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嶲道: 是古丝绸之路灵关道(姚嶲道)。' U; v# B# b `0 T
“姚嶲道”之前,古道只是民间走私通道,叫:“蜀身(音:捐)毒道”。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因历代官方还未曾有过与西域国的通商记的载录,汉武帝为之大惊。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蜀身(音:捐)毒道”,存在于公元前四世纪或许更早,比北方“丝绸之路”早约280年,它即是后来的“西夷道”、“灵官道”、“姚嶲道”。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西南先人们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这条通向南亚欧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走私通道”。四年后(公元前12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带着西域奇珍归来,汉武帝出于“一点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再次下定了开凿西南夷道的决心。他用军队作为先驱,强行开道,以通大夏,用武力将西南夷道通到滇西洱海地区,再“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开通了“永昌道”。公元前69年,汉王朝最边远的永昌郡设立,自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连成一线,“蜀身毒道”全线贯通。 这条古商旅大道从成都出发,至越嶲郡(西昌),经四川会理,过姜驿,从龙街渡口渡江后,途经元谋苴林、平田、芦头坝(小枣之乡--新华)入大姚县,到姚州府(姚安),又经祥云、弥渡、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后,抵达腾越(今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达印度平原。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缅甸)或身毒(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等特产,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窃出商贾,无所不通”。印度和中亚的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的西南夷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