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之道 刘 钊 【说明】 本篇现存简29支。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1~283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143厘米。简文中间有残损,只能编联成几段。 简文共存704字,其中合文5个,平均每简25字强,约缺23字。 本篇内容为儒家赞颂尧舜的禅让,论述爱亲尊贤的思想。 【释文】 汤(唐)吴(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1】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忎(仁)之至也。古昔(贤)忎(仁)圣者女(如)此。身穷不(困),【2】(损)而弗利(躬),忎(仁)歖(矣)。(必)正丌(其)身,肰(然)后(後)正世,(圣)道备歖(矣)。古汤(唐)吴(虞)之道〔女(如)此〕【3】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又(有)(尊)也;下事(地),(教)民又(有)新(亲)也;(时)事山川,(教)民【4】又(有)敬也;新(亲)事且(祖)(庙),(教)民孝也。大(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悌)也。先圣【5】牙(与)(後)(圣)考(孝),(後)而(归)先,(教)民大川(顺)之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6】(亲)古(故)孝,(尊)(贤)古(故)(禅)。孝之(杀),(爱)天下之民。(禅)之流,世亡(无)(隐)直(德)。孝,忎(仁)之免(冕)也;【7】(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忎(仁)而未义也。(尊)(贤)【8】遗(亲),我(义)而未忎(仁)也。古者吴(虞)(舜)(笃)事寞,乃弋(式)丌(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式)丌(其)臣。【9】(爱)(亲)(尊)(贤),吴(虞)(舜)丌(其)人也。(禹)(治)水,膉(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10】□(节?)虖(乎)脂肤血(气)之青(情),(养)眚(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宎(夭),(养)生而弗(伤),智□□【11】□豊(礼),愄(夔)守乐,孙(逊)民(教)也。咎(皋)(陶)内用五型(刑),出弋(式)兵革,(罪)涇(轻)【12】用(威)。(夏)用戈,正(征)不备(服)也。(爱)而正之,吴(虞)(夏)之(治)也。(禅)而不(传),义亙(恒)□□【13】(治)也。 古者(尧)生于天子而又(有)天下,圣以堣(遇)命,忎(仁)以(逢)(时),未尝堣(遇)□□【14】竝(并)于大(时),神明(均?)从,天(地)右(佑)之。从(纵)忎(仁)、圣可牙(与),(时)弗可及歖(矣)。夫古者【15】(舜)佢(居)于草茅之中而不(憂),升为天子而不乔(骄)。佢(居)草茅之中而不(憂),智(知)命【16】也。升为天子而不乔(骄),不流也。浗(求)虖(乎)大人之兴,(微)也。今之弋(式)于直(德)者,未【17】年不弋()。君民而不乔(骄),卒王天下而不矣(疑)。方才(在)下立(位),不以匹夫为【18】巠(轻);及丌(其)又(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又(有)天下弗能益,亡(无)天下弗能员(损)。亟(极)忎(仁)【19】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禅)也者,上直(德)受(授)(贤)之胃(谓)也。上直(德)(则)天下又(有)君而【20】世明;受(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又(有)也。【21】……之正者,能以天下(禅)歖(矣)。 古者(尧)之(与)(舜)也:昏(闻)(舜)孝,智(知)丌(其)能(养)天下【22】之孝也;昏(闻)(舜)弟(悌),智(知)丌(其)能(事)天下之长也;昏(闻)(舜)(慈)虖(乎)弟□□□□□□【23】为民(主)也。古(故)丌(其)为寞子也,甚孝;及丌(其)为(尧)臣也,甚忠。(尧)(禅)天下【24】而受(授)之,南面而王而〈天〉下而甚君。古(故)(尧)之(禅)虖(乎)(舜)也,女(如)此也。古者(圣)人廿(二十)而【25】冒(帽),卅(三十)而又(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至(致)正(政)。三(四)枳(肢)(倦)(惰),耳目取(聪)明衰,(禅)天下而【26】受(授)(贤),退而(养)丌(其)生(性)。此以智(知)丌(其)弗利也。 《吴(虞)(诗)》曰:“大明不出,(万)勿(物)(皆)訇(揞)。圣【27】者不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喿(肖);(乱)之至,(灭)(贤)。忎(仁)者为此进【28】……女(如)此也。【29】 【校释】 汤(唐)吴(虞)之道,(禅)而不(传)。 “汤”读为“唐”。“吴”读为“虞”。《史记·五帝本纪》:“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集解》引韦昭曰:“陶、唐皆国名。”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是也。”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也。”“唐”、“虞”分别指“尧”、“舜”,所以“唐虞之道”也就是“尧舜之道”。“”字形体构形颇怪异,疑为一个从“”得声的字。古音“”、“禅”音近可通,故“”可读为“禅”。“”字从“”得声,读为“传”。 简文此句说尧舜的帝位祇禅让而不继承。 (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 “”为“尧”字古文,见于《说文》,此又累增“土”旁。“利天下而弗利也”意为“利于天下但自己不从中得利”。《管子·版法解》:“凡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举利之。此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吕氏春秋·贵公》:“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高注:“务在利民,勿自利也。” (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忎(仁)之至也。古昔(贤)忎(仁)圣者女(如)此。 “圣”为儒家提倡的“五行”的最高境界,“圣之盛”意为“圣的顶点”。 简文此句说禅而不传是圣的最高境界,利于天下而不自利,是仁的极致。古昔的贤仁圣者就是这样做的。 身穷不(困),(损)而弗利(躬),忎(仁)歖(矣)。 “”为“窮”字异体,于此用为“身窮”的合文,因“窮”字中包含有“身”字。“”读为“困”,“”从“匀”声,古从“匀”得声的字韵在真部,声或归舌音的定、禅、喻,或归牙音的见、溪。“困”字古音在溪纽文部,所以从“匀”得声的“”可读为“困”。《荀子·宥坐》:“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文中“穷而不困”就是简文的“身穷不困”。“”字从“又”“云”声,楚文字中“云”字通常假作“员”,疑此“”字读为“损”。损,减也,伤也,指于己不利。“(损)而弗利”意为遭受损伤而不自利。“歖”读为“矣”。“歖”从“喜”声,古音在晓纽之部,与匣纽之部的“矣”相通。 简文此句说身处窘境但不困顿,遭受损伤却不自利,这就是仁。 (必)正丌(其)身,肰(然)后(後)正世,(圣)道备歖(矣)。古汤(唐)吴(虞)之道〔女(如)此〕也。 “”字从“才”“匕”声,字又见于楚青铜器钟,应即《说文》训为“相次也”的“”字。“匕”字古音在帮纽脂部,“必”在帮纽质部,于音可通,所以从“匕”声的“”可读为“必”。“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就是《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儒家“修齐治平”之道。 简文此句说必须先正自身,然后再治天下,这样圣道才算完备。古代尧舜就是这样做的。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又(有)(尊)也;下事(地),(教)民又(有)新(亲)也;(时)事山川,(教)民又(有)敬也;新(亲)事且(祖)(庙),(教)民孝也。大(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悌)也。 “”字从“攴”“爻”声,为“教”字古文。“”字从“宀”“”声,为“庙”字异体。此段简文按照“天”“地”“人”的顺序依次而论。《礼记·祭义》:“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又《大戴礼记·虞戴德》说:“是故圣人之教于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是以高举不过天,深虑不过地。”文中“教民有亲”即《礼记·祭义》之“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之义。“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同《大戴礼记·朝事》之“率而享祀于太庙,所以教孝也。”说法一致。《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大子齿。”“齿”谓“齿让”,即尊长之意。 先圣牙(与)(後)(圣)考(孝),(後)而(归)先,(教)民大川(顺)之道也。 “先圣”与“后圣”并提见于《孟子·离娄下》。“考”读为“孝”。“”为“归”字异体,读为“馈”。“孝”为继承遗志之意。《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国传:“继先祖之志曰孝。”“馈”义为祭祀,《吕氏春秋·尊师》说:“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文中“祭先王”即简文的“(馈)先”。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古(故)孝,(尊)(贤)古(故)(禅)。 此段简文所叙乃本篇之思想中心,“爱亲故孝”即儒家“大孝尊亲”的思想。 孝之(杀),(爱)天下之民。(禅)之流,世亡(无)(隐)直(德)。 “”为“杀”字古文,“杀”为“减”意。“流”字释法不一,或释为“涷”,读为“重”,或读为“恃”。按之文意,还是以释“流”更为顺适。“”字从“心”“”声,《说文》:“,匿也,象曲隐蔽形,凡之属皆从,读若隐。” 简文此句谓孝之减削,就会泽及天下万民;禅让流布,世间就不会再埋没贤人。 孝,忎(仁)之免(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 “免”读为“冕”。“”为“”(皆)字讹体。“”为“穗”字,古文字中又同义换读为“秀”。《说文》“袖”字篆文作“”,即从“”为声,所以“”可以读为“由”。“六帝”说法不一,或谓指“轩辕、少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或谓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 简文此句说仁是孝的冠冕(犹言标志),禅让是义的终极。六帝崛起于往古,都是因为这一点。 (爱)(亲)(忘)(贤),忎(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我(义)而未忎(仁)也。古者吴(虞)(舜)(笃)事寞,乃弋(式)丌(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式)丌(其)臣。(爱)(亲)(尊)(贤),吴(虞)(舜)丌(其)人也。 “”读为“忘”。“我”读为“义”。“”字从“宀”“瓜”声,读为“瞽”。古“瓜”、“鼓”皆在见纽鱼部,于音可通。“(瞽)寞”在此指瞽瞍。典籍载舜父名“瞽瞍”。“寞”字或读为“瞙”,《字统》云:“瞙,目不明”,因此“(瞽)寞”即“瞽瞍”(“瞍”字《说文》训为“无目也。”)或谓“寞”应读为“幕”,指另一个人“虞幕”。“虞幕”与“瞽瞍”都是能听音知风者,在传说中有相同的职掌。《左传·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如依此说则“(瞽)寞(幕)”指两个人。“乃戈其孝”的“戈”字为“弋”字之讹,在此读为“式”。式,《尔雅·释言》:“式,用也。”“乃式其孝”即“乃用其孝”;“乃式其臣”即“乃用其臣”。 此段简文说爱亲人却忘记贤人,是仁但不是义;尊重贤人却忘记亲人,是义但不是仁。往古虞舜专一地服侍瞽瞍(或瞽瞍与虞幕),是用其孝;忠诚地服从于尧,是行其臣子的义务。热爱亲人,尊重贤人,虞舜就是这样的人。 (禹)(治)水,膉(益)(治)火,后(稷 )(治)土,足民(养)□□□□(节?)虖(乎)脂肤血(气)之青(情),(养)眚(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宎(夭),(养)生而弗(伤),智□□□豊(礼),愄(夔)守乐,孙(逊)民(教)也。 “”从“糸”“司”声,读为“治”。“膉”读为“益”。“”为“养”字古文。“”从“力”“既”声,读为“气”。“宎”读为“夭”。“愄”读为“夔”。古音“愄”在影纽微部,“夔”在群纽脂部,于音可通。《孟子·滕文公上》有一段记载与简文类似:“舜使益掌火,益列山泽而焚之……禹疏九河,……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文中“民人育”就是简文的“民人养”。□(节?)字下一段为讲“养生”的内容,与出土的讲“导引”的文献很接近。“脂肤血气”是人身体的主要构成成份,所以特别强调。“愄(夔)守乐”的“夔”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官。《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郑玄注:“夔,舜时典乐者也。”“逊”字意为“顺”。《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传:“逊,顺也。”“逊民教”即“顺民教”也。 这段简文说大禹职掌治水,益职掌火,后稷职掌土地,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生存的需要。根据皮肉血气的实际情况,养生命之正气,爱护性命而不殇亡,保养身体而不损伤。夔职掌音乐,以顺民之教化。 从简文内容看,讲“夔”的一段应接在“足民养”一段之下。 咎(皋)(陶)内用五型(刑),出弋(式)兵革,(罪)涇(轻)用(威)。(夏)用戈,正(征)不备(服)也。 “”读为“陶”,“弋”字读为“式”,式,用也。“涇”字疑读为“轻”。“”字不识。“罪涇”之意不解,疑是《尚书·大禹谟》中“罪疑惟轻”的意思。“用愄(威)”亦应是“乱用威”的意思。“咎繇”典籍又作“皋陶”,典籍载是制作五刑的人。《尚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夏用戈,征不服也。”是说夏使用兵戈,是征伐不服从者。 (爱)而正之,吴(虞)(夏)之(治)也。(禅)而不(传),义亙(恒)□□(治)也。古者(尧)生于天子而又(有)天下,圣以堣(遇)命,忎(仁)以(逢)(时),未尝堣(遇)□□竝(并)于大(时),神明(均)从,天(地)右(佑)之。 “”字从“辵”“”声,读为“传”。“”字从“辵”从“”,“”疑是一个从“丰”得声的字,字当读为“逢”。“大时”疑指关键的时机。并,傍也,依也。《史记·秦始皇本记》:“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裴骃《集解》引服虔曰:“并音傍。傍,依也。”“并于大时”即依靠关键的时机意。 此段简文说用爱来治理民众,虞夏的统治方法就是如此。禅让而不继承,义长久……的治理。往古尧生而有天下,因为圣明遭遇天命,由于仁爱而恰逢其时,未遇到阻碍。神明依从,天地佑助。 从(纵)忎(仁)、圣可牙(与),(时)弗可及歖(矣)。 与,助也。《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朱熹注:“与,犹助也。” 此句谓纵然仁和圣可以为助,但是时机赶不上了。 夫古者(舜)佢(居)于草茅之中而不(憂),升为天子而不乔(骄)。佢(居)草茅之中而不(憂),智(知)命也。升为天子而不乔(骄),不流也。 “佢”读为“居”。“升”字或释为“身”,亦通。“流”义为“放纵”,《国语·晋语一》:“肆侈不违,流志而行”,韦昭注:“流,放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荀子·不苟》:“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以上“不流”的用法与简文同。 简文谓往古舜出身低贱,居于草茅之中却不忧患,升而为天子也不骄傲。住在草茅之中不忧患是知道天命,升为天子也不骄傲是不放纵。 浗(求)虖(乎)大人之兴,(微)也。今之弋(式)于直(德)者,未年不弋()。 “浗”通“仇”,为匹配,对比之意。 “”读为微。第一个“弋”读为“式”,义为“效法”。第二个“弋”疑读为“”,《广雅·释诂》:“,差也。”“未年”不解,此两简也有可能不相联接。 简文此段不易解,疑大意谓与大人的兴起相比,显得很微小。今天效法有德者之人没有甚么困难。 君民而不乔(骄),卒王天下而不矣(疑)。方才(在)下立(位),不以匹夫为巠(轻);及丌(其)又(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又(有)天下弗能益,亡(无)天下弗能员(损)。亟(极)忎(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 “矣”读为“疑”。“巠”读为“轻”。“员”读为“损”。 此段简文亦言有德者知命知时,能上能下。身虽微贱,匹夫有责;身有天下,不为己利。强调仁的顶点就是禅让,即“利天下而弗利”。 (禅)也者,上直(德)受(授)(贤)之胃(谓)也。上直(德)(则)天下又(有)君而世明;受(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又(有)也。……之正者,能以天下(禅)歖(矣)。 “”读为“化”。 简文此段说禅让就是在上者有德并将其位让于贤者。上者有德,天下就会有主宰而世间就会昌明。授位于贤者,百姓就会兴教化而合于大道。不禅让而能教化民众者,自从有人以来就从未有过。 古者(尧)之(与)(舜)也:昏(闻)(舜)孝,智(知)丌(其)能(养)天下之孝也;昏(闻)(舜)弟(悌),智(知)丌(其)能(事)天下之长也;昏(闻)(舜)(慈)虖(乎)弟□□□□□□为民(主)也。古(故)丌(其)为寞子也,甚孝;及丌(其)为(尧)臣也,甚忠。(尧)(禅)天下而受(授)之,南面而王而〈天〉下而甚君。古(故)(尧)之(禅)虖(乎)(舜)也,女(如)此也。 此段简文先言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听说舜孝、悌、慈,故可以为民主。接下来说舜孝、忠、君,最后总结说尧禅让于舜就是如此。 古者(圣)人廿(二)而冒(帽),卅(三十)而又(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至(致)正(政)。 “冒”即“帽”字初文,读为“帽”,帽即冠也。“致政”即“致仕”或“致事”,指辞位。《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仕,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所言与简文略同。 简文此段说古代圣人二十岁冠,三十岁有家,五十岁统治天下,七十岁告退让位。 (四)枳(肢)(倦)(惰),耳目取(聪)明衰,(禅)天下而受(授)(贤),退而(养)丌(其)生(性)。此以智(知)丌(其)弗利也。 “”为“四”字古文。“枳”读为“肢”,古音“只”、“支”都在章纽支部,可以相通。“”读为“倦”。“”从“阜”“圭”声,“圭”是支部字,“惰”是歌部字,于音可通,故“”可读为“惰”。“取”字读为“聪”。古音“取”在清纽侯部,“聪”在清纽东部,声纽相同,韵为阴阳对转,故可相通。“四肢倦隋”典籍又作“四肢懈惰”,《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耳目聪明”亦多见于典籍,《易·鼎卦》:“巽而耳目聪明”,《礼记·乐记》:“耳目聪明。”《管子·内业》说:“耳目聪明,四肢坚固。”简文“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正与其相反。“退而养其生”与上引简文讲养生的一段相呼应,知本篇谈“养生”与圣人禅让亦有关。“此以知其弗利也”之“弗利”简文多次出现,都是利它不利己之意。 《吴(虞)(诗)》曰:“大明不出,(万)勿(物)(皆)訇(揞)。圣者不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喿(肖);(乱)之至,(灭)(贤)。忎(仁)者为此进……如此也。 “”从“寺”声,读为“诗”,“吴”即“虞诗”,此为以往不见之佚诗。“大明”指日或月。《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注:“大明,日也。”又《管子·内业》:“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房玄龄注:“大明,日月也。”“”本为“丐”字,在战国文字中多借为“萬”,即为“万”字的本字。“訇”从“勹”(伏字初文)从“言”声。古“言”、“音”本为一字之分化,疑此“訇”字读为“揞”,《方言·卷六》:“揞,揜、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读为“必”。“”乃“坏”字古文。“喿”读为“肖”,古音“喿”、“肖”皆在心纽宵部,故可相通。 此段简文谓《虞诗》说:“日月不出,万物皆藏,圣人不在上位,天下必然败坏。”治的极致可以养不肖,乱的极致可以灭贤。“忎(仁)者为此进”下有缺文。“如此也”前有缺文。“如此也”一句乃总括以上的结束语。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