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简述虞舜的一生
b3 N! [% [8 D7 A+ L( j1 [$ v- M+ `9 b2 Y0 z3 ^
+ j' }* k% e- Z- q! l$ J q% @' B0 H 虞舜一生大致线路图如是:虞舜于公元前2173年诞生在古濮州,山东荷泽县南50里,今诸城县之姚墟。童年丧母,少年受尽后母及弟的迫害险些至死。十五六岁时被后母赶出家门,从此迈出个奋斗之旅程。二十岁前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一带有虞氏赞辖境内的历山种田,雷泽里打魚。并将剩余的粮食、魚虾孝敬父母及有困难之人家,以尽孝道。公元前2153年以后十年,视野开阔,胸怀壮志,起先择河滨制陶、寿丘作什器,低价出售换取民心,顶盛时期在负夏。通过制陶、作什器低价出售活动集得不少资金,又得氏族内外民众之心。此时己初步形成一个由虞舜为中心的新部落,虞舜看到了希望,决心离开东夷向国中发展,在制陶、作什器的窑址选择上逐步偏向晋南,要与制陶、作什器的名族陶唐氏一争高低。随着舜的个人声望不断地提高、远播,相信跟随拥戴虞舜的人和氏族越来越多,舜的势力范围也在迅速地扩大。正如《管子·治国》中曰:“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善为民除害兴利,而天下之民归之。”在公元前2143年左右,由于永济巿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带的部分陶唐氏族人加入虞舜的新部落,虞舜就势在永济市区东南18公里处扎寨定居,取名曰虞乡。
' Z" M5 s% S7 h1 ?, y9 B. ]' E
3 K: u1 k* `7 a6 M4 e% J' g% g& [' H3 [, R# h5 ^8 z5 _
尧帝氏族德己衰,虞舜占据虞乡是以德而取,为免不再失德于民不用武力解决。尧帝己知虞舜之贤德,便采用举虞舜为接班人,嫁二女于虞舜为妻的政治联烟,顺势将虞舜己占据的虞乡封给虞舜族等三项措施。通过联盟消化了来自虞舜新兴部落的威胁,抗衡了其他强势部落,找到了一位可使唐复兴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巩固了尧帝氏族政权。
' {9 [7 [' ]9 I$ z- j/ N* c+ s9 l# p; ^( u% }
- N. z; o+ n( W0 o: H% c- f
尧帝封虞舜为虞乡侯,将娥皇、女英二女嫁虞侯居于虞乡妫汭处。虞舜与娥皇、女英二女婚后六、七年无子。在征得尧帝、娥皇、女英同意或尧帝的建议,虞舜又娶登北氏女后盲为三妃。《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曰:“三十年,葬后育(《汉志注》作“后盲”,郦道元“渭水注”亦作后盲)于渭。”《礼记·檀弓》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按上述,舜帝应当有三个妃子。时过不久,正妃娥皇生一女曰玉女;二妃女英生一子曰义均(啇均);三妃登北氏后盲生二女曰宵明、烛光,生七子名不详。
; ~# ~# I9 ~) i" ?9 p
) }! r0 T5 S- W* C
- [" c- {' r9 `) _ 对虞舜进行长达二十年的培养、锻炼、考察。尧帝在公元前2103年前后,才让年五十岁的虞舜摄政代行天子事,尧帝亲自主持虞舜登上摄政代行天子事之位的仪式。为加强对虞舜的控制,准重建有虞氏国,赐号虞国,封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张店古城附近建都。
' O3 p9 e3 H& f: d L/ v! C& i& y. |5 `: |
( \7 t, M4 `# O& q$ E, X0 c 舜帝不满代唐尧现状,利用在朝中做司徒的机会,广交大臣,积极培植自己的党羽。《史记》说他“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为登位作准备,最后竟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面,司马贞在《史记正义》中,引用《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舜自己做了事实上的天子。这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夺位,儒家称“禅让”与史实差了十万八千里。虞舜年五十八尧崩,虞舜为尧帝守孝三载。$ f5 h7 c9 T! b0 R. M
1 o. O( o1 x3 M. n0 X
尧子丹朱动用自己的势力要和舜来争位,占据了黄河之北一带。舜帝为证明徳,试探诸候主动让避到了黄河南面,丹朱留在平阳为王。. G' A" }! j0 {4 d
0 a6 Z8 b. \; ^
天下的诸候朝见天子时,不去尧子丹朱那里,却去朝见虞舜。在各诸侯国支持拥戴下,公元前2112年,六十一岁的虞舜践帝位。登帝位后,虞舜没有回到平阳,为避免与丹朱发生战争冲突,虞舜选择了曾是神农之后烈山氏柱都城,又是尧的旧都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建都,改国号为虞。
6 f6 U& |, v* E
5 V; L" [, I; B& S; k U在虞舜行政期间,大禹治水以改其父鯀的障水法,采用疏通河道治水法。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终使当时水流顺畅。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向舜帝建议,重新将天下規划為九个州,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 E) G, z) I+ h6 H; f' w" i3 w; m* z9 F! k
7 h/ R. q3 V) ?' K 舜帝以大禹为贤德之才,准备将大位传与他。大禹本与舜帝有杀父之仇,他通过治水成功获得的崇高威望,取得了多数氏族部落首领和朝中大臣的支持,想以政变方式逼迫舜帝交出权力。在舜帝十四年(公元前2098年)时就有过一次明显的暴露。
: S. |2 N9 S; m0 {
# r4 i# R" h& w2 |3 r. R, L9 S- f
作者: 尚海 时间: 2009-9-17 09:44
本帖最后由 尚海 于 2009-9-17 09:47 编辑
: a0 J G+ {$ G1 Y& ^
$ B6 o* m6 ~. f9 |* F3 {(接上贴) O& z9 a- H( ?* L5 c2 R- A+ B/ g
* |+ ~! d# f. e& m
有关这次暴露在《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舜在位十有四年(公元前2098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靁雨,疾风登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未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和而歌《卿云》。帝乃介之曰:‘卿云爛兮,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鼓下有长)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以竭,褰裳去之。’于是八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葳,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 t- o Z6 A, T3 d% o( _( X6 @/ i0 E; `1 g# O
这段描述表面上看似舜与大臣共乐,庆云出现,瑞祥之至。实际上,这完全是大禹发动的一次谋行天子事的政变。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灾害性天气中,大禹及其支持者向舜帝起哄发难。舜帝无奈之下,表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自己愿意让出部分权力。这场风波平息后,以龙、蛟、龟、鳖等为图腾的部落首领,纷纷离开舜帝,站到了大禹一边。舜帝依照尧帝的办法,在河边设坛,举行让权仪式。在仪式上,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还打出了写有“当禅禹”,的条幅。导至后来大禹在太庙举行“摄行天子之事”的仪式,舜帝也没有参加。这是一埸看似舜与大臣共乐,实为大禹发动的一次谋行天子事的政变。
. {1 X( V8 G( T2 v* {! l5 \1 R) a
6 C: |& D/ @ T& p6 F 摄行天子事的政变成功过七、八年后,大禹为了更顺利得天子位,求请入舜帝嗣得准。《史记•夏本记》曰:“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舜帝大部分权力己交,遇重大问题时才参与。大禹嫌舜帝碍事,便劝舜帝休养四处走走,巡视全国。百岁高龄的舜帝终在最后一次南廵时崩于湘地苍梧之野。《史记•五帝本记》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代帝位三十九年,南廵狩,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3 G0 g8 y9 Y& W. j, L- S; }. u' L0 h* m) R8 y- X
舜帝到南方的三苗之地巡狩,有两面性,一是因三苗人敬舜安全,为了避开大禹,不再干预大禹执政,顺路看一看封于有庳的弟弟象(有庳位于离九疑山仅百余里)。二是与其说是南巡,还不如说到南方避难,或者说被大禹流放到距离当时的都城蒲坂遥远的三苗之地。
- s! l) ~6 k- b# u# Q1 U
/ W/ z( h6 ]: C: ^( ?& |2 o 舜帝崩的消息传到京都蒲坂后,皇后娥皇、妃女英悲痛之余,千里条条奔丧于九疑山,回归途中觉得无生还的意义便双双投进湘水,追随舜帝而去。对此刘向在《列女传》中说:“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帝涉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朱子集注》曰:“君谓湘君,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者也。帝子谓湘夫人,尧之次女女英,舜次妃也。”《礼记•檀弓》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这是因三妃后盲在八、九年前已故,娥皇,女英没随舜帝南巡,舜帝崩葬时,三妃没在身边。
+ N5 i. W/ C0 s% ^- j( R, P/ o4 k1 Q- h
舜帝与女英生长子曰义均。义均无大才也没有什么功劳,舜帝才没有将帝位传给商均。舜帝29年封啇地予义均,《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有载曰:“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啇”。 义均受封啇地后人们便称其为商均。商均在啇地择一地筑城,名曰虞城(今河南啇丘市虞城县)。《正义》载:“虞城县在宋州北五十里虞国,商均所封。”《大明一统志》载:“虞城县在归德府城东北六十里,当时并商丘皆在国内,故曰商也。”秦始皇置虞县,隋改虞城县,位于今河南省东部,邻接山东、安徽两省,包括今之河南商丘一带。# ?7 y% D9 |5 h7 I5 y
8 J3 A8 a/ o' h2 r4 a5 _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十七年崩。” 《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在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这一记载说明,商均跟随舜帝南巡一同到了南方。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商均在九疑山为舜帝守孝,没有回虞城去,最后在九疑山去世,并安葬于九疑山。, D+ D* \+ W" [+ b* ^
* S4 [5 K" Y; n6 f2 U U1 J5 ] 现河南啇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有商均墓,此商均墓可能是衣冢墓或商均后某人之墓。商均在九疑山为舜帝守孝时己是年近古稀之人,在极度悲痛中去世是可能的。商均亡后运回几千里之外的虞城可能性不大,关键商均父墓在九疑山,商均亡后葬在父舜帝墓旁继续为父守护是顺理成章的事。商均在九疑山亡后,由子女或下人将部分衣物带回虞城安葬成衣冢墓也是成礼应该的,也是可能的。+ R: C1 e; u& {
! w& O0 G9 Y4 E/ }: P 虞城商均,墓位于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的利民乡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3.8米,面积960平方米,是历代的虞城风景名胜之一。古代有“祠宇一所,望若峻岭”,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建社稷商均坛,每年春秋举行祭典活动。刘咸云的“商均封国古虞城,尘迹荒凉草树平”,范良彦:“商均遗址枕城荒,封邑千秋事渺茫”,马聪:“帝子升仙永不归,空照片碣照斜晕”,张嵩诗“世传城北商均墓,岁月萋然野草青,天位不升遗骨在,地人瞻望忙虞廷”,这些记载说明了在虞城有商均墓的史实。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09-9-17 11:39
真贵的资料!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09-9-18 15:13
“姚墟”何在?
2 B# u3 Q, E% V6 p5 m; Z) w s 按上面一楼第一个自然段落描述;公元前两千多年那个时候“永济巿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带的部分陶唐氏族人加入虞舜的新部落”谈何容易?% F( J" P+ u# l) |) T4 C5 B
要想从山东的西部向山西的东部发展。横跨整个河南省的地域,交通方便吗?有点不现实。。7 g9 ^7 f- C+ \, ^2 i
最根本的是找到当时的“姚墟”……甘肃的天水?河南的濮阳?山东的“山东荷泽县南50里,今诸城县之姚墟”(确实是第一次听到)?还有就是山西永济附近那个地方?按本帖的描述“姚墟”应该山西永济附近才能说得过去。不过永济肯定不是姚墟的所在地,,
作者: 尚海 时间: 2009-9-19 13:49
“‘永济巿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带的部分陶唐氏族人加入虞舜的新部落’谈何容易?”这就是虞舜的伟人之处。, u. C. ^$ r+ k
- u; q0 W- R, K/ j& P
姚墟是个小地名,只要大地名合即可。请见《众姓祖源有虞氏之二》。谢谢!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