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姚氏兄弟和旧上海(姚文楠.姚文栋)

查看数: 1740 | 评论数: 4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6-9-8 11:59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6-9-8 12:28 编辑   `. j& g% _% G- Q7 M 0 t1 H2 ], K% n# D4 m/ T' s! z . L- x' T( A9 m 正姚文栋(字子梁)和姚文楠 (字子让)兄弟俩,现在提起来,恐怕上海滩知道的人已 ...

回复

姚小平 发表于 2016-9-8 12:15:02
甲午战争最早报警人----姚文栋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们熟知在这场战争中英勇捐躯的邓世昌、林永升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史学界也关注研究过丁汝昌、刘步瞻和方伯谦、叶志超等不同表现的清军将领,却罕有人知这场战争的最早报警者、并因战争的最后失败而饮恨终身的南翔人姚文栋。
$ A/ t: e) M5 \3 ~7 D  r, p- L+ g# L清光绪六年(1880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姚文栋,受命担任清政府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姚文栋是一个忠于国事、忠于职守的人,到日本后,他广交朋友,与日本朝野人士广泛接触,切磋汉学,讨论世界政局,希望实现中日睦邻友好,并用心观察、探究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日本,这个刚刚经过明治维新摆脱半殖民地地位而崛起的国家,随着国力的上升,扩张野心与日俱增,矛头直指一衣带水的朝鲜与中国。就在姚文栋到日本前的四年,即1876年,日本袭击了朝鲜江华岛,逼迫朝鲜签订了《日朝江华条约》。姚文栋很快发现日本政府的图谋不仅是对朝鲜,也指向中国。于是,他特别注意日本政府中好战的武士、政客集团的言论活动,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关情报。光绪八年六月十八日(1882年8月1日),他获悉日本将于七天后在朝鲜发动突然袭击的重要情报,便立即向黎庶昌作了禀报,请黎紧急密电国内,采取措施。当时,朝鲜是清帝国的属国,在朝鲜驻有清军,日本自签订《日朝江华条约》后,也在朝鲜驻有军队。清政府接报后,迅速部署,至日军行动前半日,清军已控制了所有的战略要地。二十五日(8月8日),日军见按计划行动一无胜算,只得悻悻作罢。
* G, D+ N2 w& ?3 C9 R姚文栋深知日本侵华之心,绝不会以一次不逞而放弃。于是,更加潜心搜集、研究日本国情,编著了数十卷的《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地志》等书,提供朝廷制定对敌方略时参考,以便一旦战起能胸有成竹。可惜,1882年的那份急电虽然刺激了一下昏庸腐败的清政府,但对姚的深意与日本的侵略野心,却从未真正重视过。所以,中日甲午战争果然如姚所报的那样爆发了,而结果却没有如姚所愿的那样取得胜利。为此,姚文栋伤心极了。甲午战后,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亡羊补牢,想到了这位日本问题专家,专电请他到南京,咨询如何加强东海海防问题。可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太伤姚文栋的心了,张之洞的礼遇也无法抚平他那拳拳爱国心上的裂痕。光绪三十四年,年仅57岁的姚文栋就含恨逝世了,真是“一电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 k+ H  K5 N7 Y; X! g
姚文栋识见高远,他在严密关注日本侵华动向的同时,也由衷地赞赏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貌日新、国力日增的事实。他认为可借鉴日本的经验,辟中国富国强兵之路。在黎庶昌的支持下,他倡导、组织国内士子东渡留学,创设和主持使馆附设东文学堂,帮助留日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文。留洋海归派是我国近代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启迪民智、促进近代化进程的急先锋与生力军。留学日本又较留学欧美方便得多,留日海归派于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也就更易凸现。所以,作为赴日留学潮的最早倡导者和组织者的姚文栋,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 l% u5 u+ t& C- I2 S7 [作为一个学者,姚文栋对我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也有着一定的贡献。他襄校《古逸丛书》,利用在日本工作的机缘,访得了因兵燹或政府禁毁而在国内早已佚亡的数十种古抄本古刻本。6 ]0 w, c5 U6 S  }; S' ^4 y
姚小平 发表于 2016-9-8 12:11:58
光绪六年(1880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姚文栋,受命担任清政府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姚文栋到日本后,他广交朋友,与日本朝野人士广泛接触,切磋汉学,讨论世界政局,希望实现中日睦邻友好,并用心观察、探究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姚文栋很快发现日本政府的图谋不仅是对朝鲜,也指向中国。于是,他特别注意日本政府中好战的武士、政客集团的言论活动,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关情报。光绪八年六月十八日(1882年8月1日),他获悉日本将于七天后在朝鲜发动突然袭击的重要情报,便立即向黎庶昌作了禀报,请黎紧急密电国内,采取措施。当时,朝鲜是清帝国的属国,在朝鲜驻有清军,日本自签订《日朝江华条约》后,也在朝鲜驻有军队。清政府接报后,迅速部署,至日军行动前半日,清军已控制了所有的战略要地。二十五日(8月8日),日军见按计划行动一无胜算,只得悻悻作罢。
, E3 f. q0 @4 M' X2 O姚文栋还将日本陆军省出版的《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书译为汉文,希望“印给外海水师各营”。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是甲午中日黄海之战前11年。
# Q: ]$ l1 I0 P8 W: K0 {* l姚文栋在翻译《兵要日本地理小志》全书的同时,还在卷首进行战例分析:元朝进攻日本,专攻其西,日本得以全力防御一方,因而得胜。他还引用了日本历史学家赖襄的话“元幸自一面来耳,若自四面来,扼吾要喉,断吾粮道,杜绝吾兵之策应,其祸岂可胜言”,认为“此诚破的之论,兵家舆地家所宜共知者也”。
6 t% n% M+ b. l2 x姚文栋不仅照译原文,还从战略的高度对日本地理形势进行评述,如在分析对日作战的两条海上攻击通道时说:一条是“上海历长崎、神户而达横滨”,“自长崎至神户者必经濑户内海。其间岛屿棋布,节节可伏,且一入下关口峡,彼若以兵绝吾后路,则能入而不能出,皆犯兵家所忌。故用兵时,此道不复可行”。另一条是“自香港至横滨,即彼所谓南洋,一水汪洋驶行无阻,可以直捣浦贺,进逼品川,东京、横滨皆震动矣。此正道也。”对日本陆上的战略要点姚文栋也叙述得十分清晰。, m4 a. E; ~! C
中根淑《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书中没有对本国军队的记录,而姚文栋收集记录当时日本陆军步、骑、炮、工兵各营驻地及人数以及军、师管区、近卫军、常备兵、预备兵、后备兵、国民军的人数,依我国地方志之体例编成《兵制》一章收入《日本地理兵要》中,还针对我国威胁最大的日本海军舰船逐一记述。
" {( A6 X, k; h; N& c  K1 }
姚小平 发表于 2016-9-8 12:10:57
姚文栋" {0 N$ ?9 @; N1 w, W0 E
15岁中秀才,以后应乡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两次以参赞身份出使日、英等国,光绪十七年(1891)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缅甸勘界委员,出入多位公使、督抚门下,参与机密事宜和重大外交活动。嗣又任山西侯补道,光绪末为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1906年11月任上海佛教协会会董、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师议董、上海城内地方公益研究会会长、西北城地方自治协会干事长等职务。1881年曾出使日本,继又调赴俄德等国作随同办事,周历东西两洋,熟悉外部情形。1891年6月任二品衔直棣候补道、查探印缅商情及滇缅界务,并绘图记载。嗣又任山西侯补道。平日讲求洋务。1902年3月为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期间,正值山西大学堂筹建不久。他为学校基本建设,职工聘用,招生上课,做了不少的工作。富于著述,家有“昌明文社书库”、“读海外奇书室”藏书楼,藏书至16万卷,日、朝文献颇多。光绪七年(1881)出使日本期间,曾经到日本橡木县手抄《皇侃论语义疏》古书,今存南京图书馆;又从日本购回《分门琐碎录》、《周易单疏》等宋本珍版书,今存上海图书馆。搜罗上海地方文献、乡贤著述颇富,如收藏有王昶、王韬、钱大昕、张文虎等人稿本。姚氏晚年寓居南翔,藏书大部分毁于“八·一三”日寇战火。
* e/ m5 @& {5 Q5 x4 {$ @9 O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与地理研究,编有《西陲荟要》、《增订北徼汇编》、《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图说》、《塞外金石记》、《海运汇编》、《俄约汇编》等,著有《东槎杂著》、《云南勘界筹边记》、《琉球地理志》、《筹边九论》、《东北边防论》、《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志》、《海外同人集》等。; L0 @+ j5 N- I2 J$ {4 J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9 03: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