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一篇文章给宗亲们青及! 8 x5 h' Q0 ?, v+ u
9 m+ f D4 {& m ^; i. I9 f
诗人刘大白曾赋诗一首,赞美人生三部曲。其中两句说:‘老年人是历史的,要一页一页地去翻。下面翻开的第一页,就是我的童年生活片断之一。/ t, R3 L7 _2 G, W
我生于1941年,我的童年正处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那时候童年生活是清苦的,除了春天追蜻蜓,夏天逮知鸟,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乐趣了。那怕是偶尔看见一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路过门前,也要追上去盯上半天,因为,那时小孩子们还不知道自行车为何物,回家问妈妈。妈妈说:那叫钢丝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到隔壁姚家祠堂中去玩了。
0 U# Y" U$ y5 Z/ p 这座姚姓祠堂,当时是桐城西乡最大的一座祠堂,也是建筑年代不远的一座上乘之作。共三进两厢百十来间屋子。三进就是前厅`中厅`后厅;两厢就是依附三进正厅两侧,建的生活用房与会客厅等,专门提供给看护祠堂的人常住,以及过年过节香客歇脚处。三进之间由一条通道和四口天井组成。天井四周墙壁上沿处,传奇壁画栩栩如生,四个天井立柱上方斜衬,以及粗大的横梁上,神话雕刻活灵活现。所谓祠堂,实际上就是家庙。姚家祠堂,也就是姚姓家族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待我记事时,听妈妈说香火已经冷落不少了。但我觉得每逢祭祀时还是非常热闹的。看人们扛着那神情毕肖的纸扎,抬着那祭祀用的猪头羊头,穿着长衫的和尚,和那戴着方巾帽子的道士跟随颂经。伴和着那十方牌调的锣声鼓点,叫我们小孩子们看了就是上隐。, v% w8 _& _4 e F
祠堂两边修有近四米高的围墙,每边围墙都开有八个大窗户。其窗棂是用大瓦叠成以半月形为基调的各种图案。谁知这种地方,后来却成了麻雀栖息的天堂。也是我们小孩子们消磨时间的地方。经常是几个小孩子们在一起,搭成人梯上去掏麻雀。那时我才七岁,因为太小,只能站在地上看。有时干脆把上衣脱下来,用两只手拉着,接掉下来的小麻雀。小麻雀还未长毛,红红的,肉滚滚的。在小孩子眼里,这小麻雀又可爱又好可怕。记得有一次,我衣服中正好接中一个掉下来的小麻雀,我吓得衣服一甩,肉滚滚的小麻雀也掉在了地上,痛的急呀急呀的叫。
% |3 Y& D+ s/ J+ ` n# S' t 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钻鬼洞一事。对小孩来说,那真是又刺激又令人心惊胆颤的‘游戏’哟。所谓鬼洞,就是祠堂供祖宗牌位底下的通道,建在祠堂最后一进。靠后墙用木材做了一排,约一点五米高,五米宽,四十米长,专供摆放姚姓祖宗牌位的搁架。上面摆了几千块祖宗牌位。当初,我连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也不敢去,更不敢钻牌位底下的通道了。后来,我经常看到有许多小孩在那里面钻来钻去,我的胆子也慢慢大了些。也学着跟其他小孩一道钻。因那通道两头各留有小门,靠后墙还开有通风圆孔。玩时,是几个小孩一道从一边小门开始,一齐向另一边小门奔去,因为又黑又是在摆放牌位底下跑,心中总是胆颤惊惊的。有几次我因落在了后面,差点哭了起来。小孩子们心态说来也怪,明知有些怕,还是心中痒痒的想跑。! E4 V' [0 k s* R& r! x* O
这座姚姓祠堂,解放前夕两年间,做过临时中`小学;解放后被政府征用,改做了粮站。七十年代因粮站动迁加上小学重建,祠堂被整体拆除了。现在想想实在可惜。但那是社会变革的结局,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2 _, p/ t# w9 N- v5 f' F6 A+ c 祠堂虽然早已不在了,但我儿时在这座祠堂中的故事,却一直记在我的心中,想起来就常常令我叹息不已啊!( |; e/ y) S9 `$ Y! w' I2 M
$ s# J* Y, | [,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dccbfb0100aup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