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年间,姚村住着夏姓,称为夏宅。
' w9 b2 r+ u& I 南宋景炎三年,为躲避战乱,原绍兴会稽人姚烈带领一家三口,逃到夏宅。夏宅人见他们忠厚老实,收留了他们,姚烈一家就此在夏宅定居了下来。由于战乱,生活拮据,姚烈一边种田,一边用祖传的手艺烧制茶壶,在集市上出售,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天,元兵攻入夏宅,烧杀抢掠,夏宅的人几乎全部被杀,房屋也被烧光。碰巧这天,姚烈一家到集市卖茶壶,因而幸免于难。从那以后,夏宅的夏氏家族渐渐没落,现在的姚村已经没有夏姓人家了。
# C/ a; X* n8 T& L7 y9 v 姚烈一家辛勤耕作,渡过了战后的艰难时光。公元1333年,姚家迁到夏宅的第56个年头,姚烈的孙子姚漠在村中挖了一口深三丈直径三尺的大水井,井水甘美,大旱不竭,姚家的生活开始好转。后来,姚烈的第六代孙员定和员茂两兄弟共生了七个儿子,自此姚家人丁兴旺,家业也开始兴盛起来。
% |; u2 n+ h& j( B& h9 z7 g元代的姚村只是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并不十分富裕,据姚氏宗谱记载,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姚烈的第十四代孙姚敬泉时,姚家才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之家。据说姚家的富裕是得益于姚敬泉的妻子。他妻子的娘家是姚村附近的骅骝黄村里一个黄姓的大财主,传说当时这位大财主为了显示其富豪气派,曾扬言他女儿婚后将不喝姚村的水,不走姚村的路,要出入坐轿,由娘家出钱打井取水吃。也许由于老丈人的霸道,刺激了姚敬泉,他更加辛勤地劳作,终于在精明贤慧的妻子帮助下,把祖传的酿酒业越做越红火,终于成为姚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财主。姚敬泉热心公益,明万历二十年,他捐资修建了姚氏祠堂,又出资聘人修订了姚氏宗谱。他喜好结交朋友,救济乡民,为乡民调解矛盾和纠纷。姚敬泉的父亲姚厅泉原是姚村有名的才子,曾考取过功名,因淡薄名利,喜好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没有去做官。受了父亲的影响,姚敬泉也喜欢吟诗作画,他在姚村西北的社山创办了豸山书舍,延请名士任教,四方学子多就读于此。姚敬泉的四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他自己也受到朝廷的嘉奖。晚年的他德高望重,为世人所敬仰。到明崇祯年间,姚村的姚氏家族已经成为有一百多户人家、七百多人口的大家族,被誉为毂西巨族,素封之家。
! z2 Q: q8 m- Q8 F4 K在姚村历史上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有兰溪商业巨子之称的姚坤螯。姚坤螯出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家境贫寒,早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十四岁时就常常要走十多里路,到集市上卖米,以为生计。后来他叔叔姚桂茂收养了他,并带他到宁波一个钱庄学习经商之道。姚坤螯聪颖勤奋,处事谨慎,颇受店主倚重,几年后他由普通的管帐先生升为钱庄经理,他并未就此满足。又过了几年,他辞去经理职务,拿出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在宁波巨商严康懋的资助下,在兰溪创办了瑞亨钱庄。他潜心研究市场动态,眼光独到,钱越赚越多,信用和声誉也越来越好。不久,他就在金华设立了裕亨分庄,后来又先后与人合资兴办了金华瑞裕隆油行、乾泰裕酱园、兰溪大源布庄、电气公司等企业,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及浙江兴业银行。生意越做越大的姚坤螯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他也为自己捐了一个五品奉政大夫的官职。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晚年的姚坤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捐献巨额资金修路修桥,账济灾民。回到姚村,他又出钱翻修姚氏宗祠,扩建殿山胡公庙,扶贫济困不分亲疏。在耄老之年,姚坤螯大兴土木,专程从东阳请来能工巧匠,先后修建了慎德堂、衍德堂、齐政堂,现在这些大宅院已经成为村里的干部办公室和老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