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姚氏族谱新序

查看数: 4002 | 评论数: 17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1-6-12 15:28

正文摘要:

姚氏族譜新序自古國有史必也后修邑有乘稔而后一修家有譜或累世而后一修或越數百世而年不一修夫國史興邑乘固有司譜則切於吾身者也遙遙遠祖匪譜弗傅泛匕雲礽匪譜弗統使今日已上吾未知身之所自后千哉而下又何由而知吾身 ...

回复

ezyao 发表于 2012-4-3 21:45:41
通讯员周金山周波曹平
. r3 q" d( w  [# Y7 B! J5 b     鄂州境内,当人们坐在一起闲聊祖籍时,有近85%的老年人都说是从江西瓦西坝迁来的! : V5 m) T/ L6 `
     瓦西坝这个地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耳熟能详;说陌生,瓦西坝到底在江西什么地方?谁都是摇摇头说不知道。瓦西坝到底在哪里?我无数次试图从江西地图上寻觅,却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寻到地道的江西老表,他们听后,也都摇头,难道瓦西坝只是停留在移民后裔口头中的一种传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线索。有人说:瓦西坝在瑞昌市以东,还有人说在修水以北。经考证,江西当年的鄱阳县城,曾是饶州府的驻地,瓦西坝就在鄱阳城西十公里处。瓦西坝实为瓦屑坝,地址即今鄱阳湖东岸的莲花乡瓦屑冷村。
$ a2 v- P1 b0 T     相传,姑苏陶人看中了瓦西坝这块能制陶的风水宝地,曾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的制陶工厂,制作了大量的陶器和宫殿所用的琉璃瓦、陶器,以供世人享用。因避黄巢之乱,复徙吴地,加之兵灾荼毒,这个制陶工厂便成为一片废墟,荒凉冷淡。而移民者只知城西,制陶留下大量的瓦屑,起土挡湖水围有大坝,移民脑海中难忘瓦西坝。 $ \( b5 Y! T# Y8 e) R( O, P4 r
     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打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水战,主战场就在大莲子湖上。打仗必死人,瓦西坝人更是心寒意冷,故称瓦屑冷。据周启志的《瓦屑坝考》和《姜氏宗谱》载,瓦屑坝得名不应晚于五代之际。
/ q, j$ k& [/ p) O8 L     唐宋元末,天下大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乱三大移民,大批皇亲国戚、贵族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渡过长江“东南飞”。但江西没有发生过大的人口损失,且是接受地之一。 , t) P* I7 L+ e3 {- R" [
     湖北那时前期是奋勇“杀鞑子”的红巾军与元军反复拉锯战,是改朝换代的前哨、主战场。战乱连年,加之长江水患瘟役,人口损失惨重。如黄州府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巾军府上坐。平民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迁的迁,梦地榛莽千里,虚无人烟,沃野荒芜。兵燹后,朝廷下令赣民填实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并以牛具、插草为界,划地为业,免其六年赋税和杂役等优惠政策。
5 C  o! c9 W0 z6 @1 B0 B7 s1 y     据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统计,元末明初是移民高潮,江西迁至湖北的有130万人,其中黄冈、麻城达50万多人。在鄂东北迁入的136姓中,其中江西达110族。始迁先民移居湖北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建设家园,为湖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赢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 o- j& A; k* t
     瓦屑坝作为当年的交通要津,其繁华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历史和自然的变迁,瓦屑坝已不具水陆码头的功能,昔日的市井浮华也随之不再。 " }5 L$ c5 _1 h; D2 I. y
     瓦屑坝曾是中国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当年祖辈们带着诀别,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守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清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现在许多家谱中都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瓦屑坝———祖先架一叶扁舟,涉鄱阳之浩瀚,经湖口驶向长江,始卜居岗邑。因交通信息不灵,天长日久,逐渐忘记了祖居地点。随着朝廷的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这些移民的回乡念头,瓦屑坝的地名也就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 e# `$ H& O  x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过程,老百姓首当其冲,人们为了谋生,保全财产和身家性命,走西口,闯关东,过长江,下南洋,不断寻觅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多次战争、多次逃难的移民,瓦屑坝也就成了中原人民不断迁徙的中转站、移民的集散地。
: A6 F& `5 N5 ?5 \) x3 q; K     湖北人大多数是江西移民的后裔,俗说话:“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江西遗风犹存。很多故乡的地名搬到他乡,如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地名称“瓦屑坝”,武汉有鄱阳街、鄂州有“筷子街”、荆州有“江西脘”等;因湖北省界与江西接壤,故江西老表的称呼在鄂东也很流行,一句老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6 F% p/ W, I$ Q( u( y/ v( z2 w, f     人们平素闲逛时,习惯将双手反握身后,诙谐地说,这是当时朝廷强迫移民所养成的。移民高峰期发生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鼎后,即圣令大批江西先民迁两湖,为防逃脱,先民们被反绑双手上路,用绳索互相牵连,因迁徙途中要方便时:“解手啊!”就呼叫押送官兵解开双手,就地解决。没想到先民们一句苦涩的呼喊“解手”,竟形成今天上厕所的惯用名词。还有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口语,如将名词外祖母(外婆、姥姥),叫“家(咖)婆”;将外祖父(外公、姥爷),叫“家公或家爹”;将方向词“去”字,读着“器”;将动词“站”字,念着“跻”;将吃饭念着“乞饭”或“恰饭”;将“鞋子”念着“孩子”等等。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仍是难以改变“说惯了”的乡音,这些都不胜枚举。“方言”长期保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姚新华 发表于 2012-3-20 19:44:37
我是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姚家村人,10楼的文字和13楼的谱页都没错,只是谱页有些残缺,文字是2001年重修族谱时我整理到新谱上的,怕当时续谱校对有误,现在新老族谱的谱序经过了比较。
姚新华 发表于 2012-3-20 19:38:32
我是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姚家村人,10楼的文字和13楼的谱页都没错,只是谱页有些残缺,文字是2001年续谱时我整理到新谱上的,当时怕续谱时校对有误,现在新老谱序比较了,才上传的,
pszyyao 发表于 2012-3-20 16:40:37
读10楼的文字和13楼的谱页。你是不是将“廷珍公序”的题名张冠李戴了?' ?: |1 {7 D4 W  J+ z2 G% S
    你发了几篇序和叙,还没讲什么地方哪一姚氏的族谱。
姚新华 发表于 2012-3-20 12:46:25
3月18日有机会查阅老谱,也许是近几年寻根的人多,经常翻阅,老谱较以前更显破旧,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史料,我打算将老谱制成影像资料,这几天将保存下来的谱序录入电脑,等天气好转后,再拍照留存。
pszyyao 发表于 2012-3-20 07:43:15
“廷珍公序”    ?' f) L1 X1 w- u( y( d
“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户部黄妙清吏司郎中”      有没有错?
姚新华 发表于 2012-3-19 22:52:02
廷珍公序
) F0 F1 E' H4 i5 E7 A9 H% I* L譜之叙也何為哉蓋先王之設教也以為人道莫大乎親親於是為之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弟又懼其久相離而至於相傷由是設為大宗小宗之法以明其等殺序其昭穆明尊卑之分而聯遐邇之情俾數十傳後知千`萬人之身原為一人之身也即至昔異方星散時勢懸殊而族黨之義卒不同於途人故三代而下世族大家靡不以此為兢兢嘗考姚氏始自有虞昔叟娶握登居姚墟握登感大虹而生舜後遂因地為姓由虞迄今數千百年其間流傳之次遷徙之由與其先代崛起之英前序已道之詳矣若廷珍居漳溪則自萬歷壬子年始夫廷珍日華公次子也赋質環偉宅心温和敦孝而懷仁義雅有羲之丰度陳公諱以則者奇其才德以女舘甥之制產創田有由来矣後生二子長曰守忠次曰守厚亦皆卓犖不群夫繼序其皇繩繩振振孰非廷珍公这埀綂與陳孺人之淑德所積而發焉者哉今也合宗會叙譜牒其裔孫贵新義新與之禄等厪念水源不遠千里而請序於余余嘉其誠意懇摯县善繼善述可謂孝矣故不辭而序之後之孝子兹孫不忘所自崇本厚始敦禮讓隆婣睦不失先王親親之教則發祥寧有量乎是為叙& c4 i# d# P, w3 u- m0 q; E
雍正三年桂月前二日  
+ x4 y$ U1 k% F8 I5 K% o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户部黄妙清吏司郎中1 Y/ f7 l  u' u/ F4 a) q, z
欽點戊戌科武會試主考前刑部山東司員外刑部湖廣
6 G# W$ l/ c! z/ d8 v司主事通家生楊希魯  拜譔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5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