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闽侯发现罕见“十八姓宗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21:4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size=+2]闽侯发现罕见“十八姓宗祠”# S' e& a4 U; s- c( t
     
; z- x$ K5 f. }* E* Q
    人民网5月8日讯 近日,笔者从文物部门获悉,福建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发现了一座由18个姓氏共同拥有的祠堂——义溪十八姓宗祠。发现此处的文物干部称,如此多姓共有一个宗祠,在福建省以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1 w) \2 {# y  p& T& V  U9 @
6 ]( i4 W8 _6 x+ K* h8 u3 \    据介绍,现存这座宗祠是清代建筑,位于长楼村义溪南岸,坐西朝东,依次建有前厅、天井、厅堂等。前厅、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周围以砖土封火墙,祠正大门上嵌有“义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横匾。整个宗祠占地面达7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雄伟壮观,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灵山枕靠,左右有五虎,文笔名山拱卫,可谓钟灵萃秀。/ i$ [' Q: I% `' x7 i
3 u/ I0 ^$ C$ t3 o
    祠内现存有一块高0.48米、宽0.47米的酸丝木神位牌,黑漆金字,竖式直下分别有楷书“荥阳郑氏、晋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东际郑氏、溪东陈氏、溪西陈氏、江良陈氏、南杨陈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刘庄陈氏、郑氏、义溪杨氏”等十八姓元祖宗亲神位,祠内有“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等楹联。
; ^2 Y8 G9 O! k8 h. Y
) z- R& L% h8 S7 c2 S% O    文物干部告诉笔者,从祠堂里还存在的牌位和楹联来看,它对于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很有价值。但义溪十八姓何时何地迁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曾  江 雷立清)

) u3 b* Y. J: H
) b! \* b/ u$ d; @- v) ~, d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68/20010508/459630.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1:45:35 | 只看该作者
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义溪十八姓宗祠* ^0 T' ?  L8 ~2 ^3 c8 ^( N
-----------------------------------------------------------

0 g$ s) l3 ?* J  }4 r9 _0 e' x  宗祠是后人祭祀祖先的所在地,一般来说,宗祠只供奉本姓本族的祖先。但是在福建闽侯县的长楼村里却有一座奇怪的宗祠,它是由18个姓的后人集体建造的,被人称为十八姓祠堂。根据介绍,这样的多姓祠堂,在全国还真的找不到第二座。那么,它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呢?有着什么样的背景?9 o* X/ y& |3 ~1 e' A
  几年前,文物部门在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发现了一座由18个姓氏共同拥有的祠堂——义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个宗祠,这在福建省甚至是全国都十分罕见。
, i/ o9 l% |/ Y4 F$ I+ E  这座宗祠是清代建筑,位于长楼村义溪南岸,坐西朝东,依次建有前厅、天井、厅堂等。前厅、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周围以砖土封火墙,祠正大门上嵌有“义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横匾。整个宗祠占地面达7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雄伟壮观,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灵山枕靠,左右有五虎、文笔两座名山拱卫,可谓钟灵萃秀。) n! Y2 @4 F) s5 Y( P/ m4 |  |: U
  在十八姓宗祠内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这座宗祠供奉着18个姓氏的牌位,他们的后世子孙也是合在一起祭祀祖先。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场景?这还得从300多年前长楼村一些小姓的村民结成“难兄难弟”说起。
2 [6 G0 x1 g# A4 J  明朝中晚期,长楼村内的村民有“大、小姓”之分。一些姓氏的村民,子孙繁茂、人丁兴旺,形成了所谓的“大姓”;而另外一些的村民,由于人少力薄,变成了“小姓”。长楼村的村长介绍说,明朝时长楼村的小姓村民人数非常少,有的只有一家人,有的是两兄弟一起从外地搬到这里。
) C3 Z5 P: D  i, j0 W! u( @  据说,当时的大姓村民不允许小姓村民把祖先牌位放在自家的宗祠内。但是祭祀祖先是一件大事啊,年年岁岁都要进行,没有宗祠供奉祖先牌位,这些小姓村民深感愧疚。那是自家独立建祠吧,小姓村民的人力、财力又无力承担。怎么办?最后,小姓村民们成了“油浇的蜡烛——一条心”,决定集合18姓之力共同建立宗祠。
: ?8 `  n/ W0 e/ V$ b2 l  听说要联合建祠,18个小姓的村民们都非常踊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久便在义溪江畔建起了一座气派的三进祠堂。小姓村民把各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同一个神龛下,排放的顺序不分你我。祭祀时,18姓的子孙鱼贯而入,对着神龛共同行礼,一起上香、敬酒、献供,然后齐刷刷地跪倒虔诚地默念祷词。这种独特的祭祀场面,一直延续至今。! K  b8 ?0 W$ m- S8 g
  长楼村的村民郑祥铨老先生已经71岁了,根据他的回忆,在民国时期的18姓宗祠四周为土筑的风火墙,宗祠分成三个部分,前厅是个大戏台,中央是个天井,后面便是安放神龛的主厅。宗祠至少也有700平方米,处处雕梁画栋,木雕都做得很精细。  Z, Y- T( r# ]" M5 v" V
  在当时,每逢正月十八日,18姓村民们便开祠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什么要挑正月十八日这日来祭祀祖先呢?18姓宗祠理事会的会长、62岁的杨仕斌先生介绍说:“因为我们是18个姓,所以才选择了正月十八这个日子祭祀。”) M4 k+ ~/ I/ B0 P  Q" J
  除了正月的祭祀,每逢18姓村民有婚丧嫁娶,也大都会选择在宗祠里摆酒、请客。老村民朱秋官说,解放前凡是谁家媳妇生了孩子、建新房或结婚,村民都会准备一坛上好的青红酒放在18姓宗祠里,村民们都可以随意来喝,也沾沾那家人的喜气。现在这种民风还保留着,有的改成送啤酒,也有的还是送青红酒。3 b: i3 F* _, K
  “文革”期间,18姓宗祠的大戏台被拆毁,神龛也被移除,大厅被改成牛栏、仓库。两件重要古物也不翼而飞:一件是记载了18个姓是哪些姓的匾;还有一件就是明朝修建宗祠时所立的石碑。. M- N& U9 p$ L% W
  到了上世纪90年代,18姓的后人准备重修宗祠。一听说要重修18姓宗祠,一些村民跑来争论自己这一支不是大姓,而是属于18小姓之一。但是那块重要的匾又不见了,没有其他证据可供判断,这该如何是好呢?
: F6 a+ e* B8 y7 M% A  好在,邻村一位90多岁的林阿伯听说要重修18姓宗祠后说:“不用争了,那块匾就放在我家里。”原来,在“文革”时阵,林阿伯路过被毁的18姓宗祠,在一片狼藉中看见这块匾的木料不错,便把它捡回家中。20多年过去,这块匾就一直丢在一旁,幸好没有被当成柴火烧了。在得知重修18姓宗祠的事后,林依伯赶紧把匾送回来。
& M  N( }8 v) R  18姓宗祠理事会的会长杨仕斌说,他们在找到18小姓的确切证据后,立刻通知本村以及邻村的18小姓的后人。不少18小姓的后人踊跃捐款,支持重修宗祠,经过一番筹备,2004年年底,18姓宗祠初步重修完毕。9 Z) z* N% |! b- ?
  现在,祠堂内立着一块高0.48米、宽0.47米的酸丝木神位牌,黑漆金字,竖式直下分别有楷书“荥阳郑氏、晋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东际郑氏、溪东陈氏、溪西陈氏、江良陈氏、南杨陈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刘庄陈氏、郑氏、义溪杨氏”等十八姓元祖宗亲神位。% }( M) R, _# r7 h
  编写闽侯县地方志的专家介绍说,在全国其他地方,还很难找出第二座这样的宗祠。听说福清也有一座12姓宗祠,但年代不久,而且规模不如长楼村的18姓宗祠大。专家表示,从祠堂里还存在的牌位和楹联来看,它对于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很有价值。但义溪十八姓何时何地迁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7 B0 n8 U5 Y* C( v5 S; w. [
  现在,18小姓的村民感到很自豪:他们的祖先留给他们的除了18姓宗祠这座全国罕见的奇特祠堂,更有邻里和睦共处的团结精神。现在,他们还有两个心愿,一是等年底木头风干后,集资将宗祠的木头构件上油漆、刷金粉,让它更漂亮;二是向上级部门申请将18姓宗祠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它世代永存。
' L! B( l( d* ^  踏访八闽大地,随处可见到各种构造精巧、古朴庄重的祠宇,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间所修建的宗祠或家庙,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祠堂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兼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形成了省内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 R) _  G6 D) r- Q! W
  这些成百上千计数的祠宇,按照其崇祀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祀神灵或是历代贤哲的祠堂,另一类即为崇奉各姓祖先的宗祠或是家庙。; w9 e8 A. h: ~
  随着海外华侨及台、港、澳同胞热心返乡谒祖,投资兴业,具有地缘优势的福建与侨胞、台港澳同胞在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交往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众多的祠堂建筑,更值得我们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因为它已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族血脉、神缘信仰的追溯,更是联络福建与海外侨胞及台港澳同胞的历史渊源关系和感情纽带。
/ |" p6 V" c1 m* K( x  那些福建先贤的祀祠,好似熔铸了的历史事迹,任凭世人前来观瞻和追慕。而那些众多的宗祠庙宇,真正体现出了“木本水源”的历史与现实的蕴涵,犹如历史发展的碑记,迄今仍是福建与海外乡亲联络的感情驿站。【作者:黄伟华】
【来源:海峡之声网 责编:秤子】
http://www.vos.com.cn/mnh/2007/04/28_2384.htm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1:48:06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姓氏共聚一祠 睦族睦邻一团和气

内容更新时间: 2009-4-10 11:41:18  来源:闽侯乡音报 本页查看次数522 次
平日里,宗祠成了老人们文化娱乐的场所。
% F2 L  w" G% ~8 e6 I' d! H. W
老人们在宗祠中惬意地休息。

  H7 z' z' t* _* e+ M
修缮一新的宗祠厅堂。

7 Y  j! O8 Z0 }4 S% p. x1 D" k3 B; G% _7 H7 K- |
      宗祠是人们祭祀祖先之所,通常只供奉本姓本族的先祖。但青口镇长楼村却有一座十八姓人集体建造的宗祠,人称义溪“十八姓氏宗祠”。据介绍,这种多姓宗祠,世所罕见。如今,这座宗祠不仅成为长楼村十八姓后人祭祀祖先和族群聚会的圣地,也成为当地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5 ~7 b; E2 F" v# Y( J  P1 \      义溪“十八姓氏宗祠”建于清代,位于义溪西岸,观音桥头,坐西朝东,面溪靠山。祠堂面阔三间,正大门上方嵌有“十八姓氏宗祠”青石横匾,两边小门的上方分别题写着“入孝”“出悌”字样。正面围墙上端雕塑着一幅彩绘浮雕,正中为麒麟红日图,其左右和上方分别雕塑着“张翼德独当长坂桥”“三英战吕布”和“赵子龙单骑救主”等浮雕。' ?/ l( Q; U# x9 y
      自大门入内,依次建有戏台、天井、厅堂等。室内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四周围以砖土封火墙。整座宗祠进深七楹,占地面达700多平方米。宗祠规模不大,但其中装饰考究,题刻精美。
3 ?1 Z. ]( O; v2 }% B; T十八“小姓”联合建祠
7 C. d! s- k) M
      在“十八姓氏宗祠” 厅堂梁柱上,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厅堂内供奉着义溪十八姓人的先人牌位, 厅堂顶部梁下悬挂着一块黑漆金字、酸丝木制成的神位牌,从右到左竖式书写着“南杨陈氏、漳邑姚氏、江口宋氏、溪西陈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江良陈氏、南街林氏、溪东陈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晋江朱氏、东际郑氏、刘庄陈氏、六桂翁氏、荥阳郑氏、义溪杨氏、顺昌郑氏”等十八个姓氏。
% d* `8 M; m8 K- R  m8 G2 s  ]/ u      “牌匾上记录的是联合建祠的十八个姓氏,而对联说的是为什么要联合建祠。”十八姓宗祠理事会副会长、现年80岁的林子海告诉记者,明朝中晚期,长楼村内的村民有“大、小姓”之分。一些姓氏因人丁兴旺而成为“大姓”,而另一些姓氏则由于人少力薄而成了“小姓”,有的小姓只有一家人,甚至只是两兄弟刚从外地迁到这里。“大姓”人多财强,均建有本姓氏宗祠以祭奠先祖,“小姓”人无力独立建祠供奉祖先牌位,又不被允许将祖先牌位寄放在别姓的宗祠内。于是,十八个“小姓”人联合在义溪西岸修建起了这座三进祠堂。各家遂将自家祖先牌位放在同一个神龛上。每年的正月十八,十八姓人都对着神龛共同行礼,一起上香、敬酒、献供,并出资请戏班唱戏,这种祭祀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宗祠是十八姓人共有的,所以我们就选择正月十八这个日子开展祭祀活动。”十八姓宗祠理事会成员陈永标说,除了正月的集体祭祀外,十八姓村民如有婚丧嫁娶,也大都喜欢选择在宗祠里摆宴请客。平日里,宗祠则成为当地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和休闲聊天的场所。8 s1 z& p. K- T) J+ V
“文革”期间被毁,2004年重修
$ p4 k2 @& Q  A/ S6 N) D2 K       十八姓宗祠理事会成员黄礼彬介绍说,“文革”期间,十八姓宗祠曾遭遇灭顶之灾:大戏台被拆,神龛也被移除,厅堂则被当成牛棚、仓库。祠中记录联合建祠的十八姓氏的牌匾和建祠时所立的石碑也不知所踪。6 F) O8 w6 f) J1 w
      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准备重修十八姓宗祠。但找不到记录当初参加建祠的姓氏的牌匾,就无法确定该由那些人来参与重修,于是,众人纷纷四处查找牌匾的下落。“后来,在一村民家的角落里找到牌匾。”黄礼彬说,“找到了这块牌匾,我们就通知本村以及邻村的十八姓氏的后人。大家对重修宗祠非常积极,踊跃自愿捐款支持重修工作。2004年底,投入120多万元重修的十八姓氏宗祠终于重见天日。”2 a' o3 B, n- A
      陈永标告诉记者,重修后,宗祠的规模、结构,雕刻、彩绘和厅堂廊檐下的“二十四孝”石雕等,均沿用了旧时的样式,只有厅堂上的供桌换成新的,并新增了一些廊柱的题刻。
( X. S0 a7 i2 y: r' a      十八姓氏宗祠成为邻里和睦相处的象征
- Z1 ^! }$ M" u9 G" b
      “十八姓宗祠也是我们邻里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象征。”陈永标说,现在,十八个小姓的后人都感到很自豪:先人们不仅留下了这座世所罕见的多姓共有的祠堂,更留下了邻里和睦相处、团结和谐的精神。" Z8 C" o! A( U; o" {) R
      当地人表示,他们一定会好好保护经重修后的宗祠,让她见证这里和睦、和谐的民风,同时,也计划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将十八姓宗祠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它永存后世。(记 者 张存金)
0 }- O# ]1 I8 O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1:49:21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1-21 22:05:42 | 只看该作者
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义溪“十八姓氏宗祠”。8 b2 a3 P- p* U7 }; x- l) E
    “南杨陈氏、漳邑姚氏、江口宋氏、溪西陈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江良陈氏、南街林氏、溪东陈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晋江朱氏、东际郑氏、刘庄陈氏、六桂翁氏、荥阳郑氏、义溪杨氏、顺昌郑氏”等十八个姓氏。
8 C# L6 D5 ?! k1 a: s* N. f5 U# \' q) B+ h0 N5 B
有意思!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3-1-21 23:15:21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姓联合建宗祠,很有经济头脑,其中还有我们姚姓!:victory:
6 d1 L$ F8 Y# K

# y. l4 O  ]7 o1 C作为全国罕见的宗祠类型,若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是物有所值!:victory: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8:48:4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来是翁姓较大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家修谱找姚网
18年姚网,用专业的修谱技术,为每一支姚氏修出传世好家谱。

查看 »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8 06: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