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蓬安的衣食住行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8:42:27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8:43:32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8:44:53 | 只看该作者

143146mj9tulmrld5yzlmu.jpg (176.49 KB, 下载次数: 205)

143146mj9tulmrld5yzlmu.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8:46:22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8:48:51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蓬安县柳树公社的狮子:耍 狮 子   文 / 邓四平
6 ]! k  F- w) E. h$ j( D
# n' K6 Q. s$ ~3 s6 \. D; r1 }; y1 F
" l9 [4 _7 S8 P! a% k* e+ i/ N+ u+ s: i% Y# _1 Q5 J: _; h" \& M; _

% o( m  b$ l' v8 g7 K. q ( g/ g) d6 z$ q7 O+ {

( M3 Z  B8 o9 A  b; D1 |* p ( W' _2 `; e6 I, Y
  . f! h: U# [1 O% y; R
  狮乃百兽之王。威武雄壮,气吞山河。行走于天地之间,深藏于岁月之里。动时迅猛如蛟龙,静时温驯似处子。怒时,百兽为之遁形,日星为之隐耀,山川为之失色。温驯之时,匍匐于草丛林野之间,安详驯良又如慈父,神圣而庄严,大气而沉稳。凡此种种,人们畏之惧之,而又敬之爱之。
7 T0 O2 V  g9 O6 ]4 ]  记忆中,小时候,故乡的一些寺庙门前左右台阶之上,大多都会傲然屹立着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昂首挺胸,怒眼圆睁,状若仰天长啸,又似俯瞰山河,气势雄浑,往往令人不寒而栗。但小时候的我并不害怕,常常跳上石狮,跨上狮背,“驾驾驾”地用手拍打着石狮的屁股,把石狮当着马儿来骑,或者下得地来,用手去拨弄石狮嘴里含着的可以灵活滚动的石珠,觉得煞是有趣和好玩。等到母亲拜完菩萨出得寺庙,见后往往大惊失色地骂道:“快点下来,骑了狮子回家肚子要痛。”但是,我并不害怕,记忆之中,我觉得骑着狮子玩耍才算真正的威风凛凛,因为骑过很多回寺前的石狮,但是肚子却从来都未因此而痛过。因此,我不但不畏惧石狮,反而一直觉得它是我童年最亲密的伙伴与朋友。那时候,据大人说,门前安放石狮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小时候也不大懂得什么叫镇宅,什么叫辟邪,一般只是寺庙和有钱人家的大门之前才傲然屹立着威风凛凛的石狮,其他普通人家的门前一般很少有见。$ v7 u" l9 }$ M' h' b
  每到逢年过节之时,故乡的乡村也兴耍狮子,耍狮子其实就是舞狮,是一种流行于乡村的民间娱乐节目,现在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国宝熊猫一样受到重视,甚至被列入重点保护项目了。正月里,一般过了正月初五之后,俗称“破五”,每逢逢场天,舞狮人便会来到场上挨门逐户地舞狮拜年,那时候,故乡的舞狮队伍以柳树公社(今柳滩乡)的舞狮人最有特色,也最为出名。舞狮人的队伍大致有三至五人乃至七八人不等,其中两人负责舞狮,一前一后,匍匐着身子,藏在一张花花绿绿的涂满油彩的布里,中间一块算是狮背,两边各自一块围绕,算是狮身,后面镶有一块,算是狮尾。狮头则稍微要制作得复杂一些,用竹篾和木条编制绑扎而成,再在外面蒙上同样一块涂抹得花花绿绿的油彩布,算是狮头。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狮眼,不知用什么制作而成,黑黑的长睫毛,圆圆的大眼球,忽闪忽闪的,活灵活现,神气异常。另有一位负责逗狮的“笑和尚”,头戴一个偌大的竹篾编制而成的头盔,头盔用白色红色的油彩也涂抹得花花绿绿的,极为夸张的大眼睛,却又显得十分小巧的短鼻子,裂开憨笑的大嘴巴,憨态可掬至极。舞狮之时,那“笑和尚”的手中拿着一把破破烂烂的大蒲扇,时而摇扇欢喜,时而抓耳挠腮,时而抚摩狮身,时而从狮身上抓出一个虱子放进嘴里大嚼,时而做出各种怪相,挑逗围观的观众,令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舞狮的队伍一般还有几个敲打锣鼓的乐师,敲打着说不出什么名字和节奏的鼓点,跟随着人群和舞动的狮子一道前行。那时候,正月里,只要一听见哪家人户门口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那大致就是舞狮人来到村里拜年来了。
6 O. c; V4 `; ^% `1 ~& y4 A  记忆深处,最令人难忘的是1980年正月里的一个逢场天,走村串户的柳树公社舞狮队来到了永兴,人山人海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舞狮队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了让表演顺利进行,公社维持秩序的人挑来一大箩斗生石灰,在坝子的平地上撒了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圆圈,圈子里是舞狮子的场地,圈子外是观众的场地,任何人都不能越线。舞狮人先是在平地上表演了一些普通的动作,后来,大家叫嚷着要求表演绝技,舞狮人于是临时从附近人家借来六张八仙桌,一把太师椅,最下面摆放两张八仙桌,中间一层,在两张八仙桌上却摆放三张,最上面一张的八仙桌子上再端端正正地摆放上一把太师椅。“笑和尚”端坐三层桌子之上的太师椅上,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舞狮人从平地之上突然腾跃而起,一层桌子一层桌子地往上跳,整个桌子都在剧烈地摇晃,仿佛瞬间就会垮塌一般,但舞狮人却并不慌张,竟然在八仙桌子的四角腾挪跳跃,分别做出各种精彩的动作,让桌子重新恢复平稳,然后跳上最高一层的桌子,向着坐在太师椅椅背上的“笑和尚”作揖磕头,那“笑和尚”居然骑到狮子背上,用破烂的蒲扇驱赶着狮子绕着太师椅转圈,最后“笑和尚”跳下狮背,又将破烂的大蒲扇插进腰间的腰带上,单手撑在太师椅的椅靠背上表演起了“金鸡倒立”、“鹞子翻山”、“鲤鱼打挺”、“猴子拜寿”、“八角搬枣”等等精彩的动作来,舞狮人也在最高一层的八仙桌上与“笑和尚”一起共舞,惊险刺激的场景直看得人们目瞪口呆,鸦雀无声。直到“笑和尚”突然一个“鹞子翻山”直接从三层高的八仙桌上跳跃落到平地之上,恍然大悟的人群才仿佛从睡梦中突然惊醒过来一般,顿时掌声雷动,叫好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r9 @  @: g/ t. y+ I
  小时候的我,常常盼望着过年,更盼望着正月初五之后柳树公社的舞狮队快点到来。很多时候,看了很多场表演之后依旧觉得还未尽兴,于是干脆就悄悄地跟在舞狮人的身后,往往跟上几个村庄几十里地,直到下午时分,饥肠辘辘,才知天色已晚,方才意犹未尽地往家的方向赶回。
0 \3 M$ F/ a- K* ~7 F  往事如歌,逝者如斯。一晃很多年过去,如今,我已经很少很少再看见柳树公社的那些舞狮人精彩的舞狮表演了。记忆里,睡梦中,那花花绿绿的狮子,那憨态可掬的“笑和尚”,那行头简单的锣鼓队,还有那高耸的八仙桌和太师椅,以及那些精彩刺激的表演场景,却早已经铭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也挥之不去了。
3 y/ ?* F! @9 |' |7 o+ K: J( u  哎,不知何时再能看见那样精彩的舞狮表演了。
  J& G6 b6 G/ I' F/ K- t  $ `$ m3 ~5 B0 d, D
  2012年10月5日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6:35:41 | 只看该作者
蓬安概况" A: a4 k2 y1 A$ A
) P" ^+ y& r6 R) S0 {* J" _2 u
蓬安,古称相如县,是被誉为“辞宗”、“赋圣”的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出生和少时成长的地方。
' m2 w6 `  V4 h: z$ i5 y
! }/ T1 Y2 t$ l9 e! D县境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西宽约22.1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面积1334平方公里。东邻营山、渠县,南邻广安、岳池,西邻南充、南部,北邻仪陇。县驻地周口镇,距成都227公里,距南充60公里。( r# {! v  C. X. V$ v
. E: ?& L; d6 R4 X. X' p7 s
蓬安县域为川中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39.62%,园地、林地、疏林草地(含田埂、土边)占45.68%,水域占6.06%,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5.2%,不可建设的土地仅占3.34%。
. |, L" G& V8 ?# ~0 H1 n0 J
0 Q6 A& M2 ^  F1 i蓬安的水资源丰富。特别是嘉陵江,自县西北平头乡的石鸭滩进入县境,东流西弯,转山绕坝,蜿蜒流经16个乡(镇),由县西南猫儿溪流出县境,境内流程长达89公里,年过境水量220.2亿立方米。由于水资源丰富,蓬安还是嘉陵江中游的重要码头。
- C  \7 E$ M6 N/ b: ^7 a6 `6 @. l' o5 Q0 X. a
二、           历史沿革
8 U' T+ u- s* l4 L8 _, n
# h% Y1 P, v" r! w9 T蓬安,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阆中县,汉魏直至南朝的宋、齐,其南北分属于安汉和阆中两县,始为相如县,近900年后省入蓬州,历史悠久。
" k. m3 h* L! r) t+ m% j  E# T+ @6 b6 J5 ^" a
南北朝梁代,在梁益二州之外增置诸州,同时设郡,实行州统郡,郡管县。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因知司马相如出生于此,便划安汉县东南部设置新县,为纪念司马相如,特以司马相如之名名县,以司马相如故宅为县治,隶属与之同时设置又同治的梓潼郡(梓潼郡隶属南梁北巴州)。相如县从成立到省入蓬州,存在了近900年。隋代实行州统县,相如县属隆州。唐代于南充置果州,相如县属果州。此时的相如县,不仅有今蓬安县境域的绝大部分,还包括今南充市高坪区东北一角、仪陇新政一带、营山西部、岳池北部的部分境域。
9 N: v2 r5 j+ v* _  r/ p! v3 J+ F  G2 s1 W  s$ M% l/ D2 g( |
唐武德(618—626)初年,始建于梁代、隶属于蓬州的大寅县(后改名蓬池县),从今仪陇县境大寅乡之大寅山迁治今蓬安县茶亭乡的蓬池坝。唐开元二十九年(741),蓬州亦从安固县城(今营山县安固乡)迁治蓬池县城,与蓬池县同治。南宋末年,蒙古军攻进四川,今蓬安县的燕山寨,时称运山,成了一州三县的治所,蓬州及其所属的蓬池、朗池和果州的相如县,同时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迁往运山,筑城抵抗。宝祐六年(1258)相如县亦由果州划归蓬州管辖。) t# S2 h% s; B
$ w* {  W, j8 o; F& x
元初,相如、营山迁复原治,蓬池县废,属地分别划归仪陇、营山、相如三县,原蓬州城、蓬池县城所在的蓬池坝及部分境域划归相如县。因相如县已由果州划归蓬州管辖,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蓬州迁往相如县城,州县同治,蓬州时领相如、仪陇、营山三县。此时,今蓬安的境域已大体定形,它不仅有唐代至宋代相如县的全部境域,还有原蓬池县的部分境域。
" b0 F& V6 L  r' I: a$ d  j" Z8 g; ^6 M; b( f" s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相如县省入蓬州直辖(约1375年左右)。清康熙七年(1668)蓬州为县级散州,不再辖县,其境域除局部有调整外,基本上就是元代的相如县(仪陇县、营山县直属顺庆府)。民国二年(1913)全国州改县,取蓬州、安汉之首字,定名蓬安县。1933年,蓬安县嘉陵江以东地方大部分获得解放,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属川陕革命根据地。1957年,蓬安县治由今锦屏镇迁往今周口镇。
7 c6 C, ~5 @$ Y$ l* ^; D  l. \6 {. }& q6 g# B- z
清初,地方行政区划仍袭明制。道光三年(1823),洪运开作蓬州知州时,以“居民零落”,“徒有保甲之名”,改设东、南、西、北四乡(即4路),乡下设团55个。光绪二十年(1894),方旭作蓬州知州时,仍为四乡,以场设团,共设团27个。1 e+ v1 n8 y, M2 D3 J4 `

- z) X5 o' n% c8 f* _5 L8 A民国2年(1913),蓬州改名蓬安县,全县划分为30乡镇。22年农历8月(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蓬安嘉陵江以东的中、北部地区,建立了8个区苏维埃和37个乡苏维埃。24年,全县设3区19乡。27年,全县将19乡调整为30联保。29年改联保为乡后,几经变动,至31年,全县下设6个指导区、33乡镇、552保。36年,设34乡镇。
. ^/ G1 [7 S9 Y# z( v/ Q& F' K2 L5 V1 _. @  y8 p
1949年12月12日蓬安县解放,按原县、乡(镇)政区成立解放委员会。1950年1月12日,成立蓬安县人民政府。全县设二道、金溪、周口、罗家4区。区下暂时保持原国民政府乡、保、甲制,仍为24乡、镇。是年3月至5月,先调为37乡,再调为7区64乡。是年11月,废除旧的保甲制,县以下设区、乡,乡下设村,全县调整为36乡(镇)。1952年10月进行民主建政,将复兴、赛金、双河、二道、岐山、新城等乡规属仪陇,东升乡划属营山后,全县调编为8区57乡、3镇。1953年初,三兴、高粱划属营山县后,全县分为8区72乡、4镇。1955年2月,撤销第4区,将第8区改为第4区,区驻地迁望江镇(正源场)。1959年,各公社恢复原地名名称,周口区驻地迁河舒场,增设柳树公社和马回农场(社级),全县为4区、31社、1镇。1961年,全县调整为7区46社1镇,1962年再调整为7区49社1镇。1980年,更区、社革命委员会为区公所、公社后,全县7区49社1镇全部恢复1961年原有名称。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全县仍为7区49乡1镇,598个村、5个居民委员会,至1985年未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6:36:28 | 只看该作者
古城特色价值/ `% T+ e( C  G1 n
3 v( t0 e. X5 J1 k  u  B1 Y3 y
(一)        相如故里,贤能济济
8 O% a! N' C6 L  [0 ^0 U. V- o! E& F# F
蓬安自南梁建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其悠久的历史自不用言说。事实上蓬安的文化积淀又何止区区的千年有半。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出生于此,他在此留下了十大相如古迹遗址。在司马相如之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与画圣吴道子、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与诗人苏东坡、清代诗人姚莹等,也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政绩与足迹。
( s" G# ~0 G0 w" Y# N6 U& n; `* L+ K1 t) X8 [2 P) G/ ]+ g
(二)        一城一镇,千年沧桑
: x0 }) H4 s% v
6 ?3 A( w9 k7 U; g/ f9 d% k0 M蓬安旧城与周子古镇各自的空间形态虽均为千年历史的积淀,但空间肌理截然不同。蓬安旧城表现出明显的川东古城的特征,街巷空间保存完整,古老城墙依稀可见,其中重要历史建筑如陈抱一故居、文庙、武庙、城隍庙、龙神祠等保存十分完好。周子古镇则为典型的川东古镇,但在嘉陵江流域像这样空间格局和历史建筑依然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已屈指可数了,而这一城、一镇一左一右分居嘉陵江两侧,且可隔江遥遥相望,形成了独特的城镇空间格局,真不可不说是自然与古人共赠与我们的厚礼。
  _' k0 U. l* t( V/ H
8 H# E) a0 o2 C5 x% p(三)        嘉陵桑梓,天地人和2 z2 P; f7 i$ P9 ~+ _+ P

' ~  {& }9 j7 r5 g6 \! j* ]' x嘉陵江蓬安段自然风景秀美,江水长年冲刷形成陡峭岩岸鬼斧神工、雄奇壮丽;江侧沙石河滩,芭茅、芦苇丛生,白鹤、野鸭翻飞,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沿江两岸以耕村、渔村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村落景观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自然和谐。天、地、人三杰在此共生共荣,造就了蓬安“嘉陵第一桑梓“的美誉。
' {( d6 G; r4 L. j& U& i( u, ]6 N) g
四、           县域历史文化遗存
' g3 C. I3 H9 u' A9 `$ o
% ?8 W% t  I' l! {& N(一)        历史遗址1 ?+ F* p* v$ Y

! _0 q3 e8 r- N0 ~+ k6 o. M8 e1.         蓬州故城遗址(县级)      
" N3 A' L8 u0 b7 I1 v1 h' a" g. N
1 L& P! w, B% i7 h/ s蓬安昔为蓬州,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州治安固县迁至大寅县,唐广德元年(763)大寅县更名为蓬池县。
! E9 a; i, ~# f5 L  ~
( I& U9 Z( A6 P1 P) l+ L5 r蓬州遗址在蓬安县城北约45公里的茶亭乡蓬池坝村。其遗址三面傍水,一面靠山,隔溪北有魏家山,南靠青杠坡,东临烟烽楼,西接麻柳河。整个遗址坐落在二级台阶的沙坝上。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450平方米。遗址北沿现有石狮一对,因其年深月久,风化雨淋和人为的捣毁,只略见粗形;东沿有移治碑基座,长、宽各1.8米,形如龟状,碑石无存。在农耕土下0.20米的文化层内有基石以及瓦砾、坛、罐等器物的残片;在遗址的东、南沿,相距不到半公里的地方有古井四口,春秋四季井水不枯。这座古遗址,是研究蓬安县建立和发展的实物资料之一。  _6 c6 v! x& @6 E1 O3 P
# [7 Z8 N! p8 E2 H% p0 D) L
2.         运山故城遗址(县级), B" W8 }0 A5 x1 p$ f2 i, u
( p8 U$ i5 z- i# r
运山又名“燕山”,也称“披衣山”,距县城约3公里。山顶有天生池,淳泉清洌,终年不竭。古时,山上建城,人呼“天生城”。山麓西北有蓬(安)南(充)公路通过,东有清溪河向西流入嘉陵江,运山故城就坐落在这峰峦起伏、玉带缠绕的燕山上。
2 b4 y2 |& Z8 C& u: P4 C! p7 {& u' I! t. r2 ^0 F7 p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四川制置余玠为御蒙军入侵,于长江、嘉陵江沿岸选择地势险峻的山岭依山筑城,当时之蓬州和相如县遂分别从蓬池坝、陵江镇(今锦屏镇)移治运山而成为抗元的重要据点。惜于元至元十五年(1279)毁于兵燹,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 A4 _" v1 n/ j5 Z: Y8 }, [. M4 J8 t3 U! U
运山故城的城垣、街坊、寺宇宫观早已坍圮无存,唯剩下三道城墙残断和两通古碑是故城的历史见证。古碑其一是“南宋移治碑”,其二是“宋宝祐纪功碑”。' F/ N$ S* q7 p- c; T8 v- y
1 o& O; u' T+ }0 Z3 y! y- d3 c/ a. L
3.         乔家嘴遗址(东周—汉)(县级)
) z- h/ a# @/ f, t
* o- d0 ~' x( t/ E9 e% }7 [- o位于蓬安县睦坝乡六村七社、八村八社东嘉陵江右岸一级台阶上,北接土地哨,南接草草寺山梁,西有一冲沟(金河沟)横穿将遗址分为两部份。2 a* r6 n0 j- }

+ h0 R3 I6 V; C6 w4.         梳毛凼遗址(汉代)(县级)
; m9 M8 E# G( F( @3 D% S0 I# ]7 m/ w6 J! M& t. e( c, V$ r
位于蓬安县锦屏镇(即相如故城)四村一社东600米处,该地俗称“窖场坝”,遗址坐落在嘉陵江右岸一级台址上,北有一小冲沟,南接玉皇庙,牛坊沟呈西北-东南走向横穿遗址西南部。7 S# V/ g! E) I7 T, F/ H0 {1 s5 c2 \. T
/ [4 A, B7 _/ S: B( o
(二)        革命遗存
7 y8 x: q' l" L" y5 h, d
% B+ J9 M" I5 \1.         盐店街红军标语(县级)" \1 w: `2 E. q/ T3 K( v- q

8 `4 m! n3 W/ B/ K8 T2 {. c盐店街在蓬安县城相如镇(原周口镇)内。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第九军进入周口镇,为了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抗战热情,在周口镇盐店街的石门枋上和居民住房的石壁上钻刻了“武装拥护苏联”、“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等五幅标语。
% T. L: \' V, y, W1 W. ~; ]4 f4 y- w% l3 e3 u
2.         鲜店红军标语(县级)* M# ]' N4 V) K% P
5 n9 i0 j, e& D0 Z: p9 T$ w" x6 p! Z1 t
一九三三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军来到蓬安创建革命根据地为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刻了许多石刻标语和印了很多油印宣传品。刻字清晰可见,犹如新刻。
; S( b" |- j7 w( ^% L& C% H6 A8 S% `4 k$ F1 b& n! O
3.         红军树(县级)
% E! @* [" H6 c1 i' H2 `; d8 Z1 Z
1933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所辖部队进入蓬安发动群众闹革命,建立了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相传有一天红军战士下山买米归来,将抬米的一根黄桷树桠插在庙侧,之后遂长成一棵大树,人们怀念红军,将其称之为“红军树”。. V* R; j, A  M0 C/ B

. r) i  i. d: e6 o(三)        古镇
* d: ^6 x2 V( v, Y6 H2 t9 e" e: y$ q: I, t" h7 j: }" d: k
1.         正源镇
( t, b+ Z# c; G5 L$ B
0 j5 F( M4 `( a% {' }& }) u正源镇位于蓬安古镇西南面约15公里,该镇古建筑保留比较完整的街道是下河街、上河街,全长约400m,宽度约为4~5m,街巷保留了原有的空间格局,街道两边建筑均为清末民初穿斗式民居。除街巷、民居之外,仍保留一些古码头、古戏台等建筑及构筑物。6 `4 k6 e: K; ?# T3 m2 B
/ ]& h5 ?$ N2 p" I! O9 Z
2.         金溪古镇
. e0 i% O6 C. ~# m; U$ N
% c6 k6 v: |$ B# Z, m: ^( A金溪古镇位于蓬安西北面约11.5公里,保留较好的有下河街,其长度为600多米、宽度约为6~7m。街巷空间亲切宜人,民居古朴,建筑构件完整,缺损较少,除此之外,城内还有石旱桥一座。
1 n  r$ n" Z& p( f, A4 Z
7 K% d4 r% J6 T6 V! ^% D3.         利溪古镇$ ]* O/ W4 @8 O5 K- z1 e9 @
  k. `) F9 n7 k; O& Q% C
位于蓬安西南约10公里,古镇街巷空间依稀可见,但破坏较大,所幸的是该镇廊桥保存完整、结构清晰、空间丰富,其他古镇在这方面是不能比拟的。除此之外,有闻名全市的民居大夫第,该建筑是清朝两代三人在宫廷任大夫的伍氏家族于清同治年间始建,是典型的古民居建筑群,现存总建筑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主要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廊道和其他用房组成,大小房屋近百间,是一座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其布局、规格和气派在本市境内民居建筑中位居前列。
* ^" S0 ^1 f, ?( y1 H4 w+ E* J9 c
) x% R$ j" @; _# `% N/ L5 q7 n6 H, ?(四)        名胜古迹
' v- X! A8 Z# p- |" L3 s* e
/ b1 }! K4 W4 y* }" N/ [  I8 o1.         寺庙宫观
6 d( B  w- P4 c2 M# ~$ m( w+ Q4 q# N. `4 H8 i4 Y
l       吐佛寺正殿(省级)2 f: i3 M$ s% U# G
3 s- n0 e" M" ]% @
吐佛寺,位于蓬安县东部高庙乡吐佛寺村。吐佛寺始建于宋代,原名为“普恩寺”,后毁。明成化元年重修后称吐佛寺,在明末战乱中该寺前殿和厢房尽毁,仅正殿得以保存。清康熙年间,来川移民集资重修了前殿和厢房,并培修了正殿,从清雍正十年起,历代对该寺进行了维护和培修,现仅有明代修建的正殿和清康熙年间重修的前殿保存完好,左右厢房已于解放后拆除。正殿为五开间,面阔22米,进深9.7米,建筑面积为213平方米,建于一层直台阶上,建筑为抬梁式屋架,歇山式屋顶。4 q4 t2 O1 A- h4 g& x3 ]4 I$ t

: i  d7 y# _# K( U/ Rl       银山寺(市级)1 [8 E$ R2 p( l% P- e, i
7 Y8 X: X" T) O2 V* V2 G0 G0 A9 P; F
银山寺位于蓬安县银汉镇所在地南300米处,当地人称“老庵子”,据大殿题记,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又经道光八年(1828),咸丰七年(1857),光绪二十年(1894)数次培修,该寺庙建筑正殿气势宏伟,呈四方形布局,用材柱径较大,四根中心柱高达十余米直通殿脊顶,重檐歇山式屋顶,整个正殿用柱二十八根,“回”字型排列,为了增大正殿的使用空间,采用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寺庙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6:37:15 | 只看该作者
河祖寺(县级)
' x+ C( q9 p- U; k2 q
* s! c: k2 }* ~# a- S& v原名河舒佛寺,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河舒镇境内。据民国《蓬安县志》记载,河舒场原在此北一里许龙凤坝,曰龙凤场。河舒旧为猪市,康熙中于此建河舒佛寺后,乾隆四十二年从龙凤坝迁入现址。始建于清康熙中期的河舒佛寺,后遭损毁。据大殿题记,现存建筑为乾隆二十年重修,单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面阔5间16米,进深7米,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整个寺庙建筑面积为680平方米。1 m1 h) o. N- L3 w7 c
: j7 ?2 J5 F4 O8 b: V: F
l       金天寺(县级)
" |2 Y) t! O9 N- l# _& N) O7 _- R  D. D3 D- `; g* y$ S! d$ N
原名金山寺,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重建于康熙六十年。据寺前记事碑载,此地自宋起就有当地乡民进行佛事活动,后由何氏族人倡议捐资修建了该寺。原为双进四合院布局,现后院及正殿保存完好,素面石质台基,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屋架,正殿面阔5间21米,进深8.5米。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屋顶为悬山式。/ g7 k3 D3 t: {' L5 j
& {# R/ c* w0 e& g# y: z
l       大玉皇庙(县级)* |: g7 |7 s2 S/ L% Z# u" \3 K

) i8 Z4 m9 e/ K6 {0 s大玉皇庙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但从建筑风格和手法上看,根据寺内清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十五年、咸丰九年的几块重修功德碑的记载,应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建筑面积272平方米。
5 o! K. B0 W) j7 ~6 n5 _
% n% d7 }2 H% ol       方广庙(县级)* W0 a' {9 i& }* l: j3 O
0 \' L+ t' ]/ B+ }  K4 B! g
位于蓬安县方广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单进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正殿和左右厢房几部份组成。
$ ~, X$ b* M+ y' \: e1 z% M+ q* {3 V) Z# s7 ^
l       大夫第(县级)
7 l" v) A+ a7 ~# S* v3 [- Z5 E
大夫第位于蓬安县利溪镇,于清同治年间始建,是典型的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组成,大小房间近百间,其布局规格和气派在本市境内民居建筑中位居前列,现存建筑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
4 P' T# @8 Y. l3 j- x
4 l4 t( p8 J; C* e ( E  H, S: B; @$ G! y2 T2 ?

5 G: v" z' g4 N5 \3 y9 K2.         摩崖石刻
9 T3 L7 a' i; j" Y! u; V4 Q- }* G0 R3 w
l       桐桷寨摩崖造像(国家级)
  Z3 V: a6 n& E0 A& _2 X' X! K( r$ Q
% r% w/ e9 }. B桐桷寨摩崖造像位于蓬安县长梁乡桐桷寨村嘉陵江岸,大小共有七龛造像,大小造像共计30余尊,分布在200余平方米的山体崖壁上,距地面高度4.7米。其中1号、2号、7号三龛造像保存较好,其余四龛造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Q1 p, X4 h, x) I+ l8 x1 c: G
     龛一为两尊立式菩萨像,整个造像画面布局严谨,立体感强,肌体丰满,形神兼备,龛二、龛七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式造像。此处造像的造型和风格上看具有明显的唐代造像特征,不仅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布局严谨,而且造像的雕刻极为精细考究,整个摩崖造像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让人叹为观止。
# c$ A" P: [( F( W, P    桐桷寨摩崖造像表现了嘉陵江两岸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智慧,为进一步研究唐代嘉陵江中游地区的佛教分布状况及其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翔实宝贵的实物资料。' W  P& N: }7 t$ ?7 A2 O; o
6 q1 i; k/ t% Q7 C1 ~# \8 B5 P
l       小乐山摩崖造像(省级)
* |# l2 [" _  i, p7 Y" S; R+ W7 ^* y' E
小乐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蓬安县东南方的河舒镇乐山村的小乐山上,与四川抗蒙八柱之——运山古城遥遥相望。海拔高度601米,由东向西分別为:大佛头像、大佛殿、八仙洞、千佛岩、观音阁等几处石刻造像,其座向均为座南朝北偏西。该批造像始凿年代未见文字记载,但有清乾隆年间维修大佛殿的残碑得以保存。: z  x. I1 g2 t/ Q2 L7 \
+ R4 @  O0 \. P
小乐山摩崖造像以宗教融合民间传说为内容,民俗意味甚浓,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研究川东北地区宗教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 f) Z8 J3 s9 {; z. \# r
9 c2 M6 k+ |; U6 W8 g  ul       千佛岩摩崖造像(县级)- l) L& _4 t0 i1 I
/ Z& p) Z+ G; P# Z; b+ t/ c! ]* ^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蓬安县城东南35公里的罗家镇千佛寨上,造像始凿于唐代,宋、明、元、清亦有增加。千佛龛高5.5米,宽4.2米,大小造像1125尊,每个造像高11公分,宽7公分,慈光普照龛高2米,宽3米,深1.3米,距地表0.8米,龛内刻文珠、观音、普贤像三尊造像,檐式龛顶,檐上雕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精美图像。) x. N/ Y% L! a, G% }0 N1 n
6 C7 t3 I$ R9 W0 W
3.         碑、塔" _( H, u$ _* v5 V8 `

  D* v& ?" c) C; hl       骑龙字库塔(市级)
  o$ K9 C/ P+ P
% c/ J5 y! p6 f2 `# ?字库塔位于蓬安县骑龙乡补疤桥村二公里处,建于大明万历甲寅(1614)年,迄今已有三百九十余年的历史,塔呈六棱形,塔座每边长1.17米,高1.7米,塔柱共三重檐,通高5米,均为石料建成,塔内空直顶,下大上小成圆锥形,作通风出烟之用。
" {. q: n2 {$ n% f8 f
4 H7 d/ q- h. ^# Ul       鲜店字库塔(县级)
; @+ ^# D( m+ j1 \: k0 G
  D2 B/ m4 E3 b8 \字库塔位于县城北25公里的鲜店乡双柏树村,修建于清同治二年二月(1863),塔呈六边形,共五层,底层边宽0.74米,通高5.5米,均为石料建成,塔心内空,上小下大,成园锥形,直通塔刹,第二层有梯形开口,供当地乡民焚烧废纸之用。6 A2 L  o0 R; U- M

% W' t* @8 F/ A" C  x6 c. Tl       “苏轼笔法”碑(县级)
: ^/ ?" \, b$ r: g
& q: b3 ~0 B  V( u“苏轼笔法”碑在蓬安县城银汉南65公里的来苏寨上。碑成矩形,通高1.15米,宽0.6米,厚0.2米碑眉横刻“苏轼笔法”四个10公分的楷书字,碑面中刻“洗墨池”,左刻“万充周四得备”,右刻“一元妙合八音纯”十七个楷书大字。据《蓬安县志》记载,“苏轼笔法”碑,是北宋学士苏轼来游朱凤山半载,又寓居蓬州山寺而立。1 b. D3 o0 J& s
. {/ c7 ?! M3 a0 g5 x6 o1 u' ~7 m
l       鲁公石(县级)
. w3 K4 ~3 t$ d- }% b. b( b9 e" x: n1 g5 }
鲁公即颜鲁公,字真卿(709—785),唐代累官至监察卿史,著名书法家,曾在四川作过官,775年在蓬州作过长史。鲁公石相传为颜鲁公于唐上元中二年贬刑部尚书为蓬州长史的遗物。+ S8 @* q( G4 p1 e

. k- W* |; H, b. g9 jl       周口何家墓(县级)
( `0 _% m( E+ ~* k2 g; I  B' E- r
; `  u: {# d" h! q& P1 n' e$ V位于今相如镇干寨子村,为何姓族人先祖合葬墓。共有八座石室墓葬,Μ1—Μ8并列在一直线上,墓首为三重檐楼台式仿木结构。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系长方形墓制,墓长5米,高5.4米,总宽13米。其碑文、楹联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墓眉上的故事造像保存十分完好。. B% e/ [3 V" D. Z  b% s2 @' W8 ^

! D. ]! w  d3 v+ E4.         古桥堤堰
; }  _6 G: W8 F& l& z, N$ E4 q  a9 R& H9 y
l       利溪廊桥(市级)0 Y: Q" V/ \% v- P/ A) {

+ }$ z+ j' K1 a/ N8 w利溪,即蓬安县利溪镇,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于三条溪河上修建大拱桥、粮食桥、萝卜桥等三座石拱桥,桥上皆有廊房。供行人憩息、纳凉和避雨,故称“廊桥”。
  d- E. d! Q, r& Q: r
4 u$ e5 y' @& K7 p3 M- Cl       新园桥亭子(廊桥)(县级)
  e3 E  n! C, \' J) d: q1 A% h: N) n6 O2 ?4 u3 S/ j8 p6 B
位于蓬安县新园乡山脚岩村南200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系木板平桥廊房,为单檐悬山式脊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桥长26.4米,宽3.2米高6.9米,保存完好,该桥建成以来不但是通衢要道,同时也是平时当地乡民聚集聊天和夏季纳凉的处所。
5 F0 Y& u) o- l8 j4 y7 _% F8 X9 s) n, d% _8 Z1 u! I% U
五、           历史城区概况
8 _" V) `( n! X. o  D3 h9 ^: W' K$ x9 v, R4 h7 s$ L: b
(一)        历史空间格局0 {% d# U" V" j  m- ]/ W  Z

9 d. i# x4 i) w, j$ _, i/ o& N1 i( T蓬安县位于川东丘陵区,嘉陵江中上游。宽阔的嘉陵江由东北向西南穿蓬安县城而过,它与县龙角山、笔架山、狗头寨等山地和丘陵共同构成了蓬安名城变化丰富的自然本底,如此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在此衍生出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 T1 j: ]2 Y0 U$ w. i$ c0 \( m, W% N( {6 L
千年的风雨变迁造就了蓬安县一城(蓬安旧城)、一镇(周子古镇)隔嘉陵江遥相呼应(两座古城相距约2.5公里)的独特空间格局。
+ P7 ]! R/ P: _5 A! l" k5 M
; |: l8 W: ^. d# v# b! \) B嘉陵江蓬安段自东北向西南穿蓬安县城而过,此段江面宽阔且富于变化(江面宽度在160米-450米之间),其西岸横卧规模可观的河漫滩自然湿地(面积约为194.1公顷,宽度在230米——495米之间)。; G7 F$ Z9 U& L- Q) y8 m* j5 O
' ^; r. O2 s3 |) g- s+ L9 |
河漫滩西侧为蓬安旧城(该城于1994年蓬安旧城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城北枕玉环山,南濒嘉陵江,东望龙角山,西依慕蔺山,山水相映,风光秀美,乃一方风水宝地。城中四门一墙,建制齐全”的典型古城空间格局至今尚存。城区四周有紫气(东)门、文明(南)门、湧金(西)门、真武(北)门等城门遗址,旧时4座城门之间均有城墙,现古城墙仅在东门到南门之间有零星残余。城内有两条重要历史轴线,一条为由旧城中部古县衙遗址所在向南北两端拓展的官方轴线;另一条为靠近城东嘉陵江一侧、沿古城墙走向的民间轴线。如今前者虽被蓬安监狱的高大院墙阻断,但也正是因为监狱围墙的存在,使得位于监狱内的文庙、武庙、相如故宅(天主堂)、玉环书院、城隍庙等重要历史建筑本身以及由它们共同构成的传统空间格得以完好的保存。另外监狱内还保留了蓬安古县衙遗址,更可贵的是县衙门前、分列两侧的6棵黄桷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参天的古树与县衙遗址、文明(南)门遗址共同标示了城内古县衙至文明门的官方轴线。现监狱已在逐步拆除。后者由“北街-新东街-老东街-正东街-正南街-内西街-西街”共同组成,两侧分布众多传统民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蓬安百姓重要的生活场所,轴线所在传统街巷狭窄,两侧民居低矮,古树较多,整体上保存了蓬安旧城的历史原貌。
$ Y7 G6 d+ j5 x  o! u0 T, B2 L5 M- E/ S! J  d" Q! g7 \0 t* P+ x
嘉陵江东岸周子古镇(古时又名舟口镇,意为船舟码头之意;后为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来此讲学更名为周子镇)北有龙角山、南靠笔架山、西临嘉陵江,更有狗头寨(一小丘),位于周子古镇南部,使得古镇景观风貌层次丰富,且变化多样。镇中老街蜿蜒于山水之间,如同一曲淡雅的古曲,自茂密的山林之中飞出,在山谷里兜几个圈儿之后,又飘向宁静的嘉陵江面,并最终印在了这条翠绿玉带之中。古镇内街巷、建筑临江、依山而建,空间格颇具川东“水畔、山麓”型古镇的特征。古镇因被南北两山——笔架山(位于古镇南侧,海拔约388.8米,与江面高差约100米)、龙角山(位于古镇北侧,海拔约430.8米,与江面高差约140米)——与西侧的嘉陵江所夹,其内部传统街巷(顺河街、下河街、上河街、盐店街、新华街等)不仅蜿蜒曲折,竖向富于变化,且石板路面铺装与两侧传统民居均保存较好(仅有少数路段的石板路面铺装和传统民居遭到破坏)。现古镇内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民间轴线(自古码头、财神楼,经由下河街、上河街、盐店街,至龙角山南麓,全长约1000米左右),及以顺河街为核心要素的沿嘉陵江传统人文景观界面。从龙角山俯瞰整个周子古镇,青瓦民居掩映着的古街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宜人。尤其是古镇下河街西头街口沿江按而建的财神楼,风格古朴、倒映江中,实为古镇的点睛之笔,难怪这里自古就广为流传着“蓬安有个财神楼,半截秀在水里头”的说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6:38:03 | 只看该作者
蓬安旧城(相如故城)历史城区6 C6 ]. k* w- H5 E+ |
" ^7 R% T3 P7 |! \6 U7 s" T
1.         城区概况
0 l! `: {; m1 B4 b+ m# |1 V) j
& a1 o8 r2 _1 ~6 j# n蓬安旧城位于今蓬安县治所在地的周口镇西2.5公里的锦屏镇,与县城隔江相望。背枕锦屏、五马两山,前临嘉陵江,依山傍水,地势广袤。蓬安旧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据宋《太平寰宇记》(976—984期间撰):“天监六年置相如县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废县存。即汉司马相如所居之址,因以名县,其宅今为县治”。清光绪二十三年《蓬州志》亦记载: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分安汉东南置相如县。相如故城(今蓬安县锦屏镇)为相如县治所,当时同置梓潼郡,郡县同治。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又同为蓬州治所。民国二年(1913)改蓬州为蓬安县,为县城。至解放后的1957年12月15日止,该镇一直为蓬安县治所。锦屏镇作为州郡县治所共1450年。在1957年前,此地先后为相如、蓬州、梓潼、蓬安等州、县治所。
, Q$ ]4 t6 ?4 i. K2 X6 }# @
- e0 H, C8 T. q* E" F旧城主干街道由西至北,由西街、内西街、正南街、正东街、北街组成,总长1080米,其东西连接新东街、老东街沿街建筑除人为改变为现代形式建筑外,保留下的建筑,均为一至二层明清穿斗式木结构形式,建筑外观较好。这几条街巷仍保留着千多年路网及空间格局。尺度亲切宜人,原有东、南、西、北门遗址清晰可辨。
- {# |5 ?- ]7 n' h
/ Y& v; H* m* a旧城内现存历史建筑众多,现存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总量约有12500余平方米。其中清代所建的文庙、武庙、龙神祠、天主堂、玉环书院、城隍庙等至今保存尚好。它们在方圆近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东向西顺江、依山而建,东端为龙神祠,西端为天主堂,北端为文庙,南端为城隍庙。
, c; k3 ~: s  v" E
5 J, m4 M2 z0 O9 Y& C$ ^* g6 \7 x2.         历史文化街区( C7 K8 N, g8 v

9 W! i0 b2 h4 O; T0 o蓬安旧城历史城区内有相如故里、蓬安古县衙、篷安老街等3个历史文化街区。8 I. r# T# o. ~; S. Q
3 y7 |4 }# P8 W) b& E# g
l       相如故里历史文化街区
3 x1 O7 l; H7 g. G6 N! b% n8 B5 c
; c7 X6 t# E' B& Q位于现蓬安县监狱所在地北部。面积约4.08公顷。街区为原相如故宅所在地,内有相如故宅(天主堂)、文庙、武庙、龙神祠、玉环书院、城隍庙等历史文化要素。
) U. c8 Q4 e4 s2 g# C8 n7 x" m( |7 Y9 U. R8 @/ q1 \
l       蓬安古县衙历史文化街区
2 ^- a7 w+ u4 m  U  W% I, n$ ]$ m) r# b
位于现蓬安监狱监舍。面积约5.78公顷。街区内有古县衙遗址和栽种于古县衙——南门历史轴线上的4棵古黄桷树,古县衙自身及县衙正门轴线传统空间格局也因此至今仍依稀可见。
" Z; J! @! K: `) D6 I/ h( [5 ~
8 t5 C# ~8 K+ S) K4 y6 n2 p% T! Kl       篷安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 L0 l* Q8 t. H9 |% j3 W+ V
5 O$ S) T- R2 Z+ V4 J. z+ [) E* Z位于沿古城墙内侧,自古北门至古西门一带。面积约3.96公顷。由北至南包括北街、新东街、老东街、正东街、正南街、内西街、西街在内的古街巷空间、青石板街面及沿街的清代木结构建筑,古街全长约1200米。篷安老街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x9 q* S' N9 ^' ?0 ~6 Q" V  m  o) U5 p
3.         重要历史建筑3 o/ f/ b' b- u6 B1 v1 p& t1 b. A- f" Z
( l! G* H3 u- c# c* Q
l       相如故宅(天主堂)
1 W1 |3 q, v8 ?3 O, I# N' z  j7 G. P; s7 v6 W* K+ e
司马相如父辈在秦末从中原徒蜀经此留居从事农耕,建宅两处,此处后来亦作相如县及同建的梓潼郡治所,以后又为蓬州治所,蓬安县县府,多次重建。现保存有清末重建的四合院一座,为相如故宅的一部分。后作天主堂。此宅院的四合院及前门房共有600平方米。
) }1 {# w- a' }: s% J
/ y5 A$ I4 _4 E( e1 il       文庙
; l3 T" a& h/ {: F3 `
, [0 H, C0 z! n/ L* m; C文庙首建自元初,明中叶曾移建于城北隅,万历三十四年(1606)迁复故址,天启年间与崇祯八年两次重修,现今的建筑为清道光七年(1827)最后重修,现保存的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4 d) Z; m2 I' ]3 E
! I! S' A. f- d
l       武庙
  f* q2 W. u. X. ~' e* c4 b- W8 o7 U7 q8 l. D1 s8 I8 }
武庙重建于清乾隆四年(1740),又称关帝庙,民国时称关岳庙、忠烈祠。系双进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现两进四合院均完整,建筑面积为1950平方米。
5 h. }4 I: h5 J/ B( c% i1 d
' E6 q2 k% ?: f, x& j% {4 P& S$ Xl       城隍庙2 i+ `6 ?( X; O2 ^

4 w) m( B1 [8 {$ w$ n! w城隍庙始建于唐代(具体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年(1682)重修,道光十五年(1836)再重修,现存正殿和左右厢房。城隍庙由正殿、左右厢房及侧门构成,建筑面积为2142平方米。2 a& A* x1 g3 U) s0 Z! A, G
8 r2 ]& Y6 H9 `9 B
l       玉环书院
5 J2 `' ^0 I: `* b) G, C$ V" b
) Z* {0 c& h/ @, S  n3 Z玉环书院,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安徽桐城派文学家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爱国人士姚莹任蓬州知州时所创建,现前面有讲堂及相连的左右厢房均完整,玉环书院由正殿及左右厢房构成,建筑面积为2025平方米。2 w4 J- M- k) B/ ~* q- B. `

) X$ D) G& J( Cl       龙神祠
$ N& |3 \- x+ N  w5 E# p( p: K# \2 E* h, B
龙神祠,亦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桐城文学家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爱国人士姚莹知蓬州时所创建,保存完好。祠边一座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的两层木楼及后边的一栋清代四合院建筑均保存完整。龙神祠由前殿、正殿及左右厢房、藏经楼、后院构成,建筑面积1984平方米。
1 @! u7 C# z# [+ E1 T3 X2 G3 Z* Q4 u5 B$ e- i8 K& `
l       潜庐(陈抱一旧居)
3 K; y% n) {" F& U! T, U- U  l. E) b0 T9 p
陈抱一,今蓬安县锦屏镇人。在张澜执教的顺庆联合中学与朱德、杨森等同学。1928年,回归故里,仿日本建筑式样建花园楼房一座,名为“潜庐”,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前门庭为中式木结构,原有花园、假山,后毁。
3 P9 m( {( |. S' _, v
1 a1 W* i' T# S0 k(三)        周子古镇& \' i& R2 Q- v% [7 K

* y' q: t* p/ |2 V4 N1.         城区概况
& ]" ~6 H( l# q/ d1 j7 b. g
  G$ z( u- b, }" X3 m周口镇又名舟口,与蓬州故城(今锦屏镇)隔江相望,意为船舟码头之意思,后为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来此讲学更名周子镇。下河街位于该镇的嘉陵江岸,自南梁以来陆续兴起,至唐代已十分兴旺。这条千年古街,上有上河街、盐店街(红军街),下有下河街、顺河街共四条,磨子街因“旧城改造”而拆除,全部为石板铺就,总长1000多米。这里的房屋、店铺多是具有明清风格的一至二层穿斗式木结构建筑。3000余套(间)民房沿着千余米长、四五米宽的石梯两侧布局,首尾相连,错落有致,街巷保持了几百年路网的传统格局和肌理。除此之外,还保留了一些完整院落、庙宇及祠堂等遗迹。
; c# b$ T# u, P3 z/ n' C6 P8 M' t. t( b; y$ i  @$ o
周子古镇民居建筑群200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g/ [4 p. ~: Z, u
+ D) Y# f; }( E# N2 O# C: A
! H) d$ F9 j* |2 l$ B- Z1 N' L# K
! Z, g9 y8 |$ K8 p2.         历史文化街区1 N. `8 Z& `' ]
4 d! B$ I# t2 w! K# g
周子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下街、盐店街(红军街)、新华街三条历史街巷及它们所辐射的完整传统空间。面积约2.19公顷。街区内重要的历史建筑有濂溪祠、万寿宫、武圣宫、财神楼(原址重建)等。街巷地面青石板铺装。沿街巷两侧的民居、店铺多为民清风格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
6 C7 l! t! k6 T3 c, m2 a3 T
: @- v* O2 i, G( D5 {8 u6 I7 `周子古镇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12 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6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