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与五行 吕思勉 哲学者,所以解释一切现象者也。不能解释一切现象,不足以为哲学。既有哲学,则必对一切现象,力求有以解释之。故哲学以解释事物而兴,亦以解释事物而生变迁。有阴阳二者,足以释天地之相对矣,足以释日月之代明矣;然时则有四,何以释之?于是分阴阳为大少,而有所谓四象。人之前后左右,其方向亦为四,以四象配之足矣。加以身之所处则为五;更加首之所戴则为六;四正加以四隅则为八;八加中央为九;九之周围为十二;又何以说之?于是有以四时分配四方,更加中央为五帝,加昊天上帝为六帝,五帝分主四时化育,而昊天上帝,则无所事事之说出焉。有上帝周行八方,而还息乎中央,所谓大一行九宫之说出焉。九宫之周围为十二,恰与一年十二月之数相当。于是天子之治天下,十二月各有其当行之政;谓其本乎天意也。(五帝六天,说出纬候。谓东方青帝灵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熛怒,主夏长;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纪,主冬藏;中央黄帝含枢纽,则寄王四时。以四时化育,亦须土也。更加昊天上帝耀魄宝,则为六帝。昊天上帝,为最尊之天神。余五帝则分主化育之功者也。大一行九宫,说出《乾凿度》。《郑注》曰:“大一者,北辰神名。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大一下行九宫,从坎宫始。自此而从于坤宫。自此而从于震宫。自此而从于巽宫。所行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于乾宫。又自此而从于兑宫。又自此而从于艮宫。又自此而从于离宫。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大一之星,而反紫宫。行起从坎宫始,终于离宫也。”案此所谓大一者,即昊天上帝耀魄宝也。古说天有九野,故地有九州。明堂亦有九室,王者居之,以出政令,盖象昊天上帝也。五官之设,则所以象五方帝也。昊天上帝,无所事事,故古代君德,亦贵无为。无为非无所事事,乃复起之义,其初盖正谓无所事事耳。古代神教,最尊天象,故举四时八方等说,一一以此贯之也。天有九野,见《淮南子·天文训》。)凡此者,皆举错杂之现象,一一以哲学释之,且穿贯诸说为一说者也。此为哲学之第三步。 自物质言之,则因天有四时,而万物皆生于土,乃分物质为五行。五行之生,以微著为次,此所以说万物之生成。(《尚书·洪范正义》:“万物成形,以微著为渐。五行先后亦以微著为次。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也。”)又有相生相胜之说,则所以说万物之迭成迭毁者也。(萧吉《五行大义》:“木生火者,木性温暖,伏其中,钻灼而出。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联土成山必生石,故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水生木者,水润而能生。”)《白虎通·五行篇》:“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案此篇于万物之成毁,无不以五行生胜释之。其说虽不足信。然在当时,实能遍释一切现象,且颇有条理统系也。 (吕思勉:《理学纲要》,《民国丛书》第二编第6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 ) E0 G! V! A6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