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73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桥村村史(初稿)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30 15:0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桥村村史   H6 @" o1 L, _5 C
明朝以前,西华县没有姚桥村。姚氏族谱载,明初,国家实行移民政策,姚氏从山西迁到河南西华。姚氏祖籍山西沁水县,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则从山西省襄陵县,迁入河南省西华县姚家桥村。襄陵县在洪洞县西南,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襄陵改为镇。其实,姚氏迁来时西华县并没有姚家桥村这一村名,这里应该只是一片荒野。据《西华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全西华县包括沙河以南的张明、砖桥在内,只有3万人。姚氏祖先从山西迁到这里,看到这里地广人稀,水草丰茂,就在褚河北岸定居下来。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在河上建了一座桥,才有了“姚家桥”之名。褚河是颍河的一段,在禹县流经名人褚少孙、褚遂良的家乡,人们因称此河为褚河。从禹县到临颍县,称褚河,不知何故,乾隆版《西华县志》称渚河。曰“渚河源出颍谷,由禹、许、临颍、郾城、姚家桥界入境”。1986年版《西华县志》载:“颍河发源于登封西南阳乾山东侧之颍谷。清光绪以前,由姚桥入县境,经张官桥、杜庄、张太湾、奉母城南、前后于王、焦岗、固庠……至张柿园东流入沙河”,“清光绪二年(1876),颍水溃入土垆河(在瓦屋赵南),夺为新道,旧道遂堙”。这段颍河(褚河)不再流水,并不像村民谣传的那样,人们钓鳖得罪了老鳖精,被老鳖精喷住了泉眼。不流水了,姚家桥也早已无桥,此段颍河今已夷为平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姚桥村还有寨墙寨隍,南寨门上边,还有砖刻“潁廻砦”三个大字。
姚氏在西华县姚家桥村瓜瓞绵延200多年,数传至姚德溥,开始“游泮中式”。 游泮就是在县学读书,成了生员。中式就是通过考试,成绩合乎国家要求,又成了举人。从《姚氏族谱》第一卷可知,姚德溥,字雅修,号泽寰,明朝万历己酉(1603)举人,癸丑(1604)会试副榜(举人会试后,正榜上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及其他进士,副榜上的人则不可。但可成为国子生,可表明自己的学业水平)。历任固始县教谕、山东省禹城县知县。但那时籍贯却入了临颍县。遗憾的是,姚德溥遭逢了明末兵燹,“两邑姚氏谱牒无存”(“两邑”指西华县和临颍县)。虽然入籍临颍,但乾隆年间的《西华县志》中也有姚德溥中举的记载
大约又过了100多年,按族谱推演,应该在乾隆年间,姚氏后人姚希贤、姚依仁等倡议再修《姚氏族谱》,但无旧谱可依。只好由当时人往上辈回忆,“由后溯前”,只能确定九代。往上数第九代的祖先叫姚恂,他有四个儿子:姚心、姚先、姚约、姚引。后代人便分为四门。前边提到的二门的姚德溥是姚恂的第六世孙。依照族人回忆,居然又编定了《姚氏族谱》。族谱编定后,由姚恂的第九世孙、三门的姚方印(字信图)题写序言。姚方印是西华县的廪生即秀才出身,其文思文才颇值得后人鉴赏。序文如下:
“先世晋之沁水人。明洪武间迁于豫之华邑姚家桥,而瓜瓞遂以绵焉。数传至族曾祖
泽寰公,季而(笔者按:当为“既而”)游泮中式,既而筮仕(笔者注:筮shì,音世。古人将出外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以后括号内之文字均为笔者意见),皆籍颍,遂为颍之姚氏。3 R0 z$ ?, F7 P; j0 Y0 _
明季兵燹后,两邑姚氏谱牒无存,世系、名字颇多失记。延至今日,竟有以子孙而莫名
其祖灾者(手工传抄,难免有三豕涉河之误。笔者以为“祖灾”应为“祖字”),若不勉修族谱,将自兹以往,星居散处,必至以同祖共宗而概等路人。% f1 y0 @6 ?1 D9 C; H
幸族人希贤(字汉升,监生,第10世)、依仁(字念岳,廪生,12世)倡为修谱之举,属余共事。余因馆他乡,不获躬亲,乃付族众,遍访各门,叙立昭穆,由后溯前,止(只)叙及方印也代讳恂(Xún音旬)祖而止(“也代”似应为“九代”,姚恂是姚方印往上数的第九代祖宗),则无稽(“则无稽”三字前有脱漏)。且族中亦有不能叙及之户,佥议(qiān,音签,佥议即很多人议论)叙及者则列于谱前,示尊祖也。不能叙及者亦缀于谱后,明乎皆我姚氏之族,不可以不志也。
谱将成,属序于余。余曰:此无以文为也,惟以修谱之意告我族人而已!今夫族谱之修,一以敬祖也,一以睦族也。而敬祖睦族,意实相关。何者?水之千流万派,发于源;木之千枝万叶,生于根。宗族之中,虽世代辽阔,子孙蕃衍,溯厥从来无非出于一祖。以一祖之所
出,而或路人视之,纵春秋匪懈,亦不足以云敬。况乎族情一疏,而祖宗之享祀未有不废者乎(“乎”字应是衍文)。今举族修兹族谱,唯冀族之人共知,由吾身而上,为父、为祖、为曾高祖以及鼻祖,皆不啻木之有根,水之有源焉。因共知由鼻祖而下出于高祖者几何家,出于曾祖者几何家,出于祖者几何家,溯其父之所出,皆不啻木之同根、水之同源焉。其或有以卑犯尊,以小加大,以富傲贫,以强凌弱,以箪豆而起争竞者,是天下之悖德也,是祖父之所怨恫也。若是者,吾族人不可以不戒。其或有教其不知,恤其不足,富贵与共,休戚与通,式相好而无相尤者,是宗党之仪型也,是祖父之所欣思也。若是者,吾族人不可以不勉!8 ^3 \- N# h5 z2 o2 z( w
昔范文正公有言矣:“吾家宗族甚众,固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无亲疏。惟我同姓,勿俾有遗孤子而不恤,勿纵卑幼而凌尊长,勿使父子喧哗,嫡庶混淆而无别(此句为封建糟粕)。至若黩财无厌,矫诈多端,无行之子孙,愿无过吾墓门也!”噫!此即木本水源之意。范氏之戒勉可知矣,范氏之族谱奚不可为?姚氏之族谱也哉,是所望于吾族之油然兴起者。九世孙方印沐薰敬书”
) k0 X7 V4 ~3 `
序文把修谱的缘起、修谱的经过、修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写得淋漓尽致,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落款时只写了自己的身份、姓名,没有署明写作时间,让后人摸不着头脑。好在第二次修谱时,姚恂的第十四世孙姚居易(字履坦)写明时间为“大清光绪六年”。姚方印是九世,姚居易是十四世,中间差了五世。按中国千百年来公认的一世为30年(《辞海》:世①古称三十年为一世),那么,30年乘以5,可得出姚方印写序时约为姚居易前的150年,即光绪六年上溯150年,是为雍正六年(1731),这当然是约数不是确数,或者是在乾隆年间。因为一世在有些家族来说只用20多年。那么,姚恂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谱中没有说明。根据笔者推理,姚恂应该是明宪宗成化年间或者以后的人。笔者也是姚桥村人,我的始迁祖白敬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746)定居西华,到现在已繁衍22世(据《白氏族谱》),而《姚氏族谱》到现在才记载了21世,比白氏少了1世。同住一地,生活环境相同,繁衍速度也应相近。由此可知,姚恂应该是成化年间或者以后的人。从洪武到成化,中间100多年的姚氏祖先都未列入谱中。
姚氏第三次续谱在中华民国五年(1916),族谱的序言由姚恂的第十七世孙姚葆贞撰写。第四次续谱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无序无跋存于谱内。第五次续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89年,族谱的跋由十七世姚国府撰写。
《姚氏族谱》中所录姚氏,分布在西华县的姚桥,姚庄,奉母城,奉母三村,逍遥刘寨;临颍县的黄连城,大李,盆张,李化宇,叶庄,海子姚,前杨;郾城县的郾北姚庄,郭桥,西白庄,黑龙潭西前姚;鄢陵县的追岗葛庄;平舆县的村庄名不详。
姚氏族谱中缺少人物事迹介绍,从县志中可以知道,明朝时有名人姚德溥。县志记载,他 在明朝万历己酉年(1603)中举,开封府志、西华县志均载:“姚德溥,字泽寰,潜心理学垂三十年,文尚灵创,及门至数百人。任固始县教谕,拔诸生(廪生、增生、附生,合称‘诸生’)唐明时之文,曰:‘此元局也(局,局势。元局,第一的局势、架势)。’已而,果验。擢禹城知县。一意孤行,卒为忌者所构(阴谋陷害)。”姚德溥的父亲姚光,因为德溥的缘故,被朝廷赠予文林郎的名号(明清时朝廷对七品文官的官阶定位,是荣誉称号)。
现代名人有姚德昌。姚德昌(1922~),西华县奉母镇姚桥村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离休后享受正师级待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荣获“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
大约在明末清初,有一支白氏族人从小白庄迁至姚桥河南。白氏八世祖白宗文,字继熙,生二子,长子白生亮,次子白生德,他们父子三人的坟墓都在姚桥河南。从此,姚桥村又多了一姓——白姓。
白氏是明朝成化年间定居西华县的。明朝正统间,有香山衍派白恭敏公者,由进士出身擢为兵部尚书,诰授太子少保。明英宗十二年(1448),岁大饥。老百姓饥寒交迫,无以为生。西华有一位英雄名叫刘通,单手能举起县衙前的石狮子,人送外号刘千斤。他在荆州、襄阳一带,与允天峰(注:允天峰是刘通的友军)联合领导饥民起义,屡败官军。成化二年年(1467),恭敏公与抚宁伯朱永奉敕讨平刘通之后,指挥(官名)白玉复入西华擒通妻子。恭敏公之子维一公,讳敬,奉敕留守于豫。相宅于西华之清凉寺,村□□□□其建筑、捐田,改清凉寺为白家祠。白敬,字维一,号镇华,留守在西华的任务是监视刘通的亲属,怕西华的农民东山再起,危及明廷的统治。从此,西华县有了白姓,有了白庄。白敬的父亲白圭,字宗玉,号简庵,恭敏是他的谥号,是河北省南宫县人,明朝的兵部尚书。他听说白庄距离姚桥很近,就告诉白敬,见了姓姚的要自降一辈,若年纪相仿,要称姓姚的为叔,要像弟子对待师父一样恭敬。为什么呢?因为白圭的恩师姓姚。白圭对待老师就像儿子孝敬老子,生时赡养,死后祭祀,还专为老师姚  写了悼念文章。这种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传给了他的后人,直到今天,还流传着“姚白一家”的美谈,姓白的18世后人叫姓姚的18世后人为“叔”。这是多么和谐、美好的人间“桃源”啊!
姚桥村白氏历史名人有: 十世白珩,家谱中说,曾诰封奉政大夫,但这不是实任职务,只是个相当于五品官的文散阶(名誉称号)。十二世白明良,曾任尉氏县、宝丰县教谕,八品官。十三世白锦照,浙江省仁和县主簿,九品官。十四世白文翰,翰林院待诏,从九品。白文彬,布政司理问,从六品。十五世白秉钧(号肖山),鸿胪寺序班,从九品。以上名人俱住姚北。
白氏现代名人有白正炎,曾任国立台北风光大学教授,现居台北。白红梅,西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庆华,西华县畜牧局长。白孟才,河南省凯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富平,湖北省委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副厅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姚桥村分为16个生产队,姚南6个,姚北6个,姚后4个。1985年取消人民公社,公社改称乡、生产大队改称村 、生产队改称村民组。姚桥村一分为三:姚桥河南简称姚南村,姚桥河北简称姚北村,姚桥后庄简称姚后村。
2006年,西华县计划生育委员会要全县各村按姓氏上报人口,姚南村上报白姓1007(以下均不含城镇户口),姚姓137,樊姓10(此文未录嫁入姓氏);姚北村上报姚姓985,白姓456,于姓64,赵姓49,高姓8;姚后村上报姚姓500,白姓300。合计起来,姚桥村共有姚姓1622人,白姓1763人,于姓64人,赵姓49人,樊姓10人,高姓8人。在姚桥聚族而居的姚、白、于、赵、樊、高六姓人口共3576人。若按一家五口计算,每家至少有2口嫁入姓氏,即嫁入姓氏约占2/5(笔者当时未记录嫁入姓氏,未详细记录全姚桥人口总数),即应有1400人以上。如此算来,2006年姚桥应有人口5000以上。
以上数字,仅供参考,例如高姓,只有8人吗?
此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姚桥村的父老兄弟及其他贤达阅读此文后留言,补充、更正相关资料,以写出真正的姚桥村村史。   http://blog.sina.com.cn/u/173330715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2#
发表于 2013-12-30 22:09:02 | 只看该作者
绍峰宗亲;是你所著还是转抄而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9:48:13 | 只看该作者
姚寒松 发表于 2013-12-30 22:09
0 Q1 _* h, {* J# }  O, G" U绍峰宗亲;是你所著还是转抄而来?

6 X& A3 E, M& |. u+ t我是从别人的博客中转来的。
  Y' ^4 C# R& \$ o* N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4#
发表于 2013-12-31 22:14:32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12-31 09:48
* r& ]3 t* ?6 `# q8 a" ?' e我是从别人的博客中转来的。
" f& R( {* r- n1 G; r- D% E# m
我对西华不太了解,虽说离的只有三十公里,西华有西夏和东夏两个地方也不错,其他的就不了解了。。谢谢!!
% p5 \4 D+ h8 b; A7 h& J3 L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9:40: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姚寒松 发表于 2013-12-31 22:14 我对西华不太了解,虽说离的只有三十公里,西华有西夏和东夏两个地方也不错,其他的就不了解了。。谢谢! ...

. B/ \7 o, W* n4 _" O: k1 w* c不客气,有时间您可以去看看。
, J, }, G. e- v* u, H! m

签到天数: 3916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4-1-3 08:34:25 | 只看该作者
是很大的姚姓居住地了,谢谢绍峰宗亲!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4-1-3 18:2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3 18:48 编辑 " h: {; \' X% D3 S  V- R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12-31 09:48
2 f' G! {/ |: w; w我是从别人的博客中转来的。
" L* x: l9 O+ a7 u: U8 }
# R8 L7 t7 V, ]* S

9 u+ f9 Q' h4 C0 g                                                   (河南西华县姚桥村《姚氏族谱》)序! G9 z. ^6 [) x. D
- O, x( f9 ~" o- Z- L. z
                                                                 九世孙方印撰
) w3 A8 y# w  M! M: q# Z2 y) \, }) V, y
% T9 q6 H; N9 v, d: Q, z4 K- n
        先世晋之沁水人,明洪武间迁于豫之华邑姚家桥,而瓜瓞遂以绵焉。数传至族曾祖泽寰公,季而游泮中式,既而筮仕(注:筮,shì。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皆籍颍,遂为颍之姚氏(注:颍,指临颍)! p# U9 x: \: k/ q, s6 J6 k: b8 s( F
         
明季兵燹后,两邑姚氏谱牒无存,世系、名字颇多失记。延至今日,竟有以子孙而莫名其祖载者。若不勉修族谱,将自兹以往,星居散处,必至以同祖共宗而概等路人。# p8 L9 f' H7 U) ^( a9 r' ^1 x' y. |" A5 x7 ?; G5 @
      幸族人希贤(字汉升,监生,第十世)、依仁(字念岳,廪生,十二世)倡为修谱之举,属余共事。余因馆他乡,不获躬亲,乃付族众,遍访各门,叙立昭穆,由后溯前,止叙及方印九代祖讳恂(Xún音旬)而止。□□□……□则无稽。且族中亦有不能叙及之户,佥议(佥,qiān。佥议,即很多人议论)叙及者则列于谱前,示尊祖也;不能叙及者亦缀于谱后,明乎皆我姚氏之族,不可以不志也。
' j8 q6 ~- B4 M) ?+ D5 c- S# u1 c/ j7 j0 E- x3 B) N$ N# U
      谱将成,属序于余。余曰:此无以文为也,惟以修谱之意告我族人而已!
      今夫族谱之修,一以敬祖也,一以睦族也。而敬祖睦族,意实相关。何者?水之千流万派,发于源;木之千枝万叶,生于根。宗族之中,虽世代辽阔,子孙蕃衍,溯厥从来无非出于一祖。以一祖之所出,而或路人视之,纵春秋匪懈,亦不足以云敬。况乎族情一疏,而祖宗之享祀未有不废者乎。今举族修兹族谱,唯冀族之人共知,由吾身而上,为父、为祖、为曾高祖以及鼻祖,皆不啻木之有根,水之有源焉。因共知由鼻祖而下、出于高祖者几何家,出于曾祖者几何家,出于祖者几何家,溯其父之所出,皆不啻木之同根、水之同源焉。其或有以卑犯尊,以小加大,以富傲贫,以强凌弱,以箪豆而起争竞者,是天下之悖德也,是祖父之所怨恫也。若是者,吾族人不可以不戒。其或有教其不知,恤其不足,富贵与共,休戚与通,式相好而无相尤者,是宗党之仪型也,是祖父之所欣思也。若是者,吾族人不可以不勉!# y# D& _$ c& q; Y9 p# \. Z' `/ v# e6 \* u% G
    昔范文正公有言矣:“吾家宗族甚众,固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无亲疏。惟我同姓,勿俾有遗孤子而不恤,勿纵卑幼而凌尊长,勿使父子喧哗,嫡庶混淆而无别。至若黩财无厌,矫诈多端,无行之子孙,愿无过吾墓门也!”噫!此即木本水源之意。范氏之戒勉可知矣,范氏之族谱奚不可为。姚氏之族谱也哉,是所望于吾族之油然兴起者。
                                                                             九世孙方印沐薰敬书
5 L2 q2 t. G$ K8 S' B( I3 B( z

/ \) O4 m% f6 ~) m5 b( J
撰序者姚方印,字信图。姚恂的第九世孙、属三门。清西华县廪生。估计谱序撰于清乾隆年间。/ C2 R1 A% U- o* H$ t$ o"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6 04: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