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8 12: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
卷三十一
山東二
濟南府
歴下城。在府城西,或以爲即春秋時齊之鞍邑。成二年,齊、晉戰於鞍,是也。其後謂之歴下。齊王建四十年,秦滅魏,兵次於歴下。漢三年,酈食其說齊王廣,罷歴下戰守備,韓信度平原,襲破齊歴下軍,因入臨淄。後漢建武五年,張步聞漢軍將至,使其黨費邑軍歴下,既而爲耿弇所敗。《三齊記》:歴下城南對歴山,城在山下,因名。俗亦呼爲子城,其後通謂之歴城。劉宋泰始四年,冀州刺史崔道固守歴城,魏將慕容白曜圍城經年,拔其東郭,道固乃降。《城邑攷》:府城,唐宋以來舊址也。洪武四年,甃以磚石,環城爲池,有四門:東曰濟川,西曰濼源,南曰舜田,亦名歴山,北曰會波。成化以後,屢經修葺,今城周十二里有奇。
歴山。府南五里,俗訛爲舜所耕處。或以爲即靡笄山,靡與歴相近也。《春秋·成二年》:鞍之戰,晉師從齊師至於靡笄之下。一名大佛頭山,山南有危石矗立也,亦名千佛山。又有廟山,在府東十里,以上有舜廟而名。
小清河。在府城北,即濼水也。《春秋·桓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即此。《地志》云濟之南源也,源發趵突泉,俗名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也。
大明湖。在府城內西北隅,源出歴下諸泉,彙而爲湖,周十餘里,繇北水門出,流注小清河,一名西湖。按《水經注》:濼水北爲大明湖。《一統志》:湖源出舜泉。今濼水繞城北流而東出,不入城。舜泉在城內,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纓諸泉,則北流入大明湖耳。
卷三十三
山東四
兗州府下·曹州
歴山。在州東六十里。《志》云:舜耕於歴山,漁於雷澤。州北境有雷夏澤,因以此山爲舜所耕之歴山云。
定陶縣
陶丘。《志》云:在縣西南七里。《禹貢》:濟水東出於陶丘北。鄭玄曰:陶丘,在定陶縣西。《爾雅》:山再成曰陶,成猶重也。《帝王世紀》:舜陶於河濱,丘因以名。《墨子》謂之釜丘。《竹書》: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是也。《帝王世紀》:定陶西南有陶丘亭。
卷三十四
山東五
東昌府·濮州
洮城。在州西南,春秋時曹地。僖八年,齊桓公盟諸侯於洮,後屢爲會盟之所。三十一年,晉文公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傳於濟。亦曰桃城。《水經注》:瓠子故瀆,又東徑桃城南。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亭,謂即洮也。亦曰姚城,因姚墟而名。《援神契》:舜生姚墟。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世稱爲姚城。《志》云:姚墟在州東南九十里。又《括地志》:鄄城東北十五里有堯城,相傳唐堯所居。《通志》:堯城在州東南三十五里。又州東二十里有偃朱故城,相傳丹朱邑也。今名朱家阜。
歴山。州東南七十里,相傳舜耕處。《水經注》: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桀峙,謂之歴山。澤東南有陶墟,郭緣生《述征記》謂舜耕陶所在也。《志》云:歴山之東,有再熟、成都二鄉,蓋取一種再熟、三年成都之義,皆因雷澤而傳訛矣。又有箕山,在州東五十里,俗訛爲許由辭位避居處。
卷三十六
山東七
登州府
羽山。在府東南三十里。《書》:舜殛鯀於羽山。孔安國以爲山在齊東海中也。上有鯀城,三國魏將田豫築城以禦吳將周賀,因山以名。
卷三十七
山東八
遼東都指揮使司·廣甯衛
毉巫閭山。衛西五里。舜封十有二山,此即幽州之鎮山也。《周禮·職方》:幽州山曰毉無閭,即此,亦謂之北鎮。隋開皇十四年,詔以毉無閭爲北鎮,是也。其山掩抱六重,亦謂之六山。岩洞泉壑,種種奇勝。山麓有石門,自衛城西北經平阪,兩山屹立如門,有溪中出,岩壑窈窕,峰巒囘合。
山西方輿紀要序
且不聞朱子之說乎?冀州,山川風氣所會也。昔者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蓋自昔帝王嘗更居之矣。曰:然則山西可以建都否乎?曰:天下之事,創起爲難。燕京襲遼、金、元之故轍,乃曰取法於黃帝也。山西有堯、舜、禹之成謨,乃曰漢、唐以來,未有建都者也,庸人之論,不究本末如此。
卷四十一
山西三
平陽府·蒲州
古蒲阪,舜都也。
蒲阪城。州東南五里。……後魏主燾始光三年,遣將奚斤襲夏蒲阪,取之,斤遂西入長安,自是爲河東郡治。……太和二十一年,自龍門至蒲阪祀虞舜,遂至長安。
首陽山。在州東南三十里,與中條連麓,山有夷齊墓,《詩》“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或以此爲雷首山。《十三州志》:首陽一名獨頭山,山有雷澤,即舜所漁處,其水南流入黃河。
歴山。在州東南百里。相傳即舜所耕處。上有歴觀,漢成帝元延二年,幸河東,祠后土,因遊龍門,登歴觀,是也。
潙汭水。在州南百里。《志》云:歴山下有二泉,名潙、汭,東西相距二里,南流爲嬀,北流爲汭,異源同歸,西注於河,即堯釐降二女處。又有舜井,在州治東南二里,城中井脈皆咸,此水獨甘。有二井,南北相通,可束炬入,俗以爲即《史記》所云穿孔旁出者。宋祥符四年,車駕臨觀,賜名廣孝泉。
陶邑鄉。在州北三十里。《水經注》:蒲阪西北有陶城,舜陶於河濱,即此。《唐志》:河中有陶城府,蓋府兵所屯也。貞元二年,馬燧討李懷光於河中,軍寶鼎,敗懷光兵於陶城。今曰陶邑鄉。《志》云:州有陶城,又有雷澤,即舜所漁處,在首陽山下,南流入於河。
解州
安邑縣
鳴條岡。縣北三十里。《括地志》:高涯原在安邑縣北,其南阪口即古鳴條陌岡之北,與夏縣接界。或云舜所葬也。孟子曰:舜卒於鳴條。《尚書大傳》:伊尹相湯伐桀戰於鳴條,即此。又虞阪,《志》云:在縣南二十里,以舜嘗都此而名,俗名青石槽。
聞喜縣
董澤。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水經注》:董水西經董澤陂南,陂東西七里,南北三里。……杜預曰: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澤陂,陂中産楊柳,可以爲箭也。一名董氏陂。又名豢龍池,即舜封董氏豢龍之所。
絳州
垣曲縣
又諸馮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諸馮,蓋即此。
卷七十五
湖廣一
其名山,則有衡山、九疑。
衡山。在衡州府衡山縣西北三十里,五嶽之一也。《舜典》: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
九疑山。在永州府道州寧遠縣南六十里。《衡郡志》:山在衡州府桂陽州藍山縣西南五十里。蓋山接衡、永之界也。太史公曰:舜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故老相傳,舜嘗登此。《秦紀》:始皇三十七年,行至云夢,望祀虞舜於九疑。漢武元封五年亦望祀焉。郭璞云:其山九溪皆相似。酈道元曰:九疑山盤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間,羅岩九舉,各道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元結曰:九疑山方四百里,衡、永、郴、道四州各近一隅,九峰各道一溪,四水流灌於南海,五水北注於洞庭。孔穎達曰:九疑,即蒼梧山也。胡氏曰:九疑、蒼梧,蓋兩處合而言之。誤。《檀兮》云舜葬於蒼梧之野,謂此。文穎曰:九疑山,蓋半在蒼梧,半在洞庭。九峰,一曰朱明,《志》以爲湘水源;二曰石城,沲水源;三曰石樓,巢水源;四曰娥皇,池水源;五曰舜原,亦曰華蓋,瀑水源,蓋九峰之中峰也;六曰女英,砅水水源,《九域志》:舜陵在女英峰下,九疑之第六峰也;七曰簫韶,渀水源;八曰桂林,洑水源;九曰杞林,亦曰梓林,洄水源。《九疑山志》:朱明峰、簫韶峰,各去舜峰西十五里;石城峰、桂林峰,各去舜峰北十五里;石樓峰,在舜峰東三十里;娥皇峰,在舜峰西十六里;女英峰,在舜峰西五十里;杞林峰,去舜峰西六十里;而舜原峰,正當寧遠之南,有三峰鼎立,相去各五里,高接云漢,上有飛泉,蹊徑險絕,人迹罕至,其下則衆山環合,如列屏然。九疑爲南服之望允矣。或曰:九疑山即蒼梧山。胡氏云:九疑、蒼梧,蓋兩處合而言之。誤。
卷七十七
湖廣三
岳州府·澧州·慈利縣
崇山。縣西三十里。相傳即舜放歡兜處。《國語》:內史過曰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隋置崇州,蓋以山名。
卷八十
湖廣六
長沙府·湘陰縣
黃陵山。縣北四十里,上有舜二妃墓。《括地志》謂之青草山。孔穎達以爲湘山也。
湘江,在縣西。自府北流經縣界,又北達青草湖,謂之湘口。《志》云:縣南三十五里有哀江,亦名哀江滸。旁有大哀、小哀二洲,以舜二妃哀思於此而名也。
白沙戍。縣北五十七里。齊末蕭穎胄,以南康王寶融舉兵江陵,遣將楊公則向湘州,湘州行事張寶積發兵拒守,公則克巴陵,進軍白沙,寶積懼,以郡降。《括地志》:縣北有黃陵廟,舜二妃廟也。廟北即白沙戍。
又笙竹岐,在縣城南,世傳舜采笙竹於此。今爲笙竹驛。
常德府·沅江縣
重華城。在縣東南。《通典》:縣有重華城,亦謂之虞舜古城。梁因置重華縣,屬藥山郡。
卷八十一
湖廣七
永州府
應陽城。府西北百里。晉惠帝分祁陽縣地置應陽縣,宋以後因之。隋省入零陵縣。王隱曰:應陽本泉陵之北部,東五里有鼻墟,即舜封象處矣。《水經注》:應陽縣即應水爲名。應水東南,經有鼻墟南,又東南注湘水。
道州
唐、虞時有庳國地。舜封象於此。
鼻亭。州北七十里。舊有象祠,唐元和中,刺史薛伯高毀之。宋《類苑》云:道州、永州之間,有地名鼻亭,窮崖絕徼,非人迹可歴,去兩川各二百餘里,舜封象於有庳,蓋此地云。
九疑山。縣南六十里,山有九峰,參差相峙,又有九溪出其下。詳見名山九疑。
玉琯岩。在縣南二十里古舜寺側。漢哀帝時,零陵郡文學奚景得玉琯十二於舜祠後石室,因名。
卷九十二
浙江四
紹興府·余姚縣
府東北百四十七里。東至寧波府慈溪縣九十里,東南至寧波府百里,西南至上虞縣八十里。舜支庶封此,以舜姓姚而名。
上虞縣
府東百二十里。東北至余姚縣八十里,西南至嵊縣百五十里。秦置縣,亦因舜後所封而名,屬會稽郡。
《通志》:百官橋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一名舜橋。
卷九十三
浙江五
金華府·永康縣
又釜歴山。在縣南三十五里,高峰圓聳,狀如覆釜,一名歴山。《志》云:山周四十餘里,其巔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以其名同於冀州之歴山也。
卷一百二
廣東三
韶州府·曲江縣
又筆峰山。在府北一里,一名帽子峰,松竹蓊蔚,團團如帽,左湞右武,悉聚目前,《志》以爲郡之鎮山也。其北二里曰皇岡山,高峻端整,儼如屏障,陽有虞泉,以虞舜名也。
韶石山。在府北四十里,迤邐而東,有三十六石,古名曲紅岡。舊《圖經》:漢初置縣,本名曲紅,或云古“江”字皆作“紅”也。《郡國志》:韶州斜鬥勞水間,有韶石二,狀如雙闕對峙,相去又一里,高百仞,廣圓五里,相傳虞舜南遊,登此石奏《韶》樂,因名。今呼左闕、右闕。
英德縣
南山。縣南二里。以當縣治之南而名。其陰爲鳴弦峰,相傳舜南巡時嘗彈琴於此峰。
卷一百七
廣西二
桂林府·臨桂縣
虞山。府東北五里。一名舜山。漓水漾其左,黃潭縈其後。下有洞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澤灣。洞南有平原,舜祠在焉。《志》云:黃潭亦曰舜潭,宋紹熙三年,張栻爲郡守,發石得洞,始名之曰韶音云。
堯山。府東北十五里。積土盤囘,參差帶石,長竟數百里,爲桂郡諸山之冠。上有平田,土人名爲天子田,因堯以名也。劍江之水源於此,合彈丸溪,至穿山口入於灕江,亦名靈建江,又名拖劍水。《風土記》:堯山,在府東北,隔大江與舜祠相望,因以堯名。
靈川縣
舜華山。在縣西二十里。一名舜山。山多峰岫,如冠笏,亦與堯山相望。中有月華岩,亦曰月華山,以岩洞如月窟也。下有池曰舜池。
卷一百九
廣西四
柳州府·融縣
聖山。在縣北四十里長安鎮,高七八里,上有舜祠,因名。

9 j- s6 k* k% I0 c8 H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8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2#
发表于 2014-6-9 00:08:31 | 只看该作者
我表示看不懂!但是还是要抢沙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5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