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H( {2 [* W4 P3 v% e) J
, v" M+ |2 V, F! M/ Y* ^$ a$ ?3 w5 o6 ?" \/ J
; n1 z8 b: k" W- P, ]
% C y% V+ o5 W5 N' H, |
2 K* Z& I7 d' {, Q* p3 a# I- L/ k$ A
; F# }. }4 x& R: V. k, a4 B新场古镇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之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迁衙于此,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
& o. ]4 B9 L! u! f# H* y8 D$ a0 g" Y* h- |# u8 v9 n( B$ @' I7 h7 Z
8 [! s. I+ _" e7 s- }+ ~" h$ `1 s Z0 t9 \; p4 O
![]()
+ g3 F/ ]$ b6 y0 \/ _" ` 新场古镇风光(18张)) O# h2 J: a. @$ t' o
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到这里,于是新场人口急剧增加。当时镇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变化,曾几经兴衰,但新场镇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新场古镇上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座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这与周庄、朱家角等地的小镇非常相似。
% x/ G8 ^8 W j) E/ T2 V新场镇文化教育历来发达。早在宋元年间,即有瞿士彦在这里创办义学。在南汇县志中曾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南屏书屋”之类呤诗泼墨的场所有20多处。光绪28年已有女子学堂,30年代,镇上中小学已俱备。解放后,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全国第一个联合创办的“社镇文化中心”在新场镇成立,有“小镇大世界”的美称。曾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是全国著名的农村文化中心先进集体之一。
+ n* G7 T$ Y7 \7 D6 f. @新场古镇现保存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1200米元、明、清时代的石驳岸,以及69座古代仪门。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命名为“首批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古民宅100多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张氏宅第,四进式院落,吊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典雅;新场大街南北长达1.5公里,巷道与建筑两侧早已斑驳的山墙形成“高山空巷”的意境;洪桥港、包桥港、后市河和东横港四条河道两横两纵,把古镇划分为“井”字型格局的历史原貌,河道上各式水桥河埠70余座,其中留存下来的马鞍水桥15座,多处水桥上还凿有精美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祥;古镇河道两侧古民居绵延铺展,街巷密集,呈现着千年以来典型的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赞称:“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