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中华古帝虞舜的传统美德和献身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30 23:40
标题: 中华古帝虞舜的传统美德和献身精神
中华古帝虞舜的传统美德和献身精神
杨东晨
人类文明的曙光透过迷雾,初照东方时,中国出现了一个古史传说时代,又称“英雄时代”。在这个时代(距今约45004100)里华夏族涌现出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五帝”。那时这些华夏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并未称为“帝”,此称谓是汉代人加上的桂冠,借以颂扬他们为先民谋福利的精神和美德。毛泽东主席生前有著名诗句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对华夏古帝尧舜的讴歌和颂扬。
一、孝敬父母与爱护兄弟
中国的文化典籍,从夏朝便逐渐产生了。春秋时孔丘依据这些零星、杂乱的记载,整理和删定为《易》、《书》、《礼》、《乐》、《诗》、《春秋》六书。他的弟子又将其言论辑为《论语》,左丘明又以《春秋》作传,称《左传》。经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又产生“诸子百家”,文化典籍日益增多,秦始皇实行独裁统治,严禁战国以来的言论自由,火焚了皇家藏书以外所有文化典籍,出现了我国首次文化大浩劫。西汉初期,改革秦朝这一弊端,废除“挟书律”,号召天下人搜集图书献于国家(秦国都咸阳的皇家图书后被项羽又火焚了)。因古书被焚,故一些儒士只好据自己记忆用汉体字写出,称“今文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中国传统文化又得到整理和修订,传统美德大体归类和重新发扬。司马迁去“不雅训”之辞写《史记·五帝本纪》时,自然是糅进了汉代人的传统道德观。“孝道”就是其中之一。
华夏族是由黄帝部落、炎帝后裔部落及东方太昊后裔部落先民组成的,占据中原后将四周未融合的氏族部落泛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舜的祖先出自东方(今山东),属于“东夷”地。因有虞氏族是融入华夏较早的氏族之一,故又称虞舜是华夏族人。《国语·鲁语》云:“有虞氏禘黄帝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史记·五帝本纪》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昌意的父亲为黄帝。即虞舜是黄帝第八代孙。晋代人皇甫谧据习惯,说舜字都君。《集解》还说“舜”是按《谥法》“仁圣盛明曰舜”而来的。尧、舜可以说是汉代人称颂的“美德”化身,是人们心中向往敬慕的圣帝形象。他的父亲瞽叟,司马迁说是位“盲”人,后人也说他“双目失明”。孔安国曰:“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他已指出了司马迁所释之误,说舜父不是盲人,而是有目分不清是非好坏,如同盲人,时人便戏称他为有眼无珠之人。只是说“无目曰瞽”,不够妥切。黄模《国语补韦》云:“按《周语》先立春五日,瞽告有协风至,此云能听协风,即无违命之实也。”《左传》又云瞽史知天道。瞽,史官名,非即无目者,以虞氏世为瞽史,故《尚书·尧典》言舜曰“瞽子,又曰父颃,瞽以举其职,颃以言其性也”。此论甚确。“盖瞽乃鼓大眼睛以细观天象,预报气候,有如今之气象台观测员、预报员之类,对古代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并非今之谓瞽为青光眼。”[2]朱芳圃说:“幕为虞之祖先,当即句望。”考幕与望,古读同声韵,亦鱼阳对转。又《鲁语》以虞幕与杼、上甲微、高圉、太王并列,同为夏、商、周有功德之祖先,故祀典特隆。幕之功德,据《郑语》言,“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盖农业社会,风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3]瞽叟正是观察协风天象人的称谓。即舜父是会观气象者,时人便称他曰瞽叟。
舜是他去世后的谥号,本该在生前称重华,但为行文的方便和统一,故文献都以“舜”相称。重华本姓姚,是随母入于瞽叟家而从姓的。《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这指的是祖辈居地妫州。《辞海》释曰:“妫州,州名。唐贞观八年(634)改北燕州置。治所在怀戎(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怀来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涿鹿及北京市延庆等县地。”舜父瞽叟时定居怀来,以妫水更姓妫。瞽叟娶邓氏族(在今河南邓州市)女为妻。《孟子》云:“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菏泽东南),迁于负夏(今河南濮阳东南),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刘藻《曹州府志》卷四《舆地志》载:“姚墟在濮州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又载:“雷泽城,在()州东南六十里,本汉成阳故城,古之伯国也。”即姚墟与诸冯为一地二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南。舜以生在姚墟而姓“姚”,是其母未嫁于瞽叟前的私生子。《宋书·符瑞志》记载:“母曰握登,见大虹(今称天空出现的彩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这是后人为古代“帝”或圣人杜撰的祥瑞神话,实际上是邓氏氏族部落女子握登与东夷氏族男子通婚而怀孕。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释:“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这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至今仍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残存着。还有结婚后不落夫家而可与一些情夫同居的风俗,在百越民族中也是广泛存在的。由于舜也是这种婚姻制度的产物,故遭到其父及继母、弟象的歧视和排挤。”[4]他的母亲后嫁予瞽叟后,年幼的重华随母亲握登入于其家,从姓妫。重华虽不被瞽叟喜爱,但有生母保护,日子比较好过。握登病逝,瞽叟又娶妻生象,自然就欲害死这个随母而来的“私生子”。这也是古代史家为圣人舜设计的第一个人生大难。《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误解),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舜本冀州人,“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颃,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瞽叟、后母、象(妹同情舜)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舜在家中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骂遭打,还得干这干那。每日担惊害怕,恐被后母害死。逃出家无去处,只得返回,低三下四尽力侍候父亲、后母及少弟,仍不能得到谅解和宽容。无奈,未成年的舜只得四处流浪,替人干活,求得活命,从不向人诉说不幸,只说父亲、后母及弟的好话。父与后母欲杀害舜,找不着人;农活忙或父及后母病,舜便主动回家干活或侍候父母。那时瞽叟一家住妫州(今北京延庆县)妫水河旁,遂以妫水更姓妫。之后又迁居今河北怀来县(辽改怀戎为怀来)。《括地志》云:“潘,今妫州城是也。”《新唐书·地理志》云“怀戎县,妫水贯中,北九十里有长城”。居潘(今怀来县)后,“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5]。舜在艰难和提心吊胆的日子中逐渐长大,以孝敬父母、爱护弟象及妹颗手等出名,人称为孝子。舜避后母与父加害而流离在雷泽(今山东菏泽东北)等地。瞽叟虽姓妫,但其仍归属于虞部落,故史书仍载为有虞氏。
舜的第二个大难是:成年后又当了帝尧的上门女婿,更遭到生父继母与弟象的反对和不满。仁孝的舜仍接家人入居妫汭(今山西永济妫水旁),瞽叟却欲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尧帝赐给舜细葛布衣、琴,派人为其家修筑粮仓,送粮食、牛羊给其家,后母和象忌恨,使瞽叟害之。《史记·五帝本纪》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杨按:此处再次证明瞽叟不盲。试想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怎能看见舜攀梯入粮仓?又如何准确把握放火时机)。舜乃以两笠(今斗笠竹帽)自捍而下,去,不得死。”《索隐》言“以笠捍己身,有似鸟张翅而轻下,得不损伤”。《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由此可知,舜对父亲的谋害早已看出,做了准备。火一起即纵身跳下,得以活命。他们看一计不成,便又设计谋害。“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至舜宫居,鼓其琴。”正在象得意忘形之时,舜却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象大惊失色地掩饰说:我正在思念兄长呢!舜若无其事地说:谢谢弟弟的思念之情。象惶恐地从舜的居屋回到了父母处。原来舜闻父亲让他挖井,就猜到是又要害他,告诉了两位妻、妾,商议了办法。即舜挖井至一定深度后,从井侧挖一洞通入他井,得出。《史记·五帝本纪》云:“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依然是宽容大度,不记仇恨,“复事瞽叟爱弟弥尔谨”。
舜为“帝”(即华夏部落联盟酋长)后,对父亲、后母至孝,对弟、妹倍加爱护。父、母相继去世后,予以隆重安葬。弟象在帝舜时不仅没遭到报复,而且帝舜还给予了封赏。《汉书·武五子昌邑哀王传》云:“舜封象于有鼻,死不为置后。”《后汉书·袁绍传》云:“象傲,终受有鼻之封。”《三国志·魏志·乐陵王茂传》云:“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国名纪丁》曰:“象城,汉县属巨鹿,今赵之临城昭庆镇西北,古象城。赵记:舜弟象居,故仁寿以广阿为象城,乐史引《左传》,舜弟所封。”即舜封弟象于今河北临城县。帝舜执政后,以仁政治天下,尊老爱友,就是他自幼养成的“孝道”美德之升华和发扬光大的反映。

9 O1 v. n" I% L; e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30 23:40
二、吃苦耐劳与热爱农耕8 r1 T1 Y7 T8 n0 y$ N

% m# A% j+ R) b6 Q* u2 }* v我们阅读先秦文化典籍,往往可以看到凡圣人生必有祥瑞,接着便是经历磨难和考验,天将降大任者必有大难也。舜的不幸遭遇前已述。他生而不同凡人,睿智之态屡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尚书》云:‘重华协于帝。’孔安国云:‘华为文德也,言其光文重合于尧。’瞽叟妫姓,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今山东菏泽市东南),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即舜是龙姿大眼、目光远大。身材魁梧的刚毅男子(今日我们仍称山东大汉)。《帝王世纪》云:“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尚书大传》言舜四瞳子,两目重矣。《春秋演孔图》云:舜目四瞳,谓之重明。故目好动而曰舜,或作瞬。“都君”是大部落长之义。
. z" ^- T( }, `0 n  r1 t重华(又写作仲华、玄景、重明)生而神异聪明睿智,《孝经·援神契》曰:“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洛书·灵淮听》云:“有人方面,目衡重华,握石椎,怀神珠。”《淮南子·修务训》云:“舜二瞳子(双瞳仁为义),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春秋繁露》云:“舜形体大上而圆首,长于天文,纯于孝慈。”他在少年、青年时,为躲避家人的毒打或残害,常到出生的东夷氏族部落地避难、谋生,生父(不知姓名)族的人也欢迎和保护他,他吃苦耐劳,勤于农耕,学制造,烧陶器,并贩卖陶器,除供自己衣食外,还尽力供养父母、弟妹。《大戴礼记·五帝德》云:舜“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越绝书》云:舜“去耕历山,三年大熟”。他还教民凿井,饮用或灌田。《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记载:“历山,在濮州(今河南濮阳)东南七十里,接菏泽(今属山东)县界。”《水经注》:雷泽(今菏泽)西南十里许小山孤立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城,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连属,滨带瓠河也。郑玄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阳(今山东定陶)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元和志》: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皆让畔。罗泌《历山考》曰: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其二。今曹、濮间的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旧志: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韩非子·难一》云:“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这就是说,重华农耕、捕渔、制陶于今山东菏泽、定陶,贩卖陶器于今河南濮阳一带。二十多岁时,他以勤劳吃苦,善于农耕、制陶、渔业、商业交易提高了威望,被华夏的东夷氏族部落推举为首领。他继续为民众造福,先民都拥戴他,部落日益发展和壮大。《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陶器质量好之义)。一年而所居成聚(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正义》引《周礼·郊野法》: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即舜部落已有四县的地域。《尸子》记载:“舜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耕者凿渎,险则猎者丧虎。故有光若明,天下归之若父母。”刘勰《文心雕龙》云:“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舜在东方本部落威望之高可见一斑。干宝《搜神记》也说:“虞舜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济之岩,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  j1 t' i! i1 h. h' x9 g8 ?& Z
舜在治理本部落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开始与其他部落酋长交往,扩大影响。《尸子》云:“舜事亲养兄,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又有灵甫,共七人。《鲁连子》云:“舜耕于历山而友益,陶于河滨而友禹。”说明舜和今山东河南的九个部落长都有了友好关系。相传舜部落的贩运、交易物品活动还远及中原西部和晋南的临汾等地。# K5 N( s6 A9 z
舜被举为“帝”后,依然保持勤劳、吃苦、农耕的美德,在都城蒲坂(今山西永济)附近带头进行农耕,并带进了故地的名称。《括地志》记载:“蒲州河东县(今永济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阪,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其美德一直贯穿于为政后的生涯之中。
; u' y  t/ q$ n+ v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30 23:40
$ x" T! U1 R& M) V2 E
三、善于用人和团结各部落3 Y$ X+ M5 S+ i1 c
7 Z0 }" y& B* x+ j% k
舜的美德和威望日益提高,得到了不少部落长的称赞。《尸子》说:“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于是妻之以皇(即尧长女娥皇),媵之以英(即次女女英),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由延庆妫水移殖而来,在今山西永济),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二女不敢以帝骄慢舜父瞽叟、后母、弟象及妹颗手等),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九男虽为帝子,但侍奉舜都惇厚谨敬也)。”舜经两次几乎丧命的考验后,仍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帝尧心喜,便考验舜“五典百官”(即用人)的才能。) I/ @1 {/ @; l9 N
颛顼帝高阳氏时,有八个较大的氏族部落,酋长称“八恺”,为民造福,有一定威望。帝尧时八个部落长为苍舒、、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帝喾高辛时,又有较大的八个氏族部落,首领称“八元”。帝尧时部落长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聩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6]舜向帝尧建议:任用“八元”,管理民事,教化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诸夏太平,四夷归服。舜又向帝尧建议:将黄帝时就不断作乱的三苗(即南蛮)后裔兜(又称混沌),少昊时就言而无信的共工氏后裔穷奇、颛顼高阳时就凶顽不驯的夏氏后裔梼杌(又称鲧),贪财不义的炎帝后裔缙云氏驱逐到距中原遥远的“四夷”地区,使他们不能再损害华夏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这四个较大的氏族部落长势力较大,反对尧将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的位置让给祖籍东夷的舜,故舜以帝尧的威望和权力将“四凶族”首领予以流放。《韩非子·外储》云:“尧欲传天下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东夷地,今山东郯城与江苏赣榆县交界地)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杀共工于幽州之都(今北京西南,时属北狄地)。”《吕氏春秋·行论》载:“尧以天下禅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欲得三公,怒甚猛兽,召之不来,帝舜于是磔之于羽山。”这是鲧、共工等反对东夷后裔舜出任华夏军事首长的权力斗争。因有虞氏族部落也是较早融合于华夏的一员,故鲧、共工不便以“东夷”为借口反对,只好以舜世代未做过华夏部落联盟领导成员之“匹夫”为由加以反对,结果被帝尧处死。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引林少颖《尚书全解》云:“程子谓共、兜之徒,当舜登庸之始,仄陋之人,乃居其上,此凶乱之人所不能堪者也,故其恶彰,而舜诛之。”可见共工、兜等根本就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舜,对他接替帝尧更是不满。
; s# D4 L) `. i% g舜除掉或驱逐了反对他接尧位的势力后,团结了“八恺”、“八元”十六个较大的部落长,势力进一步增大。尧子丹朱又活动于部落首领之中,想自己继父“帝”位。年老的帝尧似乎也看到了舜权力和势力的增大,对己不利,又不便废除。于是他以“考验”为由,将舜置于原始森林及荒郊野外,企图使他在雷电、暴风雨中迷失方向或道路,被饿死或被狼、虫、虎、豹吃掉。但机智多谋的舜,在自己心腹人的保护下,经住了“考验”,安然返回。帝尧无话可说,又不敢得罪舜及其集团势力,只好顺水推舟让舜摄政,自己当名义上的“帝”。《尚书·舜典》云: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论衡》云:“试之于职,官治职修,事无废乱,使入大麓之野,虎狼不搏,蝮蛇不噬;逢烈风疾雨,行不迷惑。”《列女传》亦云:“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从《史记·五帝本纪》看,舜在接受帝尧考察的二十年中,之所以能逢凶化吉,与妻娥皇、妃女英的谋划相助是分不开的。舜摄政八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而已得病的帝尧仍不正式禅位,想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舜怒而夺权。《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故尧城在濮洲甄城(今山东甄城)县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丹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韩非子·说疑》云:“舜逼尧,禹逼舜。”帝尧被囚,舜登帝位,掌握了大权。未及,尧病逝,帝舜遂释放了丹朱,安葬帝尧,并为之守孝三年。丹朱守孝满后,被帝舜封于房陵(今河南安阳防陵,房、防古音同);筑丹朱城。丹朱又联合兜族人起兵反抗,被帝舜击败,贬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再逐于东方的丹水、丹山(今山东临朐县东)。丹朱遭到虞族人的排挤,又西返于敖山(今山东蒙阴县西北三十里),再返于荥阳(今属河南)的敖山。帝舜为稳定政权,又将丹朱封于偏僻的丹渊(今陕西商州)。丹朱仍不服,联合兜及苗蛮反叛,帝舜予以镇压,丹朱等战败后南逃,途中丹朱病死于今河南淅川县。舜封子均为丹渊诸侯,更名商国。均遂称为“商均”。帝舜的地位才巩固下来。另一说是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7]。《孟子·万章上》亦说:“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子,而讴歌舜。”从尧舜时阶级、私有制出现和部落联盟机构实已成为初始国家机构的情况分析,尧禅让帝位与舜是不可信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平遥尧舜时古城的发现,佐证了尧舜时已进入初级奴隶制国家形态。
4 E! w; \& i1 }. [% }& p8 X
# `0 K) N/ u$ M# ]" q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30 23:41
四、实行仁政和造福于民' O) o& I( ~( P, x

7 O: o0 o$ t' R9 j《广弘明集》引《汲冢周书》云:“舜囚尧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取之帝位。”皇甫谧云:“舜所都,或言平阳。”说明舜初即位于尧都平阳。之后,迁都于蒲坂。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宋永初《历山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舜为帝后,广施仁政,以身作则,造福于天下之民。《古今注》云:“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又“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有十二牧”。这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以贤人治理天下的美德,是他实行仁政、造福于民的思想基础。
  O; Q# R1 e; ]# D1.任用贤才
, l9 V- b" w; W: J/ g& N) A《史记·五帝本纪》载:帝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任伯禹为司空,管理土地;任弃(即后稷)为稷官,管理农业;任契为司徒,管理教化;任皋陶为士,管理刑法;任垂为共工,管理百工;任伯益为虞官,管理山川河湖,任朱虎、熊罴为副虞官,协助伯益;任伯夷为秩宗,管理郊庙礼仪;任夔为典乐,管理礼乐;任龙为纳言,管理谏帝事务。他将中原、东方、西方(今黄河流域)有威望的部落长,都任用为自己的助手,进一步得到了诸部落民众的拥护。- v: \: u  G" S  x( k
2.治理天下
1 x, _9 k. L  @. e; Z0 B: {帝舜廉洁爱民,生活朴素,二十二位管理官员也尽心尽力,天下大治。皋陶任大理职后,执法严明,刑法宽和,民间没有冤情;伯夷主礼,井井有条,上下谦让,君臣一心;垂主百工,各种器具制造及房屋营修业兴旺;弃为稷官后,教民按季节种植五谷,粮食丰收,民不受饥;契任司徒后,百姓亲和,尊老爱幼;龙主宾客、纳言,远方部落长归服,各方建议及时达于帝舜。十二牧深得九州(今黄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百姓拥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治住了天下的洪水,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又带领百姓平土地,划定九州地域,水地种稻,旱地植粟,以土地好坏交纳租赋,民心大快。从此,疆域扩大,国家的雏形机构形成。“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今越南北部)、北发,西戎、析支、渠叟、氐羌(西达今新疆),北山戎(今内蒙古)、发、息慎(今东北),东长、鸟夷(今山东),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8]这个地域有些夸大,帝舜时的辖土不会有这么辽阔。
) A' [4 _# _, K# P3.民颂舜德
2 Z8 b/ W! \; l6 f9 T6 U! F( D  o' g7 ~帝舜在百姓丰衣足食后,还注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竹书纪年》云:“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舜注意教化百姓,改除陋习。《管子》云:“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俗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温恶不服,而天下化之。”舜还以身作则,劝导百姓节俭。《韩诗外传》云:“舜甑盆无膻(不食肉之义),而下不以余获罪(不贪财之义);饭乎土簋,啜严土型(以瓦器烧饭之义),而农不以力获罪(不偷懒之义);麑衣而领,而女不以巧获罪(不以腐化犯罪之义);法下易出,事寡易为功,而民不以政获罪(法简事少,民不以苟政犯罪之义)。故大道多容,大德众下,圣人寡为,故用物常壮也。”《吕氏春秋》云:“舜之耕渔,其贤不屑,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言舜微时勤劳之义)。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殷殷,无不戴说。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尸子》亦说:“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称颂舜为“帝”后,仍和百姓同甘共苦,心中装着百姓关心的事情,因而得到人民的赞扬。《新书》记载帝舜说:“吾尽吾敬以事吾上,故见谓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谓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谓爱焉。是以见爱亲于天下之民,而见贵信于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谕教,唯以敬也。故欲明道为忠,必服之。”正如此,帝舜才能成为帝王的楷模。他派臣子四出各地采风,吸取民歌之长,亲自制定箫律、《南风》、《九韶》乐舞,歌颂太平盛世。《礼记·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泰族训》曰:“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尸子》云:“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世本·作篇》云:“舜作箫,其形参差象凤翼,长二尺。”《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吕氏春秋》云:“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十二弦之琴。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章太炎《诂经札记·舜歌南风解》云:“舜南巡苍梧,地本属楚,其歌南风,盖即在南巡时,厥后楚之《九歌》九章,当即南风遗音,故有《湘君》、《湘夫人》等篇,即用舜律,而又咏舜事也。且夷乐亦惟南音最合。”舜创音律、乐歌,成为一代盛世国乐。甚至多次征伐不服的三苗(时在今江、汉一带),也在帝舜德政下表示归顺了。《淮南子·齐俗训》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吕氏春秋·尚德》曰:“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少数苗蛮顽抗,被舜击溃南逃。《吕氏春秋·召类》云:“舜却三苗,更易其俗。”《尚书·舜典》云:帝舜“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迹咸熙,分北三苗。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反映了天下大治和人民康乐的喜人景象。3 s4 g& t9 |6 E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30 23:41
五、献身于民和安葬苍梧
/ C  I4 N5 B1 a# @
4 w( H0 T& Q. u! P( q1 U《史记·五帝本纪》曰:“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尚书大传》亦曰:舜在“维元祀,巡狩四岳八伯,坛四奥,沉四海,封有十二山,兆有十二州,乐正定乐名,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九州十二牧均有乐歌。帝“五载一巡狩,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之声,犹悉关于律。乐者,人性之所自有也,故圣王巡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性情;因论有十二俗,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帝舜初步创立了国家制度,改善了部落民众的生活,统一了众多分散的氏族,扩大了疆域,制定了礼乐,为华夏族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成为百姓心目中高大、完备的古帝形象,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有美德和智慧的化身。
! o$ T' a; ?& O: c2 A《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即今湖南宁远县东南六十里处。”关于舜是否葬于此?说法较多,后经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地图九疑山绘记有舜陵证实,我们经详细考证:认为帝舜确实葬于零陵[9]。
; ?9 z  `5 r* G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关于帝舜的死因。《淮南子》云:舜南征三苗而死于苍梧。另一说是舜南巡,至苍梧病逝。还有一说是蛟龙(大蟒蛇)霸占了水泉洞,危害了人民的饮水和灌田。舜南巡至苍梧后闻,冒死入山洞,杀死蛟龙,保证了百姓的饮水和灌田。不论怎样说,帝舜百岁时,还是为人民的福利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行文至此,不由得使人十分感叹:一个中华古“帝”尚能保持传统美德,廉洁自律,为百姓的利益献出生命。四千多年后的今日,一些“人民的公仆”却贪污受贿,将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抛于脑后,岂不有辱祖宗帝舜!更是对中国千年来人民传统道德的侮辱和背叛!古帝舜安葬零陵已四千多年。离我们已十分久远,但他的美德和献身精神,与炎帝、黄帝、帝尧一样,永远激励着我们今日的炎黄子孙!
* a" t4 B/ x/ o; `% b
% U% P' j1 Q5 [. e! K, L ' ]- h- d0 f3 q

( P2 V) [% I3 z; O' [, B注释:* ~6 U" @3 w8 R- |
[1]《史记·五帝本纪》正义。9 f  `( Y; P$ F  S
[2][4]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A. l! T; d' h; D[3]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虞幕、句望》,中州书画社,1982年。$ a' }! Y. ]3 f; \# v7 c6 t+ ]
[5][6][7][8]《史记·五帝本纪》。# d& T  G# t" F& e
[9]拙文:《炎帝和帝舜陵何以在湖南》,《衡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2 q% F$ g/ }' g9 E

* C5 R: m8 A) @8 R- L! v& c. e(选自《舜德千秋》,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 l& ]7 X* J2 |, t4 O6 t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