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
; d/ M, _/ U6 A- q J+ I9 ^: _
% U1 P# M' f2 Y4 D9 Y/ V3 ^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江宁府、苏州府首字。, W+ x, m8 C( m# n
2 E* G9 t6 F# l2 p南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 A1 R. v- S1 C1 f. P, T R7 A) J: e% R7 M0 v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9 L* J7 q" R0 x2 g7 O徐州——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D- [1 A# q) u5 Q( F$ _
( l6 g# n# w: g1 P7 U
常州——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 D4 J2 _/ }% p9 R
8 R: a) Q; n; g- ~# v3 B
苏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F9 L. Z" u+ Z: m3 h; |& ~
* f$ X$ i+ d# N+ |2 { v7 H南通——“南通”之名的由来,那是清雍正之后的事。我国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该地北方又把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一带)改为通州。清代时为避免两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南”字,以示区别。民国元年改为“南通县”,1949年又把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这才称为南通市。
0 ?) }/ ]% {1 `
- `+ t1 }, `8 v9 p% [连云港——1935年由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因背靠云台山,面朝连岛,各取一字,故命名连云。6 o+ k# y* j) J3 \/ g; s
$ W2 H7 Q: y) g" M" Z淮安——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3 @: U9 Z5 S8 g+ ]' }0 H+ T& g4 Q, S! W3 f
盐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 A4 N4 q; r5 g+ O, ?' x Z" i7 }6 r4 X
扬州——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此也为当今扬州始名。
# Z$ h- S9 k* P, c) Z- a+ r- c( y) {. m: s. R
镇江——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 U9 k% k# a3 L9 c1 Q
/ u4 C) Z/ B4 [, C
泰州——据马令《南唐书》中记载,南唐开国之初“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祖喜之,以海陵为泰州”。即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的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的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在公元937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这就是泰州之名的由来。3 z( }# q5 |0 g* d
% o5 U, V# f- O d$ _宿迁——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
|