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舜传(节选) 徐北文 巍巍泰山,煌煌帝俊 日乘神鸟飞泰山——距今七千年前东夷人烧制的灰陶尊上所刻画的图像,其中的山,有时绘作五个峰尖(如莒县凌阳河、诸城前寨等处发现的),有的绘为三个峰尖(如莒县大朱村发现的)。有人就按照三峰、五峰的形状找出附近相应的某处山,企图予以落实。殊不知作为一种通用的标志,甚至是文字,是不应如此死板的。甲骨文、金文、秦篆和汉隶的山字写法也不尽相同,但不妨碍大家认为是同一个“山”。事实上,泰山的形状不可能如此规范化,甚至它的命名也是如此。泰、岱、太、大四字古时读来是一个音,是可互相替代、通用的。东夷人那时居住在四条河流之间,西边是河水(古黄河自豫东鲁西一带北折而东流至天津附近入渤海),东边是淮水(现在是潍河,从日照经诸城、潍县北流入渤海湾),北面是济水(清末黄河决口,由河南铜瓦厢夺取济水故道,东折经流济南由利津入海,现山东境内之黄河古代为济水),南面是江水(“江”古音“洪”,亦作“鸿”、“洚”。当时夷人所看到的河流以淮河的流量最洪大,故称之为江水)。中华自古祭祖不绝的四条大河,其名称、实体皆有变迁。这四条大河称为“四渎”,最初是指潍河、黄河、济水、淮河。随着古人的视野扩大,才知道潍水太短小,淮河之南尚有水量更大的长江,于是改称原江水为淮水;去销旧淮(潍)水,把江水之名,称其南面的更洪大的长江,河水与济水保留原名,是为战国以后的“四渎”。但不料其后济水又消失,四渎也名存实亡了。且说当年夷人生活在河(今豫东之黄河)、济(今山东半岛之黄河)、淮(今潍河)、江(今淮河),所谓“四渎”这块狭小的空间之内,其心目中的“天下”的面积是很小的,他们以为遍布大地的八大神祠,从最东的日主(成山角)到最西的兵主(今寿张),就是世界中心,也只是占有着今山东省的版图而已。那末在古四渎之内,八大神祠之中,夷人所见到的最大的山就是泰山,他们以为这是天下最大最高的山了,因就称其为“大山”,大山就成了泰山的专有名词,其除任何山皆不能称这个“大”字,于是在“大”中间加一点为“太”,写作“太山”,以免与一般的山相混同。后来人们视界扩大,知道太山并非是海内最大之山。为了对此山的崇拜,就选用同音的“泰”以称之,遂写为“泰山”了。战国时由齐国的稷下学宫培育出的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提倡五行更代,并说改朝换代之后要到泰山之顶向上帝报告,求得认可。因此在泰山举行封神大典,以宣布朝廷换代。当时“太、代”的读音相同,因此又把泰山称为“岱宗”,或单称为岱。泰山是王朝更代之所,也是人类一生交代之处,古人相信四方之人死后都要魂归泰山,因此世世代代的列祖列宗的灵魂都归宗于泰山,这一点显示出“代山——岱”这一合体字的含义,也体现了“岱宗”命名的内蕴。故而神乌负日腾飞之山,不是日出之外的成山角之东的瀛海中汤谷之上的神山,更不是夕阳降落于虞渊之前的崦嵫山,而是行至大地中心,天穹最高处之下的泰山。刻画这座神山,取得装饰性的效果,不论是三峰之像,或是五峰之像都可以,当时人们是不会误解的,所指的就是泰山。 五千年前,泰山是东夷人的祖宗之山,是岱宗。其后人们认为有三位上皇(天神)——三皇管理宇宙,天皇管天,地皇管地,泰皇管人。泰山之称为泰字,就因为泰皇(人皇)所依降和馨享祭献之地。这说明泰山是夷族的中心地带。现今,用以古文化类型而命名的,指七八千年前者为大汶口文化,四五千年前者为龙山文化。大汶河在泰山南麓,龙山在泰山北麓。这虽是现代考古学家所命名,应属偶然巧合,但在更深广的意义之上考察,却自有其必然性。自夷人中心区的泰山辐射至八方,合称为九方(又名九有、九隅,即九州观念的雏形)。西方以兵主祠附近的陶丘;东方以四时祠附近的诸冯,两处为次中心。诸冯一带山明水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夷人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当中华各地的交流扩大,西方的羌人,北方的严允人,南方的苗人与夷人交往日益频繁,各族也因天灾人祸之时互相迁徙,潍河(当时的淮河)许多地区渐渐出现了五方之民杂居之处,而诸冯地域以及迤东的滨海之外,也即胶东半岛,却因为地处东海半岛的偏东之地,比较封闭,外族人难于迁进,因此成为夷人的大后方,是夷人最密集的地区。甚至经过了两三千年以后的王莽篡汉当政时,曾经改琅琊郡之名为“填(镇)夷”。甚至直到当代的胶东方言也与今山东西部的方言有较大区别。今天,他们还读“人”为“夷儿”,保持着数千年之前“夷=人”的人、夷不分的古老习惯。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诸冯这一方土,是夷人的最后家园的特色。它的南海岸的琅琊山北麓的居邑,是夷地的著名集会之地,因为四时主神祠就属本邑管理。在琅琊邑之北约六七十里地有一座比琅琊山更高的山,名叫大耳山,它高耸的主峰,凌云而起,忽然将其顶峰向西扭转朝西北方向,因此人们都叫它“回头山”。当地传说这座大耳山原来是一只巨大的象,名叫“大耳王”。它原在泰山周边的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因为身躯巨大,食量也大,每天要吃光几十顷的林木草丛。它从济水南岸吃起,吃光一片就向南迁,它绕过历山、五峰山、方山一路吃去,不久就要吃到泰山大麓的丛林了。眼看着泰山上的树林也要遭殃,众鸟百兽齐到梁甫山地主神那里求救。地主神吩咐大耳王道:“汝离泰山,以守东方,永镇海隅,不饥不渴,勿复饮食,往钦哉!”那大耳王卷鼻敛耳,向泰山拜了几拜,然后仰鼻长啸,一路沿济水东行,又顺潍水南行至诸冯,慢慢蹲下变化为大山,但是它仍然怀念泰山老家,回头西望,这就是大耳王回头变山的来历。 却说大耳山(又名回头山)下有座山村,名叫虞墟,住着十来户人家,都是虞氏一族。虞氏本是以打猎和驯养兽类为生的,所以管理山林野兽的职事,就名为“虞人”。那时人家都兼有两个种姓名称,一个是男人专用,称为氏,置于名字以前,如吕尚是吕氏的男子名尚;另一个大都为女子所有,称为姓,置于名字之后,如吕氏的女子称为某姜。吕与姜是一个家族的男女所分用的姓氏,但有时也可通用,如吕尚俗称姜太公等。且说虞氏一族的姓为“妫”,是“为”字加女旁[古时的姓大都有女旁,如姬(姞)、嬴、姒、好……]。“为”字的篆书是动物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依据秦篆,误把它看成是只猴子,然而其实是表示一只“手爪”放在“象”头上的象形字。“为”的本义应是驯象的意思。那末,虞氏人家的姓为“妫”,与“虞”配合起来就表示这个种姓,原是驯养大象为其主要职业的。四千年前,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地区,气候燠热,雨量丰沛,原始森林密布于泰沂丘陵,特别是泰山迤西,处于中原大平原的边缘,从丘陵到平原的过渡区,当时绵亘千里的大麓丛林,平坦而又草木丰茂,正是象群生长繁育的好地方。虞氏家族的祖先据说是从泰山大麓迁来,更有传说道,他们原来是伺候大耳王的,当大耳王被发遣到诸冯之地,虞家也随同而来。众象之王化为大耳山时,他家也就世代居住在此山之下了。不过其时诸冯一带的半岛地区,很少见到象群了,它们仍在中原大地的丛林中活动,但在其后的一千年中,到周代初年已逐渐迁移到苗蛮之地了。 小舜就出生在这神奇地方:“屋后高人云霄的山原是大象王变化的,怪不得叫做大耳山呢。这象王原来也想家,变成山了还回头望着故乡呢,所以又叫回头山。俺虞家既是随象王迁移到这里的,俺老家不就是泰山吗?”小舜听到大人们的传说,很惊奇,很自豪。“原来俺老祖是和大象王一伙的,俺老祖和大象王交往结友,真是好夷儿!俺老祖原是家在神山的人啊。阿母说那神山太大太大,就叫太(泰)山,凡人登不上去,在云深处,上面住着神人,这就是美丽的玄女。”小舜知道这些故事后还不满意,一个个的问题接续联翩而来,他睁着明亮重瞳的大眼,渴望着母亲的回答:“阿母,玄女是什么样儿啊?”孟嬴满肚子装着故事和歌谣,就拍着巴掌轻轻吟道: 那玄女,真好看。 柳叶眉,杏核眼。 桃花腮,梨花脸。 高发髻,赛鸡冠, 那身子,凤一般, 尾巴长,翅膀宽, 五色羽,光闪闪。 把风呼,将雨唤, 越流海,腾高山, 振翅鸣,亮了天。 招亡灵,送子男。 驱邪祟,兆丰年, 佑下民,保平安。 小舜听得入神,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玄女吃什么呢?”孟嬴又拍手吟道: 吃仙桃,没有毛, 吃丹杏,稀溜酸, 吃栗子,面丹丹, 吃红枣,甘口甜。 “玄女住在哪儿呀?” 大梧桐,高百丈, 树杈上,筑楼房, 把树叶,来铺床, 扯白云,当幔帐。 摘颗星,代灯光, 冬日暖,夏天凉, 高摇摇,好清爽。 “玄女和谁玩儿呀?” 有神使,黑老鸦, 红爪子,红嘴巴, 俏身量,懂人话。 有多少,十万八, 飞四方,去观察, 回泰山,返老家, 报玄女,叫呱呱。 “噢,老鸦是神使啊!”“不都是,只有泰山上的红嘴俏老鸦才是哩。神使飞四方,替玄女传话报信的。”“阿母见过玄女没有?”孟嬴抚了抚发鬓,轻轻说道:“孩子呀,也见过也没见过。怎么说呢?怀着你的日子,有一天一群老鸦落在院子里啄食,其中一只,那羽毛晶亮亮的,身子细络络的,忒俊忒好看。再一看,红嘴红爪——这不是泰山神鸦,神使吗!俺抓把米,伸开手还没有撒,它就飞到跟前来了,啄了一嘴米粒,来一个亮翅儿,盘旋了几遭就高飞远走了。”“阿母,后来呢?”“后来呀,俺梦见那神使飞到屋里,好像是用翅膀一扫,我朦朦胧胧,就见那鸟不是老鸦了,变成一只大锦鸡的样子,却是长得一个美人脸面,那头发是绿色的,梳了十凤冠似的高高望儿,斜插着绢条叠的红方胜儿,真是俊极了。谁知,她猛格顶地扑过来,我就觉得气闷,憋得喘不过气来,我就大声喳呼。”“后来呢?”“后来呀,阿父就摇晃我,说你怎么和老母鸡似的——咕咕什么?我说‘俺是大声喊的啊’。‘哪里哪里——阿父说——俺睡梦里听见母鸡咕咕叫,恍惚又像是俊雉鸡儿的腔,咕咕着说要给俺治眼哩。’孩儿啊,后来生下了你,俺公母俩寻思,你是玄女阿母送来的山娃娃呢,兴许是只俊雉托生的呢,你要给阿父治眼疾哩。要不你的眼为啥这么晶晶亮,是个重瞳仁呢。为你的眼睛忽闪忽闪地忒亮,俺俩就取了个舜的名,舜就是瞬啊,也像鸥俊鸟儿那么俊的啊。”“噢!”小舜恍然大悟似的听了阿母的讲话,他隐隐觉得自己是个有来历的不凡的夷儿,觉得世上的许多事将要靠自己做,于是他郑重地说:“长大了,俺要给阿父治眼,要帮您干活,要帮世上的老少爷们干活儿!” 自那以后,小舜不仅想着父母和墟里的老少爷们,以及家里的大黄狗,还想着那古老的大象王,泰山玄女,还有十万八千只红嘴的泰山老鸦。这大耳山,这鸟这兽,好像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都是亲戚眷属一样的哩。然而更多的问题又产生了:“阿母,俺是您生的,玄女是谁生的呢?大象王是谁生的呢?咱家的山是大象变的,旁处的山也是牲灵变的——是老虎、黑熊变的吗?这神使老鸦,这天地日月都是怎么来的呢?”孟嬴家务事很忙,无暇回答这么些问题,她自己幼年时也有类似的问题,大人也给解答过,可是从没有像小舜一样有这么多问题,有的问题自己连想都没想到过,确实难于回答,就说:“阿父知道,你去问他吧。”小舜怯怯地望着阿父,这瞽叟平时在家老板着面孔,端着一副家长的尊严架子,对妻子呼来喊去,一句话顶多蹦出三四个字儿来。何况他虽不干家务活,却一天到晚忙得很。只要在家,他清晨要到西南角奥神前叩首,然后背盲唱词几大段。饭后又要调理乐器,他发明了琴之后,又想给琴找个伴,再发明一架弦儿更多的瑟,所以不是调弦就是试徽,整日忙个不停。小舜不仅不敢去问,也不忍心麻烦他老人家。看到儿子为难的样子,孟嬴就说:“等着吧,到琅琊山赛会时,阿父要唱成本大套的《本诗》的,那时你就知道了。”琅琊山唱《本诗》,一年一度,然而头几年小舜幼小,未随大人去,去年里去了,才5岁的孩儿,不懂事儿,听了几句就呼呼睡去。今年,小舜长了一岁,觉得自己是个很有能力的夷儿了,非打起精神聆听阿父唱《本诗》不可。因此,小舜跟父母来到琅琊山以后,眼巴巴地渴望祭赛的到来。这天晚上,阿父到斋堂岛去斋戒,单等翌晨祭典的举行。这小舜在阿母哄劝下,拜别了巫都、巫嫦二位巫儿,回到中霤下的火坑边,听着外间铿锵的琴声早早入睡了。 刚过子夜,斋堂岛斋戒的人们已起身,用花椒水漱口净面,束发戴冠,干净整洁地乘舟返回琅琊山。琅琊山下的职事人员也已早起清扫祭坛,准备供品。巫儿们更是涂油抹粉,梳妆打扮,盛装待发。孟嬴擦拭好乐器,熬好枣儿粥,把睡眼惺忪的小舜叫起来,瞽叟及斋戒人员等行大礼之后才吃饭的,所以娘儿俩匆匆吃罢早饭,穿好衣服,怀中揣上面饼,静等祭神大典的开始。 天刚蒙蒙亮,在晨鸡乱鸣中,远远听到牛角的号声鸣鸣响起,这是浮海的斋戒队伍的船只到了。接着岸上的几十面从鼓鸣鸣地回应。家中的妇孺纷纷出门向四时主丛祠方向的琅琊台边走去。原来在越王勾践和秦始皇到琅琊山修筑巍峨的三层崇台之前,这琅琊山本来就具有天然的台形,其后的两位君王不过先后依山形修筑,因地制宜而已,所以在几千年前早已被当地人称为琅琊台了。这丛祠却筑在台下的三面高中间平的丛莽灌木之中。环着丛祠的山岗上,现在熙熙攘攘地站满了观礼的远近各地的人。小舜跟着阿母来到丛祠之外的大场地上,招呼着巫都和巫嫦等巫儿们聚集在一旁,等待演出。这时天刚破晓,东半天已显现出鱼肚般的白色来。 只听得海岸边鼓声渐渐走近了,出现了八面竖挂的旌幡,八面横张的旗帜,这是迎接斋戒人员的仪仗队。在两边肩挎细腰长鼓的鼓手的护夹之下,由三老、五更、祠正带领的斋戒者都肃穆地走来。那瞽叟由礼相引领着,紧跟在祠正之后,放心大胆地在队伍中走着,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潇洒。小舜母子看着他挺身昂首,高高个儿,宽宽肩膀——“他若有副明亮的眼睛,还不知有多么威风哩。”队伍在丛祠前专用地中央按九路纵队排好,其中左右四路皆以旌旗领头,腰鼓手在方阵两翼列队。观礼的人群在场地四周站立,从鼓队在西侧排成半圆形。旌幡旗帜在纵队之前飘扬。这时礼相由中列出队,他峨冠博带、穿着白练缝制的长袍,拱手面东而立,然后双手紧扣高举过顶,慢声喝道: 伏以——东向夤宾—— 全体队列“刷”的一声都转身向东方。礼相喝道:“跪拜——!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前趋,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逊步归原,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随着喝礼的号令,场中队列人员,都整齐地跪、拜、起,恭敬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四周观礼人员都在原地下跪随声叩首。礼相又喝道: “鼓吹齐奏!” 于是螺号悠扬,角声鸣咽,腰鼓清脆,鼍鼓雄壮,在大鼓的节奏引导下,众声齐鸣。而那大海之上,万波涌动,东方天际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于是一轮红日在海中跳跃喷薄而出,深绿的海水变为金黄。人们兴奋不已,只听礼相喝道:“歌赞!”只听得悠扬的定音埙响起后,大众齐唱—— 卿云烂啊—— 虬缦缦啊—— 日月光华——旦复旦啊! “夤宾初日”的仪式已毕,由二人抬着竹筐中有十只宰好的兔子,向大海投下作为祭品,郑重而又热闹的奠祀四时主的大典就开始了。 原来在丛祠中心的那尊四时神的主位——半圆形的大黑石之前,已铺了席位陈列了太牢三牲:新屠宰的全牛、全羊、全猪。牛居中,左羊,右猪,头朝石主,前后蹄屈为跪形。三牲之后列有一陶鼎、二陶壘、二陶簋等五供。鼎盛肉羹,壘盛醴酒,簋盛粟米,五供前设大陶尊储郁鬯酒,陶尊内插放木杓斗,以备舀酒。陶尊两侧各置木爵一个。石主的后方挖一土坑,坑中点燃着熊熊的木炭,坑上排列着若干薄薄的石板条,这是准备祭后散福烤胙肉时用的,现在则堆着干枯的香草(兰、蕙及花椒枝、檀木片等),并浇上猪羊的脂油。 由三老五更率领执事人员,以及外方朝拜人员的首领,进人四周的灌木圈丛之中。三老中的宗老,虽然他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平日不管事儿,却因为辈分最高,这时却担当着主持大典的主角。他首先出列靠前面向石主,左右两侧则站着祠正和礼相。在礼相的长喝声中,典礼依次进行: “焚香!”石主后的火坑中,堆放着香草香木,香草香木下面是木炭,经过拨煽,马上燃烧,烤着了香草,哔哔剥剥地冒着火星儿,阵阵香烟缭绕,上熏于天。 “奠酒!”宗老躬身端起由祭酒舀上鬯酒的陶爵,双手拜向石主,然后转身一周,再面向石主,恭敬地倾倒木爵,使侈口向地,爵中酒液缓缓流淌至土地上。“再献!”“三献!”三次献酒,浇奠完毕。 “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前趋……”众人在三老五更的率领下完成了三跪九叩的祭神大典。 众人拜后,留下执事人员切割祭肉、炙烤准备分胙散福之外,又在三老等的率领下绕石主一遭,走出丛祠,又分散在坛场四周。正北一侧是三老等的座位,正西一侧则是乐师及吹鼓手的席位。瞽叟也来到了乐师席位,和本地几个盲人吹竽队坐在一起。竽队旁则是孟嬴的琴位,还有妇女们组成的管乐队——笙、笛和排箫。最为壮观的是钟磬队了。那时的编钟还是木铎的前身,是用木头控制的,好似后世的梆子一般,大小依次排列,悬在木架上,共有12个。编钟是乐石打制的,依音高的阶位悬挂于另一木架上,也是12枚。钟、磬各有二乐师,皆以双手各执击棍演奏。钟磬两旁则是悬着大鼓的木架。挨次则是螺号、牤角号的吹手队。这些乐队列坐以后,只听得礼相喝声又起: “迎神!”只见巫都浓妆艳抹,率领巫嫦等20来位巫儿列队出来,由旌旗手们打旗领头,绕场而行,在笙竽合鸣中,鼓点的节奏中,踏舞前进,走向丛祠的石主跟前去。这时石主的圆石后面露出一张漂亮的笑吟吟的神尸(一个小伙子充当的)的面孔来,女巫们拍手齐喊“出来,出来”!那小伙十七八岁,八尺长的个子,膀宽腰圆,双目炯炯,本来就是姑娘们最喜欢的偶像。这时头戴绿柳树编的插上鲜花的花冠,身穿黑白蓝红与黄色搭配缝制的四时五色吉服,更显得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神尸是神灵附在人身上的载体,他现在已不是人,而是神——四时神了。大家都像对待神明那样地尊敬他,然而巫儿们并不怎么严肃对待,而是笑嘻嘻地簇拥着他,挟出丛祠向坛场走去。 场地上一见神尸被迎接出来,立刻鼓乐齐奏,沸腾起来,礼相的喝声也听不到了。只见神尸一溜歪斜,表示神灵附体后尚不能适应的样子,故意惺忪着双眼,似睡非睡,如醉如痴,双手架在两个巫儿的身上,左拥右抱,嘻皮笑脸地踏着钟鼓点儿行到场中央坛位上立定。祠正带着执事人员抬着个大酒尊,斗杓、酒觚以及木案及其上摆着的枣脯、柿饼、煮粟、松果四色佐饮的果品,恭恭敬敬地放在神尸面前。祠正叩拜后,高举酒觚,奉于神尸,他却不答礼,大咧咧地一饮而尽,连饮三杯下肚,只见他脸泛桃花,口飞凤凰,长啸一声,乐师们立即竽笙齐鸣,钟磬合奏。他在细吹细打的伴奏中,巫儿的陪伴下,出位登场,用模仿小儿的稚嫩的声腔,唱着一种拗舌拌口的“八哥”调儿,边舞边唱: 风抬轿啊——云打旗, 云漫漫啊——雨及时, 风习习啊——顺四季 朕降灵啊——安众夷。 他每唱一句,众巫都和一句,到末一句时,全场齐和,连续三叠。这时,鼓角忽然齐鸣轰响。从四方各跳跃出一支舞队来。 一支打着绿幡,还有长杆顶端扎起用苘线染成的绿旄头,四周垂着绿流苏,引着一条青龙,蜿蜒迂行。一支打着红幡,红旋头、红流苏,引着一只朱雀(凤凰),鼓翅翔行。一支白幡、白旄头、白流苏,引着白虎咆哮扑行。最后一支是黑幡、黑旄头、黑流苏,引着玄武(乌龟,龟背上缠着灰蛇),蹒跚爬行。这四种动物(名为四灵)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由几个人一组,身披麻布苘线以及皮革等材料扎制的面具和外壳装扮的。女巫们分别手持藤条,上端分别扎着用彩绢抽扎的四季花朵,夹在四灵之中,手挥花枝扭腰叉步,婀娜而行。四灵队伍顺场周行一巡,每逢靠近中央坛位,于是龙飞凤舞,虎跳龟旋,表演一番。女巫们则分别手持四季花朵,颤巍巍地挥着藤条杆子,时不时地朝着神尸身上点戳一下,逗得神尸一惊一乍地边饮酒边将觚中残酒洒向女巫,彼此调笑取乐。 四灵朝神舞蹈过后,巫都即走向孟嬴,请她伴奏。小舜本和附近的儿童结伴观礼,这时跑到阿母跟前,捧起埙来吹声定律,孟嬴紧弦调徽,铿锵而弹。瞽叟也不怠慢,操起渔鼓,让人引到琴边,那渔鼓是个二三尺长的竹筒,下端蒙着蟒皮,用手拍击上端,铿然有声。瞽叟身手不凡,一只渔鼓,他能拍打出宫、角、徵三个音阶,而且音色优美。调音定律已毕,巫都手持五色旗旒(用五色素丝缚缠而成的球)等,当做指挥棒,高举一挥。孟嬴弹起《云韶》调,在编钟编磬的清越声响的衬托下,加上渔鼓的硁吭,琴音悠扬。全场静下来,清听这新发明的尖端乐器的美音妙乐。场中央则有四佾(列)女巫,分穿代表四季颜色的青、赤、白、玄的绢襦纨裳,又分别手持春梅、夏荷、秋菊和冬天的松果篓子,随声起舞,变换队形,缓舞曼唱,又有西厢乐队的男声相和。 忽地在打击乐声奏鸣下,巫嫩与几个小巫,促节紧拍地率领着伥子队迅速出列。这些伥子是童男童女扮演的,男孩扎着朝天锥髻,女孩扎着双牛角盘髻,都是采丝缠扎,偏插着绢花和方胜,个个手执一对短棒而舞。小舜瞪大重瞳,羡慕地望着他们,看见有的伥子跳错了步,插错了队,就暗暗着急,恨不得替他们使把劲。在伥子的蹦跳中,有个孩子掉了裙裳,露出光屁股和小鸡鸡,小舜也和大家一起大笑,那孩子却哭着出队,朝他阿母处奔去。然而大家并不当回事儿,照跳不误。只听西南角一声长嗥——“咱们啊”!接着唱道: 日出哎——作! 日入哎——息! 随着歌声一位壮男上场了,脸上挂着副苘线礼的白髯口,扮作老者。他用高亢的歌声唱出这两句,乐队里就发出男女混声的和唱—— 皇天哎——帝! 甭费哎——力! 而那伥子们两手都执短木棒,频频敲击,和着舞步,欢跃地表演起来。这就是《击壤调》了。 在欢歌快舞之中,神尸在几位巫儿带着几分作弄心情的敬酒献饮之下,也乐得将计就计,和她们调笑着不断地饮酒,这时已经酩酊大醉,箕踞着坐在坛位上,赖有两个小巫在其背后用力撑着才未倒下,但已开始打鼾入睡了,然而这时也到了送神的时候。只听得石主那边“嘭——叭,嘭——叭”地爆竹声炸响了。原来职事人员将太牢三牲肉脔切了,在石主后火坑上炙烤作向已毕,于是便用新截的两端留隔皮的竹筒子放进坑中炭火上,竹筒起爆,因坑上压着石板条,火爆不到上边去,所以嗡声嗡气的打阵雷似的响起来。祠正与礼相立即率领旗幡手、角鼓手们,匆匆列队来到神尸前,喝和叩拜如仪,按礼仪此时应由神尸出位唱歌,群巫相和,共同表演送神舞的。不过,在历来执行中,因尸醉巫疲众人乏,只是比划几下,把礼数点到为止罢了。那神尸被两个壮男架起,半拖半立着,口泛白沫,已不能唱了。巫都早有准备,摘下神尸的花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双臂高伸,转了个圈子,表示神灵已降附在她身上了,她已是神尸的代理了,于是用仿着神尸的腔调唱道: 礼仪成,角鼓鸣。 四时花啊——英英。 美人唱啊——清清。 朕安享啊——岁丰。 和风吹啊——归程。 众巫齐和道:“乐莫乐啊——新相知!悲莫悲啊——生别离!”反复三叠,那神尸被个壮男背起来,一路小跑,一溜烟似的送出场去了。 职事人员抬着十来个大筐,盛着烤肉块来到场地。人们纷纷而起,络绎而来,由祠正监临,分胙散福。众人领到尚带着烟熏入焦味儿的烤肉,附近的回家,路远的就地,享受着福食美味。祭神酒则由瞽师女巫们分享。大家在聚餐中休息,准备下午聆听祖传的《本诗》。这正是小舜渴望企盼的。 太阳偏西,约摸未时左右,场中央已排好乐位,面向南方,前列置琴几,中列为六个管乐师席位,后列中央为编筹一架,其两侧各有悬着小鼓的架子一个。说明这些乐器组合是属于清平而下火爆的伴奏。不久,号角声呜呜吹起,众人都返回场地,并不坐在场地四周,而是在乐坛之南排列为扇面形,朝北拱卫着乐坛,以便就近聆听。小舜由巫嫦带领,连同她家的几个小孩子也排坐在前列。“哑静!乐师就位!”随着礼相的喝声,只见鼓手磬师领着几位盲师进场各就各位。孟嬴执着明杖,导引瞽叟坐于琴旁,然后就位于琴几之后。在吹竽调弦定音的叮冬声中,由祭酒代表三老五更上场大声道:“咱们恭请大耳山虞墟的暨史太师吟诵《本诗》,哑静无哗,大众谛听!”他举着一爵甜甜的醴酒献于瞽叟,瞽叟肃立接酒高举,然后向石主方向浇奠此酒于席前。调正也端木盒,盘上有一陶壶,中盛黄芩、薄荷、山楂片、金银花和蜂蜜烹调成的甘汤,放在瞽叟身旁备其口渴时饮用。祭酒向众拍掌示意开始。瞽叟用手拍了拍斜挎的渔鼓,乐队的开场鼓吹奏罢,孟嬴先弹了一小节开篇曲,瞽叟诵道: 皇天后土,四时神主, 百灵众鬼,列宗列祖, 诸冯父老,琅琊士女, 人神欢会,上帝降福。 瞽叟那“抒情男中音”的嗓音,吐字清亮,行腔自然,浑厚而有磁性。这种极富感染的声音,把全场听众都吸引住了,小舜更是觉得阿父是那么威严而崇高,怀着无限虔诚皈依他的感召,恭敬地谛听着: 最早最先,千万年前, 宇宙洪荒,茫茫一片, 不分四季,无岁无年, 昼夜不清,处处黑暗。 五彩凤凰,灵异善变, 化为帝俊,人身鸟面。 创造万物,神力无边。 开天辟地,开河堆山, 巨鳌负地,神柱撑天, 呼风唤雨,四季轮番。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 圣女羲和,美貌翩翩, 来配帝俊,生子浑圆。 其名为“日”,光芒照天。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排行,是名十干。 俊命十子,按天值班。 每人一班,从晨到晚, 十天一旬,一月三番。 晨栖扶桑,夕经虞渊。 准时接班,不得错乱。 爰有神乌,三足为踆, 翅大力强,载日飞天。 东起汤谷,奋力向前, 飞降蒙谷,行程亿万…… “哦!神乌是不是和泰山的红嘴老鸦一家呢?它叫踆乌,阿母梦见的鸟是雉鸡儿,那上帝也名俊,踆、俊都是念一样的音,是不是都是一家呢?”小舜想到阿母讲的瞽叟梦见俊(鸟)鸡生了自己,又取名为舜,忽然悟到自己竟和天帝、神乌是一气同根的哩!他觉得又惶恐又骄傲,我这个小孩子居然是来历不凡的哩!(尊敬的读者!笔者在此冒昧插一句:“舜”在古代的读音与“俊”、“踆”、“俊鸟”等都是同音字。) 这时瞽叟又演唱起月亮的来历。原来帝俊又和另一位圣女常羲相婚配,生下了十二个女儿——月亮。她们按排行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支。也是轮番值班,不过不是按天,而是按月,每人值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合,六十年为一周,即是“甲子”了。 接着瞽叟唱起:帝俊不仅生下了众多的夷人,而且也生了边远地区的人民,他和另一女子娥皇生了不庭山的三身国人,他们都姓姚。又生下重阴山下的吃兽肉为生的季厘。又生了合虚山的中容,他驱使熊罴虎豹,打猎为生。此外司幽国的晏龙,白民国的姓销的帝鸿,甚至极西方的姓姜的黑齿国,姓姬的西周国……都是他的子孙。小舜不禁兴叹道:“天下一家哩!都是一体同气哩!四海之内,原来都是兄弟姐妹啊,太好了。”这时,只听琴声悠扬,磬音清脆,原来瞽叟不唱了,暂时停下饮那蜜浸的黄芩、山楂泡的甘汤。休息片刻,渔鼓又“铮铮”响起。瞽叟那浑圆的软中带刚的声音又继续响彻全场—— 大地上,好风光, 咱夷民,乐未央。 凶运来,突反常, 十兄弟,红太阳, 兄欺弟,弟乱行, 争先出,闹嚷嚷。(乘俊乌,离扶桑,) 十太阳,齐放光, 吐天火,烤下方。 草木死,鸟兽伤, 要躲烧,水中藏, 谁知水,热如汤, 入洞穴,趋阴凉。 帝俊知,疼得慌, 派仁羿,降下方, 赐神弓,配箭囊, 命仁羿,管太阳。 十太阳,驾乌翔, 满天转,各逞强, 不服管,胡跑乱跳各逃亡。 ——唯我仁羿,手段高强, 神箭射出,高万万丈, 既快又准,哪里躲藏? 大哥东窜,二哥北藏, 老三奔西,老四南闯, 五六七八,跳井钻仓, 老九老十,哭叫上苍。 十太阳,怕得慌, 告仁羿,愿伏降, 不再争,互相谅, 兄爱弟,弟敬长, 兄弟和,笃伦常, 按大小,顺排行, 轮值班,万民康。 其后,瞽叟又叙述十个太阳受管教后,大地上又不太平,郁郁森林、莽莽草原,凶禽猛兽,毒蛇妖物,活动于深山大泽,强凌弱,众暴寡,夷民遭害,灾难重重。万民求羿,为民除害,于是后羿张彤弓,拽素矰,百发百中,追南逐北,诛杀大牙凿齿虎于畴华之野,射死九婴水怪于凶水之上,在青丘泽边射下了大鹏疯鸟,在洞庭岩上劈断了百丈毒蛇,在桑林丛里捕捉住封豕猪王。尤其是那怪物猰、,原是天神死后所化,它人面鳞身,豹尾虎爪,见人走来,啊呜一声,使人惊心丧胆,立即死亡。好个后羿,朝那血盆大口就是一箭。“啊呜”难叫,一命呜呼了。从此天下太平,万民皆喜,尊之为后,号为仁羿。小舜听到后羿如此英雄,为民除害,一个高大威武而又仁慈的夷儿形象,在脑际浮现出来:他身高丈二,目光炯炯,手执彤弓,腰挎箭袋,大步向山河林野跨去。于是猛兽凶禽纷纷逃跑,这时太阳更亮,月亮更美,人间充满了铿锵的琴声——正是孟嬴的“曲终奏雅”的音乐把小舜从沉思凝想中召唤回来。只见人们纷纷起立,不少人,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手捧皮币(鹿、狸等动物的皮革)和束贝等珍品,拜手奉赠于瞽叟之前,瞽叟夫妇一一叩首答拜,声声称谢。 《本诗》演唱完毕,小舜恍似长大了好几岁,他觉得当一个人,多么尊贵啊!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啊。翌晨,他和父母拜别了相送的琅琊山父老,向大耳山前行时,他觉得天忒蓝,云忒白,树木更茂盛,鸟鸣更清脆,而那位执行前卫的大黄狗也跑得更欢了。 太阳西沉,只见大耳山苍翠如画,遥遥在目,它仍然执拗地回头西望,望着它的远古的老家——巍巍泰山。 (《大舜传》,济南出版社,2009年) 5 i# f: o3 P# N) X; t- W6 }4 k9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