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史词条四则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 16:0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史词条四则
刘起釪
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科学编辑部约我写有关“中国历史”卷的古史条目,当时写了有关古史文献《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等条。到1985年,再写“传说时期”、“盘古”、“三皇五帝”、“皇帝”、“尧”、“舜”、“禹”、“周公”诸条。除“传说时期”为长条可超过万字外,其余为中条、短条,各为三千字以至数百字。然而这些条目的内容都较复杂,且往往多纷歧争议,如果开始就用规定的字数来写,肯定是不能较完整地表述该词条内容的。因此,我对每一条目都是先搜集资料,加以编列,然后才着手写。而其中太繁杂的,则先据资料不拘守字数限制写出初稿,再浓缩写成条目。所以每一条目,大都先有资料简编,有的则写成了较繁以备浓缩的初稿,这样,实际就是另写成了一篇论文。像“传说时期”条目的初稿,我也把它整理成《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一篇长文,发表在19871988年的《文史》第廿八辑、第廿九辑上。“盘古”初稿,我也把它整理成《开天辟地的神话与盘古》一文,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19882期上。还有其他几篇有较繁资料或初步底稿的,我都准备把它整理成专文。
1988年,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弃,惠然热情支持我的研究,准备出版我这部由考辨古史论述汇辑成的《古史续辨》,我就把上述这一些稿子都收入《续辨》中。本想各条目也像“传说时期”、“盘古”两条一样,都扩充整理写成系统专文收入本书。可是1988年首先因患结石住院,耽搁了时间,以致全年内我忙得毫无暇时,直到岁末,我才着手把“三皇五帝”条目原稿整理撰写《几次组合纷纭错杂的三皇五帝》一文,到1989年春才完稿。正在这时,《古史续辨》全书三十多篇已由责任编辑冯广裕同志审读完毕,每篇都提出了周详仔细的修订意见,从文句、内容的斟酌,引用原文的复核,引用出处的查注,直到行文格式的统一和标点使用的统一等等,都有很多需要修正之处,于是我又费了两三个月修订改定的时间,已到了四月份。这时因受东京大学邀聘,即将有访日之行,行前须准备好几篇讲学论文稿,这就使我投入繁重而匆遽的准备工作中,再也无法从容改写原准备扩充整理的这几篇词条,因此现在就只好以原稿编入本书了。其中除《周礼》一篇为应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周礼》研究班之邀往作报告,因而补充改写成《〈周礼〉真伪之争及其书的真实依据》一文,及《尧》、《禹》两篇及《仪礼》与二戴《礼记》诸篇现据原资料有所增饰外,其余大都基本保持条目原貌收入本书中。这些条目虽然简短,却是我就繁杂而纷歧的原资料加以考辨采撷要义写成的,其内容尚足以供读者参考。
现在特将古史文献诸条,编排在本书文籍考辨那一组论文中;“周公”一篇加题《周公事迹大略》,与《由周初诸诰作者论周公称王问题》等文编排在有关周公史事那一组论文中。此处只留下黄帝、尧、舜、禹四词条,录列如下:
一、黄帝
黄帝是我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一位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实际是我国古代生息在黄河上游西北广大地区较原始的部落(当即是早先的氐羌族)中,有一支住在姬水一带(见《晋语》,即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因率先进入青铜器时代,创造了较先进文化,因而形成为先进的黄帝族。他们的族名就是由于有一位杰出的始祖黄帝来的。他们族中一支进入今山西省南部创造了夏文化,因而称夏族,他们进入中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再传下来,就是也生息在陕西境的姬姓的周族,他们推翻了东方鸟夷族建立的第二个王朝商代,而建立了第三个王朝周代。追念自己的远祖黄帝族,就用自己的姓追呼黄帝族也为姬姓。
这一姬姓的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的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都比原来母亲氏族氐羌的文化发展得较高,建立了父系家长制的新部落,黄帝就是这样实行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的杰出的军事首长。他的名字后来成了本族保护神,也就是本族宗祖神,长期为人们所崇拜着。
文献中如《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少典是族名,即“氐”的音转。[1]《史记·五帝本纪》据战国资料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称;“轩辕”是指黄帝居轩辕之邱,依所居以为号,非黄帝名;“有熊”不见于传、记,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评当然是对的。但这本是神话,亦不需深究其是非。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文献如《易·系辞》、《世本·作篇》等盛称黄帝时期有各种发明创造。其反映生产方面的,有穿井、作杆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其名号轩辕即反映制作了车辆。其反映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屝履、医药等,精神文明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文字等等。这里面当然有不少是以后来的文化成就加在黄帝身上,但确也反映当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生产的发展上已取得如何丰富的成就”[2]。当时的黄帝族确已抵达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上了,所以有这么多关于发明创造的灿烂成就的传说。这些丰富传说的事实素地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黄河中游龙山文化的种种成就。
文献中所记载有关黄帝的主要故事,有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及对北方荤粥族的斗争,还讹传过一个与赤帝的阪泉之战。
《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些都是这几个帝王一生中主要的战争事业。此事已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大荒北经》记黄帝与蚩尤战于冀州之野,以应龙、女魃杀蚩尤,《大荒东经》亦记应龙杀蚩尤事。而《逸周书·尝麦篇》则载杀蚩尤于中冀。此所谓中冀、冀州当即指涿鹿所在。《水经·漯水注》谓“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下洛即今河北涿鹿境,确即古冀州境。夏族与九黎——三苗族首领蚩尤之争已反映,在《尚书·吕刑》中,这是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
关于与荤粥的斗争,见《史记·五帝本纪》引战国资料说黄帝“北逐荤粥”。这是黄帝族进入冀州后,为保卫居住领域的安宁,必须免于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的骚扰,所以才逐走他们的。
至于黄帝与赤帝阪泉之战,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但《史记·五帝本纪》里不作赤帝而作炎帝,这已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孟夏纪”和《礼记·月令》等。把五色与五方帝相配,以炎为南方赤,是阴阳五行说盛行以后的事,可见这一传说的后起甚明。而且黄帝与炎帝两族相为婚姻,是姻亲部落,始终是相亲近合作的两族,同自西北发展到中原,有互相支援的需要,没有理由自相火并(正像周代的姬、姜,辽代的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姓审密氏一样,彼此世代通婚,不会以兵戎相见)。阪泉之战只能是涿鹿之战一事在传说中的分化、讹传。梁玉绳《史记志疑》已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按《水经注·漯水》云:“涿水出涿鹿山……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城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是阪泉与涿鹿实为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称,都可证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总之,并无黄帝与赤帝(转为炎帝)的阪泉之战,而只有黄帝族东进过程中受到中原居民黎苗族的抗击,因而在涿鹿亦即阪泉这块地方和蚩尤率领的黎苗族发生过的战事(因此毋宁说,资料中的赤帝即指蚩尤,而非指炎帝[3])。
黄帝族经过夏代和周代两个历史时期,与东方以鸟夷为主的各族,及南北其他各族的相与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于是各族的宗神和祖先都被编排成黄帝一系的分支,构成一完整的血缘世系。这是由战国末期的《帝系》篇[4]所编成的。反映到这个时候,各地各族确已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华夏族了。黄帝就成了全华夏族的始祖。
战国时的金文《陈侯因敦》有“高祖黄帝、迩嗣桓文”(远承黄帝、近承齐桓晋文)之语,是先秦时已公认黄帝为最早的祖先。从此人们总把这最早的祖先黄帝和他的姻亲族的炎帝并举,来表示华夏族从光荣的始祖黄帝开始,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5]。
二、尧
“尧”不见于《诗》、《书》等西周文献中,而始出现在《天问》、《国语》、《左传》等书中,是尧舜禅让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为一个无大作为的颇平庸的天子。《山海经》神话中有“帝尧”之名,但是在该书的古帝世系里没有他,反映他在当初神话传说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到了儒墨两家文籍中则成了古代伟大的圣王,特别是儒家推崇得特别高,《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并专为编撰了一篇《尧典》来颂扬他的政绩和德行以及传位与舜“光被四表”的禅让盛业。但战国后期魏国所传《竹书纪年》则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在战国末年编成的古帝世系《帝系》篇里,尧被编为黄帝曾孙帝喾的第三子。到《世本》中说“帝尧为陶唐氏”。但《吕氏春秋·古乐》历叙古帝,陶唐氏位在黄帝前,而尧则在黄帝后第三位,知二者原非一人。《世本》硬给了尧以此名号,《史记》沿用了它,于是史籍中遂称“唐尧”,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名号一致,成了战国后期流传下来的唐、虞、夏、商、周这一“二帝三王”历史系统中的唐帝。到《大戴礼记·五帝德》中,编为古代“五帝”中的第四个帝。
其实古代“帝”字指上帝,“帝某”总是指某一天神。恩格斯指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神。”[6]“帝尧”就是这样一个氏族部落的宗祖神。尧原与唐毫无关系,但与“陶”则是同音异字,也即同于“窑”。尧、陶、窑三字同属古韵宵部,而尧的今音读牙声疑母,窑读喉声喻母,是由古声类通转中的喉牙相转造成,其实二字发音部位都在舌根,两者声纽原应完全相同,都应属喻母四等字。根据古音通例“喻四归定”,此二字古音读为定母,与陶字读音全同。可知尧、陶、窑三字古同音tāo。后代语音中陶字本音仍保持定母未定,但作为人名皋陶之“陶”,则与尧、窑都演化为喻母四等,都读yāo了(所以皋陶之陶又写为繇)。《诗·绵》里周人所住的“陶陶穴”,今西北一带仍叫它作窑洞。是陶确即窑,亦即尧。尧字在甲骨文中象人顶着陶器的土坯去烧,而陶及窑是已成缶器的陶坯在窑穴里,它们构形不同而取义相同,可能成字有先后之异,总之这三个字原是一个字。
远古氏族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是由制陶术开始。制陶技术随着野蛮时代由低级、中级进入高级而日益精进。大概当时有制陶技术比其他民族更优的某一族:既以窑神做了他们的氏族神,又如恩格斯所说的用这一想象的祖先做了他们氏族的名号。《禹贡》载古地名有陶丘,今山东省内还保存了这一地名叫定陶,可能就是这一氏族原来活动的地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的传说,其地点也和此相适应。在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有烧制技术很高的黑陶(如黑而薄的蛋壳陶)和各种陶器,大概就和他们有渊源。而一氏族之神在部落之间传说下去时,会发生分化。于是这一氏族的神分化成“尧”与“皋陶”两个名字。在语源上,“尧”与“陶”是一,而“皋”通“皞”,在语词中作为发声词。《仪礼·士丧礼》记古人对死者招魂时,叫唤“皋某复”。郑玄注:“皋,长声也。某,死者之名也。”“复者,复魂也。”足证古人原以皋为发声词,是“皋陶”等于现代语的“阿尧”,二者原为一体。由于称呼渐久,用字不同,一个神名分成两个神名。到《尧典》等文籍作历史记载,就成了两个人名。也由于用字分化,他们的氏族神用了尧字。而氏族名称用了陶字。故该族居地称为陶丘。加上后来一些传说,或谓尧为喾子,封于唐[7]。或谓尧初居唐,后居陶[8]。陶就和唐联到一起,成为《国语》、《左传》中的陶唐氏。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疏》仍辨明云:“以陶与唐别,不是共为一名也。”而到《世本》中,陶唐氏终成为尧的氏族名了。然这是后起的,其氏族名原只称为陶。大抵尧作为古代东方一个称做陶的氏族的宗祖神。可能由于该族在制陶技术上有特殊成就,就把氏族的有名宗祖崇奉为上帝给本族派下的窑神。
那时当是陶氏族成了有名氏族。它的承用宗神名字的杰出首领担任着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一如恩格斯所说的,“而部落首长的氏族则起源于一个更显赫的神”[9]。因而他的名望也更高贵。围绕着他流传着一些美好和传说,到儒家“按往旧造说”时,就把这一神性的首领完全净化为历史上的德望最高的圣王,所以编写了一篇为他宣扬盛德大业的《尧典》,而把分化出来另一唤做皋陶(阿尧)的神,也净化为人,给编写了一篇宣扬其盛德的实际是宣扬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皋陶谟》。于是尧和皋陶在历史上的圣君贤相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尧就在儒家经典里被宣扬成为往古黄金时代道德标准最高的圣王。
就尧舜传说故事对比古代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其时正属于父系家长制氏族的部落联盟的盛期到濒临解体前的时期。他们只是在军事民主制中担任了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
三、舜
舜在《天问》神话中是商代的始祖神,与商代卜辞高祖夔相当。据王国维说,夔形讹为夋,《山海经》中遂写作帝俊;又由声类同而作喾,《山海经》亦见之,则为帝俊的分化之一;又分化为舜,自郭璞以降及近代学者据“俊”、“舜”音转及各种资料,已确认舜即俊[10],这是正确的,那么舜亦即卜辞中的夔,所以他确为商族的始祖神。后来到历史文献中“俊”不见,惟见分化出的“舜”和“喾”,但又各演化为不同的历史人物。然在《国语·鲁语》中舜仍为商族的始祖神,与原始神话及甲骨文所载商代原始祖先资料相符合。《孟子·离娄下》说舜“东夷之人也”。《墨子·尚贤中》也说“舜耕历山”(据《水经注》历山在雷泽,今山东境),则其为东方鸟夷族的商代始祖神是可信的。
《礼记·祭法》中商的始祖神改成喾,《帝系》中喾声名显赫地一身兼为挚、尧、商、周四族的共祖,舜则降成了属于另一与喾并立的颛顼世系下的一个裔孙。但到儒墨两家学说里,尧、舜、禹成成三代以前道德勋业最盛的前后禅让的三个圣王。尤其儒家把他们标榜为万世楷模的典型圣道,尧未能做到的举用八元、八恺,放逐四凶,及任命禹治水等盛业,都由舜完成。称他为虞帝,号有虞氏,并以他姓姚,《楚辞·惜诵》且以“重华”为其名。而有关舜的从小受父、弟迫害,历尽磨难,因而成了儒家所艳称的大孝的典型。并说后来受尧识拔,摄行政务,终至膺受历数,由尧禅让他做天子,最后又南巡死葬苍梧之野,二妃泪化湘妃竹等等,这些曲折多彩的事绩,成为周以前最动人最绚丽的并且最盛传的故事。自汉以后传说他所到的地方几乎遍及华夏南北各地,但据《孟子》说他“生于诸冯(今诸城),迁于负夏(今濮阳),卒于鸣条(今开封境)”,则他一生行踪没有出黄河下游。
大抵舜的情况如先为神名,后由氏族杰出首领袭用其名等,当略同于尧,可推知是黄河下游东夷部落一个有名的军事首长,而作为商的远祖,所处的时代与禹同。他和尧成为东方夷族的代表,东方夷族和西方夏族经过黄帝以来长期交往的过程后,这时在黄河中游地区结成部落联盟,他和尧及禹先后交替担任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这就是历史上艳称的尧舜禹“三圣传授”的时代。实际通过他们使父系家长制氏族的部落联盟完成了解体的过程。
〔附按〕:舜的传说很多,这里录存简略的词条原文,匆匆来不及增订改写。顾颉刚先生也曾想写舜的详细故事,也是没有来得及写。现录顾先生一段话,以见舜的故事是需要详细写一下的。顾先生原语见《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的如下一段:
“我很想……再着手考舜的故事。这一件故事是战国时最大的故事(战国以前以禹的故事为最大,可惜材料很少,无从详考),许多古史上的故事都以它为中心而联结起来了。后世儒者把其中的神话部分删去,把人事部分保存,就成了极盛的唐虞之治。这件故事又是古代最有趣味的故事。宋芸子先生(育仁)在《虞初小说序例》上说:
帝舜之贤,则行为大孝,德为圣人,帝舜之才,则自耕稼陶渔,所在成都邑。其初遭遇之阨,则不得于亲,至于捐阶掩井;其后遭遇之隆,则先得于君,至于登庸在位。妃匹之爱,则二妃皆帝女;风云之会,则五臣皆圣贤。成治水之大功;狩苍梧而仙去。实古今中外寰球五洲空前绝后所绝无仅有,说部家所穷思极想而万难虚构者,乃于帝之实事得之!
他虽不知道帝舜的故事所以能成为“古今中外寰球五洲空前绝后所绝无仅有”的故事原由于“说部家所穷思极想”的“虚构”,但他对于它发生惊怖之情确是不错。这故事如果能研究明白,一方面必可对于故事的性质更得许多了解,一方面也可以对于伪古史作一个大体的整理。本书第二册中的《虞初小说回目考释》一篇,就是想把它作一回鸟瞰的。”
顾先生这篇《虞初小说回目考释》后来没有收入《古史辨》第二册,曾以韩叔信名发表于《史学年报》第三期。将是撰写舜的故事可以参考依据的重要资料。
四、禹
禹在西周文献《诗》、《书》中,是一位古代天神,大地是由他敷布降下的,商、周两族的人都居住生息在他所敷布的土地上。而商前有夏,夏、商、周是前后相承相称为受了天命历年的王朝。到了记载截至春秋末期止的神话史诗《天问》中,在天地开辟之后紧接着最早的两位天神就是鲧和禹。说鲧治水失败被刑后,从腹中育出了禹。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做了君主,建立了夏王朝,禹遂为夏宗神。《国语·周语下》说是因禹治水之功,上帝嘉奖他,使有天下,并赐他姓姒,称有夏氏。《国语·鲁语上》称其族为夏后氏。从而《国语·郑语》称他为夏禹。
禹之为夏族宗神,实际是由先为羌族西戎(其族自称羌、被称戎)中的九州之戎的宗神来的,故曾称为“戎禹”[11]。禹这一族作为羌族的九州之戎中的一支,步着其前辈黄帝族的前进路线,东进创造了夏文化,形成为后来建立了夏王朝的夏族(正像金王朝之后有后金,形成为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一样),禹就由原来羌戎的宗神成为夏的宗神[12]。夏族把自己的宗神缘饰于古代洪水故事,宣扬禹是治理洪水、敷布土地、奠定山川的天神,继夏王朝后立国的商、周两王朝都一致尊信着这一天神。
《天问》中和鲧、禹同时提到的第三个神是共工。实际“共工”和“鲧”是同一神的同音异写,由此分化成二神,许多治古史者指出二者原为一的理由,基本是可信的[13]。而共工原是姜姓族的宗神[14]。此姜姓族原为出自羌族西戎中的一支[15]。其姜姓即由羌来,但该族的神话传说,则说是该族四岳助禹治水有功,得到上帝嘉奖赐姓为姜。《国语·周语下》又载明四岳为共工从孙,所以姜姓宗神为共工。而姜姓四岳族与夏后氏族为婚姻之族,因此姜姓宗神亦为夏所尊奉。但因氏族方言的关系,把“共工”读成“鲧”。当把两个宗神安排在同一祭坛时,都成了本族共奉之神。由于鲧的时间在禹的前面而排列在前,遂演化成父子关系,并附丽以鲧死后于腹内孕育出了禹这样动人的神话传了下来。
春秋文献中,禹在敷土、治水之外,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16]。到战国文献中,在神职方面禹被崇奉为社神[17]。而禹也有了许多美称,如《国语·周语下》先称鲧为“崇伯鲧”,系以夏文化发祥地的崇山[18]为名,因而《逸周书·世俘》对禹亦称“崇禹”。《国语·周语》、《天问》都称“伯禹”,《庄子·齐物论》称“神禹”,《战国策》称“大禹”,《史记·夏本纪》所录战国资料称“帝禹”。自是“神禹”、“大禹”常为后世所称用。
到儒、墨两家著述中,禹与尧、舜这些神,都被人化为历史人物。被推崇为古代最圣明最伟大的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为道德最美备的典范。儒家编《尧典》、《皋陶谟》颂扬他们,并因禹平水土,特袭用《国语》、《天问》对他的称呼称为“伯禹”。又将一篇地理名作加工成《禹贡》,作为记载他治水、分州盛业的宝典。《墨子·兼爱》亦渲染宣扬他治水盛业。还塑造了他辛苦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德[19]。遂成了用人力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人间圣王,无与伦比的“大禹”。终于受舜禅位为天子了[20]。
在一些文献中,还记载了禹的一些具体事迹,其中较有名的,如《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墨子·兼爱下》载禹征苗时所发布的《禹誓》,又《非攻下》载:“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史记·夏本纪》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太史公赞辞则引另一说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而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既由神而人化,做了人间帝王,自然可以有这些活动了。
作为历史人物的禹,可理解为夏族部落一杰出的首领,或被神化为宗神;或以其威望作为本族原有宗神的化身出现,承用了宗神名字。他和东方鸟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领尧、舜,由于民族交融相亲而结成部落联盟之后,在军事民主制中依次担任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但他们处的时代正是由部落联盟制的极盛走向解体的时代,到夏族中有势力首领相传为禹的儿子启时,军事民主制破坏,启不再由选举产生而自为世袭的国王,从此我国进入了历史时代。
注释:
[1]详本书《姬姜与氐羌的渊源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3]此点已见本书《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第十节之(2)。
[4]收入《世本》及《大戴礼记》。
[5]参看本书《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及《姬姜与氐羌的渊源关系》。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7]《汉书·律历志·世经》引《帝系》。
[8]《汉书》臣瓒注引旧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参看本书《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
[11]见《尚书纬·帝命验》,又见《潜夫论·五德志》:“修纪……生白帝文命戎禹。”
[12][15]据顾颉刚先生《九州之戎与戎禹》,载《古史辨》第七册下编。
[13]参看《古史辨》第七册上编,第355页,下编116页。
[14]据《国语·周语下》。
[16]见《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又《天问》:“九州安错。”
[17]见《史记·封禅书》所引先秦材料,《大戴礼记·五帝德》及《淮南子·汜论》等。
[18]山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详本书《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
[19]见《孟子·滕文公上》、《御览》81引《尸子》、《史记·夏本纪》引战国资料。
[20]《墨子·尚贤》,《孟子·万章》。
(《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 Q7 ^. a( x- w0 g! L" \1 Y
0 b, v' V7 _; c7 u! {( ^3 n9 S! 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5 00: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