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文化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祖根说 张纯良 一、大舜身上的“和、善”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根” 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文化上的寻祖、寻根会议。不仅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涉及到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不论是在古代、近代、现代或者是在当代,在中国都有许多人不知道、不了解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人和权威人士对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持反对态度,因而犯了许多错误,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许多巨大而惨痛的灾难!如果今后仍然不知道、不了解,甚至反对,那么这必定还会继续犯不可饶恕的重大错误! 这是近百年来的历史做出的结论,绝不是我个人的偏见。 本次会议讨论大舜文化,意义十分重大,以中华圣贤大舜为榜样,来追寻我们的老祖宗,追寻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灵魂。这是极高明之举。 近年来已经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发表意见,寻找中华思想文化之核心和灵魂:有的说是“和”,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了“和”字,非常精彩,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有的说是“仁”、“仁爱”;还有的说是“礼”;还有的说是“中庸”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核心”或“灵魂”,并不完全等于“根”,“根”的含义比“核心”更深一层次,更准确些。 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如果至今弄不清自身优秀思想文化之根,弄错了祖宗,找不到灵魂,那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呢?从公元前21世纪的中华圣贤大舜身上,我们明显地看到了这个根! 一个是“和”字,一个是“善”字。我认为,“和、善”就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孝文化就是由这个根长成的大树上结出的绚丽花果。 根据古代三皇五帝的美丽传说,大舜是五帝之一。大舜生于今山东诸城市,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大舜少时母亲早亡受到继母及所生之弟弟的虐待和欺负,父亲也常常打骂他,在这样的家庭中实在难以生活下去,只好一个人搬到一个山脚下,盖一间小房,开一小片荒地生活。 大舜自幼养成了和善、谦逊、孝顺的优秀品格,不仅不记前怨,还将生产所得供养他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乐于助人,善于调节邻里矛盾。因此,受到民众敬仰,纷纷搬来与他为邻,仅一年时间小屋变成了村庄,两年时间变成了小镇,后来就成了城市。舜也因此远近闻名。 当时的帝王唐尧也是一位圣贤之人,得知大舜很贤能,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把王位禅让给他,史称“尧舜禅让”。 大舜继任帝位之后,任用贤人,制订公平律制,大力推行孝道,解决了自家矛盾的同时也把社会治理得很好,社会和谐。因此,大舜就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孝子,可谓构建和谐社会的老祖宗。 后来又把他的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 “和”字代表了宇宙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善”字代表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共同成为人类社会道德大厦的支柱。就此,达到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制高点。 “三皇五帝”时代,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每个皇、帝都有许多热爱民众的政绩,特殊体现了“善”!这是公元前21世纪之前的事。这时候的欧洲还正在进行奴隶间的对杀呢! 大禹的夏朝之后是商朝,经过五百年传到西周朝,西周出了一个优秀分子周公旦,他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由此开始,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根本上定型。 周公旦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及优秀的组织能力。先是帮助他的大哥周武王建立西周,继而又辅助他的侄儿周成王,代理执政七年,为西周的兴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久,周成王之子周康王继位,代代相传,西周持续兴旺二百年。 周公旦不仅为周朝社会制定了合理的政治、礼仪制度,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为后来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供了思想渊源,形成了中华优秀文化之根。 如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根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2006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发表讲演,向全人类宣布四点: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人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胡主席还明确告诉全世界人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显然,当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就是在努力实践着这条优秀的思想文化路线。 可见,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君子和而不同”——儒家宇宙观 “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主根,可简称为一个“和”字。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形象地表达了一个“和”字,引起了全世界巨大的震动。但许多人还是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有的人甚至表示了反对。 “和而不同”,实际上是一种宇宙观,即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宇宙观,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宇宙观。 宇宙观又称世界观,是人类对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自身)衍生发展总规律的认识和采取的行为态度,是哲学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也是决定其他一切的问题。 人类对宇宙万物衍生发展,历来有各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识。 有神论者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灵和上帝创造的,它的衍生发展也都是听命于神和上帝的意志,并不需要认真去研究它的发展规律。 达尔文主义者则从生物学的角度,强调生存竞争、生存斗争,从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来认识宇宙万物的衍生和发展。因此,它不能解释宇宙地球在没有出现人类之前是如何发展的。 今天,我们研究讨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存在,是“和而不同”的衍生和发展,称之为“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发轫极早的、极为重要的哲学观念。继大舜以后的大禹,也是实行“和谐发展”的老祖宗,他的治水成功就是因为他顺应了水流的性质,采取疏导的方法,才成功的,比他父亲用“堵”的方法高明。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堵”的方法。“疏导”和“堵塞”都是不可缺少的相辅相成的方法。 从理论上阐明“和谐发展”观念,最早的是西周末年(约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的太史,名叫史伯,他首先揭示了“和实生物”的真理。他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吁,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国语·郑语》 史伯认为新事物的产生,是由“不同”或“相反”的两种事物和合而成的;相同的事物累加是不会产生新事物的,美味佳肴是多种味道的合成;绚丽图画是多种颜色的合成;动听的音乐当然是多种音响的合成…… 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晏婴继承、发展、丰富了史伯的思想,明确了“和”与“同”的不同性质。他说: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禅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左传·昭公二十年》 要烹制出美味的羹汤,既要有水、鱼、肉等主原料,还要有辅料酱、醋、盐、油,还要用火烧制出来,才为可口。如果仅用清水煮清水,谁喜欢吃呢?晏婴讲了许多这样“和合”的例子,最后引申到政治领域,如何使国家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他都提出了良好的理念,形成了制度。 除了史伯、晏婴深刻揭示了各种相对事物相辅相成,相反相济,融合化合成新事物的道理外,《易经》中也有许多阐明相对事物的和合而成新事物的道理。这些被孔子继承为“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体系。 宇宙万物(包括社会)相对和谐发展总结起来有四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两种不同的相对事物长时间的圆融和谐。和而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着,甚至是如胶似漆地相互依存着。犹如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相拥一生,彼此相爱,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谁也不离开谁,有时候也会发生小摩擦,但又会很快地调整过来,和好如初甚至更好,生儿育女,爱情持久。这种形态当然不会是永恒的,因为两个不同事物各自还有本身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可能是甲方壮大起来,乙方消亡;也可能是相反。这种壮大和消亡都带有自然性,并非一定要通过对抗和“斗争”而发生。 第二种形态:是“相辅相成”的形态,相对双方有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斗争”,也同时具有“互需互补”不可分离的性质。这种形态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常量最多的状态。新事物就在这种“相辅相成”中发展产生。发展的结果,除了“自然性”的消亡或壮大以外,还可能甲方融合乙方,或乙方融合了甲方发展壮大起来,呈现“优胜劣汰”的发展结果。 第三种形态:是“相反相成”的存在和发展,统称为“对立统一”的存在和发展。相对双方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相反的,但又必须在一个“统一”体内。例如:在阶级社会中,相对的两个阶级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又是互需的。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发展的结果又有四种情况:(一)甲方消融或毁灭乙方,先进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呈现发展前进状态;(二)与上述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倒退趋向;(三)可能甲乙双方都走向毁灭;(四)可能呈现“双赢”发展结果。相对双方未必经过“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斗争,而是通过正确的观念,达到好的结果。 第四种形态:是“自然性”常态。人类出现之前就有这种状态,人类出现之后,包括人类自身也仍然有“自然性”常态。例如大山有阴面,水向低处流,事物有上下左右、高低、冷热等自然属性,人有手足,它们之间未必是对立存在。 以上是宇宙万物的四种形态和发展趋向,表明了一个总体性的结论:和谐发展的本性,总结为一个“和”字。 “和谐发展”并不排斥矛盾和对立,甚至对抗。必要时向谬误和邪恶作论争,也是为了“和”的目的,因此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和”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主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三、“人性本善”——人生价值观 “和而不同”属于宇宙观,“人性本善”则属于人生观。这是第二位的根本性课题,暂时可称为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第二位主根。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问题,也是几千年争论不休至今未做结论的问题。 儒家始终认为:人类是有共性的,即“人之初,性本善”。儒家的“性善论”是“和”的哲学的体现,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理论根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谓“人之初”并不是指婴儿,应该理解为懂得了“回应”意识的幼儿,当妈妈给他奶吃,他能表示兴奋和微笑。这就是说对于“给予”他已初有理性的反映。由此开始,如果并不缺乏起码的正常影响和教育,那么这个孩子成长起来,其本性必然是善良的。所以,人类的这种本性是相近的,即“性相近”。如果人是在一种特殊恶劣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可能其人性是恶的,或者说“缺乏人性”。 儒家的“性善论”是符合人类客观实际的。因为,既然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就已经具备了理性,脱离了兽性。“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个人的主张,并不代表儒家思想。孟子是最明确主张人性本善的,并指出人与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他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肢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性善论”中的人性善,并不是指道德上的完善。人的道德完善,这是属社会学的范畴,是要靠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的。 儒家认为的人性本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有积极进取,追求平衡与和谐的人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万物始终在运行不息,人也就自强不息,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为生产力。一个生产者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生产者,他每天都期望产生新的成绩,并且有所取得,有所收获。如果不能有所取得,则他的这种积极性即会受到抑制,社会也就不能进步,或遭受灾难。 第二个方面:有以孝悌为基础,以仁爱为纲常的情义性。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义是指责任。有情有义才是人也。这种情义的基础,首先是对自己的亲人,对父母的孝,对子女的爱,对平辈的悌,进而对一切关系人的情义。再进而对集体、对国家的爱。 第三个方面:有遵理循序性。人都要遵循一定的理念和秩序。一旦被一种理念信仰所掌握,人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甚至不惜生命,守护之。秩序是指群体性的各种规则制度。 第四个方面:有继承和革新的精神。人的思想观念和形成的规制,必有相应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当人作为“原材料”进入社会之后,必定会成为社会的人。但是,在非正常情况下,人的进取性可能变成破坏性法西斯,也就是说,可能会变成为负面的性质,甚至反面的性质。 儒家正是从人性善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以人为本、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理论体系; 以仁爱为纲、情义为络的人性关怀体系; 和谐发展、不懈创新的理论体系;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和法制保障的理论体系; 公平正义的“公天下”、“平天下”的理论体系; 培养人、教育人、修养人的体系; “中庸之道”的方法论; 美好的社会目标——大同社会、大同世界! (《诸城大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