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祖寺(县级)' j. m0 Y3 I) E) Y# }
7 h- ^0 r& C. J) Z T6 U9 k原名河舒佛寺,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河舒镇境内。据民国《蓬安县志》记载,河舒场原在此北一里许龙凤坝,曰龙凤场。河舒旧为猪市,康熙中于此建河舒佛寺后,乾隆四十二年从龙凤坝迁入现址。始建于清康熙中期的河舒佛寺,后遭损毁。据大殿题记,现存建筑为乾隆二十年重修,单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面阔5间16米,进深7米,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整个寺庙建筑面积为680平方米。3 U0 i+ y) ^4 \# m
1 x. w5 [8 { \6 T5 U4 ?# }l 金天寺(县级), q: G/ g5 C p2 M j5 x
: b& c4 j; W- ?1 d! Q* J- O
原名金山寺,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重建于康熙六十年。据寺前记事碑载,此地自宋起就有当地乡民进行佛事活动,后由何氏族人倡议捐资修建了该寺。原为双进四合院布局,现后院及正殿保存完好,素面石质台基,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屋架,正殿面阔5间21米,进深8.5米。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屋顶为悬山式。' n# I0 ?5 r. k! j. m9 d
* x' ^; [9 j) ~# Cl 大玉皇庙(县级)
2 c7 y; E3 Z; H5 ]5 N& q# b3 R2 A4 y1 [+ a6 z, r% Y$ o
大玉皇庙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但从建筑风格和手法上看,根据寺内清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十五年、咸丰九年的几块重修功德碑的记载,应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建筑面积272平方米。
: H9 `3 y- i# ~ B" L6 ~" Q& @) {7 y% z( P. [) U
l 方广庙(县级)
9 m5 y6 ~" [! n4 _# ]; x+ y' ]3 n
7 a. ], b: F: G) f& ?: ~ o位于蓬安县方广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单进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正殿和左右厢房几部份组成。% [9 r. F9 v, k0 I8 h, {
% v l; A! }4 o% r+ q( D' \0 Y
l 大夫第(县级)8 E( u# `1 ?6 [! z% F4 g1 i+ Z
$ s2 h! c8 c/ x
大夫第位于蓬安县利溪镇,于清同治年间始建,是典型的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组成,大小房间近百间,其布局规格和气派在本市境内民居建筑中位居前列,现存建筑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 B: W5 o! E" b, ]
8 _) S& s. C( o, v- B
( x' |2 f7 U8 J# t" D4 f
, T- ~& W# ~+ I0 g) n/ j2. 摩崖石刻- U! t2 ~, U/ o5 @3 [9 W: }7 o
+ N) _* L" N$ z" I4 \l 桐桷寨摩崖造像(国家级). S {/ ^/ T7 P' }9 K
1 Y9 C( }, ]0 }! o% b) {9 S
桐桷寨摩崖造像位于蓬安县长梁乡桐桷寨村嘉陵江岸,大小共有七龛造像,大小造像共计30余尊,分布在200余平方米的山体崖壁上,距地面高度4.7米。其中1号、2号、7号三龛造像保存较好,其余四龛造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 ^' l. ~$ I4 l2 f" T; K 龛一为两尊立式菩萨像,整个造像画面布局严谨,立体感强,肌体丰满,形神兼备,龛二、龛七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式造像。此处造像的造型和风格上看具有明显的唐代造像特征,不仅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布局严谨,而且造像的雕刻极为精细考究,整个摩崖造像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让人叹为观止。: Q* N; E0 D+ o3 ], M3 Y/ b
桐桷寨摩崖造像表现了嘉陵江两岸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智慧,为进一步研究唐代嘉陵江中游地区的佛教分布状况及其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翔实宝贵的实物资料。
, x( Y4 p, ?& `- Y' T
% }# J( r* s( P; U1 Sl 小乐山摩崖造像(省级)& U$ D1 T% ?5 a g: U6 \8 M9 \
5 |# ]; c& n* W: d/ ^小乐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蓬安县东南方的河舒镇乐山村的小乐山上,与四川抗蒙八柱之——运山古城遥遥相望。海拔高度601米,由东向西分別为:大佛头像、大佛殿、八仙洞、千佛岩、观音阁等几处石刻造像,其座向均为座南朝北偏西。该批造像始凿年代未见文字记载,但有清乾隆年间维修大佛殿的残碑得以保存。9 `" x; ?* h3 N
' J8 b. _3 _5 K" `# a4 b小乐山摩崖造像以宗教融合民间传说为内容,民俗意味甚浓,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研究川东北地区宗教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 x+ d) u* v0 C0 {! J( S6 e
6 n4 B5 s5 T8 S$ C5 d) o7 hl 千佛岩摩崖造像(县级)
8 J+ s/ F1 Q: U% E# L3 S
( v7 Q' f. B/ y1 [( t$ V) a; ]7 e0 Z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蓬安县城东南35公里的罗家镇千佛寨上,造像始凿于唐代,宋、明、元、清亦有增加。千佛龛高5.5米,宽4.2米,大小造像1125尊,每个造像高11公分,宽7公分,慈光普照龛高2米,宽3米,深1.3米,距地表0.8米,龛内刻文珠、观音、普贤像三尊造像,檐式龛顶,檐上雕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精美图像。
; s5 T" A: b: z. @% F) Y5 k8 Q. x: e
3. 碑、塔
# n' u# E7 q9 {- B' k( c( X) _: T
2 G& z& B, m! {* }: l ?8 [l 骑龙字库塔(市级)
: q+ j8 _9 F/ T! P+ l7 l( J- U( @$ _/ m2 U0 v- j
字库塔位于蓬安县骑龙乡补疤桥村二公里处,建于大明万历甲寅(1614)年,迄今已有三百九十余年的历史,塔呈六棱形,塔座每边长1.17米,高1.7米,塔柱共三重檐,通高5米,均为石料建成,塔内空直顶,下大上小成圆锥形,作通风出烟之用。6 D: h6 O ^/ M
* Y& c3 O, O1 E i
l 鲜店字库塔(县级)
) U: ^' @4 r2 e+ X* C- _2 o& |4 n
& u3 f0 j" ^7 A. m- y G字库塔位于县城北25公里的鲜店乡双柏树村,修建于清同治二年二月(1863),塔呈六边形,共五层,底层边宽0.74米,通高5.5米,均为石料建成,塔心内空,上小下大,成园锥形,直通塔刹,第二层有梯形开口,供当地乡民焚烧废纸之用。
" r$ Q1 I0 E7 l, G
: I" G. X+ A9 f. I& [l “苏轼笔法”碑(县级)' P! ^% Q% } c
6 E, ?* b8 ^/ w' c1 Q“苏轼笔法”碑在蓬安县城银汉南65公里的来苏寨上。碑成矩形,通高1.15米,宽0.6米,厚0.2米碑眉横刻“苏轼笔法”四个10公分的楷书字,碑面中刻“洗墨池”,左刻“万充周四得备”,右刻“一元妙合八音纯”十七个楷书大字。据《蓬安县志》记载,“苏轼笔法”碑,是北宋学士苏轼来游朱凤山半载,又寓居蓬州山寺而立。
4 v& G# n2 [6 O8 \" q0 [( f! M) \ \3 y, z0 z; I% |" {8 u3 j
l 鲁公石(县级)7 \$ w( e' d% u# S% [
) q4 p$ C, } C) `5 J0 W$ m鲁公即颜鲁公,字真卿(709—785),唐代累官至监察卿史,著名书法家,曾在四川作过官,775年在蓬州作过长史。鲁公石相传为颜鲁公于唐上元中二年贬刑部尚书为蓬州长史的遗物。& c; w q% a) x8 L X9 q F! ?9 o
8 b |9 ?) f, H; Z0 {/ M
l 周口何家墓(县级)4 v9 r2 b# R! O' v" g
$ z' @! n/ z+ e1 H3 H% x位于今相如镇干寨子村,为何姓族人先祖合葬墓。共有八座石室墓葬,Μ1—Μ8并列在一直线上,墓首为三重檐楼台式仿木结构。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系长方形墓制,墓长5米,高5.4米,总宽13米。其碑文、楹联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墓眉上的故事造像保存十分完好。
3 o% x- y* s% U& P% ]) _
: g+ P: k3 |% A: q9 o. Z# k4. 古桥堤堰
* M3 \1 J( Q( L: g3 Q7 k3 |* U! p. s$ a3 l) b2 R" r
l 利溪廊桥(市级)
- F( n# E5 ~) f7 d# n$ {( [: `$ m
利溪,即蓬安县利溪镇,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于三条溪河上修建大拱桥、粮食桥、萝卜桥等三座石拱桥,桥上皆有廊房。供行人憩息、纳凉和避雨,故称“廊桥”。% T& g& I T( j* V
0 e5 V4 e, D& T0 {( E/ n( G
l 新园桥亭子(廊桥)(县级)1 ]: S0 s/ R' Y! e9 o7 z3 `
; D9 j1 [) W% b+ q7 A
位于蓬安县新园乡山脚岩村南200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系木板平桥廊房,为单檐悬山式脊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桥长26.4米,宽3.2米高6.9米,保存完好,该桥建成以来不但是通衢要道,同时也是平时当地乡民聚集聊天和夏季纳凉的处所。
0 }* N- E7 w( N% P$ \: i( t! U. L4 E
5 Z" ~/ W) P5 @1 M) S五、 历史城区概况/ l, \+ L6 {( C4 L
; f4 ~3 f5 M: _6 B) e# ~( t3 Q( W(一) 历史空间格局2 c! [ ]) r( [/ Y
+ E# R& M& h9 O' ~" Q蓬安县位于川东丘陵区,嘉陵江中上游。宽阔的嘉陵江由东北向西南穿蓬安县城而过,它与县龙角山、笔架山、狗头寨等山地和丘陵共同构成了蓬安名城变化丰富的自然本底,如此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在此衍生出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R) j' W. W1 {9 \0 ]7 q
7 P7 i7 m1 I3 P9 n; j
千年的风雨变迁造就了蓬安县一城(蓬安旧城)、一镇(周子古镇)隔嘉陵江遥相呼应(两座古城相距约2.5公里)的独特空间格局。- F: Z- F- x$ Q" j- c
( m0 i0 c1 {% M" Q9 e% r9 u. _# O
嘉陵江蓬安段自东北向西南穿蓬安县城而过,此段江面宽阔且富于变化(江面宽度在160米-450米之间),其西岸横卧规模可观的河漫滩自然湿地(面积约为194.1公顷,宽度在230米——495米之间)。+ @5 f7 v8 O4 L& G$ a
9 K+ g: S/ ?$ e' Y" I2 O河漫滩西侧为蓬安旧城(该城于1994年蓬安旧城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城北枕玉环山,南濒嘉陵江,东望龙角山,西依慕蔺山,山水相映,风光秀美,乃一方风水宝地。城中四门一墙,建制齐全”的典型古城空间格局至今尚存。城区四周有紫气(东)门、文明(南)门、湧金(西)门、真武(北)门等城门遗址,旧时4座城门之间均有城墙,现古城墙仅在东门到南门之间有零星残余。城内有两条重要历史轴线,一条为由旧城中部古县衙遗址所在向南北两端拓展的官方轴线;另一条为靠近城东嘉陵江一侧、沿古城墙走向的民间轴线。如今前者虽被蓬安监狱的高大院墙阻断,但也正是因为监狱围墙的存在,使得位于监狱内的文庙、武庙、相如故宅(天主堂)、玉环书院、城隍庙等重要历史建筑本身以及由它们共同构成的传统空间格得以完好的保存。另外监狱内还保留了蓬安古县衙遗址,更可贵的是县衙门前、分列两侧的6棵黄桷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参天的古树与县衙遗址、文明(南)门遗址共同标示了城内古县衙至文明门的官方轴线。现监狱已在逐步拆除。后者由“北街-新东街-老东街-正东街-正南街-内西街-西街”共同组成,两侧分布众多传统民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蓬安百姓重要的生活场所,轴线所在传统街巷狭窄,两侧民居低矮,古树较多,整体上保存了蓬安旧城的历史原貌。
( B9 ~2 u2 ^' }* f! W4 Q. A$ c" `
* w: q, X7 u, r k" v嘉陵江东岸周子古镇(古时又名舟口镇,意为船舟码头之意;后为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来此讲学更名为周子镇)北有龙角山、南靠笔架山、西临嘉陵江,更有狗头寨(一小丘),位于周子古镇南部,使得古镇景观风貌层次丰富,且变化多样。镇中老街蜿蜒于山水之间,如同一曲淡雅的古曲,自茂密的山林之中飞出,在山谷里兜几个圈儿之后,又飘向宁静的嘉陵江面,并最终印在了这条翠绿玉带之中。古镇内街巷、建筑临江、依山而建,空间格颇具川东“水畔、山麓”型古镇的特征。古镇因被南北两山——笔架山(位于古镇南侧,海拔约388.8米,与江面高差约100米)、龙角山(位于古镇北侧,海拔约430.8米,与江面高差约140米)——与西侧的嘉陵江所夹,其内部传统街巷(顺河街、下河街、上河街、盐店街、新华街等)不仅蜿蜒曲折,竖向富于变化,且石板路面铺装与两侧传统民居均保存较好(仅有少数路段的石板路面铺装和传统民居遭到破坏)。现古镇内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民间轴线(自古码头、财神楼,经由下河街、上河街、盐店街,至龙角山南麓,全长约1000米左右),及以顺河街为核心要素的沿嘉陵江传统人文景观界面。从龙角山俯瞰整个周子古镇,青瓦民居掩映着的古街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宜人。尤其是古镇下河街西头街口沿江按而建的财神楼,风格古朴、倒映江中,实为古镇的点睛之笔,难怪这里自古就广为流传着“蓬安有个财神楼,半截秀在水里头”的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