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原创]吴兴姚氏、沈氏两家大族及姚氏西徙 [打印本页]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14:24
标题: [原创]吴兴姚氏、沈氏两家大族及姚氏西徙
本帖最后由 武康姚 于 2014-12-8 18:43 编辑
. a- @, ^3 _' c: K: N$ K1 L) ^( r6 [7 G# y
       吴兴姚氏与吴兴沈氏、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七大世家。而吴兴姚氏与吴兴沈氏同出一地--武康。
一、吴兴姚氏、沈氏两家大族的渊源
       吴兴姚氏在此不多赘述,仅对沈氏做大致介绍。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女狱城,在(武康)县东三十五里。《入东记》云:后汉青州刺史姚恢与海昏侯沈戎过江阴,争柯山居之。恢女密报戎。戎先居之。姚氏三代不养女,有女则囚于此山。
     《天中记·卷十八》:女囚吴兴:余不乡有女囚山,又曰女狱山。汉姚恢以柯田山水嘉甚,谋居。其女泄之于姻,沈戎家夺之。恢愤其女,赚女归宁,囚之苎溪之北山墟间。至死不悔,仍戒其后三世不举女。戎,字威卿,说降剧贼尹良,光武嘉之功,封海昏侯,不受。(《图经》)
       以上史料记载,沈戎和吴兴姚氏先祖姚恢,曾为争地盘而闹的不可开交。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呢?
       我们先了解下沈戎和沈氏。
       沈戎(?—58),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所以,沈戎是吴兴沈氏的开山始祖。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总名人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并列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3%,排在第十位。
        又《胡桑按》:古武康名谚云:满朝文武半朝康。康即武康,指南北朝时期,时沈姓为大族。当然,对于这句谚语,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康”也完全可以理解成是武康出去做官的人,也包括姚氏。不过,当地民间就这么传下来的,指的就是沈氏。
所以,吴兴沈氏是响当当的、名副其实的大族。尤以仕宦、文学著述闻名。大名鼎鼎的沈约就是吴兴沈氏后裔。
        时间:
        姚恢是因避莽乱,逃居吴兴的,当在公元23-24年时间。而关于沈戎的史载: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
沈戎是在建武中(56年-57年)才到余不乡定居的。按姚恢避难吴兴时20-30岁计算,沈戎定居余不乡(56年-57年)时,姚恢起码有50-60岁的年龄了。时间上或也可能。
       地点:
       万历《湖州府志·卷四》:皇觉教寺,(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东北一十里(《武康县志》作一十五里),汉述善侯沈戎故宅建,初名怀德,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额。
       道光《武康县志》:皇觉教寺,在县东北十五里凤凰山,后汉述善侯沈戎故宅。宋元嘉三年(426),戎后裔怀文、演之、庆之等表请以始祖宅为寺。文帝以述善侯有功于世,人怀其德,赐名怀德。宋治平二年改今额,元毁,明洪武四年(1317),僧妙定复建。万历四十八(1620),僧顗重修,国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宜重建。
      《明一统志·卷四十》:金鹅山,在德清县西北五里,后汉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其后沈氏通显。谚云:金鹅鸣,沈氏兴。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皇觉教寺,《湖州府志》:在(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东北一十里。《吴兴掌故》:汉沈戎故宅,后舍为怀德寺。宋治平间,改为皇觉寺。《武康县志》:元毁。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万历四十八年(1620),僧德顗重建。
        地方志已明确的记载了皇觉寺(原名怀德寺,宋治平二年改今额)即沈戎故宅。那么,皇觉寺今安在?皇觉寺现在德清县开发区龙山村方安自然村。二〇〇六年九月四日被县政府公布为“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
        而姚恢避难居吴兴,史书未载明确切的地址,只是述说姚敷迁居武康城山。而据《武康县志》、《湖州府志》记载:姚恢墓在石城山。据此判断,姚恢避难吴兴所居之地,应该不远。而城山到龙山,距离5-6公里左右。所以,地点、距离上,还是有可能的。
        二、晋至南朝陈,吴兴姚氏人物在历史舞台不够出彩探源
       (一)、确实面对沈氏的挤压、和强有力的挑战
         我们现在分析下,姚、沈两家人物,在后汉到南朝,这一历史舞台上的表现。
         从后汉到三国吴,两家人物数量、表现相差不大。而晋、南朝宋、齐、陈,却表现悬殊,沈氏远强于姚氏。
         一方面,沈氏家族实力确实强劲,这是事实。
         晋朝,沈氏有车骑将军沈充、礼部尚书沈嘉、潭州都督吴兴郡公沈叔安为代表,在朝为官者达16人。而姚氏逊色多了,仅散騎常侍姚藏、給事中姚武韞和两位县令。
         南朝宋,沈氏人才辈出,武将文士悉数登场。武有太尉沈庆之、征掳将军沈敞之、中郎将军沈邵之等一大批骁勇善战的武将;文有礼部尚书沈昙庆、礼部尚书沈总、光禄大夫沈孟韪、御史中丞沈淡,还有学士沈麟士等,可谓人才济济。
         而武康姚氏虽有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领衔,在人才数量、品阶上,与沈氏比较,确实不在同一层面。
         南朝齐,沈氏又出了一批人物,姚氏基本没有啥人物登场。
         南朝梁,两家历史人物接近,吴兴姚氏略胜一筹。
         南朝陈,沈氏也出了一批人物,粉墨登场。而姚氏只有姚察一人,虽说以吏部尚书品阶,也独木难支矣!
         另外,从《吴兴府志》在整个宋朝时期的进士榜名单的统计,沈氏39人上榜,姚氏10人上榜,姚:沈比例接近14。吴兴沈氏实力之强劲,人才之丰厚,不仅仅是道听途说而已也。当然,那是吴兴姚氏已经完成西迁,但由此也可见一斑,
         难怪古武康名谚云:满朝文武半朝康确也是史实了。
         另一方面,沈氏的女性表现特别抢眼。
         南朝四代,宋、陈两代沈氏先后涌现三位皇后:沈容姬,文帝美人、沈太后;沈妙容, 陈文帝沈皇后;沈婺华 武帝女、陈后主沈皇后。而宋、陈两朝,正是沈氏人物,表现尤为突出的时代,跟沈氏女性的表现,和贵为皇亲的特殊地位不无关系。特别是梁代,吴兴姚氏、沈氏表现接近,姚氏略胜。而梁代沈氏未有女人进入历史舞台,也是明证。
        关于沈容姬的记载:宋明帝泰始元年(乙巳,公元465年),沈容姬的儿子刘彧称帝,是为宋明帝。经有司建议:“昔豳都追远,正邑缠哀,缅慕德义,敬奉园陵。先太妃德履端华,徽景明峻,风光宸掖,训流国闱,鞠圣诞灵,蚤捐鸿祚。臣等远模汉册,近仪晋典,谨上尊号为皇太后。”上尊号为皇太后,谥曰宣,陵号崇宁。
        沈妙容,李延寿南史》:陈武抚兹归运,奄开帝业。若夫俪天作则,燮隆王化,则宣太后其懿焉。文、宣宫壶,无闻于丧德;后主嗣业,实败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
        沈婺华,姚思廉陈书》: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后澹然未尝有所忌怨。而居处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
        从上述,基本可以看出,沈氏特别注重对下一代女孩的培养、教育的,也很有成果。而观姚氏,根本没有出现女性的面孔。这与先祖姚恢囚女的典故,也不无关系吗?
       (二)、经历的两次历史事件,造成后来乏人
          第一次、东晋隆安三年,孙恩领导浙东农民起义响应者“寇武康”
据《二十五史-宋书》列传第三十七的记载,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兴元年(402年)三月曾爆发了孙恩领导浙东人民反抗东晋王朝的农民起义战争,历时两年七个月,当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纷起响应。《二十五史-宋书》中“遣人寇武康”的记载,说明起义军确实到过武康。
         根据德清县文保所的分析,棋盘顶石城是武康邑人利用城山顶部商周土墩墓块石(随处可捡的印纹陶片及原始瓷片为土墩墓破坏之遗物),或直接以土墩墓为城墙(东南角土墩墓)建立起来的石城,其建筑年代上限是在东汉,下限是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其功用亦为当时邑民避乱场所。
         根据以上史实,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武康城山姚氏经历了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尽管守住了家园,也肯定付出了较大的牺牲。今城山脚下,确有“大败地”地名。
      (从县文保所的分析,石城山的建筑年代上限是在东汉,下限是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这一点让人浮想,以上年限恰与田渊避难吴兴的时间相吻合。当时田渊等先人居城山之上,也很有可能也!有待考证。)
       第二次、朱龄石屠杀
      《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八·朱龄石载:朱龄石,字伯儿,沛郡沛人也。。。。初为殿中将军,常追随桓修兄弟,为修抚军参军。在京口,高祖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于高祖曰:“世受桓氏厚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高祖义而许之。事定,以为镇军参军,迁武康令,加宁远将军。丧乱之后,武康人姚系祖招聚亡命,专为劫富,所居险阻,郡县畏惮不能讨。龄石至县,伪与系祖亲厚,召为参军。系祖恃其兄弟徒党强盛,谓龄石必不敢图己,乃出应召。龄石潜结腹心,知其居所途径,乃要系祖宴会,叱左右斩之。乃率吏人驰至其家,掩其不备,莫有得举手者,悉斩系祖兄弟,杀数十人,自是一郡得清。
       此事在当时影响颇大,朱龄石还一时为人所劾,系于狱中。可见,武康令朱龄石狠下杀手,概妇孺皆罹难焉!
顺便纠正一下,史志记载:武康縣 赤眉城 在縣西南三里石城山,漢赤眉入寇築城。此地邑人保山之上,形勢便利,城保山腳失利之地,大則敗而走。舊編云:山頂有五馬堂。
       查史志,漢赤眉根本没进犯吴兴,更何况武康城山以石築城。概编撰者,当上述事为赤眉犯境矣。
       此两事件,对于姚氏家族的打击之痛、伤害之重,对后来重新崛起道路之漫长,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硬伤
       (三)、姚氏后裔自身个性的原因。
       史载:姚仲翁,三国吴武康人。天性俭素,种瓜灌园,以供衣食。乡人称为长者。或有馈遗,一无所受。不得已而受,即惠贫乏,未尝以一介自污。瓶粟屡空,晏如也。
       姚巡,信次子,乐于游山玩水。
       姚汾,泉石自娱,隐居不出征召。
       这些姚氏族人,不是隐逸读书,游玩玩水,就是采菊东篱,悠见南山。所以,跟姚氏后裔的这方面个性爱好,也不无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姚、沈两大家族,不管姚恢与沈戎争地盘的历史恩怨存在与否,还是两次灾难事件的重创,和自身原因也好,姚氏家族在吴兴甚至整个江南地区,遇到了沈氏家族的强有力、极其严峻的挑战,也影响了姚氏家族的发展空间,这已成历史事实。
       三、武康姚氏的西迁
       武康姚氏两大家族西迁
       姚宣业家族 ,为陕州硖石姚氏始祖。后裔的代表人物:姚崇。
       姚僧垣家族,为京兆万年姚氏始祖。后裔的代表人物:姚思廉、姚璹。
       姚氏西迁的原因:
       1、宦游他居。
       姚纲,事魏。子姚宣业仕南朝梁,任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后西魏军灭梁,姚宣业举家北迁陕州硖石(河南三门硖市)
       姚僧垣家族,梁元帝时,携子姚最先赴江陵,后达长安。为京兆万年姚氏始祖。
       2、政治中心的转移。
        姚察,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当时在建业。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奉诏撰梁史、陈史。居大兴城(唐改长安)。子思廉也遂往长安。
       3、姚、沈两大族的微妙关系。姚氏受到沈氏挤压、和极其严峻的挑战。
       对于吴兴姚氏家族,西迁攀附新的政权,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当时的处境,至少也是武康姚氏的不错选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成功、有效的。
       四、吴兴姚氏西迁,迎来家族振兴、辉煌
       第一、辉煌业绩
   1、首先当说姚崇公,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居功至伟。
   2、姚思廉公,以十八学士之一,颇受太宗器重,以梁、陈二史载入史册, 以个人品德、才华,再续姚氏辉煌。特别是准葬昭陵,此乃吴兴姚氏无尚荣耀也!
   3、从下表还可以看出,唐时,姚氏家族,不管是在历史人物的文治、著述、武功,还是历史人物的数量、品阶等诸方面考量,已经全面超出沈氏家族,特别是三朝宰相姚崇、大学士姚思廉、思廉孙相则天姚璹。此三精英领衔的姚氏集团,和后来以代宗睿真沈皇后、宰相沈君谅,领衔的沈氏集团相比较,虽然沈氏集团确很优秀,无奈也莫及姚氏了。
   4、吴兴姚氏的后裔,在外取得的辉煌业绩,也得到了里人的肯定。
吴兴沈氏历来是吴兴第一大族。但是,在南宋談鑰撰《吳興志》姓氏卷里,把姚氏列在第一位,沈氏排第二,这在以前不敢想想。这说明当时的文史界,已经完全认可,武康姚氏家族人物,在前朝历史舞台上的杰出功勋和优良展现。
5、由此,吴兴姚氏摘掉“贱族”之嫌疑,跨入“名门大族”之列。也为姚氏后裔,开启光大之门。
      第二、吴兴姚氏实现家族振兴、辉煌的原因
      篇幅有限,以姚崇、姚思廉之事为例,仅略举一二。
     1、姚氏家族人物的高尚品德、素养
        忠烈
        姚思廉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
        姚崇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百官都为唐朝复辟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我长期事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清廉
        姚思廉名言: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此言将流芳百世。
       敢于直言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特准许葬于昭陵。
        2、功勋和才华
        姚崇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提出“十事要说”,确立朝纲,实行新政。
    (1)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
    (2)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3)法行自近,公平执法。
    (4)宦官不得干政。
    (5)拒绝租赋外的贡献。
    (6)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
    (7)礼待朝臣。
    (8)虚怀纳谏。
    (9)不再增建道观、佛寺。
    (10)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
    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灭蝗救灾
     716年(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因百姓和当地官员迷信“天灾”,不敢捕杀,遂加剧。姚崇上奏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虽多方反对,玄宗也存疑虑,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姚思廉的史学思想
(1)、以史为鉴的著述宗旨。姚思廉写人物很注意褒扬或贬斥,以期用著史来影响世风。他为良吏立传,注意突出各人的特点。
(2)、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姚思廉多次总结梁代太清之乱和陈代祯明沦覆的历史经验,着重强调国家的治乱安危取决于人事情况如何,决定历史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政权的兴亡更替是必然现象,夫道不恒夷,运无常泰,斯则穷通有数,盛衰相袭

4 p! z& Y" o& ?9 g
      3、人才数量、质量,与时代步伐同步  
      姚懿家族
      姚懿有十一子,除了姚崇,长子姚元景,官朝散大夫,司农寺丞、潭州刺史。  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承。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唐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僧垣家族
    有子察、最,孙思廉、思聪、思明,曾孙以下凡14人。姚思廉以文史著称,思聪封银青光禄大夫、行杭州刺史。思廉孙姚璹,中书舍人 ,封吴兴县男,后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 r( E& ^) a+ g" p
(还原历史真相,缅怀先贤功勋,追寻先人印迹,牢记祖先美德,是姚氏后裔的责任。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期待方家赐教、斧正!)
                                                                                                           2014年12月7日武康姚记之 时寓吴兴
3 L/ f8 n$ O( X6 r7 X" s1 v

8 s, Y5 c. x8 M0 k) h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12-8 15:14
         5、由此,吴兴姚氏摘掉“贱族”之名,跨入“名门大族”之列。——当时,吴兴姚氏不至于“贱族”,据说是“素族”。
. d" C( Q; |5 q) |
; I2 }  @$ c* y9 {         后人赞 姚僧垣家,一门五史学家。姚僧垣和姚最父子又是大医家,特别是僧垣公,其医学著作还在影响。医生做到大夫,或医生被称为大夫,俱源于僧垣公。不过,在当时,医生一般并不是高尚职业,不具高尚地位。
: d' K& k) d* T" Q8 H' A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15:18
谢谢指正!!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15:20
还有一个吴兴姚氏、沈氏人物统计表,传不上来,格式不对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15:23
   姚思廉自称“贱族”--  别日召入论选事,察垂涕拜请曰:“臣东皋贱族,身才庸近,情忘远致,念绝修途。$ M2 E/ u$ B2 ]' T7 e) \
可能是谦虚吧?
作者: 南昌姚公瑞    时间: 2014-12-8 16:06
姚氏先人走过的历史长河,就像红军经历万里长征一样,让人惊叹!让人敬佩!让人荣耀!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16:08
是呀!!!!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18:45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8 15:14
: f- B! j+ Z: c2 P4 a9 b3 ?0 j5、由此,吴兴姚氏摘掉“贱族”之名,跨入“名门大族”之列。——当时,吴兴姚氏不至于“贱族”, ...

% }" ]9 i! _# e/ t8 H姚老,我把它改成---“贱族”之嫌疑,这个说法,可能更准确一点。不知可否?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20:25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12-8 20:48
        姚懿有十一子。——此说从何而来?姚懿有几位夫人?姚崇之母是第几位?
# T% Y6 d! q& c0 M; j# L% l1 a        姚崇有几位夫人?有没有王姓夫人(王刺史之女)?
, C% C8 @4 S3 z( D) s, j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21:31
姚懿生平考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c123a0100t0xs.html; v: U6 x: V; ]9 |9 E( ]% d8 f6 v
我从这里获得,不知正确否?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21:36
我还没研究到那个程度,姚老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8 21:39
主要手上,有价值的史料太少,我喜欢钻,没有第一手资料,也难为无米之炊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9 14:44
????????????????????/
作者: 南京姚荣富    时间: 2014-12-10 01:14
现在的考证已经很有脉络了。古吴兴姚氏聚族之地即现在的德清武康。古吴兴郡的面积有这么大啊?这个是不是也是一直无法真正确认的一个因素呢?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10 10:22
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0 X- u0 U7 `# ^; H& w5 I1 P, w5 a
东吴甘露二年(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为吴兴名称之始。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9 |# ]0 ~% }! D; \0 m
隋仁寿二年(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
4 ?3 J9 I* S% n9 ?3 H0 s: p唐代湖州“吴兴郡”为上郡。武德四年,以乌程县置。户数73360,人口477698。辖县五:乌程,望、武康,上、长城,望、安吉,紧、德清,上。
$ y) V. s$ ]5 z1 Z; h; p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朱诚讳,改长城县为长兴县。
1 E, q- s- P/ `. `宋代属两浙路十二州之一,“湖州吴兴郡”,景祐元年,升“昭庆军节度”。宝庆元年,改“安吉州”,崇宁年间户数162335,人口361689。辖县六:乌程,望、归安,望(太平兴国七年置)、安吉,望、长兴,望、德清,紧、武康。上。+ u) F5 V: O4 W( j3 D+ K! J
元代,湖州属江浙行省“湖州路”。至元十三年,升安吉州为湖州路。户数254345。领司一、县五、州一:录事司、乌程,上、归安,上、安吉,中、德清,下、武康。中、长兴州,中(元贞元年,升长兴县为为州)。
* y+ s% I& M4 o  a$ C9 U* L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1366年)为“湖州府”归属明太祖。十四年十一月(1381年)改隶浙江。领州一,县六:乌程倚、归安倚、长兴(1357年改名长兴州为长官州,1362年复曰长兴。洪武二年降为县)、德清、武康、安吉州(正德元年升为州,领孝丰县)。
" q, [) u7 n$ P清“湖州府”:繁,疲,难。隶杭嘉湖道。乾隆三十八年,改安吉为县。领县七。乌程繁,疲,难,倚、归安繁,疲,难,倚、长兴冲,繁、德清繁,疲,难、武康疲,难、安吉疲,难、孝丰简。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4-12-10 13:26
《毗陵姚氏宗谱》8卷1915年让德堂藏版该族尊姚景彻(字铁山)为一世祖(景彻以上因宗谱散失,世系不清),景彻子姚祖,祖子姚胜之,胜之子姚章,章子姚渊。渊生三子端桂、端懋、端恕。端桂子姚希得,希德子姚为第八世孙。族弟姚峻迁居苏州城内,其曾孙国启复迁常州东乡五牧。第九世维翰(姚次子,过继族兄姚为嗣)迁居郡城罗里(今娑罗巷),维翰“博学能文,宋亡深晦,习父志不仕,隐居离墨山,以渔樵自活”。僖翰远徙绍兴。第十世姚楷携二子姚昱、姚旭迁居湖州归化县东北姚家埭。姚文升(明景泰年间进士,官河南参政)迁居江阴舜山之阳三河口(今江阴市月城境)。第十七世姚纪迁居柳墅(今属青龙乡)。姚纪胞弟姚绅生三子,长子姚山居东姚,次子姚江居西姚,三子姚海居蔡歧村(三地均在武进三河口周围),第五子姚峰迁居梧墩(今江阴市陆桥镇)。5 S1 o- x, i, B3 ?/ B
       不知那位浙江宗亲的知晓上面的地名,现阶段如何,还请浙江宗亲费心寻访一下,谢谢& o, j' k/ Z8 E
: {  M( V) W, K% I# ^" Y* n) `
本文来自:中华姚网(http://www.yaogens.cn/)原文地址: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hread&tid=28873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10 14:20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4-12-10 13:268 K4 c2 S7 a/ k+ V0 [+ i; C/ c
《毗陵姚氏宗谱》8卷1915年让德堂藏版该族尊姚景彻(字铁山)为一世祖(景彻以上因宗谱散失,世系不清), ...

: L0 p$ p) O4 z2 w4 |2 v谢谢宗亲!
4 h9 E! ~4 c8 ^2 }# S* h, S7 I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10 18:20
第十世姚楷携二子姚昱、姚旭迁居湖州归化县东北姚家埭。
5 q3 ~5 [0 N0 Z吴兴现在还有姚家埭这个地方的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10 18:31
吴兴下昂镇竹墩村有姚家埭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4-12-10 22:13
请问武康姚宗亲,吴兴下昂镇竹墩村有姚家埭是不是在湖州?那边有没有姚姓居住?有无家谱?
3 i0 P  H7 p% n4 w, H6 Z5 b1 V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11 00:26
那个就不清楚了,我也是武康人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4-12-11 00:31
是湖州的!你可以查那里的村委会电话询问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