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2-12-8 15:48 编辑
* S7 @) I2 O# b$ g5 \" G1 W, k, [0 G, I# T
内容提要 乾嘉汉学鼎盛之时,汉宋对峙更加凸显,但因寻求义理的内, k, B6 R: [2 w) b3 s+ D1 v1 F
在需要,其中又滋长着调融宋学的潜流。汉、宋之学陷入困境,士人乃日益从
; P1 s( d8 j* p U5 _( i今文经发掘“微言大义”,从而落实由考据以求义理的主旨。今文经学因之兴& L& V+ y' u4 {
起,并在晚清经世致用及汉学义理化趋向中发展起来。
5 Y$ `3 f& W1 e' S关键词 汉宋调融 今文经学 常州学派 义理6 W+ U% p8 Z+ A9 ~
一、引 言$ A8 Q5 N; Q0 n6 S2 }2 F# p3 ^
由于士人治学方法及重心不同,汉学和宋学成为儒学两大范
' F Z: o: ~' B7 r7 O( e' W5 ~; c式。至清代,经学大盛,学者注重师法,汉、宋分野更加凸显,汉、宋/ \8 W/ A/ |+ p: a- H* Y. D
关系也成为认识清学嬗变的窗口。清末以来,一些论著从不同角
( R; e- r4 o: Y5 ?( D度涉及清代汉宋关系问题①,但它对学术格局的影响仍待进一步
' ~8 t! k3 E X讨论。
. {& q D: s( J- }! p 清末经学家皮锡瑞说:“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 I A+ ~) c" F, t3 @9 o' p
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
+ i; r0 @9 G l" q. A7 ?8 h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 a, k& p9 m, ]' m; \9 {/ O. D
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
$ e3 V* Z' z1 w/ U! a今、古之分。”① 嘉道以后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清代学术的重要转7 }, d# }4 k0 I$ C8 Z! X: Q$ Y+ ?
变,自然是晚清以来文人学士的重要议题。晚清名士李慈铭读了
4 f/ i4 u3 L( S0 x魏源的《古微堂外集》后,感慨“自道光以来,经学之书充栋,诸儒考6 h$ [, }& d; d" S2 e* @
订之密,无以复加。于是一二心思才智之士,苦其繁富,又自知必2 ` p+ T# s4 f+ u
不能过之,乃创为西汉之说。”② 李慈铭好讥弹人物,于经学一贯+ p: b( [. E8 r: w) i, b
尊古抑今,此类言论当然不足为据。其后,章太炎、皮锡瑞等人对
- R& H/ X' d! @. g. p此也有评论。梁启超则认为:道咸以后清学的分裂,“有发于本学7 j. `* N" ~; e; o% J+ b
派之自身者,有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前者指清学本身尊古善
6 X; _* _2 t. v疑的取向,因学者“既尊古矣,则有更古焉者在所当尊;既善疑矣,) Q- ~9 M: Z# U% w
则当时诸人所共信者吾曷为不可疑之?”于是由东汉古文经溯至西
( \5 G+ N4 Z+ W( B8 r0 G8 q5 p: E汉今文经、乃至先秦诸子。而所谓“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则指
5 D$ h( W. @2 J, c- }道咸以后的经世致用思潮。③ 但乾嘉汉学盛炽之际,经世取向对
$ L0 k& t* k M士人影响尚不明显。故周予同进而指出,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
9 w. l; W: z/ e3 L, l# D& e前期今文学乃“发于学派自身”,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后期今文" s/ B/ {3 y$ l# w( ?# e
学则“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④ 这种区分不无道理。不过,所谓, N. n9 q9 T& z7 A' D) J7 _* w
“前期今文学”和“后期今文学”均非单一因素促成,惟诸因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