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与一座城 赵鹤翔 天地造化,使得这座城几乎到处从地下冒水,多至几百处,名泉七十有二,趵突为首,“天下第一”。泉水汇集一处,映照得那片天地一片光明。 想来,当年的大舜就是因为看中这方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才在这里落户的吧。 当年,杜甫东游,在兖州拜谒诗兄李白,赋过《望岳》之后,继续北往,来到济南探亲访友,其间,应李北海李邕之邀,出席了在历下亭举行的宴会,文人兴会,多有诗赋应答,敬陪末座的青年诗人杜甫遂发出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绝唱。有人戏说,当年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诗人杜某,吃了人家的嘴软,难免不来点令人欣悦的应酬之词,奉承在坐之人为“名士”。想来不会。这里且不历数杜甫造访济南之后的济南名士,在这之前就数不胜数,虞舜大帝当属第一位。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命意,除去文字可考的史实和地下出土的文物佐证之外,还应包括口头传说,即被世代人群作为记忆文明(非物质文化)口头相传下来的极为珍贵的部分,这被称之为以人为本的“活体传承”。记忆为人类所独有,传承更为人的智慧本能。赋予这类文明以必要的“符号系统”作为载体,体现出后来人对前人传说的认同,更期望后来人作为民族之魂的瑰宝珍惜宝爱并绵延薪火相传。 舜耕历山(千佛山)、舜井(舜井街)、舜庙、阳光舜城、历城县、历城区、历下区等等,这“符号系统”,都是由于一位史前文明就活跃在世界东方这片热土上的伟大人物——舜。 舜,属于“三皇五帝”之一。传说他出生在今天山西永济黄河岸边,双瞳孔,以善待后母和后母所生弟弟传名,成人之后来到济南,躬耕历山之下,谱写了我国农耕史的开篇大序。当时犁头由石器做成,拉犁的大象要经过驯服,试想这有多难。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取得众人拥戴,做了大部落首领,他被尧帝赏识,许嫁娥皇、女英二女为妻,后禅让帝位。他效法先帝的做法,后来又把帝位禅让给治水能手大禹。 出生在济南西方的大舜,离家出走为什么不往西、南、北方向去,而来到东方的济南? 地理、历史、人文学家普遍认为,早在大舜之前更遥远的古代,我国文明由三个大板块组成,即江北至秦皇岛沿海的“海岱文明”和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大江大河文明,这已被历史和会说话的地下文物所证明。济南处在“海岱文明”的中心地带,大舜东去来到我们这方有山有水的宝地落脚,起步他的大帝事业,顺乎天经地义。 大舜的仁、善、智、才,作为灵雨甘露,首先洒布在齐鲁这片大地上,他的孝悌、爱人、勤劳,以及作为领袖而应有的仁德和组织才干在这里养成并影响全中国。 笔者认为,齐鲁文化的渊源理应追溯到虞舜大帝的哺育这泓源头活水。 早先的“海岱文明”,多指人类万物繁衍的物质文明,而“齐鲁文化”则多指精神的思想方面。“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以泰山为界,南鲁北齐。鲁文化积淀以“山”为烙刻,齐文化积淀以“水”为浸润,海岱水山,山仁水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直至今日,齐人的睿智、聪颖、机敏,鲁人的仁厚、率真、刚正,皆能从缜密体察和可能的宏观统计学上得出。从孔孟到诸子百家,从杏坛到稷下学宫,这要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他们早,在政治和军事上,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经济上,当年的齐国都城人众云集,摩肩接踵,联袂遮云,挥汗成雨,撒豆成兵。 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点和中心点,在山左海右的齐鲁这片不太大的区间,形成这么两种既交叉又相融,既同质又别韵的文化色调,这在世界上亦属独有,恐怕只有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方能孕育出李清照和辛弃疾这样的一代大词人,他们的婉约缠绵和铜琶铁板,他们的涓涓细流和大江东去,皆为千古绝唱。 一个人在大地上行走,靠的是精神,精神的“钙”;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屹立,靠的是灿烂闪烁的民族文化。而传统文明,包括记忆文明,是最值得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大舜之于济南,令我们这些祖居、客居济南的人,引为永恒的骄傲! (《当代小说》2005年第3期) 9 L; o. k \/ i/ O"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