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宋金时代的舜井
8 K: ~6 v `$ M 欧阳修《留题齐州舜泉》:
4 i1 Y2 m+ A) ^; A$ j+ i% Z& M% `3 D% t 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虞舜已殁三千年,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还依然。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悲号于旻天。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功名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齐州太守政之暇,凿渠开沼疏清涟。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岂徒邦人知乐此,行人亦为留征轩。(《欧阳文忠公集》)
* @9 W6 `6 ?* k: L' D9 c4 i# K0 ^6 h- E 欧阳修的这首著名诗篇,应该是他熙宁二年(1069)至三年青州知州任上时路经齐州所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欧阳公所见的舜井,位于济南城区热闹繁华地段,而且他也是将舜井作为大舜遗迹来看待的。第二,诗中称道的“齐州太守”,应是曾巩的前任。这位于史失考的太守曾做过“凿渠开沼”的工作,以疏浚舜泉的溢水。第三,那时的舜井一带已经是济南人气旺盛的名胜之区——“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而由这两句诗,我甚至推测当时舜泉岸边可能定期举行全民性的祭神娱神活动。
; H" H6 }" {* n 曾巩《舜泉》:
& i1 n/ q0 Q5 b% n/ s 山麓旧耕迷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曾巩集》卷七)
- F! }. d% r9 s. X9 T; d) W 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在熙宁四年(1071)至六年。当时,井水溢出井干为飞泉,而所流入之“平湖”当然是古代的历水陂、当时的西湖、今世的大明湖了。另外从“清涵广陌能成雨”一句看,似乎舜泉有致雨的神力,而这种神力自然来自于舜帝,所谓“余泽人间”是也。由此,也就无怪乎元代张宓千里祷雨于舜祠了(详下)。
: c, U+ z& b' ~ 苏辙《舜泉诗并序》:0 V+ b" f, z- z) M( C' p
……既至(齐州),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问之,其人曰:“城南舜祠有二泉,今竭矣。”越明年夏,虽雨而泉不作,邦人相与惊曰:“舜其不复享耶?”又明年夏,大雨霖,麦禾荐登,泉始复发,民欢曰:“舜其尚顾我哉!”泉之始发,潴为二池,釃为石渠,自东南流于西北,无不被焉,灌濯播洒,蒲莲鱼鳖,其利滋大,因为诗,使祠者歌之。诗曰:历山岩岩,虞舜宅焉。虞舜徂矣,其神在天,其德在人,其物在泉。神不可亲,德用不知。有冽斯泉,下民是祗。泉流无疆,有永我思。源发于山,施于北河,播于中逵,汇为澄波。有鳖与鱼,有菱与荷。蕴毒是泄,污浊以流。堨埃消亡,风火灭收。藂木敷荣,劳者所休。谁为旱灾?靡物不伤!天地耗竭,泉亦沦亡。民咸不宁,曰不享耶。时雨既澍,百谷既登。有流泫然,弥坎而升。沟洫满盈,虾黾沸腾。匪泉实来,帝实顾余。执其羔豚,蘋藻是菹。帝今在堂,泉复如初。(《栾城集》卷十八)
6 D6 r; b. C2 q' X5 {8 M* i1 X. H 又,《舜泉复发》:3 x, L. ?7 ?" w n
奕奕清波旧绕城,旱来泉眼亦尘生。连宵暑雨源初接,发地春雷夜有声。复理沟渠通屈曲,重开池沼放澄清。通衢细洒浮埃净,车马归来似晚晴。(《栾城集》卷五)8 z9 O/ S @# p5 l$ N# K4 s/ T
以上两篇文献告诉我们:第一,“城南舜祠有二泉”,说明舜泉有二,俱在城南舜祠。可见那时,济南城虽然仍呈东西城的格局,但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一体了。第二,那时的济南人将舜泉视为大舜之遗泽,对舜泉有着强烈的崇拜和敬畏之情。第三,苏辙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出任齐州掌书记之后的数年间,舜泉因连年大旱而干枯。第四,舜泉复涌时,有如发地春雷,汹汹有声。第五,舜泉复涌后,形成两个水池。第六,交待了舜泉之水的流向:旧时的水渠(欧阳修所谓齐州太守所开土渠)“绕城”,即从历城古城(西城)东侧绕过。复涌后新建的石渠,是“自东南流于西北”的,具体说是“施于北河,播于中逵,汇为澄波”的。石渠同原先的土渠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即水渠引水入历水古道(北河),然后横穿连接东西城的中央大街(中逵),汇入碧波荡漾的大明湖(澄波)。第七,舜泉对于济南城的生态和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7 U5 ]. E9 H; a# [+ D
元好问《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7 q/ k0 S) m9 j- J5 N! f
重华初侧陋,尝耕历山田。至今历城下,有此东西泉。丧乱二十载,祠宇为灰烟。两泉废不治,渐著瓦砾填。蛙跳聚浮沫,羊饮留余膻。我行历荒基,涕下何涟涟。舜不一井庇,下者何有焉?帝功福万世,帝泽润八埏。要与天地并,宁待一水传?《甘棠》思召伯,自是古所然。我欲操畚锸,浚水及其源。再令泥浊地,一变清泠渊。青石壘四周,千祀牢且坚。石渠漱清溜,日听“薰风”弦。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元好问全集》卷二)& \2 @ I. [6 ]! C( @, c
元好问本诗撰写于第二次游历济南之时,即蒙古太宗七年(1235),金亡之次年。当时,舜泉仍为“东西泉”,然而经过金末二十年的战乱,舜泉已破败不堪,北宋时砌就的两个水池以及水池通往历水故道的石渠也已淤塞,原来的“清泠渊”竟然沦为一片荒凉的水沼。虽然如此,水沼的溢水仍然要流入古历水,也就是说舜泉仍是古历水的源泉,故而元好问《济南行记》又明言:“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元好问全集》卷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