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清·汪森編)《粤西文載》 卷十四 廣西山川志 梧州府 《史記》:帝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山海經》曰:蒼梧之山,帝舜葬於其陽,丹朱葬於其隂。文頴注《漢書》,以為九疑之山,半在零陵半在蒼梧也。魏濬引《玄中記》云堯時有何侯者,隠蒼梧山,至夏禹已二百餘嵗,五帝賜之藥一器,家人三百餘口同昇,今為太極真人。按此,則蒼梧已著名於堯之世矣。《名勝志》 卷十五 廣西山川志 太平府崇善縣 崇山,即舜放驩兜處。唐沈佺期有《從崇山向越裳》詩:朝發崇山下,暮坐越裳隂。西從杉谷度,北上竹谿深。按竹谿,古道;明水杉谷,古崇岑。《九真圖》云:崇山至越裳四十里,杉谷起崇山,竹谿從道明國來,於崇山北二十五里合水攲缺。藤竹明昧有三十峰,夾水直上千餘仞,諸仙窟宅在焉。楊用修以為當在交廣之域,似必當地也。《名勝志》 卷二十一 記·山川 遊虞山記(明·鄺露) 虞山帝祠,秦松夾道,若駕蒼龍、乗雲螭南巡之狀。其後堯山蔽天而下。其前灕江經之,皇灣緯之。其制度,則外朝内寢,帝儀肅於明堂,二妃正於端幃,儼然南面而蒞之。其儀禮,則主鬯冠衣劒佩三十有九,助贊幘衣一十有六,籩豆、瑚簋、彛鬲、洗罇、鼎盉、爵卣、幡鼓、絙瑟七十有七。廟後有洞,鐫曰韶音石,質純青,深十三丈有奇。其傍蹲龍走虺,狀若笙匏塤䶵者無算。洞後見招隠山,魚泛鳥瀾,若握鏡之望方壺也。外有鉅石,西臨皇灣上,左折為南薰亭,舁山枕灕,諸勝攬擷。其碑,晉有庾闡之叙,後魏有温子升之碑,唐有張曲江之文、宋延清之詩、觀文之隸、李陽氷之篆,宋則朱紫陽之碑。桂山文獻,兹焉特盛。出門薫風徐來,舞於松柏之下,石竅土囊,和若鈞天,不知身在何世也。 卷五十八 攷 蒼梧九疑之辨(明·蔣冕) 《檀弓》云:舜葬於蒼梧之野。晉習鑿齒云:虞舜葬零陵。《元和郡志》亦云:九疑,舜之葬也。漢文頴註曰:九疑山,半在蒼梧,半在零陵。如淳曰:舜葬九疑,九疑在蒼梧之憑乗縣。《九域志》謂:九疑山亦名蒼梧山。未免皆牽合。按《山海經》云:舜之所葬,在今道州零陵縣界,蒼梧、九疑當是两處,後人誤引舜死之地,以為舜葬之所耳。太史公曰:舜南狩行,死於蒼梧之野,歸葬於零陵之九疑山。太史公遍歴天下名山大川,必有所據,今當從《史記》及《山海經》。 虞山堯山辨(明·魏濬) 《史記》“舜崩於蒼梧之野,歸葬於零陵之九疑”,則信以為即今之蒼梧矣,而《戴記》止謂葬於蒼梧之野,其説辨者甚衆。《吕氏春秋》載舜葬於紀蒼山。今陳留平丘有鳴條,而海州東海縣有蒼梧山,海州近莒之紀城,去鳴條不逺,合之《孟子》,此説近是,但以舜嘗有南巡之事,桂州遂名山為虞,而建廟以祀舜。黄潭縈於虞山之後,亦曰皇澤灣,皆以舜得名,遂因舜而有堯山,以其與虞山正相望也。尤可異者,灌陽遂有禹廟,嶺右,《禹貢》不載,履迹實所未至,古人遺迹,剏自一人附會後,遂轉相謬訛,率多類此。然三聖精神,如水行地,何所不在?使夷鄉知所欽仰,亦佳事也。 & q' r k/ I7 }2 t; |: W+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