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75]Elman R.Service,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An Evolutionary Prespective,p142,145.8 r- D8 `* }5 b: i' j. ^ ~& z
+ \' K" s4 C1 \1 n! L. {+ q4 E/ _( G[76]Elman R.Service,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An Evolutionary Prespective,p145,转引自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Y$ b6 [" P. Q# g2 W( {
+ J2 Q; i( M* u[77]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7,188页。4 b* l- [4 i! }' Y3 D
" M# c9 |4 H7 }0 z
[78]转引自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7 o X" o4 B' l2 b9 s0 J* S$ s
" I, j( X5 F {, _1 ?[79]刘起:《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96年,第14~15页。
' E- c& r9 E6 G0 S) i# x" g: d) s
3 i9 G+ t4 J: \1 r! u# \[80]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页。: @- O+ W0 ?! g" z7 A! `5 F
/ T, z# T Y9 @1 ^) }3 O$ E" Z2 P[81]《经典释文》云:“上自高祖下至玄孙。”马融、郑玄及伪孔传皆同此说。5 l. f& Y) n4 r! I/ r5 L5 V
. K1 k9 r7 I$ [0 Q) J) F+ m
[82]见《尚书》欧阳说。' @0 y7 c/ e$ C
' A5 N0 {; p4 {. ~6 r' H[83]林沄:《“百姓”古义新解——兼论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吉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 W0 g; U( G4 @0 J k: J
- J9 Y5 N5 r- { E J% ?& t[85]《孟子·滕文公下》。
4 F5 H+ J6 H& R4 V) }+ q- ?1 K" ~7 K5 D1 Y9 |- ? ?% w
[8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0~107页。
' c- W$ S2 F A* R7 Y2 E
" m& i1 f7 ]; y# J6 J4 m[87]参见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6页。- G- b: t- r+ S7 w) ?% i3 ]- @
9 R3 c2 s9 n% d4 o% z" T9 J[88]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6页。0 d4 v# S6 T. ~" m1 Z
1 v' c2 i/ p- l* e+ {5 v. S7 x[90]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33页。
! I# x# L1 H. S3 h8 y; p
! g; M- S* k% C3 n# ]; p[91]杨宽:《读〈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
+ r* Z- _' y' F! s; i
( w: B" L; m. I9 k[9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5页。4 O" k& T7 G0 P, r
9 G- O1 S9 P: O% X ?: z
[93]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杜,1999年,第75页。9 X0 i) B/ a j& T9 T
* [% k4 D( A& o5 d
[94]如王玉哲:《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王汉昌:《禅让制研究——兼论原始政治的—些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杨平安:《关于尧舜禹“禅让”制传说的探讨——兼谈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钱耀鹏:《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线索》,《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等诸多文章。这些文章对禅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m7 m* d0 s! D
+ Q1 ^ R6 b4 _% @: D3 `5 d0 }[95]《庄子·庚桑楚》。" m2 v- m& I1 ~# t) b* I$ D
6 J5 N- b, @: u( ~+ f6 i[96]《庄子·天运》。
, k, S% k' D. g! `- c$ ?4 Y; [
) X1 }* e P8 z2 c& j[9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9 w* t4 z! ~4 s5 d" I' n* m- u z9 k9 {) p
[98]同上,第250页。- O5 G# @2 h' r; f0 N4 P
3 ?' I7 \# u5 V) H; Z[99]同上,第254页。
4 a3 b+ u: D( h1 d, I4 g+ g* B" ?$ L. z
[100]同上,第258页。- @7 q' [& q. O1 d: t
8 H% z! D3 l( {
[101]卫斯:《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望的再探讨——兼与王尚义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Y% p% h' G) }! w5 E- d
, ?3 {; v' Z% A9 o# f[102]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 j% m+ K/ a: i; }
9 ]# C: c! q- f: ~[103]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9~281页。% l3 n4 {0 g+ x- P& j7 N
1 K3 G& e( o! ^9 m[104][105]徐旭生遗著:《尧舜禹》(上),《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第8页。" l. ^! U: ~6 f: ^1 m1 }
' t+ S9 M H8 u& Y+ v( p, ^[106]许宏,安也致:《陶寺类型为有虞氏遗存论》,《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 W9 ?0 f5 Z! G* L* q* ~9 R( S6 |: P6 P
[107]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下),《文物世界》2000年第1、2期。1 n5 h1 X6 f9 G# ~
! N/ p k2 c( j$ H
[108]《诗经·大雅·文王之声》。
+ o2 k- Q% d, z5 v# c7 U0 p) v k5 F6 s2 V" {) f) g1 V0 P- t2 W+ `; I
[109]《诗经·小雅·信南山》。, b: X: [( i; ~& P
' N6 r6 S" c6 q$ [[110]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王油坊类型初论》,《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7 y- K! r6 k9 P) B5 K: x+ r! d2 z- w+ x4 C
[111]柴继光:《尧、舜、禹相继建都河东探因》,《寻根》2000年第2期。4 ]# Q F$ `& C. ?5 r, |
6 v! E9 R9 K& w! v; `
[112]《孟子·滕文公上》。5 l3 k, x* i N P" v1 f7 Y
3 `6 l. m, W8 H: m2 w# x( y
[113]《孟子·滕文公下》。% F q. q: [+ @5 P
% s- k) [7 {; \# l6 L, b- K; K[11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 {1 M: J3 u% z! q1 I
4 h. D9 [* e$ ~' g[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8页。% ]: v% L' ^' ^2 Z) C& G R4 b
: j+ |3 P4 k/ V ]. x- \3 e[116][117][120]《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H) \# U3 |* W# ]
: t7 j: c7 i: H) |& a* T1 D, b: ~' }* Y) r
[118]《左传·昭公元年》。: w8 z) E( C9 e( ~# I: a6 E
5 B/ d; A' `2 u/ x7 H7 q[119]《孟子·万章上》。
3 b7 y3 I; F# w& v
, V: }" [) D4 L[12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n2 o" m$ t5 _( ~' A) t+ S1 x
: y; A! s1 P% o3 Q! d[122]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页。' d" |6 M# T( @% g6 V
* f2 F. j, p) }, g7 q[123]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牡,2006年,第125页。
0 a& k( o: L2 O; T9 q5 h5 i& [9 x8 d; K' x
[124]《尚书·尧典》记载为:“窜三苗于三危。”三危,多数学者认为其地在今西北敦煌一带。
! p' q( w! a( [$ l
: [/ l, g7 n' @' p9 O/ P+ d[126]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184页。
: Z; G7 Y9 t" d1 J8 X0 ~
0 r1 y! {+ z" J6 D0 I M+ [* E. M[127]《左传·宣公三年》。0 Z- P9 T! A: s* n# q: X8 u2 C
& b, e. n8 `( u5 l! F& Y[128]《左传·哀公十—年》。
- x& O Z# h0 e$ k
5 J7 @2 Y+ a. x" ^4 S. i[1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
) c: n* X+ ]* t. j9 F6 \: j( W) V( |: u/ \2 B) @
[130]《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 P/ o3 T' C/ }* `& i) c$ M- Z8 T; {. M
[13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36《陈杞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575页。, R+ p3 I9 U7 @
( `' P! m2 p6 g$ M% P- P[132](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页。$ [; r* K% m0 v ]' e* E
. T* z5 u4 b8 Y e7 @2 k) e9 y- O0 g
[133](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 V) H, G4 D0 S+ @7 H4 s0 ~
. n' D. t: f3 O9 t+ u
[134]同上,第4106页。+ @2 r. P# S$ s0 k. K
4 {" S* T9 d" J1 t8 C2 V9 X
[135](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4161~4162页。
9 C0 ]4 D# R- a' R) e1 @6 J6 z- x1 j
[13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8《志第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3183页。, \' R! N. j8 C& N5 l8 G3 T
" Z) a- B4 {4 H[13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第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238页。
2 q. Q+ w9 Z u" m
# e, h* p0 l/ ~[13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9《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83页。( ^9 s: g" H) r, n Q
+ }1 t" R7 c- a2 _7 k* f[139](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帝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0~51页。% v9 [7 {* f6 J' k- A
* q3 @2 l. k" o( U- `, Q/ h[140](北齐)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36页。
& B$ D+ L4 v( t- M, h( @1 G8 r& d4 W4 I7 j9 x/ d: M; v1 X
[141](北齐)魏收:《魏书》卷3《太宗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5页。, m( R5 t3 Q% w1 m& W Q, z
2 E5 K9 Z" G$ \, ^[142](唐)李延寿:《北史》卷1《魏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34页。 X. X g: T! r* g% f. C) o3 E7 z
9 Y! k) |, k/ i$ M
[143](北齐)魏收:《魏书》卷4上《世祖纪第四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74页。7 U0 M0 {% R, e2 q" d9 M
% n/ }' C+ R6 w* K5 v4 \
[144](唐)李延寿:《北史》卷3《魏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07~108页。
6 f! T; b" D7 z$ C" t2 E1 b
- G2 J( u/ v2 E0 X[145](北齐)魏收:《魏书》卷7下《高祖纪第七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181页。# Y* N# T3 ]+ `% O. v
: B* e, s# x7 `* r7 U$ d[146](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帝纪第四》,中华书局,1972年,第51页。
5 a2 u" B- W9 }1 W( \; t" S4 G0 o% i8 y f H: m7 o3 F; {
[147](唐)魏征等:《隋书》卷7《志第二》,中华书局,1973年,第127页。
% h0 ]! o7 _5 B
! T) U* K4 ~& L1 @) A6 u1 H, J[148]同上,第136页。1 G+ ?% \- f: g- P
# L% B6 C" _- O: R% r) S: y[149](唐)杜佑:《通典》卷13《礼十三》,中华书局,1992年,第1477页。. t! w+ H! y( x; C: d! g) F
: u7 Y7 q/ z4 c* V/ a3 t) C[150](唐)杜佑:《通典》卷106《礼六十六》,中华书局,1992年,第2770页。# A6 U7 ?, D2 W3 B
, ], d2 S& h P) I$ m$ r" ^
[151](元)脱脱等:《宋史》卷105《志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2258~2259页。
1 _7 H% V) P! W4 d1 S0 [4 O) C% m7 o' y I/ C0 U/ D, A
[152](元)脱脱等:《金史》卷35《志第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818页。
g1 g- ?# @1 N: L; I1 P/ C/ J
1 J0 K2 m7 n/ Q. s[153](明)宋濂等:《元史》卷6《本纪第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19页。
; O6 e# E3 a3 [3 Q8 {
; c# B+ [+ B g[154](明)宋濂等:《元史》卷76《志第二十七上》,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3页。8 [0 g. B9 u! T' X; \0 o
. [; T# S8 r; |
[15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88《元纪六》,中华书局,1957年,第5122页。
, Y, F& X' W$ l+ M, a. u, }1 r' U# f5 U
[15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5《群庙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549页。
, a3 o E! Z: i$ l/ ~# H
$ v7 {+ _( X# _% L' |4 k% b, j V[15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2页。
* Z/ _) ~9 {# ?! b/ k2 o! |# K& a! M+ G+ R6 J0 m
[158][159][182][183](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定帝王庙祀及名臣从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5 Q6 f. ~9 i$ x
) Z; H: E+ u- E[16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特设历代帝王陵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n. t+ e" y) B6 _0 g1 M: Z* S5 k
8 _$ u6 _2 K9 a9 s0 l! O6 K' m[161]赵尔巽:《清史稿》卷84《志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2526页。/ l9 a+ v. ]' d$ P$ O' V
# ~8 Z7 D2 a2 r. L- d- }3 e
[162]同上,第2529页。% ^' Z Y; J+ a& f
( h N5 H. a- `( o
[163]《清朝文献通考》卷122《群庙四》,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924页。
2 B' f$ h2 v3 m ^5 v) n' K5 z% Q5 K7 O
[164]赵尔巽:《清史稿》卷15《本纪第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536页。2 d% j( b9 ^8 S# V+ {
* }8 c- m. {0 f% Y" r[165]同上,第553页。
( G( F$ d! p- p6 u w8 s
+ ` V1 ]: A( Q; X9 w[166]赵尔巽:《清史稿》卷16《本纪第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第599页。
* R, C/ ^* `4 P% }) v2 G
' x0 ]$ T% r! T: v3 L) G[16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3 V0 Y) i; }2 Z7 ?' g) l
4 Q4 U! n% J* k L
[168](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
+ c3 h1 J3 }; ?% B2 ]: N5 q0 R# h2 l( ]# O& d
[169]同上,第4106页。
" s9 M" A! D1 H/ W7 k
F7 z' O) X; R- i, k9 V T- P[17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37《汉纪二十九》,中华书局,1956年,第1173页。
- o0 E9 Y* [5 y5 `: I% ~+ z) B5 t' V3 f" w
[171](东汉)班固:《汉书》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 t) k% a4 x, g l, ]
/ ~; Z; a3 T/ A" q# I[172]《汉书》卷99中《列传第六十九中》载:“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第4106页。' x) o l5 r k- |
0 r) s* A9 K* u
[173]九庙在《汉书》卷99下《列传第六十九下》中有详细记载,其文曰:“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三曰陈胡王统祖穆庙,四曰齐敬王世祖昭庙,五曰济北愍王王祖穆庙,六曰济南伯王尊祢昭庙,七曰元城孺王尊祢穆庙,八曰阳平顷王戚祢昭庙,九曰新都显王戚祢穆庙。”中华书局,1962年,第4162页。
$ M2 }2 z/ i8 m& _' w8 i" R0 R" {/ a
[174](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6《志第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420页。% S+ L1 ^" p0 E1 E8 x0 U5 h4 |; M
+ y3 [9 @- e, O N7 {[17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帝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0页。: I& Z9 A1 U* ^" n6 o
4 M6 f1 |& o( N( i
[176]参见《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4 K5 d9 e2 N1 Q( A
. L+ d @% b, R& S5 B0 A
[17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9《本纪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221页。
* s! m: K6 J9 b) t; E+ O- w/ ?8 c/ v/ z# S5 k
[17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24《志第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915页。8 l8 X* ?% b' w
% _8 I/ [% V# \. Q/ ?[17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03《宗庙考十三》,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38页。
, d6 O4 P# H7 T1 } Y% F1 x& p C4 f+ f+ _' i, l0 V2 t
[18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祭历代帝王乐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T* L2 j1 w* C" @4 m+ u" w
- x$ N( k+ y5 f* m6 b[181]《明太祖实录》卷92,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甲午朔,第1603~1604页。
, H- K+ w9 Q+ i- [3 L9 q- e; K' {: K ]" z. Y) o3 h
[184]参见《明会典·群祀》。
^& |9 W5 b1 c/ _$ h! b+ i! l( F" ^ o6 |+ y5 t4 \4 [
[185]《钦定大清会典》卷45《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9 Z' w6 e/ m6 F: ?" G3 o- ]% o; K3 e; p6 M2 n
[186]赵尔巽:《清史稿》卷84《志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2525~2526页。* K2 P" i+ ?/ V3 L% H
6 |; Y- q ^; P# [1 R: c4 q[187]《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8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6 X' K$ @- U' D, w/ j9 A$ B% o: o6 N/ i" W
[188](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页。. J* U# R1 H$ s. v
; V- T9 t1 J, Q0 t' m( f; z
[189]在尧舜祭祀的类型上,前文将北魏帝王祭祀尧、舜的活动归为祖先祭祀,而本处又将其划入帝王祭祀,这是因为从血缘关系来看,北魏皇室与黄帝只是一种比拟的血缘关系,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血缘关系,从而使北魏皇室祭祀尧舜的活动具有双重性。有关“北魏皇室与黄帝是一种比拟的血缘关系”的问题,见后文尧舜祭祀实质。
# y1 M' z. g" G6 {. h# E6 K
# h! Y" |" Z$ M* f: t) I; A* p! G[19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10页。6 _2 O2 }: v+ L# _
6 {* a9 o% S. j
[191](唐)杜佑:《通典》卷第53《礼十三·沿革十三·吉礼十二》,中华书局,1992年,第1477页。
* ]( T5 }" E* b# ? N
8 f% n2 Q/ I2 h8 \' t[19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24《志第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909~910页。
# R' s' @4 D9 U2 z7 ?* d! A6 i9 i! T7 I2 h0 s0 h" c
[193](唐)杜佑:《通典》卷106《礼六十六》,中华书局,1992年,第2770页。
( W9 `) W P6 P9 d
) f/ r1 r$ C; r6 n& o+ m[194]《资治通鉴》卷267《后梁纪二》载:“河东兵寇晋州,抄掠至尧祠而去。”第8713页。
" B5 Z% e: Q7 g8 A. P6 b+ ]
' h8 D- _. v v3 }[195](元)脱脱等:《宋史》卷105《志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2558页。. P% R8 F9 x4 z' r; J; Y/ [( `
4 _2 j7 |8 W$ i3 U, `' O[196]同上,第2560页。' T5 y& _3 K0 C- }& V- E2 O
! i& B" z/ N" Z* U6 k' ][197](明)宋濂等:《元史》卷5《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93页。" j7 @( e) p9 }+ y
3 M- B2 f% Y8 X
[198](明)宋濂等:《元史》卷76《志第二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3页。% J" a" d; P% \) f+ T& B1 z
$ E2 w. `: f% k& Z/ j3 g" P/ l
[19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1页。# r( W |- O. v$ n- r7 u9 F
" @; e" E# j m& i
[200]同上,第1292页。
2 Y$ M4 ^( K3 ~+ F1 L4 z$ D) Y9 U
3 E; p# A* h2 z* F0 ~[201]《明会典》卷85《礼部四十四祭祀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P: t5 H$ Y$ M9 L' \( Z& C
6 Y' N" l, e; ~- }' ?+ D- ?; ]. y
[20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8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s+ W* N) o5 F& U
. `0 u/ O6 `0 n( P P& H- g& G/ m
[203]《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7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 W' R9 W$ k1 T6 d. b. v6 v! Y9 ~' y4 l; F1 D! \ ]
[204]赵尔巽:《清史稿》卷11《本纪第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96~397页。# [$ i" S: ^( o0 ^# i
9 X& V" b* n0 n! I4 T2 I" k. n
[205]赵尔巽:《清史稿》卷15《本纪第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536页。
% b% g. o9 Y' W& S- H4 s* c% X6 x
4 @& x* l5 _0 s7 P9 X[206]同上,第553页。) K7 t' u& j" E6 i3 A' Y
+ L. R0 s4 J% d0 ]# j8 k; L[20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5页。
3 T; M5 q% p. [1 p- {+ l
' G6 Y/ Z' B+ j3 I[208]赵尔巽:《清史稿》卷84《志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2532页。
; [% k5 Q' K) I; L1 |2 w& m% T" s0 Q2 Z+ ]5 \
[209][210](宋)陈思:《宝刻丛编》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J" x, o4 f X9 m+ O4 Q2 k2 r& Q- c: @' x- \1 I N; r. X: k
[21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 i+ \ v$ b9 f3 }8 p- t
% Z5 W$ ^& F' H) g3 N" m: W
[212](宋)陈思:《宝刻丛编》卷1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c. C6 N5 F& K: |- t. Y, }8 S. |
) C+ @1 X/ [9 k[213](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 W( z, q5 i, c# K4 {
0 `: w, ]6 q6 q( t G[214](元)脱脱等:《宋史》卷105《志第五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2558~2559页。6 W/ r L+ k" ?; w: c# s
- G7 n& F( i0 Q[215]同上,第2560页。 H1 F" J5 \3 f( N v0 U) q
5 H3 r" @3 K8 L/ ?[216]《续资治通鉴》卷18《宋纪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第430页。, F8 }) a: `2 z; i" S6 q
, S. `8 V5 m7 B
[217](元)脱脱等:《金史》卷83《列传第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2页。
, y# t7 q. N6 N0 Y# b. X p$ L1 w$ ~; ]1 C2 n) R- ?* w
[218](明)宋濂等:《元史》卷105《志第五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2681~2682页。
- J' n2 B7 y7 v7 j3 C
) Q3 m4 ? v! ~. f+ C" n[21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2页。 a% H6 D, ~, c$ u' r
# F" s9 G; d/ k+ D0 Y" {
[22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帝王陵寝·护视历代帝王陵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R9 G2 r! U5 ^: H! g8 E6 S$ \, E) f! d) k
[221][22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3 ^9 N0 Q$ C7 b9 f3 p
$ c* K) Y5 B" C$ [2 T9 {/ H[223](东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81~82页。' Z: u2 q, X4 m+ T6 n0 V
2 H) f" o/ V' W7 e
[224](唐)房玄龄:《晋书》卷19《志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83页。# A/ M* ^$ M# W, A7 S
) n8 X4 I( ^- R9 d( M[225](唐)李延寿:《北史》卷1《魏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30页。- Z: n( k* @. V" i
+ i" r% N; }* @4 G9 Q
[226]《湖广通志·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36年。
4 }# j$ U$ m! J6 |0 G: m4 g2 N( T: K% B; d0 v3 s: Q
[227]《论语·泰伯》。
! v/ K J" \9 _9 b
* s( F) N5 P5 b5 f% p+ } \3 c[228](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43页。
, E+ C/ T7 D N
/ N" e/ {0 w, y9 e) \# K ( a/ @) `4 A/ p- R
+ K1 }( A2 ~& l( W4 |(马光:《尧舜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3 t3 }& t/ V" q* E0 v
]/ W, b* H$ x, y u+ O; q
, P$ m/ @2 H1 M4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