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诸冯山是虞舜故里再探(节选) 吕步麟 《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这“诸冯”就是位于垣曲古城北四十里处,深山之中的诸冯山。诸冯山是中条山东端历山之一峰。山上有舜出生的岩洞口,人称“舜石龛”。山下的古村落就是“姚墟村”。山上还有舜生母握登坟茔、舜王泉、舜王庙等遗址遗迹。这“负夏”就是位于诸冯山北约五公里处的“古负夏”城。古人曾改名为“瞽冢村”、“同善镇”,今又改为“历山镇”。群山环抱中的古负夏,至今还残留有一段明万历四年(1576)重修过的“版筑”土城墙和一座北城门楼,虽然都已破败不堪,但城门洞上镶嵌的“帝舜故里”石匾,依然完好,它比董仲竖立的“舜帝故里”碑,要早144年。原南城门洞上,也有一石匾,上书“古负夏”。近些年已毁坏,成了残片。负夏城西,今有西河流过,古之既名舜清河,又名教水,因舜在此施教于象而得名。在城周不远处,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的遗址遗迹。在负夏城北一公里处的神后村里,有“舜王井”,明代盖有“舜井亭”。村东北有舜耕田遗踪,有葬舜父的瞽瞍冢。为纪念舜耕历山,古人就把中条山最高峰上一块约5400亩的高山草甸,命名为“舜王坪”。坪上有“舜王庙”。 有关舜出生地的诸冯山、古负夏、舜王井、舜王坪、瞽瞍冢等,作为垣曲之风景名胜,从元代起已载入古碑、古籍中。如元初至元三年(1266),将垣曲并入绛县时,垣曲刘让等四十余人,连名状诉,要求分县,诉状中就有“垣曲有舜耕历山让畔之田,汤都、葛伯仇饷之所”的记载。在诸冯山半山腰,有一通清代普通墓碑,上刻有“瞽冢南诸冯山有舜生之地”的记载。在瞽冢村南玉泉寺废墟上,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一通石碑上,有“垣曲县北四十里许,王屋之麓,瞽冢之南。负舜井,跨邵原,环围峰峦,青翠形胜之地也”的记载。在同善镇政府食品店,做脚踏石之用的一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虞帝庙正殿的石碑上,有“虞帝殿由来远矣,想当初经营之量度而谋为者,必谓南近诸冯,北连负夏”,并述明此庙在大元至正(1341),大明正德(1506)年间都重修过。 明代陕西咸宁知县,行取吏部主事马逄造,在《重修舜井双池记》碑文中言:“邑北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冢。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踪。”《平阳府志》载:“垣曲有诸冯山,瞽冢镇。夫负夏在卫,今垣曲东界,即古卫地,则诸冯、负夏相去不远矣。”清道光年间山西太守王炳勋,在《重修舜井庙记》中有:“虞帝庙寝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井上有亭,翼然列于其上,曰圣井亭。斯亭也,形势高峻,层次巍峨,北景历山,面仰诸冯,前临负夏,后依瞍冢。遥而望之,出云降雨,凤峙鸾翔,固若有龙盘虎伏之象。考其碑,盖自明始。邑侯梁公重建。顺治年邑侯董公重修。道光间我三村又复别而创之也。”清嘉庆年间,垣曲知县薛元钊在《重修历山舜庙记》中言:“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妫水发源而亦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迄今考之,群峰拱之,双流带围。嘉木葱茏,可作桢干之选。丰草绿缛,堪作参芪之功。层峦叠嶂,气聚精团,诚三邑之壮观,实古圣之遗迹也。”这些文献,都记载了舜生之地诸冯山,舜初年活动地域负夏及周围的历山、雷泽、河滨,还有舜井、妫水的相对地理位置和舜井亭、舜庙等历次重修之概况。这些也早已得到了史学界的确认。 (《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 Z0 H/ u5 R) L8 o( B+ T0 m( F8 g: I
2 m8 i5 L) T* B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