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在伊川县万安山南麓,以范仲淹墓为中心的方圆数平方公里范围内,存在有姚、张、裴、范、李、崔、卢、苏八大官僚家族墓地;
6 F7 N) B' M; `6 l9 t2 \● 八大家族中,有数以十计人担任宰相职务,已考证确实葬于此地的有8位,疑似葬于此者5位,另有朝廷重臣多乎矣哉。
9 O3 e9 E3 q9 J9 {* p● 洛阳邙山陵墓群已先后被列入“国保”和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名单,万安山陵墓群保护刻不容缓。
; U3 r O& `5 c# _: U* T' ~% j% v7 d9 R% k! X$ d
说起洛阳伊川万安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墓园就坐落在这里。殊不知,在这块“北依万安,南抱曲水,东望嵩岳,西连伊阙,地势平坦,气聚风藏”的风水宝地,在以范仲淹墓为中心方圆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还存在有姚、张、裴、李、崔、卢、苏几大家族的墓地,加上范氏家族,姑称“唐宋八大家族”。其中葬有宰相级人物8位,他们是:姚崇、张说(读yue)、张锡、裴遵庆及其曾孙裴枢、范仲淹及其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另出土有唐宋宰相苏颋、卢商、卢承庆、崔慎由、崔从、苏易简等人祖辈或子孙的墓志,推断这几个宰相之墓也应存在于此。至于其他官宦贤达坟墓则不计其数。这是因为,其一唐代洛阳为东都,宋代洛阳为西京,政治中心,贤达荟萃;二是到唐代时,洛阳早已是“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朝廷重臣就把自己身后之事托给了这块距离洛阳只有一山之隔的长眠佳城。
, ~8 p, |+ w+ p- X: X笔者近年来涉猎于万安山古墓群的研究探索,访问了部分专家学者及墓群所在地的长老,收集了全国各地一些相关的资料,初步得出部分结论。现以范仲淹墓为中心区域,将“八大家族”墓地及人物等有关情况分述于下,供方家鉴正。4 V/ b( Y1 d+ t y4 V) c0 C7 C @
一、姚氏族墓: K- e1 E' X# V# c- @5 q
1、墓区概况:
* \& H R6 r) W! H+ i, }6 T+ E n; `位于范墓东偏南400米、郑少洛高速公路北350米处。依据现姚崇墓冢与其子姚彝神道碑相距500余米推断,当年姚氏墓地规模应在百亩以上。据当地许营村老人讲,至1950年代,姚崇墓冢还依然存在,占地达半亩,高10几米。后毁冢填沟造地,推土机推了一星期,才将姚墓铲平。以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姚崇长子姚彝葬此始,至姚崇玄孙姚勖去世(约公元852年),墓区至少经营有140余年。7 b9 L2 Q `. ]- S8 P
2、墓葬人物:
. @ `% N# g3 D b8 n就目前考证,墓区所葬主要人物有:唐宰相姚崇,其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长子姚彝、次子姚异、三子姚弈、曾孙姚侑(读you, 彝之孙)、侄曾孙姚合、玄孙姚勖(读xu,弈之曾孙)等。8 d9 R; J4 i2 q3 x. ~
3、墓主简介:
. Y0 l5 Q( K$ u7 h5 {) u- E8 T9 r◆ 姚崇(651---721),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圣历三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俄兼相王府长史,复兼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封梁国公。共居相位十多年,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之治,使唐朝走上繁荣和兴盛之路,起了十分重要作用,被人称为“救时宰相”。开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三子:彝、异、弈,皆至卿、刺史。, s q0 v. a6 l
◆ 弈少修谨。始,崇欲使不越官次而习知吏道,故自右千牛进至太子舍人,皆平迁。开元中,为睢阳太守,召授太仆卿。后为尚书右丞。子闳,居右相牛仙客幕府。仙客病甚,闳强使荐弈及卢奂为宰相,仙客妻以闻,闳坐死,弈贬永阳太守,卒。曾孙合、勖。6 h6 `7 b5 m5 ]# H2 d
◆ 合,元和中进士及第,调武功尉,善诗,世号姚武功者。迁监察御史,累转给事中。奉先、冯翊二县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美原主簿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合劾发其私,以地还民。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1 F4 `" i. m9 g8 l2 E! b: X, L
◆ 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为宰相李德裕厚善,终夔王傅。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duo)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
3 X1 x$ L4 j& a2 l2 H4、与墓葬有关文献:
: b3 o- v& F$ u3 c《新唐书·姚崇传》;
5 d5 I6 w4 `4 `, k. T《全唐文》张说撰“大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即姚崇神道碑文);6 N7 g) A9 d R8 S
《大唐故光禄少卿虢县开国子姚公之碑》(即姚彝神道碑,现存范墓东北角),. a( D- i2 Y8 e* R' U+ g
《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薇令梁国公姚公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并叙》(即姚崇夫人刘氏墓志,1998年12月出土于范墓东侧,现存洛阳市文物工作二队);
# P) S. n7 C" }3 b p: j4 z. x《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墓志铭并序》(即姚侑墓志,出土于伊川万安山,现存新安县千唐志斋)。
2 x. q) h2 ~8 o8 H5、墓区现状:( h# M% U, m. g2 B
姚崇墓遗址西北500米存唐开元五年所立姚彝神道碑一橦,“高七尺三寸,广四尺九寸,正书,三十二行,行仅四十九字”(清王昶chang《金石萃编》)。1980年代,洛阳姚氏后裔在姚崇旧茔遗址树立水泥制品墓碑四橦,分别为姚崇、姚母刘氏、姚勖碑和竖碑纪事碑。2008年元月,伊川县和省、市筹资40万元,征地5亩,恢复姚崇墓冢,周长15米,高7米,圈围墙200余米,栽植侧柏百余株。伊川县人民政府在姚崇冢前立青石质墓碑一橦,面南背北,高5、1米,宽1、6米,人称“伊川第一碑”。碑之阳面正中“唐中书令姚崇之墓”八个颜体楷书,由时任伊川县委书记娄会峰题写;背面碑文560字,由姚学谋、李耀曾、姚六喜撰文,刘聚森书丹,史臣义勒石。姚崇墓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U; A S% s0 @$ Y' \% @6、姚崇伊川故宅:
4 ^3 w+ m6 f4 v" v! e+ J4 f姚崇青少年时代,曾在伊川居住生活过,其故居当在今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这在部分古籍中能够找到记载并得到印证。其一,明代万历年间编纂成书的《直隶汝州全志》载:“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 其二,宋代欧阳修、宋祁编纂的《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姚崇传》有这么一段文字:“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 广成泽,古地名,周围百余里,位于今临汝镇一带,西接伊川县白沙乡。《河南十二县境薄》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新城即古伊川地,说明广成泽历史上曾归伊川管辖。石岭村东距广成泽不过十几里,唐时同属于梁县(今汝州)所辖,故姚崇才对玄宗说,我二十岁时,就居住在广成泽。至于姚崇家为何建宅于此,待考。
& O a5 K4 b, |- E4 m" o二、张氏祖墓( n' L/ \4 c, m: m5 X$ E5 C# O
1、墓区概况:% N0 r' N( J2 |. o6 h
位于范坟后域东北200余米、通往柏树凹的公路路南与范坟公路交叉口路西。
) w1 r& m, F' F ?: n1 v% O2、墓葬人物:0 E, G( U, `+ f, c! x
唐宰相张说及妻元氏,张说兄嫂。张有三子,长子张均,官至刑部尚书,袭燕国公,安禄山大燕中书令;次子张垍(ji)、官至太常卿,安禄山大燕宰相;三子张埱,事迹无载。张说之子及其后裔是否葬此,待考。
# m; Z3 P1 H! b: \" r3、墓主简介:& k9 E8 I& \1 W! ~
◆ 张说(667---731),字道济,又字说之,其先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后移居河南洛阳,其家世代为官。弱冠应诏举,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馆学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徵拜中书令,出为相州刺史。开元九年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将东封,授右丞相兼中书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三次共在相位近六年,对唐代的文治武功均有建树,尤其是建议裁冗兵归农,改府兵制募兵制,顺应了社会发展,是开元盛世的有名宰相。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卒,年六十四。玄宗为其自制神道碑文,追赠太师,谥曰文贞。有文集《张燕公集》,计25卷。
# x0 g& o8 I: G4、与墓葬有关文献:
, u( X6 p: @9 Z0 I# G《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列传五十张说传;. A8 T+ f9 }, P. a' C
《文物》杂志2000年第10期《唐张说墓志考释》载:1999年秋,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万安山南麓袁庄村西北出土唐张说墓志一合,现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墓志青石质,近方形。志盖盈顶,高53、宽52、斜刹16.4、边厚5厘米。盖顶篆书“唐赠太师燕文贞公张公墓志”3行12字。顶部四边及四刹刻变形蔓草纹,四斜刹蔓草间分别饰雄狮、青龙和奔马(图一)。志高80.8、宽80 .4、厚16 .5厘米。志文隶书32行,满行33字,共936字。志四侧刻变形蔓草纹,间以雄狮、朱雀、奔马(图二、三)。墓志文字:唐故尚书左承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族孙张九龄撰朝散大夫中书舍人梁异卿书。(笔者注:此文中“吕店乡袁庄村”不准,应为“彭婆镇许营村”)# l9 K( H" K! z% z
《文物》杂志1998年12期《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载:“近年又出土唐开元廿四年张说长子均为其伯母李夫人撰写的墓志”。. _' V$ B, J1 M7 `) }
5、墓区现状:; B1 w0 e* N, x, p
墓志出土后,墓穴被许营村一村民死后埋入,张说之墓已无任何踪迹。7 `" h! ^3 M% l' ^' _
三、裴氏祖墓
& J" @& U1 d8 M- |6 ]% H( _0 R9 ?0 D1、墓区概况:# p+ H5 G7 Y9 ?4 O
位于范墓后域即范纯仁四兄弟墓地正北方向,张说墓地东邻。1960年代,墓地面积尚有五六亩,坟墓四五座,后大搞水平梯田,坟墓被推平。距范纯仁墓碑100米处田野的土坎边,现存裴遵庆神道碑一橦,碑身外露三分之一,其余部分被土掩埋,碑西120米范墓公路边,存狮首青石界桩一柱,应为原墓之界桩。! P5 f0 `+ G% s: _7 m7 |7 l
2、墓葬人物:
: V" j9 F! h4 y7 ]7 L+ Z唐宰相裴遵庆,子吏部尚书裴向,孙御史大夫裴寅,曾孙宰相裴枢,兄裴遵裕等。另据《文物》杂志1998年第12期文《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载:“近年又在伊川县万安山出土裴遵庆后裔裴直、裴谐墓志”以及《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唐中眷裴氏墓志丛释》载:“其中涉及中眷13方,除裴箱外,其余12方(墓志)均出土许营村北。”由此可见,裴氏族墓所葬人物数量之多。' w8 t+ Q$ _; F* z4 E
3、墓主简介:, U) m5 x' p7 \+ o9 x- _( x- c
◆ 裴遵庆(683---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自幼强学,博涉载籍。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性惇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谏而见从,即内益畏。大历十年薨,年九十馀。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7 ?* ~. Y! H8 {& b( F1 R) u
◆ 裴向,字素仁,以荫得调。累为栎阳、渭南令,奏课皆第一,擢户部员外郎。德宗末,历陕虢观察使,以吏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少保。. P1 j; a* V) B" {/ |
◆ 裴枢,字纪圣,咸通中,第进士。昭宗时,迁兵部侍郎。俄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青海节度使。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累进右仆射、诸道盐铁转运使。
- @' J% E4 j$ P) d4 I3、与墓葬有关文献:- U& D$ a# G9 u: P l
《新唐书》一百四十列传第六十五裴遵庆附裴枢传;2 M. C: z' d, E; A# C
《中国宰相全传》:裴遵庆、裴枢;
6 b* q$ N5 ?( v《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文《裴遵庆神道碑》;
& R" w2 t5 {: I/ G1 Z( Q《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李现奇文:《唐中眷裴氏墓志丛释》;
' u! J0 a5 g) p4 E9 l《河东裴氏文化》文:《裴氏文化遗迹概览》;; I$ l$ [% M. P6 w# t7 S k
《中国书法大系河南 ·经典伊川卷》;) H0 [+ _: ?/ j" k/ X
《洛阳日报》2008年2曰1日2版刊记者张亚武报道:“唐代吏部尚书裴向墓志在洛出土”。文章说:“ 裴向父亲裴遵庆曾任唐代宗时宰相,其孙裴枢曾任唐昭宗时的宰相。裴向墓志共有约1700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世系爵位等,为我们了解裴向家族情况及墓葬区域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弥补了史书关于裴向记载的不足。”“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唐志研究专家、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此前,在裴向墓志出土地附近,还出土有裴向伯父裴遵裕的墓志(现藏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从裴遵裕、裴向墓志的出土和裴向墓志“从先茔”的记载分析,裴向家族的墓地应该就在洛阳。”3 Z$ {8 s$ |) s; J, x
4、墓区现状:
) X7 P2 L5 y2 b8 Y; w% t6 a5 {0 J存神道碑一橦,曰“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司空裴府君神道碑”,高3.51米,宽1.23米。碑额蟠龙盘顶,篆书16字,现存9字。立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杨绾(wan)撰文,庐晓篆额并书,有龟趺。另有界桩一柱。
3 M5 U" E+ M& c0 g* N四、范氏族墓. x: c4 b7 t% h3 @4 J" P4 H, B
1、墓区概况
) G# z U( D6 y/ b' S$ z位于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2006年5月,范仲淹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D# d, k& U4 V
2、墓主简介& y k, O% F: H5 s/ \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 T* i5 c6 j6 I5 Z9 ? ◆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荫为太常寺太祝,举仁宗皇佑元年进士,初知襄城县,移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英宗治平元年擢江东转运判官,召为殿中侍御史。因“濮议”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蕲州。神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庆州、信阳军、齐州。请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哲宗元佑元年,复知庆州,未几,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遂坚辞执政,出知颖昌府。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邓州居住。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事见《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 \5 ]( }/ O+ s/ s' s- C◆ 范纯礼(1031~1106),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哲宗元佑中,召为光禄卿,进给事中。后改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罢知颖昌府。崇宁中,贬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单州。五年,提皋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谥恭献。《东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传。6 A( G# @& S+ b0 Y
3、与墓葬有关文献! q2 P5 t! l- p; l9 Q% Q
《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载:“收集万安山的墓志,尤为珍贵的还有范仲淹夫人张氏墓志等”。此墓志名曰“宋故冯翊君太守张氏墓志铭”,由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李青臣撰文,现存千唐志斋。
, q0 m# m$ Y) U! F* ~其余略。6 w: Y. d, P' i) \3 L+ |( {% }% C" n
五、李氏族墓& s/ z( E1 k+ w2 r5 E' i& g/ U1 ^& H
据江苏武进县“董庄李氏宗谱”载: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李虎第八子李亮、亮之子李神符、神符之子李义范及其以下共九代皆葬于万安山。# b, w Z1 F/ p& h) Z
2002年,在伊川县万安山南麓,曾出土一方墓志,名曰“唐故中大夫泽州刺史赠光禄卿工部尚书太子少傅李府君(鷾)墓志铭并序” ,全文1080字,由唐剑南西川节度巡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李氏族人李助撰文,现藏于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从墓志铭中“我四代族讳神符,太祖景皇帝之孙,郑孝王亮之子,高祖神尧皇帝之从父弟……大王父讳文暕,襄邑之幼子……王父讳挺……烈考讳柏,皇银青光禄大夫,太府卿,赠司空,公即司空第二子,讳鷾……归祔于东周伊汭乡万安山南原先茔”等叙述文字里,可以认为,万安山埋葬的,确是李虎第八子、李渊叔父李亮后裔一支,并有一个庞大的李氏墓群。根据墓志推断,墓主人李鷾之曾祖父文暕与江苏武进董庄李氏家谱中的第七十六世祖李义范是同胞兄弟,义范为李神符的三子,文暕为四子,他们的后裔皆葬于万安山。李鷾应为李氏第八十世祖,与武进李严同辈。
& m2 E. a) E! [$ W& p5 k6 H笔者另有一篇《万安山李唐皇室祖茔考略》专论此题,在此不复赘述。5 k% b" H3 \4 Z1 m2 V" c
六、崔氏祖墓1 W# g( D7 u2 k2 x* k" p1 R4 _$ S
据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006年第2期载文介绍:……例如唐代天宝十载(751)十月庚午崔翘墓志,就是一件重要的人物墓志。崔翘,官至礼部尚书。两《唐书》均附有传记,还见于《唐郎官石柱题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全唐书》与《全唐文》收有其诗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清人徐松《唐登科记考》亦有记载。
, `# o# f& s% G- t; Y) J崔翘祖上以文章显,其父、兄均为唐代名臣。其父崔融为武周时凤阁舍人,《新唐书·崔融传》载,“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持委之。”其兄崔禹锡也曾任中书舍人。
; V- H% l% Z7 F: R5 u* u墓志中记载的崔翘世系,还可以订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讹误。特别值得珍视的是,墓志提及的其堂兄崔尚,与崔禹锡、崔翘齐名,“荣耀当时”。而近年来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恰恰就有崔尚的墓志,而且就是崔翘所撰写。
$ n' D% a% N& {, P- a4 k0 h崔尚墓志葬于天宝四载(745),而且与崔翘墓志同样是“葬于东京万安山之南永吉原”,正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崔氏族葬墓地。洛阳还出土过崔翘的曾孙崔慎由(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进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祖父崔异,位终渠州刺史;父崔从,累官尚书左丞、户部尚书、尚书左仆射等)的墓志,葬于咸通六年(865)。这些材料的集合,正可以向我们展示出位于唐代中枢、门第显赫的一支崔氏家族的基本状况,是了解建立在门阀贵族基础上的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
# S3 p9 G' s0 N" [/ P以上文字,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万安山崔氏族墓详细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笔者2002年秋到万安山范墓游览,当时正值郑少洛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期间,在现范墓立交桥位置出土一块墓志,有八仙桌面大小,已被运放至范坟院内东北角。笔者当即将这一情况通报给致力于伊川历史研究的范章先生,他急忙赶去想把铭文抄下来,却被洛阳市文物部门的人拒绝。据他说,那是块墓代姓崔的墓志,其他情况就不太清楚了。据此推测,崔氏家族墓地应在今范坟南一带。
4 e5 X, t$ C9 W) E' J5 ]3 v七、卢氏族墓
* U* P7 T6 d7 s, `据《文物》杂志1998年第12期文《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载:“近年又在万安山南麓出土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卢氏大房卢商(会昌年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卢承庆(高宗朝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之后卢正勒、卢士巩、卢季方墓志。”% E4 D% T+ ]9 Q2 M# N/ M; e
《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收录近年来在万安山出土的墓志中,仅卢姓就达30余方。皆说明卢氏族墓群的存在,墓地位置等已不可考。" N4 q: W0 U W! [8 r& e3 k
八、苏氏族墓1 ]% x$ j2 _8 U, t" W8 @8 H
《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载:“收集于万安山的北宋苏氏墓志之人物、事件,皆在宋史中有所记载。”
# T2 ?9 z, C8 Q. W. N如由范纯仁撰文的《宋故朝奉大夫加华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河南苏公(澄)墓志铭并序》曰:“公讳澄,河南人也。曾祖讳易简,事太宗皇帝,为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其先世爵里族望,皆见于国史。”另一方《宋故奉议郎权通判信安军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苏君(子才)墓志铭》曰:“崇宁元年葬河南县太尉乡万安山先茔之次第二域甲穴,以先居君祔。”可见苏氏族墓人物之重之多,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