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覚羅石麟等監修)《(雍正)山西通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6 01: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清·覚羅石麟等監修)《(雍正)山西通志》
卷三
沿革一
虞都蒲坂
《舜典》:肇十有二州。朱子曰: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兖、青、徐、荆、揚、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而冀州止有河内之地,今河東一路是也。《尚書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正義》:以境界太逺,始别置之。馬融曰:舜以冀州之北廣大置并州。鄭康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逺,分衛為并。
《晉·地理志》:虞舜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攷疆域;冀北創并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
《竹書紀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於神宗,遂復九州。
陳氏經曰:《禹貢》之作乃在堯時,至舜時分九州為十二州,至夏之世又分為九州。
卷九
關隘一
翼城縣
歴山。東南七十里,界翼城、垣曲間,山上有舜王坪。西南瞽塜村屬垣曲,西北黒谷村屬翼城,山東諸村屬沁水陽城,此四邑交會境也。
卷十六
關隘八
垣曲縣
瞽塚山。北五十里(一名鳴條山),相傳瞽瞍葬此,墓址尚存。諸馮山北五十里,相傳舜生此,歴山在諸馮山後,巔平廣土,人名舜王坪。相傳舜耕此上,有石碌硇數百,下有舜井。瞽塚山,翼城、沁水、陽城、垣曲四縣交界地也。
卷十八
山川二
翼城縣
歴山。在縣東南七十里,界翼城、垣曲之間,舊《志》世傳舜耕於此。鄭康成曰:歴山在河東。《綱目質實》曰:舜耕於歴山,生於姚墟。今邑北門外冰清鎮,傳為姚墟。
卷十九
山川三
長子縣
丹朱嶺。在縣南二十五里。嶺南十五里為高平界,舊《志》稱丹朱陵。《山海經》:蒼梧之山,舜葬於陽,丹朱葬於陰。《括地志》:丹朱故城在鄧州内鄉縣。而内鄉亦有丹朱墓。《九域志》:鄧有丹朱冢。相州之永和鎮又有丹朱陵,山西浮山縣為丹朱食邑,而平陽府及陽城縣皆有丹朱墓。《府志辨疑》曰:陵為水溜,其中甚大,有古器,非唐、虞制,大類秦漢以下物,此必堯暄父子之墓而誤以為丹朱陵也。或又曰:嶺土皆赤色,故名丹朱嶺。丹朱城,相傳丹朱築,縣治西南,今廢址少存。唐《十道圖》:堯長子丹朱所築,古長子縣治在此,後燕慕容垂修築。朱虛有丹山,丹水出焉,東丹、西丹二水,近有長阪逺峻,謂之行軍陂,古記傳為丹朱蹟。明王世貞《適晉紀行》:過長平為丹嶺,復上下險阻,可三十里而稍平。
卷二十
山川四
永寜州
《吕梁碑》。劉耽作,字為小篆,鈎畫訛泐,可辨者才六十言。碑書登封之歲,盖秦漢間人。又叙紀虞帝世,云: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瞍,瞽瞍産舜,命禹行水道吕梁。
卷二十三
山川七
陽城縣
《世紀》:堯求賢,四嶽薦舜,堯命之於順澤之陽,即濩澤也。濩澤之漁爭坻,舜乃往漁焉,鮫人巽長,爭以深潭與之。《路史》、《淮南子》云釣於河濵濩澤,在今澤之陽城唐濩澤縣。應劭云:澤在縣西北,沁水東逕濩縣故城,南漢之澤氏縣。魏《土地記》云:陽阿有沁與濩澤水合者。紀在梁惠王十九年,晉取原武濩澤。墨子亦言舜漁在此,故金鑰謂澤州為舜澤。《十道記》云澤州以濩澤得名,皆在河東。或云漁於濟隂雷澤,非也。《水經注》: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盖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原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又東得陽泉水口,又東南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干崖南,歴析城山北,自山隂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南注於沁水。《路史》:陽城,漢濩澤縣。《墨子》則言舜漁在此,澤今在陽城西北十二里。《寰宇記》:為烏虢切矣。《郡國志》言邑西今有地名舜田。
沁水縣
歴山。在縣西五十里,有舜廟。廟側有溈、汭二泉,北有大洪池、小洪池,西北有陶壑,谷幽榛密,民居尠少。
可陶谿,在歴山西北,傳為舜作陶器地。
卷二十四
山川八
永濟縣
歴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舜廟,山下二泉,名媯、汭,即堯釐降二女地也。揚雄《河東賦》:登歴觀而遙望兮,聊浮游以經營;樂往昔之遺風兮,喜虞氏之所耕。師古曰:歴山上有觀也。晉灼曰:在河東蒲阪縣。鄭康成曰:歴山在河東。《水經注》:郡南有歴山,謂之歴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正義》:《括地志》歴山南有舜井。又云越州餘姚縣有歴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處也。及媯州歴山、舜井,亦云舜所耕處,未詳也。《唐志》:河東有歴山。張守節曰媯州涿鹿城在山側,黄帝、堯、舜之所都也。皇甫謐曰舜所都,或曰潘,今上谷也。此胥疑辭,不足據。唐顯慶三年,太尉長孫無忌議仍隋制,祭舜於河東,以臯陶配。永泰二年,從刺史元結請,詔道州,舜廟宜蠲近廟佃户,充埽除。是歴山祠在前,而九嶷祠在後也。桂林府堯山、虞山,唐帝、虞帝祠碑刻,亦係大歴以後。《輿地碑目》:虞帝廟在永州學西。唐元結作《舜廟狀》及《舜祠表》,俱江華令瞿令問篆刻石上,是永州舜廟無唐以前碑也。永州舜廟詩,舊志謂漢載侯熊渠作,而詩乃唐體,或漢有其詩而逸之。《魏地形志》:濟南郡歴城,有舜山祠、娥皇祠。曾鞏《齊州二堂記》:《史記·五帝紀》謂舜耕歴山,漁雷澤,陶河濵,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鄭康成釋歴山在河東,雷澤在濟隂,負夏衛地。皇甫謐釋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河濵,濟隂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攷之,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宜同時,則其地不宜相逺,二家所釋雷澤、河濵、壽丘、負夏,皆在魯、衛之間,地相望,則歴山不宜獨在河東也。《孟子》又謂舜東夷之人,則陶漁在濟陰,作什器在魯東門,就時在衛,耕歴山在齊,皆東方之地,合於《孟子》。按《圖》《記》皆謂《禹貢》所稱雷首山在河東,媯水出焉,而此山有九號,歴山其一號也。予觀《虞書》及《五帝紀》,盖舜娶堯之二女,迺居媯汭,則耕歴山,盖不同時而地亦當異。世之好事者,迺因媯水出於雷首,遷就附益,謂歴山為雷首之别號,不攷其實矣。由是言之,則《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歴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歴城,為信然也。《九域志》:歴山有三,濟南、濮陽、河中、池陽、灃陽、潘城、始寧等處皆有之。舜居安原,名媯墟,亦名姚墟,在漢中西城縣西北。杜甫贈《李八秘書》詩:萬騎略姚墟。無錫九龍山,一名歴山,唐湛賁、伏覽、呂侍郎渭、丘員外丹,舊題《十三代祖歴山草堂》詩,因書記事曰“識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以渭居永樂,嘗仕禮部侍郎也,賁又有《題歴山司徒右長史祖宅》詩。《魯連子》:舜耕歴山而交益,陶河濵而交禹。《史記》:舜耕歴山,歴山之人皆讓畔。《琴操》:舜耕歴山,思慕父母,見鳩與母俱飛相哺,益以感思因而作歌。晉干寳曰:舜耕歴山,獲玉歴於河際之巖。
舜原在縣北二十里,相傳虞舜生此。
(蒲)《水經注》:《地理志》曰縣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於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為蒲反,然則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瀵者也。今城中有舜廟,魏秦州刺史治太平,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離,謂之徙民。郡南有歴山,媯、汭二水出焉,《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也。西注入於河。
媯汭泉。在縣東南五十里歴山之中,南流者為媯,北流者為汭,東西相距二里,合流入黄河。孔安國、馬季長、呂忱、王肅、杜預、皇甫謐以為媯水之曲,非也。《水經注》:歴山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迺經歴山,上有舜廟,《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也。孔安國曰:居媯水之内。王肅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於媯水之汭。馬季長曰:水所出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於河。《五朝志》:河東有首山,有媯汭水。《寰宇記》:出河東縣南三十里首山,南流媯,北流汭。《路史》:媯本作溈,嬴也。舜所都蒲坂,今之河東有媯水,逕首山下,復一水曰汭,溈南,汭北,西注河,有帝廟。然潘城饒汭,皆有媯名,而泗水亦有媯亭,長沙有媯水,皆有祠,去都逺矣。《金志》:河東有中條山、五老山、黄河、溈水、汭水。河東《舜廟記》:二泉在首山東北山中。《通典》: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護所造。唐天祐二年,封帝二妃祠為懿節祠。
舜井。在東關古城,二井東西相對,有舜祠。皇甫謐曰:河東有舜井。宋真宗祠汾隂,幸舜泉,下詔曰:朕以省巡蒲坂,歴覽舜泉;欽孝德以升聞,攷遺跡而尚在;宜加表稱,用表淳風,乃賜名廣孝泉;周其垣墉,新其堂奥,廣其里衖,謹其扄鐍,復汲泉水,徧頒著位。大中祥符五年,命王欽若撰《廣孝泉記》。蒲瀕河,地鹵水鹹,泉獨甘美。《中山記》:蒲陰昌安郭東舜氏甘泉,即此。
大凹西溝。在縣南六十里歴山舜祠側,古祭地在焉。
雷澤。在縣西南首陽山下,南流入河,相傳舜漁此。
臨晉縣
(陶城)黄河在縣西三十里,北自榮河南流,繞縣之右,又南入永濟縣境。《水經》:河水又南,逕陶城西。《水經注》:舜陶河濵,皇甫士安以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即舜所都也,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稱,盖從此始之。南對蒲津關。
猗氏縣
鳴條岡。在縣南二十里,自安邑來,分條繚繞,土人傳有舜陵。
卷二十六
山川十
代州
舜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山上有舜井,建舜廟、舜子寺。王通山在舜山右,距州二十五里,以舜名,一名龍谷。
卷二十七
山川十一
安邑縣
鳴條岡。在縣北三十里玉鈎山,西東接夏縣、聞喜縣界。《通攷》: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夏戰於此。《括地志》:出蒲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坂口,即古鳴條陌也,鳴條戰地在安邑。《西縣志》:舜陵在鳴條岡之陽,髙三丈,甃以甓,方四十步有奇,内外地百畝有奇。
平陸縣
吳山。在縣北五里……劉昭注:大陽有吳山,上有虞城。杜預曰:虞國也。《帝王世紀》曰:舜嬪於虞,虞城是也,亦謂吳城。
五家冢,《水經注》:軨嶠東北有虞原,上道東又有虞城。堯妻舜,以嬪於虞者也。周武王以封泰伯弟虞仲於此,是謂虞公,《太原地記》所謂北虞也。城東有山,世謂之五家冢,上有虞公廟。
卷二十八
山川十二
垣曲縣
瞽塚山。在縣北五十里,一名鼓鐘山。《山海經》:鼓鐘之山,帝堯之所以觴百神……舜王坪,接陽城盤亭山。《水經注》:叙景物,雅似盤亭河,一名鳴條山,相傳瞽瞍葬此,又傳昔有金牛入洞,人投石擊之水出,後遇旱時投石。馬逢造《記》:北四十里,大舜浚井在焉。東有大阜為瞍塚,南有諸馮,北有歴山,東南有雷澤,東北有耕田遺蹟。
諸馮山。在縣北五十里,山最明秀,相傳舜生此。
歴山。在諸馮山後,巔平廣土,人名舜王坪,即瞽塚山之嶺也。東西十餘里,南北十里,相傳舜耕於此,至今荆棘不生。上有石碌軸數百,下有舜井暨娥皇、女英祠,又有淘米泉。
帝鄉泉。在縣北四十里,以舜生鄉名。
舜井。在縣北四十里舜王坪。山後又有一井,相傳為匿空旁出處。
蒲縣
蒲子山。在縣東北五十里,跨隰蒲境。蒲伊子,一名蒲衣子,以衣蒲故名,一說姓伊名蒲,渾渾噩噩,抱道而潛居蒲谷山中,堯聞其賢,躬往師之。又云舜以天下讓,蒲衣遂隱此山,講道臺在蒲縣。《路史》:蒲,蒲衣之故國,河東西二里之蒲津關也。
卷三十三
水利五
垣曲縣
舜井。北四十里瞽塚村,流浮井口,民資浸田。馬逢造《舜井雙池記》:井久涸,萬歴丁未,嵩陽梁侯令垣,詣祠拜祀,詰久,井水湧出。父老曰水出幽深,至為寒沍,引於溝洫,難為禾稼。侯曰一轉移之,令其委和,可資灌漑。乃令創池塘二祠以内,砌一池深七尺,祠以外更修一池深九尺,逓引井水,導利民間,灌漑十餘里,二麥勃然興矣。
卷五十七
古蹟一
臨汾縣
貳宮。一名貳室。《孟子》:帝館甥於貳室。朱子注:貳室,副宫也。《世紀》:帝見舜處之貳宫。又曰:二女妻舜,為築宫室,封之虞。
伊村。南十里,以帝堯姓伊祁名,相傳有茅茨土階遺址。又城北三里,相傳席老師擊壌處。又城東禮城,相傳堯妻舜二女地。
卷五十八
古蹟二
渾源州
飛石窟。東頂大茂山碑,舜皇巡狩詣此,將登祀,值大雪,弗能進而遥祀之。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狩,其石載飛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固安王石符劵也。
卷五十九
古蹟三
陽城縣
濩澤。西三十里嶕嶢山下。《墨子》曰:舜漁於濩澤。《穆天子傳》:天子四日休於濩澤。《淮南子》:舜釣於河濱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沁水東,逕故城南,漢之澤氏縣。《通典》:澤州因濩澤水為名,即濩澤城,漢縣。唐初澤州治此。
沁水縣
舜田。南九十里歴山。又有可陶谿,在歴山西北。
永濟縣
虞都古城。在城東南,周九里一百三十步。
陶城。北三十里。《淮南子》:陶於河濱,期年而器以利。河濱,在蒲州陶城北,有故陶城,南距歴山甚近,故孟津有陶河之稱。《水經注》:陶城,在蒲坂城北,一說河濱在濟之鄆城,蓋以東夷之說也。夫帝冀人,而虞、歴山、陶城皆在冀,蓋初耕於野,未必遠去父母也。
舜宅。宋《山川記》:蒲坂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
舜井。舜廟後東西二井。《類林》:瞍填井後,兩目方瞽。宋《太平御覽》:舜為父淘井,取金銀置罐中與父母。皇甫謐曰:河東有舜井。宋真宗祠汾隂,幸舜泉,下詔曰:朕以巡省蒲坂,歴覽舜泉。欽孝德以升聞,攷遺跡而尚,在宜加表稱,用表敦風。乃賜名曰廣孝泉。復汲泉水,徧頒著位。大中祥符五年,命王欽若撰《廣孝泉記》。
雷澤。南四十五里雷首山下,相傳舜漁於此。
二妃壇。《山川記》:蒲坂城外有二妃壇。《西征記》同。蓋祠娥皇、女英處,今名娥英陵,在蒼陵谷山之上。
卷六十
古蹟四
夏縣
夏城。縣西十五里鳴條岡,一名夏故城,大禹所都,周三十里,西南址存,今名禹王城。《括地志》:故安邑城在夏縣東北十五里。東坡《禹迹圖》云:禹都平陽,或云在安邑,今安邑又名禹都城。蓋禹避舜子於此,非都也。
垣曲縣
舜王坪。北五十里諸馮山,即瞽塚山之嶺也。相傳舜生此,瞽瞍葬此。今山後有舜王坪,相傳舜耕於此,又山後有一井,相傳即舜浚。
隰州
蒲伊子隱處。東北五十里蒲子山,世傳蒲衣子嘗衣蒲,故名。或云姓伊名疇,又云舜以天下讓,蒲衣遂隱此山。故漢以名縣,有講道臺在蒲縣。
卷六十一
帝王(后妃附)
有虞
帝舜有虞氏,姚姓,其先國於虞,始為虞氏,自敬康而下其祖也。敬康生窮係,係出虞幕,後之幕姓宗焉,是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舜長九尺,太上員首,龍顏日衡,方庭甚口,面顄亡髦,懷珠握褒,形卷婁,色黳露,目童重曜。濬哲文明,溫恭通智,敏敦好學,而尤長於天文。初家於冀,夙喪其母,年二十以孝友聞四海。歷陽之耕侵畔,乃往耕焉,田父推畔,爭以督亢授。濩澤之漁争坻,乃往漁焉,鮫人長,争以深潭與。東人之陶苦窳,陶於河濵,期
東人之陶苦窳,陶於河濵,期年而器以利。牧羊潢陽,而獲玉歴於河巖,所至嚮合。當其田也,旱則為耕者鑿隤,險則為畋者表虎,與四海俱利,是故光如日月,而天下歸之。灰於常羊,什器於壽丘,就時負夏,未嘗暫息。頓丘買貴於是販於頓丘,傳虛賣賤於是債於傳虛,以均救之。編蒲結罟,躬耕處苦,而民從之,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至鄧之虛而百千萬家,小大説之。初堯在位七十載,夢長人見而論治,舜之潛德堯實知之,於是疇咨於衆,詢四嶽得諸服澤之陽,南面而與之言,席龍垤而蔭翳,桑蔭不移,而堯志得。錫之絺衣雅琴,命之姚姓,妃以肓婭以罃,以觀其内,九子事之以觀其外。二女嬪媯純篤盡道,九子尊虞服勤靡懈,妻有桑田,身有南畝。帝乃歷試諸難,致以昭華之玉而禪舜焉。乃欽若昊天,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輯五瑞以四仲巡守,定八伯之樂,設三公四輔、師保疑丞。既釐下土,方别居方,别生分類,錫土姓而下亡違者,壇四奥沈四海而函夏正,舉八凱、八元,十六相得而天地治。二十有八載,月正元日假於文祖,都於蒲及安邑,以土承火色尚赤,改正易服,明庭玉階,立七廟,祠中霤,社用土封。祭先首而尚氣血,腥爓祭冕,紱絑緇衣,纁裳深衣,縕袍以視朝。兩敦玉斚,泰尊梡俎,犧尊匭豆,大路越席,水陸修絜以致敬於鬼神。日南至禘員丘,配以黄帝;以夏正祭帝南郊,配高辛;以北至祀神州於北郊,五天佐,五人神於明堂,高陽、唐堯配焉。春礿夏禘,秋嘗冬蒸,乃駕五龍乘鑾輅,載絜旌小綏大綏。日三朝於瞽瞍,蘷蘷慄慄,惟盡子道。乃建百官主五等,親親任賢,建弟象於有庳,封黄帝之孫子十有九人為侯伯。惟五祀,定鍾石,論人聲,鳥獸咸變,乃更著四時,推律呂,均十有二變,而道弘廣,遂勃然興《韶》於大麓之野,聲成而綵鳳至,故其樂曰“舟張辟雝,鶬鶬相從;八風囘囘,鳳凰喈喈”,言其和也。因農而擾兵,因獮而蒐練,寓之牧伯,故干戈不試,而人皆體之。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憲其行止,深衣燕禮,脫屨陞堂,俎割牲餽,醬進爵公,攝几卿納,舃祝鯁祝,有善則記之,以為惇史。藏金巉巖之山,捐珠五湖之淵而下服度。掘地財,取水利,股肱不居。故祠於田,曰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志利民也。乃作米廩,以敎於國,以藏帝籍,立兩學以敎國士。爰省中河,登南山,觀河渚,錄皇圖,壇沈稷下,榮光休至。屈軼產觀,景星燿房。古黄委轡,山車垂綏。蟠龍屈信於其藏,魚鼈孚游於其穴。長胡獻白狼之霜,西母進益疆之版。立三十有三載,咨禹而巽位焉。於時八風循通,卿雲叢叢,俊乂百工,胥龢而歌,曰:慶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八伯拜手而進,曰:明明上天,爛然星敶;日月光華,宏於一人。洎三載,禹征苗,有苗格,遂於洞庭張樂,作《大唐》之樂以歌帝美,作《大化》、《大訓》、《六府》、《九原》之章以颺禹功,而君臣之美盡矣。年百十有一。《本紀》:帝姚姓,名重華,踐位於蒲坂,以土德王,色尚青,仍以建寅之月為歲首。鄭樵《通志》:舜目重瞳,龍顏大口黑色,長六尺,生於姚墟,故姓以姚。《竹書紀年》曰:舜三十二年,命夏后總師,陟方嶽。三十三年,夏后受命神宗。三十五年,命夏后征有苗。四十九年,帝征鳴條。
后妃:有虞
握登,舜母。《含神紐》云: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帝命驗》云:感樞星,生舜。
娥皇,堯長女,嬪於虞,為舜元妃。《史記正義》曰: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舜升天子,娥皇為后,女英為妃。
女英,堯次女,嬪於虞,為舜二妃。《尸子》:妻以娥,媵以皇。娥皇,衆女之英,非也。鄭康成曰:舜二妃。陸佃曰:三妃,崔琦《外戚箴》:昔在帝舜,德隆英皇。章懷注:帝舜妃娥皇、女英,聰明貞仁,事舜於畎畝之中,事瞽瞍謙讓恭敬,思盡婦道也。韓退之以娥皇為正而女英為庶。皇長故曰君,次為夫人。《路史》:妃以肓,婭以罃。肓即娥皇字。娥娙皇肓,聲相滋也。罃即女英,見《世本》。
癸比氏。皇甫謐:癸比氏,虞舜之第三妃也。生二女,一曰宵明,一曰燭光。《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處河大澤,光照百里。
卷六十二
封爵一
(虞幕)《虞前編》:舜之先國於虞,為虞氏,系出虞幕。《左傳》曰:虞幕能聴協風,以成樂物生。又曰: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
商均。舜封子均於商,號商均。或云夏封商均於虞,在今臨晉之虞鄉。《朝鮮紀》:舜有子八人,長義均,封於商,號商均。禹封其子於虞,即虞思也。次季釐封緡。《唐世紀録》:舜子商均,本曰義均,封於商州,母女英,卒葬商州。
虞,《左傳》:伍員曰:虞思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杜預注:虞,舜後,諸侯也。思,有虞君也。
卷六十四
氏族一
陳(潁川),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滿,封之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旣而食邑於田,又為田氏。陳,媯姓也,然伍員曰虞思妻之以二姚,是又為姚姓也。蓋媯姓始於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則堯賜舜姓,賜以姚也,謂為嬀,誤矣。姚姓,有虞國,至商有遂國,未知虞存於商否?至周,則遂、虞皆為姬姓國矣,而封胡公於陳,自是陳稱媯,不復言姚。
袁(汝南),陳胡公七代孫莊伯,生轅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後去車為袁,或作爰。元姚燧,延安兵馬總管。《袁湘神道碑》:袁,虞舜裔也。舜生姚墟,居媯汭,子孫以地姚姓,以水媯姓,以有天下之號則虞姓,及周武封胡公滿於陳,以國陳姓,以陳公諡又胡姓。袁,則肇於陳大夫轅濤塗,西京轅固生猶未省文,至後漢太尉安而下,始為袁矣。河東袁氏,本出陳郡。智弘相髙宗。
姚(吳興),舜生於姚墟,謂之姚虞,後因氏。胡公滿之孫亦爲姚氏,舜姓姚,其後為媯,又為陳,為田,為穰,為威,為法,為王,為袁,爲轅,為儲,為占,為息,為陸,為司馬,爲胡母,為顓孫,子獻、子鞅、子芒、子尚、子禽、子輿、子寤、子沮、子夏、子宋、第二、第五、第八。姚義從學河東,受王佐之道。
田(雁門),徴音,舜後。陳厲公子完,字敬仲,仕齊,號田氏。敬仲仕齊,初有采地,因號田氏。又云陳、田,聲相近也。後徙陽陵,又徙北平。晉公族有田氏。
虞(陳留),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為虞賓,因為虞氏。又武王弟叔虞之後,以字爲氏。虞氏有二:姚姓之虞舜後也,姬姓之虞仲雍之後也。
甄(中山),舜陶甄河濱,因氏。
媯,舜居媯汭,其後因以為氏。
娥,《姓苑》:堯妻舜以娥皇,後有此姓。
舜(河東),角音,見《姓苑》。
幕,舜祖幕之後。
癸比,癸比女為舜妃。
中英,虞舜有五英樂,掌中央者因以為氏。
司徒,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
顓孫,媯姓,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
胡非,媯姓,陳胡公後有公子非,其後子孫為胡非氏。
胡母,《風俗通》: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也。公子完奔齊,遂有齊國,齊宣王母弟别封母鄉,逺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子獻,媯姓,陳桓公孫子獻之後。
子尚,媯姓,陳僖公生廪丘子尚,裔因氏焉。
子鞅,媯姓,陳僖公生簡子齒,為子鞅氏。
子芒,媯姓,陳僖公生盈字子芒之後。
子輿,媯姓,陳桓公生子石難,為子輿氏。
子禽,媯姓,陳僖公生惠子子得,為子禽氏。
子寤,媯姓,陳僖公生宣子,其後為子寤氏。
子沮,媯姓,陳桓公生子輿,為子沮氏。
子夏,媯姓,陳公子少西,字子夏,因氏。
子宋,媯姓,陳宣公生子楚,其後為子宋氏。
偃師,媯姓,陳太子偃師之後。
卷一百二十三
人物二十三
蒲州府
虞幕,舜曾祖也,能平聽協風以生樂而成物,有虞氏報焉。孔晁云:幕能造道,功不及祖,德不及宗,故每於歲之大蒸而報祭之。左氏言舜祭幕,而《風俗通》亦謂舜祖幕,與《呂梁碑》合。賈逵、韋昭乃以幕為虞思,蓋因《世本》序舜為高陽五世孫,而所謂幕者無地以置之,遂以為後世爾。按《内傳國語》胥云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然後言舜重之以明德,豈得云舜後哉?幕生蟜牛,蟜牛生瞽瞍。
夔,高陽氏後,虞臣。修《大招》、《六列》、《五英》以明帝德,以降上神,通八風而齊上下。帝因伯夷讓秩宗,隨才任用,乃命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樂記》夔始制樂以賞諸侯。劉恕《外紀》:重黎舉夔典樂,欲益求人,帝曰:樂,天下之情,得失之節,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一而足矣。《史記》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路史》:夔封於歸為熊姓,今秭歸縣東二十里有夔子城。
四嶽,虞臣。《國語》:伯禹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帝胙四嶽,國命為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殳,虞臣,垂嘗讓共工焉。
斨,虞臣,羣龍輔德之一也,虞咨共工,垂嘗讓焉。
伯與,虞臣,羣龍輔德之一也,虞咨共工,垂嘗讓焉。
朱,虞臣,羣龍輔德之一也,虞咨虞,益嘗讓焉。
虎,虞臣,益嘗讓虞焉。
熊,虞臣,益嘗讓虞焉。
陽伯、羲伯,有虞氏定八伯之樂,元祀岱泰山,貢陽伯、羲伯之樂。
夏伯、羲伯,中祀大交霍山,貢夏伯、羲伯之樂。
秋伯、和伯,秋祀柳穀華山,貢秋伯、和伯之樂。
冬伯、和伯,冬祀幽都弘山,貢冬伯、和伯之樂。
此所謂八伯之樂也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皆高辛氏裔子,世稱八元,舜舉為佐。季文子曰:忠肅恭懿,宣慈和惠,天下之民謂之八元,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杜預云:八元即稷、契、朱、虎、熊、羆之倫。《路史》:八元實沈、閼伯、晏龍、叔戲、巫人、續牙、厭越也。《正義》云:契後為殷,稷後為周。《史記》殷、周皆為帝嚳之後也。此言伯虎、仲熊,《尚書》有朱虎、熊羆二者,其字相類,知此即稷、契、朱、虎、熊、羆之倫也。《尚書》更有夔、龍之徒,亦應有在元愷之内者,但更無明證,名字又殊,不知與誰為可,故不復言之。羅苹曰:八元當是二母黨,故皆以伯、仲、叔、季為號。《書》有朱虎熊羆,説者以為二人,予稽之四人也。虎為伯虎,熊為仲熊,江東語豹為朱,語音相轉,是朱為叔豹也,則熊為季狸必矣。故《人物表》作季熊,蓋漢去焚書未久,猶有傳習,故尚存一二。但熊當作羆,傳寫誤也。伯奮是棄契之倫,而叔獻則叔戲也。
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皆高陽氏裔子,世稱八凱,舜舉之為佐。季文子曰: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凱,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凱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叙,地平天成。杜預云:八凱即垂、益、臯陶之倫,庭堅即臯陶字。《路史》:伯益之字隤敳,封之於梁,庭堅封安,安既復,封蓼,後俱滅於楚,猶以國氏。《左傳正義》云:司馬遷《夏本紀》稱禹是顓頊之後,《秦本紀》稱臯陶是顓頊之後,伯益則臯陶之子,垂之所出,史無其文,舊説相傳亦出顓頊,故云此即垂、益、禹、臯陶之倫也。服虔云:八人,禹、垂之屬也。六年《傳》,臧文仲聞六與蓼滅,云“臯陶庭堅不祀忽諸”,知庭堅、臯陶為一人,其餘則不知誰為禹,誰為益,故云之倫、之屬,不敢斥言也。羅苹云:隤敳乃伯益之字,為堯伊衡。服虔以八凱為垂之屬,杜以為垂、益、臯陶之倫,《正義》乃謂垂、益、臯陶皆顓頊之後,妄也。垂乃炎帝之後,臯陶乃少昊之後也。杜又以八元為契等,八凱為禹等,蓋以《書》言契敷五教禹平水土,而《傳》云舉八凱使主后土,舉八元使布五教,因謂禹、契在其中。蓋八元八凱,非主一事,云主后土,布五教,以事之大者言,而《帝德》云堯命伯夷、虞舜、彭祖,杜預謂史克之言,有過辭為美稱。庭堅,班固、杜預等以為臯陶字。鄭注《論語》,以為臯陶號曰庭堅,非也。文公五年,蓼與六滅,臧文仲曰“臯陶庭堅不祀”,是二人也。《書》、《傳》本有兩舉人名與字者,是堯多用之矣。又《寶櫝記》云:一曰八神,一曰八力,一曰八英,言神力英明也。又《記》云:夢日則生子,八夢日而生八子。故曰夢。
卷一百四十六
隱逸
蒲州府
蒲衣子。舊《志》:蒲伊子,蒲縣人,一名蒲衣子,以其衣蒲,故名。或云姓伊名疇。五帝時人,隱士也。渾渾噩噩,抱道而潛居於蒲谷山中。堯都平陽,聞其賢,躬往師之。有講道臺、税駕坡,遺址微存。《高士傳》:蒲衣子者,舜時賢人也,年八歲而舜師之。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臧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覺於於,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眞,而未始入於非人也。後舜讓天下於蒲衣子,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終。
披衣,生八歲,舜巽以天下。《高士傳》:披衣者,堯時人也。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披衣。齧缺問道於披衣,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焉。未卒,齧缺睡寐,披衣大悅,行歌而去之,曰形若稿骸,心若死灰,眞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卷一百五十
列女二
臨汾縣
敤首,舜女弟。象欲殺舜,敤首常保護焉,尤善娥皇、女英,舜所以烝烝乂不格姦者,亦繇敤首左右之也。
卷一百五十五
列女七
虞鄉縣
宵明、燭光,舜女也。《路史》:舜次妃癸比氏生二女,曰宵明,曰燭光,處河大澤,靈照百里,是為湘之神。羅苹注:大澤謂洞庭,言神處此,故靈光及於百里也。以湘神黄陵為堯之二女,非舜之女也。唐屬岳,司馬氏屬長沙,天祐中號懿節。
卷一百六十二
祥異一
陶唐
堯之庭,有草生焉,曰蓂莢。十五之前日生一葉,十五之後日落一葉,小餘,則一葉厭而不落,觀之可以知旬朔,故又名歴草。堯時,蓂莢夾階而生,舜亦如之。
卷一百六十四
祠廟一
祁縣
二帝行祠,在東六支村,祀堯、舜二帝。大德、明嘉靖間,胥重葺。
洪洞縣
舜廟,在西四十里圏頭村。宋天聖七年,鄉人李良輔建。
娥皇女英祠,在西二十五里英山上。
太平縣
帝舜廟,在西一里,元大德二年重修。
古虞官廟,在東三十里汾水東北社村,有伯益墓,墓旁建祠,春秋肅祀。前明中葉,有司以廟隔汾水,改建縣治之北,而汾東廟寢頽廢。崇禎時,縣令魏公韓修復立碑。國朝康熈四十七年,縣令顧欽重修,邑人王奐曾撰記。又縣南中黄村趙雄庄胥有廟。
嶽陽縣
帝舜廟,在北城。
卷一百六十五
祠廟二
介休縣
源神廟,在東南狐岐山鸑鷟泉上,宋至道中建,祀堯、舜、禹三聖。
卷一百六十六
祠廟三
沁水縣
舜廟,在西歴山上。
永濟縣
帝舜廟,在東門外。《祭法》:舜勤衆事而野死。《疏》:野死,謂征有苗死於蒼梧也。魏景初元年冬十月,詔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今祀圓丘以始祖帝舜配,祀方丘以舜妃伊氏配。按魏初侍中髙堂隆論郊祀事,以魏為舜後,推舜配天,蔣濟以為舜本姓媯,其苗曰田,非曹之先,著文以追詰隆。北魏太和十六年,詔曰:虞帝播太平之風,致無為之化,可祀於廣寜,用清酌尹祭。隋祀帝舜於河東,以咎繇配。唐開元禮版,祝文云:敢昭告於帝有虞氏,惟帝道光七政,績宣五典,式遵故實,敬以云云;配座敢昭告於臯陶氏,惟神受定五刑,載敷九德,率由舊章云云。宋乾德元年,詔河中府,舜廟以臯陶配,每三年仲春月行享,牲用太牢。大中祥符四年,祭后土,祭前七日,遣官祀河中府舜廟,駕次河中謁舜廟,命本府修飾牆垣,親作贊記之,改舜泉坊為廣孝坊,命王欽若撰記,復詔建廟於舜泉側,即今舜廟。淳熙四年,静江守臣張栻,言本州有虞帝祠,去城五里而近,其山曰虞山,灕江滙其左,曰皇澤之灣,有大歴中磨崖碑,載刺史李昌夔修祠事,請著之祀典,俾長吏檢校葺治,從之。元致和元年,禮部移太常,送博士,議舜、禹之廟合依堯祠故事,每歲春秋仲日,有司蠲潔致祭,官給祭物,明命有司,春秋致祭。又城南二十里,歴山媯汭泉側亦有舜廟。
娥皇女英廟,在歴山村南中莊里,金大定元年重修。
卷一百六十七
祠廟四
代州
舜廟,在東南十五里舜山。
河曲縣
舜廟,在東北三十里趙村。
安邑縣
帝舜廟,在鳴條岡,有唐開元二十六年碑。明嘉靖中,廟廢,萬歴中,縣吳愈復修。
三聖廟,在運城西北六里,舊為河東書院。萬歴八年,相臣張居正毁天下書院,都運李廷觀不果行,改祀堯、舜、禹三聖,後更名宗聖館,復名育才館。又西北二十里有四聖廟,祀堯、舜、禹、湯,元延祐五年重建。
夏縣
舜帝廟,在西南十五里姚村。
聞喜縣
舜廟,在縣西姚村。
垣曲縣
舜廟二。一在瞽塚村上堡,舊《志》:縣北四十里為諸馮山,浚井在焉,山北為歴山,土人名舜王坪,東有大阜為瞍塚,東南有雷澤,蓋大舜桑梓地也。一在臯落嶺,相傳公輸子建。
娥皇女英祠,在歴山村南中庄里。
卷一百七十一
寺觀四
代州
舜子寺,在州東十五里舜山上,有舜井、舜廟。寺在山半,塑大舜、娥皇、女英像。莫知創始,然寺曰舜子,當與商州虞城互攷。
安邑縣
大雲寺,在鳴條岡虞舜陵側,内有古栢,胥大可十餘圍,《志》稱寺以守陵。
卷一百七十四
陵墓三
安邑縣
虞舜陵,相傳在縣西二十里鳴條岡。陵高三丈,甃以甓,方廣四十步有奇,内外地百畆有奇,古栢胥大可十餘圍,有守陵大雲寺。
卷一百七十六
辨證一
臨汾縣
《帝王紀》: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通典》:晉州亦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括地志》:唐國,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河水,一名晉水。皇甫謐曰: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陽,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涿鹿廣甯,舊有堯、舜祠,齊永明十年,魏詔祠堯平陽,舜廣甯。《括地志》:平陽,今晉州城是也。潘,今媯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二里河東,縣界蒲阪故城是也。
堯冢靈臺攷(清·顧炎武)
《漢書·地理志》:濟隂成陽有堯冢靈臺。《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二年八月,東巡狩,使使者祠唐堯於成陽靈臺。《安帝紀》:延光三年二月庚寅,使使者祠唐堯於成陽。《皇覽》云:堯冢在濟隂成陽。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堯葬濟隂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穀林。《水經注》:城陽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臺,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採捕。廟前並列數碑,栝柏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逕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聨蔭扶疏里餘。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臺之東北。《宋史》:神宗熙寧元年七月己卯,知濮州韓鐸言堯陵在雷澤縣東穀林山,陵南有堯母慶都靈臺廟,請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五戸,免其租,奉洒掃從之。而《集古錄》有漢堯祠及堯母祠碑,是廟與碑宋時猶在也。然開寳之詔,帝堯之祠乃在鄆州,意者自石晉開運之初,黄河決於曹濮,堯陵為水所浸,乃移之髙地乎?而後代因之不復攷正矣。虞舜陟方見於《書》,禹會諸侯於塗山見於《傳》,惟堯不聞有巡狩之事。《墨子》曰: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隂;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此戰國時人之說也。自此以後,《呂氏春秋》則曰堯葬於穀林,太史公則曰堯作游成陽,劉向則曰舜葬濟隂,《竹書紀年》則曰帝堯八十九年作游宮於陶,九十年帝游居於陶,一百年帝陟於陶。《說文》:陶,再成丘也。在濟隂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而堯之冢始定於成陽矣。但堯都平陽,相去甚逺,耄期之年,禪位之後,豈復有巡游之事哉?偃朱之說,並出《竹書》,而鄄城之跡亦復相近,《詩》、《書》所不載,千世之逺,其安能信之?《山海經·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於陽。註:《呂氏春秋》曰堯葬穀林,今成陽縣西、東阿縣城次鄉中、赭陽縣湘亭南,皆有堯冢。《臨汾縣志》曰:堯陵在城東七十里,俗謂之神林。髙一百五十尺,廣二百餘步,旁皆山石,惟此地為平土,深丈餘。其廟正殿三間,廡十間,山後有洞一道,有金泰和二年碑記。竊攷舜陟方乃死,其陵在九疑;禹會諸侯於江南,計功而崩,其陵在會稽。惟堯之巡狩不見經傳,而此其國都之地,則此陵為堯陵無疑也。按《志》所論似為近理,但自漢以来皆云堯葬濟隂成陽,未敢以後人之言為信。
卷一百七十七
辨證二
長子辨
《山海經》:蒼梧之山,舜葬於陽,丹朱葬於隂。《括地志》云:丹朱故城在鄧州内鄉縣,内鄉亦有丹朱墓。攷浮山為丹朱食邑,而平陽府及陽城縣皆有丹朱墓,長子縣又有丹朱陵。郭守邦曰:陵,當作嶺,聲相近遂傳訛也。或曰此堯暄父子墓,或曰嶺土色赤,故名丹朱陵,非以胤子之故。按武王封辛甲於長子,晉人執石買於長子,是周以前已有長子地名,西又近浮山界,即謂邑名因丹朱而傳也可。
卷一百七十八
辨證三
永濟縣
《蒲坂地記》:蒲州河東縣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舜井及二妃壇。故老傳云,即釐降二女於媯汭之所。
歴山辨(羅泌)
歴山,今河東縣之雷首山也。其山九名,一曰首陽,臨河與太華對峙,即謂歴觀,揚雄所云“登歴觀以遥望”者,樂史謂在偃師西北二十五里。有舜廟、舜井、媯水、汭水,媯南汭北。然後魏《輿地圖》上谷記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亦有歴山,形如覆釜,下有舜瞽二祠,云是舜居帝之蹤跡,何聞至是?而齊之歴城南五里又有歴山,《水經注》云:上有舜祠,縣東復有舜井,亦云耕處。《寰宇記》:在縣東百步,云舜之所穿,又有華水與歴山井通。曾子固言:舜耕歴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夀邱,就時於負夏。康成謂歴山在河東,雷澤在濟隂,而負夏則衞地。皇甫謐乃謂,夀邱在魯東門之北河濱,為即陶邱,乃定陶西南之陶邱亭,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年,其地必不大相逺,今皆在魯衞間,則歴山不得獨在河東,遂以為娶後所居,後世因有媯水而遷就之。夫河中,乃帝所生,若所都則歴城,古歴下也,其相去也逺矣。耕漁之時,徒以瞽瞍不順,暫即荒野,顧非日後就販之比,其初未必逺去父母之側,河濵雷澤,其説未悉。按《九域志》,濟南、濮陽、河中皆有歴山,俱存祠廟,而今秦地、池陽、澧陽、始寧、河縣、上虞、無錫亦皆有之。子列子云:舜耕河陽。《書大傳》云:舜陶河濱。按《元和志》,乃河東縣北四十里之故陶城。《蘇氏演義》云:歴山有四,一河中,二齊之歴陽縣,三冀州,四漢之雷澤。雷澤不聞有二,耕漁必不相逺,即此為是。今曹濮間有舜豢龍井、定陶城,皆其蹤也。然歴山何止是哉?信都之歴山,樂史亦以為舜耕在是。《援神契》云舜生姚墟,應劭謂與雷澤相近,《寰宇記》在雷澤縣東十三里,歴山在縣西北十六里,今濮之雷澤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謂之歴山,山北有小阜屬池,目之姚墟。劭、謐緣之,皆記舜耕之所而池之建。建德東十里更有堯城山,縣南三十里有堯城、堯祠,云堯巡狩所至,梁武於此立太原府。縣北二十里為舜城,有舜井;有歴山,上有堯、舜二祠。《元和郡志》謂是兩帝南巡所至,而周處《記》始寧界復有舜所耕田,一山多柞,因謂歴山;而以具區為之雷澤,以其中有大小雷山也。王介甫從之,妄矣。夫使帝果南巡至是,亦何預耕漁之日耶?且以姚媯之名,在在而是,金之西城,故有姚方媯墟,杜佑謂舜生此,而《世本》亦謂媯墟舜所生,今在西城。今長沙縣有媯水,舜所都,而上虞之損石號蒍公嶄。會稽有媯水三撫之泉經之,東入海,圖經亦以為釐降之地。祝阿故縣又有濼水,俗呼娥姜水,原有娥英之廟,水原山上有帝堯祠,下開大穴,謂之舜井,兖之泗源。又有陶墟,亦有舜井,其西阜號媯亭山,山下一漏澤,方十五里,指為帝之所漁,不知此自姚墟謝息之所遷者。又《水經注》:上虞一曰虞濵。《太康地記》:為避丹朱之所。而雷澤亦非一,周處謂是太湖,故《寰宇》引《尚書釋言》謂在震澤。若陽城,漢濩澤縣,《墨子》則言舜漁在此,澤今在陽城西北十二里,《寰宇記》為烏鵎切矣。《郡國志》言:邑西今有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陽,岳之沅江,故梁之重華縣,有虞帝城,《記》亦謂是所都,而《述異記》:去湘水岸三十里,有相思宫、望帝臺,志為二妃之迹。泠道、臨武、桂陽、藍山等處,悉有帝舜之祠。藍山更有舜水、舜鄉,縣西十五里與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廟,江華太平鄉有舜女寺。即按歴城東南十里之廟山,晏氏《三齊記》:在縣東南,後人思舜而置廟也。《湘中記》云:地有舜之遺風,人民純朴,故老猶彈五絃之琴,為漁父辭,莫不以為虞帝之居。豈盡信耶?
虞鄉縣
《路史》:虞帝先世所封河東虞阪,所謂嬪於虞者,今解之虞鄉。一曰呉在虞城北。《十三州志》云:平陸呉山上有虞城,舜始封是。穆王登薄山寘軫之隥,宿於虞是也。杜註:在河東大陽。樂史以為安邑,故武德為虞州,乃都也。
舊通志:夏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即今臨晉縣之虞鄉。舊縣志:虞鄉以舜都名,古解梁地。
虞鄉虞城辨
虞都蒲坂,即蒲州永濟也,虞鄉相距六十里,在甸服内。臨晉舊志謂虞鄉以舜都故名,他無所攷問。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後得周章,已為吳君,别封其弟虞仲於故夏墟,在河東大陽縣。今夏縣有大陽故關,即平陸縣東北六十里古虞城,亦謂之西吳(一作西虞)。傳十二世,為虞公,即出奔共池者也。後晉假道伐虢,上陽遂被襲,遷其民於今孝義縣之虞城。舜後與周後,不可合為一也。有謂虞封上公,公侯方百里,安知虞鄉不屬虞仲乎?按今虞芮所讓閒田尚存,繇王官谷越横嶺至芮城,凡五十餘里,繇解州城東循鹽池、王家井而南越山至平陸縣,凡百里,古虞城又在今縣東北六十里,去虞鄉甚遼濶,越嶺而轄似為未便。若虞鄉達蒲坂,地差平坦,則以虞鄉為舜後封,似為近之。抑《史記》帝舜為有虞,皇甫謐註:舜嬪於虞,因以為氏,今河東大陽西山上虞城是。杜預註:虞思,虞舜後諸侯也,軨之隥思有虞君也。《路史》:虞帝先世所封河東虞坂,所謂嬪於虞者,今解之虞鄉。《前編》:舜之先,國於虞,為虞氏,系出虞幕。《十三州志》云:平陸吳山上有虞城,舜始封是,穆天子登薄山,寘宿於虞,是也。又《路史》:故平陸東北六十里吳山上有虞城、虞井,本帝舜之後國,所謂西虞。合此數説,意舜後封域殊廣且袤,及平陸境内乎?史載舜子商均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不可詳攷。今歸德府虞城縣,昔傳禹封商均於此,在漢亦名虞縣,而今榮河又稱古綸地,《左傳》載夏少康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二姚而邑諸綸,舊註綸即虞邑。《博物志》以汾隂為古綸,《汲冡》古文、《括地志》、《竹書紀年》皆謂在鞏、洛間,此可闕疑。《路史》又以解為唐叔後,謂叔虞子良食采於解邑,遂以邑為氏云。
卷一百七十九
辨證四
安邑縣
《太康地理志》:舜都安邑之蒲坂。
《通典》: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夏戰於此鳴條陌,見《後漢·郡國志》。
舜陵辨(清·張京俊)
安邑縣治西北三十里曲馬村,有鳴條岡,舜陵在焉。湖廣永州府九疑山亦有舜陵,歴代祀典致其下,千古之疑也。竊嘗攷之。古祭不墓,故帝王陵寢不見於古文。元魏太和,始詔祀堯於平陽,舜於河東,禹於安邑,湯於汾隂。至唐代宗永泰二年,詔道州舜廟蠲近廟佃戸克掃除,從刺史元結之請也。又唐張謂《道州舜廟碑》云舊無陵廟,天子有事,皆於山下行之,因建廟焉,此永州有舜廟之始。宋建隆中復詔天下,於帝王陵墓設守視禁樵蘇,自太昊以下十六帝,各給守陵五戸,此永州有舜陵之始,蓋遵《史記》之文也。按帝舜卒葬之説,見於古文者凡九。《尚書》:舜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禮記·祭法》:舜勤衆事而野死。《檀弓》:舜葬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國語》:展禽曰舜勤民事而野死。《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山海經》載舜陵者不一,《海内南經》云:蒼梧山,帝舜葬於陽,丹朱葬於隂;《大荒南經》云: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均叔之所葬也;又云:帝堯、帝舜、帝嚳葬於嶽山;《海内經》又云: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孔子家語》:帝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恭己而已,平地成天,巡狩四海,五載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嶽,死於蒼梧之野而葬焉。《竹書紀年》云: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五十年陟。司馬《史記》:舜踐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九疑,是曰零陵。此九書之中,《尚書》尚矣,言死而不言其地。《檀弓》為合葬者引,雖云蒼梧,未可便謂是南荒之蒼梧。《禮記》、《國語》之言,其叙致似出一手,不知展禽之引古禮歟?抑漢儒取《國語》之言雜入《禮經》耶?曰勤衆事而野死,為《祭法》引之也。夫舜命官分職,平地成天,此舜事也,若以南巡為勤衆事抑末矣,則二書所云勤衆事勤民事者,恐亦未可以南巡實之也。若《山海經》則博而不倫,《家語》則取《尚書》、《檀弓》、《國語》之言而雜著之,益非有見也。《孟子》、《史記》二書之是非既辨,則千古之疑剖矣。竊以為孟子之言必有確據,《檀弓》、《國語》,在孟子時恐尚未有南巡之解,即有之,亦孟子所不取也。秦火之餘,典籍闕略,其作《史記》,取《國語》、《世本》、《國策》而成之,其云南巡狩崩蒼梧葬九疑者,不無可議。夫《尚書》既云“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汝惟不怠,總朕師”。又曰“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是禹既已攝行天子事矣,今曰南巡狩,是百一十歲之天子,尚驅車南荒,則禹所攝者何事?一可議也。且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今云葬九疑,當時諸侯悉赴南荒耶?抑不赴耶?蒼梧尚在九疑南五百里,何不即葬於蒼梧,而復有九疑之返耶?是又可議也。且以《尚書》陟方為巡狩,蔡九峰註亦疑之矣,竊惟五十載陟方一句,是總叙舜位之年,非謂此時巡狩也,夫叙歴位之年,何以云陟方?蓋以陟方為天子事,嶽牧不得而同之,故以此叙歴年,猶云五十載為天子也。然倦勤之後,何以係帝載,亦猶帝攝行二十載,堯未嘗去天子位也。今《史記》巡狩二字,實本之陟方,即使不誣,而“南”之一字又何所本乎?是又可議也。若是則子長之言,似不得與孟子較短長矣!獨可疑者,子長生長龍門,去鳴條不二百里,何以舍安邑之舜陵不言,而逺取南荒為哉?其五帝贊云: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黄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夫曰近是,則亦未尝必以為是也。晉太康中,盜發魏襄王塚,得竹簡書數車,紀年自黄帝至周赧王之十二年,《舜紀》云: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五十年陟。與《孟子》適合。魏承晉霸之餘,居三聖故都,文物之偹可知,《竹書》之言,非無據也。若是,則舜之不葬永州而葬安邑之鳴條,確矣。嘗見李卓吾有《洞庭湘妃辨》,亦云舜陵在安邑,攷辨甚悉,似無剰義,而徐司馬又益以所聞。兹述支辨,亦竊欲附益云爾。
舜陵後辨(清·張京俊)
舜之不葬零陵,余既言之矣,他日讀西漢書,乃知子長所從誤由於孔安國也。西漢《儒林傳》曰:孔氏有《古文尚書》,安國以今文讀之,遭巫蠱,朝廷多事,未立於學宫,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等篇多古文説。今按安國註《尚書》“五十載陟方”云:方,道也,舜在位五十載,升道南方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而葬焉。此子長《史記》南巡狩崩蒼梧之所本,非古史傳文有據,乃得於孔安國之經解也。安國之説既誤子長,然安國又有所從誤也。安國,孔子世孫,宰我、檀弓皆孔子弟子,二戴之《禮》,述宰我《五帝德》及《檀弓》篇皆有舜葬蒼梧之文,想安國之時,鳴條之蒼梧湮沒無傳,而南方之蒼梧竊附其名,故誤指為南巡也,獨不謂古文方國、秦漢郡邑,二千年來得仍而不變乎?且言蒼梧而不言方國,則是天子畿内地也。安國以秦漢郡邑之名,驅《尚書》陟方從其説,不大誤乎?《孔子家語》載《五帝德》一篇,乃增“陟方嶽”三字,又變《尚書》之文矣,其亦出於安國乎?夫辨者如射覆,得實如發覆,覆之既發,辨可勿用矣。兩存之者,蓋非辨無以洗羣書之疑,非攷實無以明辨之果是也。事理之覈,自有冥合如程伯淳之數倉柱,人心之靈未可盡誣也,然則安邑之舜陵果是乎?《孟子》叙伐桀之事,曰自牧宫,《書》曰自鳴條,則鳴條,牧宫宫名也,蓋郊外之離宫也。《竹書》曰:舜暮年居於鳴條。註云鳴條有蒼梧山,則舜之卒於鳴條葬於蒼梧,非有異也矣。《晉書》謂安邑舊舜都,非無見也。《風土記》曰舊説舜葬上虞,其言亦可釋也。虞,蓋舜始封之邑,又舜子均叔之封也,若謂會稽之上虞則非也。今蒲州東南八十里有蒼陵谷,去媯汭水不逺,王肅曰媯汭虞地名,則蒼陵谷亦古虞地也。今中條山,以《竹書》斷之,古必有蒼梧之名,故《檀弓》等書,皆云舜葬於蒼梧,亦非誣言也。彼零陵之説,誠荒唐矣。
永和縣
禹甎辨(明·王翰)
夏治西去十五里,有禹故城,城中民聚為村。民撅地得甎,方尺餘而中畫十二方,方容一字,以篆書之,其文曰“海内勛臣,歲豐登榖,路無饑人”。雖累千百不異,人傳謂禹所陶者,人人爭寳之,或至千里,易以重貨,茍得以為厚惠,将以遺人,難事可濟。元末多事,夏當衝要,使臣絡繹至縣,則求於縣官,縣官亦責於民,於是上下病焉。當時名公巨儒無辯之者,豈非愛異好奇之過也哉?予竊為辨之。按字,起於蒼頡之鳥跡書也,歴至禹亦不能不小變,豈容有篆哉?篆始於周宣王史籀之所為,今以諸石本攷之,尤為明白,今遂以篆為禹時書,此不可信者一也。詳其文義膚淺,又不類謨謀之古雅,此不可信者二也。難者曰:禹臣舜,出處必有同於舜者,陶甎之事,豈非同於陶河濵之事乎?曰:舜、禹聖則同,出處貴賤有所不同,何則?瞽瞍為匹夫,而舜為之子且不得其親,其窮可知,耕稼陶漁之事不能不為也。鯀者,堯之方伯,禹為之子,以父為方伯,子為陶冶可乎?此不可信者三也。禹都安邑,是城即禹都也,即稱都必舜崩而禹即天子位矣,安有為天子而為陶冶之事哉?此不可信者四也。觀其文,皆紀德頌功之語,海内勛臣之稱,以君施於臣可也,禹豈可以自稱為臣而謂有功於海内也哉?此不可信者五也。又曰:稱臣者謂之益也,如後世劵文誓辭之謂也。曰:以當時攷之,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未嘗有此,豈至禹獨為之乎?乃春秋秦漢之所為,三代豈有是哉?是不可信者六也。又按《史記》,禹即位一年而薦益於天,後七年禹巡狩而崩,則禹在位時益未有所為也,詎可以海内勛臣虚美之乎?觀於《孟子》可知,此不可信者七也。謂用之於葬瓦棺紙衣,未必為瓴甓之侈,勒銘藏之乃東漢已後之事,今甎散在四野,不一處得之,竊疑故城與司馬公墓近,當時葬公之時,必陶於近處,用之餘者既無所措,則必瘞之。詳於文義,字畫頗近似之,不然何不見於宋之前而得於宋之後,何不聞諸載記而膠於傳聞,而不為禹時也必矣。予姑辯之,以解後来之惑。
卷二百二十八
雜志一
髙辛時,丹邱之國獻瑪瑙甕,以盛甘露。甕至堯時猶存,甘露盈而不竭,以頒羣臣。舜時漸減,遷寶甕於衡山。(《臨汾縣志》)
堯寄於伊長孺家,從母所居,故姓伊耆。舜生姚墟,故姓姚。(《宜齋野乗》)
舜在位十年,有五老游於國都,舜其師道尊之,言及造化之始。及禪於禹,五老不知所從。(《寶櫝記》)
娥皇夜寢,夢昇於天,無日而明,光芒射目不可視,驚覺乃燭也。於是孿生二女,名曰宵明、燭光。(《漂粟手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2-27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