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次组合纷纭错杂的“三皇五帝”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 16:0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几次组合纷纭错杂的“三皇五帝”
刘起釪
一、三皇五帝说的出现
我国的古中传说中,到战国时期才先后出现了好几种以不同人物组合成的“五帝”说;又自战国末出现“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开始出现了好几种以不同人物组合成的“三皇”说。而且把后起的三皇排在比它流传得早的五帝前,于是“三皇五帝”就成了我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但究竟是哪三个皇?哪五个帝?原是没有定型的。一直到东晋初,在许多三皇五帝说中,才基本定下了一说。由于此一说是由伪《古文尚书》最后确定的,因为“经”重于史,所以此说虽与《史记》所载明显牴牾,也一直为后世所尊奉。但即使如此,晚至萧梁时代,依然还有不同的三皇五帝说提出。
由此可知一两千年来所盛传的为人们所尊奉的三皇五帝,原是纷纭不定,递经战国至汉、晋长时间的不同组合,从神话古史传说众多的古帝先王中,各家各自挑选出三位五位不同人物先后搭凑成好几种不同班底的。
前面《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文中已指出,在西周《诗》、《书》中出现夏、商、周三代祖先宗神禹、契、稷,以及三代开国之君启、汤、周文王、武王,还有姜姓族宗神伯夷、苗族宗神蚩尤、楚族宗神重黎等。至记载截至春秋末期止神话传说的《天问》中,全同于上述古史体系,惟多出了鲧、康回、及商远祖舜,又出现了尧,以及益、羿、少康、王亥、昏微等古帝(神话中帝即神,还有女娲古神)。春秋战国前期的《国语》、《左传》出现了虞夏、商、周四代之远祖神,即多出了虞幕。其他宗神古帝较前亦远为增多,大抵居西边的有出自少典族的黄帝及其后裔十二族之祖与鲧、禹、抒,又帝喾、弃、高圉等。又有出自有氏的炎帝及其后裔伯夷、共工、句龙、四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颛顼、有穷、高阳、高辛、实沉、阏伯等,自东迁西的有伯翳,自东迁南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自中迁南的有黎以至三苗,北方有防风氏传汪芒氏、长狄氏,东北有肃慎氏。不详地望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三者可能在西、后二者可能在东)。战国后期粲然大备的神话全书《山海经》,和《天问》一样没有高阳、高辛、金天、伯翳等,其他《天问》所载及《国语》《左传》所载诸神古帝大抵都有,而多出了数不清的其他神名,如南岳、西王母等,而以帝俊为最煊赫的天神。这一包罗万有的古帝古神全书中惟独没有伏羲,可知华夏族的古帝传说中原无伏羲。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喜称引古帝,但儒墨两家没有提出新的古帝名,只就“二帝三王”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因而编造出自己的古史说(“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商、周)。《管子》说古帝有七十余家,实只新增了一无怀氏。《庄子·胠箧篇》列举了容成、大庭、伯皇、中央、栗陆、骊畜、轩辕、赫胥、尊卢、祝融、伏羲、神农十二古帝名。《六韬大明》列举十五古帝名,多出黎连、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七名。《逸周书·史记解》列举古帝多达二十六名,则较多为他书所未载。(这里《胠箧》在《庄子》外篇,成书时间晚,采用战国末季秦汉之际自西南民族传来的伏羲氏,他与神农皆列在黄帝后。《史记解》成书时间不详,然更晚,故多异名)
除《六韬》提到有巢外,《韩非子·五蠹》、《庄子·盗跖》也提到有巢。还提到燧人。《荀子·正论》亦言及燧人。而《庄子》的《盗跖篇》以有巢、知生、神农在黄帝前,《缮性篇》以燧人、伏羲、神农也都在黄帝前。
可见古代所传古帝名号是很多的,大都平列地提出,除偶区别时间先后外,并没有区别其高下主次,大家在传说中都是平起平坐一样身分的古帝王。
可是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由于斗争的需要,促成了百家争鸣。各家为了宣扬自己匡时救世的主张,都要寻找历史根据,于是历史被纷纷称引,从而出现了一些依托历史旧说加工编造以佐证已说的现象。
当时人所共知的实际历史,是夏、商、周三个王朝,于是“三王”便为战国诸子所经常称引。这是符合客观历史的。但这“三”字也正巧和当时逐渐形成的一个带有某种神秘意义的“三、五”概念相符,人们也正好以确有的三代证实“三、五”概念的有据。结果很多事物都要以“三、五”来称说。如《国语·齐语》:“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韦昭注:“参,三也。伍,五也。”《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因举三项,故延及九,然前二者仍是三、五并举。后来的《易·系辞》也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以至一些通常的东西也总是三五相连,如孙武练兵,“三令五申”,见于其本传。国家养老,设立“三老五更”,见于《礼记》的《文王世子》及《乐记》。郑玄《注》说它“取象三辰五星”,“更知三德五事”。处处是三、五并见。至《史记·天官书》承述先秦以来形成的这一概念,为之指出:“为国者必贵三、五。”“为天数者必通三、五”。把“三、五”神秘地推崇得这么具有某种优越意义。既然这么重要,为国者离不开它,治天算者离不开它,普通事物也要用它来套,历史也就必然要用它来套,“三王”一词,就等着有一个什么“五”来配它了。
刚好在春秋时出现了好些霸主,人们看到王业之后继之者为霸业,于是在称述历史时,“三王五霸”一词就自然地出现了。其实在春秋时期先后出现的霸主不止五个,计有: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楚庄王、楚共王、晋景公、晋厉公、楚康王、楚灵王、晋悼公、晋平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人,莫不是能主持盟会,号令诸侯,迫使进纳贡献,随同征伐的,他们都是煊赫一时的霸主。按常理,人们据客观事实来称引历时时,有几个霸主说有几个霸主就行了。可是他们偏偏不按历史上实际称霸的人数来说,却硬要按“五”这个数字来称说,把众多的霸主硬说成只有“五霸”,与“三王”一起成为当时称说历史的常语。如《孟子·告子下》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他没有全举五霸人名,只举了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赵岐《注》为它补充了五霸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这是最通行的一个五霸说。由《白虎通》称这是早已流传的一说,可知当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一说。而《荀子·五霸篇》说:“虽在僻陋之国,威震天下,五伯(即霸)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强殆中国。”这是又一五霸说,却是今存战国当时文献中所载之说,是今所见最早的一个五霸说,显然是挑选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五个霸主说的,比上一说中的宋襄、秦穆自然都要强大些。至《白虎通·号篇》引了又一个流传的五霸说:“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阖闾。”这是第三个五霸说,这大概也反映了先秦时的另一说法。到汉代,似乎有人觉得上所举五霸中,有的还不够强大,于是《白虎通》和《风俗通》都主张另一新五霸说,即: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五人。《风俗通·皇霸篇》并说明理由,以为第一说的秦穆、宋襄、楚庄的功业不盛,不足列于五霸,而《国语·郑语》以“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商伯”,因而定此五霸。这就成了第四个五霸说。这一说不知五霸原是列在三皇之后的,自只能是春秋时代的五霸,引到夏商两代是不合原意的。但由这纷歧的提法中,见出古人被神秘的“三五”框住了,而对客观的历史不去如实地称引它,却硬要从众多霸主中挑出五个来套这“五霸”之数,由于各自的看法不同,所挑选的人就不同,就在“三王”之后出现了好几种任意编排的“五霸”说。
可见“三、五”这一对数字在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中所起的奇特作用。特别是到战国末期,五行说兴起,“五”字更具有特殊意义,自然更要用它来称引事物了。
“三王”的下面配上“五霸”了,“三王”的上面呢?本来在西周之世,人们所知道的历史只是夏、商、周三代,也就是只有“三王”,夏代是三王中最早的一个王朝。可是春秋战国之世,历史知识逐渐扩展,需要向上延伸了。于是就如上文提到的《国语》、《左传》等出现了远古的黄帝、炎帝等古帝,但实际是作为先祖神提出,因帝字的本义是指上帝、宗神。惟在儒墨两家著作中,于夏代前有了人王尧、舜。不过《墨子》的《尚贤中》、《天志》中下、《明鬼下》、《贵义》等篇都只是说“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可见墨子把尧舜列在三代之内,也就是仍在“三王”之内。虽《墨子》书中已有虞在夏前,然其《明鬼下》仍说“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是把虞作为尧舜的时代而仍在三王之内。所以上引《孟子·告子下》也仍只是“三王”、“五霸”连举。但在《孟子·万章》上下中称尧为帝,在《公孙丑上》中称舜为帝,那么在三王之前有了二帝,他所称引的古史,就实际说,已是“二帝三王”的古史了。
这“帝”字的出现,是当时实际政治所要求于古代历史的反映。但标举“二帝三王”,则与孟子之后战国之世所树立起来的“三五以变,错综其数”的原则已不合,必须是“五帝三王”才对。顾颉刚先生在《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文中说:“战国是一个尽想升级的时代,平民要求高升做官,诸侯也要求高升做王。到宇内有了八九个王时,王位又不够了,就再进一步称帝了。”又在《三皇考》中说:“这件事情虽终战国之世没有做成,可是那时人的心目中,都以为王的上一级是帝,这个观念是已确立了。五帝的系统,《帝典》的文字,就在这帝制运动之下一一出现。”所以这时已不能满足于“二帝”,必须是“五帝”了。于是当时人们开口就是“五帝三王”,如《荀子·大略》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也说:“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战国策·秦策》也说:“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又《战国策·齐策》:“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于是“五帝三王五霸”就成为战国后期的学者们所常称说的古史体系了。
直至战国之世终了,古史体系就是这样。一直要到战国结束时期的《吕氏春秋》问世之后,才出现“三皇”一词,那是后话。
二、各种不同组合的五帝说
至于“五帝”究竟是哪五人呢?上引《荀子》、《管子》、《战国策》虽都说到五帝而没有举人名,《孙子·行军篇》说“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有“四帝”,若加黄帝亦即五帝,然亦未举人名,故梅尧臣校此疑“帝”为“军”之误。惟《荀子·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本文前面已引述自西周至战国末所称引的古帝名号那么多,要从其中挑选出“五帝”来,比从十几个霸主中挑选“五霸”困难多了,因而出现的纷歧也更多。但既已确实了只能有“五帝”,各家就不得不从其中挑选出五人来充当此数,于是在古文献中至少出现了六种以上不同的“五帝说”。现依次引述如下:
第一种五帝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明确提出此说者为《大戴礼记·五帝德》,该篇假托宰我问此五帝于孔子,编造孔子答复说: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帝喾……玄嚣之孙,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帝舜,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重华。
这是根据《国语·鲁语》来的。《鲁语》称引了许多古帝,其中有下列赞誉这五人的话: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
《礼记·祭法》也录了这几句,文字略有出入,前两句移到了后面。《五帝德》显然即据此定下这五人为五帝的。《大戴礼记·帝系》并为这五帝编好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说帝喾和尧都是黄帝子玄嚣一系的裔孙,颛顼和舜都是黄帝子昌意一系的裔孙。而《吕氏春秋·古乐》所叙古帝在禹前者亦此五帝,其《尊师篇》亦同。后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五帝即此五人。这是我国古代最初的一个五帝说,时在战国后期。
第二种五帝说——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持此说者为《战国策·赵策》及时代更晚的《易·系辞》。按《系辞下》云:
古者庖牺[1]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战国策·赵策》在汉代经刘向整理编定时,文字受了后来影响。其文云:
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机。
是明以此五帝置于三王之前。《庄子·缮性》亦历叙伏牺、神农、黄帝、唐、虞为天下,但在伏牺前多了一个燧人。《淮南子·俶真篇》历叙伏羲、神农、黄帝,《汉书·律历志》录《三统历》,亦叙自伏戏至黄帝、尧、舜,中略神农未提,然可知皆承此一五帝说。《资治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即此五人。总之此一五帝说影响自颇深远。
顾颉刚先生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2]一文中对此二个五帝说有很好的论析。该文《〈世经〉以前的古史系统》一节中说:“在许多古史系统中,只有黄帝、尧、舜是不缺席的。再有二人,就很难定。一派说这二人是颛顼、帝喾,别一派则说是伏羲、神农。说颛顼、帝喾的,以黄帝为五帝的首一帝,与驺衍时的史说合,可以称为‘前期五帝说’。说伏羲、神农的,以伏羲为首一帝,黄帝居五帝之中,殆是秦以后的史说,可以称为‘后期五帝说’。这两种学说各有其畛域,不容相混。……黄帝是最早的帝王,兼为颛顼和帝喾的祖父,又为‘百家言’的中心人物,其势力之大自不消说。尧、舜靠了‘天下之显学’儒墨二家的鼓吹……舜又是田齐的祖先,齐人是最夸诞的,他们的势力也正不可一世。在这种环境之下,五帝的座位哪能不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去坐,哪里再有空位给与炎帝。所以炎帝虽和黄帝同时出生(《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而竟致落伍了。到了秦汉,许多小民族已团结为一大民族,颛顼、帝喾也失去了人们的需要。那时道家极盛,他们笃信‘世代愈古则人民愈康乐’的历史律,要找黄帝以上的帝王来压倒黄帝以下的帝王……而伏羲、神农在黄帝前的系统遂得确立。又因为有了他们的鼓吹,而儒家也把这两位古帝请进了《易》的范围。可是‘五帝’是只许容纳五个人的,挤进了伏羲、神农,只得挤出了颛顼、帝喾,因为他们的地位已经不重要了,有类于战国以后的炎帝了。”
这是对这两种五帝说形成的最好的说明。但另又出现了第三种五帝说,而顾先生未加论列,由于此一五帝说曾把五帝送到天上之故。
第三种五帝说——太昊[3]、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这是把以前未被拉入的炎帝和被挤出的颛顼重新请来,和黄帝一起,同东方古史传说中有名的太昊、少昊两帝搭配成一个新的“五帝”班子。这显然是战国之末奠定、至汉代形成和确立的“阴阳五行说”所创。持此说者,始见于阴阳五行说的原始经典《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其文云:
孟春之月……其帝太暤,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蓐,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这是把已成人间帝王的这五人配为五时(四时加季夏)的帝,又使之神化。高诱注则以为原是人间的五帝,死后祀为此五方之帝。《礼记·月令》全袭用了此说,录其全文。《淮南子·时则篇》亦全承此说,则以为此五帝分司着五方。而《淮南子·天文篇》则又以为是五星之帝,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分别配木、火、土、金、水五星。《淮南子》这两篇是高度发展的汉代阴阳五行说的主要经典,因而把这五帝完全五行化,使之和五行说中一切五的东西相配。但到王符《潜夫论》中,明确表示不相信当时已有的“三皇说”,只相信五经所载,因而据《易·系辞》有伏羲,确定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少皞挚、颛顼高阳为人间历史上的五帝。不过据当时纬书说他们是由神明感生,才兴起而有国家的。而且还把古史传说中的各古帝及其族属都分别划归这五帝的血胤系统,说只有这五帝世系的后代才可以轮流受天命为帝王。这是五德终始说下帝系的进一步编造,是古代各五帝说中特异的一说,大旨已见本书《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第八节。
第四种五帝说——少昊、颛顼、喾、尧、翼。
这是根据西汉末出现的《世纪》[4]按五德终始说依五行相生次序所排定的一个古帝王系统表来的,由伪《古文尚书·序》确定此五人为五帝。《世纪》所排定的古帝王系统前面八位是:
太昊炮牺氏——(共工)——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率氏——(帝挚)——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这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相生顺序排列的,其中共工、帝挚不在五德之内,故不计入。这一系统的前面五个,全同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所列,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一少昊。而汉代自《尚书大传》以下好几种纬书都把伏羲、神农列为三皇。于是在当时通行的五帝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之间多出了一个少昊,五帝成了六人。郑玄在《中候·注》中解释说:“德协五帝座,不限多少,故六人亦名五帝。”[5]如果他此说能成立,五帝有六人,就成为另一种新的五帝说了。但其说本为王肃所反对,孔颖达又详驳之,故其说未成一说,且五帝而有六人,亦不合通常事理。故不认郑玄此注为一说。至伪《古文尚书·序》云: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孔颖达《尚书正义》释之云:
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以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故孔君以黄帝上数为皇,少昊为五帝之首耳。
从此《世经》所编排的古帝系统,前面三帝就定为三皇,接着的五位就定为五帝。黄帝本来称之为帝,且明明是五帝之首,为了解决少昊列为五帝的问题,就硬把黄帝这第一个帝升为三皇了。其实这是东汉纬书《礼纬·稽命徵》以来已有之说,硬把黄帝升为三皇。至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照此列为三皇,把少昊以下五人列为五帝。伪《孔传》实亦阴承此诸说。由于“经”重于史,此说明明与《史记》所载第一五帝说相冲突,亦为人所尊信。《旧唐书·玄宗本纪》记天宝六载,“于京师置三皇五帝庙,以时享祭”。赵翼《陔余丛考》卷十六“三皇五帝”条云:“唐天宝中祀三皇则伏牺、神农、黄帝,祀五帝则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盖用颖达之说。”[6]可见此说已列为国家功令。因之历代史籍大都承此说,直至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向民间广泛传布历史知识,亦用此说。这一说就基本成为我国晋以后所共尊的三皇五帝说,奉之为古代信史了。
第五种五帝说——喾、尧、舜、禹、汤。
这是一度定为国家典制,但终于很快即被废弃的一说。顾颉刚先生在《三皇考》[7]中考定王莽依董仲舒的“三统说”,把本代和前二代列为“三王”(即本届的三统),三王之前的五代列为“五帝”,五帝前的一代列为“九皇”。不过改董氏“九皇”一人为“三皇”三人。《汉书·王莽传》记王莽夺得帝位后,分封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殷、周、汉之后,以奉祀他们。顾先生在排比王莽给这些帝王的后代所封情况后说:“同时应封伯者三,封侯者五,封公者三,恰合三皇、五帝、三王的次序。……从此可知王莽的‘三皇’是黄帝,少昊,颛顼;他的‘五帝’是帝喾,尧,舜,夏,殷;他的‘三王’是周,汉,新。”
原来王莽用董仲舒三统说稍加改易,实际把自战国以来形成的认识古史的模式,即“三皇、五帝、三王”之说,用来套从自己王朝向上溯的历史。于是按他的新代所定的历史,“五帝”就是喾、尧、舜、禹、汤了。只是由于他的王朝短命,所定的“三皇”“五帝”很快即被废弃。如果他的王朝历史久远,它的学术文化对后代影响大的话,则他定的这一五帝说必将也是很有影响的一说。
第六种五帝说——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持此说者,是晚至南朝萧梁时的梁武帝。《资治通鉴外纪》引录其说云:
梁武帝以伏牺、神农、燧人为三皇,黄帝、少皞、颛顼、帝喾、帝尧为五帝,而曰“舜非三王,亦非五帝,与三王为四代而已”[8]。
前于《外纪》的孔颖达《尚书序·正义》已引此,但语颇缺略,但批驳了此说。其文云:
梁主云《书》起轩辕,同以燧人为皇。其五帝自黄帝至尧而止。知帝不可以过五,故曰:“舜非三王,亦非五帝,与三王为四代而已。”其言与《诗》之为体,不《雅》则《风》,除皇以下,不王则帝,何有非王非帝,以为何人乎?《典》《谟》皆云“帝”,曰“非帝”如何?
按梁武帝萧衍当时以好儒学称,且有著述。《梁书·武帝本纪》称萧衍“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又造《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这样一部600卷的大书,当是他敕令臣下编篡的,他只是亲自写了赞和序。而这样一种创新的说法,大概臣下不敢妄撰,应该出于他自己的意见。不过他也有所本,本文前面引述《墨子》屡次将虞和夏商周合在一起,启发他作此说。看来其意是要把黄帝保留在五帝之内,而少昊被人称引已久,又不能去掉,故为此委曲之说。这大概是历代编造五帝说的最后一说了。以上共达六种五帝说,如加上郑玄说,则更有七种五帝说。
此外还有天上的五帝说。
由于帝字的本义是指上帝、宗神,它原是存在于神话中的。殷代卜辞中的帝即指上帝,但到殷末几位商王为抬高和神化自己,便称起帝乙、帝辛了。不过人们知道他们是自比上帝,帝字的本义仍没有变。所以周代文献中仍以帝指天神,一些神话专著如《天问》、《山海经》中凡称帝某的,无一不指天神。特别是作为神话百科全书的《山海经》中那么多帝某、帝某,从他们的活动看,无一不是神,虽然有些后来进入普通文献中历史化了,人化了。但它在《山海经》中的本义全都是神,所以古代神话中叫做“帝某”的神,是很不少的。
由上文已知道,到战国后期已习用“五”来称呼事物,所以在群神众帝中,也有了“五帝”的称呼。如采缀战国儒墨等家遗文撰成之《晏子春秋》,有“景公欲使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为题的一章,述使楚巫致五帝之事。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云:“五帝,五方之帝。”又如《楚辞·惜诵》有云: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令五帝以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
是即五方之帝。由于五方配了五色,所以也就是以五色为名之帝。如《史记·封禅书》云:
秦中……唯雍四畤上帝为尊。
《索隐》:“至秦德公卜居雍,而后宣公作密畤,祠青帝;灵公作上畤,祠黄帝,作下畤,祠炎(赤)帝;献公作畦畤,祠白帝。”
《史记·封禅书》下文续云:
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这就使天上五方帝青、黄、赤、白、黑五帝的祀典齐全。其时天上的星座也有五帝,如《甘石星经》说:
天皇大帝一星,在钩陈口中。又有五帝内座五星,在华盖下[9]。
《史记·天官书》都予以记录,前者在中宫紫宫,称“太一帝居”;后者在南宫太微宫,称:“其内五星,五帝坐。”发展到东汉纬书,给天上这些五帝都起了名字。如《春秋纬·文耀钩》云:
太微宫有五帝座星。苍帝春起受制,其名灵威仰;赤帝夏起受制,其名赤熛怒;白帝秋起受制,其名白招拒;黑帝冬起受制,其名汁光纪;黄帝季夏六月起受制;其名含枢纽[10]。
这是指太微宫内五星五帝坐。但是纬书在当时是各逞异说的,也有像《淮南子·天文篇》那样指木、火、土、金、水五星的。此说见《河图纬》云:
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汁光纪,水帝也[11]。
顾颉刚先生在《三皇考》中指出:“那时的信仰是天人合一的,看人间的五帝即是天上的五帝。”这话完全不错,上引第三种五帝说的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本来说成是人间的五帝,可是却又是天上五方五星的五帝。上文引高诱注,还只是解释为,原是人间的五帝,死后上祀为五方之帝。可是纬书却不如此解释,故《三皇考》继续说:“纬书的作者是把天神和人王的界限打通了的。他们觉得人间的五帝和天上的五帝(太微宫五星)是一非二;降则在地,神即人也;陟则在天,人即神也。”于是各种纬书进一步创造了许多感生说。如《孝经纬·钩命决》云:“华胥履迹,怪生皇牺(伏羲)。”《春秋纬·元命苞》云:“有神龙首感之于当羊,生神农。”《诗纬·含神雾》云:“大电……感附宝而生黄帝。”《春秋纬·元命苞》又云:“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贾逵谓即少昊)。”《诗纬·含神雾》又云:“摇光……感女枢,生颛顼。”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中全承了这些感生说。至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一句,亦全用感生说,其注云:“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感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光纪。”他把上面引述各神灵感生,改为全由太微五帝之精感生,即伏牺由灵威仰感生,神农由赤熛怒感生,黄帝由含枢纽感生,少昊由白招拒感生,颛顼由汁光纪感生。这就看出天上五帝对人间五帝关系之大了。所以要用隆重的祭礼去祭。
王肃是专反对郑玄的。郑玄这样的怪说他自然极力反对。《礼记·祭法篇·正义》引录王肃之说,释“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为:“谓虞氏之祖出自黄帝,以祖颛顼配黄帝而祭。”顾先生《三皇考》据此指出:“他(王肃)主张人间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子孙,不是太微五帝之精所生。”王肃对郑玄的批驳可说是正确的。但古帝本出于神话,把它人化而编成历史人物,本来就捉襟见肘,随时露出神话破绽。现在再回到神话里增加一些涂饰,本来是五十步和百步之差,要知人间五帝也好,天上五帝也好,全都是些妄诞悠谬之说,都是不可信的。
三、各种不同组合的三皇说
人间历史上的“五帝说”已盛行后,直至战国末季,还没有出现人间历史上的“三皇说”。可是天神的三皇说在战国末季却出现了。而到战国结束时期写出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开始出现人间历史上的“三皇”一词,但没有具体的人名。可知这显然是受神秘的“三、五”这套数字的概念影响下,率意地顺口说成的,所以举不出人名。也有不可免的因素是,人们好古,喜欢层累地向上追加古史,在已习惯于五帝说之后,又要向上追溯,以致三皇说终于不免产生出来了。
顾颉刚先生曾撰有一篇十五万多字的长文《三皇考》[12],由杨向奎先生协助写成,通过极详尽、深入的研究,完善地解决了三皇的问题。此处大体上利用了该文成果,作了些补充,扼要地引述各次出现的三皇说,而不能涉及顾先生文中许多重要的考订。顾先生文中共论述了四种不同的三皇说,那是主要的四说,本文则就文献中所提到的,共搜列六种不同的三皇说。
本来“皇”字在早先的文献以及金文中,只是形容词或副词,为尊大、美善之意,常用以形容上天、上帝和祖先。到战国中后期,把神话中帝尧帝舜等作为人间帝王来称呼,而战国群雄中的强者也争想称帝,天帝位号归了人王。于是人们开始把常用以形容天帝的皇字移作天帝的位号,因而《楚辞》的《离骚》里有了“西皇”,又以“皇”字直称天帝,《九歌》里有了“东皇”、“上皇”,《橘颂》里有了“后皇”,皇成了上帝的称谓,以前叫“帝”、“上帝”或“后帝”的,此时叫“皇”、“上皇”或“后皇”了。
当时把皇的名位看做比帝高,如《管子·兵法》云:“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庄子·在宥》也说:“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这是又把皇字称人王后的说法,但实际当是“帝”已称人间帝王之后而“皇”尚称天帝时,认为上皇高于人帝所形成的概念。于是在战国末盛称“三、五”的风习下,既然有了“五帝”,在其上面自然就是“三皇”了。
很显然,最初的三皇是指天神,与五帝初为五方帝之称天神并无二致。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在秦完成统一六国的时期里撰成的《吕氏春秋》。在该书的《贵公篇》里说: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这显然可理解为天神的“三皇五帝”。可是该书下面三处却不同了:
《用众》: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禁塞》: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
《孝行览》: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这显然指人间的帝王了。此外,成书时代较晚的《庄子·天运篇》也说: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仪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仪法度……
余语女: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

' k" i" ^- v' Q9 a; G+ T8 o
: X/ t1 S8 r( \( A7 U9 o( 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01:57 | 只看该作者

( @3 Q% ?& Y' M( x; o! }- q几次组合纷纭错杂的“三皇五帝”
" S! S  s$ O/ f4 x. i
& d% z4 e. s, Y; ]. Z# @
& ?, [( K- G& [2 s7 C9 L9 q+ Z# ?+ a. c
4 d. a) P; |+ X( p! v  d2 m刘起釪
1 J4 Y" \$ o9 |" P5 e5 O  Z4 M+ p+ W7 {0 H$ t0 O3 b7 k' E

$ L: k* c6 v+ z; i, F6 }' d/ Y& b' S; P; P! V  L
. F1 m. x7 B! i6 p

( ^  z9 N6 z9 E7 U) j4 s- @9 C" X2 o

) r8 O( ^2 i) h3 S7 {4 \* m+ X, _
《天运篇》在《庄子》外篇,一般以为庄子后学所撰,它这些话,显然比《吕氏春秋》还要来得晚。顾先生指出:“它对于三皇的观念已含有菲薄的意味,这当然不是刚出现的三皇了。”《庄子》书中常有晚至汉代的东西,则此篇实是可疑的,所以它会晚于《吕氏春秋》。3 ^" ]0 X% b6 r' f. C9 U' y0 b
+ F; o7 T+ D6 \( a6 f6 J
过去人们由于尊信经典的权威,因而深信有三皇五帝而不疑,就是由于《周礼·春官》中有下列文句:4 T8 f7 j6 ^3 z5 d1 l' w* o

( x& e/ h' N( d# G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 c9 T( I4 O7 {* d# N1 }
$ v) `* L/ u) F1 \这样载在《礼经》里的,人们不敢不相信。其实《周礼》这部书,只有它所载官职名称,不出春秋之世周、鲁、郑、卫四国官制范围,因而它确实是一部《周官》。但它的各个官职职掌,即该书的“职文”,除保存周、鲁、郑、卫原有者外,不少是受战国制度的影响,更有不少是受汉代制度影响,因而其中有不少是战国至汉代的东西,因而这里“掌三皇五帝之书”这句,正是“三皇五帝”一词习用后所采入,时间是必然在《吕氏春秋》之后的。又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云:+ d- n/ h9 g* F$ p# f. M

' `  O6 Y1 s; f. I  [《六韬》称三皇。《文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五经纬》称三皇,《鹖冠子》称九皇。
8 A; b8 L& |' {* @- E# e2 q/ p( w9 `7 x. \( r& O) B
它提到这些书中都讲了“三皇”。甚至出现了“九皇”。但《资治通鉴外纪》本身已对这些不可靠的书作了揭露和加以批驳。如:“今《六韬》周文王、武王问太公兵战之事,其言鄙俚烦杂,不类太公之语,盖后人依托而为之。”“《艺文志》云:‘文子,老子弟子,孔子并时’。非也。《庄子》又在《列子》后,与《文》、《列》皆寓言,诞妄不可为据。”“《艺文志》:‘《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鹖冠子》。今书三卷十五篇……其文浅意陋,非七国时书。”然后在列举了《文子》、《列子》、《庄子》之后,析论之云:“秦汉学者宗其文词富美,论议辩博,故竞称三皇五帝,而不究古无其人,仲尼未尝道也。”至伪《鹖冠子》九皇之说,实袭董仲舒“三统说”中之言。刘恕这些批驳都是对的,这些或是伪书(如《六韬》),或原有其书而今所传者为伪书(如《列子》、《鹖冠子》),或真书中杂有伪篇(如《文子》、《庄子》),它们大都在《吕代春秋》之后,承秦汉流行之说习称“三皇五帝”。实际就和《吕氏春秋》一样,凭空提出了“三皇五帝”这一称谓,可是提不出什么人名,显然只是被“三、五”概念支配久了,“三皇五帝”就像“三王五霸”一样脱口而出,原未必就是实指三个什么“皇”的。
9 F4 F: N3 V! E& k! c  b+ K* A8 p9 L2 n  A* w3 a% W- k: U
其实直至秦灭六国后,只有唯一的一处提出了三皇之名,依然是神话中的天神名,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绾、冯劫、李斯等奏称:1 }* j0 V: w6 c- a7 M

8 n/ A! z: W0 S  H3 `0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9 g- y" J0 j( h1 d, s8 b2 S0 r7 {7 R) \' t! w7 S% D6 U! t
可知“三皇”就是天皇、地皇、泰皇。当然这是战国末所已有之说,正像刘邦所听到的天有青、赤、黄、白、黑“五帝”一样,所以王绾等就据以为言。而且到其时为止,三皇的名字就只此一说,所以王绾等只能举此。如果另有像人名的三皇之名,王绾等必然引用,决不至引这非人间帝王名字来充数的。天皇、地皇之非人名而同于《楚辞》中的天神名,一看就很显然;至于泰皇,也像《楚辞》里的“东皇太一”,所以顾先生文中考订泰皇就是汉武帝时根据方土的建议所定的“天神贵者泰一”。那么终战国时代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博士所知的三皇就只是天神中的三皇,所知的三皇名字就只有天皇、地皇、泰皇。
+ a9 @7 F$ D: b, v' T& ]+ M7 R/ M7 P! J1 c
西汉时期三皇之说消沉,顾先生文中推寻其原因,一是西汉时阴阳说极盛,汉武以泰一为天的异名,泰皇即可与天皇并家;又泰一与后土对立。天地之神既定,不再需要别的。一是西汉为重视历法时代,在天象里有大帝星和五帝星,所以祭祀之神也只能有泰一与五帝,古史中也只能有泰帝与五帝了。这真是非常警辟之论。到西汉后期,特别是西汉末王莽想由步趋黄帝而升为黄皇,复加以提倡,而三皇之说始大盛,于是方士术数家和方士化儒生的纬书中竞相鼓吹三皇之说。由于纬书作者相信天人合一,他们打通了天神与人王的界线,许多原为天神的,他们即作为人王,所以作为人间历史上三皇之名纷至沓来。今所知作为远古历史的三皇说皆由纬书提出,综计亦有六种以上,现依次引述如下:8 m- n6 e3 J  X7 A4 K7 x) g" P

0 B4 H* h- F5 D# W, e第一种三皇说——燧人、伏羲、神农。- P& t9 H+ l, M- a" X/ G5 p$ v/ O

2 f* R2 K3 ~; |: y, n6 v首持此说者为《尚书大传》。此书是汉代《尚书》今文家伏生一派后学所撰成,此派极为尊信和宣扬阴阳五行说,其中《洪范五行传》一卷,为此派的夏侯学派所撰,成为阴阳五行说的第一部主要经典,满纸灾异妄说。《四库全书总目》把此书列入纬书类,是正确的。但它基本完成于西汉后期,比东汉大量的纬书著作时间要早,因此它可说是汉代纬书的先行者。但由于是该学派经过长时期陆续写成的,所以到东汉时期也吸收了一些后起纬书之说。其三皇说云:+ p6 O* F; o, ]5 l
4 L( W. e% i( w3 z& ]" t
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13]。7 i& }0 f+ n! f5 C4 f( [. A3 t) ]

( l" r" z$ z( `) I. R6 d8 N这是附合三皇于东汉纬书天皇、地皇、人皇之说了。上文已知三皇原是天皇、地皇、泰皇,进入汉代后,方士上书请以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14]。都以天、地、泰并举。可是东汉好几种纬书如《春秋纬》的《命历序》和《保乾图》,《初学记》卷九引《春秋纬》,以及《遁甲开山图》、《尚书璇玑钤》等,都改说为天皇、地皇、人皇。但这仍然是天神中的三皇,而《尚书大传》把作为人间历史上的三皇,牵合于神话中的三皇了。& ^, Z  B! n2 x, j4 }) n

7 o( u) e9 u+ H( l同此说者,有纬书《甄耀度》。见《礼记·曲礼·疏》云:
( Y6 A  S0 {+ \- W4 R% D" a0 Z
* T0 r* S: r% c! ^7 k& w宋均注《援神契》引《甄耀度》,数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15]。1 l9 W" O3 w$ B8 K# L

9 F& M/ X% O2 u, X* v$ p《礼记·疏》还引郑玄注《易纬·通卦验》云:“遂皇谓遂人,在伏牺前。”又引郑玄《六艺论》云:“遂皇之后,历六纪九十一代,至伏牺。”未提到神农,但显然都是此一三皇说。至《风俗通·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云:“伏羲、燧人,神农。”并对此三位的名字作了解释,而以燧人居中。《路史》注引《春秋纬·命历序》云“伏羲,燧人”。亦同《含文嘉》之说,以燧人在伏羲后。《白虎通·号篇》亦主此说,而以燧人居三皇之尾。最后梁武帝提出新的五帝说时,其三皇仍为伏牺、神农、燧人,同《白虎通》之说。2 M( C: E1 q- _% K, Z0 r
! \5 E& p7 q7 s
按,燧人氏始见于《韩非子·五蠹篇》,与有巢氏同时提出,皆对人民有功业。其文云:“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可见二位是同样伟大的“圣人”。可是只把燧人列为三皇而不及有巢,则同“五帝”、“五霸”限于五一样,“三皇”限于“三”,没法把同样功德的圣人都列入。下面之所以出现几种不同三皇,也是由于同一原因,请入了这位,只好挤出那一位,三个位子是没法容纳许多同样的“圣人”的。
$ C; H3 ^& S& A( g$ v& t$ T0 d) f: h# C' T
第二种三皇说——伏羲、女娲、神农。
' |6 Y7 M+ N% c9 [  E. C! s
  T" F2 E. O" S# q4 Z持此说者,为《春秋纬》的《运斗枢》与《元命苞》。首见于《风俗通·皇霸篇》云:% T( Y# r+ P  t2 K

  A- R' E' Y6 S" |! Q《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 E! v5 ^0 v, `1 H; o, y9 j
* v0 ]4 [( F/ p9 C% f
继见于《文选·东都赋》李善《注》云:
) e- J# B6 |8 m- T% J
& Y: r% Q, d* t" E4 A* F3 m- _4 T2 w《春秋元命苞》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 k( e8 K% \' ?3 u9 T9 ~6 M, k/ i( y1 S, z7 ~1 Q
《白虎通·号篇》陈立《疏证》据《礼疏》转引郑玄注《书纬·中候敕省图》即用《运斗枢》此说[16]。又据《礼疏》转引宋均注《春秋纬·文耀钩》云:, H: j% p5 c# Q  n4 n! d
: w1 c2 w% h7 l* U4 w
女娲以下至神农,七十二姓。
( C5 a6 O; B7 N+ S" e/ g4 G; g2 l& g/ O) }2 Y
又《礼疏》引谯周《古史考》云:
/ q2 [% x' d1 {" X/ t
1 f8 h# T! c( z* K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以后五十姓,至神农。% z2 A0 B/ z3 W. d7 C$ u
1 _2 [- L( V9 c: v9 S+ F! g3 ~
晚至郦道元《水经·渭水注》仍依此说云:
# O1 V3 x5 x% h% |) ]: [
- Y- D( A# ~2 h& V庖牺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 H% z8 q* T/ a: S6 _; W( K3 q; y6 _+ C6 w0 h0 T9 J  w
由于女娲有补天、造人等神话传说,名气很不小,所以此一三皇说颇为人所信,唐司马贞为《史记》作《补三皇本纪》即用此说。! i( F9 I0 s2 D! v2 w- y

9 n& o8 \; O& _1 e第三种三皇说——伏羲、祝融、神农。
8 x  Y/ C) m9 c) ~' s6 v( x6 t8 t; h0 R! j5 ]: q9 N
持此说者为《礼号谥记》。亦见于《风俗通·皇霸篇》云:$ y) t' m4 C" W% |4 @3 G

: i# z9 ^- O& ~8 R$ B& {三皇……《礼号谥记》说:“伏羲、祝融、神农。”) n- v: Z1 G+ S, C! \  i" _

* ^' E  ~9 F' a- c7 P& i. q( u# \《白虎通》亦云:* v% W1 H- K5 H9 q

) _- ^0 [3 P3 r7 m8 {# C+ n! ?三皇者何谓也?(此处叙第一说)……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8 ^/ c* a  w! H1 u8 {0 W& L
4 B- m1 ?9 O4 R+ F6 M' @+ C陈立《白虎通疏证》指出:“此所引‘《礼》曰’,《号谥记》也。惟此引《礼》说,祝融列神农后……又不同也。”陈立《疏证》续云:' O* V( W# v5 n

4 u0 Y. M, s* g: L《路史·注》引宋仲子论三皇,亦数祝融而出黄帝。又引梁武帝《祠堂画像碑述》,先伏羲、次祝融氏,次神农,则介在羲、农间。按彼引梁武帝《祠堂画像》,疑《武梁祠堂》之讹。: h+ ~( G! e' o( W$ D
5 e! s1 x3 S' A1 Y- B. P
陈立疑梁武帝《祠堂画像碑述》为《武梁祠堂》之讹,疑得很对。因梁武帝主张的是第一种三皇说,自不会再主张此一说,其为讹写显然。至于把祝融列在此三皇说之尾的还有纬书《钩命决》,见于《礼记·乐记·疏》,《资治通鉴外纪》亦载此,其文云:
3 z' ?3 j' ]/ D; a) j. t* ~
* q$ n7 _, E8 ^1 I) T" j/ U《孝经纬·钩命决》云:伏羲乐为《立基》,神农乐为《下谋》,祝融乐为《祝续》。
" s4 v& h- x: H; b8 K0 u. O4 O. u- G/ e! A
以上是东汉流传的三种三皇说,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云:“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因此他以为这都非五经所载,故不相信,只因为伏羲见于《易·系辞》,便取他为五帝之首。可知这几种三皇说在东汉当时就为某些学者所摒弃。" w( O# e$ N0 @4 \( O  \
' @# b* |6 a' G% L0 J; i
第四种三皇说——伏羲、神农、共工。
! Q  u4 e  c; C2 m" R3 W& E, J1 k
$ a2 j1 s8 e; i4 f8 @  ]此说材料只一见,据《资治通鉴外纪》卷一之末刘恕的识语云:: h; b* z3 d% X* k
3 G1 G2 F$ H8 r/ ?
《白虎通》以祝融,或以共工,同牺、农为三王。
+ }; q1 q* i: C6 H  S  p! d8 A7 |8 p3 f
今本《白虎通》不见以共工为三皇之文,如果此“或”字系指另一书,则不详其何所指,无由知其书名,故此一三皇说已不知其详了。
1 ~; Y! W. m$ W: u- u/ q- k: a- s" e
按,共工在《天问》中以康回之名为天地开辟后最早三个神之一,怒而使地东南倾。《山海经》中说他为祝融所生,屡与禹相争。《国语·鲁语》说他霸九有(九州)。至《淮南子·天文训》说他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同书有女娲补天故事。《论衡·顺鼓》说女娲所补即共工所触折的天。《补三皇本纪》则说共工是与祝融争为帝。而其他一些资料则说他与高辛、神农、女娲都曾相争,动辄怒撼天地。而这些神中好几位被纬书列入三皇,则共工自亦有资格被列入三皇,可知此一三皇说确是可能成为一说的。1 V* f( W/ W* g
0 U0 H# d0 a3 |8 D- i
第五种三皇说——伏羲、神农、黄帝。
4 `8 w; v$ ?7 m: ], m. A& e0 Y- u7 }6 s& u
这一说在前面第四种五帝说中,已叙明是伪《古文尚书·序》作者及孔颖达所定下来的。它成了晋以后一千七、八百年来全民所共同遵信的古代“信史”,认为是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最早的三个圣皇。- I9 _, N$ X* R+ e" q% {# J3 X6 F
* o7 o  q# R+ T4 B! R1 Z0 t7 K
其实在纬书中已有此说,见《古微书》所辑《礼纬·稽命征》云:
  h" ~4 i+ w5 X( Q+ t% c3 p& s  q
! y6 ]& P% V4 @( B; _- \, G0 g" E三皇三正: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1 z; Y. ~% B, D+ U( @
6 I2 F2 l! Q; t( h6 U
只因当时纬书中前三说盛行,而以黄帝为皇亦与通行之说不相协,故此一说不显于世,直至载入《尚书》这一经典中,人们误认为是孔子所传至孔安国之说,煌煌经训,大家就相信了。更有人像《尚书大传》把第一种三皇说牵合于天、地、人三皇一样,此说也有人把它牵合,那就是郑樵《通志·三皇纪·序》中如下的话:4 {6 K$ y( K2 I% [  d* G4 q& E/ p

  f8 G+ b% y" o' U2 T8 S& h- P三皇者,天皇、地皇、人皇是也。其说不一,无所取证。当取汉代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王,黄帝为地皇之说为正。伏羲作《连山》,神农作《归藏》,黄帝作《坤乾》。
' D( p9 F. F9 k2 k3 h! A$ Y! c" m7 _5 K* r. D3 U$ G& T0 h. ]
是郑樵不仅把这一三皇说附会牵合于神话中的三皇说,而且还附会牵合于伪《三坟书》了。因《连山》、《归藏》、《坤乾》,即宋代出现的伪《古三坟书》[17]的《山坟》、《气坟》、《形坟》三部分,他们是用此证实伪《古文尚书·序》中“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一语而造此伪书的。而郑樵竟也从同于此伪说。不过此种三皇说与此种伪书仍然是五十步、百步之别。一是伪说,一是伪书,都是不足深辨的。
1 `9 _7 I, H; L+ M: a, a- x1 n: g% K1 M6 G2 \5 s/ a9 t
第六种三皇说——黄帝、少昊、颛顼。3 \* H9 x  Y) I( k
( t# I5 P" d, |! F0 g
这一说是前面第五种五帝说中,王莽把自己的新朝套在古史“三皇五帝三王”的模式里,以自己王朝列为“三王”中最后的一王,然后依次按历史朝代向上追溯而定的。即本朝和周、汉是三王,喾、尧、舜、夏、商是五帝,黄帝、少昊、颛顼是三皇。黄帝以上原曾煊赫过一阵的古帝,依据董仲舒三统说[18]的规定“下极其为民”了。
) Q* {/ L) l% a2 w  Q& ^
3 u6 S+ _2 h# r( r. S' y. P% x这一说,按“三统说”从各朝代来看是推移的,但在某一朝代就其功令规定称呼其先代各王朝时,则是固定的。所以王莽所定的三皇,就永远是黄帝、少昊、颛顼这三人。正像各纬书各自提出一个三皇说一样。
- W; \- U% C% m0 z0 R' A) W3 [
5 j2 i* G5 o8 B1 i这些作为人间历史上的三皇说,所定的各个皇,实际原来都是神话中的神,不过把它人化为人间历史上的皇了。但是在各纬书中叙述时,往往又神性很重,有时直接结合于神话中的天皇、地皇、人皇。所以这里也是天人合一,所有人间的三皇与天上的三皇并不怎么严格区别,往往是杂糅在一起的。: Q0 S! I, C7 \6 ~
9 ?3 v3 G4 _. n% I) K* P  K, t
除了纬书中的三皇神性很重,又将秦代的天神中的三皇之名天皇、地皇、泰皇改为天皇、地皇、人皇外,到道教的经典中,则把天神中的三皇编造得更加神奇复杂了,而且往往彼此纷歧、牴牾、不一致。《三皇考》中搜集了详细的资料,原资料大抵取自《云笈七签》。此处扼要录述其粗貌。
% m& }' @0 X5 R; W% X! @+ I4 a7 x3 C4 Z  T7 A- t
道教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初天皇披青锦帔,初地皇披白锦帔,初人皇披黄锦帔。一说初天皇十二头,初地皇十一头,初人皇九头。初三皇之后为五缔五人(未举名)。
$ R* @2 _5 M% J' R1 ^
) p8 a6 o; |8 t3 z. ?" k) V8 |3 F  v继之者为中三皇:中天皇人面蛇身十三头,姓望、名获、字闰。中地皇人面蛇身十一头,姓岳、名铿、字紫元。中人皇人面龙身九头,姓恺、名胡桃、字文生。一说中天皇号泰皇氏,中地皇号有巢氏,中人皇号燧人氏。2 Y# M7 _& j0 U. B( S  V
& e1 R* k5 c! a, ^# h
再继者后三皇:后天皇人面蛇身,姓风,名庖牺,号太昊。后地皇人面蛇身,姓云,名女娲,号女皇。后人皇牛面人身,姓姜,名神农,号炎帝。
6 K& v$ Q" t1 ~* [8 k# q/ J# I4 i* j# \% l
一说最初为盘古真人受《三皇内经》于太上老君,成立天地,造化万物。而后为初三皇,各治天下三十六万岁。而后是五帝,各治天下三万六千岁。而后是中三皇,亦各治三万六千岁。而后是五龙氏,治世一万二千岁。而后是神人氏,为第二次盘古,重整宇宙,再列山川。而后是伏羲氏,燧人氏,祝融氏,各治世六千岁。而后神农氏治世二百岁,黄帝治世一百二十岁。自盘古以下各皇皆白日升仙。
2 S2 w: k) r7 o% Y5 h9 K9 b, u/ i! i" q1 t4 |. m& N% J
这些怪诞虚妄的三皇说,多滑稽可笑。然很显然,它和前面所述的六种人间历史上的三皇说,也只是百步与五十步之别,都是虚妄可笑的。
/ b4 w* Z( ]. J& ^
' f6 ?/ D* `' m! J, z: _& t# N
6 Y5 t% V& g/ R8 ^' _2 A' E* N, c6 G6 Z$ v+ v2 N
四、对这些纷纭伪说应有正确的理解1 r+ Y8 h9 ]9 A) ?2 [; V& T1 p7 ~

2 ]% E7 D- F+ A- L  Y0 R; J % `6 q1 ], J! |1 ^' @9 R

# R, K6 V- }! r# K% j过去历史上已有过头脑清醒的人不信三皇五帝,最明快者如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中明言:“六经……皆不称三皇五帝三王,《易·下系》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而无‘三五’之数。或以包牺至舜为五帝,然孔子未尝道,学者不可附会臆说也。”“先秦之书存于今者,《周书》、《老子》、《曾子》、《董子》、《慎子》、《邓析子》、《尹文子》、《孙子》、《吴子》、《尉缭子》,皆不言三皇五帝。”“秦汉学者……竞称三皇五帝,而不究古无其人,仲尼未尝道也。”“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俗儒趋时,其学遂盛。”“按孔子时未有语三皇五帝,言者皆周末秦以后伪书耳。”这些话何等精确!又如欧阳修,以不同意三皇五帝之说,于撰《新唐书》时,将《旧唐书·玄宗本纪》天宝六载“于京师置三皇五帝庙”之文删去。南宋魏了翁《古今考·高帝纪》也说:“三皇五帝称号,圣人未尝言,虽三王五霸亦未尝言。”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也说:“羲、农以来未有书契,所谓三皇十纪帝王之名号,后人何由知之?”“经传述上古皆无三皇之号。”“古者本无皇称,而帝亦不以五限。”这些都是历代学者们对三皇五帝伪说所作的精辟正确的揭露和批驳。
& P) y' d$ c0 ~$ C8 b9 N, U
" i3 [, [8 M% k5 u, t/ M, p( d相应的,也见于较晚各朝代的政治措施中,如宋代对于三皇庙的祭祀已废弛,不像唐代从天宝年起在京师建三皇五帝庙,规定隆重的祀典。至元代,更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熏陶较少,不理会他们是什么古代三皇,只因传说神农尝百草,黄帝著有《素问》、《灵枢》医书,伏羲和他们相联系,就定他们三人为医师之祖,叫各郡县设立三皇庙,奉祀这三人,陪祀以名医十人,由各地医师负责其祀典,祭祀费用也由医师们自己筹措。明代废止各府县三皇庙,只建三皇庙于太医院,惟从祀名医增为二十八位。清代大抵沿明代之制[19]。从此三皇已从东汉至唐的煊赫地位,黯然地走向式微了。# f( T3 D! g; w- [4 \; b* e
/ K# j! ?0 P) R: F2 M+ I/ f- L9 w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仅经过《古史辨》学派的努力,把这些伪史给了毁灭性的打击,即其他具有科学思想的历史学家,也都无不对这些古史传说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就全国学术界来说,只要具有正常头脑的,决不会再有人去相信什么“三皇五帝”了,这几乎成了常识了。可是社会现象是千异万殊的,不久以前当政的政府曾因商务印书馆出版顾颉刚先生编写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没有照写三皇五帝,竟罚款160万元,并销毁全部印书,他们头脑中残存愚昧的封建传统思想在作怪,制造了这一闹剧。没想到即在近若干年来,竟有自称搞古史的,在煞有介事地高谈什么三皇五帝时代,而且给这些圣帝明王都能定出在位年数,以及他们之间婚姻亲属关系清晰的网络,还发现他们制用的器物,历叙他们活动的历史。这真是使人大惑不解!这不仅从五四运动以来已达到的历史学水平面前倒退,不仅附和于旧政府官僚残存的封建意识,乃至远比将近千年以前宋代学者的见识还落后,真是不可思议!请问这样的先生所遵奉的,是哪几个“三皇”呢?是哪几个“五帝”呢?用宋代刘恕的话:“而不究古无其人!”这样看来,把“三皇五帝”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在目前还是很需要的。对这一问题进行如实的研究,使它的本来面目展现出来,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所以就不嫌辞费地罗列了这许多,以供大家了解。
8 J3 A7 n" @; ^5 o4 ?6 }  ]9 d2 ]7 {0 g3 d6 [* h# a
我们自可对这些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探求近于正确的理解。大抵说来,“三皇说”所涉及的那些人物,在远古传说中原作为神的身份出现,实际就其名字所反映的意义来追寻,可以看作是我们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我们祖先处于蒙昧时代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政。有巢氏一词,正是这一低级阶段时人们住在森林中,住在树上这种生活情况的反映。燧火氏一词,则是这一中级阶段人们开始用火的反映。庖牺氏一词,则是蒙昧时期高级阶段,人们以狩猎物作为通常的食物,必须把它庖制熟食的反映。还有祝融,也是这重视火阶段所产生的另一火种。神农则代表进入了野蛮时代,因野蛮时代的特有标志,除牧养动物外,主要是开始了植物的种植。所以人们追崇这一创获,给了神农这一美称。至于女娲,比上述几个神话人物出现的时间要早,始见于春秋末期止的神话史诗《天问》中,比这些战国后期始出现的神话人物要早得多。她体现的是比上述两个时代更要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她补天奠地,既修补了宇宙,又用泥创造人类,又说她和伏羲结合诞育了人类。既然伏羲列入三皇中,所以她也曾被拉入三皇中。3 g6 r- |% n' z( L6 }/ k3 {* [  i! @

, m, {# a1 c# g7 i* T“五帝说”所涉及的那些人物,则主要是我们祖先从母系氏族公社的盛期之后,到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由各族始祖神,到各族的杰出首领,到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各军事首长人物。不过他们各自出身的部族不同,如黄帝、炎帝出自西方的部族,太皞、少皞出自东方的部族,颛顼、帝喾虽原出东方,但却在东西各部族长期交揉融合之后,作为维系各族成为有血缘关系的两大支的宗神而出现,尧、舜、禹则是东西各族在中原大地上实现了部落联盟时相继的联盟军事首长。由于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华夏族实现于周代,所以就把姬周族自己的始祖黄帝,作为统一的全华夏族的共同始祖。所以黄帝最初就成了五帝的首一帝,后面各帝都成了他的血亲后裔,反映伟大的华夏族经过融合已形成为亲密无间的浑然一体了。7 B" O' |8 I6 }$ r6 K; q
$ Q& G% }% S# [5 ~& M
) q$ d/ l  Q1 f$ G* u$ M) Y

# W5 {5 B% a4 h2 s+ d ' D% a- g  u4 [) l1 ^

# B. H' T. T6 w& ^" h) h' f5 k! E- E
, d3 c# b/ A& \& v! g% k0 C
5 L) `: Y5 \5 t/ H注释:& j6 i# x- v$ A" a1 ^3 ?+ ~
/ `, M# H5 j+ ^2 `: M$ p! W
[1]庖牺,今通行本《易》作包牺,同音通假。庖牺为其原文,是熟食之神。然后有各种异写。《世本》作庖羲,《世经》作炮牺,当据战国原资料,皆维持其原所取义。《战国策·赵策》作宓戏,《管子》的《封禅篇》作虙羲。其《轻重戊篇》作虙戏,《淮南子·览冥》同此。《庄子》的《大宗师》等二篇作伏戏,《人间世》等三篇作伏夔。《淮南子·主术》作伏牺,《俶真》作伏羲,则皆汉代用字。由于古无轻唇音,宓、虙、伏与庖、包同音而通用。因汉代受了西南少数民族宗神伏羲的影响,二者遂合为一,以后遂通行此后起的伏羲二字。已见本书《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牺,原文中皆作犧)。
, l, [+ C: Q- h$ D6 c) X0 E) m
[2]载《古史辨》第五册。
8 f# o6 Z6 y6 [  y0 b0 q5 Z. c' M. i5 ?/ ?2 ^4 @# E* p, E: q
[3]昊,与皞同音通用,古籍中太昊,少昊、亦常作太皞、少皞。今按文献资料原文引录,不强求统一,惟我们在行文叙述中用昊字。
7 n% U1 b3 N9 T  X0 A/ U4 ?
) l, u) u5 v: e- Q/ W[4]载《汉书·律历志》。
/ V+ h9 U2 K# I# w# A- ]
) }& ]' E3 @/ L5 e[5]孔颖达《尚书正义》引。
* r: O; m* o; k& X
. b$ v6 m8 B9 l. I" \3 B0 `[6]此据《三皇考》转引。; S3 P% D7 y, e$ n+ C

, k  U2 w6 p7 z% ?( ], N[7]载《古史辨》第七册中编。0 Q9 m* _& \. P1 P; D  {

4 W+ R* S+ F# U% A, S- c[8]《古史辨》第七册中编133页转录《道藏》本《混元圣纪》按语所引梁武帝此语,文句全同,惟无颛顼,而在帝喾下有帝挚。按古籍中挚本为少昊名。此处既已列少昊,不宜重出挚。故不取此说而取《外纪》所载之说。
+ o, D  z$ [! Q) o1 j/ @" x9 {9 d3 \' g  C  K6 e
[9][11]萧吉《五行大义》引。) _5 M' F3 D: U* C

9 ~- n( I2 C$ @- T% T. t& G[10]《周礼·春官大宗伯·疏》引。& _5 x0 V3 t" `' }: i

6 V9 _6 y- X0 Z[12]收入《古史辨》第七册中编。
. Z& ]3 K! D$ l6 h. j1 `9 J# h0 q' P$ M5 h# n) P" m
[13]据陈寿祺《尚书大传辑校》。6 q& v9 @8 P$ `' Y& G
' I4 K: w6 g- D' t$ w! }
[14]见《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
4 `1 K# y/ ]# i! h7 |* k6 ^4 v2 Z8 f# y- g. b
[15]据汪继培《潜夫论·笺》转引。- C! n8 |. F; S; _( Q2 T
& A( j+ w' ?; e% A8 x6 u; A- v
[16]郑玄此注并见《资治通鉴外纪》、《书序·疏》和《诗谱·疏》引。
' M/ b8 u* s# j
) r0 N& r7 k/ `; }+ n8 T9 V[17]顾颉刚先生《三皇考》中,有《三坟与古三坟书》专节作了很好的考辨。见《古史辨》第七册中编。
* y% z3 `( v, f3 W7 r- T: B
8 X, H' D; p, O, x3 Q/ `[18]顾颉刚先生《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文中,有《汉武帝的改制及三统说的发生》专节有详细考论。见《古史辨》第五册。王莽定三皇五帝事见《三皇考》,《古史辨》第七册中编97~99页。# f# O! O8 M$ E& S

7 y. B6 g& V+ g  P1 ][19]见《元史·祭祀志》、《明史·礼志》、《大清会典》,详《三皇考》。# I9 Q& }) R) s$ G: w5 h& W" r( O
( [. J. p0 f+ p9 [

, q& Q8 G0 T8 \) z* E% `, S. a1 i$ U9 I- G: t
(《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 h, K+ _& [3 O/ Y( [$ e* h- B; C
3 w! `) u0 A. q/ _
+ h6 L0 R& ]  P- r3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5 00: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