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东夷乐舞源流综述(节选) 张富祥 传说中东夷乐舞的衍传,多与帝舜所出的东夷有虞氏有关系。有虞氏之职司乐舞,相传始于舜的祖先虞幕。《国语·鲁语》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帅”指遵从、尽力,“报”即祭祀。大约虞幕与颛顼同时,曾有功于东夷高阳帝(太阳神)颛顼,故有虞氏给以崇祀。《国语·郑语》又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协风”即和风、融风,指春天的气息。朱芳圃以为虞幕即句望(亦即传说的东方木神句芒),并说:“盖农业社会,风和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就虞幕的本职而言,此条史料亦反映出他曾典掌“风”乐并用以协和东夷风姓诸部落(凤鸟氏子孙)。 相传为舜之父的瞽叟,亦因世袭乐职而得名。《通志·乐略》谓“古之神瞽,考律均声”,《吕氏春秋·古乐》则以瞽叟为尧之乐官。《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说:“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此说未可全据。《国语·周语》载“先立春五日,瞽告有协风至”。可见瞽叟的职事亦承虞幕而来,在有虞氏原为世袭。“瞽”的本义当是指鼓大眼睛,非必无目;“叟”为长老,字又通“瞍”,指有目无瞳子。古时部族长老观象占风,目力受损,或至多盲,而后世或竟以盲人为乐官、史官。瞽乐、瞽史亦可兼集于一身,以口传、身传部落历史文化为本职,故《左传》、《国语》等书中的瞽、矇、瞍等职仍率以乐官兼讽谏。 《礼记·乐记》载舜本人亦好音乐,曾“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大治。所谓“南风”,后世学者皆以为是指江汉地区的乐歌,魏晋以后伪托的《尸子》更效《楚辞》的风格而补其词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实则汉末郑玄已谓“其辞未闻”,后人何得而闻!我们认为,“南风”之名只不过是“南”、“风”二名的合称,“南”、“风”异名而同实(二字古音同部),在初本为一切乐调的总称。 协助舜发展传统乐舞并创大乐的首席功臣是乐正夔。《吕氏春秋·察传》篇说:“舜欲以乐传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莱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尚书·舜典》明载舜命夔“典乐”,《礼记·乐记》谓“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说苑》、《帝王世纪》等也都说“夔为乐正”,这是可以相信的;至于所谓“举于草莱之中”,则不必较真。据我们所理解的东夷部落变迁史,夔氏族本为帝喾部的嫡系后裔(夔、喾一声之转),在初以夔兽为图腾,夏、商时建有归国;舜氏族则为帝喾部的旁支,在初以鸟为图腾,后来这一支族发展为大部落,其首领遂称“帝俊”,又转为“帝舜”。近世学者或据甲骨文考证,以为喾、夔、舜为一人,恐非定论。帝喾部源出颛顼部,而颛顼曾采取“绝地天通”的重大宗教改革举措,以垄断对天、地的祭祀权,这便为后来舜乐的发达奠定了礼制基础。史载颛顼以南正重主天,以火正黎主地,故传说谓夔为乐正由重黎推举,实际应理解为乐正是夔氏族的世职。 由此推想,舜本亦为大巫兼舞蹈专家。甲骨文有“夋”字,学者释为“鸟头人形”,可能是指两足相背、逡巡进退的双脚舞姿。此种舞姿是将脚尖向外撇开的(即“舛”字所示),乃至双脚摆成一条直线,虽与独脚舞不同,而亦属难能。《说文》:“夋,行夋夋也。”《尔雅·释言》:“逡,退也。”“夋”、“逡”为一字,仍存原初巫舞盘桓容与、旅进旅退之意。“夋”的“鸟头”,则存鸟图腾之形。“舜”字,《说文》谓“草也”,实释“蕣”字,显非初义。其字小篆作“”,构形与“舞”字初文极为相近,当亦是下部像两足相背之形,上部则为舞具之形的讹变而兼为声符。《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趾。”“交趾”指两足相向(脚尖向内),与“舜”字所代表的舞姿相反而相成。 在古代典籍中,舜乐总名《韶》乐,又称《大韶》、《箫韶》、《韶箾》、《昭虞》、《九韶》、《九招》、《九代》、《大》、《大招》等。完整的《韶》乐共分九段,是谓“九成”。《益稷》篇孔疏:“成,谓乐曲成也。郑云:成,犹终也。每一曲终,必变更奏,故经言‘九成’,传言‘九奏’,《周礼》谓之‘九变’,其实一也。”与《韶》乐相配的舞蹈亦称《韶》舞,也有多种变化。《吕氏春秋·古乐》以《九招》与《六列》、《六英》并列,《九招》当亦为舞名。其实不论言“九”言“六”,都是指《韶》舞的一种基本模式,即九九或六六为行列、排成方阵起舞的模式。《论语》中所见的“八佾”舞亦为此种模式,即八八六十四人编队起舞。这是古代最为正统的祭祀或庆典用舞,后来在人数、场合乃至道具的使用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八佾”舞为天子专用,诸侯、卿大夫只能用六、用四等)。 (张富祥:《东夷乐舞源流综述》,《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9 b* y; ~$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