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 卷五 河南道五 偃師縣 舜王廟,在縣西北二十里。 卷十二 河南道十二 宋州 虞城縣……古虞國也。舜禪禹,封長子商均於有虞。《左氏傳》謂少康奔虞,後即為少康之邑焉。漢為虞縣,莽改為陳定亭,後漢獻帝於此置蕭縣,隸沛國,晉復為虞城縣,北齊廢,隋又置。唐武德四年,以隋末賊亂,建為虞州,五年州廢,依舊為縣還。宋景福二年,以碭山縣為輝州,虞城隸焉。輝州廢,今隸宋。 卷十三 河南道十三 曹州·濟陰縣 州理中城,蓋古之陶邱也,一名在城。《帝王世記》舜陶於河濵,即《禹貢》之陶邱,今濟陰定陶之西,有陶邱是也。《爾雅》曰再成為邱,成猶重也。 龍池,《九州要記》云春秋飂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龍,舜遣養二龍於陶邱,是為豢龍氏。今池在焉。 卷十四 河南道十四 濮州·鄄城縣 堯城在城東北五里。《竹書紀年》云昔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蓋此城。 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紀年》云舜囚堯,偃塞丹朱,使不得與父堯相見,蓋此城也。《十道志》已録,今不欲去之。 臨濮縣 歴山在縣西北十六里。《史記》曰舜耕歴山耕者讓畔,鄭玄曰歴山在河東,應劭以為即雷澤之中,皇甫謐以為在濟陽,與雷澤相次。三説不同,未詳孰是。 雷夏澤在縣北郭外,灉、沮二水會同此澤,河圖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山海經》曰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史記》曰舜漁於雷澤,漁者讓澤。 姚城在縣東十三里。按《神契》曰帝舜生於姚墟,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 卷十九 河南道十九 齊州·歴城縣 歴山在縣南五里。《水經注》云歴山縣南山上有舜祠,下有泉穴。 廟山在縣東南十里。按晏謨《三齊記》云縣東南山,後人思舜之德,置廟於此。 濼水在縣西南二百步。《春秋·桓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杜預注云在齊州歴城縣西南,《水經注》云俗謂娥英水。泉源有舜妃娥皇女英廟,又謂之羅姜祠。 舜井在縣東一百步,舜所穿之井也。 卷二十一 河南道二十一 兖州·曲阜縣 壽丘髙三丈,在縣東北六里。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黄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山海經》:地在窮桑之際,西射之南。《史記》:舜作什器於壽山。 卷四十三 河東道四 晉州·平陽縣 今理臨汾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參宿,堯、舜所都平陽,即此地。 臨汾縣 禮城,堯妻舜二女之地。 卷四十四 河東道五 澤州 陽城縣……本漢濩澤縣地,屬河東郡,因濩澤以為名。今縣西三十里故城,即漢理。墨子云濩澤,舜漁於此。又《郡國志》云“今邑西有地云舜田”,是也。 卷四十六 河東道七 蒲州河東郡,今理河東縣。《禹貢》冀州之域,《史記》謂畢為實沈,晉之分,自畢十二度至井十五度,觜參。晉魏益州之分,漢蒲坂縣地,屬河東郡,本堯、舜所都。 河東縣……即漢蒲坂縣,地屬河東郡,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後魏移郡於縣理。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六年移蒲坂縣於城東,仍於今理置河東縣,大業二年省蒲坂縣入河東。 三山在縣南三十里,即舜耕歴山是。 媯妠水,源出縣南三十里首山,此二泉,南流者曰媯,北流者曰妠,異源同歸渾流,西注而入於河,即釐降二女之所。今有舜祠存焉,即後周宇文護所造。 故陶城,在縣北三十里,《史記》謂舜陶於河濱,即此是。皇甫謐以為在定陶,不在此。 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以時灑掃。伯夷叔齊祠在縣北三十五里。 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也,在縣東十一里,俗謂娥皇女英陵。 解州 安邑縣……本漢冀州之域,《帝王世紀》堯以二女妻舜,為築宫室,封之於虞,故《尚書》云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即此也。三代以降,為晉之境。《漢書·地理志》云河東土地平衍,有鹽鐵之饒。晉《太康地記》云舜受禪安邑,或云蒲坂。又《帝王世紀》禹或營安邑,即虞、夏之兩都也。魏義寧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德元年廢,置虞州,貞觀十七年又廢虞州,縣隸河東郡。今虞邑縣東三里,即廢州之地也。 稷山在縣東北六十七里。《尚書·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榖。孔安國曰:棄,后稷也。按《左氏傳》宣公十五年,晉侯理兵於稷。杜預曰河東聞喜縣西有稷山,是也。《山海經》云其山多錫,舊名玉山,后稷播時百穀於此,遂以名山。東自陜府夏縣界,經縣十二里。 卷五十九 河北道八 邢州 平鄉縣……本秦鉅鹿郡也。《十三州志》曰鉅鹿,唐、虞時大鹿之地。《尚書》堯試舜百揆納於大麓,麓則林之大者也。堯之禪舜,欲使天下皆見之,故置諸侯,合羣臣,與百姓納之大麓之野,然後以天下授之,以明己禪公也。 卷六十 河北道九 趙州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也,屬鉅鹿郡。後魏孝昌二年,於廣阿縣置殷州。齊天保二年又改殷州為趙州,七年州廢,縣屬鉅鹿郡,自髙邑縣移於廣阿城,即今縣也。隋仁夀元年,改廣阿為象城,縣西有古象城,因為名。大業末改為大陸縣,屬趙州。唐武德四年復改為象城縣,天寳十三年又改為昭慶縣。 堯臺,《隋圖經》云大陸縣有堯臺,髙與縣城等。今置樓其上,世謂堯禪舜處 古象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左傳》云舜弟所封之邑。《漢書·地理志》云鉅鹿有象城縣。 卷六十三 河北道十二 冀州 信都縣……歴山舜耕歴山,是此。 卷七十一 河北道二十 媯州 懐戎縣……歴山,後魏《輿地圖風土記》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歴山,形似覆釡,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瞍祠,存。 舜井,河東亦有此井。 卷九十四 江南東道六 湖州·烏程縣 小雷山在縣北震澤中,周處《風土記》云大海中有大雷、小雷二山,山之中曰雷澤,即舜漁於雷澤,是也。蓋浙東有餘姚縣,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韓詩外傳》曰:舜東夷人也。 長興縣 大雷山在縣東北六十里,髙一百二十丈。周處《風土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間即雷澤,舜所漁處也,《尚書釋言》云在震澤。 餘漁浦,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周處《風俗記》云餘漁浦一名餘吾溪,即陽羨之東鄉也,吳越之間,“漁”“吾”同音。昔舜漁於雷澤,此鄉之人,一時化之,其捕魚之人来居此浦,故名。 卷九十六 江南東道八 越州·餘姚縣 ……漢舊縣,在餘姚山西。《山海經》云二勾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云在會稽餘姚縣南勾章縣,北山多姚璋,故取二縣以為名。《風土記》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七年州廢,來屬越。 姚邱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周處《風土記》云舜生於姚邱媯水之内,今上虞縣縣東也。 虞山,在縣西三十里。《太康志》:舜避丹朱於此。 漁浦湖,《輿地志》云舜漁處。 舜橋,《地志》云:舜橋,舜避丹朱於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橋。 上虞,故縣城本漢縣,今廢城在縣西是也。《郡國志》云上虞故城,即虞舜與諸侯會計事至此,因相虞樂,因名。 上虞縣 谷林,《郡國志》云:上虞縣今東有姚邱,即舜葬之所;東又有谷林,即舜生之地;復有歴山,舜耕於此,嘉禾降此山也。 卷一百五 江南西道三 池州·建德縣 舜井城,在縣南四里。舊傳帝舜南巡至此城。梁武於此城立太原府,隋廢,今府中有舜井焉。 銅陵縣 歴山在縣東三十里,西枕歴池,上有堯、舜二廟。 卷一百四十一 山南西道九 金州 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縣,《禹貢》梁州之域。昔虞舜嘗居之,謂之媯墟,《帝王世紀》謂之姚墟,即此也。 西城縣……本漢舊縣,屬漢中郡。應劭注《漢書》云媯墟為西城,舜居於此。穎容《釋例》云舜居西城,本曰媯汭,即此。西魏立郡於此。 虞舜祠,按《水經》云:西城縣故城内有虞舜祠。 卷一百五十三 隴右道四 沙州 沙州燉煌郡,今理燉煌縣,《禹貢》雍州之域,亦西羌所居,古流沙之地,黒水所經,《書》謂“舜竄三苗於三危,三危既宅”,即此地。其後子孫為羌戎,代有其地,《左氏傳》謂允氏之戎是也。 卷一百五十九 嶺南道三 韶州·曲江縣 漢舊縣,以湞水曲江為名。后漢於此置始興縣,本桂陽之南郡。吳甘露元年於此置縣并郡。 韶石,《郡國志》云韶州科斗勞水間有韶石,兩石相峙,相去一里,大小畧均,有似雙闕,永和二年,有飛仙衣冠分遊二石上。昔舜遊,登此石,奏《韶》樂,因以名之。 皇潭,潭側有舜祠,昔為舜遊之處。 卷一百六十一 嶺南道五 賀州·富川縣 ……《輿地志》云漢舊縣,屬蒼梧郡,吳黄武五年改為臨賀縣,郡有富水,因為縣名。皇朝割乘馮縣入縣額。 廢馮乘縣,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漢舊縣,屬蒼梧郡,隋大業二年隸零陵郡。皇甫謐云舜葬蒼梧九疑山,在馮乘縣東,與道州營道縣接境。皇朝廢入富川縣。 卷一百六十二 嶺南道六 桂州·臨桂縣 ……縣界有灕水,一名桂江,有荔水,亦曰荔水江。其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唐至德二年改為臨桂縣。 雙妃塜,高十餘丈,周迴二里,舊傳二妃尋舜而卒,葬於此。 舜廟,虞山之下是舜祠,設廟之處有潭,號曰皇潭,言舜南巡遊其潭,因名。 靈川縣 ……唐龍朔二年,始分始安縣置,東臨江。 堯山,在府城東北四十四里,按史傳堯封履不到蒼梧,以其西與舜祠相對,邑人慕堯之風,遂名為堯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