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应儒公人生际遇及其家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19 07: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昌欤隆矣,振振者矣,昌隆于斯;美哉德乎,姚姚者乎,美德其人。瞻仰祖宗,高山仰止,聿追来孝,秋尝春祀不怠,可敬也,无虞也。不胜唏嘘,谨以记之。
际遇,乃汉语名词,意喻遭遇或时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情况。遭遇,适逢其遇。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盖院有僧尝际遇真庙,召见赐衣及香烛故也。”元刘埙 隐居通议·经史三》卫后出於歌讴,卫青起於奴仆,一旦际遇,至于母天下,壻帝廷,而无非之者。”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二位青年上进,该去走走,我老汉多病年衰,也不望甚么际遇了。”
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这种伤心的际遇,在古先圣哲也不能避免,倒亏得程翁旷达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辞海》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在人类繁衍传承中占据优先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又无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心灵历程和形象化历史人文的思想观念及精神内涵体现于以人为本。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史记·儒林列传》: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 晁错 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久应旁求掌故,咨询天官,斟酌繁昌,经营高邑。南朝宋 鲍照《论国制启》:伏见彭城国旧制,犹有数卷,虽多殊革,大纲可依,愚谓宜令掌固刊而撰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清卢文弨《锺山札记·掌固》:固,本与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与《周礼·夏官》之掌固,其职自殊。《史记·龟策列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宋岳珂愧郯录·服章入衔》: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明史·杨廷和传》: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钱谷也。
族群形成之前,都有一段历时甚久的文明发展史。族人或口耳相传,或载于书籍的方式,将家族历史传诸后世,正是借助典籍文献的追述和记载、口述历史及至后世。口述历史作为家族历程的自然流露,蕴涵着家族早期的脚印和精神追求。探究先祖其人其事,无疑有助于铭记家族信史,行稳致远。
儒公际遇,恰似·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云:追念及之,可歌可泣。应姚氏宗亲要求,著者从故纸堆里将存于箱底逾三十年的墨谱【墨谱,即预备续纂家谱的笔记,记录内容包括家族文史,家族世系,家庭成员的出生、生平、婚姻、生育、迁徙、成就和道德操行等。】掸掉灰尖,披沙沥金,重新誊录,参考古籍,互为校勘,结合正史,拾遗补阙。虽有志于著书立说,但心有余悸,忐忑不安,唯恐史料舛误对祖宗不敬,词不达意对宗亲不恭。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真相总是在想象、猜测、争辨、揣摩中渐渐明晰,拙文试图揭开家族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祖墓碑上镌刻的洗清坝三字,蕴含禅机,扑面而来,让儒公名字陡然凸显在历史长河中,揭开困惑族人三百余年的归隐之谜,责无旁贷。古曰: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在史料的发掘上要兼收并蓄、细大不涓,应当建立在丰富、可靠和确凿的史料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站得住脚,否则便是无根游谈。不仅要对史料进行艰苦的搜集和整理还要做更为艰苦的考证和研究,这是一个发隐抉微、钩沉考逸的过程,一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过程,一个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的过程,一个透过现象逐渐走向真理的过程。通过言简意赅、提要钩玄,依事论理、阐幽发微的论述,言志载道,补记载之阙,解历史悬案。使人读史明世,知人论世,予人智慧的启迪。有鉴于此,根据宗亲口述、谱牒、典籍及墓志铭记录的史实,积微成著,探微溯源;旁征博引,切中肯綮;纂辑成集,以备稽考;数往知来,行远自迩。
不凡家世
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又十月十七日寅时,姚氏应儒公诞生。其父姚氏贵海公母亲向氏,祖籍豫章,乃世代簪缨的诗礼人家,繁衍谱系源远流长,本固枝荣。
是年1月,通天文历算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抵达北京。5月,黄河决口于睢阳、徐、邳一带,上下一百五十里内悉成平地,蠲免睢宁县天启元年二年各项钱粮。是月,祥云发生6.5级地震。是月,朱燮元谋取永宁,总结以往失败的原因在于分兵力弱,于是尽撤诸军会于长宁,连破麻塘坎、观音庵、青山崖、天蓬峒诸寨。与秦良玉兵会合,进攻永宁,击败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军营、凉伞铺,尽焚其营。奢寅受伤逃走,攀虎中枪死。又追败之横山,抵永宁城下,遂攻拔之,降二万人。副总兵秦衍祚等克遵义。崇明父子一路逃入蔺州城。7月,蔺州为参将罗乾象攻克,奢崇明逃至水西龙场客仲坝,依其妹奢社辉以守。总兵李维新攻破客仲,崇明父子窜入深箐,生擒其妻安氏及弟崇辉。是月,安南禄州何中蔚入侵广西上思州,围迁隆峒,掠凭祥白沙村,巡抚何士晋督率军击退,至是奏捷于朝。9月,刑科给事中解学龙疏言:额饷当核,额兵当清,军需当节,马兵当酌,冗将当裁。
是年,中国汉文注记地球仪问世,木质,彩漆描绘,直径58.4厘米,比例尺为1:21000000,与《坤舆万国全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球仪上的汉字注记醒目,比《坤舆万国全图》所绘更为精确。
是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出生【1623年11月11日—1662年6月1日。北直隶顺天人,南明末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隆武二年(1646年)袭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篦子坡被吴用弓弦勒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永历帝死后庙号昭宗,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体仁克孝匡皇帝。】。
是年,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陈圆圆【原名邢沅,别名圆圆、畹芳1623——1695】出生。
是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思想家费密【1623——1699】出生。费密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费经虞子,书香世家,祖父嘉诰为四川大竹县训导,父经虞为云南昆明知县。他六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赞赏。奉父流寓泰州,其父邃于经学,尽传父业,工诗文,究心兵农礼乐等学,以教授、卖文为生,当道拟举鸿博,荐修《明史》,皆为辞。费密守志穷理,讲学著述,在文学、史学、经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造诣极高,颇有建树。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生逢战乱,长期寓居江南
是年,集诗书画于一身的艺术家梅清字渊公号瞿山【1623——1697】出生。
是年,万历十一年进士姚思仁,授行人,擢御史,累迁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致仕。
《桃溪姚氏第三房谱》、大汾清道光戊子【1828】《桃溪姚氏民房谱》载:留居安福桃溪姚氏至13世,南宋初期,因子孙繁衍,分四房。长房南瑞、二房南寿、三房南英、四房南荣。分居13址。据清嘉庆光遂、乌东谱序:二房南寿属军籍,封建时代世代承袭。十八世亨嘉配欧阳,三子;十九世定温配戴,二子;二十世象鼎配欧阳,三子国珍、国瑚、国珊;象鼐配戴,三子国铭、国林、国琼【瑷】;象尧定岳之子。象鼎、象鼐、象尧三公俱徙湖广监利县。
民国26年版宜春上窑《姚氏族谱》载字派:亨器惟希国,宗惠忼夫子,洵序初成存,念庸元候朝,丙舜开梓徵,文一传家学,良起广昭纬,定久才皆清,吉。
姚氏正雅公繁衍谱系谱序:大舜开先,安昌一传。
儒公与监利、潜江、仙桃姚氏象鼐、象鼎、象尧公繁衍谱系同宗同支,一脉相承;距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虞舜【姚重华圣祖】一百一十九世;距吴兴郡姚氏开基郡祖、显姓始祖妫渊公之孙姚平公五十世;距四朝元老,三度为相,文武双全,历仕武则天、中宗、睿宗宰相姚崇二十八世;距唐进士安成侯官桃溪开基祖姚正雅二十一世。系湖北恩施、建始、咸丰姚氏始迁祖,配李氏、马氏、王氏、向氏。传子姚国兴配向氏、姚国旺配袁氏、姚国柱配田氏、姚国良配王氏、姚国元配高氏;脉下裔孙姚世武配齐氏、姚世强配袁氏、姚世高配王氏、姚世聪配杨氏、姚世光、姚世才配严氏、姚世奇、姚世伦。
由清迄今,繁衍谱系中螽斯蛰蛰,瓜瓞绵绵。
名出儒雅
宋·刘克庄《方具免牍走笔次竹溪中书韵》词曰:不知捷径在终南,应是癯儒骨相凡。马负遥瞻隔河洛,牛车蚤已出殽函。自怜鬓雪今垂领,岂料条冰晚入衔。望见蓬莱吾足矣,逆风不虑更吹帆。宋·陆游《戏作》诗云:归卧元知作饿夫,宦游依旧是癯儒。宋·叶适《孟达甫墓志铭》曰:戒其子曰:仕必由平进,学必依癯儒。元·房皞《哭杨叔能》诗曰:风尘末路尤多难,山泽癯儒只合贫。《书·序》: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南朝梁·沉约《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宋·叶适《送陈彦群》诗:雍容入儒雅,磨错见琼玖。宋·沈端节《念奴娇》词:千里江山供胜践,尊俎延登儒雅。清·孙枝蔚《与客赴张果老崖》诗:诸君年皆长,我齿犹少者,坐次反推让,此意尊儒雅。清·汤之旭《尹思袁公【袁任】墓志铭》:而参政公【袁可立子袁枢】复以倜傥嗣,兴儒雅风流才兼文武。晋·葛洪《抱朴子·博喻》: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宋·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是时制度多阙,诸儒议封禅之事,及得精於诵读者,其制始定。而固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愚山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荔裳则全学晚唐无深厚之力。《汉书·公孙弘等传赞》:汉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 公孙弘 、董仲舒、儿宽笃行则不建 、不庆。《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韬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编在书记。《北齐书·封隆之传》:子绣外貌儒雅,而侠气难忤。清·孙枝蔚《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不为使君儒雅剧,何繇共对烛花红。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据口述、谱牒和实物并存的人文史实,儒公名讳引经据典,取义于宋·刘克庄《方具免牍走笔次竹溪中书韵》词中应是癯儒骨相凡句。应,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癯,多指清癯、退隐之士。癯儒,意指隐居山泽的瘦弱清廉的学士。
书香门第
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一种芸香草,这种草含有清香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后清香袭人,便有了书香之说。著者确信始迁祖出身于书香门第,并非妄自夤缘攀附。
古时论籍贯,一是户籍所在地,即居住地;二是原籍或祖籍,即先人居住地。幼时,著者屡屡倾听耄耋老人口传,儒公籍贯豫章,耳染目濡,儒公烙有江西屐痕,确信无疑。
豫章郡【治南昌县】,古代区划名称。最初为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东汉、三国、两晋以及南朝时期,豫章郡、豫章国为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区的地理单元。东汉末,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属交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罢豫章郡置洪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又改南昌县为豫章县,豫章指南昌地区变为南昌一县。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讳,豫章县改名钟陵县,豫章不再为正式区划名称,为南昌别称。今豫章指南昌地区,为南昌的别称、古称。
秦朝以前,安福先后隶属吴国和楚国。公元前222年,秦朝在今安福境内设立安成和安平二县。县治所分别设于今严田镇和竹江乡境内。西汉初年,境内安平县为豫章郡十八县之一;安成县为长沙郡辖县。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安成、平都【公元96年,改安平为平都、宜春、萍乡、新余、永新6县合并,设立安成郡,郡府设于境內安成县,归属扬州。太康元年【280】,安成郡新增广兴县,安成改为安复县,统七县,改隶荆州。隋开皇九年【589】,将安复、平都二县合并为安成县。十年【590】,废安成郡,安成县隶属吉州。十八年【598】,安成县改为安复县。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复县为颖州,七年【624】废州,改安复县为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贞元年【1295】,安福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清乾隆九年【1744】,从安福县上西乡划出12个都之地【即今莲花县的路口、湖上、闪石、坊楼、高州、六市等乡镇】,与从永新县划出的一部分辖地,设置莲花厅【今莲花县】。自那时起,安福版图基本未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根据历朝设州、郡、县过多过乱,有的地域不到百里就有数县设置,还有的两郡共管一县的现象,下诏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下诏置吉州,废安成郡,将平都、安复两县合并为安复县,隶吉州。
唐初,安福第一次设州。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下诏改安复为颖州【一统志称靖州】,武德七年【624年】,废颖州改安复为安福,隶吉州管辖。改安复为颖州虽然只有2年,这是唐灭隋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尝试,对繁荣赣中西部的经济、稳定赣中形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改革。为了巩固政权,元朝建立了达鲁花赤【行政长官】制。元贞元年【1295年】安福升格为州,隶吉安路安福州至明初始撤,历年73年,有16个达鲁花赤和知州在安福州任过职
同治五年岁次丙寅冬月,监利姚家集十三代庠生荣宝新修《姚氏族谱》,其载:我祖发源江西,迁湖北荆州监利姚家集。又载:我祖自江西迁湖北荆州监利姚家集数百载,于兹德泽宏深,子孙蕃衍,诗书科甲,代不乏人。监利姚家集姚述金编著《姚氏族谱》载:续查四川省重庆府、夔州府、施南府,湖南石门县、安乡及小迁支等。又载,一世长房,象鼐,戴大二君,生国珉,国琳,国瑷,鼐公生于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湖北荆州监利县姚家集新兴垸夏荷渊洪湖岗社庄,考妣葬于邹家堤彭姓上首妣二冢葬于左。一世二房,象鼎,刘太君,鼎公同妣居安陆府潜江县深江站。一世三房,象尧,乐太君,尧公同妣落集荆州府江陵县龙湾市,同鼎公染病尧公来看,偶得病遂亡葬于兄右。
《姚氏族谱》谱载:一世北雷洲,象琥,张太君,生世春,琥公生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因父母居此,为商故与隆麒二公生不同地,壮年贸易湖北,遂落集于监邑流沙,三围配张氏,考妣合冢葬于麒麟洲。道光庚辰岁,姚家集族长传胜,户长传经因源源相亲合族。遂经,孟氏,自大明正统元年丙辰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邬郝都村沿江而上至荆楚荆州府江陵县孟家垸。二世系鼐公长子国珉,张氏,生姚安,姚定,姚宾,姚秀,珉公生于辛酉四十七岁终,考妣葬于杨泗岗天弼之祖坟向前东北珉公张氏妣两冢珉公前,有几冢珉公之西北一冢,是三世姚宾抱子葬张,妣生于壬戌八十四岁终。二世系鼐公二子,国琳,彭氏,生姚琪,姚天堂,琳公后添祥子之子孙,迁石首县后又迁湖南安乡县。二世系鼐公三子,国瑷,萧氏,生姚德,姚先,姚贤,姚圣,圣公迁天门县瑷公后迁石首县南寺嘴,姚家集。考妣之后有坟在邹家集下首萧家巷有坟冢在东。三世系琥公之子,世春,郭氏,生姚仲。三世系国珉长子,姚安,张氏,生添禄,添相,添卫,安公生于乙丑年,享年七十六岁终。分居分支姚家集,又迁四川重庆府、夔州府,湖北施南府,湖南石门县各蜀等处。明初,姚隆由江西安福桃溪迁沔阳深江,潜江,支系分居江陵监利界姚家集。
民国八年【1919】岁次己未孟冬月,房县县令姚作宽等广搜博采,召集诸绅士相与稽考,修纂三房象鼎世系谱牒成帙。谱存潜江仙桃姚氏。谱载:【主修经理系象鼎公十一氏裔孙作宽济宽氏,内外经理作新兆康氏、编辑校阅贤兴国斌氏,赞成领修圣魁心瀚氏、圣禄、贤春】。吴兴堂,旧派十六代:大舜开先【国应开先、顺应开先、福应开先】,安昌一传,圣作贤述,道德克权。新派十六世:祖功宗泽,永世承宣,家声可振,富贵万年。原派:大舜开先。续派:圣作贤述,昭明先修,远绍世祚。迁楚始祖隆公脉下四房世系吊图:始祖第一世隆公——第二世天荣天华天富【第三世明光——第四世大道——第五世应铨】天贵。天荣公分福祖公脉下吊图:第四世国祖——第五世应铭【应钟——第六世开泽——第七世先榆——第八世安禄安富,】——第六世开洁——第七世先栋——第八世安贵安忠。象鼎公分大道公脉下吊图,天邑,姚家桥。宗谱载:今夫求本之茂者必固其根本,思流之长者必浚泉源,而欲宗支繁昌酬其祖德哉。吾族乃吴兴郡人也,系出有虞氏,瞽叟生虞于姚墟,因生以赐姓焉。三代之世人,颇多难以枚举。厥后,唐玄时,以姚崇为相国公,自唐迄宋雪波公状元及第,天福公为御史,人文蔚起,固彰匕在人耳目也。我祖承累世簪缨之眼,当大明定鼎之初,自江西吉安府徙湖广,天福公居天门,德贵公居荆门,唯我祖天荣公居潜江县深江站、黄家坡,四百余年来,人才挺生,人廖庠者十有八,列明经者一二人。象鼎公传,公名月光,号爵相,兄弟三人,公行二,与象鼐、象尧二公相伯仲,由江西安福县迁居楚北天门之深江站。厥后,子孙蕃衍,徙居各处。如天门姚家桥、姚贾台、马头顶、尖尾乡、彭市、河兴、沔阳邑之隔团洲、印家场、竹溪房县等处,皆其裔孙焉。如象鼐公定居荆州,字辈原派:大舜开先,安昌一传。续派:圣作贤述,昭明先修,远绍世祚。另传字辈:福应开先【顺应开先、国应开先】、大舜开先,安昌一传,圣作贤述,道德克全;续订字辈:祖功宗泽,永世承宣,家声可振,富贵万年。谱载:我祖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桃溪中握登氏······
重庆市奉节县【旧属夔州府奉节邑】太和乡姚家坪宗亲珍藏的监利姚家集散佚的同治五年纂修《姚氏族谱》载:原派:大舜开先,安昌一传。续派:圣作贤述,昭明先修,齐家克成,远绍世祚,宏德光辉,庆协升闻【圣字易避以圣易盛】【清嘉庆贰拾伍年庚辰岁林钟月毕宿日木刻版】。
据考,象鼐象鼎象尧三公、奉节吐祥太和昌烈与桃溪姚氏一脉相承。
嘉庆二十五年监利姚家集《姚氏族谱》载:从来国有史家有谱谱者谱家乘也余族肇自颛顼赐姓有妫二姚大中兴之始元女联帝世之姻历三代以及秦汉而下世有名人在汉则有姚期在唐遷元则有姚崇姚枢彬彬乎文武之宗也迨至前明繁衍豫章吉安府安福县后迁荆楚荆州府姚家集姚家棚姚纪桥三所源源相亲为派为支绵绵相继。
安福桃溪【枫田、大汾、塘里】,存《桃溪大汾姚氏第三房谱》、《桃溪大汾姚氏第四房谱》及《严田杉溪姚氏民房谱》。五代十国,姚正雅从筠州宦留安福,相山水胜概,卜筑牌形,故公为桃溪一世也。厥后,由桃溪而西昌,而袁临,而武陵、衡湘,其源悉自正公《严田杉溪姚氏民房谱》载:牌形,即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塘里村。千余年来,桃溪姚氏繁衍连绵,至清乾隆时丁数百万,人分各省。安福桃溪姚氏始祖姚正雅,生二子:林东、林西。次子林西,返回高安奉祀祖坟,长子林东,与父正雅定居牌形塘里。姚林东名春,号仁轩,生唐昭宗大顺辛亥【891】,生二子:亢亨、遂亨。传至第九世姚惠卿生四子:恢、忄厷 、忄亢 、忄历 。【忄厷 、忄亢 、忄历,均为左右结构一字其中忄厷 徙湖广,忄亢徙泰和城西秀溪,宋时,该支姚子清又由泰和迁永新。元时,姚存贵由泰和迁宜春上窑,籍隶诏仁乡茂公才图三甲。留居安福桃溪的姚氏至十三世,大约是南宋初期,因子孙繁衍,分成四房,长房南瑞、二房南寿、三房南英、四房南荣,分居十三址。据清·嘉庆姚光遂乌东谱序,二房南寿属军籍,即世代为封建国家服役之族。桃溪大汾姚氏第三房派系:姚南英生二子:宜方、洪方。宜方分徙下园杨家山,现有桃溪姚氏三房子孙,均由洪方位下所传。姚洪方,行德六,号呆斋,生南宋祥兴【元年1278】,元至正丁亥【1347】卒,葬本里启岭。生四子:揆初、会初、复初、振初。四兄弟中,老大揆初,迁西舍,传四房,因其居舍在牌形之西,故名;老二会初,传二房,仍居祖居地牌形;老三复初,传三房,分居本里陂头寮下,因其宅上流多陂水故名;老四振初,分徙神界上【城边】,传五房。以上各房大约从明正德后,亦即从二十一世后,多数迁往外省、外县、外里,迄至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桃溪姚氏第三房谱》载:姚揆初之后,二十一世载敷,徙湖南武冈县;载昌,徙湖南宁乡县;载华,徙湖北松滋县;载滚,徙湖北监利县新观前;载虎、载德,徙湖北潜江县深江市。二十二世元祖,徙湖北省潜江县深江市;嘉七,徙湖南安化县;嘉十四,徙云南楚雄府;荣行,徙吉安府城西严家巷口,其孙开华,又转迁何嘉坊。姚会初之后,二十一世振南、振北、振西三兄弟,俱徙湖北监利县鸡鸣渡。二十二世裕兄弟,徙湖北汉川县小里潭;钧,徙湖北潜江县唐家庄;狮,徙湖北监利县。二十三世郑一、郑二、郑三、俱徙云南;大杲、行定十,俱徙湖北监利县新观前;大绋,徙湖南茶陵县;叙念三,徙湖南武冈县。二十五世开宿,徙分宜县新祉下塘;开巍,徙新余县羹田。二十六世先发,徙庐陵县沂塘。二十七世安国,徙湖南湘潭县鸦塘铺;安顺,徙宜春县兰园洲枫江;安骤,徙分宜县;二十八世昌逢,徙湖南湘潭清水塘;昌越,徙贵州大定府毕节县北肇林口场湾溪田坝;昌遇,徙湖南安化县马家塘;昌原,徙湖南安化县大琥坪;昌烈,徙重庆府江津县大垭口;二十九世一爱,徙重庆庆府江津大垭口;一修,徙四川宁远府东门;先绸,徙湖南宝庆。明朝时,还有一支徙本乡大门前,转迁洲上定居。姚复初之后,其次子宝成,分居本里寮下。二十世敦汉兄弟,徙云南镇远县东门;二十一世恰钦,徙居云南。姚振初之后,二十世克逊,徙湖南邵阳县三溪三都。二十一世翠四,徙云南梁黄山;志达,徙湖南宁乡县;继坤,徙吉安府城大巷口;二十二世齐俨,徙湖南新华县;东宾,徙湖南澧州天平所;东泰,徙湖南澧州石门县。二十三世大谊,徙湖南浏阳县镇头市;君善,徙本县严田杉溪,若干代后,又分徙县内外的早墓岭、陈家坑、泰和的雷刚、长溪、沙溪、老居、冠朝、松山、黄塘、郑州、秀溪、花园、樟树老居、寺前,庐陵的新安,万安的窑下、高坪塘。二十四世舜昱,徙萍乡新康乡五保。二十五世开喜,徙本县西乡十五都月角山;开澧,徙分宜县桐岭石塘;荣十,徙庐陵县枫塘。二十六世月上,徙本县南乡三舍。二十七世国宝,徙四川泸州;安御,徙湖南澧州津市;安庆,徙四川江津县。二十八世文彬,徙四川宁远府会理州;昌委,徙四川嘉定府;昌茬,徙四川嘉定府五宝镇;昌茂,徙萍乡大安乡四保梨树下;昌映,徙四川重庆府江津县蔡家江。
《桃溪姚氏第三房谱》载,桃溪姚氏大规模向外迁徙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终于二十八世,亦即清康熙初年【1662年后】,约计百户,迁往外省的有八十一户,本县十一户,本省七户。外省以湖北监利、潜江、松滋县为最多,其中外出经商有二十九户,约占总外迁户数的29·3%。桃溪大汾姚氏第四房派系,四房姚南荣生一子:齐方。齐方生四子:嗣初、性初、绍初、环初。自此桃溪大汾姚氏第四房又分成四小宗房。老大十五世姚嗣初,生四子,驿成、克成、公成、阜成,同居祖居牌形。姚嗣初长子姚绎成,传至二十世姚楚容徙湖广。二子姚克成传至十七世姚勉。徙居湖广。因此长子、次子后裔均居湖广。姚嗣初三子姚公成,因明永乐间曾凤韶党锢一案家被抄,其长子姚子琴位下孙,徙本县雅泽上洲,其后裔俱经商居外地。次子姚子札,分居本县永嘉,传四房。长房祖十八世姚希杰,从永嘉迁官屋下。传至二十世宿晔,徙湖广;二十一世燧,商外;二十二世满十七、满二十,商居湖北沔阳平坊;二十七世明宗、二十八世余古,俱商云南。二房祖姚希静,传至二十四世,从永嘉迁柳江;二十七世秀干商居湖南株州。四房二十二世满七、满十九,商居湖北沔阳;满十四往云南;满十六往云南迷变;二十四世季赘官塘。姚嗣初四子姚阜成之子勖,宦留湖南临湘,生五子。长孙肇迹,转居本县十里楼,传六房,其中长、二、三房的汝凤、汝凰、汝麒俱迁往云南蒙自,汝麟传前房,汝龟传后房,汝驺徙湖广石泉。前房二十六世国全迁往外;士烈,徙居湖南益阳县油麻湖;士三,徙居宜春明村。二十七世兰宗、里宗商外。二十八世昌志,商居云南蒙自。后房二十四世生萃,徙居本县四都袁家。二十五世绍宗,迁往外;元扩,赘本县高步社下。二十六世峥嵘兄弟,商居四川顺庆府营山县潇水河。二十七世安邱,迁往外,安曜,商居四川顺庆府营山县潇水河;性成,徙宜春东门。另,二十世端臣,徙甘洛白石藕溪。二十三世则七,迁往姚家坊;姚六成,分居南乡泮溪,传二房,其中长房二十世世卿、鲁公,赘县城西门外左氏;卿揆、卿永,俱迁往外;珉,商居湖北监利县;二十一世湖,分泮塘上屋;二十三世雅一,徙居湖南衡阳青草桥仙景巷;雅,迁本县柘湖;雅四,赘本县西乡。二房二十世卿述、绣缨、本兆,俱商外;二十二世琼,徙居湖广;湖,后裔居泮塘上屋。姚湖,传三房,其中二十五世贵祖,徙云南楚雄;二十六世皇极偕子云飞,徙袁州;二十七世韶美偕子舍,徙袁州罗江桥;花商,居云南得济站一碗水厂;二十八月世国祥,徙宜春北门外三阳桥;王书,徙袁州;干余,往四川;鲁魁偕侄克昌,往云南龙陵阙;发祥同弟惟,徙广西。前述为桃溪大汾姚氏四房之长房姚嗣初后裔分别迁徙梗概。二房姚性初后裔迁徙情况:姚天成之长子复亨,徙本县雅泽上洲,其后人俱迁外地;长利,徙居庐陵乌东大庙前。姚天成次子复荣后裔、二十世正,商外。姚天成三子复元后裔、二十世立经,寄籍云南镇沅府;立本诸兄弟俱徙外。姚彰成,分官屋下,传二房。长房十八世善斐,徙马良;二十三世光祖,徙云南楚雄府。三房姚绍初后裔分徙梗概:景成,徙湖北沔阳州平坊。十九世弥登,徙湖北潜江县洛河。二十世廷昭,徙湖南新化县。四房姚环初后裔迁徙梗概:温成、节成,同居本县南乡暇泳塘边刘氏外祖父家,其后无考。子绍,徙居本县洲湖。
桃溪姚氏第四房支系字派:大舜开先,安昌一传,圣作贤述,万代乾坤。宗祠联:学闳两汉【指姚燧】;书撰梁陈【指姚廉】。桃溪姚氏第四房光裕堂联:崇德报功立天立地光前烈;继志述事卜世卜年裕后人。
清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救荒年道光十九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其《陶文毅公全集》收录姚鼐等纂修官纂修的《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清道光二十年两淮淮北士民刻本影印卷三十八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载:山口姚氏族谱序【湖南安化】,同邑姚君祖让修其族谱成,以书介魏子平皆乞余为序。其自述源流,起姚墟至于唐代,甚核。盖本之新唐书姚崇传,至六世有正雅者,由筠州官安成遂家桃溪。又十二世曰子礼,当元季徙黄陂,一传曰南季,明正统中徙沅州。再传曰达曰运,成化时运徙安化,即今山口姚氏是也。其族散在他处者尚众,总以桃溪为始祖云。夫谱学之废久矣,魏晋六朝门阀相尚,谱掌于官。至五季之乱,故籍散亡,多有不知姓氏之原者。于是乎家自为谱,往往造作名字,妄撰爵里,溷真诬祖,而谱学遂以大坏。窃谓谱之为道,上以尊祖,下以收族。昔眉山苏氏,谱及于高祖而远祖之留眉者不及。惟拳拳于一人之身,递降至于无服,遂如涂人,幸其未至于涂人也。谱之以生其孝弟之心,使之无忽忘焉,其意亦犹是也。然苏氏谱依服制,上下不过五世。揆之于义,谱与服别,服有所限,谱不当为之限也。今自高祖以上,明明有名字爵里可纪,而吾以亲尽,故删之;至子又将高祖删之;至孙又将曾祖删之。每下谱一代,则上删一代。仁人孝子于此,得无有尽然不忍于心者乎。然则世之为谱者,苟能由流溯源一一能纪所自出而名之字之,纵不必皆有爵谥可凭而绳绳有绪,亦岂非为子孙之至愿哉,特不得取惝恍无据之人以自诬其先焉耳。姚君之为谱,能援新唐书以证地望,庶几非浮谈无根者。然崇传言三子:彝,异,奕;奕子闳。宰相世系表则以闳为异子。传又言崇孙勗、合。宰相世系表则以合为崇弟元素曾孙,勗为崇元孙。均之新唐书也,将谁适从乎。然则世次之难明,虽正史尚不尽足据,况乎其为一家之谱哉。姚氏之谱,虽远溯唐虞,而断以桃溪祖,其诸善于收族者乎!路史言:诸姚性仁,盖夔夔允若之遗,其所由来久矣。更愿与神明之裔勉之。民国二十二年木活字本湖南安化《姚氏族谱》载:同邑姚氏修其族谱成以书介邓孝廉湘皋丐余为之序盖湘皋人内廷先士时馆姚君高士家一不堂高足在花萼竹林閑节署暇时津津乐道其家世湘皋固乐为之介以速余也来书述源流起姚墟迄于唐代甚核悉本新唐书姚崇传宋理宗宝佑关有讳勉字行一者廷策洋洋万言第一人及第同时曰在中号六亭晚自号禄者由太和出守邵州卜居益水六传曰舜彩徙安化之九渡水再传迁雾泉即今山口姚氏是也其族散于鄂州长沙桃武龙阳宁乡辽东各地者尤众总以六亭公为始祖云夫谱学之废久矣魏晋六朝门伐相尚谱学掌于官至五季之乱故籍散亡多有不知姓氏原者于是乎家自为谱往往造作名字妄撰爵里溷真诬祖而谱学遂以大坏突窥谓谱之为道上以尊祖下以收族昔眉山苏氏谱及于高祖而远祖之留眉者不及惟拳拳于一人之身递降至于无服遂如塗人也谱之以生其孝弟之心使之无忽忘焉其意亦犹是也然苏氏谱依服制上下不过五世揆之于义谱与服别服有所限谱不当为之限也今自高祖以上明明有名字爵里可纪而吾以亲尽故删之至子又将高祖删之至孙又将曾祖删之每下谱一代则上删一代仁人孝子于此得无有尽然不忍于心者乎然则世之为谱者苟能由流溯源一一能纪所自出而名之字之纵不必皆有爵谥可凭而绳绳有绪亦岂非为子孙之至愿哉特不得取惝恍无据之人以自诬其先焉耳姚君之谱能援新唐书以证地望庶几非浮谈无根者然崇传言三子彝异奕奕子闳宰相世系表则以闳为异子传又言崇孙勗合宰相世系表则以合为崇弟元素曾孙勗为崇元孙均之新唐书也将谁适从乎然则世次之难明虽正史尚不尽足据况乎其一家之谱哉姚氏之谱虽远溯唐虞而断以六亭公为祖其诸善于收族者乎路史言诸姚姓仁盖夔夔允若之遗其所由来久矣更愿与神明之裔勉之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太子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同里陶澍拜撰
古时,安化山口有姚氏宗祠,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有一段光荣的历史,毛泽东曾住过一月有余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17年暑期,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为了解社会,肩负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使命,邀长沙楚怡小学教萧子升,结伴游学出发,萧子升写有一诗体现了出行游学的装束,其曰: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去看河山千万里,为何整顿仗空拳毛泽东与萧子升历时一个多月,一日三餐在安化山口同学姚炳南家,寄寓祠堂《安化县志》记载:当年毛泽东到安化县城后,看见店铺林立,茶商云集,热闹非凡,尤以安化黑茶馆引人注目毛泽东到姚家人开的来去茶馆后,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飘满楼毛泽东和萧子升在茶馆相对而坐,各要了一碗安化黑茶,闻其香,品味,连称好姚老板听了两个外地口音的年轻人称赞自己的黑茶,高兴不已询问后,方晓来人是姚炳南的同学,来自湖南一师的毛润之,萧子升先生对两位有学问的年轻人非常钦佩毛泽东回校后,得到了师生的赞赏,读过他安化游学笔记的同学,赞曰: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姚氏百世源流考》【清光绪三十姚振宗纂修,木刻】载:勗,偁之子【朂,xù,同勖。勖,勉也。序中朂,人名。传又言崇孙勗、合,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姚合是姚崇的曾孙,姚勗是姚崇的玄孙。夔,kuí。夔夔,敬谨的样子;夔立,肃立。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
伊川县万安山南麓有唐宋八大官僚家族【姚、张、裴、范、李、崔、卢、苏】墓地,北依万安,南抱曲水,东望嵩岳,西连伊阙,地势平坦,气聚风藏的风水宝地上,以范仲淹墓为中心,方圆2000米的范围内,有姚、张、裴、李、崔、卢、苏几大家族的墓地,加上范氏家族,时称唐宋八大家族。其中葬有宰相级人物8位,即姚崇、张说【yue】、张锡、裴遵庆及其曾孙裴枢、范仲淹及其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另出土有唐宋宰相苏颋、卢商、卢承庆、崔慎由、崔从、苏易简等人祖辈或子孙的墓志,推断这几个宰相之墓也应存在于此。至于其他官宦贤达坟墓则不计其数。唐代洛阳为东都,宋代洛阳为西京,政治中心,贤达荟萃;唐代时,洛阳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朝廷重臣就把自己身后之事托给了这块距离洛阳只有一山之隔的长眠佳城。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者金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日: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日: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姚氏族墓:位于范墓东偏南400米、郑少洛高速公路北350米处依据现姚崇墓冢与其子姚彝神道碑相距500余米推断,当年姚氏墓地规模应在百亩以上据当地许营村老人讲,至1950年代,姚崇墓冢还依然存在,占地达半亩,高10几米,后毁冢填沟造地。以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姚崇长子姚彝葬此始,至姚崇玄孙姚勖去世【约公元852年,墓区至少经营有140余年。就目前考证,墓区所葬主要人物有:唐宰相姚崇,其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长子姚彝、次子姚异、三子姚弈、曾孙姚侑【you,彝之孙】、玄孙姚合、姚勖【xu,弈之曾孙】等。姚崇【651——721】,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圣历三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俄兼相王府长史,复兼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封梁国公。共居相位十多年,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之治,使唐朝走上繁荣和兴盛之路,起了十分重要作用,被人称为救时宰相。开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三子:彝、异、弈,皆至卿、刺史。弈少修谨。始,崇欲使不越官次而习知吏道,故自右千牛进至太子舍人,皆平迁。开元中,为睢阳太守,召授太仆卿。后为尚书右丞。子闳,居右相牛仙客幕府。仙客病甚,闳强使荐弈及卢奂为宰相,仙客妻以闻,闳坐死,弈贬永阳太守,卒。曾孙合、勖。合,元和中进士及第,调武功尉,善诗,世号姚武功者。迁监察御史,累转给事中。奉先、冯翊二县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美原主簿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合劾发其私,以地还民。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为宰相李德裕厚善,终夔王傅。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duo】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与墓葬有关文献:《新唐书·姚崇传》《全唐文》张说撰大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即姚崇神道碑文】;《大唐故光禄少卿虢县开国子姚公之碑》【即姚彝神道碑,现存范墓东北角】,《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薇令梁国公姚公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并叙》【即姚崇夫人刘氏墓志,1998年12月出土于范墓东侧,现存洛阳市文物工作二队】;《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墓志铭并序》【即姚侑墓志,出土于伊川万安山,现存新安县千唐志斋】。姚崇墓遗址西北500米存唐开元五年所立姚彝神道碑一橦,高七尺三寸,广四尺九寸,正书,三十二行,行仅四十九字【清王昶《金石萃编》】。洛阳姚氏后裔在姚崇旧茔遗址树立墓碑四橦,分别为姚崇、姚母刘氏、姚勖碑和竖碑纪事碑。2008年元月,伊川县和省、市筹资征地,恢复姚崇墓冢,围墙200余米,栽植侧柏百余株。伊川县人民政府在姚崇冢前立青石质墓碑一橦,面南背北,高5、1米,宽1、6米,人称伊川第一碑碑之阳面正中唐中书令姚崇之墓八个颜体楷书;背面碑文560字,由姚学谋、李耀曾、姚六喜撰文,刘聚森书丹,史臣义勒石。姚崇墓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崇伊川故宅,姚崇青少年时代,曾在伊川居住生活过,其故居当在今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这在部分古籍中能够找到记载并得到印证。其一,明代万历年间编著成书的《直隶汝州全志》载: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其二,宋代欧阳修、宋祁编著的《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姚崇传》有文: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广成泽,古地名,周围百余里,位于今临汝镇一带,西接伊川县白沙乡。《河南十二县境薄》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新城即古伊川地,说明广成泽历史上曾归伊川管辖。石岭村东距广成泽不过十几里,唐时同属于梁县【今汝州】所辖,故姚崇才对玄宗说,我二十岁时,就居住在广成泽。至于姚崇家为何建宅于此,待考。
张氏祖墓:位于范坟后域东北200余米、通往柏树凹的公路路南与范坟公路交叉口路西。唐宰相张说及妻元氏,张说兄嫂。张有三子,长子张均,官至刑部尚书,袭燕国公,安禄山大燕中书令;次子张垍【ji】、官至太常卿,安禄山大燕宰相;三子张埱,事迹无载。张说之子及其后裔是否葬此,待考。张说【667——731】,字道济,又字说之,其先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后移居河南洛阳,其家世代为官。弱冠应诏举,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馆学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徵拜中书令,出为相州刺史。开元九年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将东封,授右丞相兼中书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三次共在相位近六年,对唐代的文治武功均有建树,尤其是建议裁冗兵归农,改府兵制募兵制,顺应了社会发展,是开元盛世的有名宰相。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卒,年六十四。玄宗为其自制神道碑文,追赠太师,谥曰文贞。有文集《张燕公集》,计25卷。与墓葬有关文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列传五十张说传;文物《唐张说墓志考释》载: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万安山南麓袁庄村西北出土唐张说墓志一合,现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墓志青石质,近方形。志盖盈顶,53、宽52、斜刹16·4、边厚5厘米。盖顶篆书唐赠太师燕文贞公张公墓志3行12字。顶部四边及四刹刻变形蔓草纹,四斜刹蔓草间分别饰雄狮、青龙和奔马。墓志高80·8、宽80 ·4、厚16 ·5厘米。志文隶书32行满行33字936字。志四侧刻变形蔓草纹,间以雄狮、朱雀、奔马。墓志文字:唐故尚书左承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 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族孙张九龄撰朝散大夫中书舍人梁异卿书。【吕店乡袁庄村应为彭婆镇许营村】《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载:近年又出土唐开元廿四年张说长子均为其伯母李夫人撰写的墓志。墓志出土后,墓穴被许营村一村民死后埋入,张说之墓已无任何踪迹。
裴氏祖墓:位于范墓后域即范纯仁四兄弟墓地正北方向,张说墓地东邻。墓地面积尚有五六亩,坟墓四五座,后大搞水平梯田,坟墓被推平。距范纯仁墓碑100米处田野的土坎边,现存裴遵庆神道碑一橦,碑身外露三分之一,其余部分被土掩埋,碑西120米范墓公路边,存狮首青石界桩一柱,应为原墓之界桩。唐宰相裴遵庆,子吏部尚书裴向,孙御史大夫裴寅,曾孙宰相裴枢,兄裴遵裕等。另据《文物》文《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载:近年又在伊川县万安山出土裴遵庆后裔裴直、裴谐墓志以及《华夏考古》《唐中眷裴氏墓志丛释》载:其中涉及中眷13方,除裴箱外,其余12方【墓志】均出土许营村北。由此可见,裴氏族墓所葬人物数量之多。裴遵庆【683——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自幼强学,博涉载籍。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性惇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谏而见从,即内益畏。大历十年薨,年九十馀。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裴向,字素仁,以荫得调。累为栎阳、渭南令,奏课皆第一,擢户部员外郎。德宗末,历陕虢观察使,以吏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少保。裴枢,字纪圣,咸通中,第进士。昭宗时,迁兵部侍郎。俄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青海节度使。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累进右仆射、诸道盐铁转运使。
与墓葬有关文献:《新唐书》一百四十列传第六十五裴遵庆附裴枢传;《中国宰相全传》:裴遵庆、裴枢;《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文《裴遵庆神道碑》;《华夏考古》《唐中眷裴氏墓志丛释》;《河东裴氏文化》文:《裴氏文化遗迹概览》;《中国书法大系河南 ·经典伊川卷》;据载:唐代吏部尚书裴向墓志在洛阳出土。 裴向父亲裴遵庆曾任唐代宗时宰相,其孙裴枢曾任唐昭宗时的宰相裴向墓志共有约1700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世系爵位等,为了解裴向家族情况及墓葬区域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弥补了史书关于裴向记载的不足。在裴向墓志出土地附近,还出土有裴向伯父裴遵裕的墓志。从裴遵裕、裴向墓志的出土和裴向墓志从先茔的记载分析,裴向家族的墓地应该就在洛阳。存神道碑一橦,曰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司空裴府君神道碑,高3·51米,宽1·23米。碑额蟠龙盘顶,篆书16字,现存9字。立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杨绾撰文,庐晓篆额并书,有龟趺。
范氏族墓:位于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荫为太常寺太祝,举仁宗皇佑元年进士,初知襄城县,移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英宗治平元年擢江东转运判官,召为殿中侍御史。因濮议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蕲州。神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庆州、信阳军、齐州。请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哲宗元佑元年,复知庆州,未几,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遂坚辞执政,出知颖昌府。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邓州居住。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事见《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范纯礼【1031——1106】,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哲宗元佑中,召为光禄卿,进给事中。后改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罢知颖昌府。崇宁中,贬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单州。五年,提皋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谥恭献。《东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传。与墓葬有关文献:《全唐文补遗》载:收集万安山的墓志,尤为珍贵的还有范仲淹夫人张氏墓志等。此墓志名曰宋故冯翊君太守张氏墓志铭,由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李青臣撰文,现存千唐志斋。余略。
李氏族墓:据江苏武进县董庄李氏宗谱载: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李虎第八子李亮、亮之子李神符、神符之子李义范及其以下共九代皆葬于万安山。伊川县万安山南麓,曾出土一方墓志,名曰唐故中大夫泽州刺史赠光禄卿工部尚书太子少傅李府君【鷾】墓志铭并序 ,全文1080字,由唐剑南西川节度巡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李氏族人李助撰文,现藏于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从墓志铭中我四代族讳神符,太祖景皇帝之孙,郑孝王亮之子,高祖神尧皇帝之从父弟······大王父讳文暕,襄邑之幼子······王父讳挺······烈考讳柏,皇银青光禄大夫,太府卿,赠司空,公即司空第二子,讳鷾······归祔于东周伊汭乡万安山南原先茔等叙述文字里,可以认为,万安山埋葬的,确是李虎第八子、李渊叔父李亮后裔一支,并有一个庞大的李氏墓群。根据墓志推断,墓主人李鷾之曾祖父文暕与江苏武进董庄李氏家谱中的第七十六世祖李义范是同胞兄弟,义范为李神符的三子,文暕为四子,他们的后裔皆葬于万安山。李鷾应为李氏第八十世祖,与武进李严同辈。
崔氏祖墓:据载:例如唐代天宝十载【751】十月庚午崔翘墓志,就是一件重要的人物墓志。崔翘,官至礼部尚书。两《唐书》均附有传记,还见于《唐郎官石柱题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全唐书》与《全唐文》收有其诗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清人徐松《唐登科记考》亦有记载。崔翘祖上以文章显,其父、兄均为唐代名臣。其父崔融为武周时凤阁舍人,《新唐书·崔融传》载,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持委之。其兄崔禹锡也曾任中书舍人。墓志中记载的崔翘世系,还可以订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讹误。特别值得珍视的是,墓志提及的其堂兄崔尚,与崔禹锡、崔翘齐名,荣耀当时。而近年来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恰恰就有崔尚的墓志,而且就是崔翘所撰写。崔尚墓志葬于天宝四载【745】,而且与崔翘墓志同样是葬于东京万安山之南永吉原,正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崔氏族葬墓地。洛阳还出土过崔翘的曾孙崔慎由【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进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祖父崔异,位终渠州刺史;父崔从,累官尚书左丞、户部尚书、尚书左仆射等】的墓志,葬于咸通六年【865】。这些材料的集合,正可以向我们展示出位于唐代中枢、门第显赫的一支崔氏家族的基本状况,是了解建立在门阀贵族基础上的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
卢氏族墓:据《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载:近年又在万安山南麓出土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卢氏大房卢商【会昌年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卢承庆【高宗朝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之后卢正勒、卢士巩、卢季方墓志。《全唐文补遗》收录万安山出土的墓志中,仅卢姓达30余方。皆说明卢氏族墓群的存在,墓地位置等已不可考。
苏氏族墓:《全唐文补遗》载:收集于万安山的北宋苏氏墓志之人物、事件,皆在宋史中有所记载。由范纯仁撰文的《宋故朝奉大夫加华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河南苏公【澄】墓志铭并序》曰:公讳澄,河南人也。曾祖讳易简,事太宗皇帝,为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其先世爵里族望,皆见于国史。另一方《宋故奉议郎权通判信安军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苏君【子才】墓志铭》曰:崇宁元年葬河南县太尉乡万安山先茔之次第二域甲穴,以先居君祔。
姚正雅,安福桃溪姚氏始祖。五代十国,由筠州即今江西高安迁安福县桃溪立籍。安成,汉安成县及晋安成郡,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境内。《新唐书》称:勗,其字斯勤,泾县主簿。姚朂墓园在洛阳伊川县三山村。朂同勖,字义相同。公生平取与不苟,尝谓宁我,施恩于人,勿使人施恩惠于我。交际虽微亦慎。大唐文宗朝帝以公决疑折狱,遂从盐铁推官迁礼部郎中,翼日拜谏议大夫,中书侍郎。常称其豁达激昂,鹰扬文苑,兼之能习军,国事可谓伊旦复生,吕召再世矣。覃恩加赠封荫一门。生平取兴不苟,常谓:宁我施恩惠于人,勿使人施恩惠于我。官至礼部郎中,不久即拜谏议大夫。中书侍郎,常称:豁达激昂,鹰扬文苑,兼之能习军国事,可谓伊旦复生,吕召再世。生三子:岱,岳,峻。其后裔另载录于《河南洛阳伊川三山村姚氏族谱》。姚朂公烈,偕之子。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莆田姚氏谱书载:楚丘令,粤增城谱称楚王令,楚王古县【今河南信阳西北】,战国时,楚襄王曾建都此,故得名。温,怦三子,粤增城谱称憺之子。尉氏令今河南尉氏县。生一子直。洛,恒之子。溶,协之子。滋,忱之子。生一子通。凑,怡之子。湛,慎之子,生一子成美。仲康,殷觌之子。唐太常博士。避乱,始家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草藐桥。居会稽世系常后。莆田冲沁谱称其名仲博士,避乱迁会稽州藐桥居住。
浙江会稽《姚氏族谱》载: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草藐桥】姚氏,出自吴兴始祖仲孙,僧垣八世孙班珽之玄孙也,数传有居长州平江者;有居剡谿永富,食徙慈谿余姚,转迁杭州者;有居潮州者;有居瑞州、常州、台州、黄岩、湖广者。皆其裔也【莆城南下务巷裔孙炎谨修】。生三子昂,朂xù,登。宰,游之子。生一子辟光。南昌斗门团山东曹县分支《姚氏家谱》载:朂同勖,偁之子,豫洛阳伊川县三山村人,生正雅【850——919】,舜九十世,吉安安福姚氏始祖。五代十国,从筠州高安出仕安成安福县,子孙分布吉安周边的安福、泰和、永新、吉水、永丰、新干等县,以及湖南、湖北、福建、广东、贵州等省。史载:姚勗【785——853】,字斯勤,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姚崇五世孙。唐长庆年【821】初,三十七岁的姚勖于科举中登进士第。后历任监察御史,佐盐铁务,迁谏议大夫。之后改任湖州,常州二州刺史。致力于史学研究,撰有史籍《后梁略》十卷等。姚勖墓志,《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家营村万安山南原出土,已为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征集。墓志铭朴实无华,无溢美之词,所述史实具有补史、证史之功。志并盖青石质,具为正方形。盖盝顶,四杀阴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顶部正书唐故夔王傅吴兴姚府君墓志3行12字,底边60×56厘米,顶边33×34厘米。姚勖墓志盖拓片志52·×53厘米,厚15厘米,四侧阴线雕刻十二生肖图案。志文楷书,32行,满行31字,共867字,首题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第二行仅自撰2字。姚勖墓志拓片志文标点照录如次:叙宗族,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祕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雟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茔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茔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记,平凉、颍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赠晋阳县太君。
外族祁县王氏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事。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友,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叙婚娶,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干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军府君讳胜,即勖亲外叔祖。纪子孙,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瓒,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长女实王氏出,适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叙入仕勖,长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为掌书记,授试太常寺协律郎,改试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尚书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
姚勖在自撰的墓志铭中,记载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豊,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家复姚氏。
姚勖子正雅,安福桃溪姚氏开基始祖。于五代十国由筠州【今江西高安】宦留安福,相山水胜概,卜筑牌形。厥后,由桃溪而西昌【今泰和】,而袁临,而武陵、衡湘【其源悉自正公桃溪大汾姚氏第三房谱序】,牌形【今安福枫田塘里又名双园】。千余年来,桃溪姚氏繁衍连绵,至清乾隆丁数百万,人分各省【淸道光戊子【1828】《严田杉溪姚氏民房谱》谱序载】。传二子,林东、林西。次子林西,返回高安,奉祀祖坟,长子林东,与父定居牌形塘里。林东,名春,号仁轩【生于唐昭宗大顺辛亥【891】,传二子:亢亨、遂亨。传至第九世惠卿生四子:恢、忄厷 、忄亢 、忄历其中忄厷徙湖广,忄亢 徙泰和城西秀溪,宋时,子清由泰和迁居永新。元时,存贵由泰和迁徙宜春上窑,籍隶诏仁乡茂公才图三甲。世居安福桃溪姚氏至十三世,南宋初期,因子孙繁衍,分四房。长房南瑞、二房南寿、三房南英、四房南荣。分居上三址。据清嘉庆光遂、乌东谱序,二房南寿属军籍,封建时代世代承袭。
《桃溪大汾姚氏第三房谱》载,姚氏三房南英公传洪方位下分西舍【祖居牌形之西】世次,二十世【十九世定温之子】象鼎配欧阳三子,二十一世国珍国瑚国珊此下俱徙湖广监利,二十世象鼐配戴三子,二十一世国铭国琳国瑷,二十世象尧【十九世定岳之子】。
《桃溪大汾姚氏第四房谱》载,二十世【十九世定温之子】象鼎配欧阳三子,二十一世国珎国瑚国珊此下俱徙湖广监利沙滩村,二十世象鼐配戴三子,二十一世国铭国琳国瑷,二十世象尧。
监利县姚家集《姚氏族谱》载:一世长房,象鼐,戴大二君,生国珉,国琳,国瑷,鼐公生于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湖北荆州监利县姚家集新兴垸夏荷渊洪湖岗社庄,考妣葬于邹家堤彭姓上首妣二冢葬于左。一世二房,象鼎,刘太君,鼎公同妣居安陆府潜江县深江站。一世三房,象尧,乐太君,尧公同妣落集荆州府江陵县龙湾市,同鼎公染病尧公来看,偶得病遂亡葬于兄右。
史载,明初,江西安福桃溪姚天华迁沔阳,后居潜江沔阳交界的深江姚家湾等地,堂号吴兴,字辈:旧派十六代:大舜开先【国应开先、顺应开先、福应开先】,安昌一传,圣作贤述,道德克权。民国八年阖族订新派十六世:祖功宗泽,永世承宣,家声可振,富贵万年。
综上所述,监利姚家集、仙桃潜江姚氏始祖象鼎、象鼐、象尧三公籍贯安福桃溪。象鼎象鼐裔胄证实,儒公繁衍谱系于姚家集输财建祠,筹银置田,故儒公繁衍谱系相传祖籍荆州府监利县汪家桥姚家集半边街一说与迁徙历史背景存在关联。
《江西乡试题名录》载:宋咸淳九年【1273】,安福姚霄凤中解试举人。同治十一年《安福县志》载:自宋迄清,安福姚氏考中举人的有,宋:开禧三年【1207】姚宝卿、淳佑十二年【1252】姚可翁、咸淳九年【1273】姚霁凤【旧通志霁作霄】;明:天顺三年【1459】姚骏、天启元年【1621】姚应魁、崇祯三年【1630】姚汝谐;清:顺治十一年【1654】姚鼎燧、顺治十七年【1660】姚开祚、道光二十年【1840】姚云骐、同治三年【1864】姚一鸣【恩赐】,共计10名
据前述古典籍证实,姚正雅,刺史姚勖之子,属四朝元老,三度为相的盛唐贤相良臣姚崇谱系。
明末清初,连年战祸,人口殆尽,朝廷下诏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是时,湖北和湖南二省合一,称湖广省。由境外迁徙而至的诸姓挽草为记,指手为界。象鼎、象鼐、象尧三公应诏迁徙,遂卜监利祥瑞地,置地筑庐,渐趋形成姚家集半边街。是时,集上人财两旺,商贾云集。集上多为砖木结构瓦房,以犀牛铭刻的青砖筑墙,此砖为姚氏独有的印记。
早年间,儒公繁衍谱系携带银两在姚家集周边地区购置三十亩祭田,课租三十石,供祭奠祖先开支。
嘉庆二十五年、同治五年,儒公繁衍谱系携带银两与姚家集姚氏共同修建宗祠,慷慨解囊,输财助砖,保证了建祠进度,姚家集姚氏甚为赞颂。
监利姚家集宗亲对于儒公投身吴三桂兵营、有盔甲、大刀,传说耳熟能详,俯拾皆是。
如前所述,荆州府、夔州府、施南府姚氏同宗同支,一脉相承。儒公衍自虞舜,望出吴兴,籍贯江西安福。入兵籍后,辗转客居荆州府监利县汪家桥姚家集半边街。儒公谱系中世代相传,祖籍汪嘎桥姚嘎集【家字读】,监利姚家集证实,家字读嘎【gā】源于安福桃溪,姚家集先祖渊源于河沟边【即桃溪】。安福桃溪姚氏宗亲证实,家字读嘎【gā】属当地俚语。一个嘎【gā】字,传诵数百年,乡音未改,承载着厚重显赫的家族史。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颁布《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其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风同,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虽微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西、江南助解应用,朕甚怜焉。茲虏御使温卢奏称,湖南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即著该部,饬行川省、湖南等处文武官员知悉,招民徙蜀,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行,毋得关隘阻挠,俟六年外,奉旨起科,凡在事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钦此,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戌正月元日。近年,建始县一藏碑人将清康熙三十三年镌刻的石碑公之于众,这块距今三百多年的石碑系县署衙门的公文碑,属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据藏碑人介绍,1992年建始工商银行修建职工宿舍,掘出一块石碑、碾槽等石制器具及建筑衙门的青砖、凿制青石等。工商银行职工宿舍处,位于建始县城老衙门前。石碑规格小于普通墓碑。横刻大字为巡抚四川督察院条约碑,碑文为巡抚四川等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各府县颁发的招民垦荒八则条约。四川,古称巴蜀地,天府之国,是西部最大的钱粮之仓,人丁兴旺,百业兴盛。明未清初,蜀地屡遭浩劫。明崇祯十二年,张献忠率西军入川,蜀地惨遭浩劫,延续至清顺治三年,张献忠战死,大西政权瓦解,清军随即入川。清王朝虽然攻克了四川,但兵燹连年,战火不断,先后遭遇了清军与大西军余部之战争,平定三藩之乱及和川东十三营之战。战乱引发的大头瘟、马蹄瘟等瘟疫相继流行,数月内,建始沦为空城。《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明朝末年,户部记载四川有人口400多万,清康熙二十四年统计,全省人口竟然只剩9万余人。是时,建始属四川省夔州府。清嘉庆版《建始县志·户口志》载:建始旧编坊郭、大安、长受、景阳、新陇、永福、革塘凡七里。明季流氛荐祸,容美土司乘机肆虐,革塘等里在清江河以南,皆被侵扰,县中绝人烟者数十年。康熙二十年后,寇乱削平,百姓复业者仅八十户,编坊郭里,余里裁汰。《建始县志·田赋志》载:明季寇乱,地无居人,田尽荒芜,粮额全亏。清道光版《建始县志》对建始县明末清初所遭受的连年战火有详尽记载。期间,先后遭遇张献忠所率大西军的屠掠,川东十三营与之对垒数年。又因吴三桂统治建始达七年之久,桂部与清政府极端抗争,因而导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地尽抛荒,生灵涂炭,域内几乎渺无人烟。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叹息蜀地满目疮痍,人烟稀少,难以恢复一省之民力,无法完成朝廷税赋,进而上奏康熙,建议朝廷下旨移民填蜀,请旨得到康熙支持。平定三藩之乱后,蜀地局势趋于稳定,朝中商议,决定从两湖、两广地区迁移人口填蜀。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元日,朝庭颁布《招民填川诏》。巡抚四川等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于养志接到诏书后,根据诏书精神,于二月二十四日给蜀地各府、县下达八则条约,要求各府县勒石镌碑,立于署前,令军民人等一律遵守。夔州府建始县知县李新命接到条约后,即将条约刻于石碑,立于县署衙门前。此碑文虽然由于时间久远,文字漫漶不清,但主要内容依稀可辨。一是对有主荒田,限时开垦,若不开垦,概作荒地处理;二是对新招徕垦荒之户,给予6年内不征粮、免除6年杂差、贷牛借种等惠民措施,同时,豁免复业之民以前的公私欠账,宥免从前的一切过犯;三是对招徕垦荒之户,编入保甲户籍;四是对霸荒和诈骗勒索的地方土豪劣绅给予严厉制裁,同时对包庇袒护霸荒行为的官员一并进行参处。招民垦荒政策,带来了建始人口的繁衍发展。随着康熙皇帝的《招民填川诏》和四川巡抚的八则条约的颁行实施,举世闻名的大移民开始,旷世持久,持续至道光年间。移民人数逾百万之多,涉及十余省,尤以湖北、湖南、江西、广东为甚。康熙二十年,战乱终结,社会秩序日趋稳定,渐有复业之民返乡。是时,建始户籍仅80户,约三四百人,建制由七里缩编成一个坊廓里,余里皆裁。召民垦荒政策诱使流亡居民重回故地,荆州、湖南、江西等处流民竞集。据《侯氏族谱》载,乾隆初,仅江陵县侯氏一家先后有数十人扶老携幼,伯仲偕行,迁居建始花坪、高坪、猫坪、天生等各地。查建始居民族谱,多数家族由清康乾时期或之后由荆州、湖南、江西等地播迁而来。乾隆二十年,建始人口增至1.6万户,7万多人。乾隆四十一年,户增到2.4万多,人口增到14.4万多。乾隆四十八年,户增3.57万,人口达17万多人。道光三年,清查土著流寓烟民,建始人口上升到19.34万多人。道光二十三年至咸丰十年,建始人口略有减少,为18.1万多人。清乾隆至道光,建始人口大幅度增长,与招民垦荒政策有着必然联系。建始县存世的嘉庆十五年至十八年的嘉庆版《建始县志》,道光二十一年的道光版《建始县志》,同治五年的同治版《建始县志》中,均无条约碑记载。对于清王朝推行这样一项盛大的经济和民生政策的公文,县志却无记载,于理不通。据嘉庆《建始县志·职官志》载,康熙二十六年至四十年的14年中,历经三任知县。第一任为史晟,康熙二十六年任;第二任为李新德,无任职时间;第三任为武令谟,康熙四十年任。条约碑上署名的知县李新命应嘉庆县志记载的李新德。无独有偶,道光版《建始县志·官师志》载,知县李德新,同治版《建始县志·官师志》亦有相同记载。清代三部《建始县志》均无条约碑记载的现象唯一的解释即纂修县志时,条约碑已经因某种原因埋于地下,县志编纂者不知情。清道光《建始县志·名宦志》载:建自嘉庆元二年被兵后,书院即成官廨,文教日衰。由此推断,嘉庆元二年,农民起义军白莲教在建始与清兵作战,衙署遭受毁坏,被迫迁至书院,衙署门前的条约碑连同一些器具和建筑物埋于坍塌的衙署废墟中。后来,在废墟上重建县署衙门,条约碑因此沉睡地下。条约碑于康熙三十三年刊刻,约百年后的嘉庆元年埋于地下,根据碑材和碑文风化毁损程度,亦能印证。
综合多方面求证的文史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根据事实推定,儒公乃吴三桂统治建始年间的时任部将。清·康熙二十年,儒公审时度势,悄无声息隐形于河水坪龙洞湾,见此地毗连东龙河畔,地势平缓,田连阡陌,有一山凸下源源汩出清澈泉水,终年不涸,先民饮用,嬉水浣衣。因清澈泉水洗涤青石板,故曰洗清坝。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蕴涵着秘而不宣的寓意,讳莫如深,微言大义,任人评说。
早年间,河水坪属川鄂盐大路驿站,经由河水坪上高店子、石门河至巴东、再由水路至夔州。1976年,河水坪发现青铜铸造单虎钮錞于,殒铁。1977年3月,景阳革担村二台子发现双虎钮淳于。虎钮錞于,属六鼓四金之器,国家一级文物。四金为錞于、镯(zhuó)、铙(náo )、铎(duó ),多与鼓配合,用来号令军队的进与退。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是巴民族的特有打击乐器。《后汉书》记载:廪(lǐn )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因白虎在上古神话中,能辟邪驱疫,所以巴民族的后裔就把白虎当做部落标志,铸造于器物之上。历史上还把巴人称为虎人,而巴族,也经常自称为虎之族。传说中,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境内周边龙飞村发现明代土司墓、槐子坦州基山下棉花坝发现业州县治所地、三里坝发现寨堡遗址等。由此可见,河水坪【屯、塘】较远时期便有居民徙居于斯。
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奠基立业,繁衍生息。监利姚家集姚氏宅第以犀牛砖为氏族宅第标识,儒公安歇于人生旅途最后驿站形家喝形取象曰犀牛望月,冥冥之中的雷同,并非偶然巧合。

. W* W$ O: z( I- d+ W! v: H4 y& r$ \- A. L+ a1 ?3 I5 [5 b) B8 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