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葬九疑的历史见证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 02:5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葬九疑的历史见证
高至喜
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
197312月,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三号西汉墓的发掘,是周恩来总理批准和亲自过问的一次规模空前的考古发掘。一时间,国务院图博领导小组负责人王冶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北京、上海等地一些著名科学家如黄家驷、王应睐等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百余人,齐聚长沙,期待这一次考古发掘能有重大的发现和收获。发掘结果证明,这是一座西汉文帝时期长沙国的高级贵族墓葬,墓主人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他葬于汉文帝十二年(168)二月。该墓由于深埋,用“青膏泥”(一种黏性大、不透气、不渗水的陶土)密封木椁,所以历经2100余年墓室中的棺椁和千余件随葬物品,都保存完好。
在诸多随葬品中,东椁箱的第57号长方形大黑漆盒的一个大方格内,放置有一叠帛书;另一个长条形格内则放有小量帛书和竹简。按《汉书·艺文志》的分类,这些帛书共计有艺术类、诸子类、术数类、兵书类、方技类及其他共六大类、50种。在大方格内所出帛书中,有幅《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用长、宽各96厘米的黄褐色绢绘制。地图的方向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正好与现今地图的方向相反。地形图的范围大致在北纬23°~26°、东经111°~112°30′之间,相当于现今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蓝山、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界到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主区画是湘水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深水(即今潇水)流域和南岭的九疑山区一带。近邻区包括桃阳(今广西全州)、观阳(今广西灌阳)、桂阳(今广东连县)。主区的比例尺约17万分之一。图中画有山脉、河流、居民点、道路等,已具备现代地图的基本要素[1]。图中标注的八个县城,其遗址大多已经找到。如“营浦”在今道县县城的东南角;“龁道”在今蓝山县大麻营的钟水东岸[2];“南坪”在今蓝山县城东7里的腹雷村;“泠道”在今蓝山县总市乡城头岭[3];“舂陵”在今宁远县柏家坪;“观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城西南11公里的新街古城岗;“桃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北175公里的永岁梅潭村。只有桂阳(今广东连县)故址因被现代建筑物所覆盖未能找到[4]。地形图中所绘深水(今潇水)流域主干流25条,其中有11条注明了河流名或河源,与现今地图对照,其河流的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度均相当准确。
地形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靠东部稍偏南的地方,绘有九疑山。它用正射投影的线条表示山体范围,又用鱼鳞状圆形表示山峦起伏和地势高低,接近近代的等高线画法。这一密集的山峰区就是九疑山。山南画有一排九个圆形柱状物,九柱旁注“帝舜”二字,九柱间的空隙处露出五幢高低不一的人字形建筑物。学者们认为,这是一幅清晰的舜帝陵庙图。九根柱子,应是九块石碑。九柱间的五房与九柱合成“九五”,是“九五之尊”的寓意,即《周易·乾卦》的九五爻,习惯上代指帝王之位的九五之数。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周代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如用于祭礼和陪葬的鼎,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之分[5]。这里的“九柱”,自然是根据周代的礼制而制造的。而九柱五房,正是“九五”的内涵与标志。
二、先秦典籍的记载
舜葬九疑,我们不但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中找到了依据(这幅地形图是西汉初年绘制的),而且在先秦文献中也有多处记载。如《礼记·檀弓上》说:“舜葬于苍梧之野。”《山海经·海内南经》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山海经·大荒南经》也说:“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山海经·海内经》说得更具体:“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所谓“苍梧之野”、“苍梧之丘”,实际上是“苍梧之山”的同义语,而苍梧山也就是九疑山。
晚于《地形图》绘制约百年左右的西汉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得更为全面清楚。他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最值得关注的是后魏人郦道元(466527)在《水经注·湘水》中的记载,他在解释“九疑山”之后接着说:“大舜窆其阳,商均葬于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这说明郦道元是见过九疑山的舜庙和庙前的石碑的。这正好与马王堆地形图中所绘的九疑山舜庙和庙前石碑情况相符。
在《地形图》“帝舜”陵庙下方(即九疑山北麓)还有一排南北向的七个柱状符号,也应是七块石碑,这里很可能就是“帝丹朱葬于阴”的丹朱陵庙所在。
三、玉琯岩舜陵庙的考古发现
根据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关于舜帝陵庙的方位,考古工作者终于在宁远县九疑山玉琯岩前找到了秦汉以来的舜帝陵庙遗址。200112月,我们炎帝舜帝文化研究课题组到宁远、道县、江永等县考察,和永州市、宁远县文物部门同志一起,来到了宁远县九疑山瑶族乡九疑洞村玉琯岩前的一大片农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吕芳文研究员在一条水沟里发现一筒瓦当,一看就知道是宋唐以上的东西。接着,我们察看了农田中一座独居农舍,发现屋顶上盖有十余块宽大的大瓦,问村民,说就在这菜地里捡到的。再在屋前后转了一圈,地面上散布着汉唐以来的瓦片,俯拾可得。当时就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马王堆地形图中所标注的舜帝陵庙遗址的所在地。当时一同考察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先生以及参与考察的同志都有同感,并认为有必要进行考古发掘。大家都希望从这里找到秦汉以来的祭祀舜帝的遗址。湖南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十分重视,从2002年春季,就开始了对玉琯岩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四年的田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如已发现东汉早期的祭祀建筑遗迹,发现有晚唐至南宋初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建筑群坐北朝南。其中“正殿”的建筑面积达876平方米,殿内分布着40个大型柱坑,殿周围设砖铺“散水”;“寝殿”建筑面积有416平方米,殿内均衡分布有24个柱坑,殿门左右也有砖铺“散水”。“正殿”、“寝殿”两侧还有“昭穆殿”以及“配享殿”。尚未发掘的区域,推测可能还有“前殿”及与之配套的“昭穆殿”、“配享殿”。根据调查、勘探、发掘,可知此处的建筑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以上[6],如此巨大规模的宫殿式建筑遗址,当为唐宋时期的舜帝陵庙建筑遗址。这也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舜帝陵庙建筑基址。
我们不但可以从建筑规模上推断出这里是舜帝陵庙,还可以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到这些建筑物的珍贵。如出土的瓦当中,有大量印“王”字的兽面纹瓦当。“王”是古代帝王或最高的爵位,瓦当印“王”字,是为了显示其地位的高贵。还有一件北宋灰色筒瓦上刻有“歙州斋匠人吴皿”的文字,说明这件筒瓦的制作者为安徽歙州匠人“吴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建筑群是由北宋朝廷主持修建,并说明这一建筑群非常重要,才有必要从千里之外的安徽歙州去聘请工匠来协助建造。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关于“帝舜”的记载,到先秦、西汉、后魏时的古文献记载,再到玉琯岩东汉祭祀建筑遗迹和唐宋宫殿式建筑群基址的发掘出土,所有文物和文献高度一致地证明,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玉琯岩的古舜帝陵庙,最迟建于秦汉,而且邅替延续直至宋代,是我国最早而又在同一地址延续时间最长的陵庙。这应该就是舜帝的归葬地,也就是舜帝的祖陵所在。至于其他地方有关舜帝陵庙的种种传说和记载,那是后起的地方纪念性标志。无论时间的长短,都有一定的纪念价值。
注释:
[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6、91~99、237、238页。
[2]谭其骧:《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古地图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7年。
[3]周九宜:《对冷道、龁道、舂陵、深平城址地域的探讨》,《湖南考古辑刊》第7集,《求索》1999年增刊。
[4]周世荣:《马王堆三号汉墓地形图古城邑的调查》,《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年。
[5]《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6]吴顺东:《湖南宁远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阶段性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3日。
[《舜文化论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0 i4 V, M. H. O( X7 A$ E
, X& v% U; x3 O+ n* L+ I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