年三成”,这三年中舜与其父、母、弟是否同住呢?《史记》中并无交代。据情理推测,如果说是同住的,难道其父、母、弟会由着舜搬来搬去吗?再说,这三年之内怎么一点没有迫害的故事呢?显然,同住的可能性很微茫。那么,这三年舜是携二妃在外生活的了,这个判断是有依据的,后汉武梁祠画像中舜的题词即为:“帝舜名重华,耕于历山,外养三年。”[12]既然“外养”,后来又为何、又怎样与其父、母、弟会合的呢?此间大有罅漏!这一罅漏或许是当时传说本身就欠严密,但笔者更相信这是《史记》之类文字记载的疏略,而在这些文字的背后,可能还有更丰富的情节存在。笔者的信念是有根据的,传为后汉时作的《越绝书》中就说:“舜有不孝之行。舜亲父假母,母常杀舜,舜去耕历山,三年大熟,身自外养,父母皆饥。”[13]这不就与《舜子变》的情节构成十分相似了吗?事实上,在《舜子变》之前,这类相似的材料多得惊人,只是历来未受关注,更没有人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予以整饬。下面分文献与考古两方面予以介绍。
1.文献资料。
唐代道世所集《法苑珠林》卷四十九《忠孝篇》中“舜子有事父之感”云:
舜父有目失,始时微微,至后妻之言,舜有井穴乏。舜父在家贫厄,邑市而居。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是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比年籴稻,谷中有钱,舜也。乃三日三夜,仰天自告过,因至是听,常与市者声故二人。舜前舐之,目霍然开,见舜,感伤市人。大圣至孝道所神明矣。[14
《法苑珠林》称此条出自刘向《孝子传》,考诸《汉书·刘向传》,未见刘向有此著作,隋唐书志亦均不载此作,但《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玉海》等多录其文(有时称“刘向《孝子图》”),不知究竟是否刘向所作。从文字风格上看,似与刘向著作并不吻合,而且此段引文也很有些不通。但它至迟当出于唐代,一般看去,当比有关舜孝故事的诸种敦煌通俗文学作品要早。
清马骕《绎史》卷十注引刘向《孝子传》云:
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食己,言鸡为子孙,视之,乃凤凰。以《黄帝梦书》占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之。比年籴稻,谷中有钱,舜也。乃三日三夜仰天自告。舜过前舐之,目霍然开。[15
此与上段引文大略相同,似同出一源。
按:光看这两段文字,有些字句颇难索解,但对照上文敦煌通俗作品中舜孝故事的情节划分,便知道它们大致与《舜子变》的情节十、十一、十二相对应。可以注意的是,这里又有舜父夜梦凤凰之类的预兆,敦煌通俗文学作品中不取,但当代民间口承的舜孝故事中却有出现,比如本章附录二之《舜儿记》。
罗泌《路史》卷二十一《后纪十二·疏仡纪》中罗苹注道:
《类林》云:瞍填井后两目方瞽。又云:舜耕历山,岁不熟,舜粜,其母诣粜,每还钱与米。问之,子也。固相抱泣,拭其父目,寻自明。尧闻而妻之。
《类林》(《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小说家类著录)为南朝梁裴子野所撰,大致也具备前面所列的三项新增情节单元,且又增说舜父目盲,乃由于填井之恶行,似与《舜子变》情节九结构相似而褒贬色彩相反。
《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史记》云:
舜为父母淘井,将银钱安罐中与父母。
此记录不见于今本《史记》,但此情节亦为敦煌通俗文学作品中舜孝故事所采纳且有发挥。
萧绎《金楼子》卷一又载:
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耕地得金枝银节。
舜耕历山,此又增“耕地得金枝银节”之神异情节,与淘井获金银的情节构思相同,只是未被敦煌通俗文学采纳罢了。
2.考古资料。
上文已经引用过后汉武梁祠的画像石材料,下面主要引用的将是南北朝时期的出土资料。我们知道,汉魏六朝的墓葬中经常附有孝子故事的图像与文字,但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有关舜孝故事的,全部集中于北魏时期。
A.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墓中出土有较完整的木板漆画五块,据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等所作《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16]中说,第一幅(参见图版2):
中央一男一女在亭下相对伏于井栏上作以物填井状。上面榜题为“与象(傲)填井”“舜父瞽(叟)”。左侧一妇女站立仰望,榜题“舜后母烧(廪)”。右侧一男子二女子相对站立,榜题“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
按:此图榜题似应从右往左读为:“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舜父瞽(叟)与象(傲)填井”、“舜后母烧(廪)”。而且,中央以物填井的既是瞽叟与象,则报告中所谓“一男一女”当然是错误的了。
B.洛阳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
宁懋卒于景明二年(501),其妻卒于孝昌三年(527),该墓中有作于孝昌三年的墓志。据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和墓志》[17]说,在石室左边的山墙外壁画面下层刻有帝舜故事(参见图版3):
图像的两侧刻出面阔三间的厢房,左右对应。其建筑结构与上层厢房相同,房屋的前后有树林与飞鸟五只。在左右厢房之间,刻有木构建筑的方形水井两眼。左侧井口旁边刻有舜父瞽叟和舜弟象,二人正在抬土填井,企图害舜。右侧的井,其一角刻着桔槔。舜的双手紧抓井口木栏,下肢还处于井口之中。井的左边站着舜妻女英;其右侧厢房当心间跽坐着舜妻娥皇。厢房侧间的壁上刻有“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的榜题。
此段释文大多正确,但将左右两位女性释为女英与娥皇,似可商榷。既然榜题“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那么在“东家”跽坐的就不应该是娥皇,笔者认为她当为《舜子变》中的东家“老母”;准此,左侧站立的女性也不当是女英,笔者以为应是舜的后母。
C.洛阳北魏孝子棺线刻画。
此孝子石棺无准确纪年,一般认为与宁懋石室时间上相差不远。黄明兰《北魏孝子棺线刻画》[18]对该刻画解释为(参见图版4):
画面有两个场面,一幅是尧帝在侍卫持华盖羽葆护卫下,面向二女娥皇和女英,似乎在说“已将你们姊妹俩许配给舜了”。另一个画面舜母与其弟象却干着“落井下石”的阴谋活动,舜的半身尚露于井栏之外,象肩扛大石正向井口砸去,舜继母弯腰填土,企图害死大舜。
宫大中《邙洛北魏孝子画像石棺考释》[19]中有不同的解释:
右邦自前向后:第一组画面,在一棵大树两边,有两个情节,左侧画面偏上,一头戴元宝式小帽、长花束腰者的为舜弟象,双手举起巨大石块,往井中投掷;一弯腰驼背老者为舜父瞽叟,正往井内俯视。画面偏下,有一方形井栏,装束打扮与象相似的舜,从此处脱险而出,双手紧攀井栏,回首俯视正在下毒手的父与弟。右侧为一头戴束发高冠,着褒衣博带式袍服的帝王,当为帝舜。他身后一双髻长裙女侍擎宝盖,二笼冠袍服的侍者握持羽葆。帝舜长髭髯美容仪,右臂平曲,袖手持麈尾,左臂曲伸,作招手状。其表情手势,似与飘然而至的两位丽人相会晤。一女脸微侧,双手捧持麈尾,一女背向,看不到颜面。二女皆长裙曳地,裙带当风,当为帝尧之女娥皇、女英无疑。榜题“子舜”,即孝子舜的故事。
上二者对此石棺刻画的解释颇有不同。差别一:左侧与舜弟象一同填井者为舜父抑或后娘。笔者以为当为舜父,细观刻画中此人衣着面目,当为男性,再参考上文A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其中与弟象共填井者衣着与此人正同,该漆画明白说是“舜父瞽(叟)与象(傲)填井”,故宫大中所释为当。差别二:此刻画右侧帝王为尧抑或为舜。笔者以为当为尧,黄明兰所释为当,但犹未尽之。其实,右侧图中也有舜,即帝尧侧后方双髻袍服者。黄明兰所释未言及帝尧身后之人,宫大中言及之而多误。细察此刻画,帝尧身后共有四人,左侧第一人笼冠袍服持羽葆甚明,跟他相对而与帝尧比肩者为另一持羽葆者,唯其面目为左侧羽葆遮蔽,易被疏忽,二持羽葆者中间后方又有一圆脸侍者,当为擎华盖者,此三人呈“品”字状立于帝尧身后,均为侍者无疑。其间夹一双髻袍服身形削瘦之平民状青年,当为舜无疑,他两手为帝尧及左侧第一侍者之袍袖遮蔽,从其肩膀的形状看,其手当自然下垂,断非手持华盖。更有力证,榜题“子舜”二字,正在此双髻青年头顶之垂直上方,显然此青年当为舜;且榜题“子舜”而不题“帝舜”,明其未及帝位。如此,刻画中之帝王当为帝尧无疑,特以长髯标其年老,以与“子舜”区别。画面所反映的,正是帝尧将二女娥皇、女英许嫁“子舜”的场景。雷虹霁《历代孝子图像的文化意蕴》[20]中解释此刻画云:“舜子故事,由两幅图构成,一是帝尧向‘娥皇’、‘女英’训导,舜站于尧侧;二是舜父及弟在‘落井下石’。榜题仅‘子舜’。”所释甚当,先笔者得之,惜未加证明。
D.宁夏固原北魏墓木棺漆画。
据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21]说,此墓无明确纪年,按其形制等断其时间为北魏,墓中木棺右侧漆画为孝子故事,舜子故事表现尤多(参见图版5):
舜的故事现存八幅,开始部分已毁。现存第一幅榜题“舜后母将火烧屋欲煞(杀)舜时”,画一屋宇周围有火焰,旁立舜后母,舜全身裸露自屋顶跳下。第二幅榜题“使舜□井灌德(得)金钱一枚钱赐□石田(填)时”,画已残缺。第三幅榜题“舜德(得)急从东家井里出去”,画一井,一侧立二人探视,另一侧画舜裸露全身自井边钻出。第四幅榜题“舜父朗萌(盲)去”,画舜父跽坐一屋宇中。第五幅榜题“舜后母负□□□市上卖”,画舜后母挟物作行走状。第六幅榜题二方:“舜来卖□”、“应(?)宜米一斗倍德(得)二十”,画三人相向而立,一人手持一长颈壶,下有一方形容器。第七幅榜题二方:“□母父欲□见舜”、“市上相见”,画二人站立。第八幅榜题二方:“舜父共舜语”、“父明即闻时”,画三人相向而立。
该图版极不清晰,从以上简报的说明可知,这八幅图已经具备了《舜子变》情节单元之五、六、九、十、十一、十二,而且在焚廪、掩井故事之前的“开始部分已毁”,我们有理由猜测已毁的“开始部分”画的正是摘桃伤足故事。如此,构成《舜子变》故事的整体框架已全部出现。由此不难判断,《舜子变》文本虽然出于五代时期,但它所代表的故事形态至迟在北魏时期已经成熟并流传开来了。
下面谈一谈这一系列故事的特点及其底蕴。
以《舜子变》为文本代表的敦煌通俗文学中的舜孝故事,加上上文引述的文献与考古两方面资料,我们发现它已构成舜孝敬事中丰满多姿、饶有意趣的另一系列。它之所以有此面目,主要依赖于情节的巨大丰富,而其丰富的情节构成,细加分析,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早期舜家庭故事主要框架的承继。这一点一目了然,不须饶舌,而且正因为有这样的承继,才使这一系列拥有了舜孝故事传统的本质规定。
第二类是对传统细节的改造。比如关于象耕鸟田的情节,此前一直是讲述舜和禹葬所的神异现象,唐人刘赓《稽瑞》中引《墨子》逸文曰:“舜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22]。但此说先秦只此一见,汉代起始盛其传。王充《论衡·书虚》中说:“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使鸟兽报祐之也。”类似的记载很多。可是这一神异情节并不怎么合理,在舜、禹葬所上,鸟兽为之耕田,有什么意义呢?王充便对此颇感疑惑,有人强为解释说:“舜禹治水,不得宁处,故舜死于苍梧,禹死于会稽。勤苦有功,故天报之;远离中国,故天痛之。”王充驳斥说:“夫天报舜禹,使鸟田象耕,何益舜禹?天欲报舜禹,宜使苍梧会稽,常祭祀之。使鸟兽田耕,不能使人祭。祭加舜禹之墓,田施人民之家。天之报祐圣人,何其拙也!且无益哉!”传说虽说不完全受现实的情理拘束,但传说内部也应有一种合理性的要求,违反了这一要求,一些传说情节就很难在人们心目中生根。不过,王充虽发现了这一不合理情节,却又曲为之解:“实者,苍梧多象之地,会稽众鸟所居。《禹贡》曰:‘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天地之情,鸟兽之行也。象自蹈土,鸟自食苹,土蹶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世俗则谓为舜禹田。海陵麋田,若象耕状,何尝帝王葬海陵者耶?”王充的“疾虚妄”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他根本不理解神话传说,所以硬以现实的情理来解释,实在煞风景得很。《舜子变》中将此情节移植到舜耕历山时,说:“天知至孝,自有郡(群)猪与(以)觜耕地开垄,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这里猪耕地显然比象耕地合理些,又借用原为禹设置的“鸟田”情节,以此来表现天祐孝子。而且经此一番农耕,“其岁天下不熟,舜自得丰,得数百石谷米”。这样,象(猪)耕鸟田的神异情节,推动了原来游离于舜家庭故事之外的舜耕历山情节,使之成为了舜孝故事的有机部分——正因为舜独丰收,才有回本州粜米的可能性,才有父子相逢等以下情节。可见民间传说的传播者对传说的内在性质的把握,要远比王充辈熟稔高明得多。此类改编还有多处,就以该段为例:“舜见一郡(群)鹿,叹云:‘凡为人身,游鹿不相似也。’泣泪呼(吁)嗟之次。”此便从《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孟子·万章上》“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中悄然化出,自然熨帖。
第三类则是全新的情节,比如摘桃伤足、置钱米中、市中辨声认子、舐目复明等。这些情节单元的意义已不光是对原故事进行局部的增添或修补,而是完成了对舜孝故事主体结构的改造:即在迫害与反迫害的传统主题之外,又大大加强了感化与报应的主题;并且,这一感化与报应主题已经超越迫害与反迫害的传统主题,获得了结构上的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迫害与反迫害的情节反倒成了这一主体结构的下属部分。这种变化,正是这一故事系列得以独立存在的依据。
通观这一系列的舜孝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即舜后娘的罪责得到了强化。这一点,只要从另外两位迫害者的地位变化中即可看出。按照传统的说法,迫害舜的主角应该是弟象,《孟子·万章上》中引弟象的话“谟盖都君咸我绩”,意思是“谋害舜全是我的功劳”,所以早期各家引用舜家庭故事以资论辩时,也着重于舜的父与弟,而对其母常忽略不谈,舜登天子位后见父封弟,不及其母,便是明证。但在《舜子变》中,象已落到了从属与帮凶的地位,很少正面表现,而舜父的角色定位尤可参详。当初舜父欲继娶,曾先与舜商量,可见父子之情还很浓重,舜也深明大义:“阿耶若取得计(继)阿娘来,也共亲阿娘无二。”谁知这后母却不愿待舜如亲子。摘桃伤足故事,完全是后娘设计陷害舜的,并无耻地说舜“见妾头黑面白,冀生猪狗之心”。这样的中伤是十分狠毒的,舜父从此对舜心生厌恶。而后两次迫害,也全出于后娘的威逼与毒设。在焚廪前,有这么一段对话:
后阿娘亦(一)见舜子,五毒嗔心便起:“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买(卖)却田地庄园,学得甚鬼祸术魅,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士(事)把我离书来,交(教)[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他缘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耻?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鞭耻者全成小事。”
掩井情节前也有这么一段对话,语句略同,可见舜父只是屈从于后母的淫威而已。更有意思的是,经过一番离别重逢,舜父知舜大孝,“便集邻里亲眷,将刀以杀后母”,一切的祸端都归于后母了,反而是舜又深明大义地说:“若杀却阿娘者,舜元无孝道。大人思之。”弄得“邻里悲哀,天下未门(闻)此事”。而舜全家也从此“一心一肚快活”去了。
与强化舜后母罪责相对应,敦煌通俗文学中让原先并无具体活动的舜生母也有了相当的表演空间。舜母“乐登夫人”,显然从“握登”中衍出。以前作为舜生母的握登,只在谶纬中有所记录,无非是感生圣舜而已,本身没有一点人间血色。在《舜子变》中,“乐登夫人”首先临终向苦嗽(瞽叟)托孤,特别强调:“妾有姑(孤)男姑(孤)女,流(留)在儿婿手顶(底),愿夫莫令边(鞭)耻。”可后来舜还是时时遭到“鞭耻”,可见乐登夫人颇有预见。屡经迫害后,舜莫知所措,失去了生活方向,“即寻觅阿娘墓。见阿娘真身,悲啼血。阿娘报言舜子:‘儿莫归家,儿大未尽。但取西南角历山躬耕,必当贵’”。这里阿娘现身,非但以神异的方式推动了传说情节的转折发展,而且“乐登夫人”本身又充满了人情味,使人在悲情之中,更对后娘的恶行切齿痛恨。
这一系列舜孝故事的另一个特点是受佛教影响,因果报应思想大大加强。最明显的是说舜父瞽叟是在有了掩井等罪行之后才目盲的,而不取瞽叟从一开始就目盲的传统说法;而且,同时遭殃的还包括舜的后母和继弟。伯2721说:“从此后阿爷两目不见,母即顽遇(愚),负薪诣市。更一小弟,亦复痴颠,极受贫乏,乞食无门。”伯2621云:“父至(自)填井,两目失明,母亦顽禺(愚),弟复史(失)音,如此辛苦,经十年不自存立。”这显然是对三人违弃天良、陷害孝子的惩罚。而一旦父子重逢,摒弃前嫌,三人又恢复正常。伯2721:“舜子拭其父泪,与(以)舌舐之,两目即明。母亦聪慧,弟复能言。”伯2621:“以手拭其父泪,两眼重闻(明),母亦听(聪)惠,弟复能言。”敦煌通俗文学多从佛经俗讲中辗转演变而出,所以该故事佛教痕迹甚浓。除了这些果报思想外,它还经常让帝释亲自出来护佑于舜,使舜不受迫害。更有意思的是,舜遭大难,经帝释或旁神救护刚脱险境后,舜立即归书堂:“先读《论语》、《孝经》,后读《毛诗》、《礼记》。”这段话在《舜子变》中凡二见。儒、释兼融,在民间传说中竟如此简捷了当,且丝毫不管时间颠倒,倒也着实爽快。而在宣传果报思想的同时,它也顺理成章地推出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舜孝故事的一惯传统,早期故事中舜登天子后,见父封弟,父亲不也霍然面目一新吗?(即《孟子·万章上》引《书》经之文所谓“瞽叟亦允若”)
以敦煌通俗文学为主的故事系列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即在整个故事中没有尧之二女、舜之二妃的位置,只是在整个故事讲完后,才说到尧闻舜贤,妻以二女,最后让以天下,以此作一完美的总结。而前此关于舜的传说,无论《孟子》、《史记·五帝本纪》,都将焚廪、掩井事置于舜娶二妃之后,而且弟象阴谋害舜,颇有霸占二嫂的潜在动机。刘向《列女传》之后,二女更成为舜家庭反迫害故事的重要决策者,因之又生出许多神异传说,如鸟工、龙工之类便是,汉唐之间广为流传,已如上言。其实,这样的安排是有些违于情理的:舜既娶了帝尧的二女,又深得帝尧宠信,舜的父、母、弟真敢这么放肆地迫害舜吗?更不用说有些记载中尧还派九子,甚至百官去听候舜的差遣呢!所以,在上述主流传说之外,有些记载就将舜娶二妃安排在反迫害故事之后。《论衡·吉验篇》云:
舜未逢尧,鳏在侧陋。瞽瞍与象谋欲杀之,使之完廪,火燔其下;令之浚井,土掩其上。舜得下廪,不被火灾;穿井旁出,不触土害。尧闻征用,试之于职,官治职修,事无废乱;使入大麓之野,虎狼不搏,蝮蛇不噬,逢烈风疾雨,行不迷惑。夫人欲杀之,不能害之。毒螫之野,禽虫不能伤,卒受帝命,践天子祚。
这里虽未及于二妃,但从“尧闻征用”等词句看,舜遭迫害时,应当尚未娶二妃。
而这一故事系列里冷落二妃,除了含有去除上述不合理因素外,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是对差不多同时流传的《列女传》系列中舜孝故事的反动。在《列女传》系列的舜孝故事中,二妃在反迫害故事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光芒有遮蔽舜的倾向,而《舜子变》等无疑是要始终突出舜的光辉形象的。更重要的是,先前的舜家庭故事虽情节有所扩张,但始终仍将舜的孝行作为尧考察舜的一个部分,是舜整个政治生涯的一个片断,即便以二女为主的列女类传说,也终究脱不开政治考核的框架。所以,舜家庭故事始终只是舜政治生涯的一个附庸,没有独立的品格。以敦煌通俗文学为主的这一系列的舜孝故事则不同,它完全将舜孝故事作为讲述的中心与目的,而将尧的考核(包括二女嫁舜、尧让舜位)只看做是一种奖善型的尾声,这样舜孝故事便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情节。其中最主要的是让舜在反迫害告一段落后,躬耕历山,然后回乡粜米、父子重逢。这些情节如此生动且广为传颂,试想舜离家后,如何处置二妃呢?况且,如前文所说,二妃的过于神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反迫害的壮烈色彩。所以敦煌通俗文学断然抛弃了二妃传说,也可算是不得兼顾后的权衡之举吧。这也可以说明舜家庭故事早期形态中“见父封弟”情节自然汰亡的原因,因为以家庭故事为叙述中心后,一切情节都采用了民间化的方式解决,而帝王的因素,终于只是一种奖励的尾声罢了。老百姓对皇家原是有些隔膜的。
正是因为二妃的消失,所以关于焚廪、掩井故事,就再不能取鸟工、龙工的神衣法宝了,但这丝毫不会削弱故事的神奇幻想。先前舜家庭故事中迫害的神奇方式,大致是靠神奇事物,如鸟工、龙工、浴矢等,而敦煌变文中则直接让神灵登场干预。比如第一次摘桃伤足后,舜惨遭鞭打,“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焚廪时,舜持两笠下降,自是采用《五帝本纪》的平实记载,但平实中犹有神奇:“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拥起,遂烧毫毛不损。”掩井时:“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这里显然是化用二女故事中的“龙工”情节。敦煌变文采用神灵直接干预的方式,比原来对神物的依赖另有方便。因为一样神物只能管一项内容,而一个神通广大的神灵(比如帝释),便足可包办许多了。所以让大神干预,是唐宋以后通俗文艺中逐渐兴盛的一种神异情节的组构方式,《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屡屡见之,其中当有受佛教影响的因素,此不具论。当然,神灵与宝物作为传说神奇情节的构筑方式,二者各有长短,并无高下之分,更没有一种顶替另一种的意思,这是需要交代清楚的。
0 A3 v, T8 L/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38
以《乞儿皇帝》为文本代表的当代口承形态
在以上分析的舜孝故事的三种形态中,《五帝本纪》是正史,刘向《列女传》是准正史,而以《舜子变》为文本代表的那一系列,虽然也曾进入过官员的墓葬,但相对而言,它的民间性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是,《舜子变》系列故事摆脱了《五帝本纪》和《列女传》系列将舜孝故事作为政治传说的历史重压,它直接以舜孝故事本身为叙述中心,从而使舜孝故事获得了真正完备的叙述文本。不仅如此,以《舜子变》为文本代表的故事系列,与前面两种形态相比,在叙述上呈现出更开放的姿态,它不仅涵盖了另两种形态的主要情节单元,而且在成功转换了主体叙述结构的同时,又增添了十分丰富的细部描写,使得舜孝故事脱离了史传文学庄严的枯寂,真正获得了叙述上的自由与欢乐。
按理说,这样光鲜活泼的民间叙述应该是极具生命力的,但当笔者尝试着按时间线索往下寻找它的流传踪迹时,结果却分外地令人沮丧。在宋元以降的各种古代文献中,罗泌《路史》、马骕《绎史》之类后起史传类叙述自不必说,《二十四孝》、《广列女传》之类道德范本也只是一味墨守成规,便是一些通俗作品,比如明代周游《开辟演义》、清代吕安世《廿四史通俗演义》,以及题名东海犹龙子所做的《古今列女传演义》,甚至更为民间化的《佛说二十四孝贤良宝卷》[23],它们在涉及舜孝情节时,也一例采用《五帝本纪》或刘向《列女传》的说法,而《舜子变》故事系列则连一点蛛丝马迹也难以觅得。同样,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有关舜孝故事的图画,均以“象耕鸟耘”的场面表达舜“孝感动天”的主题,几无例外,与《二十四孝》之类道德范本的插图相合,原先关于舜反迫害的故事场景,再难出现,以致于近世。其间原由,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尧舜传说的高度史实化,而且它的史实化还同时带有政治与道德的典范意义。尤其在宋明理学昌盛之后,尧舜事迹更成为了集内在心性与外在事功为一体的文化标志,它那难以企及的崇高与可以想见的家喻户晓,使得各种异说都可能在权威文本的灼照下难以容身,尽管这些异说的主旨与权威文本其实并无冲突。不过,我们相信,主流文化的这种专制应当只限于书面叙述,更为广泛的口头叙述一定是可以容纳包括《舜子变》故事系列在内的多样异说的,只是这些口头叙述在古代很少有被记录的机会罢了。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当代民间的口承资料中得到弥补。
尧舜传说故事,在当代民间口头仍有传播,就本人搜集到的百余则故事来看,舜的孝行故事最为生动活跃,所占比例最大,这也与尧舜传说诸情节单元活跃程度的传统格局相合。由于这些舜孝故事的当代口头传承大多从各类传说故事集尤其是各地三套集成本中搜集而来,本人亲自采录的不多,所以它们的性质及与民间真实传承的差距均难测量;而且这些资料又纷繁驳杂,若详细述之,非但头绪繁乱,有时还缺乏必要的可信度(有些记录整理稿书面发挥太多,甚至不像是民间口头作品)。为此,本文的分析策略是:忽略记录整理稿的具体文学形式,只取其情节单元与故事框架;同时,不着眼于单篇记录与特殊情节,而更看重多篇记录稿中类似情节的共生关系。这样的策略其实暗含着本人对当今民间口头传承记录稿的一种信任原则:情节内容的可信度远大于记录文字;共生情节的可信度远大于特殊情节。
为了行文的方便,依循本书的分析惯例,本节选取《广西桂平县民间故事集》中的《乞儿皇帝》一篇为文本代表(全文见本章附录四)。其实,若从可靠性、继承性上着眼,附录三之师公戏印本《唱舜儿》尤其是附录二之抄本《舜儿记》更为上选。在《唱舜儿》、《舜儿记》的校注及“说明”中,我们对它们的传承及价值已有领受,正是由于它们的被发现,使我们知道以《舜子变》为文本代表的故事系列虽然宋元以降不见记载,但在民间是一直流传未尝断截的。本节之所以改选《乞儿皇帝》,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与本人所搜集的有关舜家庭故事的其他资料相比,它非常完整,从舜的出生一直讲到舜的登基,一些常见的情节单元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它又有很强的继承性,全篇四分之三的情节大致与敦煌《舜子变》相似,这对于本章从古到今的纵向分析,有很强的连贯性与可比性;而且,该作品有大段整齐的韵文,应该有类似《舜儿记》的唱本作基础,因此其民间性还是有相当保证的。其二,与师公戏《唱舜儿》和唱本《舜儿记》相比,《乞儿皇帝》文句的民间性当然大可怀疑,但它又有一些情节是《唱舜儿》和《舜儿记》没有的,而这些情节在别处民间传说中也有相似的流传。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不准备对《乞儿皇帝》单篇进行分析,而是以之为纲,带出当今口承舜孝故事的若干共生的情节单元及其基本倾向。
《乞儿皇帝》从舜出生说起,说他七岁丧母,父娶后母,后母爱象而虐待舜,有摘桃伤足、焚廪、掩井三个具体事例,然后舜逃出家庭、躬耕历山。第二年回到遭水灾的家乡开米铺,粜米于继母而不收钱,引得舜父市中认儿,舜舐父目使复明,全家团圆。这些情节构成与敦煌《舜子变》大致相同,但本节将着重分析二者的相异性,因为正是这些相同框架中的不同之处,才流露出传说衍生与变化的种种妙趣。
《乞儿皇帝》不同于《舜子变》的细节随处可见,比如舜父瞽叟,舜母无名,是历来无异说的,而《乞儿皇帝》将舜父名为“孟公”(《舜儿记》中名“杏公记”,《唱舜儿》中称“姚公”),继母名“杨婆”(《舜儿记》、《唱舜儿》同),便带上了广西的地方特色。再看三次主要的迫害与反迫害情节:摘桃伤足后,《舜子变》中舜遭鞭打,此改为受炭火灼烧。焚廪后,《舜子变》袭《五帝本纪》之类传统说法,是持两笠跳下,此改为上天感应而下雨,浇灭烈火。此说在当今口承中颇有人缘,像泗水县所传《舜的传说》也用此说法[24]。掩井后,有黄龙为舜挖地皮导之从邻家井出,则与《舜子变》相似。而在《乞儿皇帝》三次反迫害时帮助舜躲避灾难的神是“上帝玉皇”,而非“帝释”,也可见出作为远离佛教俗讲形式的当今口承的本土色彩。然而,这些相异处都是局部性的,更让笔者感兴趣的是,《乞儿皇帝》通篇明显增强了继母为恶的主旨。
前文的分析指出,在敦煌通俗文学中继母为恶的主旨已经确立,舜父与弟象已退为帮凶,《乞儿皇帝》中这一主旨更加得到强化。几次迫害,主事者只有继母“杨婆”一人,舜父与弟象均告缺席。先看舜父,在《舜子变》中,舜父当初对舜还是很有感情的,只是自摘桃伤足事件后,受了继母的挑唆,开始迁恶于舜,后两次迫害更是在继母的要胁与设计下的为虎作伥。《乞儿皇帝》中的舜父“孟公”,娶了继妻后,发现她虐待前妻所生的舜与舜妹,“很火恼,冇准虐待舜儿同舜妹”,后被“杨婆”支去京城做工时,“睇穿了杨婆的黑心肠”,想带亲生儿女去,只是未果,整个虐待过程,“孟公”均因外出而缺席。更重大的变化是,“孟公”几年后回来,发现舜儿已消失,因忧愁而“日日时时常流泪”,以致目盲,这样对“瞽叟”的解释是全然新创的。在整个故事里,舜父都对舜儿怀有浓厚的亲情,完全站到了继妻的对立面。再看弟象,他已不是舜父的儿子,而是继母带来的,在整个迫害舜的过程中,除了在焚廪时帮助其母搬过一回梯子外,他也不知为何缺失了。后来他被“杨婆”假意牵着与舜和解。待舜将登基时,“杨婆”又设计害舜,将一条“过山风”放在舜的新靴中,谁知象急着试穿,反被“过山风”咬了中毒,后又受惊吓而死。从全篇来看,象实在连帮凶也不是,他只是“杨婆”的影子,他的死,与其说是他自身恶行的结果,不如说只是人们为继母设计的罪恶下场的连带部分而已。更需说明的是,这样对舜父、后娘及弟象的角色定位,《舜儿记》、《唱舜儿》也完全相同。
舜家庭故事随着其主旨被更多地归定为继母型故事之后,它也很自然地吸纳了继母型故事的其他一些母题。比如难题类母题乃是继母型故事的主要构成母题。以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25]为例,其中510A为“灰姑娘”型故事,这是一则众所周知的典型的继母型故事。在灰姑娘“参加舞会或晚会前,常常要被迫干完一些活”。钟敬文《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论》[26](下简称“钟文”)一文中,对中、日“灰姑娘”型故事有比较研究,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常见的难题有“短时间内完成绩麻或剥麻、纺线等活计”,“分拣相混淆的芝麻、绿豆等”,而“日本口头传承中也明显存在着后母使继子拾栗子或杨莓的独立故事”。再看《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511B“烤种子”型故事,它的情节是:
继母嫌恶非亲生子,但她的亲生子却待哥哥非常好,经常帮他干很难完成的活。一天,继母送两个儿子到离家遥远的农田去,并给了俩人要播的种子,命令他们种子不发芽不许回家。她给自己儿子的是好种子,给非亲生子的是烤种子。两个孩子在路上无意把种子对换了一下。非亲生子的种子发芽了,他弟弟的种子却无声无息。俩人不敢回家,一般是都饿死在外面或变成了鸟。
舜孝故事的当代口头传承中,也有这类难题故事,比如湖南东安县的《舜和后娘娘》[27],就说后娘叫舜和象去后岭种豆,生不出豆不准回家。他给舜的是炒熟的豆种,给象的是好豆种。路上象闻到舜豆种的香味,不禁嘴馋,便偷换了,吃去大半,剩下的播种。后来舜的长得很好,象的豆子根本不出苗。舜母的诡计失败。类似的情节安排流传很广,在湖南宁远县的《为什么石枞有九根针》[28]、山西沁水县的《舜王的传说》[29]之四“熟麻籽”等中均有出现。可见用炒熟种子作难题,是继母型故事中最广泛流传的一个母题。有些舜孝故事中,继母所出的难题还不止一个,比如《为什么石枞有九根针》,除熟豆种外,继母又让舜和象去钓鱼,给舜的是直钩,给象的是弯钩,但舜的技巧比象高,结果钓的全是大鱼;继母又叫两人去刮松毛,让舜去石山窝,象去松树林。在舜的感召下,原本一柄两针的枞树变成了一柄九针,舜又盖过了象,等等。这刮松毛的问题,似乎与“钟文”中介绍日本继母型故事中的“拾栗子或杨莓”的难题相同。
舜家庭故事的这种开放性,还可以从另一种变异中分明看出。另一个经常出现难题类母题的故事,是恶嫂型故事,比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555A“太阳升起的地方”故事中,就说在父亲过世后,兄嫂分给弟弟的地很小,弟弟“想在地里种芝麻,嫂子却只给他烤过的种子”。而舜家庭故事中的迫害者,有时也被改篡为兄嫂,比如《阳泉市城区民间文学集》中的《舜的传说》以及《泗水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汇编》中的《舜的传说》即是。但是,舜家庭故事的开放性并不是没有边际的,在前引沁水县的《舜王的传说》中,象因“熟麻籽”不能种,活活饿死,继母见毒计不成反害了亲生儿子,也气死了,变成了“错错鸟”,老是“千错错!错错错”地啼叫。这种结局,与“烤种子”型故事中所谓“俩人不敢回家,一般是都饿死在外面或变成了鸟”显然有同构关系,只是“烤种子”型故事中讲兄弟是友爱的,舜孝故事中舜、象不睦,且舜有更伟大的活动要做,所以舜是不能死的,要死就只能是象了。而继母变鸟,也是舜孝故事中恶有恶报一类思想的自然产物。此处将死去的情节给象,将变鸟的情节给了施害者继母,在传说变异中是无可指责的。可见舜孝故事既有开放性,可以容纳继母型故事的各种母题,又有内在约束性,毕竟舜的结局是要代尧为帝的,所以不能轻易死去。对其他同类母题,自然也就有抉择与取舍了。顺便说一下,难题类情节一般止于刁难,而迫害类情节则要置舜于死地,二者通常是区分明确的,许多舜孝故事说到迫害类情节,也主要沿用焚廪、掩井之类传统情节,《乞儿皇帝》即是。但有时二者也可相合,从难题中也可生出迫害来,这里引的沁水县《舜王的传说》,其熟麻籽难题原本是想置舜于死地的,只不过最后是象阴差阳错地死了罢了。
难题类母题通常有一个伴生现象:因为那些难题大多不是常理可以解决的,所以常有神奇力量的介入,主要是动物的帮助。比如“灰姑娘”型故事中,据“钟文”介绍,帮助灰姑娘解决难题的有“母牛”、“鱼”等等。这在舜孝故事中也有体现,比如前引《为什么石枞有九根针》故事中,就说石枞树被舜所感,硬是从一柄二针变为了一柄九针,后来象与舜调换,石枞树不愿帮象,针不掉下来,象怒摇石枞树,每一摇石枞就缩去一针,摇到第七下,被舜拉住,所以石枞树又还原为一柄二针,只有被舜捏过的一枝,仍作九针。这一情节构造,是两兄弟(或两姐妹)作对型故事中常见的叙述模式。这里的神异性是植物感应,而在舜孝行故事的难题母题中,也有动物精灵的帮助,最典型的比如浙江武义县的《虞舜开田》[30],后娘虐待舜,逼他上山种田,结果群兽为之耕,老鼠和麻雀一同去偷来大肚罗汉掌管的种子。这显然是“象耕鸟耘”的改造,但它已从舜耕历山的情节单元挪移至舜母刁难情节中,由此构成了难题母题。民间传说故事对于各情节的使用,向来是灵动不居的。
最后,关于《乞儿皇帝》的结尾部分,也有可以引申的内容。敦煌《舜子变》中的结尾只是草草交代一下尧闻舜贤,妻以二女,最后让以天下,不过是传统说法的简单标贴;而《乞儿皇帝》则增加了尧访舜的一个情节,即舜不忍心打牛,反而抽打自己的脚来赶牛,以此表现舜的悯爱之心。其实,在尧访舜的民间传说中,有两种母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是在干活的牲口身上绑上一件物,舜抽打该物件而不抽打牲口(暂名为母题A);二是干活的牲口能力有大小,尧问舜哪个能干时,舜不当面回答,而是离开该牲口后才以实情相告,因为怕那个能力差的牲口听了伤心(或不分高下,唯恐伤牲口之心),由此表现舜的体谅忠恕(暂名为母题B)。就笔者所搜集的传说故事,举代表性的列表如下:
- X/ F+ |- y( c, p
流传地区
牲口
捆绑物
能干者
不能干者
不分高下
山西阳城[31
湖南东安[32
浙江萧山[33
河南南阳[34
浙江阳泉[35
山东泗水[36
陕西咸阳[37
山西翼城[38
两头牛
两头牛
两头牛
三头牛
两头牛
两只白象
笸箩
簸箕
小鼓
簸箕
笸箩
雄牛
黄牛
黑牛
雌牛
黑牛
黄牛
黑牛/黄牛/花花犁牛
黑牛/黄牛

4 j4 S* M) M, l. Z$ D- @& ^% V
从表中可知,母题A和母题B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连带出现,而分布地区又如此广泛,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另外,翼城故事中的“白象”,显然有“象耕鸟田”的传说渊源。而《长治市民间故事集》(一)中更有《炎帝访贤》一篇,将母题A套到了炎访尧的身上,可见此类母题的特殊意义。更可注意的是,这两个母题大多只是用来表现舜的品格,是为尧访舜的情节服务的,比诸历来文献中记载的“纳于百揆”、“宾于四门”之类尧对舜的试验方式,显然更具有民间农耕的色彩。然而,这两个母题有时也与舜的孝行联系,这并不是指《乞儿皇帝》那样在叙述完舜家庭故事后又缀以尧访舜的情节(这只能看做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这两个母题中有时也包含着舜与继母的关系。比如南阳的那则故事,牛拉的犁不是通常的竖式,而是横着的,这样就费事多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后母故意坑舜的,而舜为了不违母命,只好忍辱负重;泗水的那则故事更有意思,是尧评骘了三头牲口:“黑牛有劲,黄牛快,花花犁牛也不赖。”这是不分高下的说法,但尧又补充说:“只是犁牛有股子邪劲。”后娘听说后,偏要看看犁牛的邪劲,舜只好猛抽犁牛,结果犁牛邪劲发作,害得舜摔昏过去了,后娘反哈哈大笑,尧全看在了眼里。这就将舜的孝行也一并归入尧的考察范围,这才是此处所说舜孝与尧访的情节发生联系的意思,当然,其中前者为后者服务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结语
尧舜传说是典型的政治传说,理念色彩是这一传说最明显不过的特征。在早期文献中,舜与尧一样,其主要活动偏于政治领域。至迟从孟子时代起,关于舜的家庭故事日益增多,在尧舜传说的总体面目中,算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了。但其核心乃是让舜在大忠既成“事实”之后,又配以巨孝的品格,从而将舜树立为一个符合儒家忠孝一体、以孝为本的完美典范。这一努力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在整个封建社会里,舜都成了各种《孝子传》的主要范例。同时,舜孝故事由于主要受儒家的推崇渲染,其中刻意营造的痕迹很浓,这可以从舜所受家庭迫害的不近情理以及舜逃避迫害的奇异经历诸方面得到证明,而这也相当程度上限定了后世故事必须沿着迫害与反迫害这一相对单调的路向发展。这一时期的故事形态,可以《史记·五帝本纪》为文本代表。
《五帝本纪》之后,舜孝故事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异说分支。第一个分支是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代表的系列。这一系列的突出现象是尧之二女即舜之二妃作用的明显加强。这中间有传说内质积压的因素:既然传说的焦点集中在迫害与反迫害,而且为了凸现舜巨孝品格的非同凡俗,就必然要加强迫害的力度,因而反迫害的难度也相应提升。在这勒紧的镣铐上,传说的神异情节正好可以表现其迷人的舞姿。而二妃因其特殊的身份,相对更容易具备神异情节所包含的宝物、巫术、神通等要素,她们是舜的幕后支持者,甚至隐然僭越了舜作为传说主人公的当然身份。另外,由于《列女传》系列特殊的写作动机,二妃在帮助舜成为孝子典范的同时,也将自身树立为封建女德的典范。这可以从历代诸种《列女传》大多首列舜之二妃的事实中得到简单的证明。《孝子传》与《列女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封建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通俗教化文字,而舜与二妃经常分列其首,正可见出舜孝故事充足的伦理含量,其道德示范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个分支是以《舜子变》为文本代表的系列,这一系列已经被文献与考古两方面的资料证实具有与前一系列同样悠久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舜孝故事逐渐摆脱了政治传说的历史重压,它不再将舜的家庭故事仅仅视为舜政治生涯的一个环节,而是将家庭故事直接作为叙述的中心,在感化与报应的主导结构中容纳传统的迫害与反迫害主题并把舜在政治上的发迹视为舜孝故事的一种奖励性的结局,从而确立了舜孝事迹本身独立自足的意义。从这层意义上讲,表现舜孝的家庭故事至此才有了真正完备的叙述文本。二妃重新回到了早期作为政治试验工具的附属地位,舜理直气壮地又成了主角;传说矛盾的焦点从早期舜与父、弟的对抗,逐渐过渡为舜与后娘的斗争。这样的过渡可以让罪名转移到并无血缘关系的后娘身上,从而在不破坏(甚至加强了)舜的巨孝品格的前提下,又为血缘亲属关系悄然披上了一层温情的柔纱。毫无疑问,儒家从来都强调“亲亲”,而血缘亲不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内在结构的主要支撑吗?此外,巧妙的吸收改造与丰富的细部描写也使敦煌通俗文学中的舜孝传说真正获得了叙述的快乐。
尽管本文相信历代记载的舜孝故事其实很大部分有社会口头传承的背景,从这个信念出发,上述供给讨论的材料,其实只是实际流行的零星反映,甚至很可能也不是最精彩的反映,可是事实上本文又只能依据这些文献文本,这是讨论任何一项民间传说的往古形态所必须面对的现实。便是敦煌通俗文学作品,虽然与民间更靠近一些,但事隔千年,活性渐退,依然也是一种文献罢了。随着当今民间文艺事业尤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事业的蓬勃兴盛,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接近各地存活的口承文本,只是因搜集工作的科学性差异极大,因而本文对这些口承材料的讨论只能是结构性的,即相对脱离开每一口承的具体文本,而在大范围内寻找某些共生的情节因素。从已有的材料来看,当代舜孝传说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让后母成为唯一的反面角色,某种意义上说,舜孝故事已完全可称是后母型故事了。因此,舜孝传说又可以融进诸如难题类型、两兄弟(两姐妹)类型等民间故事的情节组成形式,这种故事类型重新组构的惊人弹性,充分显示了舜孝故事在主旨确立之后,结构的开放姿态,从而也再次证明舜孝故事在全部尧舜传说之中,是最具生长力、最跳动不居的一个部分。
注释:
[1]《崔东壁遗书·唐虞考信录》,亚东图书馆,1936年,第27页。
[2]《七纬拾遗·河图著命》,见《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09页。
[3]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296页。
[4]刘起:《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96年,第24页。
[5]刘起在《尚书学史》中就认为这段文字出于《尚书》逸十六篇之《舜典》。
[6]刘向:《列女传》,《丛书集成初编》本。
[7]载闻一多《古典新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399页。
[8]《太平御览》卷一九○引《史记》曰:“舜母嫉舜,舜父使舜涂泥仓,放火而烧舜。舜垂席而下,得无伤。”不见于今本《史记》,其解释也较具现实性。
[9]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页。
[10]萧绎:《金楼子》,引文据《丛书集成初编》本。
[11]关于此卷之年月,《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校注》均未直接注明,周绍良主编之《敦煌文学作品选》第202页,有张鸿勋之注,认为此年月当为公元949年5月。
[12]参见图版1。
[13]见《越绝书·越绝吴内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页。
[14]《法苑珠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61页。
[15]马骕:《绎史》,《四库全书》本。
[16]《文物》1972年第3期。
[17]《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2期。
[18]黄明兰:《北魏孝子棺线刻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19]《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20]雷虹霁:《历代孝子图像的文化意蕴》,载《民族艺术》1999年第3期。本节所引用的考古资料,许多线索来自雷氏此文,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21]《文物》1984年第6期。
[22]见孙诒让《墨子闲诂·附录》,上海书店《诸子集成》本,第12页。
[23]《佛说二十四孝贤良宝卷》的有关内容,由收藏者车锡伦先生提供。
[24]见《泗水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汇编》,第31~33页。
[25]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26]见贾蕙萱、沈仁主编之《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7]《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东安县资料》,第439~444页。
[28]《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宁远县资料》,第21~24页。
[29]《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山西卷·晋城市民间故事集》,第9~25页。
[30]《武义县故事卷》,第7~8页。
[31]《阳城民间故事集成》之《尧王东坪选舜王》,第19~20页。
[3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东安县资料》之《尧王选贤》,第21~22页。
[33]《萧山市故事·歌谣谚语卷》之《舜湖》,第10~11页。
[34]《南阳民间故事》(上)之《尧王访贤》,第51页。
[35]《阳泉市城区民间文学集》之《舜的传说》,第1~3页。
[36]《泗水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汇编》之《雷泽湖和尧王坟》,第1~11页。
[37]《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一之《大舜的传说》,第22~23页。
[38]《翼城民间文学三集》之《耕历山》,第31~32页。附录一

: J- ]/ i( s% L$ o3 Z8 P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38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二)
附录一
舜子变
姚(尧)王里(理)化之时,日洛(落)千般祥瑞。舜有亲阿娘在堂,乐登夫人便是。乐登夫人染疾在床,三年不岂(起)。夫人唤言苦瘦(瞽叟):“妾有姑(孤)男姑(孤)女,流(流)在儿婿手顶(底),原夫莫令边(鞭)耻。”苦嗽(瞽叟)报言娘子:“问疾病总有,夫人大须摄治!”道了命终。舜子三年池(持)孝,淡服千日寡(挂)体。
苦嗽(瞽叟)唤言舜子:“我舜子小(少)失却阿娘,家里无人主领。阿爷取一个计(继)阿娘来,我子心里何似?”舜子抄手启阿爷:“阿爷若取得计(继)阿娘来,也共亲阿娘无贰!”
苦嗽取得计(继)阿娘,不经旬日中间,苦嗽(瞽叟)唤言舜子:“寮(辽)阳城兵马下,今年大好经记(纪)。阿爷暂到辽杨(阳),沿路觅些些宜利。遣我子勾当家事。”
去时只道一年,三载不归宅李(里)。儿逆阿爷长段(肠断),步琴悉(膝)上安智(置)。舜子府(抚)琴忠(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舜子即忙出门:“老人[万]福尊体!老人从何方而来?老[口](人)保(报)郎君:“昨从寮杨(辽阳)城来,今得阿爷书信。”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后阿娘见舜子跪拜四拜,五读(毒)嗔心便岂(起):“又不是时朝节日,又不是远来由喜。政(正)午间跪拜四拜,学得甚愧(鬼)祸述靡(术魅)!”舜子叉手启阿娘:“阿爷暂到寮杨(辽阳),遣舜子勾当家事。去时即道一年,三载不归宅里。儿逆阿爷肠段(断),步琴悉(膝)上安智(置)。舜子府(抚)琴忠(中)间,门前有个老人,昨从寮杨(辽阳)城来,今得阿爷书信。两拜助阿娘寒温,两拜助阿娘同喜。”
后阿娘闻道苦嗽(瞽叟)到来,心里当时设计。高声唤言舜子:“实若是阿爷来,家里苦无供备。阿娘见后园果子非常,最好红桃先(鲜)味。我若嘀(摘)得桃来,岂不是于家了事!”舜子问(闻)道摘桃,心里当时欢喜。舜子上树摘桃,阿娘也到树底。解散自家头计(髻),拔取金(钗)手里。次(刺)破自家脚上,高声唤言舜子:“我子是孝顺之男,岂不下树与阿娘看次(刺)?”舜子忽闻次言,将为(谓)是真无为(伪)。舜子即忙下树。
(缺)房中卧地不起。不经三两□□,□□□(瞽)叟来至。瞽叟入到宅门,直到自家房□。□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瞽叟问言娘子:“前后见我不归,得甚能欢能喜!今日见到我归家,床上卧[□](地)不起。为复是邻里相争,为复天行时气?”后妻忽闻此言,满目墔墔下泪。“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见妾后园摘桃,树下多埋恶刺。刺我两脚成疮,疼痛直连心髓。当时便拟见官,我看夫妻之义。老夫若也不信,脚掌上见有脓水。见妾头黑面白,异生猪狗之心。”
瞽叟唤言舜子:“阿爷暂到辽阳,遣子勾当家事。缘甚于家不孝?阿娘上树摘桃,树下多埋恶刺。刺他两脚成疮,这个是阿谁不是?”舜子心自知之,恐伤母情;舜子与招伏罪过,又恐带累阿娘:“己身是儿,千重万过,一任阿爷鞭耻。”瞽叟忽闻此语,闻嗔且不可嗔,闻喜且不可喜。高声唤言象儿:“与阿爷三条荆杖来,与打杀前家歌(哥)子!”[象]儿[闻]道取荆杖,走入阿娘房里。报云:[阿爷交(教)儿取杖,打杀前家歌(哥)子!]后妻报言瞽叟:“男女罪过须打,更莫交(教)分疏道理!”象儿取得荆杖到来,数中拣一条粗牞,约重三两便下是。把舜子头发,悬在中庭树地。从头决到脚瞅,鲜血遍流洒地。
瞽叟打舜子,感得百鸟自鸣,慈乌洒血不止。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舆舜,犹如不打相似。舜即归来书堂里,先念《论语》、《孝经》,后读《毛诗》、《礼记》。
后阿娘亦(一)见舜子,五毒嗔心便起:“自从失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买(卖)却田地庄园,学得甚鬼祸术魅,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士(事)把我离书来,交(教)[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他缘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耻?有计但知说来,一任舆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鞭耻者全成小事。”
不经两三日中间,后妻设得计成。妻报瞽叟曰:“妾见后院空仓,三二年来破碎。交(教)伊舜子修仓,四畔放火烧死。”瞽叟报言娘子:“娘子虽是女人,说计大能精细。”瞽叟唤言舜子:“阿爷见后院仓,三二年破碎。我儿若修得仓全,岂不是儿于家了事?”舜子闻道修仓,便知是后阿娘设计。调和一堆泥水,舜子叉手启阿娘:“泥水生治不解,须得两个笠子。”后阿娘问瞽曰:“是你怨(冤)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大(待)伊怨(冤)家上仓,不计是两个笠子,四十个笠子也须烧死。”舜子才上得仓舍,西南角便有火起。弟一把是阿后娘,续得瞽叟弟二。弟三不是别人,是小弟象儿。即三具火把铛脚烧,且见红焰连天,黑烟不见天地。舜子恐大命不存,权把二个笠子为凭,腾空飞下仓舍。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拥起。遂烧毫毛不损,归来书堂院里。先念《论语》、《孝经》,后读《毛诗》、《礼记》。
后阿娘又见舜子,五毒恶心便起:“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买(卖)却田地庄园,学得甚祟祸术魅。大杖打又[不]杀,三具火烧不死。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事把我离书来,交(教)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缘人命致重,如何但修理他。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鞭耻全成小事。”
不经旬日中间,后妻设得计成:“妾[见]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交(教)伊舜子淘井,把取大石填压死。”瞽叟报言娘子:“娘子虽是女人,设计大能精细。”高声唤言舜子:“阿爷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汝若淘井水出,不是儿于家了事?”舜闻涛(淘)井,心里知之,便脱衣裳井边,跪拜入井涛(淘)泥。上界帝释密降银钱伍百文入于井中。舜子便于泥樽中置银钱,令后母挽出。数度讫,上报阿爷娘:“井中水满钱尽,遣我出着,与饭一盘食者,不是阿娘能德?”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冤)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出来报官,浑家不残性命!’”瞽叟便即舆(以)大石填塞。后母一女把着阿爷:“杀却前家歌(哥)子,交(教)舆甚处出头?”阿爷不听,拽手埋井。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舜叫声上报,恰值一老母取水,应云:“井中是甚人乎?”舜子答云:“是西家不孝子。”老母便知是舜,牵挽出之,舜即泣泪而拜。老母便与衣裳串着身上,舆食一盘吃了。报舜云:“汝莫归家,但取你亲阿娘坟墓去,必合见阿娘现身。”说词已了,舜即寻觅阿娘墓。见阿娘真身,悲啼血。阿娘报言舜子:“儿莫归家,儿大未尽。但取西南角历山躬耕,必当贵。”
舜取母语,相别行至山中,见百余倾(顷)空田,心中哽噎。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郡(群)猪舆(以)觜耕地开垄,百乌衔子抛田,天雨浇溉。其岁天下不熟,舜自独丰,得数百石谷米。心欲思乡,拟报父母之恩。行次临河,舜见一郡(群)鹿,叹云:“凡为人身,游鹿不相似也!”泣泪呼(吁)嗟之次,又见商人数个,舜子问云:“冀都姚家人口,平善好否?”商人答云:“姚家千万阿谁识你亲情?有一家姚姓,言遣儿涛(淘)井,后母嫉之,共夫填却井杀儿。从此后阿爷两目不见,母即顽遇(愚),负薪诣市。更一小弟,亦复痴颠,极受贫乏之,乞食无门。我等只识一家,更诸姚姓,不知谁也。”舜子当即知是父母、小弟也。心口思惟,口亦不言。
舜来历山,俄经十载,便将米往本州。至市之次,见后母负薪,诣市易米,值舜籴(粜)于市。舜识之,便粜舆之。舜得母钱,佯忘安着米囊中而去。如是非一,瞽叟怪之,语后妻曰:“非吾舜子乎?”妻曰:“百丈井底埋却,大石檑之,以土填却,岂有活理?”瞽叟曰:“卿试牵我至市。”妻牵叟诣市,还见粜米少年,叟谓曰:“君是何贤人,数见饶益?”舜曰:“见翁年老,故以相饶。”叟耳识其声音,曰:“此正似吾舜子声乎!”舜曰:“是也。”便即前抱父头,失声大哭。舜子拭其父泪,舆(以)舌舐之,两目即明。母亦聪慧,弟复能言。市人见之,无不悲叹。
当时舜子将父母到本家庭。瞽叟泣曰:“吾之孝[子]!”不自斟量,便集邻里亲眷,将刀以杀后母。舜子叉手启大人:“若杀却阿娘者,舜元无孝道。大人思之。”邻里悲哀,天下未门(闻)此事。父放母命已后,一心一肚快活,天下传名。尧帝闻之,妻以二女,大者娥皇,小者女英。尧遂卸位与舜帝。英生商均,不肖。舜由此卸位与夏禹王。其诗曰:
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从来历山耕。
将米冀都逢父母,以舌舐眼再还明。
又诗曰:
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
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
舜子至孝变文一卷。
检得《百岁诗》云:“舜年二十学问。三十,尧举之。五十,大行天下事。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年百岁。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子姓姚,字重华。”又检得《历帝记》云:“舜号有虞氏,姓姚,目有重瞳。父名瞽叟,母号握登,颛顼之后,黄帝九代孙。都平阳,后都蒲坂。夏禹代立。”孔安国云:“舜在位五十年,年一百十二岁。崩,葬苍梧野九疑山。帝舜元年戊寅。”
天福十五年,岁当己酉朱明蕤宾之月,蓂生拾肆叶,写毕记。
* j5 o* x1 m8 k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39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三)
附录二
舜儿记
人入山林寻鹿奶,不之鹿母养距时[1]。
手把葫芦寻鹿奶,又被猎人看见时。
猎人就要将弓射,再子高声大喊时[2]。
再子答言猎人听,猎人听我讲言词。
为我考成疾病,来寻鹿奶去为医[3]。
母吃了病消退,吾剪发葬母亲[4]。
发冷孩儿吃竹表,九龄温席母绵[5]。
多少世人行大考,且唱舜儿讲众知。
世人个个称考子,大考果然是舜儿[6]。
祖居住在象州府,住在象州莲藕池。
我父有名杏公记,娶妻李氏两齐眉。
夫妻和顺团圆日,李氏单生一个儿。
夫妇一家齐欢喜,过为有子接宗女[7]。
三朝抱出安名字,随母安名叫舜儿[8]。
养得舜儿六七岁,送儿入学读诗书。
渐渐年将十二岁,见字破通礼义和[9]。
养得舜妹年十岁,教佢针指秀花枝[10]。
男子通明女子俏,德见笑微微[11]。
有男有女求富贵,田塘产业都买有。
只望夫妻專百岁,养儿养女过年时[12]。
无事平安闲过日,滨波里泥作家资[13]。
此杀一日得病,银打茶题有好时[14]。
偶然一日得病,茶饭断餐总不思。
茶也不思饭不吃,减消颜容瘦一皮。
就叫丈夫来吩咐,丈夫听我讲言词。
我今成病如山重,抛夫儿女两分离。
若然我命归阴府,你便小心全养时。
养得儿女成长大,银打茶题又好时。
好个妻房别娶个,娶归遮果共衫衣[15]。
又叫舜儿来吩咐,我儿听我讲言词。
我今死去归阴府,报儿受教莫差衣[16]。
父在堂前勤服事,家中叔佰莫相欺[17]。
躬弩九要遮水晏,出恭入敬你当和[18]。
田塘屋宅勤耕种,三餐茶饭不愁饥。
一耕二读为根本,叫你轻心莫应迟[19]。
亲打尔朱重轻,后打你烂层皮[20]。
又叫小妹来吩咐,小妹听我讲言词。
今日在家从父教,出嫁从夫有好时。
堂上翁姑勤服事,家中婶母莫相欺。
蚊张引曲妻泠本,夫唱妇随要善词[21]。
丈夫讲话我道信,花前月下莫他移。
麻布小心勤思,教佢针指绣花枝[22]。
射线小姑种灯草,立人正好要心思[23]。
静在间门不惹事,切莫闲游惹是非[24]。
事事般般都教了,抛夫儿女两分离。
见得我妻说此语,双流眼泪落分飞。
丈夫吩咐贤妻听,我妻听我讲言词。
结发夫妻深如海,思何今日讲分离[25]。
今日我妻讲死路,儿女谁人作主时。
贤妻答言夫主听,你今听我讲言词。
儿女谁人舍得窕,为是良穷命尽时[26]。
夫妻彼是全林雁,大限来时各自冬飞[27]。
结发鸳鸯成双对,一夜夫妻百夜思。
夫说妻房不要死,等我出街买药医。
买得药来归到屋,妻今条命入阴词[28]。
杏公蹼地追腔突,舜儿舜妹泪凄悲[29]。
夫便哭妻儿哭母,难报深思养育时[30]。
买棺买木来装戴,登时收检母尸[31]。
请道修斋来开七,升亡起度出河池[32]。
斋七修儿殡葬母,寻龙捉内葬尸[33]。
葬在凤凰饮水地,墓前行孝不曾离。
舜儿行孝三年满,归家讲着泪凄悲。
父便回言儿女听,黄衣脱落着青衣。
不讲舜儿考服满,又讲七婆到屋时[34]。
七婆开言杏公听,杏公听我讲言词。
你有一男共一女,一来要吃二穿衣。
街头有个杨三姐,不好娶为遮果儿[35]。
麻布千般件件熟,绣花绣出好花枝。
面貌生来又端正,面圆双条甚精奇[36]。
杏公得闻如此语,就请七婆去问时。
七婆去到杨氏屋,杨氏见得笑微微。
杨婆抽凳七婆坐,七婆开口讲言词。
今日我来作媒你,说你杏公讲言词。
家事因塘屋宅有,又有金银各千余[37]。
因为前妻命葬早,抛下一男共一女。
早早若然果处好,三年大旱不愁饥。
杨婆很闻如此语,就请人来出命时[38]。
写命交分七婆手,七婆得命转回时。
转到杏公屋里说,扶上杏公命一枝。
杏公得命心欢喜,就请先生算命时。
八字团圆一双对,看冲八字甚精奇[39]。
杏公成了杨氏女,就将财礼送家居。
接得杨婆归到屋,随母引归个象儿。
又见小心多着种,又冇一嗟轻贼儿[40]。
兄弟初逢鱼得水,同来同去结连枝。
前男后子都是子,齐齐送去读诗书。
娶得杨婆两三载,心中渐渐起生几[41]。
枉投土鱼窕了舜,日日杨婆打舜儿[42]。
象儿叫作良珠室,舜儿叫作烂地皮。
杀鸡比眼象儿吃,吃了骨头分舜儿[43]。
象儿使吃锅心饭,舜儿舜妹吃饭皮。
象儿天冷绵衫着,舜儿舜妹着破衣。
象儿夜睡遮绵被,舜儿舜妹着草衣。

0 G) r" w. o5 `5 B; I( N

0 {/ g' R" \8 R4 P2 m0 ~) S7 Y7 `
& s( k3 a  W* n  I3 J/ N/ _* p3 d6 n6 A

/ Q7 {, \4 U  D# [' w$ s2 h9 n* D.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39
象儿吃饭大门望,样样工夫都不知。
娶得阳婆成后母,想来我母入阴思[44]。
杨婆心里如蛇毒,计较千般杀舜儿。
要杀前妻那个子,全谋田地共家资。
屋宅田塘一总得,屋宅全谋収象儿[45]。
就见杨婆起计较,出来堂上讲言词。
便叫丈夫来吩咐,你今听我讲言词。
人请也要钱来使,钱粮门户急精飞[46]。
日在家中闲静坐,生意不思到己时[47]。
夫便答言妻身听,妻今听我讲言词。
我去京成作卖买,怕你亏欺欺我儿[48]。
杨婆答言夫主听,你今说话不良时。
你儿我子都是子,你要三心两样思[49]。
杏公闻得妻语好,就収财物别妻儿[50]。
杨婆就见夫离去,暗计思量杀舜儿。
便叫舜儿来吩咐,你今听我讲言词。
下圆桃子红红熟,不好难为距象儿[51]。
浸得舜儿上木去,地下壮枪打舜儿[52]。
不觉灵神有惠眼,乡灵打母脚踭皮[53]。
杨婆出血声声哭,舜儿母哭泪凄悲。
舜儿引母去为屋,别换后身上衣[54]。
后唱起高声骂,拾棍又来打舜儿。
打脚着踭都位你,心头暗血你无之[55]。
舜儿答言母亲听,母听我讲言词。
嘱报我莫烦恼,等我去寻良药医。
医得后手脚好,又摆事头杀舜儿。
便叫象儿来捉铁,脱落舜儿身上衣[56]。
子母二人拾棍钉,亡身打烂一层皮[57]。
手脚满身都打烂,十分妙药也难医。
打了放出后圆去,从佢死去入阴司。
声声嘱报个舜妹,千期莫讲外人之。
舜妹应声我冇讲,真口应声肚别思。
舜妹见兄身受若,满身打烂药难医[58]。
偷得三升白糯米,煲粥将来送舜儿。
舜儿见得舜妹到,双流眼泪落分飞。
舜儿答言舜妹听,小妹听我讲言词。
手脚满身都打烂,过时寸步亦难移。
要去上山摆药吃,舍条贱命入阴司[59]。
舜妹说兄莫要死,代等归又好时[60]。
舜儿就信舜妹讲,咬齿舍牙底痛时[61]。
舜儿吃了两碗粥,忙忙睡去亦无知。
上帝玉皇有惠眼,差下龙神使药医。
医得舜儿手脚好,又摆事头杀舜儿。
每日家中吃闲饭,水林谷米当泥皮[62]。
今日天开日子好,不好担梯去整时。
浸得舜儿上仓去,象儿担梯别处移。
后心里如蛇毒,走去下圆拆竹篱。
拆得竹篱作火把,点火烧仓烧舜儿。
舜儿叫天喊地哭,过条贱命入阴司。
烧起四边火气大,我想舜儿冇翼飞。
上界仓天有惠眼,一交大雨落辞辞[63]。
大雨落来林黑火,舍条贱命入阴时[64]。
舜儿得脱向归屋,双流眼泪落分飞。
舜儿便对后讲,因何点火去烧仓。
杨婆起思高声骂,畜生开口不思量[65]。
整仓整着天火日,我在家中点得和[66]。
烧仓未经十五日,又摆事头杀舜儿。
你妹日问担水远,早朝去到日中时[67]。
女儿长大当摧嫁,莫将路上有何思[68]。
前时有只老古井,井中填泥剩有知[69]。
日在家中闲静坐,不好担锄去挖时。
舜儿就信母亲讲,考心考义善归衣[70]。
正想将身不去挖,受他恶话臭言词[71]。
不奈如何都着挖,过条贱命入阴司[72]。
舜儿先知害命,挖过地龛収底时[73]。
舜儿挖地后接,连连递上十多算[74]。
上帝玉皇有惠眼,泥化铜钱满皮[75]。
后问儿剩有冇,鬼文亏心杀舜儿[76]。
舜儿不知地是宝,流泪挖泥应得迟。
后指落井中骂,骂子遥遥叫舜儿。
子母抽石来填井,石头填井冇人知。
二人拍手呵呵笑,过窕舜儿冇翼飞[77]。
井里不知口夜到,何层得脱转回身[78]。
舜儿走入泥龛底,双流眼泪落分飞。
井里龙神上天奏,后井里杀舜儿。
上帝玉皇闻知秦,差下黄龙抉皮[79]。
东井引到西井出,看冲天上白云飞。
上屋叔婆来担水,看冲井里有孙儿。
手把担千来接起,面上有泥身冇衣[80]。
拾水上来洗净面,间冲孤寒个舜儿[81]。
叔婆就解衫来换,引归屋里冇人知。
叔婆偷去报舜妹,舜兄为在我家居[82]。
舜妹得闻如此语,私私偷来体一时[83]。
入到体见兄身面,双流眼泪落分飞。
眼泪落身便禾拭,出声又怕后知[84]。
叔婆也哭妹也哭,三人连哭泪妻逃[85]。
自从兄在井中日,长长底了己多机[86]。
日日长彼杨婆钉,打了又缛嘴唇皮[87]。
打了粥也不比吃,长日底饿受寒饥[88]。
一实我今都是死,舍条贱命落阴司[89]。
舜妹得兄答言舜听,小妹听我讲言词[90]。
你是女人莫要死,出嫁从夫有好时。
离色佛子为人好,后底杨婆不好时[91]。
我是男人要死去,田塘圆谋収象儿[92]。
十物田塘一总得,圆谋田地共家资[93]。
小妹你便回归屋,莫将言语后知。
今日共你偷相讲,明朝共你两分离。
舜妹转为屋里去,归迟又怕后知[94]。
叔婆就讲儿子听,我孙听我讲言词。

1 o& L* y: [& K0 q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0
后母心中要杀尔,你不离象到己时[95]。
. L: d' i, ^" F* @* k1 a2 D舜儿就信叔婆讲,择定明朝就起行。: n8 f% |1 p( ~5 ?, |
半夜叔婆起煮钣,煮熟叫儿吃钣时[96]。
" P( n" X- L$ Q又分一件白衫衣,又分黄粘米三斗[97]。
% e9 d) X8 n0 A, g又分一只茶壶儿,答壶収你煲钣吃[98]。; G1 w9 {" q! u& C9 Z
吃饱行程勉肚几,走去人乡别处住[99]。
, U' `% o6 K" v. ?  B! r8 B  F后死去慢回时,舜儿跪地拜叔母。
2 i, T8 X0 N/ p: X1 e多得叔婆大舍施,有命番头体叔母[100]。
' ^2 {" `4 S1 p9 E  s人乡死去两分离,若然我在他乡来。
/ ~6 A3 _6 y/ Z$ Q0 V离乡失井冇人知,叔婆送孙出门去。
* ?$ G. E! M& c0 I: y& f5 n弍人眼泪落分飞,半夜舜儿偷走去。% n* Z6 `/ V# K
天光又怕后知,一日行程千里路。
2 e* j4 ^$ w) a0 R) n) J! b$ z$ x. D脚下无鞋穿了皮,走去人乡别处住。
! K' N) @% [9 y近处又怕后知,不讲舜儿偷走出[101]。
+ x; R* }! l! @& e9 H& @又讲杏公归屋时,杨婆实喜门俞接[102]。
" g* l$ D' P, C* F% ?- M( _1 q生意我夫为着时,自从夫去离家日。7 D0 |- U; j' w5 w0 d( I( \7 R
心头长挂肚长思,象儿得见门前接。
' J# w$ x( h$ u( J' d  @' q舜妹也见笑微微,两对寒鸡瘦一皮[103]。- J2 }; @$ |* {$ m# S7 M# Y. P
杏公不见前妻儿,就向掾婆问舜儿[104]。4 K# r4 J8 ^; K/ Z  _, [
杨婆答言夫主听,我夫听我讲言词。( X& R1 {7 X) e. h, j$ f
自从夫去离家日,不尊杀训尔无知[105]。
# x; t- u/ s* R! C9 C$ v& [- g$ Q1 L每日家中行十恶,大事骂你冇知[106]。1 V8 P8 `2 d7 D9 Q' g, `9 C3 C$ r
胆大贪去作贼儿,偷人牛马共衫衣。: j. G( T4 Q: G
不忍我今说己句,骂我猪狗母儿。
) U7 X" B8 X! u3 P, a若然舜儿死得好,若然不死败家资。, Z6 X, ~! H3 N% P% W) A& k6 ~5 z
杏公不见亲儿子,登时棘切泪凄悲[107]。# w1 U$ h. O; k) c6 q$ o/ Q+ f
日日时时想舜儿,流泪时时想舜儿。0 w$ r/ x5 x5 k' K: b8 @
己时想着己时哭,流泪眼长中出移[108]。' X( ^4 Y$ \2 \4 I8 [
杏公不讲眼目瞽,又讲孤寒个舜儿。
& |: c, r$ u# p! b吃去叔婆米三斗,三百同钱冇一文[109]。
5 a6 ?" d1 s" l% M0 v! h自跟叔婆屋走出,茶壶煲饭好多时[110]。
1 t* s1 t* B* Q/ ]* C3 i5 D身冇钱又无米煮,吃饱米粮忍肚饥。
1 r* b7 Z$ B+ ~吃得一日算一日,吃得一时算一时。( e: H* K+ `/ c1 m3 ?6 k- C. s/ s* ~
吃得季家张者屋,张者得见讲言词[111]。
- g- F- A( m4 I/ e, q' f) S尔系谁家屋里子,思何舜饿受寒几[112]。; o/ }8 u5 [: I, b
尔系何州伺县子,尔系何州何县儿[113]。: @2 F. f7 y/ j" e3 U3 H- O/ k+ q
舜儿答言张者听,张者听我讲言词。
& E0 l0 N: |6 R- @9 R; B) ~祖居住在象州府,住在象州莲藕池。+ c8 v9 T4 l0 }4 d9 @6 o6 ]9 u6 P
我父有如杏公记,娶个杨婆不好时[114]。
4 ?' W+ R! e8 O5 M" v+ ~1 H杨婆心里如蛇毒,暗计手般杀我时[115]。
0 f7 K+ i: u7 g4 c& \: r浸我上木就桃子,地下装枪钉我时。
+ ~+ C# N" L7 y, K5 m; F不觉灵官有惠眼,乡灵钉母脚踭皮[116]。6 s- O+ G# i+ S$ V# Z6 l
又甲上仓去整漏,放火烧仓烧我时[117]。
  C2 C* T6 C' H- ?9 e幸得仓天有惠眼,一交大雨落辞辞。* E3 ], Z! B* Q
大雨登时林克火,告出孤寒个舜儿[118]。
! L8 R9 v/ {% {% W2 S$ Q0 x* l* E又用担锄去挖井,石头填井葬寒儿。
5 [# _2 k+ |4 V# O$ |- ?上帝玉皇有惠眼,差下黄龙拱地皮。; c& {; k3 N1 u, i# E2 L" X
东井引随西井出,看冲天上白云飞。
; y6 |$ J, q; B0 u- U遇着叔婆来担水,告出孤寒我生时。
& p3 D% v0 a( {9 M( a正打叔婆屋走出,吃取米粮忍肚饥。8 Q/ [/ c8 I: a+ [& ~
张者得闻如此语,可怜舜子福生时。
3 Q5 Z' D& Z$ j2 @张者答言舜儿听,尔今听心讲言词[119]。4 ]% c& p) _$ G1 l+ z
你在我门看牛马,共我看牛过日长[120]。
8 j5 d, P, S% l) F舜儿就在张者屋,三餐茶饭不愁饥。
8 @$ n$ ~7 B1 }" J张者使他看牛马,赶随牛马转分飞。; ^8 |# _7 [# J+ g6 U
看牛去到历山地,去到历山木地皮[121]。
$ i" X" _# w" ]$ b  `6 D. y历山广阔无人种,良田万倾好塘地[122]。; ?5 e8 M$ B' |
为家相与主人讲,主人听我讲言词。6 p' X* o! c; H% `
历山荒地无人种,良田万倾结草丝。$ h# V9 K: |& f' @! P! }
张者答言舜儿听,黄日历山是我居[123]。# M, n! }+ v. ~' v8 O( T# ?
为有荒田三百亩,面前六十好塘池。# G: H- ^$ Z  L3 p4 ?
我分铜钱三百尔,有力荒田任尔耕。; e) T  L1 S! o& Q8 f8 J: H' y
张者又分米三斗,吃饱耕田勉肚饥[124]。
& K- u8 ]0 {& }& B舜儿得钱钉斧,头刀斧去行移[125]。" _0 W7 |- d7 c! g6 \  G0 M- B
舜儿拜别主人去,一程去到历山枝。; f+ ]; C, b$ F* N, |  K
去到历山住一夜,无朋无友泪凄悲。
& b7 ?6 o: I1 L' _+ b睡着灵神得一梦,灵神报梦舜儿知。
/ x/ \6 D1 _% G8 G5 H面前三刀大树木,木衣是黄龙一本珠[126]。
& U0 [, p3 F8 w明朝你斩三条竹,正穴自然生竹时。
( I( D# c: Q5 I" ~竹笋生枝正是穴,就在竹根起屋时。
4 b+ C4 p8 ~3 p6 P舜儿醒来详此梦,此梦说得甚精奇。. ~4 k9 N  q0 \9 `3 I- P
递二日朝青早起,就斩三条根竹儿[127]。
3 b9 z. N& [; }% X连斩三刀竹未断,种住历山大地皮[128]。
9 Z0 m" E2 s; l. C! c- s3 C递三日朝就看起,竹笋竹根拱地皮。
) |/ m) O: P& K" R舜儿就知正是穴,斩木平基起屋时。( Q) V2 R6 ~- c8 N) b2 I* F8 n
舜儿住在龙珠地,龙神左石尽为衣[129]。7 K& |9 w% i1 J. x. {' b( }* V& S
又相无牛来耕种,舜儿愁问泪凄悲[130]。
9 x! q' q; d# h, y: Q门自三山九曲水,天神地圣尽归依。
/ K) D( T- R4 @. C+ M上帝玉皇有惠眼,差不龙神来扶持[131]。
& W. D7 |( h5 f2 w- O2 v2 a& P山猪马鹿来耕种,耕起历山大地皮。) H$ G) @5 }7 O4 r
山猪马鹿来脚踏,踏得泥浆如粥稀。: }6 u" w9 m) c& V6 o: D9 \
鸟雀过番担谷种,只只担番送舜儿[132]。
; ~2 I" p! `) n" A# Y) t山红山笑来脚种,担秧尽是马描儿[133]。
0 s& I" c: s" R' [种了又青苗又发,禾苗发旺起分飞。5 h) Q3 L& i( H; h. }
一刀便生三百线,线线有生三百枝[134]。
% [7 v7 j+ Z: Z# k# }  P一线黄和三百粒,粒粒都恒有粒几[135]。+ o: y, m- U, F8 ^" w2 P% l
舜儿又想无仓载,鲁班师傳来抹持[136]。
0 {7 o1 b( n. K7 R0 T一夜起成三百座,龙楼凤阁翼分飞。, p. w, G' [% J1 z  W' a! B
神龛绣出仙花朵,却动蝗蜂蝴蝶儿[137]。
% t  z4 h* V4 i; d/ i0 H屋阶又比青石砌,屏风狮子麒麟儿[138]。
% V/ d* Y& I3 g5 ]; g! b又起和仓三百座,周为尽是火砖儿[139]。
: y1 B# M3 ^  z鲁班师傅亲手起,舜儿拜谢鲁班儿。" i3 f& q0 Y. J. k, H6 ~
只有历山禾大熟,成熟黄禾满地皮。
9 o' g8 `+ T/ F# B& M一夜割禾千万担,磊磊叠叠满地皮。" n; ~6 R, c/ Y. y7 O% l; w6 w
山侬山笑来簸谷,簸了又担分舜儿。
4 x$ Z  N' @1 Y1 b: G5 d" b三百禾仓都载满,分外成安过岭枝[140]。# ~9 w2 w9 {: r% L
不讲舜儿禾大熟,又讲尧皇与泉知[141]。$ y: ]& J! {2 `& C/ Y

3 \3 @! v2 m7 D# \. V8 d尧皇登基三载旱,天下人民尽受饥。
& a. c4 F3 k7 f百姓几荒无米煮,官员饥死在城池。
. s1 v& \3 n# p: J7 X" a舜儿民知天大旱,小心送饭肚长思[142]。
, o+ F! h, B: y* e4 G就起大船五百只,就撑谷米告人饥[143]。
! X  h8 g: T3 Z. d6 r; q顺风立李打江去,不觉去到平安圩[144]。5 v, W; j5 A5 p
去到平安铺头上,大船只只在江池。- c, n; @" i) c! }9 f# e
就出招牌船头上,天下人民一总知。  X, f8 A* O8 @& t! Q
日日有人来籴米,籴取米粮忍肚饥。
. f( q. \9 a+ z' F4 `9 N4 F半夜三更得一梦,梦冲红日彼云遮。( R  B& @0 |* h8 M1 P$ n  F
舜儿醒来详此梦,梦见我底肚饥[145]。
% C; c9 i) ?7 E1 k% N8 A" Z3 D明日朝青早起,杨婆来到渡头时[146]。# Y  b6 D( w0 O5 _( D
客官认得是后母,杨婆不知是舜儿。  S0 J9 v4 s' E+ j4 |
杨婆近前来想问,客官听我讲言词[147]。
" Q7 i8 k) W. o& q4 i! E斗谷价银按己百,总数因由说我知。) y+ ]3 E, b5 }& m' l
客官答言杨婆听,婆婆听我讲言词。
. c2 X+ C! w  D斗谷价银三毛六,众数不中要你多[148]。
# {- I* |2 t" ~3 I# h杨婆得闻心里闷,双流眼泪落分飞。7 |- N( l, r8 {! t$ N9 C
腰头拎出钱五百,客官听我讲言词。
7 f. @; a. q. F5 u$ k- U) d三百文钱得谷冇,二百文钱不得斗[149]。. a: f% C* s! Y; g
算数己多说你知,客官算数五升米。
2 x8 {* \7 S5 c; {) v, i: [0 c杨婆算得多己厘,杨婆流泪声声哭。
5 }  H; g" D1 t/ M) V& Y- ^难得安身过日时,客官答言不必哭。& `8 V$ `$ p: S# s9 j1 z
婆婆不必泪凄悲,你家大小己多口。( L) `5 n# o4 D
男女己多说我知,婆婆答言客官听[150]。4 Q) I; V/ a4 @+ r4 e5 e6 A, c. Y
我家丈夫人一过,时时瞽目受寒饥[151]。
8 L- J- z) y# ~( I前妻分谷三斗六,不要婆婆钱一厘[152]。& R3 o% J$ U' i; \; H/ |3 O- ^4 _
杨婆得谷多多谢,多得寒官大舍施[153]。* n. C# A2 |4 Y0 V: i' M
杨婆得谷担为屋,为家讲尔丈夫知[154]。
  Z3 S" h* v" X: d" d1 v前世修音积得好,今日出街得便宜[155]。( M7 _% i; m% B6 z1 o
夫便回这说一句,分谷无须是舜儿[156]。
2 c  a  @$ `% e/ F2 o7 B杨婆就起不良性,你只老驼怎得知[157]。4 X1 ?- g0 D6 r' T/ H
你要前妻那过子,下圆古井骨头枝。" p( e% Y' N9 `9 c: Z
到夜杏公得一梦,梦见黄龙对面飞。
. O$ ?- l+ w$ F7 G! F- c8 v: p便叫舜妹来吩听,小妹听我讲言词[158]。$ k  u3 Q  s8 V- d6 y4 p) w
鸡啼早起煮饭吃,煮熟叫上吃饭时。" f) W0 P* d* ]1 J, B+ I* |
粜谷客官在那处,引我去寻拜谢佢。
& V. E# ]' {! {舜妹引一路去,一程去到平安圩。- h9 _) i! q" T$ F
去到谷行一阵,不觉遇冲见舜儿[159]。* r  Q0 s( ]" m$ N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0
舜儿得见来到,双流眼泪落分飞。
- v8 [! F, _$ M3 z舜儿舜妹齐齐哭,三人莲哭泪凄悲[160]。. w+ Q, l9 |2 }4 e
舜儿下礼来拜父,舜妹拜兄九载居[161]。# \3 l$ m: j9 a1 [1 ^4 a" _
我冇在家眼事你,不孝有心无道儿[162]。( B4 k0 H+ j8 L. c* @* t+ H1 h6 p
不见我眼目瞽,双流眼泪自去飞[163]。
! N7 i! q( w1 R# m2 @9 b舜儿就比舌来甜,登时明亮见我儿[164]。- A; T( b' N" ~  U
就讲我上船去,别换身上衣[165]。
  N( y1 `7 n" i2 ]身着龙袍狮了挂,三餐茶饭不愁饥[166]。
! f( W& a" a7 k. n) `, F  p% O* J9 @头带一顶英丝帽,亡身脚踏绿珠衣[167]。- w( O3 g/ b/ D2 l. b
舜妹又比绞罗着,胜如仙女下凡时[168]。
& c  v$ P$ {! d( z5 R( e头上梳皮龙凤髻,眼上又梳的鸟眉[169]。
; a4 P/ G$ x+ j- E: y( U今日有绿齐相见,胜如枯木又生枝[170]。
# \4 ]' q5 j1 W5 J自从尔去离家日,亡身打烂一层皮。( T3 G1 V4 y  g/ a* f# R
又叫上仓去整漏,点火烧仓烧我时。
- F# K1 T- \7 k0 D6 g5 r4 [) K, P幸得仓天有惠眼,一交大雨落辞辞。
" Y, e7 A2 l: a, U5 F又甲担锄去挖井,石头填井无人知。
  N( m* [! W5 p8 I上帝玉皇有惠眼,差下龙神拱地皮。8 u1 U* j( B1 k: o( U' |
东井引随西井出,遇着叔婆担水时。
- m7 G' x. M0 ~" u: z& C叔婆就比衫来换,引归屋里冇人知。
; y2 k7 I; e# t' [  i/ l. X自打叔婆屋走出,吃取米粮忍肚几。- G: X, p4 C' U  _3 N# k
吃到龙州历山县,今日住在历山枝。
& ?( t1 Y% V2 a- ]8 i, _幸得仓天来扶我,死去又生出世时。
- }% z  h7 D* b, y有福有绿齐相儿,胜如枯死又生枝[171]。- g0 r* @0 _9 B) D
舜儿便对舜妹说,叔婆家宫点如何[172]。: x( x8 G) \; L' v0 h5 t' c( h9 g
舜妹答言舜兄听,叔婆贫若受寒饥[173]。' Y2 o& |% J$ O; V1 R; a, C+ Z
舜儿就写书信报,写书归报叔婆知。; }7 x6 U& v# ^! F
叔婆闻得书信到,敬上渡头体舜儿。
6 o( R4 H+ c9 f7 J, h1 c. `/ F舜儿得见叔婆到,双流眼泪落分飞。% K8 B! `- ?/ \, M
舜儿也哭婆也哭,二人同哭泪凄悲。
1 s1 D9 o3 ~+ ^& [5 {舜儿跪地深深拜,多得叔婆大舍施。
) f( f( [0 }9 M2 g3 s4 m( q有命番头拜叔母,人乡死去两分离。
- ]9 G9 P; t# o' u2 e叔婆扯起舜儿子,从头说出尔根思。
. L6 j+ y3 @1 Z8 i2 \9 m你在何州何县住,你在何州何县期[174]。
6 J. R/ H! O! M舜儿答言叔婆听,叔婆听我讲言词。" a/ K( p( C5 _3 X3 O7 N# ?
自打叔婆屋走出,茶壶摄若好多时[175]。% \6 r6 B0 D$ H" e- B1 x
去到龙州历山县,现今住在历山枝。
! M: [2 E. `- M3 ]' l辛得仓天扶助我,谷米登登告我饥[176]。
+ V5 J9 X( ]  F' |3 [5 t- w! @舜儿就万将言说,叔婆听我讲言词[177]。4 g0 d3 H/ }! L* ?$ J
每日三餐有饭吃,莫将叔婆底肚饥。
2 I4 d' G) \7 G: N叔婆答言舜儿听,我孙听我讲言词。
& g) x3 C& d4 D. n% @6 u孙要我去历山住,无人长管我家居[178]。
( h3 h  @( \: A田塘屋它先人管,钱粮门户急星飞[179]。
; E) ~$ {5 M2 c% B" e6 v1 w就见叔婆不肯住,蛤蛄结网肚长丝[180]。4 v+ p. \: N6 `1 \3 c
又分茧丝食五匹,叔婆年老买衫衣[181]。
" k! j" l4 l* [1 V* I又分黄粘谷十担,収你去为忍肚饥[182]。
6 f8 x. A% h+ G# |0 Y5 q舜儿就请人去送,冇也还思答谢时[183]。: K+ J" O! e! ^  {1 S8 H) e1 L+ Y( O
送到叔婆家门内,多谢我孙救我饥。
& K) O4 i& E+ X! |$ J& D舜儿送出婆门去,双流眼泪落分飞。
. A+ E% @7 G( E8 \不讲叔婆为到屋,又讲孤寒个舜儿。
) D5 I+ Q. S6 s2 T# v ' z& G5 d7 {( W" p8 V+ Z( }
谷也粜完货买了,财宝金银无数时。* ]# c0 J, @7 Q1 R, a! r
舜儿共父思量讲,明朝得钱换细丝。8 q7 O+ y3 B9 B$ C) v1 z
万买铜钱都换了,金艮叠叠在船池[184]。+ m/ x6 s, Q5 f+ t9 \, _1 b: y
就买猪羊作福时,庙中作福登神祇。
, C, D1 @; Z( \$ f福地作完烧了祗,茶壶答谢转回时[185]。
3 S8 \: V. Z1 N. S5 @$ H- R/ C铜锣打在船头上,船家掉想去分飞[186]。# [/ i  G! r  q: Q) `/ C
琵琶弹出西江月,弹琴弹出五千诗。. _0 t  W1 h+ g1 p1 w- J3 w
正正开船三里路,人传又讲后知。; O; ~. P! C" F1 [
昨日渡头粜菊客,正是你家屋里儿[187]。' h/ }7 Z" |% o# S/ S( p# b4 }
杨婆半信半不信,井埋填泥有翼飞。
7 O' p/ c9 ^9 y5 c! E: Q正要木信又着信,不见亲夫归屋时[188]。1 v/ \( }5 s/ \* C. a
杨婆闻讲忙忙走,去到江边船见时。! t# `: c& I2 S% |( m) |5 w$ Y' P
好好声声叫舜儿,你今听我讲言词。
( N- Z8 }0 `( F1 Z! ?不念木根念木表,念着时念着。. F# @* {# w2 P8 H. ^8 _" }
舜儿答言后听,想你烧仓填井时。
4 {4 B/ {# d. [. O, v! }后答言舜儿听,我儿听我讲言词。4 r3 c6 s/ d3 ?+ K$ q# O# O: }) ?2 p
先时老人不着了,鬼迷心头害我儿[189]。
  `  h% {- X2 c/ x. m今日我心改过了,改换鱼塘改换鱼。; W8 y: x6 y" i5 ?4 h7 _8 F! e
想我老来不你得,求男求女过年时。: k' i) v6 k3 X8 @* f' o* @+ O
舜儿听闻语好,流桨停船等一时[190]。5 o0 J* ~- w. E$ |- D
我把船头得等你,等你去报弟知[191]。& g. i# q% y2 `2 E
杨婆得闻如此语,就走去为报象儿。
. n$ [4 P# U+ A  f' \去到江边船见在,放开心头欢一时。
' S3 G9 P, k) w" B舜儿接母上船去,象儿也接上船池。
  ^  I! v6 d( m# T2 |舜儿下礼头拜母,九别离家莫怪儿[192]。
$ ?' X: q4 |/ X$ C6 V9 y  `象儿下礼头拜兄,十分离兄九载居[193]。
1 r6 O3 }" d- e5 U, d: {) p4 V舜儿扯起象儿了,母共象儿哭一时[194]。- W0 O( h+ ]" N9 y$ F0 P9 u6 |; @
眼泪不出使水湿,思思想想湿衫衣。
9 ^3 D' F3 e9 p挖藕观音庄好相,庄成一个假慈悲[195]。; L4 k' q+ e" p
村佯丢罗山柴狗,鸭共母鸡哭野里[196]。
! z' P" |5 o9 L9 O8 b9 B庄成牛大哭老处,塘里大鱼哭察儿[197]。: G1 G6 A5 o+ C8 v; t- \
舜儿答不必哭,齐齐去到历山枝[198]。4 C5 S, |# W0 K4 Y' M
从今子母团圆日,开船掉桨去分飞。
  j0 d+ N  @) c% C财宝金艮进到屋,船家钉法转回时[199]。
+ y9 L1 {) b9 R9 o; u舜儿烧香拜天地,多得仓天救我饥。2 n1 r8 m3 p: ?
父母齐齐都来拜,今日方知救我儿。" ?2 n. h% e3 l+ X" N
杨婆得见舜儿屋,石灰批彩白云飞。7 c2 h! A* z0 p7 {! X
梁头托斗鳌顶,门前一对石狮儿[200]。# S1 `; p3 ~0 E+ j% C4 {6 F  W/ f! g
神龛绣出仙花朵,胜如仙童甚精奇。8 F) Y; S2 D; u) b4 n
鲁班师傅亲手砌,周圆尽是火砖儿[201]。5 v, H4 ]8 V+ ?& L+ J
又有良田千万顷,门前六十好塘池。
4 r: F* e+ b$ W/ O( V塘里大鱼如确大,鱼游水面似龙飞[202]。3 i2 l: Y  N4 b7 ]$ K
不觉尧皇登殿老,天下交分过舜儿。
9 l  G" U9 e  N" A' f% B* i舜儿登畿坐帝位,人民个个尽归依[203]。
. I! c: U6 E) v  {天下诸侯来朝拜,个个都来拜舜儿。
  v/ R* ~( ~) c& ]1 o/ h杏公封作为国父,杨婆太着龙衣[204]。* S$ v; y' ~4 h3 w) ~
舜妹封作皇姑职,封夫百后有人知[205]。
) K: G% h6 n3 p7 j9 B2 c  C又封象儿看碑地,两省钱粮任主时[206]。. {. f! ?! T  r# c" p; d
李家张者封国老,答谢当初养育时。
1 m- v2 Z* j2 c9 H( l朝夕同台共一席,晚问目睡意相连[207]。
/ D: K0 j& v  J% _* `' q福人有福同相念,张者遇冲尧舜儿。
% V( _! i& j+ k1 r- {- u为有舜儿得天下,人民个个尽为依。. `2 e8 N, R- [8 w3 a
五谷丰登无贼资,百姓欢怀丰熟时[208]。
  Q$ M% p+ T0 J- C5 K" x! z风调雨顺民安乐,国泰民丰熟年[209]。$ R- Z& b! t# l" o, w; h- z4 B7 c
尧皇登几三载旱,天下人民尽底饥[210]。
, U, Z- d0 `: D+ O5 u& k1 Y7 v9 C0 |百姓饥荒无米煮,交分有道个舜儿。
, b  [( J! Q+ W0 N/ X$ W着下官员三十六,接来殿上讲言词。
" H# o4 Z6 F+ f; q1 H; y1 Y" v: s就起大船三百座,去到历山接舜儿。
  d. m5 E: x! @- \( F/ |& o舜儿接去朝中里,齐入朝中朝帝里。9 A0 U: N! K( z$ M) Y
尧皇得见舜儿面,眼容面貌胜前时。' ?" R" u* K( @$ U9 f% r/ [
得见舜儿面貌好,就将儿女合婚时。1 S5 R4 [* J( [) w# I- m" k
舜儿婚娶尧皇女,配成龙凤两齐眉。% ^+ [8 X+ c; M) s
因我丹朱命不好,无人掌管我家基。0 `  L1 X; O2 {; N6 C6 k
封夫狮子山头唱,狮子念前吟古诗[211]。, n0 {/ K7 O3 B+ u2 Z, ?5 e2 Q
天下诸侯来朝拜,进宝孤寒尧舜儿。. ~1 d! l6 b% m# Y8 G: n$ ]5 A
船上珍珠沙无数,财宝金银放尽朝[212]。% e0 }9 L# [! K. a0 e+ \
金银交比杨婆管,任佢使周任佢支[213]。' G. ?: G1 V' C, t# m! _

: r$ k* w% Y- b5 l  D! h只有杨婆心不好,又起亏心杀舜儿。
* a+ D9 }. W1 E" e  D1 J要杀舜儿谋帝位,天下都谋分象儿。
- A. \' W5 \- ^  g$ m, J昨夜灵神报一梦,灵神报梦舜儿和[214]。
$ ]; Q. ]9 g" J+ q( d杨婆就整米头棵,拎上台中奉舜儿[215]。" e5 m$ s( P* v- N2 ^
第二日朝清早起,梳头洗上天几[216]。
$ y+ Z& }5 b6 n1 [6 ]阳婆制棵真好味,制出珍球百味时[217]。6 D2 R9 b5 \7 q) |
阳婆捧出艮瓶酒,放上台中奉舜儿。
) E! V% R; F# j6 ^* U7 F" N- b舜儿心中都想吃,想来此梦甚精奇。. M5 _) P) a2 z, l5 @9 F& |$ h3 f! d
阳婆转面回归去,舜儿将酒分猪儿。) A* [/ x% n7 M
猪儿吃了猪儿死,猫儿吃了命为依[218]。
/ C5 s1 H* {5 @# V9 b2 Q0 `朝中土地上天奏,登时奏比玉皇知。
$ t  Q& Y( j! d差下龙雷三十六,落来霹死母尸。) E4 a6 t! V: B* E
四角城门吊四时,四时又吟四首诗[219]。
$ x7 o# o9 U9 p上藏嘱报下礼拜,后母欺心杀舜儿[220]。
3 o5 x" r5 c2 q8 S玉皇収起天罗理,人心不足亦难当。
+ B+ v5 e" f) P! f善恶到头中有报,双飞九子也难时[221]。
# [/ t: S, G/ j苦然娶得好心个,过时有子当我儿[222]。2 T/ T0 Q8 T! g& M6 l- l. v  @3 k
连杀三六都冇死,知到你心要害儿[223]。; R$ T- Y9 ]! z; }5 h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0
佢在移乡井放出,佢是皇人你冇知[224]。
2 ?, u8 L4 q" A( @3 O- e4 E你今得归阳世上,好好心心改旧时。7 M9 q7 ]& M0 q; \; N+ P3 K
身上变成三十样,变成驼马比人骑。  {( `) k3 J  j$ Y
; A8 ~9 P8 H. [/ D5 U
【说明】
. I. B. r2 J# U) b根据韦耀球先生提供的材料,现将《舜儿记》抄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_) b# G+ T% A3 l3 b9 B《舜儿记》是广西桂平地区桂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桂南采茶戏原是明清以来民间流传的一种娱乐形式,由两女一男进行唱文表演。到清朝末年,开始扮演故事人物上台表演,形成了一种地方戏种——采茶戏。其演出场所多在村寨“地坪”,也叫“地戏”。唱腔、道白均为当地“土白话”,带有广东语音,唱腔调式以当地民谣调式结构为主。唱词为上下句,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舜儿记》部分采茶戏班曾经演出过,但并非只供戏班演出,亦有唱本流传。唱本只唱歌词,无角色道白,一般由妇女闲暇时随意演唱,或以之教育儿女。据说《舜儿记》比任何其他题材更广为人知,经常地充当教育材料,称“唱舜儿”。此本所录《舜儿记》,当为“唱舜儿”所用之唱本,非采茶戏脚本,因其无道白。(按:“唱舜儿”与采茶戏、唱本与戏本之先后关系,尚无确论,此付阙如。)* h( T* z2 b3 ]5 z" f, e
此抄本由韦耀球先生的祖母莫守冰女士口唱。莫守冰女士(1874—1954),汉族,不识字,其夫(即韦耀球先生之祖父)韦乙甫为举人,光绪末年病故。莫守冰女士解放前一直喜欢看采茶戏演出,对《舜儿记》记忆很深,经常教韦耀球先生以及其他儿女“唱舜儿”。此抄本的记录者为韦耀球先生的胞姐韦雪琼女士。韦雪琼女士,1943年就读乡村小学,有一定记录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地采茶戏十分盛行,韦雪琼女士便根据记忆,于1962年记录下了莫守冰女士的口唱本。此抄本的发现者韦耀球先生,1939年生于广西桂平市,1947年就读本村小学,1953年高小毕业,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及其他文艺工作,1958年曾任罗秀乡文工团团长兼编导,编演过十多部采茶戏剧本。1971年起一直在桂平县文化馆工作,现有大专文化,副研究员职称。80年代,韦耀球先生参与民间戏曲的调查搜集工作,从其姐韦雪琼女士处发现了此《舜儿记》抄本,一直无缘公诸于世。据韦耀球先生推测,《舜儿记》采茶唱本故事当出自中原,是从河南输出、经江西而传入广西的。
/ H+ \, m4 S, F2 S" p, q笔者因在《广西桂平县民间故事集》中发现《乞儿皇帝》一文,有心与桂平县民间文艺工作者联系,经过伟先生介绍,得识韦耀球先生。承韦耀球先生惠示《舜儿记》抄本,笔者认为此本价值很大,遂征得韦先生同意,将《舜儿记》校注后附于本书。在校注过程中,曾与韦耀球先生通信数次,就许多词句征询其意见,凡笔者不明、韦耀球先生解说者,不敢掠美,均以“韦释”标明;笔者对“韦释”另有感想者,则以“按”出之。未加“韦释”之其他校注,均代表笔者之见,若有错误,自当全由笔者任之。又:原抄本不分段,因行数甚多,恐读之不易,故笔者根据情节予以分段,未知的当与否。
0 T% `) w7 l; d4 N2 H最后,对于促成此事的段宝林先生、过伟先生尤其是韦耀球先生,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k4 }0 B- E) j5 e& i/ g- \& m 1 I* _# _  U$ H9 {

0 U8 C( s. Z# l0 H) i6 f: _ ; v, {5 z8 u- y2 U1 e( B1 X  ^
注释:, a- h: {. ^8 a% L' u$ A4 |
[1]“之”,当为“知”,下文多有,不另注。“距”,当为“佢”。. B- g5 Z2 t4 n* K# F- M1 b
[2]“再子”,当为“剡子”或“睒子”,下同。
; D- D' M7 Y. G[3]“考”,当为“孝”。“”,即“娘”之俗字。此二字全文多有,下不另注。
1 v* X1 g: O- \/ E* L& y[4]此句意思颇不易明,韦耀球先生(下简称“韦释”)以为“吾”之“”当为“”之误,“”,即“爹”之俗字。或然,但意仍不明。此段当述剡子“鹿乳奉亲”故事。, c' ]5 @) W: x  y  M* b. b
[5]“发冷”,韦释:发热。“竹表”,韦释:青竹梢,一种民间草药。“绵”,当为“眠”。此二句意不甚明。或前句袭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后句袭黄香“扇枕温衾”故事。此二事与剡子“鹿乳奉亲”,均为《二十四孝》(传为元代郭守敬之弟郭守正所辑)中有名故事,明清以来甚流行。
! H& A/ A$ L* N8 h[6]此段为引子,含义不甚明了。
; l7 ^# O: t/ s[7]“过”,当为“这”、“这个”之意。“女”,当为“支”。, z; L2 r! y" u4 {. l0 ]) |
[8]“随母”,义不甚明,或指名由母定。7 k' ^0 q; \9 X/ J  W9 `" [
[9]“破”,当为“颇”。“和”,当为“知”。$ o" v' A0 v; H: i& z. |
[10]“秀”,当为“绣”。0 ]! ~' \, w) q6 i5 Y
[11]“德”,当为“得”。) q' d) T5 p) L. }7 j
[12]“專”,当为“寿”之误。
5 Z: m5 M7 x& S% B[13]“滨波里泥”,韦释:奔波劳累。
/ _) @% A( |& }# l: T/ M4 i[14]“此杀”,韦释:突然。“银打茶题”,韦释:“题”当为“壶”,“银壶”指运气。按:此或为当地俗语,下六行亦有类似句子。
* r) m; L6 H2 |6 i  J9 K[15]“遮果”,韦释:土音“这个”,指“爱妻”。: P1 a, h; W1 M0 G+ m8 K
[16]“差衣”,韦释:差迟。3 K& R* D7 x( w8 v3 A
[17]“佰”,当为“伯”之误。/ b  w: r  b( z! q% C+ q0 ]; g! A
[18]“躬弩九要遮水晏”,韦释:鞠躬九跪送水晏(中午饭)。按:韦释不知何据,然亦别无明解。“和”,当为“知”之误。- p* o" W; R" |9 C& u
[19]“心”,韦释:当为“声”。6 j5 W2 X8 F3 \2 D7 w) X! m% [
[20]“朱”,当为“知”之误。
+ J% M* J# H. b[21]“蚊张引曲妻泠本”,韦释:地方上织蚊帐叫“”蚊帐,夫说妻从之意。按:织蚊帐何以有“夫说妻从之意”?质之,韦又改释为“文章引出要原本——不要改变丈夫教诲的意义”,与原文音形仍难俱合,姑存疑以待高明。“善词”,韦释:当为“善慈”。按:或然。但原文作善于言词解,似亦可通。% R: V8 x6 R( B5 |
[22]“”,韦释:纺。) Z% Z0 u: U4 Q; c
[23]“射线小姑种灯草”,韦释:“射线”,纺丝,“丝”与“思”谐;“灯草”,方言叫“灯芯”,以“灯草”与“射线”谐下句“心思”二字。6 T1 I$ M9 r# a* P  H* |
[24]“间”,当为“阃”。8 R5 M0 ^9 _. b
[25]“思何”,韦释:因何。" {9 G" u2 V; y8 R/ X  j4 i
[26]“窕”,韦释:丢。“良”,韦释:当为“粮”。
0 h6 ^8 n5 J' s6 L& _5 q[27]“彼”,当为“本”,“全”,当为“仝”之误。此二句宋明以来俗文学中常见,后句末三字或作“各自飞”,或作“各东西”,此“冬”当涉“东”而衍。. W! m) f# {3 @6 o: f
[28]“阴词”,当为“阴司”。
" O& O$ f2 t# d/ M6 ~' U[29]“蹼”,韦释:蹲下双手抱头的姿势。“追”,韦释:捶。按:“追”或当为“槌”,形近而误;“突”,当为“哭”之误。0 P/ y  Q& L/ e
[30]“思”,当为“恩”之误。
. d, n: `  P7 F+ f( {5 y[31]“戴”,疑为“载”之误。“检”,当为“殓”。
" r4 v# r0 s& }7 H[32]“起度”,当为“超度”。" T9 G( F5 e$ W
[33]“寻龙捉内”,韦释:以龙来捉去室内妖鬼。0 o# q% U8 N. P+ h
[34]“七婆”,韦释:即“媒婆”,下不另注。% `" t3 Y  T' t' h9 u
[35]“不”,笔迹又近“正”,俱可通。
1 ^  [) T6 D2 l' ^[36]“条”,韦释:眉。
; i. o7 Z9 g1 A4 P: A6 V" z[37]“因”,当为“田”之误。5 Y% X$ n' {/ k. x9 }
[38]“出命”,韦释:配八字。" ~* c6 ~' w" U3 O6 z& H! U( t
[39]“看冲”,韦释:即看见。0 }0 K# h/ L! n
[40]“又冇一嗟轻贼儿”,韦释:当为“又冇一些轻前儿”,即一点也不轻视前娘所生之儿。3 W1 J7 P3 k. u3 g- K/ m+ J9 T
[41]“几”,当为“计”。3 r) ~3 z- e  L0 e* p; m6 Z
[42]韦释:当地俗语有“得了土鱼丢了鳖”,此处意为后娘爱象而抛弃舜。/ `- c0 q- v* z: t
[43]“比”,韦释:给。下文多有,不另注。“眼”,韦释:鸡肉,上等鸡菜。1 Q/ |% X  G6 }: M$ h
[44]“阳”,当为“杨”,下文多有,不另注。“思”,当为“司”。2 u" c# U% d8 O5 Q1 c
[45]“収”,当为给予之意,下文多有,不另注。, F4 h2 N9 l  B5 a5 B: Q6 E
[46]“请”,当为“情”。
, {& c% v6 B# |8 d: z" Z- b: Q( c[47]“己”,当为“几”。下文多有将“几”误写作“己”者,根据上下文不难猜出,不另注。
4 O6 j+ t! `0 G# {2 _9 J* C4 J[48]“成”,当为“城”。“卖买”,当为“买卖”。
- P* b8 z0 r4 I( m[49]后句首字“你”,似不通,韦释以为当为“别”。按:似为“休”之讹。
" {$ }2 N9 ]6 D/ w$ ?[50]“収”,当为“收”,与注[44]作“给予”解之“収”同形,下文出现时另注。3 s1 Y3 a+ d5 M0 `7 z* p
[51]“圆”,当为“园”之误,下文多有,不另注。“距”,当为“佢”。
% _: H$ ]. n" n& R( a* W, w* l; ?[52]“浸”,韦释:骗。下文出现时不另注。“壮”,当为“装”。
) r2 X. w: n; ~% K% c, F& m[53]“乡”,疑当作“响”,韦释:“应”,恐非。“踭”,意为用力或攀登,此处不合,疑为“蹭”或“跟”之误写。8 c+ f, G& K0 A/ q3 x, m* `1 Y- m
[54]“为”,当为“回”,下文多有,不另注。! X( `# Y- f( o7 I* q: v3 d. o
[55]参注[52]。“位”,当为“为”。“暗血”,不明,韦释:“呕血”,姑从之。“之”,当为“知”。
$ Z7 Z) m4 b0 Z% r- m# c[56]“捉铁”,韦释:当为“捉跌”,意为放倒。" U5 k' s8 k3 e8 o' }. l
[57]“钉”,意同“打”,下文多有,不另注。“亡”,意当为“浑”。  e9 p/ m  r0 n2 F3 l) |! ~! J
[58]“若”,当为“苦”。" i; u3 g% X0 T% @# w% L
[59]“摆”,当为寻找之意,下不另注。9 Z/ L! U1 K% }2 O
[60]“”,当作“”文理方通,疑是误写。
5 x0 s' n) M; H' ~5 {3 [$ @[61]“咬齿舍牙”,意当为咬紧牙关。2 p* n( k1 m7 H, `' d/ J& W
[62]“林”,当为“淋”,下同。
6 A+ x) K& ~3 e& p[63]“仓”,当为“苍”。“一交”,意为一场。
3 _  K+ P4 f1 R) e[64]“林黑”,即“淋黑”,意为浇灭。“阴时”,当为“阴司”。
* a8 ]  I- |1 u" L2 Q$ w7 l& a[65]“起思”,韦释:乘机。8 O6 G$ g! L8 M" b/ R0 M" @4 l- {
[66]“点”,意为怎么,下不另注。“和”,当为“知”。5 ~* X6 E  T" k9 k  j2 Y' F2 F
[67]“问”,当为“间”之误。
9 H0 j' ]$ A' ^$ t) S$ ^/ s. I[68]“有何思”,韦释:招是非。+ a8 y' b! w! b* a- F( t
[69]“剩有知”,意义不明,韦释:你不知。通则可通,离字义太远,难从。
6 B( P9 m- A* \, U, J: D* a[70]二“考”字均当为“孝”字。“衣”,当为“依”。4 X# s) A' L. ^* d# \7 O
[71]“他”,今当作“她”。( }5 ^1 v5 u! X
[72]“不奈如何”,意近于不管如何。$ e3 Z* C/ k9 b$ Q
[73]“地龛”,意为地沟。2 C; e/ l3 x& _0 u; T; s+ X
[74]“算”,疑当为“箕”。
# `& L, E1 }+ w# {. T. i[75]“”,“地”之俗写。
+ [; s+ ^9 W* s* S[76]“鬼文”,韦释:当为“暗计”之白字。按:意虽可通,但“鬼文”与“暗计”字形差异太大,似难从,姑存疑。: |  Q& t3 A! S. m  O
[77]“过窕”,韦释:这次。
* L, m' _) @; l# l( c7 k[78]“口夜”,韦释:当为“黑夜”。“层”,当为“曾”。8 y% X! O" T  l; k/ Q
[79]“秦”,当为“奏”。
3 h  F2 V6 f* ]4 {# a  e1 i9 i+ j[80]“担千”,即扁担。8 j- g1 f" o- I, \; h! G& S! R
[81]“间冲”,即“看冲”,意为看见。
. X0 B' U- J5 Q& O& a' y/ A, x[82]“为”,疑当为“回”。* r$ a: E: O# K' O  O  m# R) v
[83]“私私”,韦释:意为私自。“体”,当为“睇”,下文多有,不另注。0 Z/ I1 K$ |" m1 l1 p9 q8 P4 p; T7 j
[84]“便禾”,当为“使手”之误。0 g8 K6 L  x% ~  E; R( S! [3 ^2 `
[85]“妻逃”,当为“凄悲”之误。4 _9 r% }& L1 {* u
[86]“机”,当为“饥”。/ _7 I0 r% M* w$ p1 d$ A
[87]“彼”,当为“被”,下不另注。“缛”,韦释:当为“扭”。
( C9 p  _) U  j/ y7 V4 z9 p[88]“比”,意为给,下不另注。“底”,或当作“抵”。6 H! C" D9 `, V5 b. R
[89]“一实”,韦释:反正。: g1 x  I$ ~! e! a: v2 F. a
[90]上句有衍文,原稿“妹得”二字上有划痕,似当删去。然则又少一字。从其语言习惯猜测,此句似当作“舜兄答言舜妹听”,前面摘桃挨打后舜与舜妹的对话中,有“舜儿答言舜妹听”之句,且二处下句亦同,可证。2 f7 w4 y0 E3 r+ i+ Q$ Y/ x7 `* Z9 d
[91]“佛子”,韦释:和尚。“后底”,韦释:方言,后尾之意。
/ A6 I2 i  E  f5 v7 s; ]3 N, T  A1 r[92]“圆谋”,意不明;韦释:全谋。或可通,下文有句“天下都谋分象儿”,可参。3 {/ o, I/ _( i$ Y/ i
[93]“十物”,当为“什物”。
3 j% ]$ z/ j2 I' l) T[94]“为”,当为“回”,下不另注。) q7 O) G/ P/ ~: O
[95]“象”,当为“家”。+ O5 _" s) Z+ D8 A. p
[96]“钣”,当为“饭”之误,下不另注。, ?9 |5 S- [0 G3 O3 {% Y4 |$ Y
[97]按:此行开始至下文“象儿得见门前接”,韵脚均由下句移至上句。当是在“又分一件白衫衣”前脱一句,韦释补作“分给一条白布巾”,聊备一说。$ D! n( U& n! R* p8 H" T
[98]“答”,当为“茶”之误。
; P) [' y  f% m[99]“勉”,当为“免”之误。“几”,当为“饥”,下不另注。
8 I; I5 m! w0 E& ~) }& p6 V4 K[100]“番”,当为“翻”,下不另注。0 a+ W3 T! {1 g3 ?" G* z( T, [+ `7 o. d
[101]按:此句原稿中与前句并排一行,因本整理稿按情节分段,故作此样排列。
  W2 h- y, z3 n$ {7 K6 B* C[102]“实喜”,韦释:当为“欢喜”。“俞”,当为“前”之误。4 Y, W+ q. z4 w, i# ^
[103]按:此处韵脚又回到下句,上下句间当又脱一句,韦释补作“兄妹两人将爷见”,聊备一说。
) }" _! h" r; Q" H( H0 j  p[104]“掾”,当为“杨”之误。
! E2 M1 C$ s# b% W[105]“杀训”,当为“教训”。
/ O# K% U2 o+ i[106]“大事”,韦释:当为“大声”。疑为“大肆”之误。4 `' T5 [" C! y; j0 C! S0 o8 S
[107]“棘切”,当为“急切”。& J% P& g; @5 y) u- R
[108]下句明显是讲杏公因悲痛而哭瞎了眼,但文句难确解。韦释改作:“流泪眼中长出脂”,“移”当为“脂”。按:“移”当作“眵”。
5 l' M; C9 R5 ?: B$ B9 ^' b[109]“同”,当为“铜”之误。9 l" r# V  K' i6 b6 Q6 {& J
[110]“跟”,意当为从、自。
# N' `# h5 l% j1 o9 o: b7 K6 B0 }/ K% y5 i[111]“季”,下文均作“李”,此当为“李”之误。“张者”,当为“长者”,下不另注。' e, F/ g4 o6 Q* u( z  E
[112]“舜饿”,不解。韦释“忍饿”,可从。9 ~& G1 Y! V- t+ s' W
[113]“伺”,当为“何”之误。0 P' Y! N* j7 _0 \) m
[114]“有如”,韦释:有名。
2 B" Q) s% q" X, @[115]“手般”,或当为“手段”,或当为“千般”。" Z8 W3 b( ]: C
[116]“乡”,疑当作“响”。7 O! T( p0 c9 H( K! [
[117]“甲”,当为“叫”,下不另注。
! `& \) K5 P3 s4 U& e6 {[118]此句与注[63]略同,或当为“淋黑”。“告”,意为救,下不另注。% z! I) D4 R8 t) s! Z+ W, W. f* T& d$ S
[119]“心”,疑当为“我”。9 d5 e, v! V1 c* X  W7 K: T
[120]“长”,不压韵,韦释改作“时”,姑从之。$ m; Y/ T! l; i6 E
[121]“木”,韦释:当为“大”。' ~" l- ^' h/ o8 w8 F9 U
[122]“倾”,当为“顷”,下不另注。) j1 {* L& q. \5 j; ]$ B  G4 m% F
[123]“黄日”,韦释:“往日”。
9 A9 M5 ?% I& a) w# b[124]“勉”,当为“免”。
$ B7 A7 c1 h) b$ ^4 w[125]“头”,韦释:一种小农具,似锄头而口略宽,用以锄草。+ ^2 a6 Y' [) Q5 V
[126]“刀”,韦释:意为棵。下不另注。下句有衍文,难确解。韦释:“本是黄龙一条珠”,姑从之。
2 `5 W' ]8 u* L[127]“递”,当为“第”,下不另注。“青”,当为“清”。
9 e. x3 ~# H; J6 |2 F[128]“竹未断”,文意似不妥。韦释:“未”当为“来”。原稿“未”字上一横中段笔画加重,作菱形状,似与“来”字仿佛。“住”,或当为“在”。3 |- B$ u' `; v  r) ]
[129]“石”,当为“右”之误。“衣”,当为“依”,下不另注。
, M( X- f9 _" ^) B( u/ d8 ]% B[130]“相”,当为“想”。“问”,当为“闷”。
, g% P3 X* _4 l$ m[131]“不”,当为“下”之误。
; b7 X& E+ Y1 a& O8 [& G9 e8 K[132]“番”,韦释:当为“返”。5 v4 q4 {8 |- U! I% V
[133]“山红”,韦释:当为“山侬”,“山侬山笑”,指猿猴一类异兽。“马描儿”,指猴子。
) E6 ~4 h, s4 a[134]“刀”,意为棵。“线”,韦释:土语为条,意为稻穗。“有”,此当为“又”。
! T' C* a1 c2 y8 H) ~- f[135]“和”,当为“禾”,下不另注。“粒粒都恒有粒几”,韦释:粒粒恒实之义。( I+ e: e, g2 v, S1 C1 G* K# F
[136]“师傳”,当为“师傅”之误,下不另注。“抹”,当为“扶”。, f3 V# @# }# X) X
[137]“却”,当为“引”。“蝗”,当为“黄”。% ]5 [; Q# T2 X3 K
[138]“比”,意为用,下不另注。  p: F$ L  |8 t1 X# o' D
[139]“周为”,当为“周围”,下不另注。4 P" Y) ~  o/ `
[140]“分外”,韦释:当为“另外”,当由“令外”误入;“成安”,意为安放。- e$ R  N+ ?2 H
[141]“泉”,韦释:当为“众”。按:“众”的繁体“眾”与“泉”形近。
3 e/ y  h2 }; n[142]“民”,当为“明”。$ F5 C) ?' z- p) J& I0 w( [
[143]“告”,意为救,下不另注。4 O: }( X( S- J# @8 J
[144]“李”,韦释:帆。“打”,韦释:从。# R4 R. o* x$ }- h5 e
[145]“底”,当为“抵”,下不另注。" X1 F4 }4 u. g
[146]上句文意甚明,但脱一字,韦释补为:“明朝早上红日起”,改动太多,难从。前文有句云:“递二日朝青早起。”据之,臆“日”字本为重文而脱一,故补作:“明日日朝清早起。”6 ~. F' @% `3 P: y" J; f; w
[147]“想”,当为“相”之误。
" i! _. V- _% s- B[148]“众”,当为“总”。“不中”,意为不会、不能。5 ?. I' T" a+ S5 A* Y
[149]按:此句又不押韵,且自此至下文“婆婆答言客官听”,韵脚又错至上句。韦释:此行下句可无。原亦可通,然悬想当日记录之时,似不应凭空臆添一句。此行上下句间当有脱句,所脱为韵脚之句,惜无法补之。又,银价与米量之间,亦颇不明白,暂付阙如。! x. [6 N/ t1 O, \
[150]按:此句后韵脚又恢复正常,其下恐有脱句。据全稿中某人开言前之语言习惯,臆补一句:“客官听我讲言词。”! J. U/ ~3 Q+ M& s1 G- T6 Z
[151]“过”,当为“个”,下不另注。7 k( }( p; N( u. i# j1 O. L
[152]“前妻”,难解。韦释:当为“总数”。意甚明,惜无据。
/ u5 U* p$ Y3 F5 ?2 H8 S6 V[153]“寒”,当为“客”。+ n) `- Z$ ^3 o* @$ W
[154]“尔”,疑当为“与”。
  ]7 L, ?- f+ g4 _3 \5 Q# z[155]“修音”,意不明,或当为“修行”。
1 Q' R5 M# N3 j3 `6 h2 H6 _: a( h[156]“回这”,韦释:当为“回言”。“无须”,意为莫非。
  x, v1 L& H" O* o, |8 d9 ~- g( [[157]“只”,当为“这”。9 A6 N% R* P- |/ i; i
[158]“吩听”,当为“吩咐”。& Q5 m* Y0 M& u9 X0 f
[159]“一阵”,意不明。
0 E: a3 [2 T5 v3 ?* F( a( x$ p  L[160]“莲”,当为“连”。  P' N+ q9 l& v/ V
[161]“九载居”,意不明。, ]. J% p7 Q: {5 P  V
[162]“眼”,当为“服”。+ J  {* D, G! [, X9 d; l2 s$ f2 [
[163]“不见”,似应作“又见”。“去”,当为“分”。- n" `' L- l- t/ w1 b
[164]“甜”,当为“舔”。
  E* x1 y1 N& h% [[165]“讲”,当为“请”之误。下句有脱字,疑在“”前脱一“我”字。1 o- ^3 f9 u6 c; f. u  w0 m; f
[166]“了挂”,当为“子褂”之误。* C; T5 D# Z* k6 b4 W4 r0 m1 Y
[167]“带”,当为“戴”。“英”,当为“黄”。“亡身”,当为“浑身”,下不另注。/ X$ V* t6 J( }+ J
[168]“比”,意为给。“绞罗”,当为“绫罗”。8 T* ~, E) C2 ?' h& s' B8 d. U
[169]“皮”,韦释:当为“起”。“的鸟”,韦释:当为“弯弓”。按:意可通,但字形相差甚多,姑存疑。+ G# U1 `3 u: `8 |* B* m. `8 r! D
[170]“绿”,当为“缘”,下不另注。
1 b% N; g  d4 ]% j- k% ^. v[171]“儿”,当为“见”之误。
8 U! t4 a9 C8 ]+ G( ?, {# K[172]“家宫”,不易解,韦释:当为“家中”,姑从之。“点”,怎么。/ r3 c7 E4 E1 D" E9 p- X, Y
[173]“若”,当为“苦”。1 y; w4 ~% k1 k9 I6 Y- J+ L
[174]“期”,当为“栖”。& q! i+ P) T5 z+ C
[175]“茶壶”,韦释:当为“茶常”,方言,意为开初。“摄若”,当为“溢苦”。: _9 j" n! R. P+ Z
[176]“辛”,当为“幸”之误。“登登”,意为丰登。
5 ?- W" y; l9 {: K; T[177]“万”,韦释:当为“再”。疑当为“又”之误。7 ?% `% f) D( _5 o0 \% n
[178]“长管”,意为长期管理,似亦可通,然疑当为“掌管”。
* ^) C2 |7 E% @  t( v[179]“它”,当为“宅”之误。“先”,当为“无”之误。“急星飞”,韦释:当为“尽星飞”,意为全无飞走之意。1 T+ O2 F- m! Q4 u0 g) V, U
[180]“住”,或当为“往”。蛤蛄,韦释:方音“湛周”,意为蜘蛛。“丝”谐“思”。
) r6 y) k6 V* Y! N4 c- m[181]“食”,当为“十”。
4 b0 B1 L$ j/ y$ `" s+ q! t' E$ H[182]“粘谷”,韦释:谷有粘谷、糯谷之分。
  z6 |4 o3 w/ A& W. o8 J% N/ ?[183]“冇也还思”,韦释:意为即使没有恩典也需答谢。
  ~; C/ c7 o8 x& Y: k* n[184]“买”,当为“贯”之误。“金艮”,当为“金银”,下不另注。4 Q) u* m" g7 q; {& O9 @/ c0 l) Q, T
[185]“祗”,当为“纸”之误。“茶壶答谢”,韦释:向神佛献茶之意。
* x: @  a: J+ a2 Y3 y[186]韦释:船头打锣是开船的信号。“想”,当为“桨”。0 y" ]/ a3 |# O5 T% v- c7 G
[187]“菊”,当为“谷”。' R: P% f( x& I1 D/ }# A3 _
[188]“木”,当为“不”之误。
) ^0 ]$ }* v6 `[189]“不着”,韦释:意为不对。# T+ ]& `' I! r( z5 w
[190]“流”,当为“留”。
; `4 L) D) [0 U; P* p7 ^! d[191]当于“弟”字上脱一“象”字。: Y% `5 K$ W' [$ a: N; b$ z
[192]“九”,当为“久”。& m- ~* I5 T; ^( H
[193]“九载居”,意不明。$ S! |: U. e) Z3 i
[194]“了”当为“手”之误。. j1 |8 ~, w; {/ S
[195]“挖藕观音”,韦释:指贪色修女,故称假装慈悲。二“庄”字,均当为“装”。9 Z$ Y5 W& f9 v5 ]# [8 l/ R9 Y
[196]此二句,韦释:“村羊哭痛山柴狗,鸭共母鸡哭野狸。”( g! f, y2 y  l# g/ y
[197]“牛大”,韦释:指嫖客;“老处”,指老妓女;“察儿”,水獭。此四句中的哭者都不可能为被哭者流泪,以此比喻后娘及象是在假哭。
+ {! \+ R$ \, q( P: l( L: Z8 N! e[198]此行上句有脱字,当在“答”字后脱一“言”字。
, z# C5 Y2 U1 C8 K. _7 `( Y7 d6 M[199]下句难解,韦释:“船家”,当为“全家”;“钉”,当为“丁”,指人丁;“法”,指发财。按:韦释恐非,姑存疑。
$ D9 I3 v0 B+ c5 D[200]此行上句有脱字,韦释:“鳌”,当为“鳌鱼”二字。( Q% l( y& [: }
[201]“周圆”,当为“周围”。
  z/ D# b& U5 l) J4 c4 n[202]“确”,韦释:舂米的石头器具。按:如韦释,则“确”当为“碓”,形近而误。: f+ \3 \+ p. S- }  l* @; K
[203]“畿”,当为“基”之误。0 U' z0 X7 n3 \# ~3 Y$ `; Y
[204]此行下句有脱字,疑在“太”字上脱一“国”字。
8 B3 F4 n2 W' r& c2 s7 f) N[205]“封夫百后”,韦释:封舜妹的丈夫为百后(侯)。按:“百后”,疑当为“拜侯”。" N' p" ~4 c8 g
[206]“看碑”,难解,臆当为“有庳”,形近而误。“主时”,当为“主持”。
1 i& R2 A& z: n[207]“问”,当为“间”之误。
7 `/ {7 I6 X- G/ C: N1 Y' O1 S, o( N[208]“资”,当为“盗”之误。
/ [. t7 S; k8 f- B[209]此行下句有脱字,当在“民”字下脱一“安”字。6 _" x* o& A2 K5 V1 F# |( [
[210]“几”,当为“基”。
" Y: A1 F* [7 P- h, g  Q- G[211]此二句意不明,韦释:是采茶对唱者的转唱词句。
. a0 d% s; ?: Z. b/ d9 Q[212]“沙无数”,喻其多。“放尽朝”,当为尽数放入朝中之意。
. b. V" [! `9 @4 X; n; e[213]“周”,当为“用”。按:此段颇为重复夹缠。
$ ~4 h+ H: y- _' [, ~  O; [[214]“和”,当为“知”。+ W, j) ^% Z9 e$ ~) P6 o
[215]“棵”,似当作“稞”,下同。“米头稞”,韦释:用菜叶包糯米煮熟之食品。0 r/ a) O# V- h' o! [1 |' y
[216]此行下句有脱字,韦释:当在“洗”字下脱一“面”字。“天几”,当为“天基”。* C2 r/ Y% o  M9 }, m5 i
[217]“珍球”,疑当为“珍馐”。# @2 _, X1 D5 q  O
[218]“命为依”,此处意当为死去。
4 K; j3 j- [  Y! c( T/ f7 Q[219]上句韦释:将后娘尸体吊在城门上。
8 v4 b" a4 B$ J[220]“藏”,当为“苍”。. c( U7 I/ ~, P2 ~! `+ Z2 P$ ^
[221]“中”,当为“终”。下句韦释:“九”,当为“凡”,意为凡夫俗子即使有两翼也难逃善恶的报应。
& F5 i) B  t# H) r0 o0 B[222]“苦”,当为“若”。& O/ K6 W4 D$ L: @% \
[223]“到”,当为“道”。+ i5 m7 k* }9 Y) C6 q1 J: J
[224]“移”,当为“异”。
) w- E! |' q8 {0 H2 _& V2 ^; t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1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四)
附录三
唱舜儿
师场乐鼓喳喳闹 舜儿慈心来行考[1
来到考场领杯茶 开口来唱舜儿考
第一先叹考男子 灵位台上放香炮
今晚舜儿行考来 自古前人就知道
他父原是姚家子 娶个李氏夫妻好
公婆年纪过半百 没有孩儿接宗道
为了承宗和接祖 求花拜佛祈福到
父亲求花花已应 母亲带孕在腹胞
母亲怀孕九月满 生下舜儿乐蹈蹈[2
舜儿是个独生子 七岁入学天才高
舜儿读书肚有墨 母亲病重医不好
舜儿上街去买药 母亲命短归阴道
便去东京请师道 开丧送葬三年考
送母还山去安葬 剩下父母好枯焦[3
守考已满三年整 家庭冷落如冰窖
舜儿进言父亲道 找个继母把家造
父亲开言回答道 有个寡妇杨七嫂
年庚今年四十五 娶回可把家庭造
舜儿听了心欢喜 便差媒婆去搭桥
媒婆去到杨婆家 开言要造鸳鸯巢
姚家差我来搭桥 求你去把姚家造
你想吃粥也有粥 你想吃糕也有糕
衣食住行不用愁 还得姚公脾气好
还有小女叫达伦 织布编丝手艺高[4
杨婆答言媒婆道 请你停言听我叨
我去姚家是可以 剩下我儿怎是好
媒婆答言杨婆道 带儿跟母去最好
杨婆心愿从媒言 媒婆赶回把喜报
我问杨婆她愿配 带个特丈要不要[5
姚公听了心欢喜 得个特丈似同胞
媒婆听了乐蹈蹈 立即赶回把话报
姚公心从意又愿 你带特丈去更好
姚公选黄道吉日 便把杨婆接来到
杨婆到家两年半 处处表现心不好
搯饭也给特丈多 勺粥就给舜儿少[6
大块瘦肉给特丈 小块骨头舜儿咬
特丈吃肉送干饭 舜儿喝粥泪滔滔
特丈穿鞋又穿袜 舜儿裤烂脚起泡
舜儿便对达伦道 不要后母还多好
姚公出门做生意 直往河南不回到
杨婆见姚公不回 陷害舜儿千百遭
七月园子果子熟 她叫舜儿去收要
口讲你收得多少 给你来做小线包
舜儿上树收果子 杨婆埋下竹尖刀
装了竹尖用草铺 好让舜儿来踩到
人想要害天不害 恶人必定得恶报
杨婆自装又自踩 两脚鲜血流滔滔
舜儿见她脚出血 赶紧找药来补好
医得杨婆脚好了 又来计谋第二套
舜儿上屋顶检漏 杨婆从下放火烧
东放一把西一把 四面八方火焰高
舜儿哭着喊人救 杨婆四处来阻挠
哭声感动了上帝 顿时雷雨下滔滔
雷王把火熄灭了 舜儿才免把殃遭
舜儿言对杨婆道 你这样做真不好
是你喊我去修房 为何从下把火烧
侥幸也有天来救 不然我早变火炮
杨婆巧言对答道 那里是我把火烧
我在家里裁衣服 准备给你做新套
讲完肝火冒三丈 手拿木棍连时敲
打得舜儿昏在地 全村哀叹舜儿遭
舜儿熬煎受不住 便往山去遁逃[7
逃到山里无饭吃 宁愿老虎早来到
走投无路愿早死 免得在世把殃遭
幸得有人山上来 见了舜儿人还好
赶快过去看舜儿 舜儿哭诉把怨报
舜儿叫声哥阿哥 杨婆把我害得糟
我家还有个小妹 你回帮我把信报
你哥受苦在山里 叫你赶快去一遭
来人听了极凄凉 马上飞回把信报
见了达伦偷偷讲 有粥赶快送去到
达伦偷得一碗粥 连时就往山上跑
兄妹相逢对面哭 宁愿死去还多好
假若亲生母亲在 我俩那受殃来遭
兄妹哭声感上帝 派下神仙把命保
一阵凉风吹过来 便把舜儿身医好
舜儿忍气回到家 杨婆见了火气高
棍子劈来像雨点 打得舜儿鲜血冒
全村人人都哀叹 责怪杨婆心不好
全村正在议论中 姚公生意回来到
进家担子还未放 开口先问舜儿好
杨婆听见姚公回 出来先把舜儿告
自你外出这几年 舜儿心歪不贤考
怎样教来都不听 吃饱了饭往外逃
整天出去爬果树 东游西荡无家教
达伦告诉父亲道 继母良心真不好
她叫阿哥去收梨 便在下面装竹刀
她叫阿哥去修房 便从下面把火烧
陷害不死用棍打 逼得阿哥往外逃
幸得有人来抢救 不然你回见不到
姚公听了自思量 原来杨婆心不好
一心要你来管家 你心不正来乱搞
一心想害我舜儿 害子有罪我不饶
杨婆又耍个诡计 跪跪拜拜求公饶
姚公认为她真改 又把生意往外跑
姚公嘱咐舜儿讲 我儿在家务正道
虽然继母不疼你 你对父母要敬考
你同达伦勤做工 你对特丈要和好
这次出去两三年 赚了大钱就回到
舜儿答应父亲道 我和达伦听父教
' V% Q3 |' [$ J0 p/ c

, p. b( W/ K4 ]4 [1 i; J, }0 W: Q7 M( t/ n& y5 i1 R

7 Q7 q$ E  c4 o6 w3 G' o
3 w1 k$ J& [; G) j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1
+ k0 e3 F2 O: q+ p8 V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四)
附录三

0 i  m" s4 R8 c2 ~$ d8 u# b7 R" B/ E2 O

" c+ `0 @. @8 j4 Z) J, r3 a3 r* q
: l! ?' B/ U0 w5 s6 w
但愿父亲早归回 免得齐妹无依靠[8
姚公出去久不回 杨婆又下舜儿刀
假情假意喊舜儿 要点工作给你搞
我煮干饭给你吃 吃了你去挖井槽
挖了水井好喝水 听说下面有金宝
你若挖到好金宝 我家生活就更好
舜儿心直信为真 马上就把工具找
舜儿挖井三尺六 就往两边挖人壕[9
杨婆狠心害舜儿 想把舜儿埋井壕
便叫特丈搬土石 把井填到平地高
杨婆把舜儿埋死 心里自喜乐蹈蹈
杨婆喜对特丈道 舜儿死了你变好
舜儿挖井后母埋 哭拜天地喊声高
哭声感动了玉帝 便派龙王下来找
龙王来把地皮翻 从此舜儿才得逃
舜儿得到龙王救 坐在井边泪滔滔
适逢金母去打水 听闻有人大声嚎
金母打水来洗脸 才懂舜儿被害糟
舜儿谢天又谢地 幸得龙王把命保
便向金母来跪拜 后母害我如何好
叫我收梨埋竹尖 叫我修房放火烧
叫我挖井用土埋 回家性命也难保
金母听了泪也流 安慰舜儿不用操
到我舅家把牛养 日后生活自然好
舅家又怕杨婆懂 带往历山大地逃
寄在历山晋公府 舜儿下跪泪滔滔
晋公知情愿相助 便给舜儿养牛羔
舜儿养牛三年半 晋公分文不给少
晋公给钱三十贯 劝他落籍把家造
舜儿眼看历山好 决心落户把家造
得了工钱买工具 勤俭持家劲头高
开荒来把五谷种 山牛马鹿也同搞
五谷丰登家富裕 有粮有钱乐淘淘
那年适逢天大旱 谷物缺少价钱高
舜儿有心救贫民 请匠快把渡船造
装谷下船往街运 群众见了都道好
适逢杨婆来买米 开口便问卖官道
你的谷米样样有 到底价钱要多少
舜儿答言买婆道 一升百钱不算高
米糯米样样有 问你老人要多少[10
杨婆开言要斗五 多给五升好不好
杨婆买米回到家 便向姚公来报告
今日我见买米官 相貌很似舜儿宝
姚公听到这样讲 晴天霹雳泪滔滔
姚公答言杨婆道 都是为你心不好
若是舜儿从天降 还是想念到父老
便叫达伦找拐杖 带我街上跑一跑
达伦带父到街上 父女两眼泪滔滔
舜儿从远一见到 马上飞跑把父抱
见父如同从天降 一身扑进父怀抱
哭诉父子苦中苦 悲喜交集放声嚎
姚公开言对儿道 你在那儿把家造
我回不见你在家 两眼哭瞎找不到
今日父子重相见 感谢天地把咱保
舜儿用手抹父眼 便叫父亲和达伦
先把父妹渡到家 去见历山好地方
舜儿又对杨婆言 按照你心那样恨
杨婆听了巧言道 不信你看董永哥
姚公住了三年半 便去东京请师道
守考已得三年满 顿时明亮瞎眼好[11
一同坐船往家跑 又来渡回杨婆老
山境家境样样好 你先不吵听我道
我已早死九泉道 人先辛苦后变好
卖身葬父仙女到 一命呜呼归阴道

" t! ~5 s! }: i. J5 @# g4 K9 E4 V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1

; v6 S  ?4 w1 J* O6 u6 B: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四)
% B* ^- h% E3 G2 w& U8 ~) D * ?  z1 p8 P; Y
附录三7 e, ~# U0 A) l( n, t! [- r0 }

% f5 X- X7 q& I
0 J, S: n- @; L  c2 e$ w$ z2 F2 W) a3 \+ d  L$ |

9 `$ n+ r1 b$ h- ^( e8 W- P- |/ W! Z, [7 a% q4 y9 _6 a
开丧荐魂来守考 葬对历山地方好[12]7 X, b, Y4 D& @+ j! k  w
从此舜儿掌王印 杨婆歹心还不死
0 v; F& i7 I) m" W& m/ g杨婆唆使特丈道 特丈面对母亲言6 L9 @4 K1 V' |! u; H( P$ z$ |
你害舜儿天来救 若你还想害舜儿
  k# `8 h* v- G; k舜儿听闻要害他 舜儿拜向天地哭
- |  a& g. W) c; q/ k7 ~玉帝再三听讼诉 雷王得命急急行
" H7 b; [8 _" f+ v  r; s自古老人有传言 天下人民拍手叫
- b7 J0 v0 c- S8 ^2 c8 |# m. z, Q要把舜儿来割倒 上街买毒药来泡+ ^8 P5 y; W7 z! l
做人定要行正道 如今当王威信高  l+ n# Z6 w+ G& m% T9 r* k4 {( _
天伦地理定不饶 烧香跪拜向天告
# k) d7 u% J7 H1 {3 |9 V4 C哭声自把怨情报 便派雷王把旗摇0 G: k! d8 I" }
劈开杨婆告天道 做人定要行正道[13]: I. s/ B* ?7 w
假若存心行不善 迟迟早早都有报
# M# p$ `. _/ R+ z雷劈杨婆是应当 传给后人作警告, U; ^, U8 f8 V4 o4 E+ T1 w
要学舜儿考父母 不学杨婆走歪道) t5 O$ q$ K0 z6 e2 J
今晚唱完舜儿事 是劝后人来行考' }: Z$ d# f# d+ G4 F  F6 Z# ]+ o
(西燕、澄泰师公蒙鸿凭、覃经全供唱)
* v! b& p$ ]6 |; L; F【说明】
( M5 x% m9 k! \! e3 y8 q《唱舜儿》,原载1985年7月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的《董永·舜儿·毛洪·雷王劝民——上林壮族师公叙事歌》油印本,由李守汉(壮族)搜集整理,作为“广西民间文学资料之三十七·壮族歌谣”。此油印本系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过伟先生提供。
; V. I1 O8 r! ]9 w" t7 D据过伟先生介绍,师公是壮族的民间巫师,以作法事为主,所作法事有还愿、丧礼、祛邪、赶鬼、消灾等。作法事时,请什么神即唱什么神的“神绩”(并戴此神面具),俗称“神唱”(即“唱神”)。“唱神”后来逐步演变为不戴面具的唱故事,所唱故事也由“神绩”发展为人间故事。此《唱舜儿》主旨是宣扬孝道,故应是丧礼中演唱的师公戏唱词。壮族丧礼,亲友们不请自来吊唁,每个女婿须各送一台师公戏,一般在晒谷坪演出,众人围观,通宵达旦,所以不用床屋招待亲友。师公戏无道白,全是唱词,所以一本戏就是一首叙事歌了。
! d+ R# n* L7 x' x" [8 v& |《唱舜儿》原无注,笔者择其要处简单出注,如有讹误均由笔者承担。
6 X$ K* z- ~3 ]6 |# `( `
4 {6 T( f1 ?$ D" n; n9 W( G . L. g! j% N& ?6 c3 m( i( a

) J' a* R1 c5 r& ?1 v
, z' h. N! X4 y注释:9 b$ x$ D; L$ Z0 B
[1]“考”,为“孝”之误,全文多有,下不另注。+ t3 e. T1 o7 |  i6 s: ~6 I# I1 Q
[2]“乐蹈蹈”,即“乐陶陶”,下不另注。
% g( ^) {  }$ a# k[3]“父母”,当为“父亲”。  k, u) }+ ~5 X9 R( L
[4]“达伦”,舜妹之名。当地习俗,“达”为女孩通称。又,前文说舜儿为“独生子”,未及舜妹,大约舜妹为女孩,故略而不提。
4 n8 u5 Y9 w7 i[5]“特丈”,杨婆儿子之名。当地习俗,“特”为男孩通称。
6 C& U1 ^( o, s: m: K* g& U[6]“搯饭”,当为“舀饭”。
5 m. w2 r; {( p- m1 ^5 I[7]“”,土俗字,即“岭”。
! z3 q0 G+ m, I, _9 X5 _# R/ Z$ Y[8]“齐妹”,当为“兄妹”。
6 g# V: C- l/ M/ M0 ~# e: K[9]“人壕”,可以躲人的壕沟。
/ a' ~1 n& E# B& i4 Q. [[10]“米”,当为“粘米”。
. V$ v3 T- E9 s* N: P[11]这八句有些混乱,“守孝已得三年满”,尤不能落实;但大意尚分明,杨婆还是被舜儿接去同住了,舜父的瞎眼也终于复明。
. L3 [7 F0 f6 I[12]这八句也颇杂乱,不知丧葬者为谁,而且有董永故事羼杂其间。
7 }* ~" V; \' J( a5 y5 G* B[13]这一段语句很不顺,但大意可明了。
3 m% I4 i+ }% [6 T 9 p, w7 J* c$ ]
& X# e/ W7 ~) T. h0 j' \9 e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2 23:42
尧舜传说的伦理观照——舜孝故事(五)
附录四
乞儿皇帝
前朝有个舜儿,七岁个年,妈妈患重病,他服侍得很周到。有一日,舜儿去找药回来,妈妈已经病死了。舜儿同舜妹成了冇娘鸡儿,衫烂冇人补。
舜儿亲爷叫孟公,听说上村有个寡妇叫杨婆,又会针衫又会补衣,请来媒人去问亲。杨氏同意了,择来良时吉日行聘礼,接杨婆返屋,杨婆带来个仔叫象儿,比舜儿小一岁。
杨婆到孟公屋,把舜儿当做眼中钉,时时要想害死舜儿,餐餐畀[1]饭焦皮舜儿吃,鸡留出鸡腿畀象儿,专畀鸡骨鸡脚舜儿吃;冬天象儿有棉衫穿,舜儿穿件破衣,冷得身颤口唇黑。
孟公见杨婆咁样对待仔女,很火恼,冇准虐待舜儿同舜妹。杨婆冇听孟公话,又要孟公到京州去做工。孟公睇穿了杨婆的黑心肠,讲冇有钱做川资,杨婆讲畀银十几两,孟公讲要带舜儿舜妹去;杨婆要孟公带象儿去。孟公觉得非常难为。杨婆声声叫孟公莫要三忧两头愁,孟公见杨婆讲得咁好,就决定独自往京州去,临别叮嘱舜儿舜妹在屋勤恳做工。
孟公离了家,杨婆叫舜儿来讲:“下院桃子红熟了,你好去执只畀象儿吃呀!”舜儿听杨婆话,上木去执桃子了。杨婆顿时拖簕围住木根,想掺死舜儿。冇知害人天不容,自己先着簕掺着脚底,痛得佢坐在地上依呀哭。舜儿心胸海样阔,引娘回屋放药医,好心服侍像亲爷娘。
杨婆心肝似炭黑,反骂“着簕插着都为你”,马上找炭火烧舜儿,又叫象儿帮捉住,解尽舜儿身上衣裤,猛烧猛捺,烧得舜儿周身溶溶烂烂,几次昏迷不知人事,烧到舜儿冇识出声,拖到后园里去放,望他快快死去入阴司。杨婆仲吩咐舜妹,千祈莫要讲畀外人知。
舜妹年幼人瘦,顺口答应心伤悲,见兄伤势重,暗暗找药医。舜儿见妹妹来,眼泪双流哭西西,边哭边说:“我今被烧得肉烂骨又痛,总有妙药也难医。自知我今一定死,不日条命落阴司。”
眼睇舜儿命难保,上帝玉皇有慧眼,差下黄龙使药医,医得舜儿手脚好,容貌好看同前时,做工又快又伶俐。
杨婆又生一计害舜儿,讲后楼仓屋漏水了,要舜儿上去拾好漏,等爷籴谷回来装。舜儿担梯上得屋顶后,杨婆一面喊象儿担梯去收藏,一面去下院拆烂篱来放火烧屋仓。舜儿见四面有火起,赶快寻梯走,谁知冇见了梯踏,心惊脚颤爬返屋脊大声哭了起来。火越烧越大了,眼看舜儿就要着火烧,好得上界青天有慧眼,突然响雷落大雨,淋熄大火救舜儿。杨婆见舜儿返到屋,开口高声骂:“你个只死畜牲,做工冇着时,修仓又犯着火星,烧坏屋仓你该死!”
舜妹见兄时时挨打骂,心里难过。朝朝起早去担水,帮兄做工手脚利快,就因人生得细,时时着人欺。杨婆心里诡计多,又叫舜儿担锹去修后园古井。
舜儿落得去挖泥,后娘在井上接,一连挖了十零箕。上帝玉皇好关照,想使后娘冇再害舜儿,把舜儿从井下挖上来的泥,全部化作铜钱送畀杨婆。杨婆得宝笑微微,心贪冇知足,催着舜儿快快挖,快快递上来。舜儿自知后娘冇安好心,在井下一面挖泥,一面暗暗流泪,又冇知井泥在井上化作铜钱变成宝,心里烦闷应得迟。后娘便对着井下大骂舜儿,骂了几句,就搬来大石推落井,深深的古井被石头填满了。杨婆以为这回舜儿实死冇生。
冇知舜儿好心计,一落到井,赶快三锹两挖,先挖一个泥坎,防避杨婆施毒计。舜儿正在坎里挖泥,见大石落井,眼泪双流哭声悲。上帝玉皇知道了,差下黄龙挖地皮,东井透出西家井,两边井路透通穿。
第二日,上屋大叔婆来担水,遇见井中有孩儿,快快将人来救起。一见系舜儿,双眼流泪心伤悲,拉起舜儿回屋去,同佢洗净身上黄泥浆,换上一件苎麻衣。舜儿得救心欢喜,叫大叔婆讲畀舜妹知,叫妹偷偷来见兄一面。
舜妹入门见兄面,齐齐眼泪落纷飞,眼泪流落用手抹,冇敢出声畀人知。舜儿抹抹眼泪对妹讲:“自兄落井好多日,连连抵了好多饥,一定我今决是死,辛苦凄凉冇人知。细妹听我说言辞,你是女人莫要死,出嫁从夫有好时,配合夫妻为处世,夫妻和顺有好时,有兄有弟勤耕种,冇忧修家着饿时。兄弟和顺多富贵,婶母和顺得安乐。舜妹你今返屋去,莫将言语讲娘知,今日共妹得见面,明朝共妹两分离,日后分离冇见面,系生系死冇得知。”
大叔婆见杨婆心咁毒,指点舜儿明日就要离家到外乡去。离别个时候,大叔婆分给舜儿三百钱,又分给一件白衫儿,又分给一斗白占米,又分给一只瓦煲儿,又叮嘱舜儿:“你如今走去人乡别处住,等你后娘归阴府,慢慢回家都冇迟。”舜儿跪地深深拜谢大叔婆后走了。
过了几年,孟公回家,杨婆出门迎接,见面就讲:“自从夫离家日,心头长思肚长想。”孟公冇见舜儿,声声问杨婆,杨婆说:“自从夫去离家日,舜儿冇听训导你冇知,胆大心贪去做贼,偷人牛马夹衫衣,昨日皆因打几棍,骂我狗乸老阿婢。真想冇到我才打两棍,个时走去两分离,冇知作贼人乡死,抑或作贼人乡生?若然你儿死便好,若然冇死败家基!”
孟公听了杨婆的话,顿时啼哭好伤悲,日日时时常流泪,流泪时时愁舜儿。自己愁来自己了,流泪眼睛常出痴[2],孟公哭多双眼盲,日日都受杨婆欺。
孟公受欺且不表,再讲孤寒个舜儿。
舜儿从大叔婆屋走出后,拎只瓦堡做乞儿。日间挨家挨户乞米吃,晚间村头村尾钻草堆,乞取一日算一日,乞得一时算一时,乞到神州历山地,庙中歇宿来安身。乞到张家屋,张家问他姓乜名何处人氏?为何乞讨到此地?舜儿从头一一讲根由。张家听了好同情,就对舜儿讲:“好啦,你今在我家住,共我看牛看马儿。”
舜儿看牛去到历山界,望见历山田地宽广冇人耕种,返去讲畀张家知。张家讲:“历山荒草冇人种,万岭良田草结丝;我畀铜钱三百六,有力开荒任你耕。”舜儿跪地深深拜,感谢主人大施舍,拜完辞别就往历山去。
历山万岭宽阔无边,舜儿独自住在万岭边,想犁田地冇有牛,想撒秧又冇有种籽。上界天神有慧眼,差落黄龙行地皮,山猪马鹿来冇踏,踏出泥溶地皮烂;白鹤入山担谷种,只只担来畀舜儿;山微山笑[3]来帮种。冇使几日,点种了玉米、粟儿、禾稻一大片,样样都长得好,一条禾生三百线,线上又生三百枝,枝上又生三百粒,粒粒都恒实。山羊野马睇见赶紧来帮起仓屋,建成仓屋三百座,又起禾塘三百只,只只围在屋傍边。建好屋仓就割禾,左右神仙赶来帮,一夜割禾千万担,金谷堆满大地塘。山微山笑做晒谷,晒干风净担回谷仓去。三百仓屋都装满,三百地塘都冇够使,又堆在屋边大岭翅。
第二年,到处洪水滚滚流,天下人民尽受饥,百姓饥荒冇米煮,官员饿死在州池。
舜儿日坐静想细细思,决定撑船装米救饥民。请来大船五百只,只只装满粟米,顺风行船去到平安圩。四处黎民纷纷担箩拎袋来籴米。
第二朝一早,杨婆来到舜儿米铺,问客官几多钱一升米。客官认出是后娘,后娘冇识系舜儿。杨婆想买冇有钱,流泪哭泣好伤悲。客官叫杨婆莫要哭,又问:“你家大小有几口?”杨婆答言:“我今有个前夫主,时时眼朦受寒饥,前妻有女叫舜妹,我有一男叫象儿。”客官听完,分米三斗六,冇要杨婆半文钱。
杨婆担米返到屋,拍手嘻哈笑一场。孟公问佢笑乜嘢,佢讲:“妻我修德好多时,前世修阴积德多。今日出圩得便宜。”孟公问佢得乜嘢便宜,杨婆从头到尾一一讲出来。孟公又问客官系乜佢相貌,杨婆又指手划脚讲一遍。孟公听后大笑说:“分米客官恐怕系舜儿。”杨婆一扭面,就起恶语骂孟公。杨婆讲:“你只死老鬼怎得知,你要找前妻那个仔,下园古井有骨皮!”
孟公想儿心切,只当杨婆发了癫,又说:“昨夜我得了一个梦,梦见舜儿在平安圩分米救饥民,果然灵验了。明天你带我去见舜儿。”杨婆声声冇答应。孟公又叫舜妹来吩咐讲:“明日你鸡啼起身煮好饭,带我去平安圩见舜儿。”
舜妹闻讲去找兄,一夜在床睡冇着,鸡啼头遍就起身煮饭叫爷吃,天光两人就起行。到了平安圩,正好见着个舜儿。儿得见爷的面,双眼泪水密密流,顿时跪地来拜父,一边哭来一边说:“爷呀,我冇在家服侍你,真是不孝冇心无后儿!”
孟公伸手摸舜儿,扶儿起身眼泪流,舜儿问爷:“爷呀,你因何眼盲冇见儿?”孟公讲:“我京州作客返到屋,后娘讲你冇听训导,胆大心贪做了贼,偷人牛马夹衫衣,骂佢狗乸老阿婢,又讲下园古井有你嘅骨皮!返屋冇见我儿面,怎不叫我心伤悲。日日想来时时哭,时时哭来日日想,想多哭多眼朦冇见儿!”
舜儿闻讲心难过,伸舌舔舔爷眼眉,爷眼登时明亮似前时。舜儿接爷上船去,又把旧日情景一一讲来畀爷知。说完又问舜妹:“上屋大叔婆仲在屋冇?”舜妹说在,舜儿立即写书畀大叔婆,叫佢来圩见一面。
大叔婆果然来圩见了舜儿。舜儿跪地深深拜,又要大叔婆一齐来到历山过日时。大叔婆冇肯离家门,舜儿就畀白银一百两,又送米三千,请人一一送到大叔婆屋去。
舜儿有福生在世,又得同爷妹过日时,又谢了大叔婆救命恩,非常喜欢,就在船上弹起琵琶唱起歌来。这一日,正想开船回历山,忽见杨婆远远走来大声喊:“舜儿啊,你念天要念地,念爷要念娘。你独自接爷上船去,拆散鸳鸯各自飞。”又说:“以前我害你好伤悲,今后我痛改前非,改过鱼塘换过基,我想到老来冇做得,求仔求女过年时。”舜儿听闻娘好讲,冇计较后娘旧日非,弯住船头来等候,等娘行近便讲:“你返去归讲弟知,叫佢同你一齐来住。”杨婆闻讲,急忙转身回屋找象儿,找见象儿走如飞,来到江边见船在,放落心头好欢喜。
舜儿在船上来拜娘,象儿拜兄话别离。杨婆手拉舜儿起,娘共舜儿哭一时。杨婆赖哭冇眼泪,用水湿眼湿衫衣,泥筑观音装好相,装成一副假慈悲。舜儿叫后娘莫要哭,齐齐去到历山过日时。舜儿返到历山大屋时,立即烧香拜神灵,酬谢灵神来帮助,使他一家有福得团聚。舜儿得福冇忘苦难时,仍旧勤勤恳恳来耕种。
冇几耐,坐朝的尧帝听讲舜儿在历山开荒种地救饥民,非常赞赏,讲他系神仙转世,便带五百人马来找舜儿。一连跑了十日十夜,来到历山地界,见到舜儿正在地里使牛,站停看了看。不一会儿,牛停下冇走了,舜儿大喝一声,牛摆摆尾巴,仍然冇走。舜儿举手扬鞭抽了一鞭自己的脚。尧帝瞪圆双眼问舜儿:“为乜嘢喝牛牛冇走,反而扬鞭打自己?”舜儿笑笑,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没有把牛教好呀!”尧帝听了,更加赞赏不绝,要舜儿立即放牛同他一起回大殿去。舜儿好比半夜吃黄瓜,冇知头尾,又冇知来人何许人氏,安的是什么心,只是又恭恭敬敬地回答:“历山大地好耕种,我冇想离开去别处。”尧帝说:“你酷爱黎民,严于律己,是为黎民君主。我现今老了,你一定要同我一起回大殿接替王位。”舜儿推搪冇愿接,推来推去都推冇甩,最后只好答应了。
舜儿选了个良时吉日,准备登基接替尧帝王位。杨婆闻知,又生害人心计,想害死舜儿,好让象儿来登基。赶快叫人捉来一条过山风[4],放在舜儿那双新靴里,冇知象儿嘴馋心又急,就拎来试新,脚一伸入,就被蛇咬住了,他叽哩呱啦大喊大叫,弄得满屋人都惊慌起来,一齐观看。杨婆也跟在人群中,一见象儿脚上缠着那条蛇,吓得口黑面变,昏倒在地。舜儿找药在医治。杨婆醒来喊声象儿,顿时乌天黑地,雷声隆隆,猛落大雨。接着只听得啪啦一声,杨婆身分四甲,飞挂到东南西北四个大门下。象儿食了药,仍在昏迷中,一阵震耳的雷声把佢惊醒,睁开眼一看,正见娘着雷劈做四甲,顿时昏迷过去,舜儿赶快给药吃,可象儿已经死了。
良时吉日到了,舜儿登基上金龙大殿,一坐上龙椅,大殿上四条大柱的金龙欲欲摆动,屏风狮子麒麟翩翩起舞,屋上百鸟绕梁飞转,同文武百官一起,齐齐朝贺舜儿来登基。
舜儿原来系乞儿,后来当了皇帝,人们就称他“乞儿皇帝”,又称“舜帝”。从此,乞儿皇帝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世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
讲述者:覃祖尧黄天资
记录整理者:刘经元
流传地区:桂平县
收集日期:1986年5月
【说明】
《乞儿皇帝》,原载《广西桂平县民间故事集》(非公开出版物),本附录将其原文、搜集情况与注释一并收录,文中章节词句一仍其旧,纵有明显错误也不作改动;不太明了之处亦不另加注,因为全文故事十分清楚,并无障碍。
《乞儿皇帝》与附录二《舜儿记》在主体情节结构上十分相似,而且《乞儿皇帝》中多处有大段整齐的韵文,其中某些句子如:“你是女人莫要死,出嫁从夫有好时”;“一条禾生三百线,线上又生三百枝,枝上又生三百粒,粒粒都恒实”等,与《舜儿记》的词句酷肖,二者又同出桂平一地,是否《乞儿皇帝》也以与《舜儿记》类似的戏曲或唱本为底本,因无法与搜集者联系,不敢妄言,但臆测这一可能性是很大的。至于《乞儿皇帝》中那些比《舜儿记》新添的情节(如舜赶牛鞭抽己足、象被过山风咬死等)究系何出,则不得而知,深望知情者有以告我。
注释:
[1]畀:方言,给。
[2]出痴:俗语,眼角边的粘状物,妨碍视力。
[3]山微山笑:传说中山里的怪兽。
[4]过山风:即眼镜王蛇,凶猛,有剧毒。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 e8 n$ ~% J2 e% x
8 w' }  G# a" Y" [0 ]' V

1 O( m0 D5 a9 W2 X) L
: ~6 {5 T; C4 n3 g) ~) J, Z. x6 c. {) ^  n7 H" o9 T) O3 f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