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2-18 22:11:10
|
只看该作者
, `& x% P; m. [5 M& g, |! N( F
& Y6 {& d) t, I6 t; P, _3 I$ j, v% D
五、九疑七仙
* B0 L7 Z* Q+ s( l9 N; [% y( a2 I. u0 i# v7 j) K
何文孝7 D! h; s- f; t7 R, [
2 z8 w, i9 u8 z' _
3 s' Y6 d4 F; A% r, d* m" x( V1 j6 Q
$ I, y) q6 S% |( W. j6 g我们九疑山的仙家可多哩,前后算起,刚好是一百零八个。这些仙家,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还有少的。他们都学习舜帝的为人,抱不平,斗恶人,救百姓,除妖精,可受群众尊敬哩!下面就讲讲出了大名的七位仙家吧。8 ]( H) L; e4 M+ a/ R/ T0 N9 s
; Q& \) O: s: k: o7 `0 N3 e) o {" p. q8 j& i/ X2 U" C3 W4 _
$ j5 T/ y4 ^* ]: v0 L" |(一)白马三娘行侠仗义/ u2 z$ A5 s8 {, R% O" `0 J
# L; f# q7 m5 v- d' F, ~
传说九疑山的神仙中,有一位神仙大侠,名叫马三娘。她总是骑一头大白马,穿行于九峰十八坳之间,所以又叫白马三娘。白马三娘,家住九疑山,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习武,生就一副男子脾性,留男子头,着男子妆,旁人都叫她假奶崽。村上同她一般大的孩子们都怕她,又非常敬佩她。有一回,村上一位叫屠利的顽皮孩子,吓唬一个过路的小孩,要这小孩趴下,从他胯下爬过去。那过路的孩子没办法,只好含着眼泪趴在地上准备受这场侮辱。这时马三娘一个箭步冲来,一掌将屠利推出老远,一个趔趄,仰天倒在地上。当他翻过身来,被两手叉腰的马三娘一只脚踏在背上。马三娘下命令似的喝道:“你好好爬着,等客人过去了就放你起来!”从此屠利再也不敢欺侮别人了。马三娘的名气越来越大了,那时她才十岁。
' _. B5 y" g/ G* R h6 k9 S: N/ E6 { C( R
马三娘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疼爱,喜欢孩子的脾气和个性,特地给她养了一匹又高又大的白马,做了弓箭和石坠子让三娘练功,还从外地请来武术师傅教三娘习武。三娘聪敏,不管什么武艺,一学就会,不几年,刀、枪、拳、棍都来得几下,长到十八岁时,不仅人俊俏,方圆百里来的武术师傅都比不过她了。
0 X2 a9 g6 U/ |5 W
5 n$ b1 B9 m) }7 p/ N, t她听说九疑山中的寺庙、庵堂里有一些武林高手和有本事的道人。这些人功夫奇特,飞檐走壁,腾云驾雾,来无影去无踪。
6 Y( O3 K. Z+ b3 E4 I$ z) P4 G* T
马三娘就拜求了九疑山中所有的神道,这样一来,马三娘不仅武艺高强,还学得了仙术。她常常骑着白马穿行于九疑的峰峰坳坳溶洞中,处处仗义行侠,哪里不平那里就有她。4 H# V$ N1 F9 f/ R* u
: C% z. S6 B; l! D% f4 d Y九疑山中有个马蹄坳,那块地方石壁林立,常有猴精出来伤人,专抢美貌女子,人们又怕又恨。有一天,一队迎亲的队伍,从这里经过,突然一声吼叫,迎亲的个个被吓得目瞪口呆,抬轿的、扛旗的、击鼓的都呆得像个泥菩萨,一阵腥风吹过,只见一个尖面猴腮,全身毛茸茸的妖精,从轿子里拽起媳妇娘就往山洞里跑。就在这时,白马三娘来到跟前,横马拦住猴精,一记红砂掌降将猴精击得屁滚尿流,等猴精回过神来,见是白马三娘骑在马上,威风凛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又是作揖又是磕头,连声求饶。白马三娘命猴精将媳妇娘乖乖地放回轿内,并要猴精现出原形,回到癞子山的猴群中,再不准兴妖作怪,马三娘吹了口气把迎亲的人群唤醒后,自己又消失在九峰十八坳之中了。
' X: V% ^' ]8 L' S* @6 |7 m+ v( j7 q+ v# j: T* E6 b2 A- {
马三娘得知舜帝来了九疑山,帮助老百姓斩孽龙治水害,心里头又高兴又敬佩,就向舜帝请求参加杀孽龙治水的战斗。舜帝见三娘是个女子,没有答应,马三娘只得作罢。一次,舜的队伍来到血淋坳,遭到了舜的兄弟象的埋伏,由于象的队伍人多势众,又早有准备,眼看舜帝的队伍有些抵挡不住了,舜帝也被象的几员大将围在“枫树脚”前,只有招架之功了,眼看就有生命危险,忽然半空中转起一阵旋风,只吹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个身着白衣骑着白马手提银枪的姑娘,拥着白云,从天而降,把象的队伍冲得晕头转向,自相残杀,结果象的队伍大败而逃,象也差点成了刀下鬼。舜帝得胜归来,知是马三娘帮的忙,于是就在玉琯岩前扎起祭台,摆上祭品,感谢白马三娘的恩德。并把永福寺前的仙洞,封为白马仙境,人们又叫白马岩。. N# o8 j9 N7 X
! b) Q3 G4 [& _1 A/ q6 u5 c2 q# _
至今,九疑山流传不少白马三娘的传奇故事。7 V* K# V$ k' d8 }! N( L$ \* d
. f% L; ^7 K5 y9 h5 @ % ^( \% p0 `. z# C; T( A9 e. P
/ V6 a. F' G! A(二)玉琯岩何侯升天9 r) V0 P) B- m$ o. Q% i
0 z+ j; [) G4 o+ N' ~- Y
很久很久以前,九疑山玉琯岩旁,居住着一户人家,姓何名真元,祖辈为人厚道,勤险善良,祖父喜欢修路,哪里路不平,行走不便就去修好。父亲爱架桥,九疑山的沟沟洼洼,阻挡人们的行路,就去成头设法架好,在父亲手中架的桥,数也数不清了。何真元从小行医,为百姓看病寻药,解除痛苦,更是尽情尽意。
# {' D+ b( w; o$ C' O
9 D) V' w5 r0 o/ e, p i6 n/ B何真元长得高大粗壮,特别怕热,每到夏天,就把铺盖搬到玉琯岩石洞里,白天上山采得药来,晚上动手制成药丸。真元制药丸,非常讲究,为了得到圣洁的泉水,他在玉琯岩周围,挖了九口井,而且井井相通,用九井之水,制成的药丸,格外灵窍,药到病除,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此求医,何真元有求必应。
6 \2 W$ u, p: U( `. E B6 J: t: ^3 w/ l! x
一天,何真元在石洞里熬药,一位白发老人路过此地,因天气炎热,中暑昏厥,何真元把老人背回石屋,安顿在自己床上,并忙着熬药,一直把药熬好,帮助老人服下,直到老人家转危为安才休息。由于劳累了一整天,他一躺下便进入了梦乡。一位黄衣道士来到玉琯岩,问何医生为何睡在石洞里?真元说自己怕热,又特别喜欢幽静的地方,采药炼丹比较方便。道士又讲:“你何不进无为洞清修,那才是真正的幽静之所。”真元讲:“无为洞幽深莫测,怎么进得了呢?”“请闭下眼睛,坐在我的扇子上!”真元依言,果然一瞬间来到一个无为洞。岩口上写着碧虚仙境,洞内清雾缭绕,凉风悠悠,处处琼台楼阁,若隐若现。往里走,洞中套洞,洞洞相接。第一洞为瑞云洞,云雾升腾,紫光四射,五彩缤纷,人在洞中犹如腾云驾雾,邀游天庭。进第二洞,洞名叫日光洞,洞中豁达明亮,日光万丈。第三洞叫星月洞。一片夜景,明月当空,星儿点点,第四洞是仙桥洞,只见一座曲拱桥,横跨银河,水声哗哗而不见水流。何真元过得桥来,又见一洞,即是第五翠境洞,苍松翠柏,缘柳修竹,曲径通幽。再往里是灵台洞,此洞不宽,却很阴森,观音娘娘静坐灵台,庄严肃穆。经过灵台洞,便是宝阁洞,亭亭楼阁,珠光宝气,令人眼花。何真元不敢多留,匆匆而过,到第八洞是天堂洞,好个天庭洞府,仙翁蹒跚,相顾无语,何真元见了似曾相识,却一个也叫不出名来。到了第九洞说是万寿洞又叫玉皇宫。前八洞之景,这洞皆有。何真元游完九洞,再也不想走了,经黄衣道士催促,才又闭上眼,坐在扇上,只听轰隆一声,真元睁眼一看,自己坐在岩门口,老人家也不见了,真元到处呼叫寻找黄衣道士和老人,再也没见到,心里却时时思念那无为洞天,可又找不到洞口。
1 M; T4 X8 D( S6 [7 k; \. h# X1 @4 m/ Q6 S) H+ o
一日,舜帝来到真元家,何真元见舜帝气色不好,面容憔悴,知舜帝劳累成疾,重病在身,一再留舜帝住下,拿出自己最好的丹药给舜帝服下。舜帝服药后,元气大振,身体很快好了起来。舜帝见何真元医术高超,又贤明大度,就赐封何真元为何侯,受天下人尊重。6 ?1 F$ U; h# v
, u8 H Q& G0 h$ O& p5 v何侯炼丹行医,救死扶伤,普济百姓,感动了五老神仙。老神仙下得凡来,送了一副仙药给真元,告诫说:“七月七饮了此药酒可祛百病。”% ~- a1 b U& ?) ~& X
4 U6 B6 V/ @ _" ~8 u& q2 D
天皇元年,七月七日,何真元用九井之水与五老送的药,酿制成酒,全家试饮。谁知饮着饮着,何家整个房屋浮了起来,越升越高,后来升到了天庭,全家步入仙境。至今九疑山流传着何侯一家升天入仙境的故事。
$ k& K: g3 _( \' e# p7 H5 F6 o! h2 j/ K
2 i0 G# i& @8 x9 p/ m2 y d J. T# {' u% z
(三)刘牧童得教成仙
( A: M3 @9 ?5 O" e- i+ Y/ c: s( {$ _$ L: N7 t. U9 u; G5 y
刘牧童名叫刘施言,是九疑山何侯家的牧童,一年四季在九疑山中放牧,跑遍了九疑的山山岭岭,刘牧童的羊群放得不怎么好,但为人忠厚老实。- c) B! H0 t' w5 w, ~ ~: p9 L
0 Q0 Q' A: q* i( o1 W, ~天皇元年七月初七这天,刘牧童同往常一样,一早就赶着牛群上了山,由于这天天气好,加上近处几座山上青草被牛群啃得差不多了,牛群就赶得远一些。太阳下山时节,牧童赶着肚子胀得园鼓鼓的牛群,吹着口哨回家来,不料,再也找不到主人的家了,砖瓦一片不剩,只有一个坪坪。听旁边的老百姓讲,何侯一家饮了九井之水酿制的药酒,全家拔宅升天。
7 Z! ~6 W* D# s' t
- {6 T, d6 k$ G2 N4 \刘施言不见了牧主一家,心急如焚,跪在地上呼天号地的大哭:“师傅啊,师傅!你们全家都升天了,丢下我孑然一身,怎么办呢’?牧童又跪又拜,不吃也不起来,一连五天都这样。
. y3 K. e0 K5 F* J: C' [- g V, Y, B5 x$ L0 Q
第五天傍晚,施言哭得筋疲力尽了,两只眼睛肿得睁都睁不开了,忽听有人在呼叫自己的名字,施言猛一惊,好熟悉的声音,莫非主人何侯在呼叫我?立即大声呼叫:“主人啊,施言在此,你带我走吧!”半空中传出声来。施言,你听着,这次不能渡你步入仙境,这是你平日学舜帝的造化不够,今吾赐你槐筒、缁衣、金铃、仙带,只居石室,节食欲,多积德,好行善,到了果满功成之时,自能身飞太清仙境,师傅在此等你,后会有期。”说完,只见一包东西飘降下来,施言打开一看,果然是师傅所赐的东西。1 C, p; c$ z) z) J. o
* U2 Z* y9 {8 v0 v: }. {施言一再叩拜,并按师傅嘱言,把牛群赶进玉琯岩,整日清茶淡饭,节衣减食,并用心放牧,潜心行善,像何侯那样学习舜帝,热情待人,诚恳帮助别人。施言虽然是牧牛,却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三年后,施言由何侯引入仙境。 v, L1 C; \" A9 b4 f
# q b. t9 D6 K: ~
$ |5 e# N" [# O" ^% P# x% Z
' K; O0 _0 {3 y1 }3 B4 x(四)歌仙方回教韶乐0 {# G4 ?/ G, E; a8 n
5 A3 T+ c! e {6 R l7 L传说方回是尧帝时候的人,是个造音律、善歌舞的高手.舜帝南巡时,他跟随舜帝来到九疑山。舜帝走到哪里,方回的歌声就唱到那里。舜帝与孽龙打仗,方回就用歌声助威,使军威大振,士气更高。舜帝的人马疲乏了,方回就叫大家唱歌跳舞,快活快活,消除疲劳。因此,舜帝的队伍有了方回跟随,心境开朗,不知疲倦。# g# U! R( B& p0 u% m
+ _$ q9 q# g' w: K4 f4 b3 i: ~7 p. W1 g
舜帝不仅英勇无比,体察民情,而且喜欢音乐,亲自造了《大韶》音律。舜帝对方回特别喜欢,便把西王母送的十二支玉琯给方回,要他把韶音教给大家。方回通音律,歌喉好。不但用玉琯教大家演唱,还帮助老百姓用竹子做起了芦笙。这样,九疑山的人们群众不但能唱,而且还能吹奏了。: d) N, p/ [6 e) g
, d! @* F+ @8 i" z% a4 `8 i不幸的是,舜帝在与巨蟒大战中,死在九疑山。方回悲痛万分,为悼念舜帝.他含着眼泪用舜帝送的玉琯吹奏起他用韶音编成的歌,走遍了九峰十八坳,吹得山峰低下了头,唱得溪水淌着泪,鲜花失去了颜色。整个九疑山都回响悲哀的歌声.至今还留得方回唱的歌词载入九疑山志:“珠尘园洁轻且明,有道服之得长生。”后来,方回成了歌仙,每年清明节,九疑山中便有歌声、鼓声来祭奠舜帝。
: C3 }1 | n6 I: `- Q+ q6 v/ L9 G
: \" G7 ~0 Z8 j' a/ Z' F; S) o a
& l) K2 h1 h4 d
(五)郑安期负瓮炼丹7 i; Y4 H# C4 \$ G* z- g
: `# O1 q0 I3 V传说郑安期是舂陵人,从小没了父亲,母亲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好吃的都给他吃了,可是安期顽皮淘气,常常惹得母亲生气。
3 O% V0 W3 ~. j6 R9 K/ o" ?) a1 K ]* d4 r+ g
一次,安期又偷偷地到别人的禾田里去捉鱼,把别人的一丘田禾苗给糟蹋了,别人告状告到安期母亲那里,母亲气得不得了,等安期回到家,便拿了拨火棍要打安期。郑安期见母亲要打他,拔腿就往外跑,母亲提着棍子追出来,由于雨后路滑,母亲不慎跌了一跤,把腿给跌断了,瘫倒床上,不能下床行走。安期跪在母亲床前,哭了三天三晚,后来到处求医,诊了三年也没有把母亲的腿诊好。安期悔恨自己不该颇皮,惹母亲生气弄到这步下场,急得连饭菜都进不了喉。母亲也气得枯瘦如柴。8 Z9 R) `# E7 A! K& H0 ~5 b# |
# q- |% b# W J* `- G+ ~6 o- G# ]一天,村子上来了一位青衣道长,从安期家门前经过,边走边唱:“母不幸,儿之过,若尽孝,必负瓮。”安期听了好像在说自己,就把道长请到家里,说出自己的过误和悔恨的心。道长告诉安期,九疑山中有个麓床山,是个炼丹的好地方,在这里炼成的丹,可医百病,好人吃了药可以成仙,但是去麓床山必须背一个六百斤重的铁瓮去,否则,母亲的腿难以治好。”说完,走出门就不见了。
( Y2 |7 c! e" N8 s5 o7 K- {
' N5 v5 ?; F3 j3 f+ X' x' k郑安期为了治好母亲的腿赎回自己的罪过,学习舜帝视死如归的精神,决心去九疑麓床山。他把想法告知了母亲,母亲不让儿子去。可是安期决心已定,就是九牛二虎之力也是拉不转的。安期从村上请来一兄位兄弟,帮助照顾好母亲,就背着个大铁瓮朝九疑出发了。 1 h3 [& E+ p: X
6 p4 J, ~/ B5 r" X0 E6 X) L d/ i: h麓床山在三分石上高耸入云,据说这里离天只有三尺三,莫说背巨瓮,就甩空手爬上去也是难于上青天。安期开始是走,还没到山脚就走不动了,舜帝死都不怕,我还走路吗?他便跪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移,双膝跪得鲜血淋淋.安期也毫不畏缩,咬紧牙关,跪不动了就爬,一直爬了九九八十一天,刚爬到山顶,就昏倒过去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安期醒过来,只见青衣道士在支锅升火了,还帮安期找来三峰石石上的玉泉水和炼丹的药物,这时,安期也顾不了身体的劳累和腿上的伤,就忙着炼起丹来。
* }3 P9 U; S) R! c+ H, @ p9 ^- n% g6 O" {. U. a
安期人在山上,可心里却时时惦记着母亲,睡梦中常常呼叫着母亲。心想,由于自己淘气,使母亲瘫痪在床上,心中实在惭愧,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治好母亲的腿。
2 f. y6 Y! H6 ~7 {! r7 B5 g- ^$ T7 J$ l3 A0 O% P& @& Q
安期在山上,炼了一炉又一炉药丹,拜请青衣道士把药送回家。道长送了三次药后,告诉安期母亲的腿已经全好了,能下地劳作了,安期高兴得汨水直流,又拜请道士长把所有的药散发给天底下所有的残废人,望他们早日康复,这就是我郑安期的最大心愿。郑安期在麓床山晃眼过于十年,不愿再下山了,于是便在山上成了药仙。
3 w2 j. H" ^( X$ G3 d! G' F% x8 I. A3 O1 T! W
; A4 L5 _: k2 c5 k
( m- y6 }+ G, }/ k! Y5 P
(六)马明生寻友得仙药
0 Y+ w }0 e% g, Q3 ^
1 q9 I) D. F4 o! E3 z* B马明生是舂陵人氏,与郑安期同时,二人从小很要好,走路连裤裆,一个虱婆分了吃。郑安期来九疑山炼丹药,诊好了母亲的腿,又治好了乡下好多好多人的病,马明生一心要去寻好朋友郑安期,学习舜帝吃大苦的精神,也要为群众做好事。; ~, O! D5 }: B# n: V
% a( `3 V* F0 r- f7 F
马明生知道九疑山九峰十八坳,山高岭陡路窄难行,为了找好朋友,用了一年的时间打草鞋,打了九百九十九双,背在身上,就是把这些草鞋都穿烂了,踏遍天下所有的山,也要找到安明兄弟。马明生不顾寒冬炎暑,不管雨天晴天,翻了一山又一岙,走遍了九疑山的九峰十八坳,走了三千六百五十五天,背的草鞋穿完了,身上的衣裤全破了,还是没有找到安期。马明生找啊找。来到了桂林石潭边,实在走不动了,坐在石潭边想用水洗个脸,猛然看见潭中自己的影子,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一身皮包骨,差不多自己都不敢认自己了,不觉两行泪珠滚了出来,心想:“安期兄弟没有寻到,人已经老了,回家也走不回了,不如在这里了却一生箅了。”说了一声:“安期兄弟.阳间不见,阴间见!”就纵身跳下了潭。
4 _9 Z1 Y( y/ E" `" \/ n0 i5 v$ M& P, k1 \! M# u6 b
也不知过了多久,马明生迷迷糊糊,好像有人在叫喊自己的名字:“明生哥,你醒醒,你醒醒!”明生睁眼一看,自己躺在床上,住的是一座明晃晃的石屋,紫气缭绕,药香扑鼻,安期就站在自己的眼前,眼看安期鹤发童颜,红光满面,身披黄袍,手执马尾帚,一派道土模样。明生只是木呆呆地望着,张口叫不出声,莫非自己在做梦……
4 G! w# O9 c l u. v$ Z# W; \) B8 R5 C7 u& X( X: E" L
“明生兄,你到家了,这就是兄弟安期的家。”这时马明生清醒过来了,一股脑爬起来,扶着安期哭了起来。8 ]# @& S! i f0 o H) Y2 y& ?
K' z8 \' N$ W+ _! l
“明生兄,你辛苦了,来,兄弟俩喝几盅。”两人一边对饮,一边畅叙别后衷肠,话越谈越多,马明生已经醉眼惺忪,郑安期趁此机会,将仙药放入酒中,给马明生喝下,马明生如坠五里雾中,两人双双飘回了九疑山。
. l5 |, Y' S' y) C# ?+ `( ~% g5 I5 K0 j+ K/ T0 V7 k
% L% r; }4 _( O- U7 R
# V; Z& G# c- Y3 t(七)鲁女修炼桃花台
, C: n+ ^+ n9 \8 v; o7 _, ^( R# x, H7 T
九疑山潇水河畔,上洞村后面有一座独立耸翠的山峰,名叫鲁女峰,山顶有鲁女观,观前有桃花台。传说这里是鲁女成仙的地方,如今桃花台仍存鲁女仙姑的足迹。0 b* G5 L" N3 L+ E
# Q8 F) ?* l2 _, W鲁女名叫鲁妙典,生于九疑山上洞村鲁寇也家。妙典从小聪颖过人,性情高洁,不食荤腥。长到五岁时,妙典突然问母亲,人可不可以长生不老?母亲告诉她,人最多不活到一百二十岁。哪有不死的,除非成了神仙。
: x! K7 m" C. Z
, J+ R# c* b( @0 a0 \6 X8 v鲁女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要成仙的欲望,潜心攻读经书,长到十五岁时,鲁女已长成青春妙女,美丽无双,上门求亲的真是数都数不清,而且个个都是发财人家的子弟,要么是尖嘴猴腮的文弱书生,要么是肥头大耳的胖呆子,鲁女连眼都不梭一下,决定终身不嫁。鲁女得知村后的山峰上有一桃花台,胜似仙境,是无人敢攀的地方。/ ^3 T2 Y$ n1 {9 b+ K) R. w" o0 a9 ~7 E
' c5 ~3 A G6 L- i+ x. _$ M鲁女决心攀上桃花台,她悄悄离了家,来到山脚下,一个人日夜不停地攀登,罗裙被荆棘划破了,手被石尖刺破得鲜血淋淋。她咬紧牙关,不顾一切地往山顶上爬,爬了七七四十九天,在山神的帮助下,终于攀到了桃花台。这里长满了桃树,时值春天,桃花妍艳,蜂蝶翩跹,真是个仙人的住处。鲁女在桃花台筑起石屋,饿了食花蕊,渴了饮甘露,节食清心,整日攻读经书,年复一年。
2 r5 P* m5 |2 o. J
9 y$ M7 s) c$ t4 E, r" T- v5 x3 A鲁女来桃花台修炼,被山中的百怪丑兽知道了,就常常变成英俊的男子,三番五次来挑逗鲁女的春心。鲁女修心似铁,对这些找欢者,没有动摇半点,对来求爱者,轻则数落几句,重则痛骂一顿,这些求爱的,无论是善心还是恶意,凡来的都碰了一鼻子灰,来几次碰几次,以后就再也不敢来了。
* |; t" J: o0 f m) h- n( u' d
/ r- p0 x8 l. O8 ~十年后的一天,来了一位道士,告诉鲁女这九疑山都是大舜所治理,凡九疑山中的仙人都得感大舜之恩,普济众生,鲁女领悟了道士的指点,每到春荒时节,就把满山的桃子运到山下村庄里,散发给群众,并教村中百姓种桃度荒日,又把已修炼成的丹药散发给群众,帮老百姓医病祛邪。又过了十年,鲁女的行动感动了仙翁,授以仙药,鲁女服后,成仙升天。5 s, h: i1 r8 U
- F& e: ~6 m% N; R- H; [- t后来人们把这山叫鲁女峰,在山顶上建有庙宇,每到雨后天晴,还能看见鲁女的罗裙,晾晒在桃花台上的树梢上。" f. ~# J% R5 U& x0 w# w8 M, B#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