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古代官职解析及演变-
' B. ]& h8 y% m ~ $ }7 e M3 m2 U: g
2010-11-16 13:54:25 字体放大:大 中 小 ' I& _2 y( y2 ?8 Z4 w, w
/ a6 v! L4 i( m5 g8 `
7 [5 n- e5 \: X7 I; v# H. t
2 l# J" s/ k( c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 L5 |: W% Q# X职官
! q& f" j: {& P! T& I, f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3 O3 d' ~( G" P+ A" N0 N0 k- D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T8 F1 a3 M/ `0 A9 i# b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1 x- C6 d3 p: u" g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9 B6 ?! P2 ~- L) \7 k2 ~" a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h) E4 _6 G1 Z# E: h7 F8 n# Z9 A
1、国君8 [4 ^& W, d: j: _" w3 `, e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t; H& \, b. r: N# _4 L4 S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6 ^% O2 j) p/ ]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j4 D+ B8 T6 d, X, ]: d* ^1 W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 I8 v# y0 U& Y6 T; k1 n2、宰相& m" ]. Z' i R9 o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1 N1 @( k& |, D+ ]/ G9 T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i- l2 L7 i5 h" L* [4 R0 E! r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E2 ^1 z5 z) n. r) ~! Y! Q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j5 U4 U, ]8 ?& B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 ?9 w& N, h7 d$ v! H7 d: m8 j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L7 S& Y4 y, b+ m. R. S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 v- s b) F5 h( C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7 @& d# o) U. @6 v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7 S3 p5 E( O3 \7 c: }1 @1 @& J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 W$ g7 ?9 o0 x) [+ Y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C/ G) D$ Q8 t+ H `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 l2 R4 O- O+ |7 [% u3、中央各部门长官+ x$ m, Y5 i' c) j- ~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7 T" L; ~, @8 f. s6 V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F! N& M% @9 G; g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8 \ B8 y% A4 |# [" _+ y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 q! N" J& Y$ U5 t* X i0 @& x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y `, I( K7 e, {; z$ D4 N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4 h' e2 b+ i |# B- a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 \! U& x8 h: J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 \' y7 C- N. f; [( _6 o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1 O) _; l. R+ i8 ^* U( u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 g3 N9 k' v! s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2 z8 d" j) C* e# j) S) S) W' v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2 O1 O2 J* u+ v/ I, n- t% s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9 t' ^# V7 I! y, W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 _1 W, }# r+ I4 S/ q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 v q% r. } c4 L3 J/ T4 u. L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 y9 p5 K$ U4 F* A# F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5 [* F+ T. t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G/ v( y+ i, \& ]3 G% ]$ x6 R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2 ~1 I. F8 d) g4 @* [/ R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8 @6 w, r8 t& z4 N: q3 V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d, ]+ O- i& ]$ T( e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q% @9 V! D- ~- j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R! V( s( q2 g; W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I& n" s2 @7 u, f2 u* H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w3 g5 q' x5 j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v S3 s3 z5 b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 ~' P% S. B6 A h( q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4 B% F& b: ?7 r8 Q$ l+ {4 i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I! ?6 D. J6 B- L7 `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h# t1 b0 B. |) U# c4 g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 {, |- g4 g5 n; h4 O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 b4 z" p( F% X. |' |0 r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 x, Y* c" t* m T9 i/ z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 A: [4 s( b9 m4 j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f& O1 e% {3 d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 M" n! z9 o" l9 R7 w2 f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 o5 {6 ?- @/ z7 Z) M& s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g, C4 u; d2 L1 U' C& g# N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1 z+ a* q/ z2 R' j/ ^4、武官2 {+ N/ b2 c$ ?' u7 q3 ^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 I% ^, Y0 r% g9 {! c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Q. n; D% Y7 u/ U {% }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B5 q7 K Q$ ]6 F% q* [) s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2 `+ V" a! D" I( A4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0 [0 O/ D1 J* l- ]/ O+ l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0 b7 r4 `1 j% ^- _; M/ E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 n6 u2 u. }) {: p S* w% x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 E7 O9 F1 A" I: w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7 U& K2 a# {" M, \: ?! O! U+ F+ y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7 g* Y0 f6 y8 |( S0 x2 j1 |4 A" k b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 U* e# K5 a0 [6 G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