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3 19:48:28
|
只看该作者
好不容易有水能够流出来了,一阵冲刷之下,豁口两侧的泥土掉落,又把出口堵住了,让河水冲刷开两道口门间的40米大堤更是没有指望了。; b! J( o5 m7 I$ E
/ b, a6 w* j/ b& { 就这样昼夜不停地挖了三天,直到6月6日,黄河水还是没能放出来。
$ S; I8 p+ j/ \# X6 k3 x- P% J7 R! Z2 J# ?; {, u. b2 `/ J
在武汉遥控指挥的蒋介石坐不住了,“日必三四次询问决口情形”。直接负责决堤行动的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也坐不住了,亲临现场“监工”,加派39军一个团,在第一次决口以东30米处重新开挖。
$ |- v" U9 b( Q4 E
$ ~* t3 Q: S( b( ~* e. P: I- }) z% A 一昼夜的抢工,第二道决口迅速完成,结果却更令人沮丧。黄河浑浊的河水根本看不出深浅,直到第二道决口挖到接近水面时,士兵们才发现,靠近大堤的黄河水极浅,河底是一片沙洲,真正的主河道还不知离大堤有多远呢。
5 R0 O5 ^0 F& V( \; Z) @- @) A7 J6 H7 V5 k( C9 U0 B
而这一天,日军已经攻入开封,前锋抵近中牟。在赵口的决堤现场,隆隆炮声清晰可闻。/ [4 w/ R$ l) {6 J
5 v( C/ g& N' X! f4 A
在赵口决堤已经来不及了。 $ z/ F. G/ |2 T0 V1 W
! ^. c- N) Q* {1 l' e! S1 Z
( Y3 f5 N7 p+ \2 R" {$ h( N
2 H0 t! c2 \* ^( m3 q, c2 g( A/ y+ x: j7 n6 G
选址关帝庙. y% C! d7 x1 h/ V& [/ n
( }* A5 b; H1 I d7 T 赵口久拖不下,心急的不只是负责决堤的53军。53军所属的20集团军负责殿后掩护豫东大军西撤,必须挡住攻向郑州的日军。黄河决口什么时候成功,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宣告安全。) {; l& X6 H& l4 p
# j/ n1 }7 b; W/ l8 i) u, H
6日,负责53军西侧防御的新8师师长蒋在珍,带着参谋熊先煜来到赵口决堤现场查看情况。蒋在珍很快认定,“决堤进展不顺并非人力不够,而是计划不当所致”,于是建议在中牟以西郑县自己的防区内另辟一个地方决堤,经商震报请蒋介石批准,当夜就开始实施。
. E5 c2 l) D% c# Y3 {0 N# K
( Q$ i& C/ W6 y" X& S3 j 根据熊先煜的战时日记,当晚10时,蒋在珍等与前来视察的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决定由熊先煜来主持此事。熊“受命之下,颇感兴奋,夜24时率同工兵营营长黄映清、黄委会河南修防段段长苏冠军等,乘车前往花园口侦察决口位置”。
' K# h$ S8 v, s! |0 G. i" R- o5 Z* I3 g8 G) W' j
在这个“微风拂拂,河水潺潺,月光暗淡,水位莫辨”的夜晚,他们仅靠随身携带的四支手电筒摸索,并不敢盲目选址。天亮后,一行人再由花园口沿河往上游寻觅侦察,在关帝庙西核桃园附近选出了大致区域。
) Y- y7 a: x1 @. V, @) ^# F4 Y. ?9 L( q
就在这座关帝庙内,几个人虔诚地向当年“水淹七军”的关云长磕头敬香。熊先煜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关老爷,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惨。我们打不过他们,万般无奈,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 {( a0 R# z7 z5 _1 N9 G! }
5 S. f* s) Y2 h' v! ~) B' L P5 F 熊先煜最终选定的决堤处在关帝庙以西约300米处。这里水道曲折,压力比直线处更大,容易被水流冲垮。河水涌出后,行进路线和效果将和赵口一样。( f3 M5 N1 u4 b- C% l! m: {9 v
( m G1 A. |$ c* R+ \0 O! W. M
但熊先煜毕竟不是水利专家,他让随行的苏冠军表态。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治水者,苏冠军深知此地一决的灾难性后果,他目光呆滞,嚷道:“要死多少人……要死多少人呐……”0 l2 E' k1 K( }, R9 D+ D
) Y4 M9 w/ S, x9 S: ?( U# {7 i& T “死人是肯定的,在这里决堤,死的人会大大减少,你必须表态,行,还是不行?”熊先煜提高了声调。8 T2 o4 z# Y" D7 k
. y' ~5 f5 a& _0 Q 苏冠军看着地图,只能点头同意。工兵营营长黄映清此时咚地一声跪倒在地,热泪长流。熊先煜一行数人,全部随之跪倒,面朝波涛汹涌的黄河,大恸失声。
+ r$ `$ k: {- n2 o" {) `7 p, m7 H) ^6 N. ], H' T$ O
新8师的决堤行动随即展开。
7 `% H+ I6 X* I9 e0 ~5 y& P% u% s$ n; m5 {8 q
根据熊先煜记录的决堤方式,新8师显然吸取了赵口决堤未果的教训。他们在大堤顶部先挖掘50米宽,这样一来,可沿斜面挖掘,徐缓而下,放水时候不容易导致坍塌,而且即使挖掘到河底,仍然可以保持10米左右的宽度。( y$ t; C* E/ v; s* J6 }* m6 ?1 v* J" K
: N& J/ x$ S. W 决堤士兵“分由堤之南北两面同时动工,并各向东西掘土运土”。而且在掘土的时候又分阶梯,可以同时容纳多人分别作业。5 |3 e8 F& L# |. n9 O/ n
0 I) {) E* @. n
关于花园口决堤所采取的方式,最广为流传的是“炸堤”之说。而在对此事记录最为详细的熊先煜日记中,却只字未提是否借助炸药和大炮。其他亲历者的回忆也不尽相同,魏汝霖曾经数次提到炸药的功效,苏冠军的回忆中直接说是“炸堤”,新8师副师长朱振民的日记则这样记载:“(9日)上午6时起,用炸药将堤内斜面石基炸坏。”" H0 v( S/ w; O/ v- k
6 }4 k, f/ E. A$ N; x7 o6 T 对此,渠长根认为,“挖堤”和“炸堤”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决堤官兵应该是先手挖肩扛将堤坝表面浮土去除,然后借助炸药,炸开堤坝硬质部分,最后再用远炮轰击的方式,以加大决口宽度。
& e! u s4 l& ?- E* f4 S* Q# S) D+ c1 t5 J
9时,决口工程竣工,开始放水。起初水势平稳,因为水流的冲刷作用,一个小时后,决口便已经扩展至10余米。 x; v+ o5 z* \2 j# d4 d' c9 K
1 R6 D3 U8 Z( k3 E4 J1 k 熊先煜和朱振民的日记还在一个细节上有所出入,那就是天气。朱振民记录下来的6月9日,下午“时值天雨”。而熊先煜的日记里,这一天是晴天,雨水是在决口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0日到来:“晨起,天气阴暗,早餐后,浓云密布,骤然下雨,雨者竟日。”
3 T( L2 X X+ x7 r' ~3 A2 @
+ r% f! Y8 f% M/ y 不管这场雨究竟是哪天下的,它的确是决堤行动的一场“及时雨”。黄河河水陡涨,水势愈加猛烈。决口在激流的冲击之下,越来越宽,水流也越来越凶猛。3 X, R# f2 S6 j$ F9 F
. a6 Z5 e3 F4 `, o# n: |) w
9日夜,程潜给蒋介石的密电中写道:“截至晚8时,决口处被水冲开已达40尺,水深丈余,浪高三尺”。
+ M! f4 n' Y' Q# {4 Q" V" l& G0 r$ T7 ]0 ^% b3 U( J* {0 r
透过熊先煜的日记,现在仍不难体会作为决堤行动实施者的那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即便是按照军人的逻辑,熊先煜坚信“此举本为阻止敌人,挽救全局,故不惜重大牺牲,以求最后胜利”,但眼见“无数小民之房屋财产已荡然无存”,“尽成泽国”,依旧“心则痛焉”。
g! \/ D Y/ V5 ?
6 @, {/ l1 G! S 黄河不语,径自奔流。
9 r) R, H1 g9 x. v6 [- D a% [: l* v2 ~& b% G# g* N& a+ O: n
% O, Y0 ?$ t* o! _- M9 {) \
* S- |# l7 W3 g8 {+ H# \$ |8 K$ `
g! Y, Q, I$ t w* f: z8 U 新闻宣传战4 O H# B) R( l2 Z+ }( e% Y
( s2 C- k4 B) C5 W) t 6月9日,焦灼中的蒋介石终于等来了期盼中的两个消息:花园口决堤成功,第一战区主力完成西撤。
5 ]+ F6 ?& |* Q0 S7 a
0 V1 O+ V; {: H+ n# D 同日送达的还有一封蒋在珍发来的、事先就拟好的电报:“佳日(9日)上午8时,敌机三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w, c! M* y' z3 s4 [1 { z& z* E: V
% l/ E4 g0 |' L+ k# z1 [( {! t 晚上,程潜给蒋介石的密电在汇报水情之余,又特别指出,“此间已拟订对外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我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决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毙我大军。”
7 s. Y& q6 Z' ]& {$ P! Y ~5 {3 t- v( h3 I! m
很明显,这些决堤行动的策划者、实施者非常清楚,无论黄河之水能够带来多少军事上的成果,也无法抵消巨大洪灾给国人造成的苦难。因此,对外宣传的策略在行动前就想好了,黄河决堤的罪责应归于对中国犯下滔天罪孽的日本侵略者。追根溯源,若不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獠牙已经把中国逼入绝地,怎会有花园口决堤这样近乎绝望的焦土御敌之策?更何况两军对垒,发动舆论攻讦敌人也是一种宣传战。% ~- @" ?) r$ ?' B- l
# @. B! J. [, L) F
从留存下来的往来电报内容看,“日军炸开花园口”的对外口径似乎是第一战区拟定的。而这样的宣传口径,对蒋介石来说,至少是正中下怀的。' G/ b2 k% p. G9 F/ o6 F, N
4 X% E [- L9 ~$ a8 \5 r) o 决堤两天之后,6月11日,蒋介石电复程潜,做了三条指示: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须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阵地障碍,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第一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