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华古帝虞舜的传统美德和献身精神 杨东晨 人类文明的曙光透过迷雾,初照东方时,中国出现了一个古史传说时代,又称“英雄时代”。在这个时代(距今约4500—4100年)里华夏族涌现出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五帝”。那时这些华夏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并未称为“帝”,此称谓是汉代人加上的桂冠,借以颂扬他们为先民谋福利的精神和美德。毛泽东主席生前有著名诗句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对华夏古帝尧舜的讴歌和颂扬。 一、孝敬父母与爱护兄弟 中国的文化典籍,从夏朝便逐渐产生了。春秋时孔丘依据这些零星、杂乱的记载,整理和删定为《易》、《书》、《礼》、《乐》、《诗》、《春秋》六书。他的弟子又将其言论辑为《论语》,左丘明又以《春秋》作传,称《左传》。经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又产生“诸子百家”,文化典籍日益增多,秦始皇实行独裁统治,严禁战国以来的言论自由,火焚了皇家藏书以外所有文化典籍,出现了我国首次文化大浩劫。西汉初期,改革秦朝这一弊端,废除“挟书律”,号召天下人搜集图书献于国家(秦国都咸阳的皇家图书后被项羽又火焚了)。因古书被焚,故一些儒士只好据自己记忆用汉体字写出,称“今文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中国传统文化又得到整理和修订,传统美德大体归类和重新发扬。司马迁去“不雅训”之辞写《史记·五帝本纪》时,自然是糅进了汉代人的传统道德观。“孝道”就是其中之一。 华夏族是由黄帝部落、炎帝后裔部落及东方太昊后裔部落先民组成的,占据中原后将四周未融合的氏族部落泛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舜的祖先出自东方(今山东),属于“东夷”地。因有虞氏族是融入华夏较早的氏族之一,故又称虞舜是华夏族人。《国语·鲁语》云:“有虞氏禘黄帝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史记·五帝本纪》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昌意的父亲为黄帝。即虞舜是黄帝第八代孙。晋代人皇甫谧据习惯,说舜字都君。《集解》还说“舜”是按《谥法》“仁圣盛明曰舜”而来的。尧、舜可以说是汉代人称颂的“美德”化身,是人们心中向往敬慕的圣帝形象。他的父亲瞽叟,司马迁说是位“盲”人,后人也说他“双目失明”。孔安国曰:“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他已指出了司马迁所释之误,说舜父不是盲人,而是有目分不清是非好坏,如同盲人,时人便戏称他为有眼无珠之人。只是说“无目曰瞽”,不够妥切。黄模《国语补韦》云:“按《周语》先立春五日,瞽告有协风至,此云能听协风,即无违命之实也。”《左传》又云瞽史知天道。瞽,史官名,非即无目者,以虞氏世为瞽史,故《尚书·尧典》言舜曰“瞽子,又曰父颃,瞽以举其职,颃以言其性也”。此论甚确。“盖瞽乃鼓大眼睛以细观天象,预报气候,有如今之气象台观测员、预报员之类,对古代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并非今之谓瞽为青光眼。”[2]朱芳圃说:“幕为虞之祖先,当即句望。”考幕与望,古读同声韵,亦鱼阳对转。又《鲁语》以虞幕与杼、上甲微、高圉、太王并列,同为夏、商、周有功德之祖先,故祀典特隆。幕之功德,据《郑语》言,“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盖农业社会,风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3]瞽叟正是观察协风天象人的称谓。即舜父是会观气象者,时人便称他曰瞽叟。 舜是他去世后的谥号,本该在生前称重华,但为行文的方便和统一,故文献都以“舜”相称。重华本姓姚,是随母入于瞽叟家而从姓的。《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这指的是祖辈居地妫州。《辞海》释曰:“妫州,州名。唐贞观八年(634)改北燕州置。治所在怀戎(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怀来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涿鹿及北京市延庆等县地。”舜父瞽叟时定居怀来,以妫水更姓妫。瞽叟娶邓氏族(在今河南邓州市)女为妻。《孟子》云:“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菏泽东南),迁于负夏(今河南濮阳东南),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刘藻《曹州府志》卷四《舆地志》载:“姚墟在濮州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又载:“雷泽城,在(濮)州东南六十里,本汉成阳故城,古之伯国也。”即姚墟与诸冯为一地二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南。舜以生在姚墟而姓“姚”,是其母未嫁于瞽叟前的私生子。《宋书·符瑞志》记载:“母曰握登,见大虹(今称天空出现的彩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这是后人为古代“帝”或圣人杜撰的祥瑞神话,实际上是邓氏氏族部落女子握登与东夷氏族男子通婚而怀孕。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释:“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这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至今仍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残存着。还有结婚后不落夫家而可与一些情夫同居的风俗,在百越民族中也是广泛存在的。由于舜也是这种婚姻制度的产物,故遭到其父及继母、弟象的歧视和排挤。”[4]他的母亲后嫁予瞽叟后,年幼的重华随母亲握登入于其家,从姓妫。重华虽不被瞽叟喜爱,但有生母保护,日子比较好过。握登病逝,瞽叟又娶妻生象,自然就欲害死这个随母而来的“私生子”。这也是古代史家为圣人舜设计的第一个人生大难。《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误解),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舜本冀州人,“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颃,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瞽叟、后母、象(妹同情舜)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舜在家中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骂遭打,还得干这干那。每日担惊害怕,恐被后母害死。逃出家无去处,只得返回,低三下四尽力侍候父亲、后母及少弟,仍不能得到谅解和宽容。无奈,未成年的舜只得四处流浪,替人干活,求得活命,从不向人诉说不幸,只说父亲、后母及弟的好话。父与后母欲杀害舜,找不着人;农活忙或父及后母病,舜便主动回家干活或侍候父母。那时瞽叟一家住妫州(今北京延庆县)妫水河旁,遂以妫水更姓妫。之后又迁居今河北怀来县(辽改怀戎为怀来)。《括地志》云:“潘,今妫州城是也。”《新唐书·地理志》云“怀戎县,妫水贯中,北九十里有长城”。居潘(今怀来县)后,“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5]。舜在艰难和提心吊胆的日子中逐渐长大,以孝敬父母、爱护弟象及妹颗手等出名,人称为孝子。舜避后母与父加害而流离在雷泽(今山东菏泽东北)等地。瞽叟虽姓妫,但其仍归属于虞部落,故史书仍载为有虞氏。 舜的第二个大难是:成年后又当了帝尧的上门女婿,更遭到生父继母与弟象的反对和不满。仁孝的舜仍接家人入居妫汭(今山西永济妫水旁),瞽叟却欲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尧帝赐给舜细葛布衣、琴,派人为其家修筑粮仓,送粮食、牛羊给其家,后母和象忌恨,使瞽叟害之。《史记·五帝本纪》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杨按:此处再次证明瞽叟不盲。试想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怎能看见舜攀梯入粮仓?又如何准确把握放火时机)。舜乃以两笠(今斗笠竹帽)自捍而下,去,不得死。”《索隐》言“以笠捍己身,有似鸟张翅而轻下,得不损伤”。《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由此可知,舜对父亲的谋害早已看出,做了准备。火一起即纵身跳下,得以活命。他们看一计不成,便又设计谋害。“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至舜宫居,鼓其琴。”正在象得意忘形之时,舜却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象大惊失色地掩饰说:我正在思念兄长呢!舜若无其事地说:谢谢弟弟的思念之情。象惶恐地从舜的居屋回到了父母处。原来舜闻父亲让他挖井,就猜到是又要害他,告诉了两位妻、妾,商议了办法。即舜挖井至一定深度后,从井侧挖一洞通入他井,得出。《史记·五帝本纪》云:“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依然是宽容大度,不记仇恨,“复事瞽叟爱弟弥尔谨”。 舜为“帝”(即华夏部落联盟酋长)后,对父亲、后母至孝,对弟、妹倍加爱护。父、母相继去世后,予以隆重安葬。弟象在帝舜时不仅没遭到报复,而且帝舜还给予了封赏。《汉书·武五子昌邑哀王传》云:“舜封象于有鼻,死不为置后。”《后汉书·袁绍传》云:“象傲,终受有鼻之封。”《三国志·魏志·乐陵王茂传》云:“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国名纪丁》曰:“象城,汉县属巨鹿,今赵之临城昭庆镇西北,古象城。赵记:舜弟象居,故仁寿以广阿为象城,乐史引《左传》,舜弟所封。”即舜封弟象于今河北临城县。帝舜执政后,以仁政治天下,尊老爱友,就是他自幼养成的“孝道”美德之升华和发扬光大的反映。 " |+ a9 { h3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