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九八九年,上思县文物普查时,在位于叫安乡那当村的一座清代咸丰年间的余姓太婆墓葬的墓碑文上,发现其碑文上有一小段记载:尊称赵古松为太始祖。但在考证余姓家族谱时,其中并无任何文字记载涉及到赵古松身世。假设按民间传说中,曾有一余姓书童随赵古松逃难到上思,而后赵古松又为其成家立业。那么,墓碑文上的这一小段记载,说明赵古松与余姓人家确有一些关系。
* _ n2 R, H- b1 X( {
( y+ V+ |# E! D& ]$ E. ~( G 一九九九年,在叫安乡松柏村渌浪屯的渌渠山坡上,发现了一座“圆寂本师上精下一老和尚舍利塔”的墓葬。
3 G" [* P9 x0 W1 Y" h+ Z; `9 e. X
! ]6 @% i1 |/ B- ~# S& B6 v4 p 左款碑文载:自汉明堪祖历代相传至上思州之古松上人乃为高祖囗传此师号精一明公是临济宗派第二世曾祖开山云来世昭宗风门庭永垂不朽公之原籍系广东广州府南海县雷岗人姚氏兹迁葬于南乡渌浪村田地名渌渠丙龙入手坐巳向亥兼巽乾丁巳丁亥分金孙 卜葬 此山继续春秋永远享祀之不朽矣。 3 X: a6 w1 J4 T
8 K* ]5 s5 x! Q3 M 碑正文载:“圆寂本师上精下一老和尚舍利塔。” ) k% n; m& X9 w5 A- S! C2 }- r
- p' r5 J2 ~8 y7 c$ ~( y 右款碑载:岩 曾孙性慧玄孙海岳重孙寂玄超祥光远孙照远祖光贤 , c1 V3 o) Z& `" M
! X* W! w; b& C' h; N
祀奉住持孙寂朗孙徒照奄
6 Q1 s. a6 d3 a% G! X j6 k; n1 Q. }& x: _# o
乾隆辛丑年腊月望一日 吉立
# r+ a9 A! J& H& U, w' \% ?* Y) H/ X0 G' ]0 a8 x
据此,可以初步证实,流传于上思民间的传奇人物赵古松其真实名字为姚古松,其人并不是什么明朝宰相或参加科举及第的探花。而是一位佛教中临济宗派之第二世传人。
* |7 w5 b" E6 W0 D, I" s' b0 A" y
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对其流传都以“赵古松”称之。可从三个方面去论证:其一,也许姚古松本人原为客家人,在与本地人交谈时,以客家话以对,而本地人对客家话又不是十分理解,故将“姚”误听为“赵”;其二,也许姚古松本人故意将“姚”字的“女”边去掉,而只以“兆”代之,故本地人就以“兆”误传为“赵”;其三,本地人文字水平有限,不知“姚”字读音,误读为“兆”。后人听了就以“赵”流传。
! j& ]5 X, t# p/ o3 Y
4 L& j X$ y* V+ z 有关姚古松的墓葬,就是尊称赵古松为太始祖的余姓人家,其住落村屯就与姚古松墓葬相距不足三里地,但二百多年来也没有人发现“姚古松”的墓葬就在其村边不远的地方。据称为姚氏后人的姚氏家族,也是于一九九九年才首次发现其先祖“姚古松”的墓葬。但是,在考证姚氏族谱时,也无任何记载其姚氏家族与姚古松有任何关系。而相距于“姚古松”墓葬不足200米处的渌浪村人,就仅知道其山后有一座和尚墓,但墓主为何人何姓,也从来没有人去考究。 A" |1 \1 C9 H' h# |
$ K; B" I5 ]0 e3 }5 A, }
据碑文记载,姚古松之墓为清乾隆辛丑年迁葬,但是,从何处迁葬,碑文没有记载。据纪年推算,清乾隆辛丑年为公元1782年,距今二百多年。而其墓葬是由其远孙辈迁葬,按传统计算二十年为一代,从姚古松至远孙为五代,就按一百年计算,那么,姚古松生活的年代,大约在清朝初期,而不是明朝期间。考证的结论应为:姚古松的先祖在明朝末期或清朝建立后,在明朝建立的小南明里为官为臣,终至南明彻底灭亡后,作为前朝的遗臣流落四方的一个失意人的后人。由于祖先已失意,加上愤世嫉俗,姚古松出家后,对自己的身世一直缄言不语,就令人对其身世的猜测不一,乃至形成了一个传奇性的身世,并也形成传奇性的人物。二、姚古松可能原本只是一位出家人,在四处去游中,来到了上思,并寄情于十万大山的山水之中,意在弘扬佛教精神,不料,地处偏僻南疆的上思,其时也许正处在蒙眬之中,无法领会佛教的精华,姚古松无奈老死于他想致力弘扬佛教之地——上思。以致成为流传于民间的神奇人物。
. Z! R1 @% ^* J5 b3 W& m
7 J' X: M( V- { 总而言之,不论是“赵古松”或是“姚古松”,在数百年间,能在上思民间流传成一位传奇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