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4 17:41:28
|
只看该作者
江西瓦屑坝——江北移民的根. ~1 a$ g I, A
翻阅江北各姓族谱,多有“吾族迁自江西瓦屑坝”之记载。那么,“江西瓦屑坝”在什么地方?先祖们又为何从江西瓦屑坝远迁至此?
8 l* L; _/ p( h E6 {: k2 ?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长江以北地区。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瓦屑坝移民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长江中游以安庆府为中心的江北地区。
8 X5 i$ N$ h1 K' P# G 瓦屑坝,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肯定在鄱阳(今作波阳)县。但岁月流逝,瓦屑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波阳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名了。
) ^9 D9 v; d* J$ A& m+ N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的村庄,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 “瓦燮”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z& s6 V9 \) K6 S8 d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 (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
6 F. a+ ^; y/ D& G1 F- q" q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 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0 S* y( ^% h: j% B G" U 鄱阳瓦屑坝,是长江中游江北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所以,很多姓氏的宗谱都记载着本族来自江西瓦屑坝,但并无人知道瓦屑坝今何在,更无人知道先人为什么从瓦屑坝迁来。
) G2 q- a% E- ]9 ~" `) k3 K' f8 S 长江中游地区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到元朝末年,长江中游地区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该地区又成为不同派别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
: O `, g r1 m/ b+ g2 s% \1 Q7 d 元至正十一年 (1351)八月,彭莹玉、徐寿辉、邹普胜等在湖北蕲州起义,在圻水(今浠水县)清泉寺建都,定国号“天完”。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邹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邹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今贵池地区),逼近安庆。陈友谅与邹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邹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邹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直到至正二十四年 (1364)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3 W) v8 v6 v& P
十几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多次易帜,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其周边地区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G8 r/ g9 y# X( B L" x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以强迫政策,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向江北人口稀少地区移民。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1 @7 V' Z2 K: j6 N0 z" C, D! v7 y* o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至今还沿袭了这种习惯。 . R& w5 I: U' g/ Z' h1 h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 k6 |, d& |" u* O% J0 O2 T& \3 | 同时,明初政府还颁行鼓励政策,规定凡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吸引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并就地定居。0 P2 D' I0 Q) T& ~5 p
有关明初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北迁的史实,在官方的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但在移民家族和后裔的心目中,这次迁移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在江北各姓氏的族谱中,至今还可以找到不少有关“江西瓦屑坝”的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